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阅读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教案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的世界。

可以通过预习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初步感知。

例如,选择两首表达相似主题但风格迥异的诗歌,让学生在课前预读,并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小组成员需共同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隐喻等文学手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之间的比较分析。

这一步骤是教案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层次鉴赏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两首诗歌在处理相似主题时的不同之处、各自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教案还应包含创作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句或仿写某位诗人的风格。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诗歌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案应设计反馈与评价环节。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

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让他们从同伴的作品中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一个优秀的高中诗歌比较阅读教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遨游,领略文学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古诗对比阅读教学教案设计

古诗对比阅读教学教案设计

古诗对比阅读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古诗的风格和主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和比较古诗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对比阅读的技巧,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工具。

2. 选取两首或以上古诗,其中包含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一副插图或一句相关的古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首诗呈现(10分钟):展示第一首古诗的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第一首古诗解读(15分钟):1)解读古诗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讨论古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第二首古诗呈现(10分钟):展示第二首古诗的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一首古诗之间的异同。

5. 第二首古诗解读(15分钟):1)解读第二首古诗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2)比较第一首和第二首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分析第二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与第一首的异同。

6. 对比分析(15分钟):1)指导学生将两首古诗进行对比,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主题、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差异与联系。

7. 集体讨论(10分钟):1)学生分享他们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对比分析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对于古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8. 小组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两首不同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2)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彼此的观点和理解,记录下对比分析的结果。

3)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全体学生分享他们的对比分析成果。

9. 总结(10分钟):1)回顾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古诗对比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继续运用对比阅读的技巧。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对比阅读更多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古诗。

2. 对比分析的技巧也可应用于其他文学作品和语言材料的阅读和分析。

唐诗宋词-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唐诗宋词-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1、真题(1)(14年全国卷Ⅱ)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

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

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

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

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Ⅱ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

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

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比较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介绍《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比较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第二章:《望海潮》诗歌解析2.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介绍《望海潮》的背景和作者林升。

2.2 诗歌主题和情感分析分析《望海潮》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大海的向往。

2.3 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望海潮》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夸张、比喻等。

第三章:《扬州慢》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姜夔。

3.2 诗歌主题和情感分析分析《扬州慢》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扬州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3 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扬州慢》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等。

第四章:比较阅读4.1 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比较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作者对故乡和时光的不同表达。

4.2 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比较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风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5.2 拓展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深入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或者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望海潮》和《扬州慢》的兴趣。

6.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首诗歌进行讨论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6.3 分享和展示每个小组代表将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芣苢》和《插秧歌》两首诗;(2)能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理解其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两首诗的内容;(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两首诗的异同;(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两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劳动的辛勤和快乐,培养尊重劳动的意识;(2)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3)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背诵和理解;2. 两首诗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难点1. 两首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两首诗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3. 两首诗的比较阅读方法的运用。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芣苢》和《插秧歌》两首诗的背景;(2)激发学生对两首诗的兴趣,为对比阅读做准备。

2. 自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的内容;(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讲解:(1)讲解两首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解答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4. 比较阅读:(1)让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两首诗的异同;(2)引导学生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2)强调两首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感悟;3. 选择一首与《芣苢》或《插秧歌》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了解学生对两首诗的掌握程度;2. 收缴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3. 听取学生的分享,评价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3.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斟酌字句,积累词语,品评古诗词之味,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 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感情力量,获得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

3.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认识古诗词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赏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明确城市兴衰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研读赏析两首古诗词,品味咀嚼其中丰富的意蕴,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柳永的《望海潮》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直接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词,南宋姜夔自度曲《扬州慢》也是直接以城市为题材的词。

这两首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宋词,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尽管内容不同,意趣相异,但都是怀古伤时的城市主题佳作。

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两首经典宋词。

二、文本研讨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圈画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1.放声朗读这两首词,读后交流: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朗读指导:诗歌有和谐律动的声韵之美,不同的韵脚可以帮助表达不同的情绪。

