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合集下载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一、洛夫的诗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 洛夫敢于大胆创新,是个富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诗人。诗歌风格几经转折,大致经历
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回归明朗的过程。 二、痖弦的诗
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 痖弦用忧郁的眼睛看人世,表达对现代生活的困惑。 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
二、《鲁冰花》 这部小说的问世,奠定了钟肇政扎根乡土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虽然这部小说不是专门写 给少年儿童看的,但它的发表却是台湾儿童文学“乡土意识”和现实特征的最早体现,标 志着战后第一代台湾省籍作家用国语创作的、反映台湾这块土地上少年儿童成长和生活 的本土少年小说的萌芽与发端。钟肇政的《鲁冰花》成为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崛起的先 兆。
三、《将军族》 作为陈映真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较典型的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从题材上看,它是一个凄婉 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 同时辅之一现代派手法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 不可发生的感情,写得真实感人。从主题上来看,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叶石涛所说:“他 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 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
三、风格 民族抒情体的现代诗: 民族风格、抒情风格、现代风格的融合。
第二节 “现代诗”及其主要诗人
一、纪弦的诗 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
诗。
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现代人” 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

台港澳文学概论

台港澳文学概论

• 5、戏剧 1)在台湾光复初期曾经有过一段活跃时期, 但时间不长,当时大陆的剧本不断在台湾 戏剧舞台上演。 2)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的大专院校中近半 数都建立于剧团。台剧改革寻找新的突破 口。 3)1980年到1984年间,以姚一苇为主任委 员的“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举办了5 届实验剧展,参展的剧团从现代话剧表演 与中国传统戏曲、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关系 等方面作了多种有益尝试。
• (二)澳门新文学的成绩 • 1、诗歌创作最能代表澳门新文学的成绩。 多元化的艺术追求是它的最大特征。 • 2、散文的繁荣是与报纸文艺副刊的创办同 步。但澳门散文的深度不够,精品也不多。 • 3、小说创作与诗歌、散文相比略逊一筹。 中鲁茂、周桐、陶里、吕平义等人的小说 具有代表性。
• 八、思考题: 思考题: • 1.台湾文学的发展分哪几个时期?各时期 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哪些? • 2.香港本土作家的创作有哪些特征?其代 表作家有哪些?
(一)香港的作家队伍
• 1、香港本土作家。当代香港本土作家大体 可分为三代,即老一代、第二代及新生代。
• 老一代本土作家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 后出生的,以侣伦(代表作《穷巷》)、黄 谷柳(代表作《虾球传》)等人为代表。 • 第二代本土作家以海辛(代表作《乞丐公 主》)、西西(代表作《像我这样一个女 子》)、吴煦斌(代表作《牛》)等人为代表。 • 新生代本土作家是指6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 家,如钟晓阳、黄碧云、董启章等。这批 作家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 2、香港通俗文学作家队伍庞大,作品数量 很多,由于过分强调适应市民趣味,片面 追求速度,追求趣味、“戏说”,作品自 然鱼龙混杂。但总的来看,香港通俗文坛 也有有才华的作家,层出不穷的作品中也 不乏文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佳 作。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特别艺术成就的是 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对比说起港台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的文学作品,比如《乡愁》、《城南旧事》,香港的电影《无间道》,武侠小说《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其实,无论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港台文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形式上而言,台湾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散文,而香港则更倾向于电影、短篇、长篇连载小说。

这与两地的历史、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

台湾在50年代后,大批大陆人士入住,文化习俗受到强烈冲击,整个社会处于调整期;同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严格的控制;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电视电影等发展水平较低。

而香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生活节奏快,实施以商业为主导的香港模式,电影更符合大众需求。

同时香港纯粹的文学期刊不多且很不稳定。

因此发达的报业给小说提供了重要阵地。

很多长篇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然后再出单行本。

发表阵地的“报纸化”,决不仅是发表方式的简单改变,这对小说创作的选材、叙述、结构、语言和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而言,台湾文学的主旨大多与怀旧思乡有关,同时作品中总免不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台湾现代派先驱纪弦“槐树叶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以在故国捡到的一片槐树叶作为自我寄托,表现出了深切的怀乡之情。

我最喜欢的于右任的《思乡曲》中也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每读来总忍不住欷歔慨叹。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14篇故事组合而成,涉及到的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仆公、上流社会的窦夫人、知识分子余嵚磊教授到退休的女仆顺恩嫂、帮佣工人王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拥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他们皆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1949年到台湾这个小岛的,而且他们在大陆的“过去”并没有随着迁台而完全消逝,在台湾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那些无法遗忘的回忆,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台北的现实生活。

