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学》

单选20*1=20

多选5*2=10

名词解释5*3=15

简答5*5=25

论述2*10=20

分析1*10=10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学的产生★

“社会学”一词是拉丁文“社会”和“论理”二词相结合而形成的,由社会学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提出的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围

(1)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方面的结构(2)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研究(3)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三.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

(1)适合小型社区的研究;(2)代表人物:吴文藻、费孝通;

(3)费孝通在《禄村农田》中强调“亲密接触”的重要性

(二)问卷调查

优点:①不局限于对单个村落社区的个案研究②对总体情况具有更强的推论性;

③可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找到客观规律;④花费时间短四.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为深入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正确认识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3)有利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

(4)有利于深入认识和实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美国的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出于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2)政府的推动(3)实际和应用研究的培育

注:

(1)政府推动: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美国农村生活委员会

(2)应用研究:1894年,G.文森特和A.W.斯莫尔合编《社会研究导论》;

1915年,查尔斯.葛文宾发表《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剖析》

六.日本农村社会学

20世纪20年代,日本开始引进农村社会学,并使之本土化

七.中国农村社会学

1.早期的农村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京郊四个村庄的调查(2)京郊清河镇实验区

注:1.杨开道的代表作★

《农村社会》、《农村问题》、《农村政策》、《农村自治》、《农村组织》、《农村领袖》、《农村调查》、《新村建设》、《农民运动》

2.李景汉代表作★

《北京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年);《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1925年);

《实地调查方法》(1933年);《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年);

《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1981年)

2.在中国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3.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4.农村社区研究★

费孝通代表作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深刻论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特征,即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八.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

1.毛泽东代表作★

《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水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2.1952—1953年社会学彻底被取消

3.1979年,邓小平恢复重建社会学

第二章农民、农业和农村

1.农民的含义

(1)职业概念: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2)阶级概念:是没有土地或只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利益群体,一般与地主阶级相对立(3)身份概念:凡是农村户籍管理的人口

2.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在讨论“农民社会”时,把城镇作为农民的参照系,认为“农民是相对于城镇来限定自身的”

3.农民的“生存理性”

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

4.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进行,具有较大的分散性

(3)农业生产周期长

(4)一些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又是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

5.农民的“经济理性”

在特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根据利益调节生产以实现要素配置的最优化。舒尔茨提出著名的“贫穷而有效率”命题

6.农民新的价值观念★

(1)开放观念(2)市场观念(3)竞争观念(4)信息观念

7..农村的类型(多选)

(一)按地理形态分:山村、渔村、平原村

(二)按经济活动分:

(1)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村(2)以经营蚕桑为主的农村(3)以畜牧为主的农村(4)以林业为主的农村(5)以蔬菜、果树为主的农村(6)非农业为主的农村

(三)按人口分类:(1)疏居制的农村(2)密居制的农村(3)单姓农村(4)复姓农村

(四)按聚落形态分:(1)条带状农村(2)团状农村

(五)按农村历史的长短分:旧村和新村

8.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的特征★

(1)人口密度(2)人口同质性(3)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4)职业(5)社会分化(6)社会流动(7)社会交往(8)组织(9)环境(10)生活方式

第三章人地关系

1.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理论

(1)环境决定论

(2)可能论: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

(3)生态论: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影响产生的

(4)文化景观论:拉采尔

2.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历程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卜凯主持的土地利用调查为标志

(2)五六十年代,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流,国内的研究主要是50年代针对人口增长所作的一些简单的人地比较分析

(3)70年代末至今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3年: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3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结束,第一次建立以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制度(2)1963~1978:变农民私有、计提统一经营使用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

(3)1978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人地关系缓和的途径★

(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2)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

(3)搞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4)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5)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第四章农村经济制度

1.农村经济包括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后劲、农民收入和农村改革

2.中国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品质和质量

(2)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创新发展模式

(5)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3.农村经济制度★

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4.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1)诱致性变迁(2)强制性变迁

5.人民公社和高级社相比的特征:(1)政社合一(2)一大二公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1)它以家庭组织(农户)替代了生产队作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决策单位;

(2)选择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是自己的”承包合约;

(3)在将集体土地包给单个农户时强调了要“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不变”;

(4)实行承包制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矛盾与问题★

(1)个体农民的小生产与变幻莫测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个体农民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目标之间的矛盾。

(3)个体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