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一章-绪论..
社会学发展史上关于研究对象的两大分 歧:整体倾向和个体倾向。
总地来看, 社会学理论大致围绕着现代 人的社会行动和现代社会的结构之间关 系及其变迁这一中心展开,所不同的是 有的更注重于宏观的结构,有的更注重 于微观的行动。
我国社会学界定义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 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 科学。
农村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也有深厚的文化根 源,对这些问题的揭示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 究方法,也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结果。
5.与农村管理学的关系
农村社会管理学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 度来研究问题
农村社会学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农村社会发展的规 律。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农村社会管理提 供了基础和依据
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农民群众组织的管理 经济组织的管理 农村人口的管理 农村教育的管理 农村社会秩序的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既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也 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他重要学科
家庭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政治学 论理学
……
二、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内容
(一)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经验与理论) 农村社会学在人们认识农村社会本质的方面开
创了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2、检验和开拓社会学研究的空间。
将社会学理论成果运用于农村实践,本身就是 对原有社会学理论进行检验和再建设的过程。 3、有利于社会学的本土化 (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社会过程
包括: 冲突的过程 适应的过程 变迁过程 控制过程。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为整个社会发展 提供了动力。
农村社会学
2、择偶标准
主要是指人们在择偶时会着重考虑的因素和条件,实 际上考察的是哪些人会选择哪些人的问题。关于择偶标准的 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社会交换理论。它认为社会 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成员的许多行为,都是期待交 往对方某种回报或者是回报对方的,并且在实施交换的过程 中使参加交换的每一方都感到平等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择偶 中的“郎才女貌”,或者是用较高的经济地位去交换某种显 益的社会地位等等。第二种是需要互补理论。它强调在择偶 时人们的主要考虑是各种需要的相辅相成,如支配欲强的男 性往往选择依赖性强的女性为偶。第三种是价值理论,它认 为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已逐渐将某种价值观 内化于个性之中,这种价值观即成为其择偶的依据,而同一 种社会阶层内部类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比较容易形成 相同的价值观,如常见的“门当户对”之说。
21/29
维护主干家庭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力量表现为:①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农户自主经营土地的条件下,家 庭成员分工合作可增强经济效益,从而使主干家庭更具有存在 的基础;②广大农村地区不可能很快地全面推广退休保险制度, 大多数农民仍将依赖其子女养老; ③中国传统的父母与子女之 间的养育责任是双向的,这种“反哺模式”在农村有深厚的社 会基础,并且与我国的法律制度是一致的,如我国的婚姻法和 宪法都明确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随着中国人口 的老化,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主干家庭有可能与农村人口老龄 化同步发展: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育龄妇女 的总和生育率正不断下降,这将导致子女数的日益减少从而使 新建的核心家庭数也越来越少,相反主干家庭的比例有可能呈 上升趋势。 未来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就取决于这两种作用力相反 因素的此消彼长和相互平衡。
三、农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1农村社会学的特点:(1)整体性(2)实用性(3)本土性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2)农村社会的变迁研究(3)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1、农村社会制度2、农村社会保障3、农村社会控制3 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的认识中国国情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2)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第二章1、农民: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2、农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填空)3、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4、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1)农民的劳动方式1、以农为主兼营他业2、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3、劳动时间的分布由不均衡到趋于均衡4、农业机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2)农民的消费方式1、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3、农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增加(3)农民的交往方式(4)农民的婚丧娶嫁方式5、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指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6、目前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1)收入(2)职业(3)教育程度(4)权利7、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1)经济发展是农民社会分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2)政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外在力量(3)文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内部动力8、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外一个地位的移动,即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化。
9、新型农民的特点(1)独立意识(2)开放意识(3)创新意识(4)科技意识10、新型农民的主要类型:(1)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农民企业家(2)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致富带头人(3)高素质的农民技术员(4)农业社会化服务者(5)农民组织领导者11、(论述题)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2)流动有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第四章1、农村社会具备的基本特点:(1)人口密度较低(2)以农业生产为主(3)社会结构简单(4)家庭与邻里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简答题)农村的功能:(1)农村的生产功能(2)传统文化保护功能(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名词解释)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过程。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 绪论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从方法体系看,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 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 术三个层次。
(三)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社会学调查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研究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是研究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是研究总结阶段。
二、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
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 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 察来收集资料。
(二)问卷调查和农村研究
自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的 社会学家们对问卷调查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日益娴 熟,同时问卷调查的各种技术手段日益先进,问 卷调查因此越来越多的为研究者所用,农村社会 学家也不例外。
(三)问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相比较实地调社区的个案研究,能够在 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
(三)社区类型比较法
费孝通提出了社区类型比较法,也称为模式比较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费孝通在小城镇研究中提出了苏南模 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也是社区类型比较法的延续, 对于认识乡村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社区类型比较法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 一环。
(四)社区追踪调查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什么
(一) 农村社会学的概念