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请找到《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韵脚,并朗读体会。

⑴《望海潮》压ua韵,韵脚是:华、花、娃、霞、夸——这些音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繁华、百姓安乐、喜气洋洋的感觉。

⑵《扬州慢》压ing韵,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深沉喟叹。

2.学生分享感受,完成下面表格。

3.这两首的感情不同,意境迥异,这是什么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入学习活动二。

)学习任务二:比较意象,探讨意境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诗歌主题多义性的特点;掌握诗歌比较阅读的一般方法。

二、方法指导:紧扣意象,缘景入情;合理想象,层层深入。

三、补充资料: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

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和描写。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

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

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比兴””互文”等。

四、教学过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

你对这主张有什么看法?答:不能改为“桃花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

“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另外颜色上也不合,红色鲜艳的桃花与惆怅的情感不协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xx高考专题复习教案:古诗比较阅读

xx高考专题复习教案:古诗比较阅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比较阅读的方法及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方法,深入解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诗作为开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比较阅读的话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两首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收获和感悟。

4.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比较阅读方法介绍及实践a. 介绍比较阅读的定义及作用b. 讲解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c. 学生自主选择古诗进行比较阅读实践2. 第二课时:主题相近古诗比较阅读a.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主题和情感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感悟c. 教师点评和指导3. 第三课时:风格相近古诗比较阅读a.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风格和特点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收获c. 教师点评和指导4. 第四课时:时代背景相近古诗比较阅读a.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时代背景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感悟c. 教师点评和指导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a. 总结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b. 学生展示拓展性思考,分享对古诗比较阅读的理解和感悟c. 教师点评和指导五、课后作业:1. 选择两首古诗进行比较阅读,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

3. 准备课堂分享,展示自己的比较阅读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观察学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交流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交流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堂分享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分享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度、逻辑性和创意性。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目标:1. 理解《望海潮》《扬州慢》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

3. 比较两首词的异同,探讨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1. 分析《望海潮》《扬州慢》的词牌特点和意象运用。

2. 比较两首词的异同,探讨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1. 理解《望海潮》《扬州慢》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风格。

2. 深入剖析两首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望海潮》《扬州慢》的词牌特点、意象运用、情感表达及时代背景。

2. 参考资料:有关《望海潮》《扬州慢》的评论和研究文章。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古代词的了解和欣赏。

2. 介绍本课主题:比较阅读《望海潮》《扬州慢》。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扬州慢》,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2.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望海潮》《扬州慢》的词牌特点。

2. 分析两首词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

四、比较阅读(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深入剖析《望海潮》《扬州慢》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望海潮》《扬州慢》的艺术特色。

2. 分析两首词的历史价值。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两首词的历史意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练习题。

2. 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传统的古诗词,宋代的《一剪梅》和明代的《声声慢》在中国文化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两首诗在流传过程中,被广泛传颂,并常常被作为教育和文化艺术的载体。

然而,虽然《一剪梅》和《声声慢》都是古体诗,它们的风格、语言、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篇教案教学设计中,将通过对比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的异同之处,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和启迪。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一剪梅》和《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一剪梅》和《声声慢》的诗歌体一类、语言风格等基本知识。

3. 理解《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意境和主题。

4. 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一剪梅》和《声声慢》的异同之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前期准备1. 教师应该对《一剪梅》和《声声慢》有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并对其背景、作者、诗歌体、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 教师可以通过诗词选读的方式,让学生事先了解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降低阅读难度。

3.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易懂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意境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介绍《一剪梅》和《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介绍《一剪梅》的背景:《一剪梅》是南宋周邦彦所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宋理宗皇帝因为被金朝俘虏,困守边疆十年,对祖国怀念如焚,周邦彦也因居于外地,终日思念家乡,写下了《一剪梅》这首五绝词。

