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思考
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思考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用了两卷的篇幅来论述“友爱”这一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在道德伦理生活中,“友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即德性的一种,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
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论述立论持平、深刻、扼要又易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社会人际交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友爱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称之为“最有才最渊博的天才之一”“所有哲学家的老师”,他首次把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划分出来,他写出了伦理学的首部专著——《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要著作有《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大伦理学》三部。
这三部伦理学著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尼各马可伦理学》。
全书共十卷,第八卷、第九卷对友爱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友爱”一词在古希腊除了我们现在普遍认可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之外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即友爱涵盖了彼此的任何好感。
它可以用于任何两个人之间既包括同性也包括异性,既包括家庭内部的关系如父子、夫妻、兄弟等,也包括家庭外部的关系,如邻里、同僚等;既包含城邦中人们之间的友爱也包含了统治者对平民的友爱等。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全面介绍进一步思考其友爱观在当今社会的实际意义。
一、友爱方面概念的介绍友爱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有其独特而深刻的意义。
从古希腊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奠基人苏格拉底到其继承人、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奥古斯丁等人均对友爱这一话题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过研究。
下面将对友爱方面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
1.亚里士多德对于“友爱”这一概念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即是一种德性或可以说是包含一种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
在对比友爱和爱之后他发现了二者的不同,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而友爱则是一种品质是人自然情感的理智表达,友爱则是对爱的进一步升华是一种调整的结果。
伦理学范文---亚里士多德的友爱细想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细想摘要友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诸多德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友爱是与他人、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种德性。
友爱不仅具有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它是以自身为目的的。
本文由友爱的起源、友爱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友爱的类型三部分构成。
详细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八卷和第九卷中非常详细了阐述了友爱,从各个维度论述了友爱的相关问题。
这是对亚里士多德所作的相关论述的梳理,为进一步的行文做铺垫。
幸福是人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友爱不仅对个人幸福至关重要,而且是实现城邦目的的重要因素,它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结语是我对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公正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友爱细想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伦理学史占上据着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
”①靳希平在《亚里士多德传》中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与概念已经融化到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活动之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语言的基本成分,以至于大部分西方人天天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之中生活,却对此毫无知觉。
”②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他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是公认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开山鼻祖,奠基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伦理学的哲学家。
他的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追求至善。
他认为万物都是在追求某种善。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应该过一种至善的生活。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人是有理智的。
过一种理智的生活,发挥人之为人的独特功能——理性,就是达到至善,也即达到了幸福,而德性是达到至善的途径,也是至善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是以德性为核心的,其伦理学也被称为德性伦理学或美德伦理学。
论亚里士多德友爱观
论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作者:安麒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25期摘要追溯西方伦理思想史,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伦理学理论的哲学家。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进行了界定,详细地阐述了友爱的性质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与友爱相关的问题。
幸福就是最高对善,是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友爱则是幸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友爱是个人幸福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实现城邦目的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幸福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者包含着一种德性。
