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能力、个性与管理

合集下载

管理心理学随堂练习答案

管理心理学随堂练习答案

.20.( C )管理心理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_____。

1.71. ( A )由于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被称为_____,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被称为_____,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被称为_____。

A.需要;动机;激励B.需要;激励;动机C.动机;需要;激励D.动机;激励;需要1.72. ( C )下列属于内在激励因素的是_____。

A.晋升B.福利C.责任感D.表扬2.73.下( C )列属于外在激励因素的是_____。

A.责任感B.胜任感C.表扬D.荣誉感1.74.( A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在企业中影响人积极性的因素,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保健因素和_____。

A.激励因素B.心理因素C.生理因素D.社会因素2.75.( D )在奥德弗的ERG理论中,E、R、G分别是指_____。

A.生存;自尊;自我实现B.存在;相互关系;自我实现C.生存;安全;自我实现D.生存;相互关系;成长3.76. ( B )如果职工A通过与职工B相比,认为自己报酬偏低,因而产生不公平感。

根据公平理论,A为了达到公平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_____。

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C.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投入。

4.77.( A )表扬、奖励员工,并让人他们参与管理,这能满足员工的_____。

A. 尊重需要B. 交往(或爱的)需要C. 安全需要D. 生理需要5.78.( D )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_____。

A. 尊重需要B. 成就需要C. 权力需要D. 自我实现需要6.79. ( D )股票期权理论属于_____。

A.内容型激励理论;B.过程型激励理论;C.强化理论;D.综合型激励理论;7.80. ( D )下列哪项不属于面向管理层的激励模式_____。

A. 年薪制B. 承包制C. 构筑利益共同体D. 超时或者超工作量补贴第九章群体动力.81.( D )人与人最根本的区别就是_____的区别。

管理心理学:能力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能力与管理

按倾向性:一般能力(感知、观察、注意、
二、能力的个别差异
由于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
人们能力大小有别,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认知能力的差异(观察力、记忆力、思 维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等) 2、类型差异(艺术型或思维型)艺术型、 思维型、中间型 3、发展水平差异(一般能力与特殊才能) 4、年龄差异(早慧与大器晚成,如仲永、 李贺;齐白石、陈景润等)
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主要指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 理特点)提供了能力发展的某 种可能性。 2、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生产方 式、营养和教育)使能力发展 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3、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练习、 稳定兴趣、坚强毅力和勤学苦 练等,如皮亚杰、王羲之等)
四、能力差异与管理 1、要用人之长,人尽其才。具体工作要求 与个体能力结合(根据能力分配不同工作, 给于不同职能级别,如领导、一般管理者、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管理人员应积极为发挥职工的创造力提 供条件。如:出成绩的最佳年龄是25—49 之间;运动员最好的运动生涯是25—29岁 之间;文科与理科创造力最佳年龄不同。
第四章 人格差异与管理
第四节
能力与管理
一、能力及其分类
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 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这里的“成功完成”有两方面 意思,即掌标志。
能力按照不同标准分类如下:
思维、记忆、想象等)和特殊能力
按功能: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参与活动性质: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掌握好招聘人才的能力标准 (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 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 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 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 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能力人格价值观

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能力人格价值观



EC
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 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 ——高登•奥尔波特 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 进行描述)。 个体待人处世的基本倾向。 性格决定命运。
NU
NU
经济价值:象征形式依靠在市场上通过交换而 取得的价值。
MB A
2.价值观:
3.价值观的分类(罗克奇的两种价值类型):



EC
终极价值观: 舒适、和平、安全、自由、幸福、和谐、快 乐、救世、自尊等 。 工具价值观: 能干、欢乐、勇敢、宽容、正直、独立、智 慧、博爱、礼貌、负责、自我控制等。


