《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PPT课件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PPT课件

VS
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色,能够互相倾听、互相尊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及小组合作能力评估
04
CHAPTER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分析
结合黄河落日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培养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02
CHAPTER
教材内容分析
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革,民族危亡与复兴交织,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介绍诗人的生平、创作历程及代表作品,理解其诗歌创作的思想背景和艺术追求。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到黄河岸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黄河落日的壮美景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实地考察
让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讨论成果或考察报告以PPT、海报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成果展示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设计
情境创设
01
通过模拟黄河落日的场景,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图片展示
播放黄河落日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落日的磅礴气势和动人心魄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视频播放
在展示黄河落日图片或视频的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或朗诵,营造出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频配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展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黄河落日的一个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通过展示黄河落日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1.2 教师简要介绍《黄河落日》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对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河落日》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2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意象。

2.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黄河边,感受黄河落日的壮丽景象。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对诗歌的感受。

3.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情感理解。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4.2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景观,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使用杜甫的风格和意象。

4.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5.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对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5.3 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查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或画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第六章:小组讨论6.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作为讨论主题。

6.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分享自己的知识,了解所选景观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背景。

6.3 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和评论。

第七章:角色扮演7.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扮演当时的人物。

7.2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表达对所选景观的情感和看法。

7.3 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和评论。

第八章:艺术创作8.1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或雕塑,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情感。

黄河落日教案免费语文

黄河落日教案免费语文

黄河落日教案免费语文
教案标题:黄河落日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2. 掌握描述黄河落日的诗句和意境。

3.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黄河落日的诗句和意境。

难点:理解和表达诗句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1. 黄河落日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与黄河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3. 描绘黄河落日的诗句和相关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二、了解黄河(15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三、诗句赏析(20分钟)
1. 教师朗诵描述黄河落日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诗句中的意境。

2.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四、诗歌创作(25分钟)
1.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由创作描绘黄河落日的诗句。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欣赏彼此的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黄河的壮丽景观和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黄河落日的实地写生活动。

2.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黄河文化讲座或讲解。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诗歌创作。

2. 学生对黄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程度。

以上教案是一个简单的范例,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河落日》的诗句。

(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人对黄河落日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模仿、改编、创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4. 诗歌创作实践: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可以是对原诗的模仿、改编,也可以是自己的创作。

三、教学资源:1. 杜甫的《黄河落日》原文。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诗歌创作草稿纸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河落日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诗歌《黄河落日》。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传达。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可以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进行。

4. 诗歌创作实践: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可以让学生先在草稿纸上进行创作,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河落日》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能力和创意表现。

3.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六、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对《黄河落日》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黄河落日》。

本课主要内容是描绘黄河落日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黄河落日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黄河落日的美丽景象;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难点:感受黄河落日的美丽景象,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课本、文具、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河落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语调。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错误。

3. 讲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词、短语、句子结构等。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想象与表达: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最美的黄河落日景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6. 朗读演练: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演练,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六、板书设计黄河落日壮观景象作者赞美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 观察自然美景,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后,学生可通过观察自然美景,写一篇小作文,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河落日》。

(2)理解诗中描绘的黄河落日的景象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创作自己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祖国的美好,增强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追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描绘的黄河落日的景象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描绘。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3. 学生作文纸和作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落日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壮丽。

(2)提问学生对黄河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象征意义。

2. 朗读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3. 理解诗文(1)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分析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河落日”、“千里黄河”等。

(2)学生分享对修辞手法的发现,如比喻、拟人等。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黄河落日的画面。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文。

(2)完成一篇关于黄河的作文,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想象来写。

8. 板书设计黄河落日意象:黄河、落日、千里黄河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黄河落日》教案

《黄河落日》教案

《黄河落日》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黄河文化内涵探讨•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实践•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课堂互动与小结01课程介绍与目标《黄河落日》背景及作者简介01《黄河落日》是一首现代诗歌,以黄河为背景,通过描绘黄河落日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02作者李瑛,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激昂著称,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诗歌大奖。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黄河落日》的背景及作者简介,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

