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基本规律——矛盾律PPT课件

合集下载

逻辑学课件第六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课件第六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咯孜说:“是的。”阿说:“这就好了, 我老婆要我送你一只羊做礼物,我不同意, 好长时间定不下来,这就定下来了。” 咯
孜很窘,一时说不出话来,阿凡提告辞了。 咯孜追上去,拍拍阿凡提的肩膀说:“有 时女人的话是要听的。”
• (2)有个医生生病快要死时,在床上喊着 说:“如果有好郎中,能把我的病治好了, 我有长生不老药酬谢他,叫他吃了,好活几 百岁。”
• (4)偷换论题
•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某一论题来暗中代替 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如:
• 1、有一贪污了八万元的案件。在审判是,审判员 问被告贪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被告回答:“我 父亲长期生病,全家收入不满百元,经济困难铤 而走险,另外,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财务制度不 健全,才得以涂改帐目,伪造发票。”
第六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 律
• 一.教学重点: • 逻辑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 二. 教学难点: • 逻辑规律的运用 • 三.教学基本内容
•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 规律,它们普遍地适应于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
• 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 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 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 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论 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 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 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
• 乙:“我在自己家的小厨房里。”
• 甲:“哎哟!你在会上说过,参加义务劳 动很有意义。”
• 乙:“是呀!我也同样参加义务劳动,我 已经替妻子做好几样菜了。”
• 6.糊涂县官整天醉酒糊涂。这天午后,他喝 完了一壶酒,正要叫衙役再给他打一些酒 来的时候,忽然外面有人喊冤。他非常恼 火,升堂后,喝令衙役拿板子打喊冤的人。

《逻辑学》PPT全套课件

《逻辑学》PPT全套课件

第一章 引 论
第一节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

释 “ 逻 辑 ”
()

λóyos(逻各斯) → Logic →逻辑
亚里士多德 彼得《逻辑大全》
逻 名学 辩学 论理学 理则学
辑 严复 穆勒名学 (Mill 逻辑

学体系)
词 章士钊 逻辑指要
的 由 来
()
希腊文中的λóyos是个多义词,指
第四节 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一、假言命题
定义:假言命题是反映某一事物情况是 另一事物情况存在条件的命题。
种类:(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三)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1、什么是充分条件:如果有p就一定有q, 没有p不一定没有q,这样p就是q的充分 条件。(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2、什么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反映前件 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例: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
倘若一个整数的末尾数是0,则这个 数就能被5整除。
(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3、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公式: 如果p,那么q p → q (“→”是蕴涵符号,表示现代
汉语中的“如果……那么……”) 4、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语言表达形式:
相容选言命题就是选言肢可以同真的选言命题。
公式 p或者q p∨q (“P”和“q”表示肢命 题,“或者”表示联结词。也可以用“∨”析 取符号表示“或者” )
在现代汉语中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还可表达 为:“可能……也可能……”,“也许……也 许……”
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值
1、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
p
q

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值
1、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

《逻辑学》全套PPT课件

《逻辑学》全套PPT课件

03
判断与推理
判断的种类与性质
简单判断
01
指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如“S是P”或“S不是P”。
复合判断
02
指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如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等

判断的性质
03
包括真假值、模态(必然、可能等)、量(全称、特称等)。
推理的形式与规则
推理形式
指推理的结构或模式,如三段论、假言推理、归纳推理等。
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
在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往往交替使用, 相互补充。
归纳与演绎的互补性
归纳长于创新,演绎长于论证,二者相互补 充,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
06
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与前沿问题
数理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弗雷格与数理逻辑的产生
弗雷格对逻辑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数理逻辑 产生的影响。
罗素与怀特海的《数学原理》
03
影响推理可靠性与有效性的因素
包括前提的真实性、推理形式的正确性、逻辑规则的遵守情况等。为了
提高推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需要确保前提真实、形式正确,并严格遵
守逻辑规则。
04
逻辑规律与逻辑谬误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随意变 更。
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为 真,其中必有一假。
根据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来估计其概 率,进而预测未来事件的结果。
类比法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 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 相似的结论。
演绎逻辑的方法与应用
三段论
由包含三个不同概念的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推理形式。
假言推理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里,记录了 A、B两人的一段对话: 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 革命的事情,都 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 密去了? 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 他们问了我呀。 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 不住的人!
文章写作中的“走题了”、“跑题了”
某地铁上来一位抱婴儿的妇女,列车颠颇乘 客拥挤,一位站着的中年人请一位青年姑娘给抱 小孩的妇女让座,姑娘说“凭什么让我让座?”, 中年人说:“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精神文明的体现。”
这位姑娘眨眨眼,突然理直气壮的说“你配 讲什么精神文明,你的吐沫星子都溅到我脸上了, 你是耍流氓!” 中年人气的说“你是耍无赖.”。 “你才是无赖呢。”姑娘煞有介事的拿出手绢来 擦脸。中年人脸气的铁青,无可奈何。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否定了对同一 对象所作出的两个彼此之间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 的判断。例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只 有两条路:或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者必居其一。但是,当时却有人提出“既不走社会主 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走“第三条道路”。 “中国应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应走资本主义道路” 是彼此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而“有人”对这两个 判断都加以否定,就是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第十二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第一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形式逻辑的规律,简称“逻辑规律”, 即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具体地说,就是 人们在运用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循 的各种逻辑法则。