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须的东西之一。
友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再跟身边的人发生联系,谁都不会想着要过没有朋友的生活。
朋友之间可以分享快乐,也可以相互帮助。
人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友爱,它和亲情一样都是人的天性。
在他看来,友爱是一种包含着实际行动才可能得以实现的德性,它是达到幸福、至善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1友爱的性质和特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可爱的事物才值得人们去爱,也就是:善的、让人快乐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
可爱的事物是产生爱或友爱的原因:善和令人产生快乐的事物,对人自己而言是某种善的事物,有用的东西也是可以产生某种善和愉悦的东西。
他也同时强调了友爱不是对无生物对爱,因为那样的爱是没有回报的。
如果对朋友抱有希望而对方没有回报,这样的希望就只是善意的,只有相互都抱有善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友爱,这种善意必须为对方所知,善意就是都希望对方得到好处。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1)友爱是具有相互性的。
友爱只能存在于人和人之间。
只有相互的付出和回报才能称之为友爱,无生物之间的只是相互的物理吸引,并不是友爱。
人类之间的友爱是以善意为起点的。
善意,就是一种友好的意愿,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是希望另一个人会好的意愿,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选择。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对友爱的观点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在他的众多哲学著作中,友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被他视为人类幸福和道德理想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人类个体与他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他将友爱分为三种类型:友谊为利益、友谊为喜悦和完美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为利益是最低级的形式,人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交往;友谊为喜悦是次级的形式,人们因为相互带来的乐趣而彼此结交;而完美的友谊是最高贵的形式,这种友谊建立在双方对对方道德品质的认同和珍视上。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友爱使人进一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来发掘自身的潜力。
通过友爱,个体才能在道德和智慧的引导下成为更完善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通过行动来实现的品德,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他将友爱视为一种选择,一个人选择去追求善良、公正和真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建立真诚而亲密的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的实践同时也是政治伦理学的核心。
在他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政治友谊”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友爱关系是现实政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政治友谊不同于私人友谊,它是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基础上的,旨在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友谊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友爱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和谐与稳定的。
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友爱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友爱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它也是社会和谐与共同进步的基石。
在当今充满竞争和冲突的社会中,友爱的意义更加重要。
通过培养友爱精神,我们可以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关系,促进和谐的社会发展。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点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道德指导。
简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论
简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友爱论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亚里士多德首先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
他将友爱分为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三种,并且着重强调了善的友爱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然而现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友爱危机也伴随而来。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分析,能对我国转型期友爱危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标签:友爱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伦理学理论的哲学家,其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十卷,其中,第八卷和第九卷共两卷专门用来阐述他关于友爱的看法。
作为一部结构严谨的传世之作,这样的安排显然并非偶然,由此可见友爱问题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这笔者就友爱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什么是友爱论首先,要理解友爱为何物必然要先了解友爱的性质,亚里士多德在强调友爱的性质时提出了四点,即“友爱之性质,可分为四点:必要、自然、能群、高尚。
”就“必要”而言,“万钟之富,千乘之贵,亦无以加矣;苟无骨肉手足之爱,亲戚朋友之与,孑然一身?将何所用其富?何所需于贵?以高尚言,既富贵矣,必有人焉,与我共之,然后方有可乐。
以鄙陋言,富贵而无所亲所爱,则无以示其荣。
”就“自然”而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也即,友爱是人之本性所有,亚里士多德把友爱看作是人类普遍的自然感情的思想。
就“能群”而言,“友爱而能群……人相爱,乃能互助。
无爱,则人各为我,不知有群,父母不子其子,兄弟莫若路人,家庭溃矣。
大之,则乡无以为乡,国无以成国,社会灭矣。
”就“高尚”而言,“好友者,吾所称许;多友,高尚事也,且或谓能为人友,即能为善人。
