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创新: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实验创新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实验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e08de61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9.png)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实验创新关键词:硝酸氧化性氮氧化物转化尾气处理内容摘要:铜与硝酸的反应是体现硝酸性质的重点实验。
铜与浓稀硝酸实验主要是探究硝酸的性质,灵活性强,可挖掘价值大,是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契机,通过老师的实验创新,增强学生探索学习积极性,使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相结合,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将铜与硝酸的反应放在学习了氮的氧化物和氨之后,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放在一起学习。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硝酸的性质有了部分了解,具备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思维活跃,探究的意识很强烈,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但综合实验能力较为薄弱。
硝酸的性质是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考纲要求掌握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对于实验能力,考纲要求能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用实验装置、掌握控制条件的方法,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铜与硝酸的反应是体现硝酸性质的重点实验。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硝酸的性质,灵活性强,可挖掘价值大,是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契机。
增强学生探索学习积极性。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使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相结合,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浓硝酸与铜反应实验创新如下本实验的创新设计思路:1、在实验中用铜粉与浓硝酸反应,以减少整个实验完成的时间;2、用棉花蘸浓NaOH溶液来处理尾气,体现了绿色化学的观点;3、既能观察到NO2与水反应引起的倒吸现象,还能观察到生成的Cu(NO3)2溶液被稀释过程中由绿色变为蓝色的过程,三个实验一气呵成,让学生在开放与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实践与创新的乐趣。
实验原理:1.浓硝酸与铜反应Cu+ 4HNO3 = Cu(NO3)2+ 2NO2+ 2H2O2. 3NO2 + H2O = 2HNO3+ NONO2与水反应导致装置中压强减小,引起倒吸。
3.尾气的处理:2NO2 + 2NaOH = NaNO3+ NaNO2+ H2O4.Cu(NO3)2溶液由绿色变为蓝色开始的绿色实际是Cu(H2O)62+的蓝色与溶解NO2的红棕色叠加的结果。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实验的创新与优化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实验的创新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6739b3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6b.png)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实验的创新与优化景锐剑【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2页(P60-61)【作者】景锐剑【作者单位】四川省通江县实验中学【正文语种】中文在高中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主要是为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设计微型实验、减少实验用量、简化实验仪器,使之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教材中关于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设计存在一些不足,现对其进行分析改进.1 教材演示,实验分析1.1 实验演示图1教材对于铜与硝酸的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利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在试管底部放置铜片,通过分液漏斗向试管中加入2 mL浓硝酸,采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反应中生成的气体,指导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对于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同样借助该装置图,紧接上述实验,通过分液漏斗向试管内添加5 mL水,将试管内的硝酸稀释,利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中生成的气体,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1.2 实验分析上述实验采用同一套实验装置分别完成了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反应,有效节约了实验药品,由于2个实验之间存在衔接性,也可以缩短实验时间,但是由于装置和流程的设计问题,实验本身存在不足:1) 采用排水集气的方式来收集反应过程产生的气体,效率相对较低,无法控制反应进程,容易造成倒吸,发生危险.2) 实验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反应结束后一旦取下试管上的橡胶塞,装置内残留的NO2气体势必会逸散在教室内,造成环境的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的宗旨.3) 反应过程中直接将铜片浸入浓硝酸中,一旦开始反应则无法立即分离反应物质,在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的气体,造成实验药品的严重浪费.4) 实验中需要借助上述装置来说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会有NO气体生成,但气体的来源有待商榷,可能是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NO气体,也可能是铜与浓硝酸生成的NO2与水反应生成的,结论得出较为牵强,会对学生的思考造成一定的干扰.2 实验创新,装置改进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实验中存在的倒吸现象、环境污染问题、反应难以控制及实验结论牵强等弊端,将装置进行改进并优化了实验步骤,具体内容如下.2.1 实验仪器及药品1)实验仪器:分液漏斗、具支试管、自制双孔木塞、酒精灯、橡胶管、止水夹、漏斗、烧杯、铜丝.2)试剂:2 mL浓硝酸、4 mL NaHCO3溶液(0.5 mol·L-1)、50 mL NaOH溶液(0.5 mol·L-1).