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解析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盛连喜第二章

环境生态学盛连喜第二章

三 地球自我调节理论
Gaia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1969年英国的科学家拉弗洛克提出的。
1979年《 Gaia :对地球上生命的新认识》出版。
1988年第二部著作问世。
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复合系统。
获得很大的的支持,也有反对。
Gaia 假说的主要论点:
Gaia假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不断地其着主动调节 作用; 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 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Gaia理论认为进化是渐进和间断的结 合,认为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是行星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部
A
光 合 作 用 率
B
光 合 作 用 率
A
B
a
A 光合作用
CP
sp
光强度
b
CP
CP 光补偿点
光强度
净生产力
B 呼吸作用
sp 光饱和点
生物随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陆生生物— 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产生阳性植物和阴性
植物和耐阴性植物及阴地植物和阳地植物
阳性植物(cheliophytes)、阴性植物(sciophytes)和耐阴性植物(shade
人类是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
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环境的类型
环境这个概念既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讨论环境时,要 包含着特定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环境是没有内容的,同 时也是毫无意义的。主体的不同或不明确,往往是造成对
环境分类及环境因素分类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能 量 强 度
400
630
1000 波长(nm)
2500
4000
光的性质:波长150-4000nm,分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类,波长在380-760nm之间的光为

七年级上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七年级上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栽培技术改进措施
土壤改良
根据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的要 求,采取深耕、施肥、排水等措施,
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
合理密植
根据地力、光照等条件,确定适宜 的种植密度,使植物群体得到充分 利用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灌溉与排水
根据植物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和 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和排 水措施,确保植物正常生长。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体通过调 整各器官的功能和形态来适应
环境变化。
04 植物体生长与发育过程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
种子吸水膨胀
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吸 收水分,体积增大,种
皮变软。
呼吸作用加强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呼 吸作用逐渐加强,消耗
大量有机物。
胚根突破种皮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 地生长,形成主根。
胚芽出土
器具
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
选取适当的植物器官,用刀片切成薄片。
步骤三
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色剂。
步骤二
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染色剂 进行染色。
步骤四
将制备好的装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 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分析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植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形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共同 协作完成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如光、热、辐射等防治病虫害,如温汤浸种、晒种等。
06 实验:观察植物体结构层 次
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
通过观察植物体的不同结构层次,了解植物体的组织结构和 器官构成。
要求
掌握植物体从细胞到组织的形成过程,理解植物体各器官的 结构和功能。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圈课件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圈课件

思考。
(1)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诗中的“你”是指 生物圈 ,它是人类生命 活动和生长发育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 (2)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不良行为,不经意间就可能会对诗中的“ 你”造成危害。请试举两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种不良行为。
乱扔果皮纸屑,乱吐口香糖、泡泡糖,乱扔废旧电池等。
Hale Waihona Puke (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某些乡村大面积兴建基础设施,导致 绿化面积大大减少。请你针对上述情况,从生物学角度考虑,列举两 条保护措施。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由大气圈的下 层、水圈的大部、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的之中的生物组成。
3.请你仔细阅读下文,与小组讨论回答后面的相关问题。
“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
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郭沫若《女神》,1927)这 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更启迪我们对人和地球关系的
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三节 生 物 圈
1.说出生物圈的概念,描述生物圈的范围,阐明生物圈是最大 的生态系统的理由。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条件。 3.树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D ) A.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 B.大气圈、水圈的全部和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 的生物 C.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 的生物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 圈之中的生物
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列举两条合理保护措施即可)
(4)请你设计一条永久性的环保宣传标语。
善待地球,保护环境或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等。(答案合理即可)

