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01 苏教版.doc

合集下载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24(苏教版)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24(苏教版)

二面角练习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好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能够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难点:根据题目的条件,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教学设计过程重温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定性分析,定位作图,定量计算,其中定性是定位、定量的基础,而定量则是定位,定性的深化.在面面关系中,二面角是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的度量归结为平面上角的度量,一般说来,对其平面角的定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一步.可是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其定位的基本思路而导致思维混乱,甚至错误地定位,使问题的解决徒劳无益.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二面角是怎样定义的?学生: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教师: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怎样定义的?学生: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教师:请同学们看下图.如图1:α,β是由l出发的两个半平面,O是l上任意一点,OC α,且OC⊥l;OD β,且OD⊥l.这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环境背景,即∠COD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特征:(1)过棱上任意一点,其平面角是唯一的;(2)其平面角所在平面与其两个半平面均垂直;另外,如果在OC上任取一点A,作AB⊥OD,垂足为B,那么由特征(2)可知AB⊥β.突出l,OC,OD,AB,这便是另一特征.(3)体现出一完整的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的环境背影.教师:请同学们对以上特征进行剖析.学生:由于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由一点和两条射线构成,所以二面角的定位可化归为“定点”或“定线”的问题.教师:特征(1)表明,其平面角的定位可先在棱上取一“点”.耐人寻味的是这一点可以随便取,但又总是不随便取定的,它必须与问题背影互相沟通,给计算提供方便.(上面的引入力争符合练习课教学的特点.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同时伴随着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和培育情感.特别要注意做到第一,知识的激活.激活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突出了知识中的重要因素;二是强化知识中的基本要素.第二,思维的调理.练习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激发的程度.学生跃跃欲试正是思维准备较好的体现.因此,准备阶段安排一些调理思维的习题,确保学生思维的启动和运作.请看下面两道例题.)例1 已知:如图2,四面体V-ABC中,VA=VB=VC=a,AB=BC=CA=b,VH⊥面ABC,垂足为H,求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顶点V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是底面的中心,所以连结CH交AB于O,且OC⊥AB,由三垂线定理可知,VO⊥AB,则∠VOC为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图2)正因为此四面体的特性,解决此问题,可以取AB的中点O为其平面角的顶点,而且使得题设背影突出在面VOC上,给进一步定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征(2)指出,如果二面角α-l-β的棱l垂直某一平面γ,那么l必垂直γ与α,β的交线,而交线所成的角就是α-l-β的平面角.(如图3)由此可见,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位可以考虑找“垂平面”.例2 矩形ABCD,AB=3,BC=4,沿对角线BD把△ABD折起,使点A在平面BCD上的射影A′落在BC上,求二面角A-BD-C的大小的余弦值.这是一道由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折叠前后的“变”与“不变”.如果在平面图形中过A作AE⊥BD交BD于O、交BC于E,则折叠后OA,OE与BD的垂直关系不变.但OA与OE此时变成相交两线并确定一平面,此平面必与棱垂直.由特征(2)可知,面AOE与面ABD、面CBD的交线OA与OE所成的角,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另外,A在面BCD上的射影必在OE所在的直线上,又题设射影落在BC上,所以E点就是A′,这样的定位给下面的定量提供了可能.在Rt△AA′O中,∠AA′O=90°,通过对例2的定性分析、定位作图和定量计算,特征(2)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要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我们可以把构成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摆平”,然后,在棱上选取一适当的垂线段,即可确定其平面角.“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映生辉,不仅便于定性、定位,更利于定量.特征(3)显示,如果二面角α-l-β的两个半平面之一,存在垂线段AB,那么过垂足B作l 的垂线交l于O,连结AO,由三垂线定理可知OA⊥l;或者由A作l的垂线交l于O,连结OB,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可知OB⊥l.此时,∠AOB就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如图6)由此可见,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位可以找“垂线段”.课堂练习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棱长为2,E为BC的中点,求面B1D1E与面BB1C1C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的正切值.练习1的环境背景表明,面B1D1E与面BB1C1C构成两个二面角,由特征(2)可知,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必定互补.为创造一完整的三垂线定理的环境背景,线段C1D1会让我们眼睛一亮,我们只须由C1(或D1)作B1E的垂线交B1E于O,然后连结OD1(或OC1)即得面D1B1E与面CC1B1E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C1OD1,2.将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一个面与棱长为a的正四棱锥的一个侧面吻合,则吻合后的几何体呈现几个面?分析:这道题,考生答“7个面”的占99.9%,少数应服从多数吗?从例题中三个特征提供的思路在解决问题时各具特色,它们的目标分别是找“点”、“垂面”、“垂线段”.事实上,我们只要找到其中一个,另两个就接踵而来.掌握这种关系对提高解题技能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非常重要.本题如果能融合三个特征对思维的监控,可有效地克服、抑制思维的消极作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如图9,过两个几何体的高线VP,VQ的垂足P,Q分别作BC的垂线,则垂足重合于O,且O 为BC的中点.OP延长过A,OQ延长交ED于R,考虑到三垂线定理的环境背影,∠AOR为二面角A-BC-R的平面角,结合特征(1),(2),可得VAOR为平行四边形,VA∥BE,所以V,A,B,E共面.同理V,A,C,D共面.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5个面.(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例题与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讲评,达到练习的目的.其间要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评”为辅)为了提高“导练”质量,教师要力求解决好三个问题:1.设计好练习.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如何设计好练习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注意:围绕重点,精选习题;由易到难,呈现题组;形式灵活,题型多变.2.组织好练习.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有组织的练习还包括习题的临时增删、节奏的随时控制、要求的适时调整等.3.讲评好练习.讲评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也可以在练习前或练习时.练习前的讲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出错起到前馈控制的作用;练习时的讲评,属于即时反馈,即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多的是练习后的讲评,如果采用题组练习,那么最常用的办法是一组练习完毕后教师讲评,再进行下一组练习,以此类推.教师:由例1、例2和课堂练习,我们已经看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有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互相联系,客观存在,但在许多问题中却表现得含糊而冷漠,三个特征均藏而不露,在这种形势下,需认真探索.学生:应探索体现出一完整的三垂线定理的环境背景,有了“垂线段”,便可以定位.教师:请大家研究下面的例题.例3 如图10,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BC的中点,F在AA1上,且A1F∶FA=1∶2,求平面B1EF与底面A1C1所成的二面角大小的正切值.分析:在给定的平面B1EF与底面A1C1所成的二面角中,没有出现二面角的棱,我们可以设法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找出两个面的共点,则这两个公共点的连线即为二面角的棱,最后借助这条棱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略解:如图10.在面BB1CC1内,作EH⊥B1C1于H,连结HA1,显然直线EF在底面A1C1的射影为HA1.延长EF,HA1交于G,过G,B1的直线为所求二面角的棱.在平面A1B1C1D1内,作HK⊥GB1于K,连EK,则∠HKE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在平面A1B1C1D1内,作B1L⊥GH于L,利用Rt△GLB1∽Rt△GKH,可求得KH.又在Rt△EKH中,设EH=a,容易得到:所求二面角大小的正切值教师:有时我们也可以不直接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通过等价变换或具体的计算得出其平面角的大小.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平移法.由两平面平行的性质可知,若两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这两个平行平面与第三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或互补.因而例3中的二面角不易直接作出其平面角时,可利用此结论平移二面角的某一个面到合适的位置,以便等价地作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略解:过F作A′B′的平行线交BB′于G,过G作B′C′的平行线交B′E于H,连FH.显见平面FGH∥平面A′B′C′D′.则二面角B′-FH-G的平面角度数等于所求二面角的度数.过G作GM⊥HF,垂足为M,连B′M,由三垂线定理知B′M⊥HF.所以∠B′MG为二面角B′-FH-G的平面角,其大小等于所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练习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概括.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例4 已知:如图12,P是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PA=PB=PC=PD=a,AB=a.求:平面APB与平面CPD相交所成较大的二面角的余弦值.分析:为了找到二面角及其平面角,必须依据题目的条件,找出两个平面的交线.解:因为 AB∥CD,CD 平面CPD,AB 平面CPD.所以 AB∥平面CPD.又 P∈平面APB,且P∈平面CPD,因此平面APB∩平面CPD=l,且P∈l.所以二面角B-l-C就是平面APB和平面CPD相交所得到的一个二面角.因为 AB∥平面CPD,AB 平面APB,平面CPD∩平面APB=l,所以 AB∥l.过P作PE⊥AB,PE⊥CD.因为 l∥AB∥CD,因此 PE⊥l,PF⊥l,所以∠EPF是二面角B-l-C的平面角.因为 PE是正三角形APB的一条高线,且AB=a,因为 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所以 EF=BC=a.在△EFP中,小结: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正确而合理的定位,要在正确理解其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其基本特征,并灵活运用它们考察问题的背景.我们已经看到,定位是为了定量,求角的大小往往要化归到一个三角形中去解,因此寻找“垂线段”,把问题化归是十分重要的.作业1.120°二面角α-l-β内有一点P,若P到两个面α,β的距离分别为3和1,求P到l的距离.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以BD1为棱,B1BD1与C1BD1为面的二面角的度数.。

