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

肥西县中科院幼儿园(禹州华侨城):炎

摘要:本文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人格培养以及两者关系,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

发展历程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幼儿人格影响因素和发展阶段,结合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容,提出幼儿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人格;人格教育;幼儿园;措施方法;

1 引言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应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且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

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和幼儿人格培养关系,以及如何在幼儿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德育有机结合,从幼儿的日常行为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回溯历史,到古代先哲那里去汲取智慧与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相结合,融合中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幼儿人格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建立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观,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和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情操的冶、人格的培养、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将经典名著、圣贤智慧、璀璨艺术及传统节日文化等活动,与幼儿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探求幼儿园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之路,打造德能双优的教师群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便于广大教师努力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加加强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期望在实践上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在应用上提供有益的、可操作的方案。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1 中华传统文化概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主要指诗词曲赋)、传统节日、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传统音乐、对联等;其中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且包括传统历法在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和发展阶段

中国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岂之教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一书中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个核心理念:

天人之学——天人和谐的探索精神;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辩证法则;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

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诚实守信——进德修业的立身之本;

厚德载物——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

以民为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精华的体现;

仁者爱人——超越自我的大爱精神;

尊师重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

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

日新月异——与时偕行的革新精神;

天下——指向未来的理想之光;

申申等人在《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一书中以20世纪为分隔线,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命运浮沉,并提出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精华:20世纪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先——传统文化的萌发、奠基期;

汉六朝——传统文化的部发展和外部融合期;

隋唐宋——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再生与鼎盛期;

元明清——传统文化的封闭、僵化期和怀疑、批判期;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浮沉:

20世纪前半期:“西学”影响下的各种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转化;

20世纪50—70年代:泛政治化倾向中传统文化的迷失;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精华:

宇宙人生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德伦理观——民本、和谐、德行仁善;

社会价值观——承担责任、自强不息、爱国奉献;

3 幼儿人格培养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己著写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应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

3.1人格定义和儿童人格的发展阶段

人格的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实质上在西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