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黄河落日》的背景及作者简介,第二课时讲解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第三课时进行朗诵练习和课堂展示。

时间安排每个课时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描述黄河落日的壮丽景象,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描绘黄河落日,引发对生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展现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文章内容概述关键语句解读“黄河落日,是铁色的,像一场大火”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黄河落日的磅礴气势和炽热情感。

“我站在山巅,像一棵秋天的树”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表达作者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敬畏之情。

“我听见,古老的黄河,在地底下,滚滚地流”借助通感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突显黄河的历史厚重感和生命力。

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深邃的诗意。

诗意浓郁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黄河落日的描绘,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和祖国的深沉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运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语言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音乐性,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

030201文章风格及特点03黄河文化内涵探讨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黄河落日》教案(带)

《黄河落日》教案(带)

教案:《黄河落日》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特点、历史文化等。

2.通过观赏黄河落日的美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黄河落日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或绘画的形式表达对黄河落日的感受。

教学资源:1.图片或视频资料: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历史文化等。

2.图片或视频资料:黄河落日的美景。

3.科普资料:黄河落日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特点、历史文化等。

2.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二、观赏黄河落日(10分钟)1.播放黄河落日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黄河落日的美景。

2.引导学生观察黄河落日的颜色、形状、光线等特点。

3.邀请学生分享对黄河落日的感受和想象。

三、了解黄河落日的科学原理(10分钟)1.介绍黄河落日的科学原理,包括地球自转、大气散射、光线折射等。

2.通过实例或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黄河落日的科学原理。

四、写作或绘画表达(10分钟)1.引导学生用写作或绘画的形式表达对黄河落日的感受。

2.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五、分享与讨论(15分钟)1.邀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写作或绘画作品。

2.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交流对黄河落日的感受和想法。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黄河落日的美景和科学原理。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思考如何更好地欣赏和表达大自然的美。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评价学生在观赏黄河落日和表达感受方面的表现。

2.评价学生对黄河落日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收集学生的写作或绘画作品,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黄河落日的科学原理补充和说明:黄河落日的科学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大气散射、光线折射等科学知识。

《黄河落日》教案

《黄河落日》教案

思考诗人通过黄河落日这一景象,想 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和情感。
讨论诗歌中黄河和落日的象征意义, 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分享交流:各组代表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 的讨论成果,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 受、对黄河和落日象征意义的分析等 。
其他同学可以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提 问或补充,形成全班范围内的互动交 流。
撰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提升表达能力
在阅读完《黄河落日》及其他类似作品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 体验,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读后感。
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共鸣、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 感悟和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和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文学 素养和写作能力。
THANK YOU
02
作者李瑛,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其诗歌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 和抒发爱国情感为主题。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了解《黄河落日》的背景和 作者李瑛的生平及代表作品;掌握诗 歌的朗诵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黄河落日》。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 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抒发爱国情怀
借助黄河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抒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表达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追求自由与光明
在描绘黄河落日的过程中,融入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体现 人类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精神。
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
1 2 3
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和欣赏《黄河落日》,引导学生了解和 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自强不息、 团结统一等。
关键语句解读
“黄河落日圆如盘,赤鳞焰焰烧天半”
01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作者:李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3、了解灿烂的黄河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1、掌握黄河的象征意义2、掌握诗歌基础知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说说黄河学生活动:黄河给大家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两分钟)教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地图来走进黄河了解黄河吧!屏幕展示中国地形图二、认识作者李瑛李瑛(1926年12月8日-2019年3月28日),河北省丰润县人。

中国当代诗人。

曾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李瑛出版了54部诗集,有多部长诗和组诗获过多种奖项。

其作品《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曾获1983年首届全国诗集评选一等奖,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我的中国》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2]1926年12月8日生于辽宁锦州,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边读书边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49年毕业,先后任记者、文艺刊物编辑、文艺出版社社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被选入“冀东名人名家”行列,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2019年3月28日凌晨3点36分,李瑛去世,享年93岁。