”德性的友爱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公正与友爱的关系时提出“在最大的公正中似乎存在着友爱的东西,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的。
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Ju l fC ogigU i rt o Si c n eho g(oi i csE io ) N . 2 1 oma o hnq n e i f c neadTcnl ySc lS e e di o7 0 0 n v sy e o ac n tn
,
爱是 单方 面 的 , 而友爱 是 相互 的 。在 柏拉 图那 里 ,
爱被 描述 为爱 者 的单方 面 的感 情 。在这 种爱 中 , 者 爱
对被 爱者 的爱 可能 得到也 可 能得不 到被 爱者 的 回报 。 由于 爱是 极端狭 隘 的 , 方往 往会 限制 对方 与他人 的 双
友谊 , 因此 这种 爱一 旦失 败 , 易造 成身 心 的苦痛 。 极 与 爱不 同 , 爱 只是在 被爱 者对 爱者 的爱 感 到愉 悦并作 友 出相应 回报时才 存在 , 就是说 友爱 是相互 的。 二 , 也 第 爱 仅 仅 是 一 种 情感 ( 或者感受 )而友 爱更多 的是一种 , 德性 。亚里士 多德认 为 , 柏拉 图把爱 界定 为不善 不美的 欲是不恰 当的 . 因为欲 通常是追 求 肉体 快乐 的 , 常常 且 跟理性相 冲突。友爱不是不善不美 的欲 , 它本 身就是一 种德性 , 是使人追求人生的最大幸福_ 理智 的思辨 活 动—— 德性 。在亚里 士多德看来 。 爱只不过是友爱 中的
动 , 就使得 与他人 的交往 和共 同生活 成为 公 民 日常 这
生 活 中一项必 不可 少 的事务 。在 希腊人 的生 活 中 , 与 朋 友 的关 系是 除 了家庭 关系 之外最 重要 的关 系 。 正是 在 与他人 的交 往 中 . 与人之 间产 生 了一种 特殊 的交 人 往 德性 , 即友 爱 。 因此 , 友爱 成为 古希腊 社会 一个 流行 的话 题 。 在荷 马 时代 已经有许 多关 于诸 神 之间 以及英
在友爱与自爱之间——亚里士多德友爱论浅谈
他 的同时代 的希 腊人 , 他也像 他 的同时代人那 样判
断, 并且 总是 以这种身份来呈 现 经过 比较 与区分而
好人那 里得到善 。一个人是 因为疾病 的存在才与 医
收稿 日期:0 6 0 — 8 20 — 6 1
—
1 6一
维普资讯
‘ 具有 了一致性的希 腊 的常识道 德 ’ ㈣ 而 常识感 强的理 论 , 方面在 现 实 中符 合人 们 的经 验 , 易 一 容 得到理解和接 受 , 另一 方面 又难 免带有现 实中的偏 狭和 局 限, 体现在 友爱 这 方 面 , 是 以朋 友 的互 惠 就 为基础 , 缺乏那种激 情 的爱 的成分 。
专 门用 两卷 的篇幅对友爱进行讨论 , 而本人在进 行 研 读 的过 程 中, 有一个 问题 , 那就是 朋 友之 间给 予 对方 的到底是什么 。
为 自身而存在 的友爱 , 像他对 柏拉图的善型不 感 正 在关 于什么样 的人 才能产 生友爱这个 问题 上 ,
亚 里士多德和他 的老师有很大不 同, 柏拉 图认 为友 爱 不 能产 生 于 同 类 人之 间 , P t r q a e i “ o e u r l wt t rs h
友 爱的平 等 , 亚里 士 多德 看来 , 同于正 义 在 不
己 , 么他 理所 当然 知道 自己最 需 要什 么 , 那 显然 他
也 知道 当朋友变 坏 的时候 ,最需 要道 德上 的帮助 , 可 他 却吝 惜 于给予 这种 帮 助 ,这 不 能不 说 是个 悖
论 。而 且, 一开始的讨论 中, 里士多德认 为友爱 在 亚
关键词 : 友爱 ; 自爱; 大度 ; 大薯 最 中图分 类号 : 8 — 2 B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19 2 0 ) 4 0 1— 3 1 7— 7 4(0 6 0 —0 6 0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现代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现代意义作者:石晶晶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20期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是对古希腊友爱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对友爱的阐述详细而具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友爱的深刻内涵。
通过深入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重点分析其友爱哲学的现实意义。
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能从现实的角度来提高我们对友爱的认识,并推进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发展。
关键词: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友爱友爱教育和谐社会一.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复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宿舍命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校园恶性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
校园安全事件连发令人唏嘘。
近日,阅读了西方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其“友爱”观点及其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思想仍能触动我们思考与借鉴。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系统阐述伦理学理论的第一人,其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研究伦理学问题就必然要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而研究他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不得不读。
作为一部结构严谨的传世之作,却花大篇幅讨论一个话题,“友爱”问题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可见。
他所论述的友爱,不仅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朋友关系,还包括人与人之间任何的接近关系,比如家庭内的父母子女、夫妻关系和家庭外的任何交往关系甚至性爱。
英国著名学者罗斯说,友爱在希腊中具有更宽的意义,它可以代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
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友爱”在社会现实中的意义,不惜花费大量篇幅来分析阐述其友爱的观点,不禁引起我进一步的好奇,友爱为何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发现这跟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古希腊时代环境有关。
当时,雅典已丧失盟主的地位,城邦内部开始显露出各种危机。
古希腊半岛上战火不断,人们无法过宁静的家庭生活,所以将更多的理想诉诸于朋友间的慰藉。
亚里士多德关于友谊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友谊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伦理学》中详细讨论了友谊的概念和价值,他认为友谊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亚里士多德将友谊分为三种类型:利他主义的友谊、享乐主义的友谊和美德主义的友谊。
利他主义的友谊是基于相互利益和互惠的,两人之间的友谊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建立的。
这种友谊是暂时的,当利益消失时,友谊也可能会结束。
享乐主义的友谊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快乐,两人之间的友谊是为了享受彼此的陪伴和愉悦而建立的。
