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下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众所周知,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 三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因此,当今世界 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实际上,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

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

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郭铭珅(华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认知语言学概念中的隐喻理论包含着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两个重要特性是系统性和连贯性。

因为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概念隐喻的这两个特性,从它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讨论它们的基本含义,深入讨论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与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最后用具体实例说明概念隐喻对某些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由此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非抽象化的感知。

关键词:概念隐喻;系统性;连贯性;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也是人们思考和谈论抽象概念的一种认知工具。

乔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能时刻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还深刻存在于我们的想法和活动中。

这种想法从本质上讲就是隐喻,而这种隐喻又被称为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有四个要素,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经验基础的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也就是说,隐喻可以让我们通过更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概念来理解,思考和感受我们难以认知的抽象概念。

所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含义及内部联系,然后才能进一步理清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是如何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要素(一)原始域和目标域原始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两个最为关键也最为基本的元素。

一般我们认为原始域的内容更为具体,目标域则更为抽象。

正如同拉科夫所认为的“如果一个域是隐喻的起源,那么它的理解就必须独立于隐喻。

”那样,显然非隐喻和隐喻是区分这两个域的关键。

例如,当我们识别香蕉的颜色时,如果只认准黄色是香蕉的标志,那么我们会认为所有黄色的水果都是香蕉。

问题由此产生。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只使用隐喻,那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香蕉”这个概念。

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个概念域通过映射来识别它,因此我们认为“香蕉”这一部分的概念是非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

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

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作者:郭丽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4期摘要: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一理论首先由Holec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此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界的热门话题。

掌握英语学习中最基础的词汇是掌握语言的先决条件,词汇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文主要根据隐喻认知理论分析英语词汇的自主学习策略,旨在将隐喻认知理论引入词汇学习,并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词汇自主学习和英语综合能力,这对其终身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词汇;隐喻认知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212-03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主要涉及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进度的确立和确定,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估、检查、监控和测试(Little wood,2002)。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在总体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判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在当今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交流和语言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英语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承担者,掌握大量的词汇才有利于交流。

但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一直是一项薄弱环节。

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词汇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隐喻理论指导词汇学习的合理性“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积极加工,对学习过程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然运用语言的过程。

”隐喻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隐喻。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了解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了解语言词汇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了解语言中不同形式的隐喻间的关系。

认知视角下隐喻理解的分析与研究

认知视角下隐喻理解的分析与研究
科技信息
Hale Waihona Puke 人 文 社科 认知 颃角 下 隐 喻理 髓 的 分析 与研 究
天津 外 国语 学 院英 语 学院 刘 呖
[ 摘 要]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 象。 它会 出现于语言的各 个层 面上 。 文章分析 了隐喻 的特 点, 分析 了有关隐喻研 究的理论框架 , 从 认知 的 角度 阐述 了 E喻 的 理 解 , 为今 后 的研 究提 出 了建议 。 氢 并 [ 关键词 ] 隐喻 认知 理解 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 中。在 1常 的对话 、 3 广告 、 报纸文章 、 科学论文 、 哲学文章 、 小说以及 诗歌中都可 以见到隐喻。隐喻 基 本 上 是 一种 认 知 现 象 。 出 现 在语 言 的各 个 层 面 上 。 喻 把词 或 句 子 它 隐 作为重点 , 把篇章作为框架 。 它是人类认 知的结果和工具 。 隐喻是否存 在以及它应该 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 。本文将从认知 的角度探讨 隐喻的理解 , 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文献 综 述
出, 引喻理解 通常在两个层 面上进 行 :a与 隐喻有关的具体 的概 念层 () 面 ;b那 些 概念 的语 义 范 围的 层 面 。 () Lk f与 Jh sn18 ) 为 , ao o no(9 0 认 人们 的证据 多数来 自词或短语 的意 义 , 自人类有 经验而产生 的认知 。他们 阐述 了人们是怎样用像“ 来 时间 就是金钱” 这样 的系统 隐喻来理解正常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他们得 出结 论, 隐喻允许 人们用一个领域 的经历去理解另外一个领域的经历 。 这也 暗示了隐喻的理解 发生在人生经历的各个领域 , 而不是孤立的概念目 。
f1 解 的 两 个 层 面 1 理 说 话 者 经 常不 直 接 说 出他 们 的 意思 ,这 就 需 要 听话 人 透 过 说 话 人