八年级生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八年级生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科学管理草场;
③加强立法管理;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 于破坏。
海洋生态系统
思考
海洋生态系统
1.典型的动植物
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浅海区有很多大型的藻类。海洋动 物主要集中在水深150米以内的水域中。在深海区的动物 对环境有特殊的适应
2.特点 浮游植物数量极多,有大量浮游动物
现状:淡水生态系统中,主体
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 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 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 的问题。那么,这个生态系统也 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
农田生态系统
思考
农田生态系统 1.特点
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 常突出,人们种植的农作物是这一系统的主 要成员。动植物的种类少,群落的结构单一。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大地,水、 空气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将各个生态系统联 系起来。
从地域关系看,黄河、长江从它们的源头 是森林生态系统出发,经过草原、农田、 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最后融入大海。
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来说,无论是人类还是 其他的动植物都能把不同的生态系统联系 起来。如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
有“绿色水库”之称
森林中的动物
草原生态系统
1.特点:动植物的种类少,群落结构不如森林生态 系统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 种群结构和群落结构经常发生剧烈的变化。 2.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 ①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②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
3.草原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①合理放牧(采用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的方法);
2.发展条件 必须依靠人类的管理才能 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3.退化因素 人的作用消失
湿 地 生 态 系 统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环境生态学(盛连喜)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环境生态学(盛连喜)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假说
Gaia 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贡献是:
① Gaia 假说强调,生命是全球尺度的现象。地球生态系统没有孤 立的生命。生活的生物有机体必须调节其生存的星球。否则,物 理和化学进化的力量将会使得它们变得不适于生物的生存。 ② Gaia 假说认为,不能将物种的进化与它们的环境分离开来,这 两个过程紧紧地耦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调节成功与否依赖 于生物的进化和物质环境进化的不断耦合。这在一定意义上发展 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遗传 多样性
基因水平
分子 细胞 个体
物种 多样性
物种水平
不同层次
生态系统 多样性
景观 多样性
多样化和变异性
景观空间结构 功能机制 时间动态
生态系统水平
生物区系特点 生境的多样性 物种的濒危状况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灭绝速率变动及机制 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保护物种和持续利用
二、生物多样性
(三)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从区域范围考虑,物种数量随自然条件的适宜性、栖息地异质性、 与散布中心的隔离程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6.生物地化循环
生物多样性水平与土壤营养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7.系统稳定性
在一定程度上,生物多样性越高、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
不同的观点认为,稳定性应该有一个阈值,超过该数值后,多样 性非但不能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作用。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假说
(一)Gaia 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Lovelock J E在1969 年关于生命起源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提出 了Gaia 假说。 1979 年,第一部著作《Gaia:对地球上生命的新认识》 1988年,第二部著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课件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课件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化能合成细菌
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 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 中属于分解者。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他所有构 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土壤、 温度、湿度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 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丰富、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所 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最强的,最容易保持生态平衡。人工生态系 统中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
草原上生活的动物与草原环境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 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特别多(如图为草原鼠),它们几乎都过 着地下穴居的生活,草原上视野开阔,动物挖洞穴居有利于逃避敌害, 是对草原环境的一种适应。
DDT对人的危害:可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轻度中毒可出现头晕、 无力、失眠、恶心等症状。重度中毒常伴随发高烧、呕吐、上下 肢抽搐,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如溅入眼内,可使眼暂时失明。 DDT使鸟的卵壳变软,孵化时极易压碎,孵不出小鸟,使得鸟的数量 减少。DDT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药6个月后的农田里,仍可 检测到DDT。鱼、贝类对DDT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例如牡蛎能将 其体内的DDT含量提高到周围海水水体中含量的7万倍。
(6)星湖湿地公园——天人合一之美; (7)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8)额尔古纳湿地——上天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 (9)巴音布鲁克湿地——天鹅之乡; (10)若尔盖湿地——中国最大的湿地。
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是指经过人类干预和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是由自 然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 等)和人类(包括生活和生产活动)三部分组成的网络结构。人类在系 统中既是消费者又是主宰者,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遵循生态 规律和经济规律,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含答案解析)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知识点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1)含义: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调节因子: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其中主要是激素。

(3)传送方式: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4)作用对象: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机体通过反射,可使躯体、内脏等各部分的生命活动更加协调,并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3知识点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人体的体温调节(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多少,若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平衡,则体温恒定。

人体产热可归结为体内有机物氧化放能的结果。

安静时产热量最多的是肝脏,运动时产热量最多的是骨骼肌。

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分为直接散热(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

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下主要的散热途径。

(2)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3)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平衡的含义:人体水和无机盐的排出和摄入基本相等,维持相对平衡。

(2)水和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途径水的摄入途径:饮水、食物和自身物质代谢;排出途径:肾脏、皮肤、肺和大肠。

无机盐的摄入途径:食物和饮料;排出途径:肾脏和皮肤。

(3)水盐调节的调节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4)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5)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6)调节机制【例1】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具有的特点是()A.反应迅速B.作用准确C.持续时间长D.只在高等动物体内存在答案 C解析和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在作用速度方面比较缓慢,在作用范围方面广泛而不准确,在作用时间上比较长,所以A、B错,C正确。