苏教版数学高一《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名师教案

苏教版数学高一《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名师教案
2.在 所在平面外有一点 , , 平面 , 为 的中点, 为 上的一点,且 ,求证: .
3.已知 的斜边 在平面 内, 与 所成的角分别为 , 是斜边 上的高,求 与平面 所成的角.
4.如图: 平面 , , , , 为 的中点.(1)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2)求点 到平面 的距离;(3)求直线 到平面 的距离.
1.2.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综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⑴会证明线面平行和线面垂直
⑵会求简单的线面角和空间距离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问题的求解,加深对定义、定理和相关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论证能力
教学重点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和数量关系的求解
教学难点对角和距离的定位以及规范答题
教学准备回顾相关定义和定理
教学过程
一、数学理论
1.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4. 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5.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二、数学应用
1. 如图:已知截面 与四面体 的棱分别交于点 ,若四边形 为平行四边形,求证: 平面 , 平面 .
三、回顾反思
理解并熟记定义和定理的内容是正确使用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案 苏教版 教案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案 苏教版 教案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案北郊中学高一数学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和初步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做一个会与别人共同学习的人。

2.通过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3.能够利用"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及"线面垂直"→"线线垂直",能够熟练的想象出"线线"、"线面"间的位置关系,使学生进一不理解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创造条件将立体几何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找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主动探求、发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及初步应用本节课难点是三垂线定理中各线、面的作用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因为平面的垂线、平面的斜线及射影是三垂线定理的基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又是证明三垂线定理的基本方法,因此我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温故知新,作好新课的铺垫。

)1.直线和平面垂直是如何定义的?答:如果一条直线 l 和一个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 l 就和这个平面α垂直,记作 l ⊥α。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答: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3.什么叫做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答: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