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友谊也是暂时的,因为人们的兴趣和快乐可能会改变。
美德主义的友谊是最高级别的友谊,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共享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
这种友谊是持久的,不受外部条件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追求道德美德和优秀品质,人们才能建立这种纯粹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友谊对于个人的幸福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友谊能够帮助人们培养品德美德,增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通过友谊,人们可以共同追求真理、美和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友谊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安慰、支持和快乐,在困难和挫折中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一种重要的美德,通过不同类型的友谊,人们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
法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西方法律思想史专业班级2007级四班学生姓名孙腾指导教师李秋成论文成绩指导教师评语: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尼各马科伦理学》读书报告摘要:《尼各马科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亚里士多德在此书中着重阐述了他关于友爱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不仅是某种德性,也是生活中最必需的东西;友爱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
关键词: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在古希腊城邦生活的背景下,经历了从神话宗教到自然哲学、从自然哲学到人文关怀的发展,至亚里士多德达到了一个思想的巅峰。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系统阐述伦理学理论的第一人, 亚里士多德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十卷,其中,第八卷和第九卷专门用来阐述他关于友爱的看法。
作为一部结构严谨的传世之作,这样的安排显然并非巧合,友爱问题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可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这种德性是区别于感情的,因为它的本性不止在关注,而更在于去做某些事情。
做朋友就意味着在做着并且还要去做朋友所应当做的事情。
所以友爱整体来说不仅是感情,而是一种去做所应做的德性,或者包含着这样一种德性。
是出于带有感情的习惯,而不止是感情自身。
[1](P163)每一种友爱都追求一种属人的善,其中有些是被人们作为自身即是善的东西而追求;在这些友爱之中,只有追求着智慧的友爱才最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但总的来说,每种友爱,又都是有用的。
友爱的自身的性质是实现于活动的而不是只作为潜能而在的东西。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几个基本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在其伦理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方伦理学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在友爱观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点。
首先,他们都
强调乐观的情感体验,如孔子把“爱”作为两个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而亚里士多德倡导的爱的概念是一种无条件的友谊。
另外,他们
都主张要用爱来实现正义。
事实上,孔子认为只要人们坚持爱,就会
形成正义,而亚里士多德也坚守这个信念,认为爱就是正义。
即使许
多其他的哲学家认为,正义必须由法律制定得到确认,而亚里士多德
和孔子却认为,只有爱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此外,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也有某些不同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友
谊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一个没有友谊的人是一个孤独的人,而亚里
士多德则认为友谊只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必要条件。
其次,孔子
认为爱是改变他人品质的过程,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爱是将两者的关
系连接起来的一种过程。
再次,孔子认为友谊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感情,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一种无条件的友谊,不能用任何东西来衡量。
总之,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在友爱观上有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他
们都认为爱是实现正义的唯一途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孔子
认为友谊是不可或缺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只是一种选择,而且
他们对爱的定义也各有不同。
友谊与共同体:论亚里士多德友谊理论中的共同体观念
友谊与共同体:论亚里士多德友谊理论中的共同体观念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的友谊理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友谊的重要性,成为友谊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亚里士多德将友谊定义为“一种自然的爱”,他认为友谊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使人们愉快和幸福的重要因素。
亚里士多德将友谊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善意的友谊、享乐的友谊和利益的友谊。
善意的友谊是基于对彼此的品德和品质的欣赏和尊重,是高尚和持久的友谊。
享乐的友谊是基于共同兴趣和欢乐,是一种轻松和愉快的友谊。
而利益的友谊是基于互惠和相互利益的友谊,是一种实用和务实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三种友谊类型在人类关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都是必不可少的。
亚里士多德的友谊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友谊的理解和实践,同时也为我们探讨友谊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基础。