图22.2 实验装置利用上述仪器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所示(图中铁架台等仪器未2.3 实验原理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4 实验流程1) 依据图2装置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向分液漏斗内注入4 mL 0.5 mol·L-1 NaHCO3溶液,然后向具支试管内添加2 mL浓硝酸,并在烧杯中注入50 mL 0.5 mol·L-1 NaOH溶液.3) 将铜丝通过双孔木塞伸入浓硝酸中,反应15 s左右后将铜丝拉离浓硝酸,使反应停止.4) 将铜丝抽出,打开活塞,使分液漏斗内的NaHCO3溶液流入试管内,完成后立即关闭活塞,等待30~60 s(此时浓硝酸被稀释为稀硝酸).5) 再次将铜丝伸入硝酸溶液内,约20 s待气泡产生的速率较为缓和后关闭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继续反应1~2 min.6 )打开活塞,3 min后可验证NO气体.7) 上述步骤完成后,打开止水夹,利用烧杯内的NaOH溶液处理尾气,然后用镊子夹棉花在NaOH溶液中浸湿,并放在分液漏斗的球形处吸收NO2气体.8) 分液漏斗内的气体变为无色后拆卸装置,用NaOH溶液吸收试管内残留的硝酸,并清理试管.3 结果分析,改进说明1) 利用该装置进行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反应现象更为明显,通过拉伸铜丝来控制反应时间以及有毒气体的生成量,实现了实验的可控性,可有效防止气体逸散以及倒吸现2) 解决了铜与稀硝酸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验证不明的问题.NaHCO3溶液的加入使试管内充满了CO2气体,会隔绝空气,实验开始时试管内液面上的气体无色,而通过分液漏斗通入空气可观察到分液漏斗内有显著的红棕色气体生成,通过鲜明的对比实验,验证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确实为NO.3) 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NO2以及会有废液稀硝酸残留,使用NaOH溶液可将实验中产生的大部分NO2吸收,实验结束后使用浸有NaOH的棉花擦拭可充分除尽仪器内残留的尾气.使用NaOH溶液与试管内剩余的稀硝酸反应,可通过中和反应处理残余试剂.上述操作将实验过程中尾气和废液进行了处理,没有额外使用药品试剂,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要求.4) 使用了同样的实验装置,采用一套流程就完成了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反应,并通过现象对比完成了生成物NO的验证,达到了一器多用、操作简化的效果,同时实验过程中对药品的用量、规格进行了详细说明,可有效节约药品,减少药品污染.4 实验反思与总结安全可靠、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这是现代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对中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上述实验保留了教材关于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使用同一装置的设计,而在此基础上对于反应流程以及尾气处理做出了优化,不仅使得实验效果更为明显,还可以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于反应的理解,整个实验无论是过程设计,还是结论验证都更为科学合理,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具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实验探讨、创新思考的方式来了解实验原理、充分理解实验的反应过程,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进行深入思考,依据“操作简捷、现象明显、安全环保”的实验要求来分析装置设计、流程安排是否合理.实验改进教学虽然形式简单,但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深化知识理解.实验改进时会涉及一些新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创新设计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创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f82a2c4b73f242336c5f8c.png)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改进临城中学电教实验处张会军一、原实验过程及存在不足浓稀硝酸与铜的实验通常在试管中进行,由于试管里空气的存在,反应生成的无色一氧化氮气体被氧化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影响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同时,产生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严重污染环境。
二、实验改进(一)实验用品:浓硝酸1:2稀硝酸铜片蒸馏水稀NaOH注射器胶塞烧杯(二)实验装置:(三)实验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四)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步骤1、取一体积较大的注射器(如上图),并连接胶塞密封针头口。
打开胶塞,拔出活栓,放入5~6片铜片,并使其平放在注射器的底部,然后推进活栓。
2、将注射器口浸入蒸馏水中,抽拉活栓,吸入一定量蒸馏水,倒置注射器,排出内部气泡,并将蒸馏水尽量排净。
3、将注射器口浸入稀硝酸中,抽拉活栓,吸入20mL稀硝酸,塞上胶塞。
注射器内的稀硝酸与铜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推动活栓不断地向外移动。
当气体体积约占注射器容积的一半时,打开胶塞,推动活栓,将混合液注入烧杯中,使反应停止进行。
塞上胶塞,观察注射器内气体和烧杯中溶液的颜色。
4、打开胶塞,抽拉活栓,吸入少量空气, 塞上胶塞,观察注射器内气体的颜色变化。
5、将注射器内气体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吸收。
(五)浓硝酸与铜反应实验步骤1、取一体积较大的注射器,并连接胶塞密封针头口。
打开胶塞,拔出活栓,放入少量2~3片铜片,并使其平放在注射器的底部,然后推进活栓。
2、将导管口浸入浓硝酸中,抽拉活栓,吸入5mL浓硝酸,塞上胶塞。
注射器内的浓硝酸与铜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推动活栓不断地向外移动。
当气体体积约占注射器容积的一半时,打开胶塞,推动活栓,将混合液注入烧杯中,使反应停止进行。
塞上胶塞,观察注射器内气体和烧杯中溶液的颜色。
3、打开胶塞,抽拉活栓,吸入少量蒸馏水,塞上胶塞,将注射器上下倒转几次, 观察注射器内气体的颜色和体积变化。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微型实验(共7张PPT)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微型实验(共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15017db58fb770bf68a5518.png)
(1) 添加药品与连接装置: 在U 形管和小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
橡皮塞塞住,如上图连接装置。 (1) 仪器: 操作台1 个、U 形管1 支、小试管1 支、注射器2 支、橡胶塞2 个。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实验。 片刻后,推动注射器B 使空气进入,很快U 形管B 端液柱上可以看到无色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的气体。 (1) 添加药品与连接装置: 在U 形管和小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
3NO2 + H2O === 2 HNO3 + NO↑ 3Cu + 8HNO3( 稀) === 3Cu(NO3)2 + 2NO↑ +4H2O
实验现象、操作及步骤
(2) 开始实验: 推动注射器向小试管加入4 ~ 5 滴浓硝酸,使铜片和 浓硝酸发生反应,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硝酸铜的产生) ,产生红棕 色的 NO2气体。用手触摸U 形管大管端外壁烫手,可知是反应发热。
添加药品与连接装置: 形管和小试管中各放入一小 (1) 在U 而U 形管B 端液柱上的气体仍然保持无色,该现象表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 气体。
