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秦兵马俑》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创设
4.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课文相关知识,提升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沟通和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兵马俑的艺术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
4. 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叹之情。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 问题一:课文中的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 问题二: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兵马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其他世界文化遗产,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课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个脑袋,两个胳膊,两条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我。
看似简单,却包含了
世间万物。
我是谁?
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4.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秦皇陵兵马俑》教学案例
《秦陵兵马俑博物馆》教学案例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金王芳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浙美版美术第七册教材,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
学生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相对比较陌生。
通过对秦始皇骊山的陵墓外景图,让学生知道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都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
课本上最大的照片是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的局部,学生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兵马俑在陵墓中排列的状态。
再欣赏分析几个不同造型的武士俑,学生可以仔细地观察秦俑的神情、动态服饰等。
最后是兵马俑的头部特写、五种兵器和铜车马的图片分析。
课前可以请学生先上网搜索更多的图片和兵马俑的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基本概况。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能从形态、动态、装饰等方面深入了解不同姿态陶俑的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
3、通过赏析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艺术,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介绍、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在讨论、分析中深入了解不同姿态陶俑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师)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课件等。
(生)搜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导入(1)教师提问: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为皇帝的是谁?(指名回答:秦始皇)(2)学生简介:两千年前的秦始皇创造了许多奇迹,同学们了解秦始皇这位历史人物吗?(指名回答)(3)教师简介:这位一生雄图霸业、叱诧风云的始皇帝。
为了显示自己的声威。
希望在他死后仍然拥有千军万马,所以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事王国—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个庞大的雕塑群,本来已随秦始皇尘封地下,然而在1974年春天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东侧,一个农民打井时,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
随后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2.出示课题:秦陵兵马俑博物馆让我们走进秦陵兵马俑博物馆,一起感受这一世界奇迹的魅力。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秦兵马俑的价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秦兵马俑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对秦兵马俑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二、探究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10分钟)1. 教师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制作工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欣赏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造型、线条、色彩等方面欣赏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兵马俑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秦兵马俑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秦兵马俑的价值的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深入分析兵马俑的审美特征1. 教师引导学生从兵马俑的审美特征入手,分析其艺术风格和时代背景。
探秘秦始皇陵兵马俑:教案浅析
探秘秦始皇陵兵马俑:优秀教案浅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兵马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欣赏和分析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欣赏和分析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兵马俑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引导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兵马俑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兵马俑。
2. 准备白板或黑板,以便于进行讲解和展示。
3. 准备教案和教学评价表格,以便于进行教学记录和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课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兵马俑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3. 欣赏与分析:组织学生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兵马俑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促进彼此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尝试绘制或制作一个小型兵马俑作品,可以采用陶土或其他材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践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们保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的珍贵信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秦兵马俑引入课程,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本文旨在重点探讨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以践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介秦兵马俑分布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陪葬品之一。
秦兵马俑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种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2.教材目标本教材旨在通过学习秦兵马俑,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技法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其在感性与理性上都能够更好地对艺术品进行理解和欣赏。
3.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构造形式、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分析、欣赏等多种方式展开。
4.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同时还能够了解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5.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秦兵马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6.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对于艺术品的分析和欣赏方法,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将能够:1)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对于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基本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2.教学内容与方法1)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表明此类文物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和价值。
2)掌握对于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雕塑的特点和技法。
秦兵马俑案例分析
《秦兵马俑》案例分析常信乡旭光小学五年级王莉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教者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一点尝试: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
教者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
教学中,教者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比如课文的第二段,这一段分三方面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是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总面积20000平方米和坑内兵马俑总数近8000个;二是介绍了一号坑的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以及坑内兵马俑总数6000个左右;三是介绍了一号坑上面的主要设施和作者的观后感。
因为条件所限而无法让学生欣赏到相关的录像片段,所以仅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
教者利用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
看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俑坑竟然这么大啊!”“这么多兵马俑啊!”“果然规模宏大!”……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第18课-秦兵马俑分析
1.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 的确“规模宏大”呢?
这种“宏大”是通过几个具 体的数字展示的呢?