友谊在共同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这也是我们研究友谊与共同体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共同体观念的引入在亚里士多德的友谊理论中,共同体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不仅是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更是共同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友谊能够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形成共同体,并且友谊的存在也反映了共同体的存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谊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共同体观念则更加强调了友谊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共同体是由一群人共同生活、共同目标、共同理念等因素所构建而成,而友谊则是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
共同体观念将友谊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强调了友谊对于共同体的建设和维护的重要作用。
通过探讨友谊与共同体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友谊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友谊不仅是个体之间的纽带,更是共同体的基石。
共同体观念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友谊的价值和意义。
在接下来的探讨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友谊的基本类型,以及友谊与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友谊与共同体:论亚里士多德友谊理论中的共同体观念
友谊与共同体:论亚里士多德友谊理论中的共同体观念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友谊理论的背景亚里士多德(384-322BC)是古希腊哲学家中友谊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探讨了友谊的本质、种类以及其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维系人际关系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是基于共同利益和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他区分了三种友谊的类型:基于快乐、基于利益和基于品德。
他强调了友谊的精神层面,并将其视为一种道德和理性的选择。
在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中,友谊在共同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城邦内部人际关系的纽带,是维系城邦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友谊不仅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也可以增进城邦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亚里士多德友谊理论的背景包括他对友谊本质、种类和作用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友谊在古希腊城邦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友谊与共同体的关系始终贯穿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对于理解他的友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1.2 友谊与共同体的关系友谊与共同体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其友谊理论中强调了友谊和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联。
友谊是人类之间一种自然的社会联系,而共同体则是由一群人组成的社会集体。
友谊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友谊是共同体中人际关系的基础,共同体为友谊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共同体中,人们通过友谊建立起互相信任、支持和合作的关系。
友谊不仅是共同体中个体之间的纽带,也是共同体内部关系的稳定因素。
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友谊这种基于情感和道德的纽带。
友谊能够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友谊也受到共同体的影响和塑造。
在共同体中,友谊的形成受到共同体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影响,共同体的文化和制度也会影响友谊关系的发展。
友谊和共同体之间既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启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启示亚里士多德根据三种可爱的事物划分了三种不同的友爱,即快乐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和德性的友爱,亚里士多德的这三种友爱观思想对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友爱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的一种德行品质,对友爱做出一种正确的定义,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标签: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共在1.友爱的界定在古希腊,友爱本身就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1],既包括同性和异性的爱,又包括建立在家庭和家庭外,城邦公民的治理和被治理的关系上。
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五伦:“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套道德标准即五种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都可称作为友爱。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术》里也给友爱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定义:“姑且把友爱定义为替某一个人想往我们以之为善的事物,是为了这人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并根据我们的能力尽量这样去做。
朋友是对人友爱而又受人友爱的人。
凡是认为彼此间有这种关系的人就会认为彼此是朋友。
假定了这些之后,就必然要得出这一结论,即朋友是共享我们的欢愉并且分担我们的痛苦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2]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理解与我们当今时代对友爱的理解不同,它不等同于朋友之间的友谊,而是具有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刻的含义,它是指包括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如孟子说的兄弟、父母与子女、君臣等之间的关系都包含在友爱之中。
只是这些友爱又有各自的不同和分类,不同的友爱之中包含不同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
因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
从这两句话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定义的标准主要有两点。
一是德性和善,因为真正的友爱是一种想永久地拥有善的欲望,我们都是向善并追求善的。