2NO + O2 === 2NO2 片刻后,推动注射器B 使空气进入,很快U 形管B 端液柱上可以看到无色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的气体。
块铜片。向U 形管加水至浸过弯管部分以形成液封,并将小 红棕色的NO2气体渐渐充满U 形管的A 端,NO2气体不断溶解于管内液封的水中,生成稀硝酸,U 形管里的铜片此时会在其表面不断出现小气馏水吸收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后形成的稀硝
酸,进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现象及反应产物的对比,
铜硝酸反应
![铜硝酸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6577b1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d.png)
铜硝酸反应
铜硝酸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它不仅在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也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反应的过程中,铜与硝酸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变化。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铜硝酸反应的基本原理。
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而硝酸则是一种强氧化剂。
当二者发生反应时,硝酸会将铜氧化成铜离子,并释放出一些气体。
这个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通常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
在实验室中进行铜硝酸反应时,我们首先将一定量的铜片放入一个试管中。
然后,我们将试管加热,使得铜与硝酸发生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变化。
首先,铜片逐渐变成了浅蓝色,这是由于铜离子的产生。
同时,试管中会有一些气泡冒出,这是由于硝酸分解产生气体的结果。
最后,我们可以观察到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深,这是由于铜离子与硝酸反应的产物的形成。
铜硝酸反应不仅在实验室中有重要的应用,它在工业生产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电镀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铜硝酸反应来将铜层沉积在其他金属的表面上,以增加其耐腐蚀性和美观性。
此外,在某些化学合成过程中,铜硝酸反应也可以作为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
铜硝酸反应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化学反应。
通过了解它的基本原理
和实际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并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灵活应用它。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泄漏。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掘铜硝酸反应的潜力,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283dd60c22590102029d3b.png)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
作者:于永民, 邹正良, 李胜荣
作者单位:于永民,邹正良(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 212362), 李胜荣(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212300)刊名:
化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15,36(1)
被引用次数:1次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5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0 2012
2.张玉贞,李先栓.当代化工,2011 (8):792-794 2011
3.谭文生.化学教学,2012 (11):45 2012
4.杨頔,靳红旗,于善亮铜与浓硝酸反应的装置设计及现象研究[期刊论文]-化学教育 2014(11)
5.王新玲.化学教育,2014,35 (7):26-28 2014
引用本文格式:于永民.邹正良.李胜荣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期刊论文]-化学教育 2015(1)。
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创新设计
![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创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3de1d3aad51f01dc381f19e.png)
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创新设计作者:彭运定来源:《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3年第7期湖南省汨罗市第三中学彭运定铜和硝酸反应实验本是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16页演示实验,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也将此实验增加为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原型如图1,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演示效果,但实验所使用浓、稀硝酸的量较多,反应剧烈,较难控制,且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气体因为得不到有效处理而污染空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一、实验器材10mL医用注射器2个,胶皮管10cm,止水夹2个,镊子,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二、实验装置与原理图见图2、图3三、实验过程与效果1.组装实验仪器。
先将注射器的活塞从空筒中抽出,用镊子取一小块铜片放进注射器的空筒中,在将活塞塞进空筒中。
2.利用医用注射器抽取0.5mL的浓硝酸,将注射器先倒置向下拉活塞,使胶皮管中的浓硝酸进入空筒中,在向上推活塞排尽空筒中的空气,用止水夹夹住胶皮管。
3.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与上述操作方法大体相同,只是在抽取浓硝酸之前预先抽取1mL的水,将浓硝酸稀释为稀硝酸。
4.实验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中的反应液和气体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将其吸收(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处理略有不同,打开止水夹后应先将活塞向下拉,使少量空气进入空筒中,将产生的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氮,再将反应液和气体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将其吸收)。
5.两次实验对照可清晰地看到所产生气体的颜色及反应速率的快慢。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为学生探究实验的成功巧设了台阶,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效果更加明显。