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

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

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港台文学,即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作品,由于受到地域、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拥有自身独特的创作特色。

这些特色包括承传和变革的相容性、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探索、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等方面。

首先,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变革的相容性上。

港台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在这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港台文学作家常常通过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变革,折射出时代风貌和社会变迁。

比如,在香港文学中,著名作家杨绛就以她的作品《洗澡》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呈现出了对于传统社会的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与此同时,港台作家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变革,不断开辟新的文学领域。

例如,台湾作家黄春明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与现代写作语言的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作品。

其次,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还表现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探索上。

港台地区是历史上的交流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的交汇之地。

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得港台文学的创作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学作家们广泛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创作。

香港作家陈冠中的小说《无声告白》就融入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展示了一个多元共存的城市社会。

台湾作家张爱玲则以其独特的笔触,将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潮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受人推崇的作品。

再次,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还在于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的表达。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港台地区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传递对社会的批判、呼唤公正与正义的声音。

林达的作品《林达小说集》正是这种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的集中体现。

他在作品中直面社会弊端,关注弱势群体,探讨道德和社会伦理,为港台地区文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包括承传和变革的相容性、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探索、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等方面。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是指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港台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的举例:
香港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
1. 阿Sir:《獨舞》、《綜藝狂想曲》。

2. 張曉風:《百無禁忌》、《打開心胸》。

3. 陳冠中:《九月重陽》、《麥田狂想》。

4. 舒琪:《舒琪散文集》、《喜劇之角》。

5. 古華:《神啊,你看見了嗎》、《悲報告文書》。

台湾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
1. 柏楊:《洗黑錢者》、《我是台灣人》。

2. 王文興:《荷槍實彈的國語教學》、《蘋果之歌》。

3. 朱天心:《青鳥之歌》、《不食人間煙火》。

4. 張愛玲:《半生緣》、《金鐘罩鐵布衫》。

5. 余光中:《至聖先師詩集》、《散文總集》。

这只是一些著名的港台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例子,还有许多其他作家和作品也值得一提。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二)台湾当代文学史(20世纪50~70年代)
“三禁”:“党禁”、“报禁”、“戒严法”
1、“战斗文学”“反共文学” 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
“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 2、怀乡文学 50年代初,缅怀、追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 於梨华《梦回青河》 张秀亚《三色堇》
7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7 、新人类作家与世纪末文学思潮:
朱天文、朱天心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第二节
香港文学
要艺术特点 。 赖和所开创的立足乡土、心怀 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成为后代台湾作家的一笔 宝贵财富。
3、30年代倡导“乡土文学”
黄石辉、郭秋生、叶荣钟大力提倡
口号——“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写 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 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4、 30、40年代,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5、台湾光复以后的论争 6、社团与刊物 “新民会” “台湾文化协会” “南音社” 《台湾青年》《台湾民报》《台湾文艺》 《兴起
与发展 首先从诗歌上倡导 小说方面:围绕在夏济安周围的大学 生作家 60年代,以《文学杂志》、《现代文 学》为阵地掀起现代主义浪潮 白先勇《游园惊梦》 欧阳子《魔女》

港台文学题库

港台文学题库

台湾文学:是在大陆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产生的。

广义而言,指“出生或客居台湾所发表的所有文字和作品。

”狭义指“描写台湾乡土人物、再现台湾典型环境、运用台湾方言的作品、表现台湾人生活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代表人物有白先勇、朱天心、朱天文。

香港文学:指自20世纪起,香港在特殊历史与政治背景下发展出的文学。

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地、连接两岸的桥梁,旅港、居港、本土的文化人,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虽然香港被诟病为“文化沙漠”,但其在华语文化圈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代表作家西西、李碧华。

台湾乡土文学:主要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台湾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台湾地方色彩的文学。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乡土一词在台湾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赋予了台湾乡土文学以浓厚的政治意味和悲情色彩。

代表作家:陈映真。

台湾现代诗: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

台湾的现代诗是大陆文学运动推动的结果也是传统社会转型的产物。

台湾现代诗主要受到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艺术手法上继承古典技巧,但更多的采用西方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内容反映新生活、表达新思想。

如郑愁予的《错误》、席慕容的《七里香》等。

台湾现代派小说:具有明显的“西化”和“写实”的特点,注重描写人和人性、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复杂规律。