四、人格的文化差异
Personality显然包含了下列意涵:面具、 书写符号、戏剧里的虚构人物、私有财产、明显 的特质……但是, Personality或character,过 去指的是外部的符号特征,现在无疑已被内化为 个人的所有物,也就是某个可以显示或诠释的特 质。就某个层面而言,这是一个强烈的、占有性 的个人主义,但它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意识的纪 录;纪录了日益增强的意识(对于“独立的”、 有价值的生活的认知),且赋予我们“个别的” (individual)自我。 ——雷蒙•威廉斯
EC
NU
1、能力 2、学习及相关理论

MB A
主要内容
一、能力
1,能力:
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这是对个体能做什么的一种现时的评估。 2,三个要素: 工作背景、主观性、时间性。 3,两种能力 心理(智)能力: 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 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 体质能力: 力量因素、灵活性因素、其他因素。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

第四章个性倾向性与管理处在社会环境中的人,其行为既要受到生活环境、经验、个人生理素质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更要受到其价值观与态度的影响。

同时,每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还受到他人及整个社会环境的作用。

因此,研究价值观与态度的构成、作用及其变化的规律性,有助于管理人员了解每个职工的价值观与态度,有的放矢地提高管理的绩效。

第一节态度与价值观的概述一、态度1、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评价与行为的心理倾向。

这里所指的评价是指人对态度对象认识的肯定或否定的看法。

行为倾向则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喜恶情感和要采取的行为。

所以,不同的态度便具有不同的认识和情感,而且还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2.态度的构成作为一种心理倾向的态度,其组成有三个部分,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认知成分,也叫认识成分,它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理解、评论、赞成和反对。

例如,“我认为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这句话,便表明了主体对心理学的理解与评价及赞赏观点。

情感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表现的好恶情感的体验。

如“我热爱劳动”、“我讨厌虚伪”这两句话,便分别反映了主体对劳动和虚伪的不同的爱憎情感。

行为成分指的是主体行为的思想倾向,它不是行为本身。

它在态度中具有指导作用和动力作用,指导着人对事物的行为方向并制约人的行为反应,决定人们采取哪些行为。

如“我要向公司提一项合理化建议”。

上面的三种态度成分应是协调一致的,肯定的评价,定会产生友善的情感反应,并带来亲近性的行为倾向。

并且一经协调形成之后,这种态度将持续一段的时间,而不会轻易改变。

在行为反应模式上也表现出规则性,从而使个体适应社会。

3.态度的作用态度的作用表现在各个方面,我们主要探讨其对工作行为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1)态度影响对事物的评价和体验。

由于我们的偏见可能对同一事物的本质作出不同的解释,提出不同的假设,那些与我们的态度相冲突的事实,也会被合理化地加以取舍而使之适应我们的态度。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能力 (1)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能力 (1)

智力三维度的内容
吉 尔 福 特 的 三 维 结 构 理 论
4.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 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 的发展趋势提出:流态智力和晶态智力。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 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大部分是先天的,依赖于大 脑神经解剖结构。它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较少受文化 和知识的影响,一般人20岁以后,液态能力发展达到顶峰, 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 晶态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指获得语言、 数学知识的能力。它通过文化经验而获得,主要取决于后 天学习,如语言的词汇量和数学能力。晶体能力一生中不 断发展,只有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 两种智力包含在任何一种智力活动中,很难分开。具 有相同经历的人,流体智力高者,晶体智力发展较好。
而强烈的认识兴趣 ,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 ,有较强的记忆力 ,有探索精神和顽强意志,有坚持性,勤奋且进取心强,不易受到具体情 境的局限。
②比例,大约占人口的1%
(二)低常儿童
低常儿童是指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 平,并有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的儿童。 特点:①智商明显低下
(二)联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知识、技能和能力都是人自我调节机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他们共同作用保证人的活动顺利完 成。 2.一定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能 力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影 响人们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3.掌握知识、技能又会促进能力的发展。知识、 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知识就 是力量,无知就是无能。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 积累,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4第四章个性心理与管理