学生对浓硝酸和稀硝酸与铜的反应产生了深刻印象,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严谨、求真、求实的学习作风。
浅析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与拓展
![浅析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与拓展](https://img.taocdn.com/s3/m/041472b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6.png)
在上面的三组实验中提供的硝酸的体积均一样,仅仅是铜的质量不相同。
A组中,铜的质量相同,即反响后溶液中Cu2+的浓度相同,而浓硝酸反响后溶液为绿色,稀硝酸为蓝色;B组中,与浓硝酸反响的铜的质量要小一些,即反响后Cu2+浓度低一些,然而溶液仍然为绿色;C组中Cu2+的浓度大,溶液仍然是绿色。
可见,Cu(NO3)2溶液为绿色不是由Cu2+浓度引起的。
猜测二、可能是硝酸铜溶于浓硝酸引起的。
将Cu(NO3)2晶体溶于浓硝酸,溶液仍然为蓝色。
可见此假设不成立猜测三、可能是温度不同引起的方案1:将绿色的Cu(NO3)2溶液加热。
溶液仍然为绿色,且在试管中产生大量的红棕色气体。
原因是在加热的时候,浓硝酸不断的分解,致使NO2源源不断的生成,因此不可能将NO2和Cu(NO3)2分开,因此溶液仍为绿色。
方案2:将正在反响的试管壁不断地用流水冲,溶液颜色为蓝色。
这个改变的核心因素是降低温度。
因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的反响是放热反响,降温反响速度减慢,产生的NO2减少;而2NO2==N2O4〔正反响为放热反响〕,因此降温平衡向右移动,生成无色的N2O4,NO2的量逐渐减少,故溶液很快变成蓝色。
猜测四、可能是NO2溶于Cu(NO3)2溶液形成的。
方案1:将Cu和浓硝酸反响后的溶液迅速倒入枯燥的烧杯中,再转移到另一个枯燥的烧杯中,溶液迅速变蓝。
方案2:在Cu和浓硝酸反响后的试管口上塞一团沾有NaOH溶液的棉花,放置半天后,溶液为蓝色。
其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响后的溶液温度降低,NO2慢慢从溶液中逸出被棉花中的NaOH吸收,溶液的颜色仅仅由Cu(NO3)2呈现出来。
由此可见,Cu(NO3)2溶液的绿色是由蓝色的Cu(NO3)2溶液和黄色的HNO3溶液〔溶有NO2〕的两者混合而成的。
二、原型拓展1方案评价型[例1]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在做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响实验时发现:“相同质量的铜分别与等体积且足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充分反响后,前者溶液颜色是绿色的,后者溶液的颜色是蓝色的。
铜与硝酸反应所得溶液呈绿色的实证研究
![铜与硝酸反应所得溶液呈绿色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501f84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f.png)
铜与硝酸反应所得溶液呈绿色的实证研究摘要:在Cu与HNO3溶液反应体系中,当HNO3浓度较高时产物主要为NO2,浓度较低时产物主要为NO,实验认为Cu与浓HNO3反应后一般得到绿色溶液,但实验发现铜与稀HNO3作用时也能得到绿色溶液。
通过对绿色溶液组成的探究,发现Cu与HNO3溶液反应之所以会变绿色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反应产物中存在HNO2或NO2-,同时提出中间产物HNO2可以认为Cu与硝酸反应的催化剂,Cu与HNO3反应是自催化的化学过程。
关键词:铜硝酸绿色溶液实验探究反应机理1 问题提出硝酸在一般情况下都能与Cu发生反应,其产物都有Cu(NO3)2溶液,理论上,Cu(NO3)2溶液由于存在Cu2+(aq)而呈蓝色,但Cu和浓HNO3反应后的溶液往往呈绿色,夏立先、吴思杰老等老师认为溶液显绿色是由Cu2+和NO2相互作用引起的[1],也有人认为是还原产物NO2溶解在Cu(NO3)2溶液中引起的[2]。
为了验证上述文献所述的结论,笔者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1]在有足量的铜丝的烧杯中滴加适量的浓HNO3后,发现反应剧烈、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先变为蓝色,然后逐渐变为绿色,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最终又得到了蓝色溶液。
[结论]Cu和浓HNO3反应后的溶液的确有时呈绿色,但当得到的Cu(NO3)2溶液较大时,溶液转化为蓝色。
[实验2]取少量蓝色的Cu(NO3)2溶液于小烧杯中,往烧杯中不断通入NO2,发现蓝色的Cu(NO3)2溶液转化为绿色。
以上2个实验说明文献[1、2]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进行[实验3]时发现,Cu和稀硝酸反应也得到了绿色溶液。
[实验3]取50mL0.6mol/LHNO3和过量的铜丝置于250mL的烧瓶中,在铜丝与硝酸混合后几小时内几乎无明显现象,而后溶液逐渐变为浅蓝色,再变为蓝色,反应3天多时间后溶液为绿色。
假如上述文献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铜丝与0.6mol/L稀HNO3反应最终是不会得到绿色溶液呢,因为Cu 与稀HNO3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而不是NO2。
探究浓度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影响
![探究浓度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09f1078783e0912a2162ad7.png)
立 刻 立 刻
体积 比 出现 红棕 色气体 时间
水夹 1 、 4 , 将 可抽 动的铜 丝插入 浓硝 酸溶液 中 , 铜丝 表 面有 气泡产 生 , 溶液变 绿色 , 红棕 色气体充满 试管 上部 。 将铜丝抽离液 面 , 关 闭开止水夹 3 , 用注射器注
3: 5 1 : 2 1 : 3
1 : 4
否 否 否
否
1 . 装 置将 铜与 浓 、 稀硝 酸 , N O 2 与H 2 0 、 N O与 0 2 等反应 实验整合 于一体 , 有极 佳 的对 比效果 , 可 以很 明显地 观察 到铜 与浓 、 稀硝 酸反 应后 溶液 颜色 的不 同和产生气体 的不同 。 2 . 通 过对浓 、 稀 硝酸 的初 步界定 , 可 推断 出稀硝 酸( 体积比3 : 5 ) 、 浓硝酸 ( 体积比2 : 1 ) 与铜反应 , 现象 最 为明显。 t 3 . 实验在封闭体系 中进行 , 真正地观察到了 N O 和 N O 的颜 色 , 实验 现象 明 显 , 实验 过程 无 N O 和N O
三、 实验原理 及装置 说明
实验 原理如下 , 装 置如图所示 。 C u + 4 H N O 3 ( 浓) = C u ( N O 3 ) 2 + 2 N 0 2 T + 2 H 2 o 3 C u + 8 H N O 3 ( 稀) = 3 C u ( N O 3 ) 2 + 2 N 0 T+ 4 H 2 0
打开 开止水 夹 2 ,将 可抽 动的铜 丝插入 稀硝 酸溶 液
实 验仪器 : 铁架 台 、 具支试 管 、 烧杯 、 玻 璃导 管 、 便 于观察 。
橡 皮管 、 止水夹 、 1 0 m L注射器 、 塑料瓶 、 橡皮塞 。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d063414bccbff121dc368330.png)
铜与硝酸的反应嘉禾县第一中学:王赛中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1、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将铜与硝酸的反应放在学习了氮的氧化物和氨之后,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放在一起学习。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为了证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而设置的,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2、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反应,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这两个反应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要考点,该实验的原理分析、操作步骤、现象描述、相关计算和实验创新是高考的常见考点。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传统的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存在诸多不足。