该词刻画了主人公的孤独、凄凉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寄托故乡、难舍离别的感情。

2. 介绍《声声慢》的背景:《声声慢》是明代杨慎所作的一首表达爱情之苦的诗。

杨慎是一名文人,年轻时曾因父亲疏远妻子而感受到孤独、离别、失落之感,这也是他能够写出这首凄美动人的词的原因。

《声声慢》刻画了男女主人公分别的痛苦、思念与眷恋,表达了人之间最纯粹、最深情、最动人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典文学鉴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独立见解。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人的写作手法,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及口语交流能力。
5.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使学生把握《记承天寺夜游》和《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亭看雪》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理解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心境。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学生在掌握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举例:如何引导学生借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描绘身边景物的短文,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实际中。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案)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单元,主要围绕《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具体内容包括: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韵律节奏和意象运用。

(3)能够比较两首词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意象运用。

(2)通过比较阅读,探讨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词人的创作才华和艺术魅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2. 两首词的词牌特点、韵律节奏和意象运用。

3. 两首词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意象运用的分析。

2. 比较阅读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了解词牌特点、韵律节奏和意象运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词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两首词的优美诗句,感受古代词人的创作才华和艺术魅力。

(2)让学生谈谈对两首词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拓展延伸(1)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2)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外诗歌比较教案设计

中外诗歌比较教案设计

中外诗歌比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2.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课前准备:1.收集中外著名诗人的诗歌,根据时代和风格分类整理。

2.准备PPT、录音和视频资源,便于课堂展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谈谈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解根据时代和风格分类,分别介绍中外著名诗人的诗歌特点和风格,包括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运用、诗歌语言和表现形式等。

通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听、看诗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课堂讨论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外诗歌的异同之处,通过对比交流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诗歌。

4.课堂练习通过引用一些中外著名诗人的诗歌,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诗歌,重新加工诗歌的语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和问题,教师进行梳理回答,确定下一步的学习重点和任务。

四、教学建议:1.教师应该充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2.课堂讲解要注意体现诗歌的内涵和美学意蕴,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诗歌中的语言和表现形式。

3.通过鉴赏和创作诗歌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比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学意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外诗歌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比较阅读 教案

诗歌比较阅读 教案

诗歌比较阅读教案——《行路难》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对比鉴赏新疆巴州梨香中学温旭东一.课前三分钟二.明确目标1.导入:唐代有三绝,一绝乃张旭的书法,二绝乃裴旻的剑术,三绝便是李白的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白。

2.请同学们看屏幕并默读学习目标。

3.请某某同学读一读自学指导,明确后自主学习。

三.自主学习围绕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四.小组探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五.展示提升1.分享小组学习成果,将小组学习成果板书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做好批注。

2.小组代表加以阐述。

3.你们发现这两首诗有着复杂的情感a.同学范读b.师生一起读大家对于诗歌的情感把握较好,我认为源于大家对于诗歌精妙的鉴赏。

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发现诗歌鉴赏可以从意象、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炼字、情感方面鉴赏(师板书),当然鉴赏诗歌远远不止这六个方面,课后希望大家继续探究。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饮酒》,请同学们鉴赏一下本首诗歌。

六.当堂检测1.鉴赏陶渊明的《饮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选择了出世;杜甫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选择了入世;而李白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着。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人生呢?2.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人生七.矫正达标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点评。

八.总结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但苦难是化了妆的幸福,我们需要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为了赞赏而丢弃了是非明辨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效率的提升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与赞赏学生。

所谓尊重与赞赏,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

但我个人认为赞赏并不是一味地赞赏而不去指出学生的错误性。

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一定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鼓励学生。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 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3.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次理解的引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介绍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师讲解诗歌的感知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对比、类比、分析、综合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的诗歌鉴赏中。

2. 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诗歌的异同点,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5分钟)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写一篇鉴赏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案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案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案题材进行了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

