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马说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zhǐ) 骈.(pián) 槽枥

..(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能够)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4)古今异义

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作者链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4.文体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一读

【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译一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交流点拨】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交流点拨】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交流点拨】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交流点拨】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交流点拨】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交流点拨】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二)文本探究

仔细阅读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交流点拨】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小结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四、板书设计

马说

世有 -------- 伯乐

∣重

↓要

然后有-----------千里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