二是共同生活,因为无论是穷人或富人,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或小孩,都需要和朋友分享幸福与分担痛苦,都需要陪伴,而这需要共同生活才能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
亚⾥⼠多德的友爱思想2019-10-16中图分类号:I264⽂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26-01摘要:亚⾥⼠多德的友爱思想在其伦理学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认为“友爱是⼀种德性”,这种德性之爱是最⼤的善。
其友爱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多德;友爱;德性;幸福亚⾥⼠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友爱给予了充分的论述。
友爱是⼈⽣的重要内容,对友爱的渴望与追求⼀直是⼈类永恒的⽬标。
亚⾥⼠多德的德性友爱论对我们今天重新思考⼈⽣的意义,确⽴正确的友谊观有着重⼤的现实意义。
⼀、亚⾥⼠多德友爱概念的内涵现代意义上的友爱,是指⼈与⼈之间⾮常亲密的情感,同时也包含友好、亲近、友善等意思。
⽽友爱这个词在古希腊时期有着⽐现今宽泛得多的内容和含义。
它“不仅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朋友关系,⽽且包括任何两个⼈之间相互吸引的关系,这种讨论友爱的⽅式显然是近代以来的⼈们所不熟悉的。
”[1]显然,我们现代⼈的友爱观与亚⾥⼠多德的友爱观不尽相同甚⾄完全不同。
那么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找回那些失落的友爱思想,以期为现代的友爱和⼈际关系注⼊新鲜的活⼒。
⼆、友爱:作为⼀种德性在亚⾥⼠多德⽣活的时代,“任何两个⼈之间相互吸引的关系”所涉范围极⼴,⼏乎涵盖了古希腊时期从家庭到社会的全部⼈际关系,⼈与⼈之间存在着⼴泛的联系,友爱就是社会中⼈们之间的⼀种情感纽带,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关系,社会就是⼀盘散沙,没有任何的凝聚⼒。
亚⾥⼠多德的友爱,是⼈与⼈之间的⼀种相互关系,它与⽆⽣之物的爱相区别,同样对于动物也不能说“爱”,虽然动物也有知觉,但并不能与⼈息息相通,不会与⼈之间有感情的互动;另外友爱也不是存在于⼀切⼈之间,并不是任何两个⼈之间都可以产⽣友爱,不认识不熟悉的⼈之间是不会产⽣友爱的,⼈只有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友爱。
亚⾥⼠多德的友爱思想的核⼼在于:“友爱就是⼀种的孕,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物”。
试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及其对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意义
试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及其对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意义作者:刘晓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10期摘要:德性主义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亚里士多德从个体德性生活视阈出发,提出了三种友爱,即实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善的友爱。
这三种友爱为我们对友爱的理解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建构从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的境界和要求。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需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的“伙伴之爱”对于大学生人际环境的和谐建构,无疑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友爱;人际交往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以“最高的善”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从实践出发,试图把人类的全部活动归结为一种终极性的“善”的统摄,这个最终的、最圆满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幸福。
幸福是完善的和自足的,是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合德性的实践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是一种或包含一些唯有通过活动或行动才可以实现的德性。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九卷中集中地论述了他关于友爱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友爱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对于“友爱”字面意思的理解。
它不仅仅局限于彼此以“朋友”、“伙伴”相称,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支持帮助和志趣相近的人际关系双方或多方,在相互交际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亲切的情感。
而是一种更为宽泛的理解。
“依罗斯的看法,这是因亚里士多德——也许是他同时代的希腊人——使用友爱的方式太过广泛,不仅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朋友关系,而且包括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这种讨论友爱的方式显然是近代以来的人们所不熟悉的。
”因此,亚里士多德讲的友爱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友爱,它还涵盖了伙伴之爱、家室之爱、城邦之爱诸多方面。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论界定为‘德性——实践——幸福’的理路,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实践’与‘善行’。
德性是能够促使一个事物实现良好状态的实践性品质,它置根于人的现实活动中。
友谊与共同体:论亚里士多德友谊理论中的共同体观念
友谊与共同体:论亚里士多德友谊理论中的共同体观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其友谊理论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将友谊视为人类关系中最重要、最高尚的形式之一,并且认为友谊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友谊理论中,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友谊密切相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友谊的本质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将友谊分为三种类型:享乐之友、功利之友和真正的友谊。
享乐之友是基于个人利益的友谊,人们只在一起寻求短暂的快乐和享受。
功利之友是基于互相利用和互惠的友谊,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这两种友谊都是暂时的,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友谊也会结束。
而真正的友谊则是基于两个人彼此欣赏对方的品德和善良,他们互相关心、信任和支持,希望对方的幸福和成长。
这种友谊是持久而真实的,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够坚持下去。
在亚里士多德的友谊理论中,共同体的观念是与友谊紧密相关的。