从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

2.有意设疑,引入新课。

(为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我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发现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3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3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3 苏教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形成和论证.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点1.猜想和论证能力的训练.2.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线面垂直法);3.训练学生分清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中各条直线之间的关系;4.善于在复杂图形中分离出适用的直线用于解题.(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定理的论证和练习的训练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转化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掌握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2)掌握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2.教学难点:两个定理的证明及应用.3.教学疑点及解决方法(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揭示了平面内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线、斜线及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其实质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或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的判定定理.(2)本节课的两个定理,涉及的直线较多,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都会存在困难,为了加深印象并说明复杂的直线位置关系,可以采用一些教具,或者让学生准备三根竹签,按照教师的要求摆放.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证明和记忆,有助于定理的掌握.(3)三垂线定理是先有直线a垂直于射影AO的条件,然后得到a垂直于斜线PO的结论;而其逆定理则是已知直线a垂直于斜线PO,再推出a垂直于射影AO.在引用时容易引起混淆,解决的办法是,构造一个同时使用这两个定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清.(4)教学核心是定理的形成教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具体探究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三、课时安排本课题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都比较简单,但应用却很广泛,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让学生探索定理的命题形式,充分利用好手中的三根竹签.设计学生活动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也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猜想,主动发现,主动发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步骤(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关系,学新课之前,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回顾: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什么叫做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4.已知平面α和斜线l,如何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板书)l∩α=A,作出l在平面α上的射影(二)猜想推测,激发兴趣师: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我们知道,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呢?(教师演示教具,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当平面的斜线,一根包有色纸的竹竿摆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作平面内的不同直线,学生容易看出它们不一定互相垂直.)师:是否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不和这条平面的斜线垂直呢?(教师将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平放在桌面上,并提示学生注意这条直角边与平面的关系——在平面上,与斜线的关系——垂直.)师:在平面上有几条直线和这条斜线垂直?(学生可能会回答一条,也可能回答无数条,教师应调整桌面上的竹竿位置,使其平行于三角板的直角边,然后平行移动,并向学生说明,这些直线都与斜线垂直.)师:平面内一条直线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学生的直觉判断是要与那条和桌面接触的直角边平行,这是正确的,但无多大用途;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并调整教具,将三角板的斜边当作平面的斜线,构成垂线、斜线和射影的立体模型;要求学生与同桌配合,摆放课前准备的竹签成教师示范的模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观察、猜想,与同桌的探讨中发现了只要与斜线的射影垂直就和斜线垂直.)(三)层层推进,证明定理师:猜测和实验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那么你想怎样证明这个猜想呢?(若用幻灯或投影仪,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已知:PA、PO分别是平面α的垂线、斜线,AO是PO在平面α求证:a⊥PO.师:这是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问题,你准备怎么证明?分析: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要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只要证明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即可.师:这个平面你找到了吗?生:是平面PAO.师:怎样证明a⊥平面PAO呢?生:只要证明a垂直于平面PAO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证明:说明:1.定理的证明,体现了“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2.上述命题反映了平面内的直线、平面的斜线和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这就是著名的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3.改变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得到逆命题: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这就是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请学生简要说明其证明方法和步骤).4.定理中包含了三个垂直关系:PA⊥α,AO⊥a,PO⊥a,看出三垂线定理名称的来由.5.从定理的条件看,关键的是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与平面本身是否水平放置无关;在平面内的直线a与斜线或斜线的射影的位置关系关键在于垂直;这样直线a的如下四种位置关系,都是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常见的情形.6.从定理的结论看,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判断直线垂直的重要命题.(四)初步运用,提高能力1.(见课后练习题1.)已知:点O是△ABC的垂心,OP⊥平面ABC.求证:PA⊥BC.(学生先思考,教师作如下点拨)(1)什么叫做三角形垂心?(2)点O是△ABC的垂心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可以考虑使用三垂线定理证明:你能找出本题中,应用三垂线定理必须涉及到的几个重要元素?生:首先先确定一个平面——平面ABC,斜线是PA,P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是AD,∵AD 垂直于BC,∴PA⊥BC.师:他的回答是否有缺漏?生:应该交代BC是平面ABC上的一条直线.师:对,这个交代是必需的!(视学生程度作适当补充,用教具演示,还可以举反例说明.)证明:连接AO并延长交BC与D.师:三垂线定理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方法,上面的示例反映了应用三垂线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即确定一个平面、平面的垂线、斜线和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同时要注意的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射影垂直,有这条直线和斜线垂直(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斜线垂直,有这条直线和射影垂直(逆定理),同学们必须理解掌握.2.(见课本例1)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AC,PO⊥α,垂足分别是E、F、O,PE=PF.求证:∠BAO=∠CAO.(学生思考,教师作适当的点拨.)(1)在平面几何中,证明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常规方法是什么?(2)PE=PF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结论?(3)所缺的垂直关系可以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你能列出证明所需的条件吗?证明:3.(课堂练习,师生共同完成.)如图1-91,点P为平面ABC外一点,PA⊥BC,PC⊥AB,求证:PB⊥AC.分析: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问题,可以考虑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图形中缺少的平面的垂线需要添加上去.证明:过P作平面ABC的垂线,垂足为O,连结AO、BO、CO.∵ PA⊥BC,∴AO⊥BC(三垂线逆定理).同理可证 CO⊥AB,∴O是△ABC的垂心.∵OB⊥AC,∴PB⊥AC(三垂线定理).(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证明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基本方法,我们称之为线面垂直法;还通过三个练习的训练加深了定理的理解,同时得到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六、布置作业作为一般要求,完成习题四11、12、13.提高要求,完成以下两个补充练习:1.如图1-92,PA⊥△ABC所在平面,AB=AC=13,BC=10,PA=5,求点P到直线BC的距离.参考答案:设BC的中点为D,连结PD.∵AB=AC=13,BC=10,∴AD⊥BC.且AD=12.又∵PA⊥平面ABC,∴PD⊥BC.即 PD的长度就是P到直线BC的距离.而 PD=13.2.(课后练习题2略作改变)如图1-93,l是平面α的斜线,斜足是O,A是l上任意一点,AB是平面α的垂线,B是垂足,设OD是平面α内与OB不同的一条直线,AC垂直于OD于C,若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45°,∠BOC=45°,求∠AOC的大小.参考答案:连结BC.中,有∠AOC=60°.讲评作业时说明:求角大小的问题,往往先确定(或构造)一个包含这个角的三角形,然后解三角形.由此,我们还验证了∠AOC>θ.。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与平面的关系,能够描述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 能够利用直线与平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教学重点: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2.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的计算教学难点:1. 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情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生活案例,引起学生对直线与平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 教师讲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及相关定理。