三.感知诗歌内容1、这是一首歌颂“黄河落日”,颂扬中华民族的诗。

全诗分四层次。

第一层次,从“等了五千年,才见到这庄严的一刻”到“沉入滚滚的浊波”。

这一层次诗人主要叙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垣古未有的。

不仅在黄土高原,而且整个华夏大地都被染红了。

“太阳,也风风火火”起来,而“涛涌的漩涡”,深重的苦难也沉入滚滚的浊流中。

2、诗的第二层次,从“淡了帆影,远了渔歌”到“竟如此惊心动魄”。

这一层次诗人通过黄河上的帆影、渔船的远去、大地的沉默以及凝思的树、严肃鹰、陡峭的土壁、蒿艾的气息、枯黄的草色、绛红的狂涛等一系列意象,来展示黄河的美。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河落日》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的画面;(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2)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图片、作者简介等;2. 学生预习《黄河落日》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黄河落日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壮美。

简介诗人杜甫,导入本课《黄河落日》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河”、“落日”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4)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

4. 课堂练习学生背诵诗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共同完成小组报告。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句的背诵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大自然,感受诗歌的美。

7. 课后作业(1)背诵《黄河落日》;(2)写一篇关于诗中描绘的画面的小作文;(3)调查其他诗人对黄河的描写,与《黄河落日》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鉴赏和创作能力。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黄河这一中国的母亲河,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黄河的知识,如黄河的流经省份、黄河的特点等,以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

第二章:新课导入2.1 教师展示《黄河落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引发学生对黄河落日的想象和思考。

2.2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黄河落日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黄河落日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三章:文本分析3.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黄河落日》的文本,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2 教师逐段解析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第四章: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黄河落日》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4.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文本中的人物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黄河落日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黄河落日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黄河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5.2 教师提出与黄河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六章:黄河落日的自然现象6.1 教师介绍黄河落日的自然现象,包括黄河的流经省份、黄河的流域面积、黄河的水文特征等。

6.2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了解黄河落日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思考黄河落日的独特之处。

第七章:黄河落日的文化意义7.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黄河落日在中国的文化意义,如黄河落日被视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等。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黄河落日》,使学生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黄河落日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黄河落日的赞美之情。

2. 学习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落日》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黄河落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黄河落日的赞美之情。

4. 品析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 想象与表达: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见过的最美景色,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情感体验:讨论如何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9. 板书设计:《黄河落日》冰心赞美黄河落日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学生亲自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2. 邀请摄影家或画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如何通过艺术手法捕捉和表现自然美景。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等环节的积极性。

2. 理解与欣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价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2024《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目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与特点•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与方法•课堂活动与互动设计•评价方式与标准•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01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黄河落日》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作者余秋雨的文学成就和创作背景。

学习诗歌中的意象、隐喻、节奏等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背诵等实践活动,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黄河落日》,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黄河落日》的主旨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和哲理内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同时,由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存在差异,如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02教材内容与特点《黄河落日》主要内容概述描绘黄河落日的壮丽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黄河落日的磅礴气势和绚烂色彩。

表达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通过对黄河落日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母亲河的深厚感情和无比崇敬。

反映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将黄河落日的景象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联系,体现出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运用诗歌般的语言,使得整篇文章充满韵律感和音乐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意化的语言细腻的描绘手法抒情与议论相结合通过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黄河落日的景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描绘景象的同时,融入作者的思考和感慨,使得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百度文库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重要性;2. 了解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地理特征;3. 了解黄河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4. 能够使用地图和图表等工具,展示黄河的地理特征;5.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2. 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地理特征;3. 黄河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幅黄河落日的图片,向学生介绍黄河的美丽风景,并向他们提问:“你们有探讨过黄河的历史和地理特征吗?”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向全班介绍他们所了解的黄河相关知识。

2. 学习重点教师通过投影或展示黄河地图,给学生展示黄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形成原因。