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精读词汇教学

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精读词汇教学
[ 关键词 ] 认 知语言学 ; 读; 精 隐喻 ; 汇教 学 词
[ 中图分 类号 ] H 1 3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9—12 ( 0 1 0 0 0 o 12 2 1 )4— 16一 2 认知语言学给研究语言教学提供 了新视角 , 使人们加 深 了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 了解 , 对 教师探寻新 的词汇教学方法 , 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 的意
源 自概 念隐喻所体现 的隐喻思 维过 程。因此 , 我们可 以说 隐喻思维直接影 响着词语 的理解 和使用及其相互作用 , 每 个事物都 可以通过 隐喻来表 达 , 每一个词语都可能拥有 隐喻意义。没有 隐喻 , 没有条 理化 的理性 思维 ; 有隐 就 没

喻, 疲乏 的初始语言符号就不 能表 达丰 富的思想 , 所以 , 我 们赖以进行 的思 考和行 动的 日常概念系统 , 在实质上是 隐
汇、 形态学 、 句法形成 了一个连续体 , 他们之间没有本质 的 区别 , 都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 。从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 的 角度来说 , 词汇是学习第 二语言 的基础 , 少的词 汇量会 过 影响第二语言的听 、 、 、 说 读 写等 各方 面的能 力 , 习者 自 学
己认为词汇错误 是所 有错误 中最 严重 的。大量 的错误语 料也表明词汇错误在二语学 习者中最为普遍 , 与语法错误 相 比, 词汇错误的后果更严重 , 会导致误解 , 妨碍交流。
师必须科学地 引导学生学 习词 汇 , 前提是精读教师必须 但 具有其 理论基础 ,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 词汇 的 性质和特征 , 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


认 知语 言学对 词汇 教学 的影 响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1. 引言1.1 介绍隐喻与认知机制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隐喻与认知机制的关系密切,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和思维中,隐喻的运用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世界。

1.2 讨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复杂问题和新信息。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隐喻不仅可以丰富思维,还可以促进思维的跨越性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被广泛运用在语言交流和思维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沙漏”,就是用隐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思维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图景。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是指通过隐喻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隐喻是一种用来传递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段,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代替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隐喻来帮助理解、记忆和推理。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和形象隐喻两个方面。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比较和类比来传递抽象概念,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形象隐喻则是通过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递概念,例如将“爱情”比作“火焰”,帮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炽热和激情。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思维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构建认知框架,帮助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摘要: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束定芳,2000)摘要: 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

二者具有不同的讲究方法和目的,但并非一个优于另一个而是相互补充。

从多维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和解释隐喻。

关键词: 隐喻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

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语言学上对隐喻的研究一般分成两个派别,一派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最早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y(1985)。

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Ravelli,Martin和Goatly等学者发展了这一理论。

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如Lakoff,Johnson和Langacker等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将隐喻看作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

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

他认为,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语音层,而且从下至上是一种体现关系。

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2)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话人想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并不是没有反对者,除了以I.A.Richards和Max Black为代表的持互动观(interactionist)的学者很早就摒弃了上述两个基本认识、开始强调隐喻的认知价值以外,尼采、雪莱(见Cooper1986),Werner, Cassirer(见Dirven 1985)和Reddy等也分别从哲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来进行研究。

但是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却是1980年出版的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二十多年以来,沿着这条途径摸索前行的学者们取得了不少成果(Johnson 1987,1991, Kovecses 1986, 1990, Lakoff 1987,1990,1993,1994, Lakoff & Turner 1989, Turner 1991,19931 Yu 1995, 1996,等)。

他们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诗歌隐喻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利用和丰富了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能创造和领会的普通隐喻。

