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_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对庄子、惠子二人的争辩作出评价。

3、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惠子二人的争辩作出评价。

2、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1)知识引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答: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3、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答: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4、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答: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答: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6、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场辩论谁更胜一筹”的话题,细致分析二人辩论过程,感受其辩论智慧。

问: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却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

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探究主旨

1、本文主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引导学生关注两人辩论的背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着重说明“游”并通过问题的设置探究这篇文章反映的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庄子和惠子是好朋友。引出主要强调庄子观点。(5)知识探索

1、《庄子》的主要艺术特色:机智,幽默,富有想象力。

2、知识探索:

a.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b.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6)课后作业

庄子与惠子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课下读一读“匠石运金”的故事,相信你能对他们的关系有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把你的认识写一写。

板书设计:

惠子(不知)———鱼之乐———庄子(知)

“子非鱼”安知?“物我合一”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不能用庄子与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客观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启示是:认知事物的角度不同,认知世界的结果也就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