共同体可以理解为友谊所构成的一个社群,它是由一群追求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人所组成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真正的友谊需要建立在共同的善的基础上,只有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上相互契合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
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包括他们与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的联系。
只有通过建立这样的共同体,我们才能够实现友谊的最高境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和共同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友谊是共同体的基石,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真正的、有益的社会关系。
通过友谊,我们可以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助、真诚无私的关系。
真正的友谊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情感,它还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对大学生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对大学生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05-13T10:13:23.737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作者:李晓涵[导读] 友爱思想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连接个人德性与公民幸福的重要纽带李晓涵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0083摘要:友爱思想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连接个人德性与公民幸福的重要纽带。
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
在今天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有助于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友爱观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友爱观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内涵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
首先,他指出友爱是生活中必备的要素之一。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因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
”也就是说友爱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不论身处何种地位,不论贫穷或者富有都离不开朋友的相亲相爱。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能够促进人们追求幸福以及理智思辨活动的德性,而德性是人所特有的实现活动。
这也就是指出友爱是专属人的一种实现活动,并且只有通过活动与实践才能实现。
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存在于任何两个独立个体之间。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包含“友”和“爱”,即不仅包括朋友关系,也包括“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
二、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类型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成三类:基于善的友爱、基于快乐的友爱和基于实用的友爱。
(一)基于善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基于善的友爱只存在于两个德行良好的人之间。
基于善的友爱之能够保持稳定和恒常,友爱的互动双方只因善的理念和对方本身的缘故而真心希望对方的处境和德性向好。
在基于善的友爱关系中双方的德性在本性上是相近相似的。
从这一层面看,善的友爱和实用和快乐的友爱就有了差异:尽管不同德性程度的友爱产生的原因有所不同。
实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因为带有目的性的特点,为发生在具有德性和没有德性的人之间的友爱提供了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317010121 课程名称:伦理学概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摘要:《尼各马可伦理学》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十卷,对友爱的探讨在第八卷和第九卷中都有体现,可见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三种,分别为有用的友爱、因快乐而产生的友爱和德性的友爱。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全面具体的阐释了三种友爱的内容意义,及其各种情况下友爱的划分与相互作用。
本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友爱观、友爱与自爱及其产生背景与意义。
关键词:友爱;善;自爱;利己;利他;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理解与我们当今时代对友爱的理解不同,他不等同于朋友之间的友谊,而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涵义。
是指包括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如兄弟、父母与子女、君臣、恋人等之间的关系都包含在友爱之中。
只是这些友爱又有各自的不同和分类,不同的友爱之中包含不同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
因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
①从这两句话以及整两卷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定义的标准主要有两点。
一是德性和善。
因为真正的友爱是一种想永久地拥有善的欲望,我们都是向善并追求善的。
二是共同生活。
因为无论是穷人或富人,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或小孩,都需要和朋友分享幸福与分担痛苦,都需要陪伴,而这需要共同生活才能实现。
友爱与其他外在善不同,它不是手段,而是本身共同生活的价值所在。
一三种友爱
亚里士多德由三种可爱的事物推出爱有三种原因,并基于此产生相应的三种友爱:因有用而互爱、基于快乐原因的友爱、相互因对方自身之故在好人和德性相似的人之间的完善的友爱。
因有用而互爱的人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是因能从对方得到的好处而爱的。
基于快乐的友爱是为了使自己愉快而爱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两种友爱都是不会持久的,是偶性的。
这两种友爱都不是因爱对方自身
的善而产生的,而只是因对方产生了对他而言是善的东西。
所以,一旦哪一方有所变化,这样的爱就容易破裂。
因为,如果相互间不再使人愉悦或有用,他们之间也就不再互爱。
完善的友爱是因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友爱。
因为他们爱朋友是因对方自身的德性,而不是仅仅由于对方对他来说有用或能带来快乐。