(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3)隐喻是有系统的:一个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会生发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思维。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隐喻的认知过程
要点一
总结词
隐喻的认知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以及理解隐 喻意义的过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隐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 的映射以及理解隐喻意义的过程。源域是指用于比喻的事 物或概念,目标域则是被比喻的事物或概念。在理解隐喻 时,人们会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比较两者 的相似性来理解隐喻的意义。此外,人们还需要考虑语境 、文化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目录
•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 隐喻的构成要素 • 隐喻的理解与运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应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隐喻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传达意 义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详细描述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 事物相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 ,隐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明喻、暗喻、借喻等。明 喻是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如“他像一只 狮子一样勇猛”;暗喻则是暗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如“他是一头狮子”;借喻则是通过借用另一个事物 的特征来描述一个事物,如“铁拳”用来形容强硬的态 度。
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
总结词
隐喻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隐喻与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 异。在一种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无 法理解或使用。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了解不 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以避免误解和 冲突。此外,语言中的隐喻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价值 观,通过研究隐喻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特 点。

浅析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以someone like you古风翻译为例

浅析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以someone like you古风翻译为例

- 22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析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以someone like you古风翻译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金桥【摘要】隐喻是语言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翻译也有这十分重要的应用。

本文以认识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为理论基础,研究的是《someone like you》一个广为流传的古风译本,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与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翻译 《someone like you》一、引言阿黛尔的一首《someone like you 》唱得无数人肝肠寸断,一时间各路译者大显身手,以中文的魅力诠释这首歌的缱绻深情。

其中又有一个文言译本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雅致凝练的笔墨脱颖而出,惊艳四座。

这篇译作不但彰显了中文功底的深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在翻译中隐喻的运用有所思考。

二、认知隐喻学的内涵隐喻是语言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的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

根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即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这就是为什么想象机制的隐喻和转喻会成为认知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

Lakoff 和Johnson 合写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

关于隐喻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 mark)。

他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文中(2001:106 -113),根据隐喻语义转移的程度,从大到小,把隐喻分成了六种:dead metaphor, cliche metaphor, stock metaphor, adopted metaphor, recent metaphor, original metaphor,并在另一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2001: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翻译隐喻的7种方法。

认知视角下《追风筝的人》中的概念隐喻解读

认知视角下《追风筝的人》中的概念隐喻解读

认知视角下《追风筝的人》中的概念隐喻解读石晓玲(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隐喻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是对文学作品一种修饰。

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能够在全世界备受欢迎,不仅因小说的拯救主题、强烈的美学效果,更是因其修辞魅力。

而概念隐喻从书名到小说中的词语中频繁出现,贯穿了整部小说。

从认知视角分析其功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小说的艺术价值,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视角;《追风筝的人》;功能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07-0168-021引言《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3年一问世就广受好评,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销售量超过一千万本。

国外学界对这部小说的关注度极高。

《追风筝的人》之所以如此流行,不仅仅在于独特的人物、环境与情节,与修辞更是不无关系,其中的概念隐喻尤其值得探讨。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它是人类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手段的基础。

通过对两件事物的比较,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将两者的相似之处结合起来,提出某种组合。

随着隐喻研究的发展,隐喻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渗透到文学、经济学、哲学等诸多领域。

概念隐喻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提出。

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一种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换。

[1]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相对清晰或更具体的源域,另一个是相对模糊或相对抽象的目标域。

也就是说,概念隐喻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概念隐喻理论提出后,隐喻便有了认知功能,隐喻认知在语言学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2《追风筝的人》中的概念隐喻解读2.1“风筝”的解读“风筝”在整个小说中反复出现,在情感,文化乃至宗教,政治等不同的角度承载着不同的概念。

在阿富汗,放风筝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是所有阿富汗人的游戏,也是勇敢人民的游戏。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作者:李春兰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5期摘要:隐喻研究在近年来得到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所涉及到的最广泛的领域是语言学,而通过在语言学的视角下来对隐喻进行探讨和分析是进行语言学研究的认知基础,但其核心是将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林论逐步从概念过渡到隐喻所实际的可应用的语言交际中。