《逻辑学》第11章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第11章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基本思维规律之所以能够规 范,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客观规 律有它的特点,以这个特点去要 求思维认识而又得到满足的话, 思维认识就成为确定的。
这些规范“虽不是所有的思 维认识都实际上遵守的,然而它 们是所有的正确思维认识所必须 遵守的。它们所规范的是思维认 识的确定性或一贯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 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 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 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 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 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 无条件的前提。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与应当依据各种具体科学规律来制定 实践规范一样,也应当依据逻辑规律 来制定思维或认知规范。
• 逻辑规律与其他科学的规律又具有不 同的性质。逻辑学对于逻辑规律的把 握与思维规范的制定,均具有不同于 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有些传统逻辑教科书把矛盾律、排中 律和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 律”,通常归因于其普适性,着力论 证遵守它们的“逻辑要求”(即遵守 由它们决定的思维规范)是正确思维 的必要条件,其实在这一点上,它们 和其他演绎逻辑规律并无二致。它们 在许多现代逻辑系统中都表现为普通 的内定理。
(p→q) ∧ q → p xFx → x Fx • 这些普遍有效式所表达的都是经典演绎逻辑的 “逻辑规律”,都决定一定规范。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逻辑规律所刻画的是命题之间的真值 关联,因而逻辑学被称为求真思维的 “工具”。
• 但逻辑规律与其他学科所刻画的客观 规律一Βιβλιοθήκη ,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
矛盾律最直接地体 现“逻辑之所舍”,排 中律最直接地体现“逻 辑之所取”,而同一律 是“可能的可能,意义 的条件”。

逻辑学(完整)ppt课件

逻辑学(完整)ppt课件

《新工具》 针对亚氏 的演绎逻 辑而提出 归纳和诉 诸自然和 经验。三 表法。
和推理
是计算
的思想
批判了形式
而成为 现代逻 辑的先 驱。
揭示了思维的辩
逻辑,研究 了辩证思维, 构造了辩证 逻辑的体系。
证矛盾。
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有两个方向 : “经典”数理统计方向和 由J.M.凯因斯和F.P.拉姆齐开创,流行于50~80年代初期的 贝叶斯运动。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P.J.科恩用模态逻辑 作为处理归纳推理的工具。 科恩指出,支持度可列为不同 的等级,不同等级的支持度, 就是证据给予假设不同等级 的必然性, 一个被证明了的理论就是由较低级的必然性达 到较高级的必然性。
逻辑的研究对象
当 研究思维? 前 主 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 流 研究语言? 观 点 研究推理?
思维的逻辑形式
结论:逻辑学 是研究思维的 形式结构及其 规律的科学, 中心任务是研 究推理及其有 效性标准。或 者最简单的: 逻辑学是研究 推理的科学。
逻辑形式:具有不同内容的思维(命题和推理)所共同具有的形式或结构
所有团员都不是青年 所有商品都不是劳动产品
但它们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所有S不是P
与这些逻辑形式属于同类的还有
有的S是P
有的S不是P
如:有的人是团员
还有另外一类命题
p
有的人不是大学生 q
如果一个物体摩擦, 那么这个物体生热 如果你能办成这件事,那么我从4楼跳下去
按照操作定义,得出它们的逻辑形式是 其中替换内容的字母用了小写的p、q等
要么p要么q要么p要么q要么p要么q要么p要么q这商品品质好而且价格低小张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qq或者p或者q或者p或者q或者p或者q或者p或者q或者老张是导演或者老张是演员他或者吃米饭或者吃面条并非p并非p并非p并非p并非人是由石头变来的并非人人有自知之明推理的逻辑形式推理由命题组成如果用相同的字母替换相同的具体内容就可得到推理的逻辑形式所有团员是青年所以有的青年是团员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所有s是p所以有的p是s不同类型的命题可组成不同类型的推理如果一个人患肺炎p那么他发烧q小张不发烧非q所以他未患肺炎非p如果p那么q所以非p要么你交钱p要么你交命q你交了钱p所以你不用交命非q要么p要么q所以非q以上均为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还有归纳推理形式可参阅教科书p9任何一个逻辑形式都包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下面再举两例说明.-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是的.""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是的.""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下面再举例说明.-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1919年,英国着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这是数学史上着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三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下面举例说明.-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但在日常交流中或说话的正式场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说话技巧.-1996年,李登辉散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后,有记者问:"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沈国放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有能考上清华."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C.赵老师的推测成立.D.如果方宁考不上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E.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题干中张老师和赵老师的推测形式分别是"如果P 则Q"和"P并且非Q",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必有一个推测成立且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不成立.又由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因此,李老师和王老师的推测均不成立,即事实上余涌考上了清华.因此,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即E项为真.。