一方面2个实验分开做,操作麻烦,费时、费药品;另一方面没有隔绝空气很难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有毒气体没有处理,严重污染环境。
2、正是因为传统实验存在的不足,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有这两个反应,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反应,但是没有实验。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两个反应及相关问题掌握不好。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将铜与浓、稀硝酸两个反应的实验有效地整合。
2、实验器材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3、实验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气体的过程。
4、实验有效地防止了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5、实验操作的成功率非常高。
四、实验用品:药品: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仪器用品:锥形瓶1个、带玻璃管橡皮塞1个、实心橡皮塞1个(上部中间打薄,方便注射器扎入)、硬质短玻璃管1根(容积略小于20ml)、医用20ml注射器2个、小烧杯2个、25ml 量筒一个、铁架台(带铁夹)。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 2NO2 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氧化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以及压强关系的运用。
最新硝酸与铜的反应说课稿
![最新硝酸与铜的反应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96b671a300a6c30d229f69.png)
《硝酸与铜的反应》说课稿高青一中董国栋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硝酸与铜的反应》,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角度进行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解释和分析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能正确写出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反应的产物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的能力二、实验内容设计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目的:认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原理:硝酸中氮元素为+5价因而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不活泼金属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实验用品及仪器:注射器、铜片、铜丝、浓硝酸、稀硝酸、U型管、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铁架台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步骤:1、拉出注射器拉杆,向注射器中加入一片铜。
2、向小试管中加入1—2ml浓硝酸,将带止水夹的塑料导管插入小试管中液面以下。
3、打开止水夹,慢慢拉动拉杆,吸入1ml浓硝酸。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二: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步骤:1. 向U型管中注入稀硝酸,插入铜丝。
拧紧橡胶塞,涂抹凡士林防止漏气。
2. 带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玻璃塞,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实验结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NO2。
稀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
三、实验方法设计在第二章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最高价),推断硝酸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此外在本章的第三节已经学过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加之学生熟知的铜离子的蓝色,因此现象明显是此实验的关键,使用注射器、U型管和分液漏斗使观察溶液颜色和NO 遇到空气变红棕色更加明显。
四、五、教学过程设计硝酸与铜的反应【前置作业】通过标注不同含氮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规律,使学生思考硝酸具有的性质。
2019高一化学实验12铜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学案
![2019高一化学实验12铜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c9bef8360cba1aa811dae3.png)
实验12 铜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1.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A.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B.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C.铁片和铝片置于冷的浓硫酸中均无明显现象D.二氧化硫和过氧化钠使品红褪色【答案】C【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度降低是因溶剂增多,而浓盐酸易挥发浓度减小是因溶质减少,原因不同,A错误;B.氯水中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墨水褪色,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褪色,原理不同,B错误;C.铁片和铝片置于冷的浓硫酸中均无明显现象,均是因为发生了钝化,原理相同,C正确;D.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能使品红褪色,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发生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不相同,D错。
答案选C。