4第四章个性心理与管理

充分检验自己 的角色,并根 据角色评价, 确立自己固定 的角色行为模 式。
成功的角 色扮演
二、个性与管理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一个人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经常 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 理想
动机 个性倾向性
信念
性格
气质 心理特征 能力
世界观
兴趣
(二)个性的特征
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 心理学中气质的概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气质”概 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等等。例如,知觉的速度,注意集 念,类似于平时常说的一个人的“脾气”、“性情”。 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强弱,人们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倾向 于自己的内部世界。
(2)气质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
个体(I) 群体(G)
被知觉者
个体(I) 群体(G)
②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知觉者的特征 被知觉者的特征
情景因素的影响
知觉者的特征 知觉者是洞察和注视别人的个体或群体。 人们在观察他人时,总习惯于以自己的为准则,从而 对他人作出某种判断。 乐观的人,会更倾向于去观察别人的积极方面, 而疑虑过多的人,总是会从别人身上观察到许多消极 的问题。
自我认知要素 自我认识与评价 自我追求行为
物质自我
对自己身体存在有自觉的 追求身体外表、欲望 意识,如身体、衣着、仪表、 的满足。如装饰、打扮、 家庭等的认识与评价 爱护家庭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誉、 引人注目、讨好别人、 财产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 追求名誉、爱与隶属等 评价 对自己的智慧、能力、道 德水准的认识与评价 追求智慧、宗教、道 德与良心
定势效应
也叫定型效应或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头脑中 存在有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比较固定的看法。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

第四章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

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
——但失调是否立即引起态度的改变而趋 但失调是否立即引起态度的改变而趋 向协调,还得看失调的程度如何而定。 失调的程度如何而定 向协调,还得看失调的程度如何而定。由以下 两个方面所决定: 两个方面所决定: 看认知因素对个人的重要性( ①看认知因素对个人的重要性(主要是价值 观)如何。若与本人关系不大,即使认知处于不 如何。若与本人关系不大, 协调的关系中,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失调。 协调的关系中,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失调。 认知失调的程度, ②认知失调的程度,随着其失调关系中的认 知因素的数量增加而增长。 知因素的数量增加而增长。
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
二、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理论 平衡理论— 2.平衡理论 海德 海德认为个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是处在三角 海德认为个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是处在三角 关系之中的,这个三角关系包括三个元素:自 关系之中的,这个三角关系包括三个元素: 之中的 他人、其他事物或人。 己、他人、其他事物或人。 当三者处于肯定关系时,呈现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 当三者处于肯定关系时,呈现平衡状态; 若三者处于否定关系时,则呈现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 若三者处于否定关系时,则呈现不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形成的是稳定的态度 稳定的态度, 平衡状态形成的是稳定的态度,而不平衡 的状态所形成的态度是不稳定的 因为不稳定, 不稳定的。 的状态所形成的态度是不稳定的。因为不稳定, 便导致三角关系中的某种变化 使其趋向平衡 某种变化, 便导致三角关系中的某种变化,使其趋向平衡 状态,其主要思想与认知失调理论相似。 状态,其主要思想与认知失调理论相似。
第二节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
二、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理论 2.平衡理论 从P—O--X模式中,可得出两条规律: O--X模式中,可得出两条规律: (1)平衡状态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 (1)平衡状态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 乘为正; 乘为正; (2)不平衡状态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 (2)不平衡状态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 相乘为负。 相乘为负。 平衡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 平衡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有 很多解决认知不一致的途径。 很多解决认知不一致的途径。平衡理论侧 重于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 重于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而认知 失调理论则强调个体通过对自身态度的调 节达到认知平衡。 节达到认知平衡。

14《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4《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61814 适用专业:心理学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一、课程性质与目的管理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主干课程。

管理心理学,是兼具理论与应用的心理学课程,也是拓展心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学应用技能的专门课程。

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目的,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使学生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学技能,特别是提高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组织管理问题的能力水平。

