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6ce2967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6.png)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时间,采集样品。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无菌状态,以防止外部污染。
2.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处理,以便后续检测。
例如,食品样品可以进行破碎和稀释,以便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3.培养基制备: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准备培养基。
4.增菌: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可使用平板法或液体培养法。
5.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长条件,培养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6.菌落计数:在培养期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
可以使用目视计数、平板计数器和自动计数器等不同的方法。
7.鉴定: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PCR和测序等。
8.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根据需求制作结果报告。
1.环境监测: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空气和表面微生物监测,以确保实验室内无微生物污染。
2.培养基质量控制:对于常用的培养基,需要定期进行质量验证和性能测试,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稳定。
3.质控菌株:使用已知的质控菌株进行验证实验,以确保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内部质控:在每批样品中加入内部质控样品,以评估实验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5.标准操作程序:编写标准操作程序(SOP),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培养箱校准:定期校准恒温培养箱的温度,以确保培养条件的准确性。
7.培养基浓度验证:定期检验培养基的浓度,确保适当的细菌增殖。
8.定期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
9.实验记录和文件管理:准确记录每个实验的细节和结果,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
通过以上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准确和可靠。
这对于保证食品和饮水的安全性,以及制药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63bae66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a.png)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对产品中微生物数量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的过程。
以下是一般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清洁和消毒实验室设备、试剂瓶和工作台等。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培养基平板和培养基管等。
2. 样品处理:
-取得待检样品,确保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符合规范和要求。
-如果需要,将样品稀释到适当的浓度,以便在培养基上形成可数的菌落。
3. 培养基制备和接种: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制备。
-将适量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板或管中,并在适当温度下固化。
-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待检样品,或将待检样品滴于培养基管中。
4. 培养和孵育:
-将培养基平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监控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适宜的条件。
5. 菌落计数和鉴定:
-培养结束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
-使用显微镜进行菌落计数和鉴定,根据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确定菌落类型。
6. 结果分析和报告:
-根据菌落计数和鉴定结果,判断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撰写检测报告,将结果详细记录并汇总,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以上是一般微生物限度检测的操作步骤。
具体的操作可能会因实验室和产品类型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执行。
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操作
![微生物检验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4885dfe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2.png)
微生物检验操作
微生物检验操作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1. 样品采集:根据检验要求,采集样品,例如:食品、水、空气、土壤等。
2. 样品制备:对于液体样品,可以直接进行操作;对于固体样品,通常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采用稀释液进行稀释、研磨等。
3. 培养基选择:根据待检测的微生物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并通过恒温培养箱或恒温培养仪进行培养,一般在30-37摄氏度下培养。
5. 鉴定: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如形态、生理特性等,进行初步鉴定。
常见的鉴定方法有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荧光PCR检测等。
6. 计数:通过分离培养、涂布法或过滤法等方法,将微生物分散在培养基上,然后进行计数。
常见的计数方法有平板计数法、涂布计数法、膜过滤计数法等。
7. 结果分析:根据鉴定和计数得到的结果,判断样品中的微生
物含量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8. 报告编写:根据检验结果,编写检验报告,记录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信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微生物检验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污染,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不同样品类型和检验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5e4190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2.png)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水平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步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并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 取样:按照产品的取样标准,从不同批次或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3. 样品制备:将取样的产品进行样品制备,包括稀释、搅拌和过滤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查。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要求进行培养,并进行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5. 计数: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结果的记录和确认。