2.有关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1B.浓硫酸在反应中既体现出氧化性,又体现出酸性C.标准状况下,lmol铜和2mol浓硫酸充分反应可得22.4L气体D.1mol铜和足量浓硫酸反应,转移电子个数为2N A【答案】C【解析】A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Cu 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2价,Cu 为还原剂,S 元素的化合价一部分从+6价降低到+4价,一部分化合价不变,浓硫酸为氧化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A 正确;B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铜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生成二氧化硫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故B 正确;C .lmol 铜和2mol 浓硫酸充分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反应停止,铜和硫酸均不能完全反应,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小于22.4L ,故C 错误;D .Cu 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2价,1mol 铜和足量浓硫酸反应,转移电子2mol ,转移电子个数为2N A ,故D 正确;答案选C 。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综合实验设计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综合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1dd287dd3383c4bb4cd2ad.png)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综合实验设计作者:董军来源:《化学教学》2017年第01期摘要:将浓、稀硝酸与铜反应、氮氧化物的性质实验整合在一套密封装置中分别连续进行,观察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相对快慢与产物种类、氮氧化物相互转化和氮氧化物转化为硝酸的多个定性及定量实验,并用常用仪器搭建装置,实现了装置简单、操作易行、现象鲜明、定性定量、绿色环保的设计初衷。
关键词:硝酸与铜反应;氮氧化物;相互转化;定性定量;绿色环保文章编号:1005–6629(2017)1–006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1 加强与改进硝酸及氮氧化物性质实验的必要性硝酸是工业常见、常用的三大强酸之一,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其产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转化,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硝酸的腐蚀性及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很多学校不做该实验,因此化学教学的特色没有突显,学生对硝酸氮氧化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的理解不深,实验技能得不到训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甚至使学生产生“化学就是腐蚀和污染”的错误认识而有恐惧感,把化学仅当成上大学的铺路石。
如何做到既能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又能保证安全不让学生受到伤害,还能丰富实验内容、整合基础知识、体现绿色化学、提高实验的效率和价值,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现把笔者经过多年研究的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综合实验设计汇总如下。
2 实验设计思路利用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分析比较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及产物种类、氮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利用氮氧化物与水反应产生硝酸的性质,把反应产生的氮氧化物不排放、定量控制、循环转化,最后转化成硝酸,从而实现既有多重实验多种物质的性质试验,又能体现实验原理、引发学生兴趣、增强绿色化学意识、锻炼实验能力。
3 仪器装置仪器:150mL广口瓶、200mL烧杯、250mL分液漏斗、150mL注射器;橡皮塞、玻璃管、胶管夹、铁架台(附铁圈)和橡胶管等装置:用上述仪器组装成如图1所示的硝酸及氮氧化物性质实验装置4 反应原理(1)浓硝酸与铜的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2)稀硝酸与铜的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3)氮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3NO2+H2O=2HNO3+NO,2NO+O2=2NO2(4)利用反应自身产生的气体,把酸液由广口瓶自动转移到分液漏斗中,实现收集纯净气体的目的。
稀硝酸与铜反应化学方程
![稀硝酸与铜反应化学方程](https://img.taocdn.com/s3/m/c950655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6.png)
稀硝酸与铜反应化学方程
稀硝酸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无机酸,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生产。
稀硝酸与铜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反应,是稀硝酸最常见的反应之一。
稀硝酸与铜反应是一种排列反应,反应物为稀硝酸和铜。
其反应完全生成反应式如下:2Fe(NO) + 3Cu 3Cu(NO) + 2Fe。
即,在常温
常压条件下,当2片稀硝酸晶体与3个铜片混合反应,可得到3粒硝酸铜晶体和2片铁粉。
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机理是:当稀硝酸与铜反应时,稀硝酸中的氮在铜质子的作用下被转化成氯酸根。
由于氮在氯酸根中变得稳定,所以氯酸根不再与稀硝酸和铜物质反应,氧化剂稀硝酸被完全氧化,经过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形成反应式中的产物。
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性质是比较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反应温度、反应物的比例、溶剂的存在,等等。
其中,温度是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可以更快完成;另外,在反应过程中,添加碳源也有助于催化反应,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稀硝酸与铜反应虽然反应温度较高,但是它是一种完全可控的反应,可以控制反应的温度和速率,以保证反应安全。
反应后,稀硝酸晶体及铜片完全分解,反应后,可生成淡黄色硝酸铜晶体,铁粉颗粒状,可用于工业涂装及日常生活中的防锈油。
此外,稀硝酸与铜反应涉及的反应物、产物等均为抗蚀性较强的物质,因此它可以用于制备抗腐蚀钝化膜,从而提高产品的防腐蚀性
及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稀硝酸与铜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反应,反应机理比较复杂,实验操作简便,可以用于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生产,为稀硝酸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验技术支持。
实验五 硝酸性质演示实验改进剖析
![实验五 硝酸性质演示实验改进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e5fc40312b3169a451a456.png)
实验五硝酸性质演示实验改进一、探究问题的提出铜与硝酸的反应, 是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第一册的第六章第四节“硝酸的性质”,在放有铜片的两支试管里, 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很清楚的了解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的本质,让学生直观清晰的掌握该知识点。