教师可以解释黄河源头、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地理特征。

还可以使用图表等工具,展示黄河水系的分布和河流的走向。

3. 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学习工具,如图表、地图、报告等,研究并展示黄河的地理特征。

学生可以使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但不得出现网址地址。

4. 师生互动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其他同学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黄河的理解并扩展他们的知识。

5. 拓展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黄河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活动,如到附近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或组织一次黄河旅行。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2. 对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准备和呈现的程度,以及表达能力;3. 对学生提问的回答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黄河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4. 参考学生的学习笔记,评价他们对黄河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黄河落日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黄河的地理特征以及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黄河落日》教案

《黄河落日》教案

《黄河落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李瑛(1926-2019),河北省丰瑞县人。

中国当代诗人。

其作品《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曾获1983年首届全国诗集评选一等奖,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我的中国》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2.写作背景《黄河落日》是组诗《黄土地情思》中的一首。

作者用心中火热的情感创作了这首大气磅礴的诗歌。

讴歌了深厚质朴的东方文化,传达出中华民族坚毅向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3.字词积累黄土塬yuán漩涡xuán wō浊波zhuó倔强jué jiàng蒿艾hāo绛红jiàng旌旗jīng鼙鼓pí沟壑hè跋涉bá shè爝火jué峥嵘zhēng róng草滩tān祼露luǒ筋络jīn luò蟋蟀xī shuài4.理清结构第一层(从开头到“沉入滚滚的浊波”):叙述中华民族的崛起。

第二层(从“淡了,帆影”到“竟如此惊心动魄”):展示黄河的美,衬托中华大地的欢腾景象。

第三层(从“醉了,洪波”到“一个英雄民族史诗和传说”):着力描绘太阳。

第四层(从“远了,马鸣”到“结尾):展示和平时代的来临。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这庄严的一刻”指什么?明确: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篇恢弘大气,作者选取的独特视角使诗歌具有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立体感,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苍茫感。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李瑛及其诗歌意象繁复的写作特色;能够讲出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勾画诗歌中的意象,抓住核心意象;合作探究构建意象群,品味并讲出意象群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坚毅向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磅礴的革命历程,增强国家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写作特色;勾画意象;抓住核心意象;构建意象群。

(二)教学难点表达内涵和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增强国家认同。

(三)教学关键点表达意象群的内涵;感受民族精神和革命历程。

三、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立足学情,设置科学合理的任务,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

采用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法读出意象的特点,读出诗歌的情感。

五、教学手段本课的传统教学手段为黑板和课本;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音视频与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一)初读绘境1.情境导入黄河,涛涌不息,宛如中国跃动的血液;黄河,千里蜿蜒,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黄河,浪卷滔天,鼓舞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黄河,翻滚向前,推动着新的时代发展。

黄河,你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肇始、繁盛、低谷、复兴。

黄河,你的孩子、炎黄子孙永远对你魂牵梦萦!2.欣赏范读3.练读-齐读4.从给出的词语中选出一个词表达读完全诗的内心感受。

(1)高亢;(2)深邃;(3)昂扬;(4)凝重;(5)苍茫;(6)旷远。

5.辨清这些感受可能分别来自于哪些诗节。

(1)第一、二、三节:庄严、沧桑。

(2)第四、五节:高亢、昂扬。

(3)第六、七、八节:深邃、旷远。

6.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黄河落日。

任务一:勾画意象,描绘画面7.勾画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

(1)第一、二、三节:黄土塬、漩涡、浊波、帆影、渔歌、大地、树、鹰、土壁、草。

(2)第四、五节:狂涛、旌旗、鼙鼓云锣、沟壑、大地、洪波、雷火。

《黄河落日》教案

《黄河落日》教案

《黄河落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瑛及其诗歌意象繁复的写作特色;能够说出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勾画诗歌中的意象,抓住核心意象;合作探究构建意象群,品味并说出意象群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坚毅向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磅礴的革命历程,增强国家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写作特色;勾画意象;抓住核心意象;构建意象群。

2. 教学难点:理解意象群的内涵;感受民族精神和革命历程。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导入课程。