第五章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பைடு நூலகம்
遵守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第二节 同一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公式是: 是 公式是:A是A
同一对象
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
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二、矛盾律对正确思维的逻辑要求 三、矛盾律的作用 四、关于悖论
二、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为什么?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为什么?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县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农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县委领导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2.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 甲说: 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 乙说: 甲说 话 不对。 甲说: 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不对。”甲说:“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乙 你这话也不对。 甲说: 你的话不合逻辑。 说:“你这话也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 乙 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 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甲乙二人的话到底谁的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思想被断定为真 必须有其充足理由
公式:因为 真 并且B推出 推出A,所以A真 公式:因为B真,并且 推出 ,所以 真 或为: 或为:〔B∧﹙B→A﹚〕→A ∧ ﹚
练习题

逻辑学课件 第五讲 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课件 第五讲  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 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色的斑痕和 一块红色的斑痕……” 被害人连忙说:“那是他身上原来就长的胎记,不是我打的。 ” 律师:“你连他身上长胎记都知道,你还说你对他不熟悉?” 被害人吞吞吐吐,不能自圆其说。 请问:律师是怎么揭露被害人的谎言?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同一律


1、混淆概念 “这小伙很帅,人品好,收入也高,你偏不同意,你 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女儿:“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 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 在某饭店,一位顾客对送鸡蛋汤的服务员说:“小姐 ,你的拇指泡到汤里去了!”服务员说:“不要紧, 这汤不太烫。”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2、在思维领域矛盾律同样是在“同一思维过程”的 条件下才有效的 臧克家《有的人》一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伊索曾为奴,主人请哲学家们做客,吩咐准备最 好的菜,伊收集了各种动物的舌头,做了顿舌头宴。 并解释道:“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哲学 家来说是最好的菜。”主人又吩咐明天做最坏的菜, 结果依然是舌头宴,解释道:“难道一切坏东西不是 从嘴里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又是最坏的东西 。”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1.概念方面的要求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一对相互 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表示同一客观对象。 如“圆形的方桌”、“木制的铁器”、“变速的 匀速运动” 2.判断方面的要求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不 能做出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论断。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逻辑学课件5逻辑学第五章逻辑规律