然而,对于该演示实验在实际操作起来却存在一下问题:1.反应生成的 NO、 NO 直接排放到教室内, 对人体有害、污染空气, 因2此不能任意排放到空气中;2.由于一氧化氮气体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传统的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即使用排水法收集到一氧化氮气体也缺乏说服力,因为学生可以认为一氧化氮是二氧化氮与水生成的,所以学生很难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得到的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无色一氧化氮的结论;3.硝酸的用量问题,做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时,究竟多少浓度的硝酸是最适合实验的,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以最适合的浓度的硝酸最实验,一是可以节约时间,得到明显的实验效果,二是可以节约药品。
二、问题解决设想(思路)对实验进行设计、改进,既能加强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得好题材。
基于以上存在的三方面的问题,我们实验小组提出以下解决方案:●硝酸浓度探究,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丝的反应,选取硝酸与铜丝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最适合浓度,便于实验。
可用改进后的u形管实验探究。
●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是实验现象明显,让学生对硝酸的反应有更直接、客观的认识,在此设计了u型管实验,点滴袋实验。
三、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内容】第一部分—浓度选取实验以u型管为实验主要仪器进行探究,步骤同下,通过变换硝酸的浓度,观察同样的时间内硝酸生成的多少来比较探究硝酸的最适浓度。
1、实验仪器改进实验(1)u型管改进方案用品:u型管、分液漏斗、铜丝、稀硝酸、铁架台、橡皮塞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1、连接好仪器。
“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创新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创新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db1f69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5.png)
实验教学yan oxue2021年第2期(总第536期〉『中•教学参考--h7H()\(;\I F HI F IIA O M F <\NK\C)“铜与浓龍S_fl酸i”錢料的应用代黎娜(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106)文章编号:1002-2201 (2021 )02^004542 中图分类号:G633. 8文献标识码:B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采用实 验教学法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必不可少。
中国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 的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化学实验的途径来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必不可少。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中也明确指出要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学生 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 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 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培养 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简约适度、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具有绿色化学观念。
因此,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已 成为化学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研究背景新课程提倡化学实验要体现绿色化、生活化、探究 化等特点。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 过程中开展化学实验已经常规化,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 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巩固化学实验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培养化学 实验的操作技能等。
化学实验主要采用的方式有教师 演示实验、实验视频和学生实验三种。
由于信息技术的续表3不同浓度苯酣与浓溴水反应苯酚溶液浓度及用量检测试剂实验现象0.005 m ol/L,1mL 0.001 m ol/L,1mL 浓溴水浓溴水立即有白色沉淀,现象明显能看到少量白色沉淀,比较模糊3.反应机理分析在0.01 m〇l/L苯酚溶液中加人溴水后,一定会发生 如下反应:OH OH此时控制溴水用量很关键,如果滴加溴水的量比较 少,生成三溴苯酚的量就比较少,三溴苯鼢立即溶解在 过量的苯酚中,所以实验时观察不到白色沉淀出现。
铜与浓硝酸的化学方程
![铜与浓硝酸的化学方程](https://img.taocdn.com/s3/m/428ae50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5.png)
铜与浓硝酸的化学方程
铜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当硝酸为浓硝酸时,硝酸被还原成二氧化氮:cu + 4 hno3 = cu(no3)2 + 2 no2↑ + 2 h2o;当硝酸为稀硝酸时,硝酸被还原成一氧化氮:3
cu + 8 hno3 = 3 cu(no3)2 + 2 no↑ + 4 h2o。
当硝酸为浓硝酸时,硝酸被还原成二氧化氮,离子式为:
cu + 4 h+ + 2 no3- = cu2+ + 2 no2↑ + 2 h2o
当硝酸为稀硝酸时,硝酸被还原成一氧化氮,离子式为:
3 cu + 8 h+ +2 no3- = 3 cu2+ + 2 no↑ +
4 h2o
自然界中的硝酸主要由雷雨天生成的一氧化氮或微生物生命活动放出二氧化氮形成。
人类活动也产生氮氧化物,全世界人为污染源每年排出的氮氧化物大约为万吨,这些氮氧
化物也会形成硝酸。
硝酸性质不稳定,因而无法在自然界长期存在,但硝酸的形成是氮循
环的一环。
氢铵硝酸为无色透明化液体,淡硝酸为淡黄色液体(溶存有二氧化氮),正常情况下
为无色透明化液体,存有窒息而死性刺激气味。
淡硝酸含量为68%左右,易挥发,在空气
中产生白雾(与浓盐酸相同),就是硝酸蒸汽(一般来说就是淡硝酸水解出的二氧化氮)
与水蒸汽融合而构成的硝酸大液滴。
露光能够产生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再次熔化在硝酸中,从而变为棕色。
存有弱酸性。
能够并使羊毛织物和动物非政府变为嫩黄色。
能够与乙醇、
松节油、碳和其他有机物强烈反应。
能够与水混溶。
能够与水构成共流混合物。
硝酸和铜的反应
![硝酸和铜的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dd1efa9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c.png)
硝酸和铜的反应硝酸和铜的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有时候会用于实验室教学或者工业生产中。
这个反应可以用于制备氮氧化物和铜盐。
硝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化学式为HNO3,它的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原子、三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
硝酸是一种强酸,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产生盐和氢气。
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Cu,它的原子序数为29。