6. 结果判定:将检查结果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结果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7. 结果记录: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检查结果和判定等信息,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和验证。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所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应符合相关标准,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
5. 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aec3c6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a.png)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1.样品收集:根据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如食品样品、水样、医疗器械等。
正确采集样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2.样品制备:将收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以适应后续的检验步骤。
例如,对食品样品进行均质处理、稀释等。
3.样品接种: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含有合适培养基的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类型和检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4.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常见的培养条件是37℃下的静态培养。
5.培养皿封闭:将培养皿或培养瓶盖封闭,避免外部的污染物进入。
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铝箔密封。
6.培养:将已封闭的培养皿或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培养的时间因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不同而不同,通常为24小时至7天。
7.观察: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8.制备涂片:当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将培养皿中的细菌涂抹到玻璃片上。
涂片可以用于后续的染色和显微观察。
9.染色: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对涂片进行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10.显微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涂片,注意细菌的形态、排列方式、胞内结构等细节特征。
根据观察结果,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11.计数:根据涂片的观察结果,使用细菌计数板或其他方法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估计。
通常会进行稀释和培养后计数。
12.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和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根据检验目的,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判定样品是否合格。
13.结果报告:将检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
报告应准确明确,便于评估和决策。
14.结束处理:检验完成后,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细菌的传播和污染。
同时,将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灭菌或安全处置。
以上是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操作步骤,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验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实验方法和检验目的进行调整。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6dc1fb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e.png)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生物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水质、环境等样品中的微生物存在情况。
微生物检验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操作标准和流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及操作标准。
一、样品采集1. 样品的采集需要采用无菌工具,并保持样品在采集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2. 样品的采集过程应尽量避免接触到任何可能引入外源微生物的物质,比如皮肤、空气等。
3. 采集的样品应标明正确的标识信息,包括样品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
二、样品处理1. 样品收到实验室后,需要尽快进行处理,避免样品内的微生物增殖或死亡。
2. 样品处理过程需要保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操作。
3. 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按照检验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以确保实验得出准确的结果。
三、培养基准备1. 培养基的制备需要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步骤进行,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2. 制备培养基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3. 制备好的培养基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确保培养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接种操作1.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准备好无菌的接种环、移液器等工具。
2. 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处理好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避免接种时引入外源微生物。
3. 接种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培养物受到任何污染。