2.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示例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解释。

3.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三、讲解直线与平面的交点1. 教师介绍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的计算方法。

2.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3.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尝试计算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四、练习与反馈1.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交点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交点的计算方法,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和交点的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例演示和练习题目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2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教案:1.2.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2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教案:1.2.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

第1章 立体几何初步 第九课时 1.2.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2.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3.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初步用;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发现和理解。

【过程方法】1.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促使学生的共同学习;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演示归纳出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概念,明确数学概念的严谨性和科学性;3.通过两个定理解决有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观察下图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回答下列问题: (1)棱11B A (或11D C )所在直线与平面AC 有几个公共点; (2)对角线C A 1(或棱1AA )所在直线与平面AC 有几个公共点;(3)棱AD 所在直线与平面AC 有几个公共点。

二、讲授新课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如果一 条直线a 和一 个平面α没有公共点,则称直线a 与平面α平行。

如果一 条直线a 和一 个平面α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称直线a 与平面α相交。

A BC DA 1B 1D 1C 1如果一 条直线a 和一 个平面α有无数个公共点,则称直线a 在平面α内。

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α⊄a 。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用符号表示: α⇒⎪⎭⎪⎬⎫α⊂α⊄//a b //a b a 。

三、例题选讲例1.如图,已知E ,F 分别是三棱锥A-BCD 的侧棱AB ,AD 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_4_2_2空间图形的公理(第2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_4_2_2空间图形的公理(第2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4.2 空间图形的公理(第2课时)1.空间图形的公理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异面直线 (1)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共面(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作异面直线.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且只有三种共面直线⎩⎪⎨⎪⎧相交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共面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3)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P 分别引两条异面直线a ,b 的平行线l 1,l 2(a ∥l 1,b ∥l 2),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一定为异面直线.( ) (2)两条直线垂直,则一定相交.( )(3)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成等角,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4)两条直线若不是异面直线,则必相交或平行.( )(5)两条直线无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6)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连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均构成异面直线.( )(7)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直线必是异面直线.( )[答案] (1)×(2)×(3)×(4)√(5)×(6)×(7)×题型一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典例1】已知a、b、c是空间三条直线,下面给出四个命题:①如果a⊥b,b⊥c,那么a∥c;②如果a、b是异面直线,b、c是异面直线,那么a、c也是异面直线;③如果a、b是相交直线,b、c是相交直线,那么a、c也是相交直线;④如果a、b共面,b、c共面,那么a、c也共面.在上述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0 B.1 C.2 D.3[思路导引]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拓展到空间中有且仅有三种:相交、平行、异面.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析] ①a与c可能相交,也可能异面;②a与c可能相交,也可能平行;③a与c可能异面,也可能平行;④a与c可能不在一个平面内.故①②③④均不正确.[答案] A(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可用平面几何的方法去判断,而两条直线平行也可以用公理4判断.(2)判定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有定义法和排除法,由于使用定义判断不方便,故常用排除法,即说明这两条直线不平行、不相交,则它们异面.[针对训练1]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判断下列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直线A 1B 与直线D 1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②直线A 1B 与直线B 1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③直线D 1D 与直线D 1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④直线AB 与直线B 1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解析] 根据题目条件知道直线A 1B 与直线D 1C 在平面A 1BCD 1中,且没有交点,则两直线“平行”,所以①应该填“平行”;点A 1、B 、B 1在一个平面A 1BB 1内,而C 不在平面A 1BB 1内,则直线A 1B 与直线B 1C “异面”.