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业概述1. 畜牧业的定义:畜牧业是指利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管理等措施,生产肉、蛋、奶、毛、皮等畜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
它包括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与之相关的饲料生产、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2. 畜牧业的重要性:- 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畜产品是人体所需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 经济价值: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生态循环:畜牧业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
- 社会就业:畜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3.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畜牧业:以家庭为单位,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依赖自然草地和农作物秸秆。
- 现代化畜牧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二、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1. 饲料的概念:饲料是指能供给动物食用,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物质。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饲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植物性饲料(如谷物、豆类、草料)、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矿物质饲料(如食盐、石粉)、微生物饲料(如酵母培养物)。
- 按营养成分分: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蛋白质饲料(如豆饼、鱼粉)、粗饲料(如干草、秸秆)、青绿饲料(如青草、叶菜)。
3. 畜体的化学组成:- 水分:占畜体比重最大,约为50%-70%,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 蛋白质:约占畜体16%-20%,是构成动物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
- 脂肪:约占畜体10%-20%,是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同时具有保温、缓冲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 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钠、氯、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锰、碘、硒等微量元素,参与骨骼、牙齿的形成和生理功能的调节。
畜牧学概论
优质肉鸡牛的补偿生长猪的全进全出制一、如何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来合理组织养猪生产(重点)1 四季发情,多胎高产可通过早期断奶、激素处理,采取同期发情等措施来提高母猪的利用率,使母猪年产胎次提高,此外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应注意观察其发情征候,避免错过。
2 生长快速,屠宰率高地方品种猪8月龄达100公斤,外来品种猪6月龄达100公斤,此时屠宰率最高,应适时出栏。
为保证猪只迅速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哺乳母猪的饲料营养水平,;提前补饲,锻炼仔猪胃肠机能,使仔猪能尽早采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促使仔猪正常发育,健康生长。
3 猪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强猪往往在发病初期不易发觉,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已较严重,难于治疗。
因此,饲养人员应该注意观察猪的日常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 杂食性强,摄食行为特别猪能广泛利用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质饲料,而且采食量大,利用能力强,对饲料消化较快。
猪除睡眠外,大部分时间都会用来采食。
猪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颗粒料,湿料。
5 听觉和嗅觉灵敏,视觉不发达在生产中按仔猪的强弱固定奶头以便同窝仔猪能均匀生长发育。
在仔猪寄养时设法干扰母猪的嗅觉,在并群时要设法混淆各猪的气味,避免猪只间的斗架,饲养时避免发出较大的声音。
猪视觉弱,可用假母猪进行公猪采精训练。
6 对温湿度敏感大猪怕热,小猪,尤其是初生仔猪怕冷,成年猪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保持猪舍干燥,初生仔猪注意防寒保暖,7 群体位次明显,具有争斗行为在饲养实践中,应避免经常调整猪群,在组群时,可用镇静剂和能掩盖气味的气雾剂,以减少混群时的对抗和攻击行为。
8 爱好清洁在猪进入新圈后的头三天应认真调教,做到睡觉、采食和排便“三点定位”,以保持圈内清洁卫生。
问答题一、猪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性成熟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2、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积脂力强3、食性广,饲料报酬高4、屠宰率高、产肉性能高、肉脂品质好5、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6、小猪怕冷,大猪怕热7、定居漫游,喜清洁,易调教,群居位次明显二、如何按商品用和种用分别对猪群类别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利用目的可以划分种猪和肉猪,种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种公猪和种母猪--后备猪----鉴定猪---基础种猪,肉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生产猪。
(完整word)畜牧学概论
均匀度:指群体的均匀程度.一般以在平均体重±10%内个体数占所抽测数的百分率来表示。
全进全出制:是家禽生产中的管理制度,全进指同一饲养场或同一舍只饲养同一日龄或相差不超过3-7天的鸡;全出指一次性同时出栏;出栏后彻底清扫,消毒,并空闲2-3周.这样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家禽孵化的基本条件:温度、湿度、通风、转蛋、凉蛋鸡鸭鹅鹌鹑的孵化期为21、28、30-33、16-18孵化期两个死亡高峰:一:孵化前期,鸡胚在孵化前3-5天,是胚胎生长迅速,各种胎膜相继形成而作用尚未完善。
胚胎对外界环境很敏感:种蛋贮存不当、过量甲醛熏蒸、维A缺乏等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孵化后期,鸡胚在孵化18天后。