3、使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3学时)(一)教学目的、要求:理解管理科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关系,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基其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了解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管理科学的发展,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管理科学的发展一、早期管理二、科学管理三、现代管理四、最新管理第二节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组织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二、美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三、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概况第三节组织管理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中的地位一、普通心理学二、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四、教育心理学第四节行为科学与心理学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4学时)(一)教学目的、要求:理解研究模型的涵义,理解行为变量的测量,了解研究的具体方法。

(二)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模型,行为变量的测量。

第一节模型一、模型的概念二、模型的分类三、模型的结构第二节行为变量的测量一、量表二、变量的处理方式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四、行为测量的标准第三节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二、谈话法三、实验法四、问卷法五、测验法六、个案法第四节研究结果数据处理的方法一、集中趋势分析二、离中趋势分析三、抉择分析四、相关分析五、因素分析第三章人性的假设与管理(3学时)(一)教学的目的、要求:理解人性假设理论及其应用。

第四章 习题答案

第四章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心理上相互作用,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2.群体结构: 指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保证群体有序运行的特征。

3. 社会惰化: 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4. 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定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5. 地位: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也可以说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社会职位或等级。

6. 群体动力:群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

这些力涉及群体成员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群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间的看法。

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7.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8. 群体压力: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作用。

9.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

10. 冒险转移现象:又称极端性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容易出现冒险倾向。

11. 小集团思想:小集团思想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的一种思想作风,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因此也称作小群体意识。

12.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3.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成员间可能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互相满足需要而形成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13. 群体决策: 是群体成员共同参与作出决定。

管理心理学总结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结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结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着重是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人际关系系统;其研究对象与工程心理学相比较,是研究更纯粹的人得因素方面的问题。

2 .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与范围是: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影响劳动生产效率与效益的个体心理、团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行为等。

3. 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自然性和社会性交叉以社会性为主的一门带理论性的应用心理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多层次性的边缘学科。

4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结合分析法,经验总结与个案分析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的应用。

第二章5 .管理心理学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16——17世纪之前是早期文明的管理,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查尔斯?阿贝奇;18——19世纪工业心理学:胡戈?闵斯特伯格。

20世纪20年代前事古典管理时期:泰勒,法约尔,韦伯。

20世纪30——5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萌芽与形成的时期:梅奥。

20世纪50——7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阶段:布莱克特,巴纳德,卡内基?梅隆,马奇。

20世纪70年代之后最新管理或综合管理阶段:弗雷德里克,维克?马奇。

6 .罗伯特?欧文——人事管理之父;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组织理论之父;胡戈?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7 .古典管理理论的管理特点是强调“劳动分工、控制幅度、管理层级、外部激励、正式规章等”。

其中,泰勒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的思想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与管理职能;韦伯提出职权结构理论,是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

8. 列宁对泰勒管理理论的两重性的分析:一、指出泰勒制是资产阶级巧妙的、残酷的剥削工人的手段;二、指出它具有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9.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五种因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十四条管理原则:专业化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性;命令的统一;指挥的统一;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集权制;阶层或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保持员工的稳定;创造性;团体或集体精神。

中学毕业班管理工作规定范文(三篇)

中学毕业班管理工作规定范文(三篇)

中学毕业班管理工作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学毕业班的管理,确保学生顺利毕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有关教育法规,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毕业班是中学学生学业发展的最后一年,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关键时期。

第三条毕业班管理工作是指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的管理,包括学业管理、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升学就业指导等内容。

第四条毕业班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毕业生健康、自信、有责任心、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章学业管理第五条学业管理是毕业班管理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最关注的问题。

第六条学校应制定毕业班课程计划和学习计划,确保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学业。

第七条学校应设立毕业班学习小组,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小组的工作,包括学习讨论、学习计划制定和学习总结等。

第八条学校应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电脑室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第九条学校应安排定期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

第十条学校应定期组织毕业年级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章学习指导第十一条学习指导是毕业班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第十二条学校应开设学习指导课程,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并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第十三条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第十四条学校应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和自主学习。

第十五条学校应定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指导予以解决。

第四章心理辅导第十六条心理辅导是毕业班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十七条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心理辅导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