2.填写表格,梳理两首诗歌基本内容:3.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擒吕布、灭袁术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同学们在诵读这两首诗的时候要关注到诗歌的形式特征,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诵读节奏和情感。

学习活动二:听读感悟欣赏《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视频,感受两首诗歌不同的韵律节奏和生命情怀。

从诵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政治家心怀天下的抱负和人生追求,也感受到了一位隐逸者回归田园生活的渴望与欣喜。

一位慷慨深沉,一位恬淡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不同的情感表达,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追求。

环节二:析诗情学习活动三:分析比较小组讨论:“心怀天下之忧”和“山野田园之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你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各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现在让我们从解读两首诗歌入手,感受两首诗歌不同的内容情感和创作风格。

(一)探究曹操之忧思考:《短歌行》中反复出现“忧”字,曹操“忧”在何处,为何而“忧”?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忧”情的?请按下暂停键,自己朗读一下《短歌行》。

1. 为何而“忧”:我们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来解读曹操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与情怀。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忧时光易失:譬如朝露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忧贤才难得:青青子衿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追问:这三层“忧”的含义相同吗?明确:(1)人生短暂与功业未就的对比是曹操诗中抒发的第一“忧”。

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生平遭受与创作的亲密关系。

3、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的思想感情。

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培育同学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力量。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好像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

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悟古典诗词的内涵。

(例如我们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采纳的就是这种方法。

)那么今日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试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靠着已有的鉴赏力量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悟词内外的意蕴。

二、①听两首词的录音,融入词中。

(借音乐与诵读基本把握词的基调)②把握两词基调后,集体诵读。

③花几分钟品读两首词,完成预习要求1找出词中所供应的全部信息。

(可以四人争论)④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组的争论结果,老师讲评完善答案。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飘落(凋谢的荷花)玉簟(秋)罗裳兰舟(独)云锦书雁月西楼自流的水眉头心头(愁)《声声慢》酒风雁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三、将信息进行整合2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与要表达的感情相关?哪些是次要信息可以忽视不计?可以举例说明:温庭筠的两首词《菩萨蛮》和《梦江南》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芣苢》和《插秧歌》两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1.2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比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1.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芣苢》诗的背景和意义介绍。

2.2 《插秧歌》诗的背景和意义介绍。

2.3 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析。

2.4 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比较。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引入新课,介绍两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3.2 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小组分享,比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4.2 学生对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对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两首诗的原文和注释。

5.2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两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内容。

6.2 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两首诗在表达农村生活方面的异同。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农村生活的诗歌,如《田园诗》、《农事诗》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7.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八章:教学反馈8.1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8.2 课后收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8.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九章:教学反思9.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9.3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第十章:教学计划10.1 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6课《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

第6课《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时目标1.小组模拟教师对两首诗歌的吟诵录音,循环播放吟诵诗歌,学习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分工完成关于“我在吟诵中读到了什么”的学习任务单。

2.小组分工运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再现两首诗歌中的关键性动词,表情要传达出劳动艰辛的场景,对劳动的热爱、珍惜之情。

3.能够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两首诗歌共同表达的“劳动是艰辛的,劳动是令人快乐的。

”这一主题。

核心问题古代劳动者生活是艰辛的,有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有山野女子采摘野菜的忙碌,有田夫一家大雨中插秧的勤苦,这些都古代农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合这些古代诗歌,谈谈你如何理解“劳动才是人生快乐的真正来源”这句话的含义。

核心任务克拉玛依第十三中学团支部近期要举办主题为“劳动之歌”的综合活动,可以采用吟诵、歌唱、写作、绘画、情景剧等形式,以表达对身边最美劳动者的赞歌。

高一全体师生决定以多种形式演绎这一主题活动,王军伟老师班里的学生决定以歌唱和微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大显身手,可是歌唱、表演的方式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如何排练呢?王军伟老师感到不知如何安排,请你为王老师支招。