因此,这就要求对这种语言学视角的人质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框架结构,并沿着这种方向和目标通过对比、语义、互动等多种方法来进行隐喻本质的探讨,但对于以非常规性为特征的诗性隐喻的理解机制不能是单一的,该文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对隐喻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隐喻理论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91-02在过去,隐喻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是众多学科研究所需要进行探讨和涉及到的,包括心理学、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多种学科体系都与隐喻的研究相关联,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所作出的隐喻研究在当前的学术界还比较少见。

该文主要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出发点,来探讨隐喻理论的具体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内容的区分,因为在语言学中包括了广义和狭义的差异,通常所提及得语言学主要语言的教与学或第二语言习得,这也即是狭义上的语言学定义,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是真实情景下语言的运用,这种语言学的分析是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语言学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相对应的讨论。

所以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是隐喻在真实语言交际中的运用。

1 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发展的现状分析在当前,有众多的语言学家和哲学专家甚至是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对隐喻理论的研究,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学科的创新和优化的必然趋势,让隐喻在众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部分发达国家,隐喻已经被例如到修辞学的研究中,将其作为修辞的定义和视角进行探究,因为国外相关语言学研究者发现这种隐喻的产生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认知视角下的身体隐喻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身体隐喻研究

文_社科研究154隐喻在传统观念中常常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法。

认知学派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以概念隐喻和意向图示为理论依据,来分析一些包含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身体隐喻,旨在验证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形成概念和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一、引言对隐喻的研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用一个事物的名称代替另外一种事物的语言特征。

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隐喻都被视作用以达到特殊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法。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思维无关。

然而,Lakoff 和Johnson 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道路。

他们提出不仅是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他们认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外一种事物”(1980:6)。

即隐喻是人们借着更加常见与具体的概念来理解更加复杂与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活动。

一般而言,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最为熟悉,因此人们常用身体部位或器官构成隐喻概念用来理解其他领域中相对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了身体隐喻二、理论依据1、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他们指出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在语言中,也在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中,我们的概念系统,都是具有隐喻性质的。

Lakoff 与一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层面的隐喻只是比较表层的部分,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提到概念隐喻,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映射。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其中具体的概念域被称为源域,抽象的概念域被称为目标域。

概念隐喻通常用大写字母写为“X IS Y”的形式。

在这种映射中,两个概念域存在着本体对应的关系。

例如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ENEY(爱是旅行)”便是源域旅行向目标域爱的映射,其本体对应关系表达如下:(1)恋爱中的人对应旅行中的人;(2)恋爱对象对应旅行伙伴;(3)情侣之间相处的结果对应旅行的目的地;(4)恋爱关系中所遇到的挫折对应旅行中的困难,等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作者:李春兰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5期摘要:隐喻研究在近年来得到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所涉及到的最广泛的领域是语言学,而通过在语言学的视角下来对隐喻进行探讨和分析是进行语言学研究的认知基础,但其核心是将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林论逐步从概念过渡到隐喻所实际的可应用的语言交际中。

因此,这就要求对这种语言学视角的人质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框架结构,并沿着这种方向和目标通过对比、语义、互动等多种方法来进行隐喻本质的探讨,但对于以非常规性为特征的诗性隐喻的理解机制不能是单一的,该文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对隐喻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隐喻理论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91-02在过去,隐喻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是众多学科研究所需要进行探讨和涉及到的,包括心理学、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多种学科体系都与隐喻的研究相关联,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所作出的隐喻研究在当前的学术界还比较少见。

该文主要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出发点,来探讨隐喻理论的具体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内容的区分,因为在语言学中包括了广义和狭义的差异,通常所提及得语言学主要语言的教与学或第二语言习得,这也即是狭义上的语言学定义,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是真实情景下语言的运用,这种语言学的分析是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语言学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相对应的讨论。

所以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是隐喻在真实语言交际中的运用。

1 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发展的现状分析在当前,有众多的语言学家和哲学专家甚至是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对隐喻理论的研究,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学科的创新和优化的必然趋势,让隐喻在众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部分发达国家,隐喻已经被例如到修辞学的研究中,将其作为修辞的定义和视角进行探究,因为国外相关语言学研究者发现这种隐喻的产生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英语隐喻问题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英语隐喻问题研究
第 2 卷第 7 5 期 21 年 7 02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h ct nvr  ̄o S i c a d eh ooy ( oi c n e E io ) ora o C  ̄g h mU i s f c n e n T cn l ei e g S c l i cs dt n aS e i
生活摸索 中 , 通过人类 的认 知来 探求其隐喻 的实际 内涵及本