同理,直线AB 与直线B 1C “异面”.所以②④都应该填“异面”;直线D 1D 与直线D 1C 相交于D 1点,所以③应该填“相交”.[答案] ①平行 ②异面 ③相交 ④异面 题型二公理4及等角定理的应用【典例2】 如图,已知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分别是棱CD ,AD 的中点.求证:(1)四边形MNA 1C 1是梯形; (2)∠DNM =∠D 1A 1C 1.[思路导引] (1)由中位线定理可证MN ∥AC ,MN =12AC .由正方体的性质得:AC ∥A 1C 1,AC =A 1C 1.从而应用公理4,可证MN ∥A 1C 1,且MN =12A 1C 1,于是命题可证.(2)利用等角定理可证.[证明] (1)如图,连接AC ,在△ACD 中,∵M ,N 分别是CD ,AD 的中点, ∴MN 是△ACD 的中位线, ∴MN ∥AC ,MN =12AC .由正方体的性质得:AC ∥A 1C 1,AC =A 1C 1.∴MN ∥A 1C 1,且MN =12A 1C 1,即MN ≠A 1C 1,∴四边形MNA 1C 1是梯形. (2)由(1)可知MN ∥A 1C 1.又∵ND ∥A 1D 1,∴∠DNM 与∠D 1A 1C 1相等或互补. 而∠DNM 与∠D 1A 1C 1均为锐角, ∴∠DNM =∠D 1A 1C 1.(1)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证明一是定义法:即证明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且两直线没有公共点;二是利用平面图形的有关平行的性质,如三角形中位线,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关于平行的性质;三是利用公理4:找到一条直线,使所证的直线都与这条直线平行. (2)求证角相等一是用等角定理;二是用三角形全等或相似.[针对训练2] 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棱AA 1,CC 1的中点.(1)求证:D1E∥BF;(2)求证:∠B1BF=∠A1ED1.[证明] (1)取BB1的中点M,连接EM,C1M.在矩形ABB1A1中,易得EM綊A1B1,∵A1B1綊C1D1,∴EM綊C1D1,∴四边形EMC1D1为平行四边形,∴D1E∥C1M.在矩形BCC1B1中,易得MB綊C1F,∴BF∥C1M,∴D1E∥BF.(2)∵ED1∥BF,BB1∥EA1,又∠B1BF与∠A1ED1的对应边方向相同,∴∠B1BF=∠A1ED1.题型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典例3】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EFGH中,O为侧面ADHE的中心,求:(1)BE与CG所成的角;(2)FO与BD所成的角.[思路导引] (1)由于CG∥BF,即∠EBF(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CG与BE所成的角.(2)由于BD∥FH,故∠HFO(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FO与BD所成的角.[解] (1)如图,因为CG∥BF,所以∠EBF(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E与CG所成的角,又在△BEF中,∠EBF=45°,所以BE与CG所成的角为45°.(2)连接FH,因为HD∥EA,EA∥FB,所以HD∥FB,又HD=FB,所以四边形HFB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HF∥BD,所以∠HFO(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FO与BD所成的角.连接HA,AF,易得FH=HA=AF,所以△AFH为等边三角形,又知O为AH的中点.所以∠HFO=30°,即FO与BD所成的角为30°.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步骤(1)找出(或作出)适合题设的角——用平移法,遇题设中有中点,常考虑中位线;若异面直线依附于某几何体,且对异面直线平移有困难时,可利用该几何体的特殊点,使异面直线转化为相交直线.(2)求——转化为求一个三角形的内角,通过解三角形,求出所找的角.(3)结论——设由(2)所求得的角的大小为θ.若0°<θ≤90°,则θ为所求;若90°<θ<180°,则180°-θ为所求.提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常把异面直线平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去,通过解三角形求得,但要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的范围是0°<θ≤90°.[针对训练3] 如图,P 是平面ABC 外一点,PA =4,BC =25,D 、E 分别为PC 和AB 的中点,且DE =3.求异面直线PA 和BC 所成角的大小.[解] 如图,取AC 中点F ,连接DF 、EF ,在△PAC 中,∵D 是PC 中点,F 是AC 中点,∴DF ∥PA ,同理可得EF ∥BC , ∴∠DFE 为异面直线PA 与BC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在△DEF 中,DE =3,又DF =12PA =2,EF =12BC =5,∴DE 2=DF 2+EF 2.∴∠DFE =90°,即异面直线PA 与BC 所成的角为90°.1.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 )A.一条B.两条C.无数条D.无法确定[解析] 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包括相交垂直和异面垂直.[答案] C2.异面直线是指( )A.空间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B.分别位于两个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C.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外的一条直线D.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解析] 不相交的直线有可能是平行也有可能是异面,故A不正确;如图①中,aα,bβ,但是,a∩b=A,故B不正确;如图②,aα,bα,但是a∩b=A,故C不正确;D是异面直线的定义.[答案] D3.若a、b是异面直线,b、c是异面直线,则( )A.a∥c B.a、c是异面直线C.a、c相交D.a、c平行或相交或异面[解析] a、b、c的位置关系有下面三种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形分析可得答案为D.[答案] D4.过直线l外两点可以作l的平行线条数为( )A.1 B.2C.3 D.0或1[解析] 以如图所示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为例.令A 1B 1所在直线为直线l ,过l 外的两点A ,B 可以作一条直线与l 平行,过l 外的两点B ,C 不能作直线与l 平行,故选D.[答案] D探究空间中四边形的形状问题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公理4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是常用的方法.公理4表明了平行线的传递性,它可以作为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同时也给出空间两直线平行的一种证明方法.【示例】 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思路分析] 欲证EFGH 为平行四边形,只需证EH ∥FG ,只需证BD ∥FG 且BD ∥EH . [证明] 连接BD , 因为EH 是△ABD 的中位线, 所以EH ∥BD ,且EH =12BD .同理,FG ∥BD ,且FG =12BD .因此EH ∥FG .又EH =FG ,所以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引申探究] (1)本例中若加上条件“AC ⊥BD ”,则四边形EFGH 是什么形状? (2)本例中,若加上条件“AC =BD ”,则四边形EFGH 是什么形状?(3)本例中,若加上条件“AC ⊥BD ,且AC =BD ”,则四边形EFGH 是什么形状? [解] (1)由例题可知EH ∥BD ,同理EF ∥AC , 又BD ⊥AC ,因此EH ⊥EF , 所以四边形EFGH 为矩形.(2)由例题知EH ∥BD ,且EH =12BD ,同理EF ∥AC ,且EF =12AC .又AC =BD ,所以EH =EF .又EFGH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FGH 为菱形. (3)由(1)(2)可知,EFGH 为正方形.