纵观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史,我们认为,农 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农村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 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研究
三、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
1988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出版了多种《农村 社会学》或《乡村社会学》教材,大多在 绪论中列出一节讨论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 义,一致的认识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需要农村社会学。本书很赞同 这个基本观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2.农村社会学的学科体系3.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1.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2.农村社会变迁的动因3.农村社会变迁的表现形式三、农村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农村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2.农村社会问题的成因分析3.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对策建议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问题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与政策建议五、农村社区发展与文化建设1.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2.农村社区发展的战略选择3.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4.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政策建议正文: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现象、发展规律及农村社会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保障体系、社区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农村社区发展与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农村社会学以农村为研究对象,关注农村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学的学科体系。
二、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以及社会关系结构等方面。
农村社会变迁的动因包括农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政策调整以及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
农村社会变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与迁移、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以及农村文化的变迁等。
三、农村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村社会问题是指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现象。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一、引言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
与城市社会学相比,农村社会学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独特的社会问题和特殊的社会结构。
本文档将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以及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二、基本概念1. 农村社会的定义农村社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
农村社会的特点包括人口稀少、资源分散、产业结构单一等。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的农村社会。
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问题、农村发展与治理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经济活动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来了解农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来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态度和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2.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较为详细和深入的调查方法,研究者通过与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
深度访谈可以揭示农村社会中一些隐藏的问题和特点,对于理解农村社会的深层次问题非常有效。
3.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研究者直接走进农村社会,亲身体验和观察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发现和观察到一些研究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四、重要理论1. 农村现代化理论农村现代化理论认为,农村社会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进行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改革。
这一理论提出了充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2. 农村社会变迁理论农村社会变迁理论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和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变化。
该理论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转变为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农村社会学1.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以整个农村社会 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是 在普通社会学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综合角 度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其相互关系,以期 为农村社会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可作 为科学指南的一般原理。
12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农村社会结构:如农村人口、农村群 体、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社会阶 层、农村文化等。 2、农村社会行为:如农村生活方式,农 村生活规范、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流动、 城乡关系等。
15
2、农村社会学与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 学的关系 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性质不同,研究对 象不同,但同属于社会科学。 3、农村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如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统计学、政治学、 人口学等。
16
(四)、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 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 论指导 (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 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
17
2、实践意义 (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 供科学依据 (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 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18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概述
1
一、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农村社会 学发源地是美国)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 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 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 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 村社会学。
2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 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 —前奏。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下令 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 村问题研究——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 一个里程碑。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2.农村社会学的范畴二、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1.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2.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三、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1.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2.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四、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特点2.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与趋势五、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2.农村福利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六、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1.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2.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途径七、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1.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2.针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正文: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现象、发展规律及农村社会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学的定义、范畴、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以及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农村社会组织和社区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失、资源短缺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也是农村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分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