五、培养与观察1. 接种后的培养基需要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促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
2. 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的数量和形态,用于后续的分析和鉴定。
3.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反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六、鉴定与结果解读1. 当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2. 鉴定过程需要参考相关的鉴定手册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试验和测试。
3. 根据鉴定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判断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6da69631711cc7931b716e3.png)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为规范检验程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微生物检验员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检验。
样品准备:准确称取10g±1g样品,剪碎后加入到200ml已灭菌的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静置10分钟,待生理盐水样液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作菌落计数,液体样品可用原液直接做样液。
如果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液时,稀释量可按每次50ml递增,直至能吸出足够测试用样液。
在计算细菌菌落总数与真菌菌落总数时相应调整稀释度。
1.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1)仪器:培养箱3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0.9%生理盐水、营养琼脂。
3)步骤: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
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15~20ml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35℃±2℃培养48h后,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
结果计算:X1=A*K/5式中:X1→细菌菌落总数,cfu/g或cfu/mlA→5块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总数K→稀释度4)如果样品菌落总数超过标准的规定,应进行复检。
将留存的复检样品依前法复测2次,2次结果平均值都达到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合格,其中有任何1次结果平均值超过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不合格。
2.真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1)仪器:培养箱2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0.9%生理盐水、玫瑰红钠琼脂。
3)步骤: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
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15~20ml 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25℃±2℃培养7天,分别于3、5、7天观察,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如果发现菌落蔓延,以前一次的菌落计数为准。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9dd3ea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a.png)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一、检验前准备1. 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整洁,无菌操作台面及仪器设备;2. 熟悉操作规程,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消毒液;3. 检查培养基和试剂的有效期,确保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符合要求。
二、样本处理1. 将样本送检单与样本一同接收,并核对相关信息;2. 对样本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污染实验室环境;3. 定量取样,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培养基制备1. 按照培养基说明书的要求,准备培养基,注意培养基的稀释和灭菌;2. 根据需要,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中,准备好后放置在无菌条件下。
四、微生物接种1. 根据样本的来源,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接种;2.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微生物接种,避免外部污染;3. 对接种的培养皿进行标记,清晰记录接种的菌种和数量。
五、培养条件1.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体组成等;2. 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数量和颜色等信息。
六、鉴定和鉴定1. 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初步鉴定;2. 利用鉴定试剂或生化指标进行进一步鉴定;3. 如有需要,可进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七、结果记录和报告1. 将鉴定结果详细记录在报告中,包括鉴定的微生物种类、数量、鉴定方法和结果等;2. 及时向送检单位提交检验报告,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无误。
八、实验后清洁1. 将使用过的培养皿和试剂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清洁;2. 对实验室操作台面和设备进行消毒,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
以上是《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的基本操作流程,每一步的操作都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a86cfab033d4b14e84246843.png)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1 检验前的准备2样品的采集3样品的送检4样品的处理方法5 致病菌检验参考菌群的选择6样品的检验7检验结果的报告检验前的准备1.准备好所需的各种仪器:如冰箱、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2.按技术要求将各种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包扎、灭菌,冷却后送无菌室备用。
3.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药品,制备好普通营养琼脂或其他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需要分装试管或灭菌后倾注平板或保存在46℃的水浴中或保存在4℃的冰箱中备用。
4.做好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的灭菌工作,提前1h灭菌30~60min。
5.检验人员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等灭菌后备用。