隐 喻在 交际 中的作 用
在 人际交往 中 , 对于 一般性 的隐喻而言 , 是很 容易 被人
二 、 究隐 喻 研
隐喻这一话 题历 史悠久 。往往对 于问题是 否能够 成功 地解决 和研 究所 投入 的时 间没有决定 性 因素 。然而对 于我 们语言特定 的本 质因素来讲 必定会 出现新 的隐喻 。这样 就 需要 我们 不断地跟进研究 的进展情况 。 有 关 目标域 和源域的映射 关系早在 1 8 年初起就 已经 90
别人 去认知 它 、 解它 。往 往在一些 复杂 的情形 下 , 理 隐喻 的 使用 为交际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为此 , 在交际 中运用 隐喻不 是很重 要的事情 。对于跨 文化交 际使 用的隐喻 , 同时作 为文 化 翻译 形式之一 的隐喻 , 就需 要在交际 中恰 当地运用它 。它
的存在 。然 而 , 它们都是 隐喻的结果。而且在我们生 活的各 个角落 中都有 这样那样隐喻 的存在 , 人们在交际 中都会利 用
Vo .5 No7 1 2 .
J 1 01 u. 2 2
认 知 语 言 学 理 论 视 角 下 的 英语 隐 喻 问题 研 究
陈 晖
(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苏州 ,2 50 ) 1 1 4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2, 220–23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3.00220220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殷 融1,2 苏得权2 叶浩生1(1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 210097)摘 要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重要特征: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 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

大量研究证明, 抽象概念的加工同对其进行隐喻化描述的身体经验具有关联。

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空间隐喻、温度隐喻、洁净隐喻、触觉隐喻等。

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多重隐喻对认知的影响、探索塑造隐喻映射单向作用与相互作用的因素, 并关注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性等问题。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具身认知; 架构; 抽象概念 分类号B8421 引言概念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 人们的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动必须通过借助于对概念的加工而进行。

概念的隐喻(metaphor)化一直是概念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所谓隐喻, 是指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系统地用于对另外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进行表达, 这种表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动化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 甚至很多情况下, 隐喻化的表达已成为了词的本义, 只有通过隐喻, 人们才能表达这些概念, 如山“脚” (身体范畴表达地理概念)、“重”要(知觉范畴表达价值概念)、贬“低” (空间范畴表达情感概念)。

针对隐喻现象的解释, 传统语义学把隐喻看作是词义的替代或变换, 也就是说隐喻仅仅是语义问题, 语义学的这种解释遭到许多质疑, 而后发展的语用学则提出应根据逻辑与语境对隐喻作出理解, 这种观点仍然局限于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待隐喻。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一、本文概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展现了强大的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这一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我们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指挥调度,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控制了疫情蔓延势头,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特征之一,也是其能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

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也展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定信念和为民情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

在疫情期间,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科学防控相结合,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并加强国际合作。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这种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确保了我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灵活创新的应变能力。

面对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党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并加强政策创新。

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防控平台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这种灵活创新的应变能力使得我们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文章旨在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以及灵活创新的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普遍性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行为之中,是人类语言无所不 在的原理。如:
隐喻认知理论下
Love is a journey.
Source: journey
Target: love
the travelers

the lovers
the vehicle

the love relationship itself
奥特尼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质。
二、体验性与无意识性
L&J在《体验哲学》中指出:当今认知科学中的三个基本观 点,这也构成了体验哲学的基础: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无 意识性、概念的隐喻性。
隐喻认知理论下
同样他们也认为隐喻具有体验性和无意识性。独立于经验 基础,隐喻就不能被理解,甚至也无法被恰当阐述。
the journey