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逐步完善,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如新农合、低保等,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其生活负担。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亦称“乡村社会学”。
以农村社区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形成于20世纪初。
主要研究:农村人口、农副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文教卫生等情况;农村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一般指农业生产者的居住地。
多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
起源于人类由采集、渔猎进入农耕阶段开始定居的原始农业时期。
生产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分工开始以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与城市产生差别。
其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大多以农为业,家族聚居,成员间相互协作,多有血缘关系;工商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联系,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业农户日见增多,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逐步缩小。
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是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
农村人口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农村生活:方式广义指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动方式,包括劳动、消费、闲暇、政治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狭义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的农村社区因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可概括为发达国家农村生活方式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保障:为改善和提高全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由国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农民生活保障性制度措施系统。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本条件;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及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需经社会成员努力,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农村社会学
41、基层自治组织的完善健全,是村民民主自治得以实现的关键 42、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实行社区自我管理 43、农村政治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视角有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框架、新政治经济学视角、制度主义视角等。 44、关于传统农村政治权利结构的观点主要有“士绅社会论”和“大共同体本位论” 45、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方面 46、在当前阶段,村民直接参与本村重大事务决策的形式主要是村民会议或者是村民代表会议 47、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村民自治完整的制度框架体系,可以分为国家、地方和村三级层面 48、在中国农村地区,血缘宗族关系是形成宗族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 49、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 50、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乡土性、封闭性、相对静态性、多样性
75、费孝通的小城镇建设思想:从“小城镇 大问题”到“小城镇 大战略”。 76、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体制。 77、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阶级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为社会分层提供了最基本得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 78、农民分化的原因:第一、联产承包家庭经营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农民分化的基本前提 第二、非农业与城镇、市场的发展,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载体和生存空间 第三、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为中国农民的分化提供了契机。 79、农民工一方面接受工业文明的熏陶,掌握一定的现代生产技能与工业知识;另一方面同土地、乡村、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身上集中反映着中国农民在转型社会中的基本特征,预示着农民的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阶层。 80、对农民分化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市场化进程。 81、怎么解决农民工问题:第一、必须更新思想,将农民工纳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确立科学合理的宏观思路和长远筹划。 第二、通过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为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创造条件。 第三、针对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过渡性,国家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时应当有长、中、近期的对应之策。 82、农村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并非固定不变,它随着农民的不断分化而与时俱进。 83、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和职业的变动。 84、社会流动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社会流动作为一个动态的分层体系,具有社会学方法论意义。第二、社会流动是一个宏观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它涵盖整个社会阶层在社会等级中的变化 第三、社会流动表现为单独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位置、角色和属性的变化,体现着社会成员关系的转变。 85、社会流动的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社会等级不同)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流动主体不同) 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引发流动原因不同) 86、美国农村社会流动的过程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几乎是同步完成的,与英国一样,工业革命是美国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87、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第一、加快加强城市建设,适应城市化进程 第二、正确引导农民工进城,管理和控制不合理的农民流动,避免过度流动对城市造成过大的压力。 第三、加强对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
农村社会学
名词解释农民:指在农村地缘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而组成的农民社会各类的群体和社会集团以及农村社会群体组织的农村居民。
社会关系:人们在共同的社会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思想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的组成。
社会资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人们能够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
社会资本:行为主体所能动员的,并且有回报利息的社会接触资源,有助于实现目的性行为的工具和行为。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到社会部分成员或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破坏社会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社会控制:(广义)指社会组织体系利用社会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或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以及约束,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的行为。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施以惩罚或重新教育的手段。