胚胎正处于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时期,生理变化剧烈,需氧量剧增,其自温产热猛增。
传染性胚胎病、孵化环境(通风与散热)、蛋是否大头向上放置等影响很大。
防疫:家禽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禽群;场址的选择和布局: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制,日常防治;疫病流行时的扑灭措施.猪的经济类型:1。
瘦肉型(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夏、美国杜洛克、中国三江白猪)2。
脂肪型(广西陆川猪、福建槐猪、云南滇南小耳猪、小约克夏)3。
肉脂兼用型(国内除三江白猪和湖北白猪、苏太猪外均是,如中约克夏、哈白猪、浙金猪、北京黑猪)中国猪的分类:华南型,华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中国养猪世界第一:养猪头数猪肉产量品种数量出口活猪头数出口猪鬃出口肠衣中国养猪成就:1,养猪的规模迅速发展2,生猪的出栏量3,人均猪肉的消耗量4,猪肉的产量5,加强猪种资源保护,良种引进6,饲料工业发展迅速7,疫病防治成绩显著8,养猪业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公猪饲养管理:充足营养,单圈饲养,适当的运动,刷拭,修蹄,适宜的环境条件,定期体检固定配种舍,合理的利用,卫生防疫。
种质特性:1.产地来源 2。
体型外貌 3.生产性能(生长,产仔,肉质) 4.杂交利用情况地方种猪种质特性:1.繁殖力强 2.抗逆性强 3。
《动物遗传资源价值与保护意义》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论文食品科学学院2010级王文佳222 010 3240 12031 Part one 动物遗传资源价值与保护意义一.首先,解释一下“动物遗传资源”的含义。
据估计,地球上有3000多万种生物种,其中4万种为脊椎动物,不到1.5万个种属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但只有30个种被驯化进入人类食物链。
为了适应各地气候和不同人的需要,人们培育出了很多遗传上有差异的动物类型或品种。
这就是我们要保护的重要动物遗传资源。
二.动物遗传资源的价值动物遗传资源是地球生命经过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们来医生存和继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食物、能源、医药娱乐等基本需求。
动物的遗传资源与人类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一)直接价值动物遗传资源的直接价值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它可以作为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可以直接以金钱交换。
家禽动物给予我们主要的动物性蛋白质等、补充身体所需各种物质,使我们身体均衡健康。
2.与此同时它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当今社会,各种动物作成各种琳琅满目食品,不仅是我们的设备提更均衡发展,同时,在交易这些食品的过程中,动物作为食品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各种各样的动物食品,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4.更是在受猎运输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简接价值动物遗传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为人类社会适应自然变化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原材料。
3.美学价值。
4.文学价值.。
虽然这些价值都是隐性,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三.动物遗传资源的现状1.中国地广物博,拥有许多特别的珍稀动物。
2.中国有着丰富的畜禽资源,而且也独具特色,有许多宝贵基因。
四.为什么要对动物遗传进行保护1.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意义。
就拿家养动物来说吧。
这一行业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行业。
当代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东西已经产业化。
而这一产业的经济也是产业化高速发展。
我曾经听说过,有一个大学女生靠“养苍蝇幼虫”发家致富,不管如何,动动物食品产业已经和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
动物遗传资源概论
一、动物遗传资源的概念家畜遗传资源是家畜中存在的,被视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原材料的遗传变异。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技术背景下能用于家畜育种事业,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遗传性变异以及携带这类变异的家畜种群、个体、胚胎、配子和其他有生命的载体,就是家畜遗传资源。
遗传性变异:以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变异,就研究角度而言,包括4个层次:1 DNA核苷酸,特别是编码区序列的突变。
2 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突变和蛋白质多型。
3 体现于核型、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多型等细胞学特征的变异。
4 具有遗传制约性的生理、形态性状的差异等。
一切遗传性变异归根结底都以决定RNA和蛋白质的DNA编码区即基因及其组合体系的差异为基础。
因此家畜遗传资源本质上是基因资源。
二、家畜遗传资源的特点1、再生性:保持遗传性变异类型的种类。
而一般上网资源的再生则是保持种群规模。
个体数量的增加,群体的扩大与家畜遗传资源的再生并没有直接关系。
个体数增加以生物的繁殖本能和现实市场需求为基础,而家畜遗传资源的再生则主要依赖于人类的育种活动。
2 耗竭性:家畜遗传资源的耗竭,主要来自在消费市场所追求之外的可遗传的变异资源缺乏保障,携带这些变异的种群在原产地直接被流行种群所取代,或者作为“杂交改良”的对象泯灭于一次性的“利用”之中。
家畜遗传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般并不是利用过度,而是忽视保护,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既要蒙受不可弥补的全局性损失,又不可能得到任何临时性的局部利益。
三、动物遗传资源学以家畜遗传资源为研究客体的科学是动物遗传资源学。
这是当代生物科学领域正在形成的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
具体的说,动物遗传资源学是研究基础遗传资源的起源、系统、分布、生态特征、品质特征以及评价、保护、开发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当代家畜遗传资源日益枯竭的现实及保护、拯救这些资源的客观社会需要是推动其形成的社会原因;现代动物遗传学、群体统计学、家畜育种学以及家畜文化史研究的既有成果,是其得以产生的科学前提。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名词解释:1生物资源: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构成了一类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即生物资源。