ev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distance covered

the progress made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decisions about which way to go →
第十三章 隐喻认知理论(下)
隐喻认知理论下
隐喻认知理论下
Outline
➢ 隐喻的特点 ➢ 隐喻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 ➢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隐喻认知理论下
第五节 隐喻的特点
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A
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B
如:中国古人对“愁”的描写,常用具体的东西作喻。 (P452-P453)
choices about what to do
the destination of the journey →
the goals of the relationship
隐喻认知理论下
Richards 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 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L&J 所作的调查得出的比例更高: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 式是源于隐喻概念。
(under)
He is on the head of the hill.
(top)
His son is lying on the face of the mat. (on)
很多情况下,很多隐喻的产生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因 此它们也具有无意识性,所以我们经常能自动地或无意识 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
(1)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2)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he target.
(4)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能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具有意识性的。如:《苍蝇赞》
隐喻认知理论下
三、矛盾性与统一性
➢ 矛盾性 本体与喻体在本质上常常是不同的,但亦有所相似,将其
加以夸张,而在其他方面则可能是不同的。 如:金花茶被称为“植物大熊猫”
列宁:“打比方不是证明,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 ➢ 统一性
认知主体将本体喻体并置,出现了矛盾意义的碰撞,在化 解矛盾的过程中寻求统一,认识到本体喻体之间在某一点 上的相似关系(喻底),再结合其他因素就可获得语句的 隐喻义,因此一条隐喻往往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结合体。
隐喻认知理论下
一、跨学科性与普遍性
➢ 跨学科性 与哲学界、语言学界、认知科学界、社会学界、教育学界 等 的密切联系 传统哲学:否定概念的隐喻, 认为概念只能通过系统意义来 确定,或是通过抽象符号与独立于心智的世界之间纯粹的、 客观的关系来确定。
But,康德在1790年就从认知角度对概念隐喻作出了论述,指 出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用类推(相当于隐喻)间接获得的概 念化表达方法。(毕达哥拉斯、笛卡尔、黑格尔、Derrida等)
如: 传统道德并非万金油 (《扬子晚报》2001年11月7日) 你真不是个东西。
你这个东西。
隐喻认知理论下
四、系统性与限制性
➢ 系统性 喻体在向本体映射的过程中,可将其中的一个或数个特
征转移到本体之上。在很多情况下是数个特征成系统地向 本体映射。 如: Argument is war.
将一系列与“战争”有关的概念都映射到了“争辩”这 一“舌战”之中。
受本体特征的影响,映射有一定的限制性。
如:独生子是小皇帝。
隐喻认知理论下
五、新奇性与生成性
隐喻分为死隐喻和新奇隐喻,一个好的隐喻往往多具有新奇 感,从而使语句表达生动。
➢ 体验性
隐喻的基本作用:从喻体始源域将某一或部分特征映合到 本体目的域中,这种从喻体向本体的映合也常是以身体经验 为动因的。
例如:出生 爬 目标
“始源—路径—目的地”
➢ 无意识性
隐喻认知理论下
Lakoff 提到墨西哥西部的印第安部落隐喻性地用身体部 位来表示空间概念的许多例子。
例如:
The stone is in the table’s belly.
(5) I ha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6)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wipe you out.
➢ 限制性
通过认知和推理,始源域中的一个或部分特征通过映射 被作用到了目标域上,使得目标域获得始源域的某些相关 特征。
隐喻认知理论下
自然科学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
如:抽象的“电” 用“水”→“电压、电流、电阻”等 爱因斯坦 时间相对论“坐在火炉上两分钟就像是两小时,坐
在漂亮姑娘旁边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两分钟。”
在教育学界,很多概念都是以“隐喻”的形式呈现的。
L&J接受了这些观点,强调指出人类大部分推理都是隐喻性 的,哲学运用相对少量的隐喻形成了统一的核心理论。
Love is happiness.
Love is sadness.
Love is sad happiness. Love is happy sadness.
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能看到隐喻的新奇之处。
隐喻认知理论下
隐喻句子多为肯定句,将既矛盾有统一的本体喻体并置, 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将其改成否定句, 其隐喻意义依旧并存(不可撤销性),一样具有隐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