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科学《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
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
因此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二)难点: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手电筒、铅笔、纸板、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叙述谜语内容:一个火球天上转,东边升起西边落。
一时矮来一时高,高过之后又变矮。
万物生长离不了,送来光明和温暖。
2.学生猜谜。
(太阳)3.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影子了,关于太阳和影子你还知道哪些?(晴天时大树有影子、篮球架也有影子;有阳光时就有影子;阴天时没有影子;有太阳的时候才能看到影子。
……)谈话: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影子与光的关系;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阳光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灯泡、座架、屏风、物体(树叶、纸板等);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在教室里摆放一张纸板或者一片树叶,然后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影子。
通过观察,学生评价彼此的回答。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点:a. 不同光源角度和高度对影子的影响;b. 物体相对光源位置的影响;c. 光源亮度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
主要内容包括:a. 影子的形成原理: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光无法透过物体,光线被物体阻挡,形成了一个没有光线照射的区域,即影子。
b. 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的位置、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c. 影子的变化:随着光源位置和物体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3. 实验探究(30分钟)将灯泡放置于座架上,调整灯泡的高度和角度,让学生围绕灯泡放置不同的物体,如树叶、纸板等。
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4. 讨论总结(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影子,并与组员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汇总,展示给全班。
5.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室外的影子,引导他们注意不同时间和天气对影子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是一种光源,为什么我们不到太阳下面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6. 巩固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找一些物体,利用阳光观察它们的影子,并画下影子的形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教案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章节课名第二单元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
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观测一天中影子变化,并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2.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并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环节内容1.情境导入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同学们发现了吗?阳光下总有一样东西伴随在你的身旁,有时在地上,有时还会落在其他物体上,对,它就是影子。
一起通过视频先来认识下影子吧!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你能推测一下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交流,根据经验画出不同的时里间阳光下的影子。
2.探索新知同学们所画的阳光下的影子和老师的一样吗?我们的猜测:一天中影子长短是有变化的,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吧!大家知道我们应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吗?1.要先知道太阳所在的准确方位;2.量一量铅笔影子的长度是多少;3.在白纸上用笔描下铅笔的影子;4.持之以恒地观察铅笔的影子的变化情况,注意长短和方向变化;5.将测得的数据认真填写在表格中。
我们先来看一组同学通过认真持续的观察与记录所测得的数据。
3.总结归纳通过这个数据表,你能说出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吗?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出影子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我们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了柱状图。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知道光线直线传播是影子产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如方向、长短、形状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掌握不同时间、不同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影子的变化与光源位置和角度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阳光下影子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纸、量角器、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图片,如树木、建筑、人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影子吧?那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来的吗?”2、新课讲授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线直线传播的示意图,结合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向学生讲解影子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线直线传播,当物体挡住光线时,在物体的背面就会形成影子。
举例说明:“就像我们在灯光下,用手挡住灯光,手后面的墙上就会出现手的影子。
”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特点组织学生到户外,选择不同的物体,如树木、篮球架、自行车等,观察它们在阳光下影子的方向、长短和形状。
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回到教室进行交流和讨论。
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吗?”作出假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提出关于影子变化的假设。
设计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定的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如上午、中午、下午),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并记录下来。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第一篇:《阳光下的影子》教案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第二篇:《阳光下的影子》优秀教案《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阳光下的影子》参考教案
课题
阳光下的影子
计划课时
1
教学内容
分析
本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方向相反,长短也随太阳变化而变。
2.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什么新发现?