2生命延续性:指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类到复杂类,都具有自我复制、繁衍再生的能力。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4生物多样性:指一定时间、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5草地:指草本与木本饲用植物所着生的土地;有天然草本植被着生的称为草原。
6脆弱生态环境:指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较小的环境系统。
7结构性脆弱性:所谓结构型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结构本身存在着先天的不稳定和敏感性。
8胁迫型脆弱性:指由于外界的压力或干扰,易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受损失或产生不利的变化。
9水资源:指自然形成且循环再生,并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直接利用的淡水。
10水环境:指自然界各类水体在系统中所处的状况,即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关的诸多环境要素的总和。
11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1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13土地利用: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土地进行的开发、使用等活动。
14土地覆盖: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所覆被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
15植物气候生产力:简单说,就是气候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16矿床: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的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17环境标准: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讨论报告
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讨论报告概述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某一物种内个体之间基因的差异性。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的适应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探讨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包括保护自然栖息地、建立遗传资源库以及科学监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保护自然栖息地自然栖息地是维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
保护自然栖息地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 增加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扩大现有保护区的面积,保护栖息地中的有效生物群落,确保物种的迁徙和基因的流动。
2. 恢复和重建栖息地:对受到破坏的栖息地进行恢复和重建,包括植被恢复、水体治理等措施,为物种提供更多的生存和繁衍空间。
3. 促进生态廊道的建设:建立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栖息地,促进物种间的基因流动,增加遗传交流,提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二、建立遗传资源库建立遗传资源库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对于保存物种的遗传信息和基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遗传资源库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1. 采集和保存种子和胚胎样本:对于植物和动物,采集和保存种子和胚胎样本,以保留物种的遗传信息。
2. 建立基因库:通过提取、复制和保存物种的遗传信息,建立物种的基因库,以备后续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需要。
3. 保护野生个体和养殖种群:保护野生个体和养殖种群,防止野外物种数量过度减少或者养殖物种的品种纯净度下降。
三、科学监测和管理科学监测和管理对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施:1. 遗传监测和评估: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监测和评估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和基因频率的变化,以了解物种的遗传状况。
2. 制定保护计划和管理政策:根据遗传监测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管理政策,包括限制捕捞量、禁止非法猎捕、控制入侵物种等。
3. 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开展相关的遗传多样性科学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畜牧概论——精选推荐
畜牧概论畜牧概论1.普通畜牧学:是⼀门专门研究动物⽣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2.畜牧⽣产:是指⼈们利⽤⾃然资源、⽣物资源、社会资源、社会资源进⾏畜产品⽣产,产品加⼯和销售过程的总体。
3.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和动物⽣命活动之间关系的⼀门科学。
4.饲料:动物的饲料称为饲料,是指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消化利⽤,并对动物⽆毒⽆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5.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以维持⽣命,⽣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6.消化: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的过程。
7.吸收:经过消化后的简单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物的消化后,进⼊⾎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8.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9.⾮必需氨基酸:那些在畜体内合成数量较多或需要数量较少,并可由其他氨基酸或⾮蛋⽩质含氮物(NPN)转化形成的氨基酸,可以不需要从饲料中获取的氨基酸。