第十八条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管理学概论》第四章课堂笔记

《管理学概论》第四章课堂笔记

福师《管理学概论》第四章管理原则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学生知道;理解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明白其中主要的观点和联系;掌握要求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知识,并能用于考核及平时的实际问题分析。

掌握属于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最高层次。

理解和掌握层次的内容为本课程主要考核的内容。

本章内容同学们要本章重点掌握管理学人本原则、系统原则、效益原则等基本理论。

◆知识点解析一、管理的人本原则(一)人是管理的目的管理的人本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并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的人本原则是管理学通过总结人类管理实践经验而提出的指导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代表了现代管理学和成功管理者的基本共识,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观念。

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大都可以归结为对人的理解不同。

例如,X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假设之上的,Y理论则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假设之上的,Z理论则试图超越人性“善”还是“恶”的问题。

再如,传统的管理理论往往把人当作手段来看待,认为人和机器等工具一样,无非是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现代管理学则普遍地摒弃这种看法,把人看作是目的,认为人本身就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

所以,对于现代管理学来说,关于“人是手段”还是“人是目的”的争议,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首先,“人是目的”的观点是现代管理者的共识。

具体地说,关于“人是目的”的共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作为目的是一个客观目的,它不是由某人或某一组织确定下来的,而是由管理系统中全体成员的基本的和共同的利益决定的;其二,人作为目的又是一个普遍目的,它是一切活动的目的。

其次,“人是目的”的观点综合了管理学发展的成就。

管理学的发展,以不自觉的形式趋近于真理,因而,对管理模式的最新设计有可能在极其有限的意义上反映人是目的的思想。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个性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个性

15
第五节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 ➢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
的关系的认识
2020/10/21
16
2020/10/21
17
➢ 3、独立顺从说 ➢ 4、社会文化说 ➢ 斯普兰格 ➢ 理论型 ➢ 经济型 ➢ 审美型 ➢ 社会型 ➢ 权力型 ➢ 宗教型
2020/10/21
14
➢5、特质说 ➢卡特尔16PF ➢吉尔福特的特性说:ABCDE型 ➢艾森克的特性说 ➢内倾稳定型,内倾不稳定型 ➢外倾稳定型,外倾不稳定型
2020/10/21
第四章 个性
2020/10/21
1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概念 ➢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020/10/21
2
二\个性基本特征
➢ 一\独特性 ➢ 二\整体性 ➢ 三\稳定性 ➢ 四\发展性 ➢ 五\社会性
2020/10/21
3
三\个性结构
➢ 1\个性倾向性 ➢ 后天性:需要\动机\兴
6
三\气质与管理
➢1\气质无好坏 ➢2\依气质合理选择工作 ➢3\培养适合工作要求的气质 ➢4\人员配置考虑气质互补 ➢5\依气质差异灵活管理
2020/10/21
7
第三节能力
➢一、能力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