厦门大学普通生态学考研笔记1

厦门大学普通生态学考研笔记1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种内、种间关系?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动态?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四节自然生态系统? 第六章大尺度生态学? 第七章应用生态学? 参考书、期刊、网站《生态学》教学计划(环境科学专业54学时)《生态学》教学参考书籍? 孙儒泳等. 《基础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 《普通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Mackenzie, A., A.S. Ball, S.R. Virde著,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 《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0.? Mackenzie, A., A.S. Ball, S.R. Virde. 《Ecology》.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1999.? 曲仲湘,吴玉树,王焕校,姜汉桥,唐廷贵编.《植物生态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 蔡晓明编著. 《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 尚玉昌,蔡晓明编. 《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生态学》教学参考书籍? 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李博主编. 《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Molles,M.C..《生态学:概念与应用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科学出版社McGraw-Hill,2000.? Chapman, J. L., M. J. Reiss. 《生态学:原理与应用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清华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连玉武.《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1.?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 张金屯,李素清.《应用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 罗勃.德赛尔,本内德.谢尔沃特. 《生态与进化研究中的分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1.(何田华译,何田华,葛颂校)? Richard B. Primack. 《保护生物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祁承经译)《生态学》期刊? 《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会,1982]? 《生态杂志》[ 中国生态学会,1982]? 《AMBIO--人类环境杂志》[瑞典皇家科学院,1972]? 《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1990]? 《生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濒危物种委员会,1993]? 《植物生态学报》[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55]? 《Ecology》[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20]? 《Journal of Ecology 》[1913]? 《Ecology Monorgraphs》[1931]?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1932]国内《生态学》有关网站? 搜索引擎? WWF-- ? 万方数据-- ? 中国期刊网-- ? 生物学文摘(BA)--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 ? 湿地国际—第一章绪论生态学(Ecology)定义? Ecology 源希腊词“Oikos”和“logos”,前者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后者表示学科,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教育理论指导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理论,有效学习是个体基于自己的学习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学应通过设置问题解决活动来激发学生思维,形成对知识结构的深刻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思考与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节知识内容的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这两条要求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为学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打基础,而后者是本节乃至本章知识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何才能真正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一要理解生物圈是生态系统,其内涵是: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在空间上是分开的,看似互不相干,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特点与生态系统的概念完全吻合,因此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二要理解“最大”,其内涵是:生物圈的范围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生物分布的空间,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恰当地引导可以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八年级下册冀教版生物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冀教版生物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冀教版生物知识1第一章生物的繁殖第一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3.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果蝇、蝇、蚊、金龟子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跳蝻)→成虫。

举例:蝗虫、蟋蟀、蝼蛄、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三、鸟的生殖和发育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体内受精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

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八年级下册冀教版生物知识2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遗传每种生物所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鼻尖、大拇指、酒窝。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等。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例如,人的一对相对性状:双眼皮(AA)和单眼皮(aa),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结合(AA×aa)后的后代(Aa)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当细胞内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隐性(a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否则(AA、Aa),为显性性状。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多细胞生物体》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多细胞生物体》

第四季度
免疫调节的概念
免疫调节是指通过免疫 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和控 制生物体的免疫应答反 应。
免疫调节的机制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清 除外来抗原、调节自身 免疫应答反应以及维持 免疫平衡等方式来调节 生物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免疫调节的特点
免疫调节具有特异性、 记忆性和自我调节的特 点,能够有效地防御外 来病原体的入侵,维持
胚胎细胞经过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 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等。
组织器官的功能
细胞分化的调控
细胞分化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的 选择性表达、激素和生长因子的调节等,这 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细胞分化的方向和 程度。
不同的组织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消 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共同 维持多细胞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机体的健康。
免疫调节的意义
免疫调节对于生物体的 免疫防御和自身稳定具 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使 生物体在面对不同的病 原体时作出迅速、准确 的反应,从而有效地抵
御疾病的侵害。
04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存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2
生物适应环境
多细胞生物体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来维持生命活 动,如沙漠中的骆驼能够储存水分,适应干燥的 气候。
细胞种类与功能
能量转换
如线粒体和叶绿体。
物质合成
如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信息传递
如中心体、溶酶体和突触小泡。
组织与器官
组织
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如肌肉组织、神 经组织、结缔组织等。
器官
由多种组织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如心脏、肝脏 、大脑等。
系统与个体
系统