10.限制性氨基酸(LAA):11.aa互补作⽤:把两类或⼏类饲料合理搭配呢,混合使⽤,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便可达到aa平衡,提⾼饲⽤价值,这种作⽤叫aa互补作⽤。
12.营养需要:也称营养需要量,指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长或达到理想⽣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它是⼀个群体平均数值,不包括⼀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设定的保险系数。
13.维持:动物在⽣存过程中的⼀种基本状态。
14.维持需要:满⾜处于维持状态下动物的营养需要。
15.饲养标准:根据动物的种类、性别、年龄、体重、⽣产⽤途及⽣产⽔平的不同,通过动物实际⽣产中积累的经验,再结合代谢实验和饲养实验结果,科学的规定每⽇每头动物应获取的各种营养物质量。
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16.粗饲料:⾃然状态下,⽔分45%以下,能量低,DM中粗纤维≥18%,以风⼲物形式饲喂的饲料。
动物保护概论
《动物保护概论》第1讲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1.1 动物保护的概念及范畴○动物保护的概念●对濒危动物物种和种群的保存,以维持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
●对动物个体生命的保护和保健,使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因此动物保护这门学科的内容是研究防止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
○动物保护的对象(1)以保存物种或资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主要包括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大幅度下降的家畜地方品种等;(野生动物:即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下虽经多代人工饲养,但尚未产生明显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
)(2)以动物康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主要包括受人们日常控制的动物,如家畜、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圈养动物等。
1.2 动物保护的意义●生态效益●保护动物可产生很高的生态效益,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动物保护的实际上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动物是自然界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动物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
●社会效益●动物保护的社会效益一般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
保护动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建立文明的法制社会。
●建立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价值●动物保护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经济价值1.3影响动物保护的因素●传统观念观念差异是影响动物保护的重要因素。
许多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往往决定了人们对动物保护的观念。
●宗教宗教信仰决定动物保护的对象。
如佛教的放生,不猎杀动物无疑对动物保护起促进作用。
●文化习俗: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态度。
同样的动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如回民不吃猪肉。
●心理因素:动物保护与人的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个人偏爱、憎恨或害怕某种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
1.4 动物保护手段●加强动物保护的宣传和立法●195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规定《禁止任意捕猎松潘等地的大熊猫等稀有生物》。
动物保护概论
一.名词解释:1.动物保护:是人类对所在环境及自身命运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后提出的命题,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濒危动物物种和种群,即保护动物的生命;二是关心动物的康乐,即动物保健和动物福利。
因此,动物保护是研究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学科。
2.生态入侵:非土著的物种在新领地扩大种群并威胁土著物种生存的现象。
3.痛苦:指不愉快的感觉状态程度,是个概念范畴。
包括疼痛、疲劳、恐惧、挫折等主观感受。
4.应激:指一系列可预测的生理变化,如心跳、体温及一些血液指标的变化等。
5.全适应征:(GAS)从全应急反应的初始阶段的适应反应,到反应后期的衰退阶段的全过程。
6.规癖行为:可以断定属于异常表现,但无法肯定动物的精神状态的动物行为,多见于动物园里的食肉动物,它们沿着同一路径反复地在笼子里来回地走“8”形,这种行为称之为规癖行为。
7.异常行为:指那些适应失调或因身体损伤而导致的行为现象,不属于物种或品种行为规范之列的行为成分,与动物的精神状态有关。
8.动机:是一个概述用语,是动物表现某一行为的内部性状或驱动力,有目的及方向性,既是行动的动力,也是行为目标的决定因素。
9.行为缺失:动物在现代管理的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
10.真空活动:没有实效作用的活动。
11.刺激贫瘠:也叫环境贫瘠,环境缺少必要的刺激,如垫料、肯用于啃咬的物体、同伴等,或环境无法满足畜禽表现其习性行为。
12.刺激过度:所谓的过度不是指有效刺激的过度,而是指不良刺激的过度出现。
13.动物保健:保护动物的健康,人类为确保动物健康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机构设施、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及与动物保健有关的日常事务。
14.环境单调:是育肥猪舍的主要特征,是指缺乏环境刺激而导致动物表现行为异常,特别是嗜血症。
15.环境富脊:畜禽在贫瘠环境条件下,提供必要刺激,使其身心健康。
16.旗舰物种:指那些对资源消耗较大的大型高等动物,如虎、大象。
林木育种学 第一章 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
3、中国的种质资源保护
林木引种与驯化
七、林木引种试验
1、初试 目的是初步了解引种树种在引入地区的生态适应性,摸索种子处理、 育苗和造林技术,并从选择地收集外来树种基因资源,加以保存和研究。 2、区域性试验 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各引进树种 (种源)的遗传变异及其与引入地区环境 条件的交互作用,比较、分析其适应能力,研究主要发生的病虫害及防 治措施,评选具有发展前途的树种 (种源),初步确定适生条件与范围。 区域性试验应是多点试验。
树种,引入南方,可能由于萌动早,易遭晚霜伤害。
2、日照
在光周期的选择下,形成北方树种为长日照、短生长期,而南方树 种为短日照、长生长期的生态类型。