[针对训练] 如图所示,设E 、F 、G 、H 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 的边AB 、BC 、CD 、DA 上的点,且AE AB =AH AD =λ,CF CB =CG CD=μ(λ,μ∈(0,1)),试判断四边形EFGH 的形状.[解] 连接BD ,在△ABD 中,AE AB =AHAD=λ, ∴EH ∥BD ,且EH =λBD . 在△CBD 中,CF CB =CGCD=μ,∴FG ∥BD ,且FG =μBD ,∴EH ∥FG ,∴顶点E 、F ,G 、H 在由EH 和FG 确定的平面内. (1)当λ=μ时.EH =FG ,故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 (2)当λ≠μ时.EH ≠FG ,故四边形EFGH 是梯形.课后作业(六) (时间45分钟)学业水平合格练(时间20分钟)1.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平行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 .一定平行 B .一定相交 C .一定异面D .相交或异面[解析] 可能相交也可能异面,选D.[答案] D2.下列选项中,点P,Q,R,S分别在正方体的四条棱上,并且是所在棱的中点,则直线PQ与RS是异面直线的一个图是( )[解析] 易知选项A,B中PQ∥RS,选项D中RS与PQ相交,只有选项C中RS与PQ是异面直线.[答案] C3.异面直线a,b,有aα,bβ,且α∩β=c,则直线c与a,b的关系是( ) A.c与a,b都相交B.c与a,b都不相交C.c至多与a,b中的一条相交D.c至少与a,b中的一条相交[解析] 若c与a,b都不相交,∵c与a在α内,∴a∥c.又c与b都在β内,∴b∥c.由公理4,可知a∥b,与已知条件矛盾.如图,只有以下三种情况.[答案] D4.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三角形A1B1C1是正三角形,E是BC的中点,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C 1与B 1E 是异面直线 B .C 1C 与AE 共面 C .AE 与B 1C 1是异面直线D .AE 与B 1C 1所成的角为60°[解析] 由于CC 1与B 1E 都在平面C 1B 1BC 内,故C 1C 与B 1E 是共面的,所以A 错误;由于C 1C 在平面C 1B 1BC 内,而AE 与平面C 1B 1BC 相交于E 点,点E 不在C 1C 上,故C 1C 与AE 是异面直线,B 错误;同理AE 与B 1C 1是异面直线,C 正确;而AE 与B 1C 1所成的角就是AE 与BC 所成的角,E 为BC 中点,△ABC 为正三角形,所以AE ⊥BC ,D 错误.[答案] C5.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M ,N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MN ≥12(AC +BD )B .MN ≤12(AC +BD )C .MN =12(AC +BD )D .MN <12(AC +BD )[解析] 取BC 的中点E ,连接ME ,EN ,又M 、N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 ∴ME 綊12AC ,EN 綊12BD ,又在△EMN 中,ME +EN >MN ,∴12(AC +BD )>MN . [答案] D6.在四棱锥P -ABCD 中,各棱所在的直线互相异面的有________对.[解析] 以底边所在直线为准进行考查,因为四边形ABCD 是平面图形,4条边在同一平面内,不可能组成异面直线,而每一边所在直线能与2条侧棱组成2对异面直线,所以共有4×2=8(对)异面直线.[答案] 87.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C与BC1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解析] 连接AD1,则AD1∥BC1.∴∠CAD1(或其补角)就是AC与BC1所成的角,连接CD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C =AD1=CD1,∴∠CAD1=60°,即AC与BC1所成的角为60°.[答案] 60°8.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E,F,G分别是AB,BC,AD的中点,∠GEF=120°,则BD和AC所成角的度数为________.[解析] 依题意知,EG∥BD,EF∥AC,所以∠GEF所成的角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AC 与BD所成的角,又∠GEF=120°,所以异面直线BD与AC所成的角为60°.[答案] 60°9.如图所示,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CD ,AB ⊥CD ,E 、F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求EF 和AB 所成的角.[解] 取AC 的中点G ,连接EG ,FG , 则FG ∥CD ,EG ∥AB ,所以∠FEG 即为EF 与AB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且FG =12CD ,EG =12AB ,所以FG =EG .又由AB ⊥CD 得FG ⊥EG , 所以∠FEG =45°.故EF 和AB 所成的角为45°.10.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P 分别是CC 1、B 1C 1、C 1D 1的中点.求证:∠NMP =∠BA 1D.[证明] 如图,连接CB 1、CD 1,∵CD 綊A 1B 1∴四边形A1B1CD是平行四边形∴A1D∥B1C.∵M、N分别是CC1、B1C1的中点∴MN∥B1C,∴MN∥A1D.∵BC綊A1D1,∴四边形A1BCD1是平行四边形∴A1B∥CD1.∵M、P分别是CC1、C1D1的中点,∴MP∥CD1∴MP∥A1B∴∠NMP和∠BA1D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都相反∴∠NMP=∠BA1D.应试能力等级练(时间25分钟)11.若直线a、b分别与直线l相交且所成的角相等,则a、b的位置关系是( ) A.异面B.平行C.相交D.三种关系都有可能[解析] 以正方体ABCD-A1B1C1D1为例.A1B1、AB所在直线与BB1所在直线相交且所成的角相等,A1B1∥AB;A1B1、BC所在直线与BB1所在直线相交且所成的角相等,A1B1与BC是异面直线;AB、BC所在直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且所成的角相等,AB与BC相交,故选D.[答案] D12.如图所示,空间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8,BD=6,M、N分别为AB、CD的中点,并且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为90°,则MN等于( )A .5B .6C .8D .10[解析] 如图,取AD 的中点P ,连接PM 、PN ,则BD ∥PM ,AC ∥PN ,∴∠MPN 即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的角,∴∠MPN =90°,PN =12AC =4,PM =12BD =3,∴MN =5.[答案] A13.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与AD 1异面且与AD 1所成的角为90°的面对角线(面对角线是指正方体各个面上的对角线)共有________条.[解析] 与AD 1异面的面对角线分别为:A 1C 1、B 1C 、BD 、BA 1、C 1D ,其中只有B 1C 和AD 1所成的角为90°.[答案] 114.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AC ,BD =BC ,AE 是△ABC 的边BC 上的高,DF 是△BCD 的边BC 上的中线,则直线AE 与DF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解析] 由已知,得E 、F 不重合. 设△BCD 所在平面为α则DF α,A ∉α,E ∈α,E ∉DF ∴AE 与DF 异面. [答案] 异面15.梯形ABCD 中,AB ∥CD ,E 、F 分别为BC 和AD 的中点,将平面DCEF 沿EF 翻折起来,使CD 到C ′D ′的位置,G 、H 分别为AD ′和BC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证明] ∵梯形ABCD 中,AB ∥CDE 、F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EF ∥AB 且EF =12(AB +CD )又C ′D ′∥EF ,EF ∥AB ,∴C ′D ′∥AB . ∵G 、H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GH ∥AB 且GH =12(AB +C ′D ′)=12(AB +CD )∴GH 綊EF ,∴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