自然差别: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
社会差别: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境况差别。
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社会地位发展为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指由于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有序和等级不同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可以表现为社会角色转变,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农村社会保障:指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情况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以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向农村社会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者、遭受自然灾害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县者等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急剧的变化或者严谨的缓慢的变化,特别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结构的范畴。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笔记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笔记
1. 农村社会学的定义和领域: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2. 农村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农村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相对较新,发展起步较晚。
在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新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
3.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获取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
4. 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理论,如乡村社会结构理论、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理论、农民工问题理论等。
5.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
这些内容与农村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6. 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状况、加强农村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参考,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指导。
7. 农村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农村社会学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村社会学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农村社会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全面的研究视野。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可作为社会学专业基础教材,可供社会学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亦可作为普通院校公共管理 类、经济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农村管理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 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同春芬,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近年主持的课题包括“百村调查— —后石村”、 “山东半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 “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与途径研究”等。主要沦著有: 《影响农民职业流动的因素分析》、《关于“三农”现代化的社会学思考》、《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问题研 究》、《海洋渔业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渔村:后石村经济社会调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 待遇透析》、《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污染的原因初探》、《论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社会管理改革》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特征 第三节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节农村社会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节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第三章农村社会结构及结构转型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 第二节改革开放与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⑥对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诸如环境、人口、教育、贫困、犯罪、卫生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 源及提出改革方案。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引言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与重要性2.陆益龙的研究背景和贡献二、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2.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差异3.农村经济与发展三、农村社会问题及其对策1.农村贫困与扶贫政策2.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3.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农村社会治理与创新1.农村基层组织与治理模式2.农村公共事务与公共服务3.农村法治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五、农村社会变迁与未来发展1.农村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2.农村人口变迁与农村社会结构调整3.农村振兴战略与路径正文:一、引言农村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在我国农村研究领域,陆益龙教授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体系,还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本文将围绕陆益龙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以期为农村社会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村落、乡镇等微观组织和宏观制度。
农村社会功能则是指农村社会在满足农民需求、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差异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陆益龙教授的研究表明,农村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他还关注了城乡差异问题,认为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3.农村经济与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
陆益龙教授的研究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关注了农村金融、农村合作社等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农村社会学
什么是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包括农村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三部分内容。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三个层次。
(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社会学调查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研究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是研究总结阶段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社区类型比较法,也称为模式比较方法)社区追踪调查,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对同一对象的追踪研究可以是同一研究者,也可以是其他研究者,亦可以是二者交替进行。
问卷调查,即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一份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实施、统计分析)问卷调查优点:1、问卷调查可不局限于对单个村落社区的个案研究,能够在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2、其次,当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的时候,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总体情况具有更强的推论性;3、再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从中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4、最后,问卷调查所花费的时间一般来说也比实地调查短。
缺点:1、由于问卷调查采用事先编制的问卷来收集资料,因此问卷必须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这对前期的研究设计就有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
2、问卷不是随意制定的,研究者应对研究主题有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调查任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完成一项好的问卷调查。