铜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和热导性的金属,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建筑和工业领域。
当硝酸与铜发生反应时,会产生硝酸铜和一氧化氮。
这个反应可以用下面的化学方程式表示:Cu + 4HNO3 → Cu(NO3)2 + 2NO2 + 2H2O在这个反应中,铜被硝酸氧化为Cu2+离子,同时硝酸被还原为一氧化氮和水。
硝酸铜是一种深蓝色的化合物,它的溶液可以用作实验室中的试剂。
这个反应的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反应物表面积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浓度越高,反应速率也越快。
如果将铜切成小片或者粉末,它的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也会加快。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硝酸和铜的反应:1. 准备一个试管,在其中加入适量的硝酸。
2. 将一小块铜片加入试管中。
3.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包括气体产生、颜色变化等。
4. 可以通过收集气体进行气体产量的测定,或者用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这个实验的结果可能与化学方程式中给出的理论值有所偏差,这是由于实际反应中可能存在一些副反应或者反应条件不完全符合理论条件所致。
除了实验室教学用途外,硝酸和铜的反应也具有工业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作为铜盐的制备方法。
硝酸铜可以作为农业领域中的杀菌剂使用,也可以用于制备颜料、催化剂和电子元件等。
此外,硝酸铜还可以作为制备其它化合物的中间体。
总之,硝酸和铜的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
了解这个反应的原理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并应用于实验室教学和工业生产中。
当然,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务必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与硝酸的反应
嘉禾县第一中学:王赛中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将铜与硝酸的反应放在学习了氮的氧化物和氨之后,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放在一起学习。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为了证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而设置的,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2、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反应,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这两个反应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要考点,该实验的原理分析、操作步骤、现象描述、相关计算和实验创新是高考的常见考点。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传统的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存在诸多不足。
一方面2个实验分开做,操作麻烦,费时、费药品;另一方面没有隔绝空气很难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有毒气体没有处理,严重污染环境。
2、正是因为传统实验存在的不足,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有这两个反应,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反应,但是没有实验。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两个反应及相关问题掌握不好。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将铜与浓、稀硝酸两个反应的实验有效地整合。
2、实验器材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3、实验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气体的过程。
4、实验有效地防止了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5、实验操作的成功率非常高。
四、实验用品:
药品: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仪器用品:锥形瓶1个、带玻璃管橡皮塞1个、实心橡皮塞1个(上部中间打薄,方便注射器扎入)、硬质短玻璃管1根(容积略小于20ml)、医用20ml注射器2个、小烧杯2个、25ml 量筒一个、铁架台(带铁夹)。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原理:Cu+4HNO
3(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3Cu+8HNO
3
(稀)=3Cu(NO
3
)
2
+2NO↑+4H
2
O。
2NO+O
2= 2NO
2
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氧化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以及压强关系的运用。
装置说明和装置平面图:
六、实验步骤和现象:
1、如图将仪器组装好,检查气密性。
2、两个小烧杯分别装好氢氧化钠溶液和水。
3、用25ml 量筒量量取20ml 浓硝酸加入锥形瓶中。
4、注射器1活塞上拉至浓硝酸充满硬质玻璃管。
5、将大约40ml 水加入锥形瓶中。
此时铜与浓硝酸开始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和蓝色溶液,液面下降。
液面下降至离开铜片后,反应停止。
很快可见红棕色变浅,此处可以给学生设问,让学生分析并掌握好二氧化氮溶于水和与水反应的问题。
6、将注射器1活塞推下至硬质玻璃管中浓硝酸排尽,此时注射器1中还有空气剩余。
再将注射器2活塞向上拉至液体充满硬质玻璃管,此时二氧化氮吸到了注射器2中,拔下注射器2,将其中气体慢慢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硬质玻璃管中稀硝酸与铜片反应,产生无色一氧化氮气体,液面下降至离开铜片,反应停止。
气体体积不变,说明一氧化氮不溶于水。
7、将注射器1中空气注入硬质玻璃管中,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
8、用注射器2缓慢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到硬质玻璃管中,吸收氮的氧化物,防止污染空气 。
七、实验效果:
器材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八、自我评价:
1、将铜与浓、稀硝酸两个实验有效地整合在一个实验中,省时、省药品。
2、本实验器材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本实验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
4、本实验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气体的过程。
5、本实验没有污染环境,达到了绿色环保的要求。
6、利用实验操作和现象,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实验成功率非常高。
8、通过一个实验,使学生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氮的氧化物的性质、用氢氧化钠进行尾气处理等问题都掌握好了,并且能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实验创新、氧化还原关系的计算和电子守恒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011年4月29日 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