江苏省白蒲中学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2 苏教版

江苏省白蒲中学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2 苏教版

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点在平面上的射影,点到平面的垂线段.2.有关平面的斜线的几个概念.3.有关射影的几个概念.4.射影定理.5.有关直线和平面成角的几个概念.(二)能力训练点1.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2.初步学会依据直线与平面成角的定义用于解决成角问题的一般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射影定理的叙述和记忆及直线与平面成角的概念.2.教学难点:定理的理解及有关直线与平面成角的练习.3.教学疑点及解决方法:(1)“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基础;“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这一小节出现概念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可以边画出课本的图形1-30边讲解,结合图形记忆,快而且准.教学中,一般先画出斜线AC与平面α斜交于C,再过AC上一点A引AB⊥α,垂足为点B,连结BC,然后指出AC是平面α上的斜线;线段AC是点A到平面α的斜线段,线段AB是点A到平面α的垂线段,点B是点A到平面α的垂线的垂足,直线BC是线段AC在平面α上的射影.(2)斜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是一条线段,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直线,垂线和垂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退化成一个点.(3)为照顾一般习惯说法,课本中定义射影是用“在平面上”,而说点、直线“在平面内”,并非不同.(4)射影定理中三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这些斜线段及垂线段必须是从平面外同一点向平面所引而得到的,否则,结论不成立.(5)直线和平面相交,它们的相互位置与两条相交直线一样,仍需用角来表示,但过交点在平面内可以作许多条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直线同平面内每一条直线所成的角是不相等的,为了定义的准确性,所以取这些角中有确定值的最小角,也就是取该斜线与其在平面上射影所成的锐角作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6)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可以用直线和平面成角范围来刻划;反之,由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也可以确定直线和平面的相互位置: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θ=0°.③直线和平面成角的范围是0°≤θ≤90°.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常规活动.(略)五、教学步骤(一)新课概念教学1.点在平面上的射影,点到平面的垂线段自一点向平面引垂线,垂足叫做这点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这点到这个平面的垂线段.2.平面的斜线的有关概念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叫斜足,斜线上一点和斜足间的线段叫这点到这个平面的斜线段.3.射影的有关概念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垂足和斜足间的线段叫这点到平面的斜线段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说明:教师边画出课本图形1-30,边讲解.点B—点A在平面上的射影AB—点A到平面的垂线段AC—平面的一条斜线C—斜足线段AC—斜线段直线BC—斜线AC在平面上的射影线段BC—斜线段AC在平面上的射影(板书)(1).点在平面上的射影.(2).点到平面的垂线段.(3).斜线、斜足、斜线段.(4).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5).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二)射影定理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1)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也较长;(2)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的射影也较长;(3)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都短.关于射影定理说明如下:设A为平面α外一点,AO⊥α,AB、AC为任意两条斜线,O为垂足,则OB和OC分别是AB和AC的射影.则AB和AC分别为Rt△ABO和Rt△ACO的斜边;由勾股定理可知AB2=AO2+OB2;AC2=AO2+OC2;比较上面两个等式,得还可以得到AB>AO,AC>AO.所以,AO过点A向平面α所引线段中最短的一条.(三)直线与平面成角1.定义:(1)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2)直线和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3)直线和平面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0°度的角.2.按照定义,在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时,应按下述三种情况依次进行考虑:(1)直线和平面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0°角;(2)直线和平面垂直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3)直线和平面斜交时,直线和平面所在的角是指直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3.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让学生看书3分钟,加以理解)(四)例题分析1.如图1-8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A1、A1D1的中点,求:(1)D1B1与面AC所成角的余弦值;(2)EF与面A1C1所成的角;(3)EF与面AC所成的角.解:(2)45°.(3)45°.2.如图1-83,Rt△ABC的斜边AB在平面M内,AC和BC与M所成的角分别是30°、45°,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CD与M所成的角.分析:作出CD与平面M所成的角,然后去解含这个角的三角形.解:作CC1⊥平面M,连结AC1、BC1、DC1,依题意∠CAC1=30°,∠CBC1=45°,设CC1=a,则AC=2a,∴∠CDC1=60°.3.可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1、2.(五)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面的斜线、射影和直线与平面成角的几个概念,射影定理中的三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这些斜线段及垂线段必须是从平面外同一点向平面所引而得到的.否则,结论不成立.六、布置作业作为一般要求,完成习题四9、10.补充:1.AB是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三个顶点在平面M的同侧,它们在M内的射影分别是A1、B1、C1,如果三角形A1B1C1是正三角形,且AA1=3cm,BB1=5cm,CC1=4cm.求三角形A1B1C1的面积.解:设正三角形A1B1C1的边长为x.则AC2=x2+1BC2=x2+1AB2=x2+22∵AC2+BC2=AB2,2.已知PA,PB,PC与平面α所成的角分别为60°,45°,30°,PO⊥平面α,O为垂足,又斜足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BC=10cm,求PO的长.参考答案:。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本章11小节,教学时间约需3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9.1平面的基本性质约3课时9.2空间直线约5课时9.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约3课时9.4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约4课时9.5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约3课时9.6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约3课时9.7棱柱约4课时9.8棱锥约2课时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约2课时9.9球约4课时小结与复习约3课时二、教学内容考试内容: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平行平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三、考试要求:(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像它们的位置关系.(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5)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6)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念,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7)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8)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9)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四、立体几何内容和结构的特征一、增添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新内容教材吸取了以往课程、教材内容改革中一贯采用的“精简、增加、渗透”等成功经验,本着“基础性、全面性、文化性、发掘性、主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基本思想,融入了体现现代教学意识的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更新了教材的许多内容。

苏教版高一数学教案模板5篇

苏教版高一数学教案模板5篇

苏教版高一数学教案模板5篇苏教版高一数学教案模板1高中一年级的新同学们,当你们踏进高中校门,漫步在优美的校园时,看见老师严谨而热心的教学和师兄、师姐深切的关怀时,我想你们会暗暗决心:争取学好高中阶段的各门学科。

在新的高考制度"3+综合"普遍吹散全国大地之时,代表人们基本素质的"3"科中,数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反应敏捷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学科。

数学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数学修养将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中阶段则应可能充分反映学习者对数学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习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

一、高中数学课的设置高中数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高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第二章函数;第三章数列。

高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第一册(下):第四章三角函数;第五章平面向量。

高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第二册(上):第六章不等式;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