3、由于调查问卷是结构化的,在此过程中难以对已经设置的问题加以更改,所以依靠问卷收集到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并且不恰当的提问和不准确的答案设置也会产生错误的调查结果,使研究者原本希望得到的信息被扭曲。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a\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b\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农村和谐社会;c\丰富了社会学本土化知识。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国外学者的观点和认识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注重研究农村社会生活注重农村文化研究注重农村社会化研究对城乡差别的研究有人认为农村不存在社会学,只存在农村组织人口、文化、组织、经济——农村的四个要素(侧重于其结构研究)农村社会学属于应用社会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乔启明: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农村文化、组织、经济进行整合性研究,为农民的生活指引出一条正确的方向杨开道:认为农村是社会的局部,谋求农村整体生活幸福的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特殊的国情2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发现农村中的问题3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知识解决问题4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进行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
农村的稳定(改革发展稳定),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
首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二章中国社会学的简要回顾第一节早期农村社会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一调查的初级阶段二调查的兴起1917年后,留美学者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李景汉燕京大学社会学《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第一部农村家庭调查著作,《定县土地调查》,定县实验区。
杨开道、许仕廉(1928)指导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在清河镇进行社会调查,1930年又在清河镇组织实验区,对清河镇的人口、家庭、集市、动态、村镇组织等进行了调查。
许仕廉用英文写了《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
陈翰笙,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
院长蔡元培,总干事杨杏佛,下设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制学等四个组。
社会学组由陈翰笙、王际昌主持。
《亩的差异》,主要调查封建土地制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一、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
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
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
农村社会学1
许多国家如荷兰、瑞典、挪威等国的大学 设立农村社会学课程,开展调查研究。
——1957年,成立了欧洲农村工作协会, 不久又成立欧洲农村社会学学会,创办《农 村社会学》杂志。
8
——1964年,欧洲农村社会学会和美国农 村社会学会联合,成立了农村社会学国际 合作委员会(1976年改为国际农村社会协会 ——1964年夏,在法国召开世界农村社会 学大会,1968年在荷兰召开第二届农村社 会学大会。此后每四年一次 。
11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以整个农村社会 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是 在普通社会学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综合角 度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其相互关系,以期 为农村社会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可作 为科学指南的一般原理。
12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农村社会结构:如农村人口、农村群 体、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社会阶 层、农村文化等。
2、农村社会行为:如农村生活方式,农 村生活规范、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流动、 城乡关系等。
13
3、农村社会过程:如农村的社会分化与 分层,农民的社会化,农村社会问题,农村 社会变迁、农村社会现代化等。
4、农村社会制度:如农村经济制度、农 村政治与行政管理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教育制度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概述
1
一、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农村社会 学发源地是美国)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 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 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 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 村社会学。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学》单选20*1=20多选5*2=10名词解释5*3=15简答5*5=25论述2*10=20分析1*10=10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词是拉丁文“社会”和“论理”二词相结合而形成的,由社会学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提出的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围(1)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方面的结构(2)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研究(3)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三.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一)实地调查(1)适合小型社区的研究;(2)代表人物:吴文藻、费孝通;(3)费孝通在《禄村农田》中强调“亲密接触”的重要性(二)问卷调查优点:①不局限于对单个村落社区的个案研究②对总体情况具有更强的推论性;③可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找到客观规律;④花费时间短四.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为深入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奠定理论基础(2)为正确认识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3)有利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4)有利于深入认识和实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五.美国的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出于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2)政府的推动(3)实际和应用研究的培育注:(1)政府推动: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美国农村生活委员会(2)应用研究:1894年,G.文森特和A.W.斯莫尔合编《社会研究导论》;1915年,查尔斯.葛文宾发表《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剖析》六.日本农村社会学20世纪20年代,日本开始引进农村社会学,并使之本土化七.中国农村社会学1.早期的农村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1)京郊四个村庄的调查(2)京郊清河镇实验区注:1.杨开道的代表作★《农村社会》、《农村问题》、《农村政策》、《农村自治》、《农村组织》、《农村领袖》、《农村调查》、《新村建设》、《农民运动》2.李景汉代表作★《北京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年);《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1925年);《实地调查方法》(1933年);《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年);《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1981年)2.在中国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4.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代表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深刻论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特征,即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八.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1.毛泽东代表作★《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水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2.1952—1953年社会学彻底被取消3.1979年,邓小平恢复重建社会学第二章农民、农业和农村1.农民的含义(1)职业概念: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2)阶级概念:是没有土地或只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利益群体,一般与地主阶级相对立(3)身份概念:凡是农村户籍管理的人口2.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在讨论“农民社会”时,把城镇作为农民的参照系,认为“农民是相对于城镇来限定自身的”3.农民的“生存理性”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4.农业生产的特点:(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进行,具有较大的分散性(3)农业生产周期长(4)一些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又是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5.农民的“经济理性”在特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根据利益调节生产以实现要素配置的最优化。