广泛采用西方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如意识流的运用)。

代表作家白先勇、欧阳子。

香港专栏文章:在香港出版物上撰写的文章,文章常含有作者对当下新闻热点和国家时事的犀利观点与评论。

与一般的文章相比,更具时效性、务实性、针对性、思想性。

如董桥、陶杰的文章。

朱天心与朱天文1.两人的创作都可归类为“闺秀”文学,颇有张爱玲之风。

2.朱天心侧重描写青年的成长经历,善于书写朦胧又炽热的感情。

单纯而温柔的笔调里充满了月明星稀、云淡风轻的动人情怀,而又脱不去一层悠悠的感伤与无奈。

她用平淡而又真实的言语,勾勒出年轻人的冲动与执着。

如《采薇歌》里的男女主人公,他们将生命与灵魂完全投入到自己爱的人身上,爱得是那么的热烈而决绝,从未考虑过自身的处境。

对台港文学的看法

对台港文学的看法

对台港文学的看法
台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富有强烈的当下性与现实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台港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其中,台湾文学以乡土文学为主,展现了台湾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香港文学则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主,展现了香港的现代都市生活和社会问题。

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学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台港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的来说,台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
(二)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 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 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第六章台港文学

第六章台港文学
: • 台湾现代文学(1920—1945)先后经历了开拓期、繁荣期和沉寂。 • 台湾当代文学(1945--)先后经历了“文化沙漠”时期、“战斗文艺”和
“乡愁文学”时期、现代派文学盛行时期、乡土文学再崛起时期和八十年代 开始的台湾文坛的多元化倾向时期。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余光中、洛夫的诗 歌创作。香港文学从二十年代开始,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 (二)作品选读: • 《一朵小白花》表现了对人间真情的留恋,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多方 面地运用对比手法。 • 《雪地上的星星》描写了台湾留美学生的艰难处境。巧妙而多样的心理刻划。 • 《倚天屠龙记》鲜明、丰满、个性特出的人物形象。 •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 《蛇》出色的心理描写。明快的语言。 • 席慕容诗三首 感情深沉含蓄。跳跃式的结构。 • 《催魂铃》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矛盾心态和怀旧心理。知识丰富,巧妙地借用、 改用成语,生动的比喻。 • 《亲不亲,故乡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爱心。

港台文学绪论

港台文学绪论

1986 《台湾新文学概观》、《台湾当代文学》 1987 《现代台湾文学史》 1988 《台湾现代文学简述》 1989 《台湾新文学初编》





20世纪90年代:兼关注香港文学 1990 《香港文学简史》 1993 《香港文学概观》 1995 《香港文学简论》 1996 《香港当代小说概述》 1997 《香港文学史》 1998 《当代香港写实小说散文概论》 1999 《香港小说史》

1984《杨逵小说选》、《赖和短篇小说选》 李黎、聂华苓lí nɡ 、於梨华、白先勇、张系国都 是大陆籍台湾旅美作家; 钟肇政、陈映真、王拓、杨逵kuí 、赖和是台湾 本土作家。

学术成果:(文学评论、新文学论丛、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文:张葆莘bǎo shēn 《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张超《借欧 美现代派之琴,唱中国流浪者之歌——论於梨华的创作》、封祖盛 《论白先勇的小说》、卢菁jīnɡ 光《他在探求什么——台湾作家 张系国散论》、武治纯《台湾文坛老兵——杨逵桨其创作》、潘翠 菁《台湾省作家——钟理和》等 专著:1984《台湾小说作家论》(赖和、吴浊流、杨逵、钟理和、 林海音、於梨华、白先勇、黄春明、杨青矗) 1985《压不扁的玫瑰花——台湾乡土文学初探》 1986《乡恋、哲理、亲情——台湾文学散论》等