3、降水量和湿度 4、风 5、土壤条件
土壤的含盐量、pH值、土壤水分、透气性、土壤微生物。
林木引种与驯化
六、引种程序
1.外来树种的选择 2.种苗检疫、登记编号 3.引种小试(适应性试验) 4.引种区域性试验 5.生产性试验 5.推广应用(栽培)
是为保存物种和种内生物多样性,为长期可持续利用服务。 2. 评价与利用
常规的研究工作可结合引种、种源试验、子代测定和无性系测定等 进行,结合开展生物学和林学特性的研究是有益的。经评定具有优良经 济性状或生态效益的资源,可以通过营建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等方 式繁殖推广利用。
分子手段评价种质资源是近年研究的热点。
林木种质资源概论
2022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095105养殖
不怀亮、李学伟、赖松家、吴登俊、李志琼、王继文、严太明、杜晓惠、白 林、杨 淞、朱 庆、张明旺、唐国庆、张红平、刘贺贺、刘海峰、朱 砺、杜宗君、张 明、李明洲、赵小玲、刘益平、李 利、韩春春、仲 涛、赵 叶、胡耀东、杨建东、张顺华、李 亮、何 桦、尹华东、王 讯、周光斌、许恒勇、蒋岸岸、姚永芳、黄小丽、曾长军、李 岩、康 波、姜 俊、王 彦、姜冬梅、陈仕毅、王林杰、杨明显、陈德芳、赵柳兰、何 智、牛丽莉、唐茜子
090102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品质遗传育种
经济和特用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
生物技术与育种
作物基因组研究
黄玉碧、牛应泽、柯永培、石海春、佘跃辉、蒲至恩、李 壮、武晓玲、胡育峰、田孟良、王 强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5 植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0901Z1药用植物学
农业害虫及其防治
资源昆虫及其利用
杨群芳、王海建、李 庆、蒋春先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5 植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090403农药学
农药毒理学
生物源农药
乐贵洲、杨春平、王学贵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5 植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095101作物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6 动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090504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特种水生经济动物养殖
蜂学
黎德兵、杨明显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6 动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动物科学学科概论
动物科学学科是一门研究动物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繁殖育种、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科学。
动物科学学科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生态学等。
动物科学学科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为人类的农业生产、食品供应和动物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支持。
动物科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生理机能、生长规律、繁殖技术、遗传改良等方面,以及与动物相关的环境因素、饲料营养成分、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动物科学学科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涉及畜牧业生产,还涉及到野生动物保护、动物园管理、宠物养殖等领域。
同时,动物科学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如医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
总之,动物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遗传资料管理制度
遗传资料管理制度遗传资料是指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包括生物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的载体、包括生物的种子、种苗、胚胎、病毒和植物、动物、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遗传资源是指包含在种质资源中的具有遗传特征的各种生物资源,包括原始种、野生种、栽培种等。
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资源,也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关于遗传资料管理制度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品种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有详细的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非常重视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护遗传资源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国家利益。
一、遗传资料管理制度的目的和价值1. 保护遗传资源。
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包含着大量的遗传信息和物质基础,对它们进行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护。
2. 促进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和规范,可以有效地促进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保证其在利用过程中不受到破坏和损失。
3. 保护国家利益。
遗传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家的财产,对它进行严格的管理能够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4. 保护个人和团体的合法权益。
在遗传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保护个人和团体的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遗传资源的合法合规使用。
二、遗传资料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管理实施1. 遗传资源调查和监测。
对遗传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是保护遗传资源的重要工作,只有清楚了解各种遗传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才能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它们。