逻辑学课件5逻辑学第五章逻辑规律

逻辑矛盾是思维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所造成的思维错误, “是叙述中的矛盾,学说中的矛盾,是臆造的矛盾”是 不现实不合理的矛盾。
辩证矛盾是思维对客观事物内在矛盾性的正确反映,客观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反映在思维中就形成思维中的辩证矛盾。 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是活生生的不容置疑的矛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革命死了,革命万岁; 帝国主义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 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困难是坏事,又是好事!
形式逻辑研究论题的同一性总是撇开语言表达或内容上的因素, 主要研究论题的真假关系,如并非所有的人都自私自利的(—A) 和有的人不是自私自利的(O)尽管属不同的种类,但在真假关 系上却是等值的,因此是同一的。 准确掌握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保持判断同一性的重要条件。
第一节 同一律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必有一假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公式: 1.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个思维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相 矛盾的认识,即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论述(两可) 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 课本: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反对和矛盾)的 两个思想不能同时为真, 基 本 规 律
“悖论”也可叫“逆论”,或“反论”,这个词 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 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 无比。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 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 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 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 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例子:课本第193页 再如:他是北京当地人。他不是北京当地人。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矛盾律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矛盾律
刘欢的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中: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 落尘埃。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蕴涵矛盾
蕴涵矛盾:所陈述的思想虽然不包括直 接自相矛盾的命题,但能推出矛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自相矛盾的故事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隐含矛盾
隐含矛盾:所陈述的思想只有在很强的假设下 才能避免推出矛盾。一个假设越强,是指该假 设不成立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隐含矛盾是指 难以避免矛盾。
新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 为重、全面发展。
与排中律的不同点
不同点
矛盾律
内容 互相否定的同真命题不能同 时肯定
适用范围 矛盾和反对
错误表现 “两肯定”或“一肯定 一否定”
错误名称 “两可”
作用 由真推假(间接反驳的 根据)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 假,必有一真 对不能同假的命题不能 同时否定
逻辑学基本规律
——矛盾律
什么是矛盾律 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自相矛盾的种类
什么是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 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两个互相 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 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既“非 (既A又非A)”。
公式:“A不是非A” “A不是非A”,或者每个具有 形式的命题必定是假的,每个 这样的命题是自相矛盾的。
矛盾和下反对 “两否定”
“两不可” 由假推真(间接证明的 根源)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15
• 根据矛盾律的要求,具有下列形式的判 断是不能同真的:
• “这个S是P”与“并非这个S是P”(即 “这个S不是P”);
• “SAP”与“并非SAP”(即SOP); • “SEP”与“并非SEP”(即SIP)。

第七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 以上自相矛盾的现象,都是我们在说话、写文 章、作报告等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这种 逻辑矛盾会使我们的思想失去正确性,使我们 的议论或论证失去科学性和说服力。因此,我 们不仅要在运用多种思维形式论证思想时注意 克服逻辑矛盾,而且要在论辩过程中,去驳斥 论敌、揭露谬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指出某些人“不能自 圆其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前言不 搭后语”、“出尔反尔”、“言不由衷”等, 实际上就是指出对方犯有“两可”的逻辑错误。
•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作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 “文艺作品是有阶级性的”,而随后论述的却 是“文艺作品都是有思想性的”这样一个论题。 显然,作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为 一谈了,这就是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是违反 同一律要求的。
• 2. 偷换论题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故意把两 个不同的论题混淆或等同起来,同一个论 题去替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所犯的逻辑错 误,这是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一种 诡辩手法。

• • • • • • •
第四节 排中律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必须排 除居中的第三者)即非此即彼
• (三) 两个命题之间存在自相矛盾的错误 • 例如:阿凡提的传说中有—个叫《女人的话》的小故 事:毛拉经常向人劝戒说:“女人的话可千万不能听 啊!”阿凡提听了毛拉的这个话,有一天就跑去问毛 拉:“毛拉先生,女人的话能听不能听?”“咳,女人 的话可千万听不得!”毛拉说。阿凡提又说:“那就照 你的话办吧。我家里有两只羊,我女人说要送给你, 我说不送。多谢你给我把这件事断决了。”说着他转 身就走。 • 毛拉一听此话,马上跑去拉着阿凡提说:“不过,女 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哩!” • 这个小故事将毛拉贪婪、虚伪、欺诈与馋嘴表现得淋 漓尽致。毛拉一会儿说: “女人的话都不能听”。— 会儿又改口说:“有时女人的话可以听”。而这两个 命题是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不能同时加以肯定,其 中必有一假。但毛拉为了馋嘴,却不惜自相矛盾,自 打嘴巴。

第十一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十一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
* “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具有矛盾关 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和命题
2、公式
A不是非A “ ¬(A ∧ ¬A)”
*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 “¬A”
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命题。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A真并且非A也真”这是 不可能的。
例如: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哲学的。 (A)
“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A是A”表 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的自 身都具有同一性。就是说,在同一思维 过程中,每一个概念、命题的内容都是 确定的,是什么内容就是什么内容。
例如: 黑板上的白字都是用粉笔写的
黑板上没有白字 所以,黑板上的字都不是用白粉笔写的。 这里的“白字”在第一个命题中是指
2、命题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
所谓命题必须保持同一,就是说,在 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时,或在论证某一问 题时,必须保持命题自身的同一,不能 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
例如:我们要大家讨论演绎推理和归纳 推理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只谈了它们之 间的区别,这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违反这条要求,就会犯两种逻辑错误: (1)转移论题 (无意) (2)偷换论题 (有意)
例:
鲁迅的《立论》中,“我”和“老师”就 分别犯了这两种错误。首先,“我”提出: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就犯了“模 棱两可”的逻辑错误。“不遭打”,实际上就 意味着“我不愿意不说谎”这样就陷入了“既 不愿意谎人,也不愿意不谎人”的“模棱两可” 的境地。
其次,文中的“老师”是对“我”提出的 “我得怎么说呢?”这一问题时,采取了含糊 其词,不置可否的做法。用“阿育!哈哈! hehe!he,hehehehe!”之类来搪塞。
白色的字,在第二个命题中是指错别字。 其内容完全不同,因此结论是荒谬的。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思维训练课件)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思维训练课件)