2.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李瑛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3.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群。

5. 深入理解:讲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6. 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
体验。

7. 课堂小结:总结课程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背诵诗歌,并写一篇学习心得。

黄河落日教案

黄河落日教案

黄河落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黄河落日的壮观景象,感受黄河落日的诗意与浪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以及通过描写手法表现景物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写手法和关键词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感受黄河落日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中关于黄河的描写,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教学策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学习和进步。

3.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片、朗诵课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黄河落日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象和诗意浪漫。

2.讲授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重点讲解描写手法和关键词句的含义。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河落日的景象。

4.归纳小结:通过总结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描写手法,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五、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口头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和词语。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家乡的一处风景,注意运用描写手法和关键词句。

3.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代诗词,并尝试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黄河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七、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学习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作者:李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了解灿烂的黄河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黄河的象征意义
2、掌握诗歌基础知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说说黄河
学生活动:黄河给大家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两分钟)
教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地图来走进黄河了解黄河吧!
屏幕展示中国地形图
二、认识作者李瑛
李瑛(1926年12月8日-2019年3月28日),河北省丰润县人。

中国当代诗人。

曾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
李瑛出版了54部诗集,有多部长诗和组诗获过多种奖项。

其作品《我
骄傲,我是一棵树》曾获1983年首届全国诗集评选一等奖,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我的中国》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2]
1926年12月8日生于辽宁锦州,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边读书边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49年毕业,先后任记者、文艺刊物编辑、文艺出版社社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被选入“冀东名人名家”行列,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2019年3月28日凌晨3点36分,李瑛去世,享年93岁。

三.感知诗歌内容
1、这是一首歌颂“黄河落日”,颂扬中华民族的诗。

全诗分四层次。

第一层次,从“等了五千年,才见到这庄严的一刻”到“沉入滚滚的浊波”。

这一层次诗人主要叙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垣古未有的。

不仅在黄土高原,而且整个华夏大地都被染红了。

“太阳,也风风火火”起来,而“涛涌的漩涡”,深重的苦难也沉入滚滚的浊流中。

2、诗的第二层次,从“淡了帆影,远了渔歌”到“竟如此惊心动魄”。

这一层次诗人通过黄河上的帆影、渔船的远去、大地的沉默以及凝思的树、严肃鹰、陡峭的土壁、蒿艾的气息、枯黄的草色、绛红的狂涛等一系列意象,来展示黄河的美。

通过这些美的描写,又从另一侧面来衬托中华大地的喜庆景象。

“九万面旌旗”在中华大地上
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响彻中华大地,场面是如此惊心动魄。

3、第三层次,从“醉了,洪波,亮了雷火”到“一个英雄民族史诗和传说”。

这一层次诗人以太阳为象征,象征中华民族。

这个民族跋涉之路是如此艰难,历史已成废墟,新的时代已经开始。

草滩的美丽,爝火的辉煌,峥嵘的山如同中华民族的骨气,站在世界的东方。

一个民族的史诗和传说,在沉积的黄土层上,“固执地裸露着筋骨和骨骼”。

4、诗的第四层次,从“远了鸟鸣,断了长戈”到“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

这一层次诗人通过鸟鸣的远去,长戈的断裂,展示了一个和平时代的来临。

中华民族的史诗不仅“只有雄浑沉郁的唐诗”还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这些辉煌如同“余烬的炭火”和“浪尖上跳动的星星”,“在蟋蟀的鸣叫的苍茫里闪烁”
四、小结
诗人李瑛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杰出的军旅诗人。

他不仅写军旅题材的诗歌,而且他的诗歌早已超越军旅诗歌范畴。

到目前为止,他写了五十多部诗集,可谓是高产的作家。

他的《枣林村集》乡土气息浓厚,语言细腻形象,他的《野战诗集》不仅描写战场,而且也描写哨所,海防。

他的书写题材广泛,历经了八十多年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也经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的诗作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是一座当代文学诗史上的里程碑。

五、学生活动讨论:
补充古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