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集(vip专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课题1.1人口数量的变化设计教师罗兆旭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点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学校名录参见: http:// /wxt/list. aspx? ClassID=3060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教学过程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教材处理师生活动3.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 相距较远; 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距离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知识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策略(1)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 减少城市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区位条件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暖湿, 光热充足, 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区位条件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 农场规模大交通交通发达、便利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科技科技水平高, 牧草和畜种优良政策政府鼓励扶持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体验收获(5分钟)学校名录参见: http://www.zxxk. com/wxt/list. aspx? ClassID=3060。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有关必修二地理教案【精选15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超级资源(共15套58页)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打包下载)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 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 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 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 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 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 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举例我国的成都(左图)、合肥, 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刻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明白得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缘故3、把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明白得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明白得人口数量增长在时刻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明白得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缘故。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现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运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刻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如何样的呢?什么缘故会如此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刻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第一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样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刻,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点(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1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人教版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单元一:人口与城市1. 研究目标:- 能够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术语;- 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影响和挑战;- 掌握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研究重点:- 城市化的定义和过程;-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3. 研究内容:-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城市化过程中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城市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建议:-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解基本概念和术语;- 注意城市化的过程、影响和挑战,思考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分析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 总结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形成自己的观点。
5. 研究评价:- 完成课后题,检验对研究目标的掌握程度;-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完成一篇研究笔记,总结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单元二: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研究目标:- 理解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分析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了解和评价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2. 研究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
3. 研究内容:- 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
4. 研究建议:- 研究课本内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注意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思考解决办法;- 了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关注新闻和研究报告,了解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形势。
5. 研究评价:- 完成课后练,检验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分析一种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办法;- 编写一篇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努力和成就的报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人教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教版⾼中地理必修⼆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最新⼈教版⾼中地理必修⼆教案全集⼈教版⾼中地理必修⼆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与教学⽬标本学期⾼⼀地理采⽤⼈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地理部分,主要介绍⼈地环境的基础知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能独⽴或合作进⾏⼈⽂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教学内容⾼中地理必修2第⼀⾄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较趋于统⼀,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都⽐较⽋缺,有待进⼀步提⾼。
同时⾼⼀学⽣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论学科知识、学科能⼒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式进⾏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困难。
⽽且学⽣对⾃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会有较⼤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层次,针对学⽣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运⽤恰当的教学⽅法帮助学⽣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学⽣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段,以及学⽣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能⼒。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得分率低的地⽅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不吝表扬,后进⽣⿎励⽀持,中等⽣促进加油提⾼,批⽰时注意语⾔的感召⼒,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
5.培养学⽣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最⼤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的⽬的。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1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新】高中地理全一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全一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高中地理全一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全一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 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课程导入(3′)这节课开始, 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 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 那学习人文地理, 我们就先从人讲起, 这节课, 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 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与________有关。
(6分)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 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 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 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6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 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 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 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1、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2、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3、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迅速的原因及措施。
(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 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 另外, 尽量保证机会均等, 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 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 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 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 还不能解决的, 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 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2、措施(1)发达国家: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2)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
(五)拓展练习(5′)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 读图回答问题:1、四国中, 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2、和德国(人口负增长)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A、①B、②C、③D、④(六)课后作业新坐标四、课后反思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
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 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3、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的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上节课我们讲到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一个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就使得该地区的人口模式会发生变化。
这节课学习人口模式。
2、展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 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和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种类型主要特征:、、 , 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1)原始(低增长型)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分布区: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主要特征:高、迅速下降,高 , 人口急剧增长。
(2)传统(加速增长型)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 食物供应稳定增长, 某些疾病得到控制, 人口明显下降。
主要分布区: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一些国家目前处于该阶段主要特征:、、 , 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3)现代(低速增长型)形成原因:科技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和生育观念的改变等。
主要分布区:;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等。
三、小组讨论1、P7的活动题;2、说说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处于哪个模式阶段。
四、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2、老师讲解【当堂练习】1、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 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A、人口数量的多少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C、社会、经济的差异D、文化、环境的差异读右图, 回答2-4题:2、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4、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5、人口增长模式中, 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C、两者的死亡率都低D、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 完成6-7题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① 3.8 3.2 0.6② 3.5 2.4 1.1③ 2.9 1.2 1.7④ 1.3 1.0 0.36、该国人口增长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A、①B、②C、③D、④7、对该国人口增长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正确的是()A、①——现代型B、②——传统型C、③——原始型D、④——过渡型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A、人口的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B、人口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C、人口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D、婴儿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9、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以前, 人口增长为“低-低-低”模式B、农业文明时期, 人口增长为“低-低-高”模式C、产业革命时期, 人口增长为“高-低-高”模式D、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增长为“高-高-低”模式【课后反思】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意义;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 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2、人口的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3、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3′)同学们都有去过旅游, 那去别的地方旅游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探讨下人口迁移, 下面, 先了解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 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接下来, 同学们根据课本P10-13页的内容, 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
(二)自主学习(12′)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包括人口的增减和人口。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和。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 , 并且居住地改变达以上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没有明确的界定)2、二战后人口迁移和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3、人口迁移能不能发生, 取决于迁出地与迁入地的________变化(即客观因素), 以及个人的__________变化(即主观因素)。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________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但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每空0.5分)课堂预设:第2题结合图分析有点难度, 因为现在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较差, 需适当引导他们怎样看图, 其他三道题容易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
(三)小组讨论(5′)思考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3分)课堂预设:此题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也是难点, 具有较大讨论意义, 可能同学们讨论时会忽略弊的一面, 需适当提醒分析任何问题一般都要从利弊两方面考虑。
(四)展示交流(15′)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展示时, 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回答不出的, 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
(五)当堂训练(5′)判断以下案例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每年7、8月份时候, 田七都会去庐山避暑、度假。
(2)2011年9月, 家在惠州的王五入读了中山大学, 并按要求把户口落在了学校的集体户口上。
(3)年初, 李四去上海出差了一个月。
(4)自从2000年开始, 张三就从四川老家来到深圳打工。
(每小题0.5分)2、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1分)A、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自然环境是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C、土壤的肥力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D、从宏观上看, 政府的经济布局不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六)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1、高考考纲要求: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归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教学重点归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3′)同学们, 在内容中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的选择,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农业地域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12′)1、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科技水平、商品率、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归纳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2、从气候、水源、土壤、地形、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归纳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2、p45澳大利亚案例分析课堂预设:结合图分析有点难度, 因为现在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较差, 需适当引导他们怎样看图。
(三)小组讨论(5′)(四)展示交流(15′)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展示时, 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回答不出的, 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
(五)当堂训练(5′)1、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的农业, 一般应建立()A、工业原料基地B、商品粮基地C、商品棉基地D、农副食品基地2、20世纪90年代, 新疆的棉花生产在我国的地位迅速提高, 原因有()A、水源充足、土地辽阔B、光照强, 热量丰富C、向中亚地区出口便利D、劳动力资源丰富(六)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典型类型3、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 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教学重点1、了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