2.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具学具
准备
日晷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单、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指南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先让学生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接着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数据,然后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再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
入
1.、上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26页,根据上节课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理由。
学生回答
学生推测并说理由。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
二、观察
阳光下影子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观测来验证我们的相法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但每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察结果。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标题: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观察和描绘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3. 掌握太阳光照射下产生的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大白纸、黑色纸、透明胶带、彩色铅笔、白色纸板、手电筒、光线穿透的玻璃块、尺子等。
- 准备一些与阳光、光线有关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 铅笔、橡皮、直尺、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阴天和晴天分别看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否穿透不透明的材料,比如纸板,黑色纸等。
探究活动:3. 使用手电筒照射在黑色纸上,引导学生观察产生的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4. 为了进一步观察影子的形成,教师可以在白色纸板上放置一个物体,比如小球,用手电筒照射在小球上,并观察产生的影子。
5.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并提问:为什么物体会有影子?解释活动:6.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阳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影子,并解释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阳光下,物体才会有影子?实践活动:8. 分组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用光线穿透的玻璃块照射在纸上,观察影子形成的变化。
9. 学生用彩色铅笔描绘出影子的形状,并用彩色笔标记出光的传播路径、反射路径和折射路径。
10. 学生互相展示和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11.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光线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情况,并记录下来。
12. 能够简单解释光线和阴影的现象。
总结活动:13.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折射的原理,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4. 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到的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
评估活动:15. 教师设计一些简答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与光的传播和影子相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延伸活动:16. 学生可以再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如提供一个容器,让学生填充水,观察物体在不同水深下的折射现象。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3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3小学科学五年级《阳光下影子》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阳光下影子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知识,它的形成与太阳有着直接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讨论观察记录方法,进行观测记录影子长度、绘制影子长度变化方格图、整理分析方格图、交流影子的共同特点,从而意识到研究关于太阳的秘密原来并不复杂。
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归纳、交流影子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本节课分为三部分内容进行。
1、观察影子: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测量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感知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2、整理我们的观测记录:引导学生对观测记录进一步加以整理,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断出影子的特点。
3、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观察事实和观测数据中归纳出有关影子的特征。
学生情况分析: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
学生们在阳光下活动时,一定注意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定也做过“踩影子”的游戏。
一般情况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再做这种游戏了,因为他们知道应该站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被同伴踩到影子;知道什么时间地上有影子,闭上眼睛也知道影子在什么位置。
也就是说,“观察影子”以及“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学生们已经有所了解。
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重新经历更具结构的探究活动,拓展自己对光与影的认识。
但由于学生要到室外观察影子,所以要做好安全教育。
三、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方面:能观察和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会进行简单的记录过程;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在课外继续进行太阳与太阳光及物体影子的研究活动。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活动过程中能细致观察、科学测量、认真记录,能科学地进行思考、实验和交流,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能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篇一:《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基础性)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是在阳光下(室外)研究光和影的关系,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延续,同时还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的内容做好了准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二、学生分析学生能说出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大部分能画出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由西到东且影子在正午的时候是最短的。
但五年级的学生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缺乏耐心,特别是在等待时学生难以忍受孤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验证实验,学生能够体会并初步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孤独与艰辛。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清晨和/或)傍晚时,影子最长。
2、过程与方法(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3)根据绘制图表,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4)说出生活中人们对影子变化规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如实地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推理。
四、重难点重点: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难点: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五、器材准备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地平式日晷实验装置图示及说明:1、超轻粘土用来将小木棒固定在A4纸上,方便学生测量影子。
2、选用4cm长的小木棒是为了防止影子太长而无法在A4纸上记录完整。
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和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会进行简单的记录过程;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在课外继续进行太阳与太阳光及物体影子的研究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能细致观察、科学测量、认真记录,能科学地进行思考、实验和交流,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能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
2、教学难点:提出观测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组记录表格,kT板,白纸,竹签,橡皮泥,尺子,指南针。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
一、创设情境导入1、出示早操图片师:各位同学?今天早上,老师看了大家做广播体操,做得非常整齐。
我们看一看。
从这张照片中你看到什么?生:我看到了影子师:今天,我们就研究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二、观察影子的准备1、师:我们从上节课已经知道影子产生需要3个条件,谁知道?生:阳光、物体、屏(影子在哪里?)2、师:早上9点同学们的影子是这样的,那现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出示记录表)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师用木棒代替同学,早上9点太阳在木棒的东方,影子在木棒的西方,到了现在,下午2点,太阳发生了移动,请同学猜一猜,木棒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怎么变化呢?请同学们拿出1号信封里的记录单,将你的猜测画下。
(找1-2个典型的学生上台展示)师:刚才同学已经做了猜测,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影子是不是这么变化的?我们通常是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测的?生:实验。
师:那我们讨论下做这个实验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引导:用什么代替人?竹签立不住怎么办?测量时有橡皮泥怎么办?有了这些材料实验怎么进行?材料准备实验过程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设计,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我们一起看看视屏中这个同学是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的?(出示学生示范操作视频)师:视频大家都看明白了吗?那老师考考大家:①视频中的同学是怎么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的②为什么要在白板周围画方框?③橡皮泥旁边的圆圈是做什么用的?师:现在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对于实验老师有一个要求:每4分钟记一次,总共记3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形成与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教材还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摄影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简单的理解和解释。
但是,对于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让学生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影子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阳光、物体(如树叶、玩具等)、投影仪、白板等。
2.学具:每组准备一个物体,用于实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阳光和物体,现场演示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对影子现象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影子的长度和什么有关?”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发现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改变物体的位置和阳光的角度,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科200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二 光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_20
到的问题。
(2)布置任务,明天上午回校后利用影子观测器测量、记录一天中
影子的变化。出示记录表,明确记录方法。
观察时间 影子的方位和角度 影子的长度
8 时 10 分
。
厘米
9 时 30 分
。
。厘米
4.日影观测仪
八.板书设计
10 时 20 分
。
厘米
11 时 20 分
。
厘米
12 时 20 分
。
厘米
14 时 10 分
吗?