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后,实验没有完成之前不得随便出入无菌室。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流程无菌取样—样品均质—样液稀释—样品接种—恒温培养—结果观察食品微生物检测常规微生物项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酵母总数、霉菌总数,此类细菌不致病,但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外观及风味。
目前常用微生物培养法来计数菌落,允许有该类菌落,但菌落总数不能超标。
致病微生物项目: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弯曲杆菌、致病弧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等。
致病微生物在食品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所以快速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中之重。
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它随着的大便排出体外。
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
3.致病菌: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
4.霉菌及其毒素: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疾病,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
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0789cb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8.png)
微⽣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 ⽬的建⽴微⽣物限度检查的操作规程,为微⽣物检查⼈员提供正确的标准操作⽅法。
2 范围适⽤于原辅材料、内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微⽣物限度检查。
3 责任QA对本规程的有效执⾏承担监督检查责任,QC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 程序4.1 简述: 微⽣物限度检查法系指检查⾮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物污染程度的⼀种检查⽅法,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
螨,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
种类繁多,分布甚⼴。
其⽣活习性各异,分为⾃由⽣活和寄⽣⽣活两种类型。
在⼟壤、池沼、江河和湖海⾥,动、植物体上,贮藏⾷品和药品中,都可能有它们的存在。
药品可因其原料、⽣产过程或包装、运输、贮存、销售等条件不良,受到螨的污染。
螨可蛀蚀损坏药品,使药品变质失效,并可直接危害⼈体健康或传播疾病。
能引起⽪炎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的疾病。
因此,药品特别是中成药,必须进⾏活螨检查。
4.2 器⽫、仪器及⽤具。
4.2.1 玻璃器⽫:250ml锥形瓶、250ml具塞三⾓烧瓶、研钵(陶瓷制,直径10-12cm)、培养⽫(90mm)、量筒(100ml)、试管(18×180mm)及塞、吸管(1ml分度0.01,10ml 分度0.1)、注射器(20或30ml)、注射针头、载玻⽚、盖玻⽚、玻璃消毒缸(带盖)。
4.2.2 ⽤具:⼤、⼩橡⽪乳头(放于⼲净带盖的容器中,并应定期⽤70%-75%⼄醇溶液浸泡),⽆菌⾐、帽、⼝罩、⼿套灭菌,备⽤, 显微镜、放⼤镜(5-10倍)、实体显微镜、解剖针(尖端宜尖细且粗糙,否则不易挑取体表光滑的螨体)、发丝针(由⼀根长约10cm的⼩⾦属棒,将其⼀端磨成细尖,另取长约1.5cm的头发⼀根,以其长度的⼀半紧贴在⾦属棒的尖端上,⽤细线将其缠紧,然后粘上加拿⼤树胶或油漆,即得。
适⽤于挑取⾏⾛缓慢且体表刚⽑较多的螨体)、⼩⽑笔(即绘图⽑笔。
适⽤于挑取活动快的螨类,笔锋宜尖细,以免螨体夹在笔⽑之间)、载玻⽚、盖玻⽚、酒精灯、培养⽫或⼩搪瓷盘(内衬⿊⾊纸⽚)、扁形称量瓶(⾼3cm、宽6cm)。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997d913a910ef12d2bf9e7c1.png)
微生物检测步骤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1.菌落总数操作步骤1.1检样稀释及培养1.1.1以无菌操作,取样25 g放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灭菌乳钵中,经充分振摇作成1:10均匀稀释液。
1.1.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1.1.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火菌吸管。
1.1.4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1.1.5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5℃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
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1.1.6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使平皿底朝上),置36±1℃温箱内培养48±2h。
1.2菌落计数方法做平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查,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在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板平均菌落总数。
1.3菌落计数的报告1.3.1平板菌落数的选择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
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应采用两个平板平均数,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
1.3.2稀释度的选择1.3.2.1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1中例1)。
1.3.2.2若有两个稀释度,其生长的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视两者之比如何来决定。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11caf5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a.png)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一、实验室的准备工作1.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卫生,空气流通。
2.检查实验室设备及试剂的完好性,如有损坏或过期的试剂应予以更换。
3.准备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培养器具,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4.准备好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口罩、护目镜、实验服等。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1.标本的采集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采集器具需经过高温高压消毒处理。
2.将采集的标本迅速送至实验室,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3.对于液体标本,如尿液、血液等,应进行无菌操作并进行适当的稀释。
4.对于固体标本,如组织、分泌物等,应进行无菌取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三、培养基的准备和使用1.根据需要,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正确的配制。