2. 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对于各种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需要建立专门的遗传资源库,对各种遗传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和保存,以便将来的利用。
3. 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于收集和保存好的遗传资源,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遗传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畜禽生产概论
畜禽生产概论徐宏党猪的生产第一章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肉猪存栏量在5亿头左右,占世界总量的46.1%,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总量的46.2%。
在我国,猪也是六畜之首,猪肉产量占国内肉类总量的67.3%。
学习养猪最基本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充分发掘猪的生产潜力,才能使养猪生产达到新水平,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物美价廉的快乐养猪!一、本章教学要求(一)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二)掌握猪繁殖力、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解析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学特性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生物学特性,不同的猪种或不同的类型,既有其种属的共性,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性。
其中有五个方面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 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猪一般4~5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就可以初次配种。
猪是常年发情的多胎高产动物,一年能分娩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母猪进行激素处理,可以达到两年五胎或一年三胎。
2. 食性广,饲料转化效率高3. 生长期短,周转快在肉用家畜中,猪的胚胎期和生后生长期都是最短的,见下表。
各种家畜生长期比较畜别胚胎期(月)生后生长期(年)猪 3.8 1.5~2.0牛9.5 3~4羊 5.0 2~3马11.34 4~5驴12.0 4.5~5.04. 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5. 适应性强,分布广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
从生态学适应性看,主要表现对气候寒暑的适应、对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法和方式上(自由采食和限喂,舍饲与放牧)的适应,这些是它们饲养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效行为猪的行为有的生来就有,如觅食、母猪哺乳和性的行为,有的则是后天发生的,如学会识别某些事物和听从人们指挥的行为等,后天获得的行为称条件反射行为,或称后效行为。
怎样应用猪的生物学特点提高养猪生产1. 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新疆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班级:动科122班学号: 123531210姓名:凯丽比努尔·阿不都热依木标题: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摘要: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主要包括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与形成机制、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原理和一般途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中的应用、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法规、行动计划和国际组织、动物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等内容,同时系统介绍了畜禽、实验动物、渔业和野生动物等遗传资源的保护现状关键词:遗传保护动物气候变化对动物遗传资源的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
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
今日,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
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
至于对动物遗传资源的影响,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化造成物候期和分布范围的变化。
物候是动植物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影响而出现的一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动物的迁徙、产卵、冬眠等规律性的现象。
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普遍观测到动植物的物候期的改变。
在北半球,鸟类的分布北界主要由低温线决定。
随着温度的升高,英国许多鸟类分布的北界平均向北迁移8.9km,而分布的南界没有明显变化。
杜寅等研究发现,中国近20年来由120中鸟类的分布出现了北扩或西移,一些亚种间已经出现了分布重叠,这可能会导致基因交流,使种内遗传多样性下降。
物种分布的迁移导致海拔和低纬度地区物种多样性降低,加大了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物种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
物种的奇异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当遇到生境破碎或者地理隔离是,迁移将面临困难。
特别是靠山顶的物种,容易彻底丧失它们的栖息地。
2.气候变化加大物种灭绝速率。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与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丧失及外来物种入侵一起,成为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预测认为,温度没升高一度,就会有%10的物种灭绝。
但是另有研究认为,物种灭绝的比例会更高,因为生态系统的响应是非线性的,物种的灭绝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
除此之外,气候便会影响了物种的繁殖。
气候变暖使动物的栖息环境发生转变,使病虫害的作用增强,很多野生动植物病虫害对温度,降水量和适度非常敏感,气候变化可以增加病原体的生长率和存活率,疾病的传染性以及寄主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对物种产生了影响。