舒尔茨提出著名的“贫穷而有效率”命题6.农民新的价值观念★(1)开放观念(2)市场观念(3)竞争观念(4)信息观念7..农村的类型(多选)(一)按地理形态分:山村、渔村、平原村(二)按经济活动分:(1)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村(2)以经营蚕桑为主的农村(3)以畜牧为主的农村(4)以林业为主的农村(5)以蔬菜、果树为主的农村(6)非农业为主的农村(三)按人口分类:(1)疏居制的农村(2)密居制的农村(3)单姓农村(4)复姓农村(四)按聚落形态分:(1)条带状农村(2)团状农村(五)按农村历史的长短分:旧村和新村8.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的特征★(1)人口密度(2)人口同质性(3)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4)职业(5)社会分化(6)社会流动(7)社会交往(8)组织(9)环境(10)生活方式第三章人地关系1.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理论(1)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3)生态论: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影响产生的(4)文化景观论:拉采尔2.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历程(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卜凯主持的土地利用调查为标志(2)五六十年代,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流,国内的研究主要是50年代针对人口增长所作的一些简单的人地比较分析(3)70年代末至今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3年: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3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结束,第一次建立以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制度(2)1963~1978:变农民私有、计提统一经营使用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3)1978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人地关系缓和的途径★(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2)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3)搞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4)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5)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第四章农村经济制度1.农村经济包括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后劲、农民收入和农村改革2.中国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品质和质量(2)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4)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创新发展模式(5)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3.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4.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1)诱致性变迁(2)强制性变迁5.人民公社和高级社相比的特征:(1)政社合一(2)一大二公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1)它以家庭组织(农户)替代了生产队作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决策单位;(2)选择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是自己的”承包合约;(3)在将集体土地包给单个农户时强调了要“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不变”;(4)实行承包制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矛盾与问题★(1)个体农民的小生产与变幻莫测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个体农民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目标之间的矛盾。
(3)个体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矛盾。
(4)个体农民生产经营投入与农业开发性投入的矛盾8.产业化经营特点★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村经济,按照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即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表现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和纵向化的特征第五章农村工业化1.黄宗智用“过密化”的命题,解释农村“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一悖论2.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多选)(1)社区性(2)历史性(3)多样性3.“苏南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多选)(1)集体所有制(2)接受大城市的辐射(3)政府经营(4)离土不离乡(5)工农相辅缺点:(1)产权不清(2)政企不分4.温州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简答)(1)以农民家庭为投资主体的民营企业,形成遍地开花的家庭工业,规模小、周转快、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从产业来说,以小商品为主,并且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3)形成系统的全国型营销网络和专业化的小商品基地(批发市场)。
(4)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引导经济发展,不过多干涉企业的发展和运行5.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特点(一)启动或发展方式:内发型与外发型(1)农业推动型(2)工业自发型(苏南模式、珠江模式)(3)市场拉动型(温州模式)(二)启动或主导产业(1)外发型模式(苏南模式)(2)自发型模式(温州)(三)主要发展力量:个人发动、政府发动与政府与个人共同发动6.农村工业化的作用★(简答)(一)农村工业化在国家工业化中的地位农村工业化从形成之初起就是整个国家工业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独立于城市工业化的一个独立版块(二)农村工业化在国家工业化中的作用的具体表现(1)农村工业是改造传统农业的主力(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配置(3)工业化弥补了城市工业的薄弱环节(4)专业化分工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第六章农村城镇化1.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1)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2)是吸纳农村人口的“蓄水池”(3)是中国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4)是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推动器(5)是把农民塑造成现代人的“催化剂”2.城镇化的机制又可分为内生性机制和外生性机制(1)内生性机制指由内在的基础和环境产生的,人们的设计和选择无法改变的各种机制。
分为:生产力机制和市场机制(2)外生性机制指人们依据对形势的主观判断,对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进行规划和调控的机制3.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一)起步时期:以乡村供给为主的农村城镇化(二)起伏波动缓慢发展时期:自上而下的农村城镇化(三)持续快速发展时期:非农化加速的农村城镇化(1)1978—1985年,以“非农化”为主要特征(2)1986—2000年,以农村人口向大中小城镇聚集为主要特征(3)2001年至今,以城镇特别是大中城镇规模扩大的城镇群的出现为主要特征(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1)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城乡差距大(3)滞后城镇化(4)“乡脚”弱化(5)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6)“城镇病”和“农村病”相随4.小城镇建设的问题(1)科学规划(2)规模适度(3)产业为依托(4)生态文明(5)管理体制机制(6)居民素质5.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从而使城市和乡村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第七章农村社会分层1.土地改革后农村的趋势(1)由于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2)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分散的农户在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家庭自身禀赋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很快出现了分化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变化从群体分层结构看,较大的变化包括:农民的分化、工人群体的膨胀、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出现、贫富群体之间差距的拉大等;从制度变迁看,较大的变化有:城乡结构、城乡关系的变迁、单位制的变迁、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形成等3.农民分化的原因主要在于:(1)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农民分化的基本前提(2)非农业与城镇、市场的发展,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载体与生存空间(3)城市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为中国农民的分化提供了契机4.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p290)5.农村社会分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1)社会结构问题它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已经发生了结构性依赖(2)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不适应发展趋势:农民的分化及其阶层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指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