案例分析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生理活动停止 精神思想继续存在 生命还没有停止 精神思想腐朽枯萎
案例分析
“ 我想成为中产阶级” 与“我不想成为中产阶级” 在同一时间, 则构成逻辑矛盾。 不在同一时间,不构成逻辑矛盾。
2. 区分逻辑矛 盾与辩证矛盾
哲学上 逻辑学上
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
案例
互相矛盾, 必有一真 一假。
1.所有的球都是圆的。 有些球不是圆的。
2.他是我的老师。 他不是我的老师。
案例
互相反对, 不能同真, 但可假。
1.所有的球都是圆的。 所有的球都不是圆的。
2.我的老师是西安人。 我的老师是北京人。
二、违背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自相 矛盾
生动 说明
“出尔反尔” “前言不搭后语” “首尾不一贯”
案例 分析
我从冥想中醒来, 只见今日的夜 空繁星闪烁, 明月高悬。
“ 繁星闪烁” 与“ 明月高悬” 是 互相对立的概念,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表现
1.概念自 相矛盾
界定
案例
用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反对 关系的概念组合成一个实质 上不能成立的新概念。
案例
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方的圆; 五颜六色的红旗
湖南拥有世界上没有的张家界。
2.命题 中的自 相矛盾
捐款达到了近6000多元。 他是无数死难者中幸存的一个。 我基本上完全赞同你的意见。
《韩非子·难一》: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如何?”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誉之曰: “吾盾之 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 吾 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 子之矛, 陷子之盾, 如何?”其人弗能应 也。
“有才的才能长寿” 和“无 才的才能长寿”, 没有犯 逻辑错误, 因为这两条 哲理是针对不同对象、 不同条件做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用范围 矛盾和反对
错误表现 “两肯定”或“一肯定 一否定”
错误名称 “两可”
作用 由真推假(间接反驳的 根据)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 假,必有一真 对不能同假的命题不能 同时否定
矛盾和下反对 “两否定”
“两不可” 由假推真(间接证明的 根源)
SUCCESS
THANK YOU
2019/7/30
隐含矛盾
隐含矛盾:所陈述的思想只有在很强的假设下 才能避免推出矛盾。一个假设越强,是指该假 设不成立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隐含矛盾是指 难以避免矛盾。
新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 为重、全面发展。
与排中律的不同点
不同点
矛盾律
内容 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 真,必有一假
要求 对不能同真命题不能同 时肯定
• 根据矛盾律的要求,具有下列形式的判 断是不能同真的:
• “这个S是P”与“并非这个S是P”(即 “这个S不是P”);
• “SAP”与“并非SAP”(即SOP); • “SEP”与“并非SEP”(即SIP)。
自相矛盾的形式


矛盾直陈


蕴涵矛盾


隐含矛盾

SUCCESS
THANK YOU
命题方面,矛盾律体现两点: 第一,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不能同 真。 第二,互相反对的两个命题不能同 真。
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承认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都是真的,违反这一 要求,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对于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具有反对 关系的命题必须从中否定一个,不能两 个都加以肯定,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 盾”或“两可”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基本规律
——矛盾律
什么是矛盾律 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自相矛盾的种类
什么是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 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两个互相 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 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既“非 (既A又非A)”。
公式:“A不是非A” “A不是非A”,或者每个具有 形式的命题必定是假的,每个 这样的命题是自相矛盾的。
2019/7/30
Hale Waihona Puke 矛盾直陈矛盾直陈:所陈述的思想直接包括自 相矛盾的命题
刘欢的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中: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 落尘埃。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蕴涵矛盾
蕴涵矛盾:所陈述的思想虽然不包括直 接自相矛盾的命题,但能推出矛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自相矛盾的故事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