所以,这样的友爱只要他们还是好人就一直保持着,而德性则是一种持久的品质,因此这种友爱是持久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友爱中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多人的朋友,因为完善的友爱需要彼此是好人,并需相互了解共同生活,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与许多人共同生活。
因此交好人朋友当以能持续交往的最大数量为限。
有用的和快乐的朋友既不要没有也不要太多,有用和快乐的友爱也是生活中所需要的。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有其局限性,毫无疑问的是有用的友爱和因快乐而产生的友爱是常见于生活中并不可或缺的。
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和复杂地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群体的动物,这都是无法避免也不必避免的。
要肯定这两种友爱的积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而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我们需要有用的和快乐的朋友,但更多的倾向于阐述这两种友爱的消极意义与负面影响。
同时,并非好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的友爱,善是从恶的对立面产生的,他自然无法离开善而存在。
善的东西只能在与恶的东西的斗争中成长壮大。
善可以净化恶,好人与坏人之间也可以产生真正的友爱。
他们不是因为有用也不是因为快乐,只是因为双方共同向善的目的而产生友爱。
一方希望使对方成为善而产生友爱,另一方是因为对方自身善而产生友爱,这种也是成比例相等的友爱。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意不同于友爱,他认为善意是尚未发展的友爱。
真正的友爱中存在善意,快乐和有用的友爱中不存在善意,这过于绝对化。
二友爱与自爱
关于友爱与自爱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主要论述了友爱与自爱的关系以及两种自爱。
他认为朋友实际上就是另一个自身,对另一个人的友爱的极端形式酷似一个人同他自身的关系。
自爱是友爱的基础和前提,对朋友的感情都是从对自身的感情中衍生的。
因为一个人首先是他自身的朋友,因此爱朋友也就是在爱自己。
这有些类似于利己主义,爱朋友是利他,爱自已是利自己,而这种方式便是通过利他以利己。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吗?但随后便否定了这一疑问。
亚里士多德由问题‘一个人是应当最爱自己还是最爱其他的某个人’引申出应当区分自爱在不同范围内以及不同方式中的使用,从而产生了两种自爱。
第一种是贬义上使用自爱这个词,即把那些使自己多得钱财、荣誉和肉体快乐的人称为自爱者。
所以这种意义上的自爱者公正地受到谴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
多德是排斥这种完全利己主义的,他认为这是坏人才会做的事。
而他所指的爱朋友就是爱另一个自身是指好人之间的友爱,不能用完全的利己主义来理解。
虽有利己主义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利他主义的成分,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与利己主义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第二种自爱是指总是使自己做高尚的事情而不是别的事情,钟爱并尽力满足自身的主宰部分的人才真正是一个自爱者,而这主宰的部分就是追求合逻各斯的和高尚的东西。
“努力做高尚的事,共同的东西就可以充分实现,每个人也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善。
所以好人必定是一个自爱者,因为做高尚的事情既有益于自身又有利于他人。
坏人则不是一个自爱者,因为按照他的邪恶情感,他必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
”①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利他主义者。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第二种自爱,关爱他人利己利他,做到爱自己和爱他人的统一,而不是第一种自爱者或做损人不利己之事。
三友爱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着重细述了友爱观,一方面友爱是政治与生活的重要论题。
另一方面这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时代雅典已失去盟主的地位,城邦内部开始显露危机,古希腊半岛战火不断,公民们无法过宁静的生活。
公民与城邦休戚与共,因此这时需要一个好的具有凝聚力的城邦,将公民团结起来,使公民共同向善。
而这便需要友爱作为使公民团结起来的纽带。
亚里士多德通过共同体与团结作为中介来论述友爱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在每一种共同体当中都存在某种友爱,因为友爱就在于共同。
人们结合到一起是为了某种利益,即获得生活的某种必需物。
接下来又论述所有的共同体都是政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都从属于政治共同体。
而城邦就是一种政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所关心的不是当前的整体利益,而是生活的整体利益。
因此“当城邦的公民们对他们的共同利益有共同认识,并选择同样的行为以实现其共同的意见时,便称为团结。
”②而团结就是政治的友爱,因为它关系到利益,关系到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详述了三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资产制,以及同样数目的三种变体: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
他赞成的是君主制和民主制,他认为僭主为自己谋利益是一种坏人的治理,君主为属民谋利益。
贵族制和寡头制都是少数人的治理,治理者们使得全部或大部分好东西归于自己,同样是一种坏人的治理。
资产制和民主制的理想是多数人治理,他认为民主制优于资产制,但他对此并没有对此做出解释说明。
但由此我们可以分析,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利他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君主要为城邦内的所有公民谋求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亚里士多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第276页
②同上第271页
德的政治观是与他的友爱观相联系的,包含了平等、共同生活、善与德性以及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利他主义。
四友爱的现实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包含了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虽然与我们现在对友爱的定义不同,但友爱这样广泛的涵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依然适用于这个时代。
无论人与人之间存在怎样的友爱关系,无论这是以有用或快乐为目的的友爱亦或是以对方自身之故的德性的友爱。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平等相处,对于一个国家的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尤其在当今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网络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活,人们对身边的人与事漠不关心,只在意与自己相距甚远的外部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关系逐渐变得淡漠疏离,每个人都在过着一种看似充实忙碌实则孤独的生活。
因此急切需要发展普及友爱观,促进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交往,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