面积之大 数量之多 阵容巨大 气势恢弘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挖掘的三个俑坑,总面 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 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俑坑中,一 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 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 个。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 形大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 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 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 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
知道是久经沙场、重
任在肩。
武士俑
武士俑高1.8米左
右,体格健壮,体态
匀称。他们身着战袍,
披挂铠甲,脚蹬前端
向上翘起的战靴,手
持兵器,整装待发。
骑兵俑
骑兵俑上
身着短甲,下
身着紧口裤,
足蹬长统马靴,
右手执缰绳,
左手持弓箭,
随时准备上马
冲杀。
马俑
马俑与
真马一般大
小,一匹匹
形体健壮,
肌肉丰满。
那跃跃欲试
的样子,好
像一声令下,
就会撒开四
蹄,腾空而
起,踏上征
程。
有的颔 首低眉,
若有所思,好像 在考虑如何相互 配合,战胜敌人。
有的目 光炯炯, 神态庄 重,好 像在暗下决心,誓 为秦国统一天下做 殊死拼搏。
有的紧握双 拳,好像在 听候号角, 待命出征。
有的凝视远 方,好像在 思念家乡的 亲人。
片资料),展开想象,描述你感兴趣的一 个兵马俑。
秦兵马俑数字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秦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教育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以秦兵马俑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二、案例背景秦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自1974年发现以来,秦兵马俑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
然而,由于数量众多、保存状况有限,游客无法全面了解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我国相关部门决定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秦兵马俑数字教育活动。
三、案例实施1. 数字资源建设(1)虚拟现实技术:利用VR技术,将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内部环境进行还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古代文化的氛围。
(2)3D扫描技术:对兵马俑进行高精度扫描,制作出三维模型,方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兵马俑的细节。
(3)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介绍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军事功能等。
2. 数字教育平台搭建(1)官方网站:建立秦兵马俑官方网站,发布相关教育资源,提供在线咨询、预约参观等服务。
(2)移动应用程序:开发秦兵马俑移动应用程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兵马俑知识。
(3)社交媒体: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宣传秦兵马俑数字教育活动,扩大影响力。
3. 教学活动开展(1)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校园内开展秦兵马俑知识讲座、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亲身体验古代文明的魅力。
(3)虚拟课堂:利用VR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秦兵马俑的制作过程,了解古代军事文化。
四、案例成效1.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通过数字教育,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字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数字教育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秦兵马俑》案例分析及反思
《秦兵马俑》案例分析及反思案例:一、欣赏视频激情导入1.(欣赏视频、音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大家感觉怎么样?(规模宏大、了不起的奇迹)2.(课件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是啊,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兵马俑的宏伟气势,这节课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兵马俑鲜明的个性。
(板书:规模宏大)二、自主探究1.师:大家继续看面前的屏幕,自己百度搜索“电子课文”网页,轻声速读课文4~9自然段,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呢?2.交流: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呢?(2、3位学生)3.出示网站马俑图文,配乐。
提问:在众多的兵马俑中,你最感欣赏的是哪一种?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类俑,先品读“电子课文”,然后百度搜索有关兵马俑的图片,可以说说你的体会,也可以读读课文,把你体会到的这种俑的个性特点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学生点击将军俑、武俑等中的一个栏目进行学习。
师巡视,(反复读,认真读读,会读书的同学一定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邻近的同学可以自由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4.学生交流,说说它们的个性特点或读出它们的这种个性特点,谈谈体会,指导朗读。
①师:谁先来说说你最欣赏哪一种俑,它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还有谁再来谈谈你又喜欢哪一类俑,说说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师引导……5.小结:多么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啊,将军俑有将军的气势、武士俑有武士的威武,连马俑也是那样栩栩如生,真是类型众多,形象鲜明啊!(板书: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三、美读神态展开想象1.(出示各种神态的兵马俑网页,配音乐)。
师感情渲染:同学们,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每一尊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灵魂,让我们走近些,再走近些,近距离地再看一看。
2.请同学们继续百度搜索“电子课文”,自己读课文第10自然段,通过看他们的、神态,展开丰富的想象,你又看到什么,好像又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3.交流。
4.(配百度MP3《兵马俑幻想曲》)5.有感情的齐读第10自然段。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秦兵马俑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并激发对秦兵马俑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阅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秦兵马俑的特点和价值,并进行点评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方面。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秦兵马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 图像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3. 文化背景介绍:结合历史、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秦兵马俑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等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其价值。
《秦兵马俑》教学案例(精选12篇)
《秦兵马俑》教学案例(精选12篇)《秦兵马俑》篇1作者:曹凌子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80《秦兵马俑》教学案例执教:曹凌子评析:雷琰片断一:师:打开书91页,默读课文,然后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生默读,有几个学生小声朗读,师强调:默读!)师:谁来说一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了兵马俑的坑有多大。
生2:我感受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3:我感受到了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
师:看来刚才大家通过读课文,对兵马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兵马俑究竟有什么特点呢?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好,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用笔画下来。