总集类: 《台湾当代名家作品精选集》(10种,国文 联)、《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中国友 谊)、《二十世纪台港及海外华人文学经典系列 丛书》(花山文艺)等。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厦门鹭江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文学的宣传、教化、认识功能——审美、娱乐、 消费功能 言情、武侠、科幻、历史等通俗类作品出版 着重于文学本身艺术品质考量的学术定位及适应 市场需求的赏析性评价成为主流。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二)50——70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国民党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 “反共文学”。 2、50年代初“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年代初“ 、 年代初 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3、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 年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50年 代,至60年代几乎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诗歌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和小说领域。 和小说领域。 4、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5、70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6、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九十年代。 、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2、现代派文艺思潮。 、现代派文艺思潮。 3.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三)80——90年代 年代 1、第三次南下作家,日渐成为香港文学界的 、第三次南下作家, 生力军。 生力军。 2、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3、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4、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5、“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 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第二节 香港文学的发展概况
从20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香港文学 世纪20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20——40年代 年代 1、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2、第一次南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 、 用。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
是白先勇至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 说,也是一部独特的创作。 1977年开始连载,1983年出版 单行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 恋为题材的小说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聚 焦台北新公园里一群沦落少年— —“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 为人知的生活,以及他们被社会、 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 心路历程。
白先勇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金大奶奶》发表到赴美前夕,
是他的创作前期。这一时期的作品 主要回忆少年生活,主观色彩较浓, 较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 到美国留学,是白先勇创作的分水 岭。环境的骤变使他产生了难以排 遣的文化上的乡愁。经过两年的创 作停顿,白先勇写了一系列以留学 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自《永远的尹雪艳》开始,白先勇 的小说艺术臻于成熟的境界。
亮·太阳》、《樱子姑娘》,李辉英的《海角天涯》,张 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唐人《金陵春梦》等。 散文集有叶灵凤的《能不忆江南》,徐訏的《传薪集》, 徐速的《心窗》等。 诗集有力匡的《燕语》,何达的《洛美十友诗集》等。
.
5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香港兴起。1955年8 月,由王无邪、昆南、叶维廉等合办的诗刊《诗朵》出版。 其主要作者包括杜红、卢因、蓝子(西西)等。这是香港 现代诗人的第一次集结。1956年2月,马朗主编的《文 艺新潮》出版。这本杂志集翻译、理论和创作于一体,把 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推向高潮。西西、李英豪、戴天、王无 邪、蔡炎培等一批年轻的作家都以开创性和实验性的创作 投入这股潮流。
《现代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 思潮的深刻影响,它为现代派文学在 台湾的崛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主义文学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 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卡夫卡、乔伊 斯、吴尔芙、福克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作品 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
一、台湾文学
(一)台湾文学概述
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
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
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
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
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
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
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
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
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
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
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
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女性文学潮流:女性文学思潮指女性作家以女性题材和女性意识进行创作的文学潮流,
“母题”仍是表现“女性”作为人的觉醒。

女性文学从50年代开始,一直是文坛上引人注目的创作力量,从林海音、琦君到60年代的郭良蕙、琼瑶等女作家的创作,构成台湾文学的亮丽风景。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分述
(1)赖和原名赖河,字懒云。

台湾彰化人幼习汉文,1909年考入台湾总督府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令人敬仰的仁医。

赖和对台湾新文学有开创之功,因此有“台湾新文学”
之父之称。

他于1926年1月在《台湾民报》上发表小说《斗热闹》之后,到1935
年底十年间,共创作小说篇目29篇,发表16篇。

赖和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殖
民统治下的台湾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面貌。

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日本殖民者的
谴责和抗议;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对劳苦大众的关心与同情。

赖和小说
在台湾文学史上开风气之先,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地位是崇高的,被
称为“台湾的鲁迅”和台湾文学的“奶母”。

(2)杨逵原名杨贵,曾用笔名杨达。

台南新化人。

少年时代,他耳闻目睹日寇铁蹄下台湾民众血流成河的种种惨象。

1932年,他首次以“杨逵”这一笔名写成白话文
小说《送报夫》,经赖和之手刊载于《台湾新民报》。

杨逵的创作涉猎甚广,小说、戏剧、评论、散文,以小说成就最高。

日据时期,他的小说写于“七七事变”前的
主要有《送报夫》《蕃仔鹅》《模范村》,另有写于1942年的《父与子》《萌
芽》。

这一时期他的小说创作数量不多,但大部分反映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
这一主题,重在惊醒民众,激励人心,鼓舞斗志。

(3)吴浊流原名吴健田,祖籍广东蕉岭县,1990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个性刚强,在日据台湾时期仍然坚持使用母语,终其一生,作品中均表现出强烈
的爱国主义精神。

吴浊流的创作始于旧体诗,散文亦有涉猎,有大量的杂感、游记、评论。

他的小说创作以台湾光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有《功狗》《泥沼中的金鲤鱼》《先生妈》等。

他自194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胡志明》
(后易名为《亚西亚的孤儿》),到1945年脱稿,以台湾在日本统治下的一部分
史实作为背景,当时这是任何人都不敢写的史实。

这部小说选取以日本殖民统治下
的台湾社会为背景,透过主人公胡太明的人生经历,展现出阔大的历史画卷。

人称
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可以说是代表着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最高成就。

但由
《亚细亚孤儿》所引发出来的“孤儿意识”,在今天经常被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用来
作为“台独”的一种依据,这当然是歪曲和篡改了作者吴浊流本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