气候极端事件也会对物种造成较大的影响,20世纪中期全球海水温度平均上升1度,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白化事件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1997年到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曾毁灭了世界上%16的珊瑚礁。
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上的应用第一,基因操作技术1.基因克隆这是一种以蛋白质特殊功能为前提的克隆方法,也是基因克隆中较早采用的策略之一。
首先,构建基因或cDNA表达文库,然后将表达文库分成若干亚文库分别转染细胞,通过一些特定的灵敏的生理生化指标或抗体免疫反应来检测亚文库表达产物的功能,在检测得到阳性亚文库后,一种途径是进一步对亚文库再分小,重复筛选,直至最后得到单克隆功能基因;另一种途径则是利用原位免疫组化的方法分离出呈阳性反应的单细胞,进而分离出相应的功能基因。
此外,还有许多新的基因克隆技术如基因组错配筛选(GMS)、代表性差异分析(RDA)、外显子扩增技术以及mRNA差异显示技术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2. 基因转移作为生物遗传改良、培育快速生长和抗逆优良品种的有效技术手段,已成为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
大批量、高效转基因方法是基因转移研究的重点,除传统的显微注射法、基因枪法和精子携带法外,目前已发展了逆转录病毒介导法、电穿孔法、转座子介导法及胚胎细胞介导法等。
近几年研究集中在目标基因筛选,如抗病基因、胰岛素生长因子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等作为目标基因。
3. 遗传标记限制性内切酶(RFLP)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DNA指纹分析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PL)等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基因多样性分析,为种质鉴定和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第二,细胞和染色体组技术1. 多倍体诱导通常动植物细胞染色体组为2组。
由自然环境因素或人工特殊处理形成2组以上染色体的动物体称为多倍体。
一般人工诱导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三倍体,三倍体具有生长快、净肉率高、肉质好,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另外三倍体还有利于种群控制,具有较高的抗病力和抗逆性。
2. 雌核发育雌核发育指的是卵子需要精子的激活但精子并不提供遗传物质的一种单性生殖方式。
自然界存在这种单性生殖的动物,人工诱发手段也可使未受精卵进行雌核生殖,但产生的个体绝大多数是单倍体,难以存活,需紧接着二倍化的特殊处理。
除了可以加快建立选育系和控制性别外,还可以使一些稀有的隐性等位基因显现而产生优良性状,使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显性基因转为纯合状态,雌核发育后代还可用来鉴定其近交衰退现象等。
3.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一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未受精卵或细胞内的生物技术。
4.细胞培养技术是把生物的细胞分离、培养、诱导再生或快速繁殖的技术。
第三,免疫防治技术:DNA疫苗在动物疾病防治上,传统的疫苗是用灭活菌体疫苗或弱毒性的菌体疫苗,前者往往效果不明显,后者却仍可造成轻微感染或回复突变为病原株的危险。
DNA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它是将病毒或微生物中负责转译抗原蛋白的基因片段分离出来,在体外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然后转移入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内表达抗原蛋白,达到免疫的效果。
这种疫苗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适宜大规模生产,它在体内能长期表达,不断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可组成多价疫苗,即一种疫苗能诱导产生针对多个抗原表位的免疫保护作用。
目前,转基因在农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而转基因这种新型生物技术生产出产品提高了食品安全,增进了牲畜的健康。
生物技术对改善畜牧业也具有很大潜力,例如:减少动物排泄物及其磷氮含量和气味。
发展并使用这些生物技术将有助于保护环境。
新型动植物生物技术的发现与发展,是走向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商业化的环节之一。
管理程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检查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或者使用了生物技术产品的动物的构成等同性。
具有等同性将说明,经过基因改良的动物没有因此发生实质上的改变。
转基因农作物与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虽无直接联系,但其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殖发育,因此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间接的联系。
我国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现状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4km2。
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
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这其中包含很多原因: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
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
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
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
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
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
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
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
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
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
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
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