生: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简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中语段的阅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本课的课文导读中也要求: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
我们在观察学生时看到,部分学生还不会默读,一说读书就是朗读,因此默读技巧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培养。
学生在浏览上表现的比较好,能够通过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然后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片段二:师:篮球场见过吗?生(齐答):见过!师:学校就有篮球场,是吧?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学校篮球场的样子,然后将这个篮球场慢慢扩大、过大------扩大到50个篮球场那么大,再想象上面站立着8000个兵马俑。
(生闭上眼睛想象------)师:看到了没有?来,说说你的感受!生1:这个俑坑真是大,连8000个兵马俑也放得下。
生2:我的感受是课文用篮球场来作比较,而且有50个那么大,让我们感到兵马俑真大------师:我们学校操场做操的时候能站多少学生?生:1000多。
师:那站8000多个兵马俑是我们操场的多大?生:有我们操场的8个大。
生感叹:兵马俑真是大啊!简析: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契合新课改内容,助力历史课程创新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一份关于《秦兵马俑》的教案及评析。
这份教案旨在契合新课改内容,助力历史课程的创新。
在这份教案中,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些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保护工作。
一、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案的基础,是教师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思想路径。
在教授《秦兵马俑》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历史背景:该单元围绕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历史大业,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建立起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展开,让学生对秦朝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2)文化价值:通过《秦兵马俑》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陶器制作技艺和雕刻技术,以及对死者殡葬的重视,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历程。
(3)保护工作:介绍如何对兵马俑进行保护,了解文物保护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步骤接下来,将为读者提供一份具体的教学步骤,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计划,设计课程内容,以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该教学步骤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堂互动、课后练习。
(1)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教授这一内容,教师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①理解课程背景: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建立兵马俑的文化意义和保护工作的现状。
②进行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水平,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
③准备教学材料:收集有关《秦兵马俑》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等,准备多媒体教学PPT,以便课堂教学使用。
(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介绍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从秦代的建立和统一六国说起,引导学生了解秦国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秦始皇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介绍兵马俑的文化价值: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兵马俑的制作过程、造型、规模和艺术价值等方面。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陶器制作技艺和雕刻技术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历程。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修复和保护情况;(2)认识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3)学会欣赏古代雕塑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2)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兵马俑的发现与修复:介绍兵马俑的出土过程、修复技术和成果。
2. 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分析兵马俑的雕塑技巧、造型风格和审美价值。
3. 兵马俑的历史意义:阐述兵马俑在我国古代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4. 兵马俑的分类与分布:介绍兵马俑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5. 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兵马俑的保护措施、传承意义和未来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兵马俑的发现与修复过程;(2)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意义;(3)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
2. 教学难点:(1)兵马俑的雕塑技巧和造型风格;(2)兵马俑在我国古代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兵马俑的发现、修复、艺术特点和历史意义等基本知识。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兵马俑与其他古代雕塑的异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兵马俑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兵马俑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学生在欣赏兵马俑时的观察角度、评价标准和思考深度,评价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 保护与传承意识:考察学生在讨论兵马俑保护与传承问题时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评估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秦兵马俑》案例分析
《秦兵马俑》案例分析王珂瑾案例背景:《秦兵马俑》的第三部分向我们介绍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是课文的难点,部分学生仅靠自己的能力可能不能深入地理解每种兵马俑的形象特点,这时,通过合作学,让他们通过讨论,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
案例描述:师:快速阅读课文的3-10小节,找找你发现了多少种兵马俑。
生: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这六种类型的俑。
师:这么多种兵马俑,真是类型众多啊!师:再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他们,与他们每一个进行交谈。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俑,多读几遍,感受外形特点,及其个性特点,完成表格,准备介绍给大家。
生:自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师:刚才大家学得真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你们得的学习成果。
第一组生1:我们这组向大家介绍武士俑。
读课文(生2、生3、生4摆姿势。
生2握着铜戈,生3擎着利剑,生4拿着盾牌。
)生1:我们认为武士俑的形象特点是体格健壮,发髻偏右,手握武器,神态严峻。
生4:我们从身高1.8米左右,个个手握武器,想到他们一个个都十分威武,从他们的神态,握仿佛看到了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武士们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是多么勇猛呀!师:从你们的表演,介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威武凝重的武士,对他们的介绍,你不想说些什么吗?生:我觉得他们把武士的动作,神情表演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真正的兵马俑。
生:我也感觉他们表演得真好。
我想补充一点,我们还从武士的武器中了解到秦国当时的武器情况。
生:我们从发髻大多偏向右,了解到了他们的军纪严明。
师:是呀。
从秦兵马俑我们还可以研究秦国的文化,军事情况,这些兵马俑威风凛凛,他们……师导读第五小节。
师:我们继续交流第二组生1:我们这组向大家介绍车兵俑。
其余三人摆姿势。
生1:(指着中间的一个人说)这是驭手,他居中而立,驾驭战车驰骋疆场,你看他多么专注。
(指着边上2个)这两位是军士,他们站立在驭手的两侧,手握利剑,拿着盾牌,舍生忘死保护着驭手。