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技能训练
小结本节教学内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课前准备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探究结果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学生拿出课下测量、处理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气味 2.蚂蚁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 通过触角
以下知识你知道吗
有些昆虫靠气味进行通讯,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 分泌吸引雄虫的具有挥发性和特殊气味的性外激素。雄 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 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根据这种特性人们制造 出许多有气味的药品。有的能干扰雌雄交配;有的能吸 引害虫前来,然后捕杀他们;有的能使害虫逃避,可以 保护人和动物不受虫害。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 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 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 为统一的整体。
动物为什么要
结群生活?
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 聚集在一起,因为它们身处的是冰天雪 地的世界,虽然身上有着厚厚的脂肪, 但集群无疑可以相互取暖,这种集群对 御寒有好处。
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 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 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 单只的狼见到野猪恐怕连逃都来有 及,哪里还会有什么非分之想,但 群狼似乎什么都不怕,这就是集群 捕食的好处。
小结: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二、信息交流——动物的语言 如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有怎样的意 义?
靠集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和 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 繁衍。
生存、繁殖
信息交流的意义?
蚁后
雄蚁 兵蚁
腹部较长,个体较大,专与雌蚁交尾,完 成受精过程。
专司蚁穴的保卫,头部有钳状的大颚结构, 强悍擅斗,护巢御敌。 个体最小,筑巢、喂养其他各种蚁,负责移 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3、人体的温度感受器
皮肤
分布 黏膜
内脏器官
种类 温觉感受器:对温觉敏感
冷觉感受器:对冷觉敏感
4、人体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是 下丘脑
5、人体体温高低取决于什么?
产热量和散热量之间的比例
➢拓展:
某发烧病人体温保持在38摄氏度,他体内 产热与散热的情况是?
答:保持体温不变,则是产热等于散热 除非体温继续升高,则不是
神经调节 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 5、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__甲__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_,
两者在体温调节方面表现为__协_同__作__用__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尿液的形成:
血液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不含蛋白质的滤液)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99%的水、全部葡萄糖、 │无机盐等大部分被重吸收) ↓
2、在这个例子中,人体作出的反应,哪些与神经调节有 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握拳、尖叫与神经调节有关; 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 肾上腺、垂体等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然后立刻分 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
神经调节
结构和功能单位:神__经_元___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__射__ 反射的结构基础:_反__射__弧_,由感__受__器__、_传__入__神_经__、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发出信息
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
少,下毛丘细脑血管收缩; 加,毛细血散管热舒张减;少 产感热受增到加变:化肌肉、肝脏产热减少:产肌热肉、增肝加脏
等的产热增加。 等的产热减少。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
体温高于 正常体温 体温低于
正常体温
体温降低 体温升高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要点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计划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3.肉食动物与其食物间的协同进化4.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5.协同适应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者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又可分为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影响植物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组织和器官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补偿层:在透光带的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处,就是所谓的光合作用补偿层。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习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习题

D
A.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
C.城市(chéngshì)和农田生态系统
D.以上三项都有
第十八页,共二十六页。
11.(教材P32练习1变式题)判断下面(xià mian)的各项叙述的正确与否。(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 ×
(2)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生物圈。( ) √
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5.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 ) D A.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
B.森林和草原(cǎoyuán)
C.陆生动物和人 D.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细菌、真菌和人类
第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6.我国“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太空之行说明了( )
A
A.人类的活动范围可达大气圈以外(yǐwài)
(2)农田生绿态色系水统库中的主体是___地__球__之__肺_,动植物种类相对_________。
城市生态系统中_______起着重要的农支作配物作用。植物(zhíwù)的_____和
______少。消费者主要是____。
较少
人类

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9.(易错题)江苏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面积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有关
第八页,共二十六页。
1.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生物圈由植物、动物(dòngwù)和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了地球的全部 C.生物圈指生物所能达到的范围
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体
第九页,共二十六页。
2.(易错题)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C A.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quánbù)、岩石圈 B.水圈、大气圈、岩石圈表面

《蚂蚁》教案通用

《蚂蚁》教案通用

《蚂蚁》教案通用教案:《蚂蚁》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中的第三节《蚂蚁》。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分类特征以及蚂蚁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蚂蚁的生活习性,如:群居、觅食、搬运等。

2. 学生能够描述蚂蚁的分类特征,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和足等。

3. 学生能够理解蚂蚁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促进生态循环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蚂蚁的生活习性、分类特征以及蚂蚁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蚂蚁的分类特征的细节,如:触角的种类、足的数目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蚂蚁模型、实物蚂蚁、放大镜、纸牌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PPT,展示蚂蚁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蚂蚁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蚂蚁模型和实物蚂蚁,向学生讲解蚂蚁的分类特征,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和足等。