2.确保培养基的无菌性,防止细菌、真菌等污染。
3.使用培养基前应进行质控试验,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4.在使用培养基前,要检查培养基是否出现变质、褪色等异常情况,若有发现,应立即更换。
四、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1.将标本取适量,在无菌条件下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避免重叠。
2.将涂抹好的培养基置于细菌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促使微生物的生长。
3.培养箱内不宜存放过多的培养基,以免影响空气流通和温度控制。
4.定期观察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一般培养时间为24小时至48小时。
五、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定1.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利用显微镜观察菌液或菌落的形态、数量、运动性等特征,进一步鉴定微生物。
3.对于不易鉴定的微生物,可使用生化试剂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4.鉴定微生物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与对应的标准对照互相核对。
六、微生物的灭活和处理1.工作台和实验器具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消毒,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2.将已鉴定的微生物进行灭活处理,可使用高温高压或化学消毒剂。
3.遵循规定将已处理的微生物进行妥善的处置,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微生物检测流程范文
![微生物检测流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36870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7.png)
微生物检测流程范文1.采集样品:选择适当的采集区域和方法,例如将样品直接刮取或用棉签擦拭表面,将液态样品收集在无菌容器中等。
确保采集过程的无菌性,避免外部污染。
2.提取微生物:将样品中的微生物从基质中分离提取出来。
这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震荡、离心等)或化学方法(如试剂的加入)来实现。
提取方法将根据样品的类型和预期的微生物群落进行选择。
3.筛选和培养:筛选样品提取物以寻找微生物的合适生长条件。
将提取物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并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例如温度、pH、氧气浓度等,以优化微生物的生长。
培养基可以选择通用的培养基,也可以针对特定微生物群体使用专门的培养基。
4.观察和鉴定: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菌落形态、颜色、气味等特征,初步推测微生物的种类。
为了进一步确认鉴定结果,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形状、大小、胞壁结构等。
另外,还可以进行生化试验、分子鉴定等方法来确认微生物的种类。
5.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将鉴定结果整理并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可以通过分析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丰度来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结果解释应该基于已知的微生物信息和实验设计的目的进行。
整个微生物检测流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样品采集和处理过程需要严格保持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源性污染对结果的影响。
2.提取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类型和微生物群落的特点来进行。
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对提取效率和微生物种类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3.培养和鉴定过程中需要使用正确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和鉴定方法,以确保微生物的生长和鉴定准确性。
4.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将有助于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功能。
总结起来,微生物检测流程包括样品采集、微生物提取、筛选和培养、观察和鉴定、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几个关键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妥善处理,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微生物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和活动,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工艺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4d7bd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6.png)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标本采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规章制度正确采集标本,及时将采集到的标本送至检验科进行接种处理。
在运送标本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应的温度和氧气,以防止标本干燥。
2. 镜检:检验人员运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标本,辨别相关致病菌的形态与数目,并进行初步判断。
必要时,还需要对标本进行染色后再观察,以对致病菌的性质和来源进行鉴别,更能排除污染因素,使标本致病菌的检出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3. 分离培养:采集的标本中不可避免地会吸附细菌,如果在镜检环节发现标本上吸附的细菌,就需要对标本实施分离纯化,并将其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如显色培养基、血平板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再将空气和温度调整至适合细菌生长的数值,获得便于进一步鉴定的细菌。
4. 细菌鉴定:检验人员通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酶类检测、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方式鉴定分析分离获得的标本,明确致病原因。
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标准如下:1. 尽量在病程早期、症状典型以及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2. 标本应使用无菌容器盛放。
3. 血液为无菌液体,因此在采集时要避免皮肤的正常菌群污染。
多采用血培养瓶运送,随后放入血培养系统自动培养。
如有报阳则进行下一步检验:涂片镜检报给临床初步结果;需氧和厌氧瓶分别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与厌氧血平板等;随后进行菌种鉴定以及药敏试验。
4. 脑脊液标本一般需要进行离心,以富集细胞。
一般检验流程为进行涂片镜检,包括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与墨汁染色等。