通过对《秦兵马俑》教案的分析,推进教学方法和效果的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
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通过对教案的分析,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前热点。
本文将以《秦兵马俑》教案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案分析来推进教学方法和效果的优化。
1.课程概述《秦兵马俑》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它是始皇帝陵的陪葬坑,被誉为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杰作。
本课程旨在通过《秦兵马俑》的介绍、考古价值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带领学生了解和感悟这一中国文化宝库的瑰丽。
2.教学方法分析2.1.课前热身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并在课前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对《秦兵马俑》的了解和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2.讲解课程知识在讲解课程知识时,教师应以图像为主,配合图像的讲解和解读。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展现《秦兵马俑》的雄伟和艺术价值。
2.3.探究性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语境,开设小组活动,探究《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通过此项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意,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
2.4.展示学习成果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各自展示自己所学习的成果。
这种形式的学习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展示个性,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教学效果优化3.1.提高学生主动性在针对《秦兵马俑》这样的文化课程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或设计DIY作品,这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强化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3.2.增强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息息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法和方案,做到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文化课程,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之外,更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秦兵马俑主题教学案例解析
秦兵马俑主题教学案例解析。
第一节:教学目标与知识要点教学目标:1.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构造特点。
3.学习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知识要点:1.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构造特点。
3.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第二节: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方法:1.讲解课:通过图文并茂和语言的表述,向学生介绍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实验课:在课堂上专门设置一个展示区域,展示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构造特点,让学生可以通过举手提问的方式向老师请教。
这样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制作工艺和构造特点。
3.讨论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讨论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发现艺术细节并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导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第一步,老师要向学生简要介绍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提到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和他的兵马俑是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灵魂,于公元前221年开始制造的。
这些兵马俑是为他的妻妾和高官们建造的,并在秦始皇死后埋葬在西安的陵墓里。
2.第二步,老师要向学生介绍秦兵马俑的文化内涵。
这些兵马俑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代表着古代中国的军事和统治力量。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战马的精确复制品,这些战马完美地展示了古代中国兵器的精细程度,反映了秦代的战争时期。
步骤二:让学生掌握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构造特点。
1.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看到秦兵马俑的模型。
这种模型应该是以较小比例制造的,并保持细节清晰。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组成部分以及制作方法。
模型上的细节应该包括需要重点引起学生们注意的构造特点,例如每一只马跟它所站立的车架的结合点。
2.较大比例的秦兵马俑碎片放在课桌上面,并口述一些关于制造过程或模型中未展示的它们的特征。
3.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自己手工制作秦兵马俑此外,将工具纳入教师授权名单中,让学生们独立使用这些工具,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构造特点。
浅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
浅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摘要:近年来,文化体验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文化遗产旅游更是文化旅游中的重头戏。
本文主要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开发保护角度进行探讨,提出现存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遗产旅游兵马俑开发保护一.遗产与遗产旅游(一)遗产与遗产旅游遗产一词源于拉丁语,其含义指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定义,遗产可以分为三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自然遗产则是指一些质朴原始的自然风景地,包括未经砍伐的森林,没有筑坝的河流等等。
文化遗产包括历史以及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思想、价值与信仰、建筑物与纪念物、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艺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传统事件与节日活动,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
据此文化遗产又可以区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可移动文物是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指自然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遗产,例如我国的泰山、黄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兵马俑》案例分析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教者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一点尝试: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
教者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
教学中,教者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比如课文的第二段,这一段分三方面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是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总面积20000平方米和坑内兵马俑总数近8000个;二是介绍了一号坑的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以及坑内兵马俑总数6000个左右;三是介绍了一号坑上
面的主要设施和作者的观后感。
因为条件所限而无法让学生欣赏到相关的录像片段,所以仅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
教者利用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
看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俑坑竟然这么大啊!”“这么多兵马俑啊!”“果然规模宏大!”……
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