学习活动一:模拟吟诵,拟写任务1.需要掌握如下的字音字义:1.字音:芣苢()掇()捋()袺()襭()兜鍪()蓑()胛()朝餐()莳()匝()2.字义采采:有:掇:捋:袺:襭:兜鍪:蓑:胛:渠:莳:匝:照管:2.需要诵读两首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画面。

(生齐读,谈一下自己感受到的画面)芣苢插秧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杨万里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需要跟着王老师一起吟诵两首诗歌,感受劳动的欢乐。

师:吟诵《芣苢》,生跟诵,体会与朗诵的对比,有何感受?生:更加朗朗上口,更能表达出感情,欢快的情感4.需要再听听广东神曲《插秧歌》,比较和上述两首诗歌的不同。

《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案“进退两难,皆吾心志”

《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案“进退两难,皆吾心志”

进退两途,皆吾心志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
一、诵读感“志”
学习任务:诵读诗歌,初步感知《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尝试
二、析读览“志”
学习任务:自读文本,合作探究,结合作品内容,找出相关依据,梳理内容思路,分析两首诗各自通过怎样的方式抒发心志。

提示:首先找出两首诗中最能概括作者人生态度的字眼,即最能代表整首诗
三、研读悟“志”
学习任务:曹操和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相近,但两首诗风格不同,所述的心志不同,曹操和陶渊明为何会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根据下表提示,结合所学知识,
四、拓读明“志”
学习任务:结合课内外所学,谈谈如何看待曹操和陶渊明不同的人生选择。

若是处在当今时代潮流中的你,你会选择哪一种?简述自己的理由。

【课后作业】
信札言“志”:曹操和陶潜,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假如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对对方说些什么?请结合课堂所学,替曹操或陶潜给对方写一封信,劝说对方改变原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比较阅读邵建中 2014、03教学目的: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解“江西省百所重点中学模拟试卷”第14题(《岭南江行》第2题)诗意:雾气弥漫的江水向南流去,航行的船只犹如没入云烟。

放眼望去,黄茅漫山遍野,它的尽头就是大海之边。

雨后初晴,山腰里云气飘浮,变幻莫测形成象迹在呈现。

深潭日照。

蒸气升腾,水面似有蚊龙吐沫喷涎。

江边的射工狡诈地窥探着,等待时机向游人施放凶险。

阴沉的云气预示着飓风的来临,惊扰着航行中的客船。

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 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

问题:(1)请简要分析象迹、龙涎、射公等四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请比较“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与“故国神游……华发”两句思想感情的不同。

答案:(1)诗中借岭南的特异风物象迹等,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

也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抒写了自己被贬后政治处境的险恶。

(2)不同点:柳诗意志不消沉,情感不低回,欲趁暮年有所奋发;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自感苍老无为,壮志难酬,情绪低沉,自伤自叹。

【分析:第二小题是比较阅读,抓住“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和“岂容”等关键词理解。

】诗歌比较鉴赏是高考诗歌鉴赏考点之一,近几年高考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2011年湖北卷、2012年江西卷和浙江卷、2013年安徽卷都考到这种题型。

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2005年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005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 (2005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20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2005天津卷)《湖州歌(其六)》汪元量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7. 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三、比较鉴赏示例(比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联系延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也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问题:(1)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在末句,——————————————————。

答: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施以援手的急切期待。

(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再如:《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问题: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的则是“咏柳而贬美人”。

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相同点:都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柳》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来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寄托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而《垂柳》诗则借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来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不同点:《柳》: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垂柳》:“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垂柳有意撩逗着春风,这是拟人手法;“世间谁敢斗轻盈?”是反问,显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系用典、楚王、江畔种柳,随意为之,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以此讽喻竟相争宠的大臣们。

(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四、课堂小结:注意掌握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五、布置作业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塞上听吹笛高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

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

2、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答:“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3、(2012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