增菌管进行增菌,分离培养转至血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弱平板等。
5. 痰液镜检一般包括革兰染色与抗酸染色,分离培养多用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
6. 尿液常做定量检测,取10微升尿液进行连续划线。
7. 粪便常用革兰染色做菌群比检测;分离培养多用麦康凯与SS平板。
8. 各类微生物标本应通过传递窗进行传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准确信息。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14fefdaa0116c175f0e48e9.png)
QW-8.2.3-04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1、实验前用0.2%过氧乙酸擦净台面及四周,放好需用的实验器材
及各种溶液,开紫外灯消毒40-60分钟。
2、进入无菌室前应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球棉将手擦干净。
3、进入无菌间必须穿的专用工作服、帽及拖鞋、口罩,应放在无
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4、使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
用的器皿,不能放置再用,消毒用器皿放置不得超过一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及试管或平
皿边。
6、接种样品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
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实验完毕,清洁瓷砖台面。
8、用过的器材进行整理,污染细菌的器材需经高压灭菌或煮沸消
毒。
9、实验者在实验后用肥皂清洗双手或将双手浸泡于0.2%过氧乙
酸溶液中3分钟,用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清洗双手。
10、换下的隔离衣、帽等进行高压消毒,拖鞋放回原处。
11、用毕,再开紫外灯消毒40—60分钟。
12、无菌室和缓冲间每周大扫除一次,保持整洁。
13、每月进行一次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效果测定,如灯管发黑,超过
使用期限,及时更换紫外灯管。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605385f6453610661fd9f44f.png)
微生物操作流程1 培养基制备:按培养基标签使用量,用滤纸称量培养基至三角瓶中,放置电炉(加石棉网)加热至沸腾取下;加热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糊底。
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用刻度吸管或移液器取50ml(也可以加10ml培养基,后续加入样品液对应为1ml)加入试管中,加小倒管,小倒管中不能有气泡,盖上管塞。
0.9%生理盐水制备:取氯化钠9g加蒸馏水991g,搅拌至氯化钠全部溶解,配制成0.9%生理盐水。
实验用水:蒸馏水2 灭菌:将盛装培养基和生理盐水的三角瓶口,镊子、剪刀、移液器枪头、乳糖发酵管用报纸包扎,乳糖发酵管放入烧杯,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121度30min,灭菌后通过传递窗传入无菌室,用酒精喷壶对表面消毒后放置在不锈钢台上。
3 传递窗使用规则:使用前后要开启紫外杀菌30min,传递窗两侧门严格执行一开一关,严禁同时打开。
4 无菌室使用前对无菌室紫外灭菌30min,开启空气净化≥1h,使用时提前30min关掉紫外,洁净台紫外灭菌30min;使用时关掉紫外,开启排风系统。
5 无菌室进出流程:一更换鞋或者带鞋套,二更更换实验服,缓冲间洗手消毒后进入无菌室,进入无菌室后尽量少走动。
7 打开洁净台排风系统,用75%酒精擦拭操作台面消毒,将传递窗传递进入物品及一次性培养皿放入洁净台。
8 样品制备及无菌操作(在洁净台中操作):样品液制备:用酒精喷壶对手部消毒,从均质袋底部取出均质袋,不要碰触袋子开口,打开袋子放在天平上的大烧杯里,剪刀用酒精棉球消毒后剪取样品10+1g,加入生理盐水200g,将袋子口折叠拍打揉搓样品约60下。
如需对样品进行稀释,用移液器吸取1ml制备液,放入9ml无菌生理盐水中,就稀释为10倍,以此类推。
(卫材一般不需要再稀释)无菌操作:①细菌菌落总数和真菌菌落总数操作,用移液枪取1ml所需浓度样品液加入平皿中,加入时,平皿不能完全打开,仅开启一半小口加入样品即可,倒入15-20ml培养基,平皿在桌面旋转混匀,分别做3个培养皿,凝固后从传递窗传递至培养间,培养皿倒置放入培养箱培养,一摞可放置8-10个培养皿,避开培养箱通风口,放置培养基水分过度流失。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49a3590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5.png)
样品制备:取样品 10 g/ml加入至 90 ml灭菌生理盐水中,混匀,制成 1 ︰ 10 的稀释液;菌落总数:结果报告:XXX cfu /gml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 ml加入至 9 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制成 1 ︰100 的稀释液;取上述两个稀释级的稀释液分别加入2块平皿中,每块平皿中加 20 ml,然后往平皿中倒入约45℃的卵磷脂吐温80琼脂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倒置放于36+/-1 ℃培养箱中培养 48 h,点计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操作同菌落总数,加入的培养基为虎红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倒置放于℃培养箱中培养 72 h,分别点计霉菌和酵母菌数;粪大肠菌群:结果报告未检出/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0 ml加入至 10 ml 双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中,摇匀,置 44 ℃培养箱中培养 48 h;如果培养物产酸产气现象为培养基呈黄色,小倒管内有气泡 ,则应取培养物分别接种至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于 37 ℃培养 18-24 h和蛋白胨水培养基中于 44 ℃培养 24 h;在上述平板上,粪大肠菌群呈深紫黑色、圆形突起的菌落,并有金属光泽;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红色短杆状的菌;挑取菌落时,应使灭菌的接种环冷却后再行操作;上述蛋白胨水培养基的培养物还需做靛基质试验,阳性现象为培养物表层出现玫瑰红色;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报告未检出/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0 ml加入至 90 ml SCDLP 培养基中,摇匀,置37 ℃培养箱中培养 18-24 h;挑取上述培养物,接种至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于 37 ℃培养 18-24 h;在该平板上,铜绿假单胞菌应为灰白色色、圆形湿润的菌落,周围培养基溶有水溶性色的色素;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红色杆状的菌;如果平板上只分离到1个可疑菌落,不够做生化试验,则应挑取该菌落于SCDLP增菌培养 ; 取分离的菌落分别做氧化酶试验、绿脓菌素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和 42℃生长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增菌培养同铜绿假单胞菌项下,挑取上述增菌液的培养物,接种至 B-P 平板于 37 ℃培养 24-48 h;在该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应为灰黑色、圆形的菌落,菌落周围有混浊带和透明环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紫色球状的菌;取分离的菌落分别接种至甘露醇发酵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中,于 37 ℃培养 24 h;取上述肉汤培养物,做血浆凝固酶试验;。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1e6a3c7a8bd63186bdebbc6b.png)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样品制备:取样品 10 g/ml加入至 90 ml灭菌生理盐水中,混匀,制成 1 ︰ 10 的稀释液;菌落总数:(结果报告:XXX cfu /g(ml))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 ml加入至 9 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制成 1 ︰100 的稀释液;取上述两个稀释级的稀释液分别加入2块平皿中,每块平皿中加 20 ml,然后往平皿中倒入约45℃的卵磷脂吐温80琼脂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倒置放于36+/-1 ℃培养箱中培养 48 h,点计菌落数。