2020/10/21
8
二、能力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020/10/21
9
三、能力个体差异
➢1、能力类型差异 ➢2、能力水平差异 ➢3、能力早晚差异 ➢4、能力性别差异
2020/10/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的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成长的美国伊利诺大学 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Cattell)和德国出生移居英国 的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Eysenck) 。
卡特尔认为,个性特质是所有人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因 人而异,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异。情绪稳定性、活 动性、支配性、内倾性、外倾性和社交性等,都被认为是 重要的个性特质。 他基于此认识基础上的量表影响巨大。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 点。正如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个性 相差甚远。但就个体而言,其个性特征又是相对稳定的,有 的人生来活泼好动、性格爽朗,有的人生来温柔安静、性格 沉稳等。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其一,个性倾向性、 即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 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其二,个性心理特征,即心理 过程的特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我们主要讨论个性心 理特征的内容。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 克兰德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 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 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 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 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个性对人的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为个性更多地打 上了个人经历等社会因素的烙印。个性是在人的成长与发 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含遗传形成的独特心理特征,也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巨大影响,例如,文化 因素、社会因素和情景因素等。
管理心理学有关个性的研究,尤其是在管理背景下怎样影 响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整个行为方式,为有效的组 织管理(干部与员工的测评、选拔、配备、培训和发展等) 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织的反复练习,
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 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
完整性
二、管理技能与胜任力
1.管理技能的概念 把知识转换成获取所需要绩
效行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三 大类型:技术技能、人际技 能和概念技能。
管理技能层次图示
概念技能 人际技能 技术技能
2.内隐知识与胜任力
内隐知识是指使个体达成价值目标的活动导向的知识,是 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下获得的,也是一种实践技能,通常 不能开放地表达和陈述,并且是在缺乏直接指导下获得的。
第四章 能力、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 能力 第二节 个性 第三节 能力与个性测量 第四节 个性差异管理
第一节 能力管理
一、能力与技能
1.能力的概念 心理学家们曾经从不同角度给能力下过定义。一种观点认
为,能力是熟练和技能的综合,常用“ability”这个词来 表示,把能力解释为“执行某种行动的技巧,在这种行动 中,包括复杂而协调的动作和智力题的解决”。另一种观 点则认为,能力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潜能”,是人们生理 活动的“能量”,可用“capacity”来表示。心理学词典把 “capacity”解释为:“个体在某种机能方面的最大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受先天的身体组织的限制,从理论上可以用这 种机能在适当条件下所能开发极限来加以测量。” 卡特尔的液体能力与晶体能力。
胜任力:应用领域的深层综 合能力。
言语能力
认知能力的构成
空间能力 认知能力 定量能力
推理能力
2.技能的概念
技能的特征
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
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
目的性
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
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
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
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
连续性
技能的特征
动态性
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
能力具有个人之间和团队之间的差异,个人差异包括一般 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差异,以及年龄、性别的差异。
管理心理学把人们能够顺利 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称 为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 殊能力等两大类。一般能力 以基本智力为基础,是在各 种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 能力。例如,观察能力、记 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特殊 能力是从事专业活动的能力, 例如,财会能力、飞行能力 等。还有一类称为“能力倾 向”,反映出人们潜在的能 力素质,例如,机械能力倾 向、数理能力倾向等。认知 能力是重要的基本能力,一 般包括四个方面:
个体与情景之间的媒介单元 主要有:编码,期望和信念, 情感,目标和价值观,综合能力和自我调节计划等。这些 媒介单元在经验的作用下以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 了不同情景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个性结构,从而产生特定于 情景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并体现出跨情景的个体差异。
该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人和情景的交互作用,进而 解释个性心理的动力组织、个体知觉、自我调节等概念。
艾森克认为,个性类型是由特质之间必要的联系所构成, 类型是观察到特质的集合体。他把人的行为分成:类型、 特质、习惯性反应和特殊性反应等四个水平。
2.个性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由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米歇尔提出,这一理论不仅 考虑了个性的稳定性,同时还考虑了情景因素的影响以及 许多中介变量的影响。理论认为,个体在不同的情景下所 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个性结构的综合 反映。个体与情景之间存在着许多媒介单元,随着不同的 个体及情景而变化。
我国古代的个性思想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儒家思想 的影响下,古人对他人的评价是从道、德、仁、艺四个方 面进行的。而这四个方面,道是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德, 第三层次是仁,最基本的层次是艺。每个方面均有复杂的 内容。后面的层次概括了前面的内容。优点与不足。
二、个性的基本理论
1.个性的特质理论
关于个性的管理心理学研究是以个性特质理论为最初的基 础,特征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被视为当代个性心理学的两 个主要理论思路。
胜任力能有效地预测现实
工作绩效。胜任力依赖于 五个因素:(1)专业知识; (2)心理特征(个性);(3) 认知技能;(4)决策思维; (5)任务特征。
胜任力的影响源
任务特征
专业知识
胜任力
决策策略
心理特征
认知技能
3.管理胜任力的类型
思维胜任力
行为胜任力
管理胜任力
情感胜任力
知觉胜任力
第二节 个性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