2.2 阳光下的影子 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关 影子的长短与太阳位置的高低相关
。
厘米
15 时 10 分
。
厘米
16 时 10 分
。
厘米
(3)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
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4)学生绘制柱状图。
(5)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
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出示日晷图片,古人以前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
的变化
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出示影子观测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让学生观察理解其构造,初步了解使用方法。
(3)教师播放视频,讲解影子观测器的使用方法。
(4)强调注意事项,分发影子观测器,以小组为单位到走廊实行尝
试,记录当时的影子方向和长短。
(5)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对操作不恰当的组实行指正。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回到教室,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提出自己在观测中遇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五.课时安排
第2课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2课。
阳光和影子是同学们进入光学世界的第二课,是为以后研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问题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两部分从而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规律。
整个教材引导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约11-12岁。
阳光和影子的变化,学生们太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可越是习以为常的变化往往会令同学们忽视。
前面他们已经学习了光和影,所以对于阳光和影子有了些专业的认识。
本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阳光与影子的关系,发现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从而推断太阳的变化。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更应培养他们学习光学的兴趣,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如绘制表格和柱状图,还可以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二)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重点】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五上科学《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等。而研究光的传播特点需要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所不同的是,《光和影》在教室里进行,《阳光下的影子》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两节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学生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实际观测、课堂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反思、概括等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保持和发展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创设情景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在人类历史中的应用,激发求知欲。
板书
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略)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采集信息——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教
学
流
程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3.影子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影子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中有什么?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图片中的影子,并问: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2. 讲解(15分钟)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影子是由于物体遮挡光线而产生的。
–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影子的颜色与物体的颜色相同。
2.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用手遮挡光线,观察手的影子。
–用手指指向光源,观察手指的影子。
–用不同形状的物体遮挡光线,观察影子的变化。
3. 实验(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需要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和一盏手电筒。
2.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物体遮挡手电筒的光线,观察影子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
4. 应用(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应用讨论,每组需要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和一张白纸。
2.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白纸上投影出影子,并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关系。
3.学生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日晷、相机等。
5.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影子的应用。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影子的颜色与物体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影子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3.学生能够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4.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和应用讨论,并培养团队精神。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6课——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光源和物体对产生影子的影响;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影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2. 难点: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和解释影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科学实验报告表。
2. 影子实验环境:光线较暗的教室或室外场地。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课题“阳光下的影子”。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阳光下,你们走路时会有影子呢?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造成了影子呢?3.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步骤二: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实验器材,如光源、物体、白纸、铅笔、直尺等。
2. 实验一:固定光源不动,将不同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光源,选择不同的位置进行实验。
b. 每组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3. 实验二:固定物体不动,移动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
a. 学生分别改变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影子变化。
b. 记录实验结果,画出实验图。
c. 学生观察和比较光源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的产生和形状的影响。
步骤三:理论总结(20分钟)1. 让学生围绕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总结和发现。
2. 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影子。
3. 引导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变化对影子产生和变化的影响。
步骤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在不同光源下,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会有什么不同。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测量记录、采集数据、作出简单的图解。
2、分析和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3、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二、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测量、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随太阳位子的改变而改变的规律,得出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寻找规律)。