霉菌和酵母菌:操作同菌落总数,加入的培养基为虎红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倒置放于℃培养箱中培养 72 h,分别点计霉菌和酵母菌数。
粪大肠菌群:(结果报告(未)检出/ )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0 ml加入至 10 ml 双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中,摇匀,置 44 ℃培养箱中培养 48 h;如果培养物产酸产气(现象为培养基呈黄色,小倒管内有气泡),则应取培养物分别接种至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于 37 ℃培养 18-24 h和蛋白胨水培养基中于 44 ℃培养 24 h。
在上述平板上,粪大肠菌群呈深紫黑色、圆形突起的菌落,并有金属光泽。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红色短杆状的菌。
挑取菌落时,应使灭菌的接种环冷却后再行操作。
上述蛋白胨水培养基的培养物还需做靛基质试验,阳性现象为培养物表层出现玫瑰红色。
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报告(未)检出/ )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0 ml加入至 90 ml SCDLP 培养基中,摇匀,置 37 ℃培养箱中培养 18-24 h;挑取上述培养物,接种至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于 37 ℃培养18-24 h;在该平板上,铜绿假单胞菌应为灰白色色、圆形湿润的菌落,周围培养基溶有水溶性色的色素;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红色杆状的菌。
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范
![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df5931bcc1755270722082d.png)
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范一、检验样品的制备1、冷冻样品先使之融化,可在0-4℃融化,时间不超过18小时,也可在不超过45℃的环境中融化,时间不超过15分钟,放入无菌室。
2、按照程序进入第一道缓冲间换上工作服,口罩、工作帽、拖鞋,经过第二道缓冲间进入无菌室。
3、先将自己的手部用70%-75%的酒精棉消毒,然后开始制样。
4、包装的样品,应先将包装物表面擦干净,然后用70%-75%的酒精消毒开启部位及其周围。
5、用灭菌手术剪及镊子打开包装,剪取25G样品于无菌袋中,加入225ML稀释剂或培养基进行均质(10%稀释)。
6、工器具及加工设备的样液充分摇匀,待检。
7、样品从均质到接种相隔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
二、检验1、成品按出口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GB/T4789.2、GB/T4789.3、GB/T4789.4、GB/T4789.38进行,或根据客户需要采用客户指定的检验方法。
2、生产用水微生物检验按GB5750进行。
3、工器具及加工设备等要根据其污染的程度做倍加稀释,然后进行检验。
三、检验过程中的要求:1、在检验过程中,样品、稀释剂、试剂、培养基及所用一切器具等必须经过有效的灭菌程序。
2、所用检验操作必须严格遵循无菌程序。
3、制备试剂和培养基所用的水应为去离子水或玻璃器皿蒸馏水。
4、检验结束后,所有带菌的培养基、试剂、器皿等必须尽快灭菌和洗刷,清洗过的器皿不残留洗剂痕迹。
5、检验结束后,用有效的消毒液消毒工作台面及手部以保证安全。
四、检验记录和结果报告1、经检验的样品应填写详细的真实的完整的检验记录,不得随意涂改,检验记录以月为单位,装订成册备查。
记录内容有:样品名称、样品数量、样品编号、生产日期、取样日期和检验日期、检验项目及各项反应情况,评语和结论、检验结束日期、检验人等。
2、检验结束后,应尽快根据实际检验结果填写检验结果报告单,经有关人复核无误后分送生产经理、品管部、生产厂长、质检科,并留底存档,备查两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品制备:
取样品10 g/ml加入至90 ml灭菌生理盐水中,混匀,制成 1 ︰10 的稀释液;
菌落总数:(结果报告:XXX cfu /g(ml))
取上述 1 ︰10 的稀释液 1 ml加入至9 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
制成 1 ︰100 的稀释液;
取上述两个稀释级的稀释液分别加入2块平皿中,每块平皿中加20 ml,然后往平皿中倒入约45℃的卵磷脂吐温80琼脂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倒置放于36+/-1 ℃培养箱中培养 48 h,点计菌落数。
霉菌和酵母菌:
操作同菌落总数,加入的培养基为虎红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倒置放于℃培养箱中培养 72 h,分别点计霉菌和酵母菌数。
粪大肠菌群:(结果报告(未)检出/ )
取上述 1 ︰10 的稀释液10 ml加入至10 ml 双倍乳糖胆盐培养基中,摇匀,置 44 ℃培养箱中培养 48 h;
如果培养物产酸产气(现象为培养基呈黄色,小倒管内有气泡),则应取培养物分别接种至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于 37 ℃培养 18-24 h和蛋白胨水培养基中于 44 ℃培养 24 h。
在上述平板上,粪大肠菌群呈深紫黑色、圆形突起的菌落,并有金属光泽。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红色短杆状的菌。
挑取菌落时,应使灭菌的接种环冷却后再行操作。
上述蛋白胨水培养基的培养物还需做靛基质试验,阳性现象为培养物表层出现玫瑰红色。
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报告(未)检出/ )
取上述1 ︰10 的稀释液10 ml加入至90 ml SCDLP 培养基中,摇匀,置 37 ℃培养箱中培养 18-24 h;
挑取上述培养物,接种至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板于 37 ℃培养 18-24 h;在该平板上,铜绿假单胞菌应为灰白色色、圆形湿润的菌落,周围培养基溶有水溶性色的色素;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红色杆状的菌。
如果平板上只分离到1个可疑菌落,不够做生化试验,则应挑取该菌落于SCDLP增菌培养。
取分离的菌落分别做氧化酶试验、绿脓菌素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和42℃生长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增菌培养同铜绿假单胞菌项下,
挑取上述增菌液的培养物,接种至B-P 平板于 37 ℃培养 24-48 h;在该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应为灰黑色、圆形的菌落,菌落周围有混浊带和透明环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紫色球状的菌。
取分离的菌落分别接种至甘露醇发酵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中,于 37 ℃培养 24 h;取上述肉汤培养物,做血浆凝固酶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