同时,教师通过PPT展示蚂蚁的触角种类和足的数目,帮助学生理解蚂蚁的分类特征。

3. 实践操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并记录蚂蚁的特征。

然后,教师让学生用纸牌制作蚂蚁模型,加深学生对蚂蚁特征的理解。

4. 课堂互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蚂蚁知识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回答蚂蚁的分类特征和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蚂蚁的特征:1.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 有触角和足蚂蚁的作用:1. 分解有机物2. 促进生态循环七、作业设计1. 题目:蚂蚁的特征和作用答案:蚂蚁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和足。

蚂蚁的作用:分解有机物,促进生态循环。

2. 题目:观察蚂蚁答案:通过观察蚂蚁,我发现了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和足。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石龙中学:吴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2、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b.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c.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和关键:(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2)、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3)生物依赖环境而生存,能够适应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日照动物(long-day animals) :在温带和 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 长的季节繁殖后代,称长日照动物。如雪貂、 野兔、刺猬; 短日照动物(short-day animals) :一些动 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 腺发育和进行繁殖,称短日照动物。如绵羊、 山羊和鹿等。
梅花鹿 紫貂
红腹角雉 浣熊
日照长短的变更会影响动物性腺的发育, 进而影响其生殖器官的成熟以及相应的性行为。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呈周期性变化,称为节律性变温。 节律性变温和极端温度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生
第三节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 源于太阳光能。
黄瓜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2.动物的光周期
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 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鸟类的迁移和生殖时间是由日照长度决定的。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受光周期影响,特别是光照充足的表层
水鱼类。(三刺鱼:日照 激素 洄游) 昆虫的代谢和发育受光周期的影响。 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受光周期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横断面上的年轮 动物的鳞片、耳石等
(一)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2.温度与生物发育
生物完成生命周期,通过繁衍后代种族得到延续,不仅要生长期 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最明显的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 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
来自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 好的满足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冬性草本植物(如冬 小麦)一般于秋季萌发,经过一段营养生长后度过寒冬, 于第二年夏初开花结实。如果于春季播种,则只长茎、叶 而不开花,或开花大大延迟。这是因为冬性植物需要经历 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形成花芽。冬性作物已萌动的种子经 过一定时间低温处理,则春播时也可以正常开花结实。其 它二年生作物(如甜菜、萝卜、大白菜)以及某些多年生 草本植物(如牧草),都有春化现象,这是它们必须等到 翌年才能开花的基本原因。
生理有效辐射
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 蓝紫光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
生理无效辐射
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
可见光动物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兰紫光、青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3)促进花青素的合成; (4)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
12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一年之中,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 一天之中,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波长
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植物叶片对日光的吸收、反 射和透射的程度直接与波长有关。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可见光植物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 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
不可见光生物
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如:
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 紫外光是昆虫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与维生素D的产生关系密切。
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 等都有影响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光照长度超度12~14h 叫长日照 光照长度不足 8~10h 叫短日照
态学意义。
北极
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
(一)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温度与生物生长
生物的三基点:参与生物生命活动中生理生化过程中的酶的活性 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相应的则是生物生长的“三
基点”。
高温
使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
低温
将引起细胞膜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等不 可逆转的化学变化。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3.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光饱和点
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 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下降,这点 谓之饱和点。
CP:光补偿点
阳地植物(A)和阴地植物(B)光补偿点位置示意图(Emberlin, 1983)
柳树
蒲公英
光照环境
黑暗环境
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生物量和品质 等;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生育等。如昼行性动物在 白天强光下活动,夜行性动物在夜晚或弱光下活动。
4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分布:
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大于呼吸量 在补偿点处,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与呼吸消耗平衡 沉降到补偿点以下又不能很快回到表层时死亡
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关 系密切;
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 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 蛙卵、鲑鱼卵在有光情况下孵化快,发育也快; − 贻贝和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浮游生物则在黑暗情况下长得较快。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 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 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 环境的特殊适应。
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 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
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 光质及光的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 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 多样的响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1.植物的光周期
长日照植物:经过一定日照才开花,如牛蒡、紫菀、凤仙 花和除虫菊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值时开花,如苍耳、菊类、 水稻、玉米、大豆等。
中间性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什么日照条件下都开花, 如黄瓜、番茄、蒲公英等。
凤仙花
紫菀
长日照植物
苍耳
短日照植物
玉米
大豆
中间性植物
西红柿
三七
阳地植物 阴地植物
人参
杨树 铁杉
《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
阳性植物-桔梗
阳性植物-凤仙花
阴性植物-绿萝
阴性植物-丝穗金栗兰
半阴性植物-云南山茶9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空间变化
光质即光的波长组成状况是随空间发生变化的,其一般规律是随 纬度增加短波光减少,随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
时间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