四、教学准备:竿子、支架、粉笔、卷尺、记录单、直尺、方格图、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
提出问题,确定要研究的问题——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探究活动:阳光下影子的观察(采集信息)①、出示竿子,讨论如何来观察、测量阳光下竿子的影子。
②、课件出示测量方法。
使学生初步懂得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小组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测量得既快又准确】③、到室外观察、测量,采集数据。
第一次测量:各小小组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并且把你们小小组测得的数据马上报告给的组长,由组长作好统计。
记录表一:(实验小组组长用表)3、对Array于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发现规律。
我们把表中的数据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的物体影子的特点。
(老师示范画方格图。
)①、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
把竿子的顶点和影子的末端用直线连接起来,再在小组里观察、比较图形,发现了什么?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放在学生研讨中)10分钟后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②、各组汇报、交流。
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是不同的,我们③、小结:【记录表一、二结合起来分析】三幅图形都是三角形,它们的样子相似,大小不同。
(课件演示三个图形重叠)得出:太阳、竿子顶点、影子末端(太阳、物体、影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三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
(填好后即迅速回到教室)4、运用前面初步发现的规律讨论、分析不同时间,同一物体的影子的特点。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理解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2.掌握形成影子的条件及形态。
3.发现和了解影子的特性和变化。
4.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资源】1.平滑的墙面或纸板;2.图钉;3.太阳光;4.午后阳光照射的室外场所;5.影子实验器材(如人偶、球和瓶子等);6.影子观察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观察和讨论: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影子,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2.提问:请学生说出形成影子的条件。
解释正确答案。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PPT讲解:通过幻灯片介绍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以及形成影子的条件和形态。
2.学生互动:与学生交流,解答他们可能有的问题。
三、实验观察(30分钟)1.实验准备:将平滑的墙面或纸板固定在室内的一些位置上,并选择黑色实验器材(人偶、球、瓶子等)。
2.观察影子:让学生一个个拿起实验器材,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观察器材和墙面上的影子。
提问学生,影子的形态和器材的位置是否有关联?3.记录观察结果:学生记录下不同实验器材的影子形态,并绘制在影子观察表格上。
四、小组探究(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改变实验器材的位置、角度、形状等因素对影子形态的影响,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结果,全班进行讨论。
五、综合讨论(20分钟)1.总结规律:根据实验和观察结果,学生总结形成不同形态影子的条件和规律。
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供参考。
2.影子的用途:与学生讨论影子的实际应用(如判断方向、日晷等),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他可能的用途。
六、实践应用(15分钟)1.自由活动:将学生带至室外场所,利用午后阳光照射的条件,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2.绘画作品:回到教室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阳光下影子的观察和理解,绘制一幅创意画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问题——采集信息——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通过实际观测、课堂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反思、概括等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保持和发展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创设情景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在人类历史中的应用,激发求知欲。
板书
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略)
4、归纳总结:
根据观察数据,你发现了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5、拓展延伸:日影观测仪
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各组汇报、交流
学生把记录的数据转化成柱状图
小组根据测量的数据自主分析、讨论和交流。
学生尝试概括
柱状图是整理信息的方法之一。由于柱状图很直观,便于学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这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各地的经度不一样,昼夜到来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正午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我国地域广阔,全国采用的都是北京时间——东八区中央经线120度的时间。当东经120度的正午时间12:00时,许多地方就不一定是正午时间(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比如北京地区在东经116.46度,与东经120度仍有14.1分钟的误差(每相差1度就相差4分钟)。北京地区一天中太阳的位置最高、影子最短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午12:14分的时候。)
1)让我们通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出示竿子(或铅笔),讨论如何来观察、测量阳光下竿子(或铅笔)的影子。
2)课件出示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让学生认真阅读操作要求。
3)到室外观察、测量,采集数据。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学生说推测及理由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观测、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太阳、物体、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
教学媒体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设计思想
从生活现象出发,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观测活动来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大庆油田教育中心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米凌轩
学校
拥军一小
授课内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
教材分析
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等。而研究光的传播特点需要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所不同的是,《光和影》在教室里进行,《阳光下的影子》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两节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学生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培养学生测量记录、采集数据的能力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整理并分析我们的记录,初步发现规律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柱状图的画法,教师要边讲边示范,带着学生做。)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随时巡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否则会影响后面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4)让学生把大树的影子添画在教科书的图上。
(一天中大树的影子应该随阳光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太阳是从东—偏南—西,大树的影子刚好相反,是从西—偏北—东。影子的长短变化则是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逐渐变长,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最长。)
2、探究活动: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采集信息)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作业
布置
继续观察阳光下的物体,看看还有哪些发现?
教学
反思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拥军一小米凌轩
学生
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书上添画大树的影子
讨论交流
学生认真阅读操作要求
学生分组观察太阳和影子的方向
学生把观察数据填写在表格上。
精心设计的情景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也可以用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载体.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感知科学的美妙。
3、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