高二年级下学期学习第二册(下):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第十章排列、组合和概率。

高二结束将有数学"会考"。

高三年级文科生学习第三册(选修1):第一章统计;第二章极限与导数。

高三年级理科生学习第三册(选修2):第一章概率与统计;第二章极限;第三章导数;第四章复数。

高三还将进行全面复习,并有重要的"高考"。

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1、知识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笮。

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0"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0和"-3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

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将在三维空间中求角和距离等。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17(苏教版)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17(苏教版)

直线和平面复习(一)教学目标1.配合系统复习,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力;2.借助平面几何中,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内心、外心等知识,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1.空间想象力的培养;2.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过程师:同学们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知识总结的作业,有些同学还将知识的内在联系用图表展示出来.也有的同学将各种位置关系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归纳和整理.在此一并提出表扬.我们将把这些总结用展板展示,请同学们互相学习.师: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一组问题来进行复习.复习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力.关于空间想象力的问题,在高一年级刚开始时,单纯的想象占主导地位,随着一个学期的学习,关于线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及性质研究的深入,单纯的想象力就转化为:在线面各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定理指导下的想象.请先看下面一组题目:填空题:1.空间三个平面可能将空间分成______部分.2.正方体各个面所在的平面将空间分成______部分.3.与空间四个点距离相等的平面有______个.*4.A,B,C,D是空间不共面的四点.它们到平面α的距离比(依次)为:2∶1∶1∶1,满足条件的平面α有__个.生:第1题空间三个平面可能将空间分成4或6或7或8部分.师:请你画图说明你的观点.生:(作图)师:很好,图1、图2、图3、图4依次表示三个平面将空间分成4,6,7,8部分.生:第2题答案是27.师:你给同学们解释一下,答案为什么是27.生:(手拿一个粉笔盒)这个粉笔盒近似看成一个正方体,它的上底面与下底之间被分成9部分.同样,上底面上边与下底面下面也各被分成9部分.总计正方体各个面所在的平面将空间分成27部分.师:对于第3小题,需要先证明下面的命题:线段AB与平面α相交,若AB 中点C在平面α上,则点A、点B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生A:本题的答案为4,因为经过有公共顶点的三条棱的中点作截面,根据老师刚介绍的引理,可以证明这样的截面符合条件.(如图5)生B:还有一种情况.刚才生A所作平面使已知四个点中有三个在平面的同一侧,另外一个点在另一侧.我想所作平面两侧各有2个点.如图6.这类平面共有3个,即V,A两点在平面同侧;V,B两点在平面同侧;V,C两点在平面同侧.师:刚才两名同学讲的都很好,相互补充,符合条件的平面共有7个.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师:刚才两名同学都认为已知四个点不共面,事实上,当这四个点共面时,符合题目要求的平面有无数个.只要与四点所在平面平行的平面都符合要求.生:老师,如果这四个点共线呢?师:当四个点共线时,只要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平面均符合条件,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7个或无数个.分类讨论的方法不仅在代数课上使用,几何学中也经常使用,此题就是按照图形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我们继续讨论第4题.生:我认为仿照第3小题的解答,可提出下面引理:若点A、点B师:他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个命题的正确性请同学们课下论证.下面我们讨论第4小题的解法.生A:分别延长AB,AC,AD至B1,C1,D1,使BB1=AB,CC1=AC,DD1=AD,如图7,则平面α就是平面B1C1D1.生B:分别在AB,AC,AD上取点B′,C′,D′,使得:师:分别取BC,CD,DA的中点E,F,G.那么经过EG的任何一个平面都满足:它与B,C,D三点的距离相等,在这些平面中,经过点B′或经过C′D′(因为C′D′∥CD∥GE)的平面符合题目要求.(图8)经过EG有两个平面符合题意.同样,经过EF,FG各有两个平面符合题意,综合以上分析共有8个平面符合题目要求.师:问题5.是否存在一个四面体,它的每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同学们思考.……生A:我找到一个几何体,它的三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9.∠AVB=∠BVC=∠CVA=90°.生B:我曾经证过生A所给的图中,△ABC是锐角三角形.师:根据两名同学的发言,给我们以下启示:三个面是直角三角形的几个体已经找到;三个直角顶点不能是同一个点!构造∠VAB=∠VAC=90°,且∠BAC≠90°.再构造∠ACB=90°,同学们不难证明∠VCB=90°.生:是根据三垂线定理.师:空间想象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要求.上面这个问题如果是高一第一学期开始让同学们作,那就只有想象或动手制做模型.现在解决它,可以借助我们所学的线面位置关系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想象结束时,论证想象的合理性.师;如图11,正方体ABCD-A1B1C1D1,P,Q,R分别在C1D1,CC1,AB上.画出截面PQR与正方体各面的交线.由公理知:PQ 面DC1.因为面AB1∥面DC1,截面与它们相交,交线必平行(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过点R在面AB1中作PQ平行线交AA1于S.PQ交DC于T,TR交BC于E,连结EQ,过S作SF∥EQ交A1D1于F,连FP,则多边形PQERSF的边就是截面PQR与正方体各面的交线.师: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题:6.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垂线和斜线,若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都相等,垂足是斜足多边形的______心.7.直角三角形ABC中,∠C是直角,AC=6,BC=8,△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PA=PB=PC=13,点P到△ABC所在平面的距离为______.生:垂足是斜足多边形的外心,因为从平面外一点向平面引斜线.它们与平面所成角相等,可以得到它们的长相等,它们在平面内的射影长也相等.师: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满足什么条件时,垂足是斜足多边形的内心?垂足有没有可能成为斜足多边形的重心?垂心?做完一道题目之后,不要满足于题目的本身,能够将条件、结论变换后的有关命题进行研究,可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能力的效果.师:根据已知条件,第7小题中,点P在△ABC所在平面上的射影恰为△ABC 的外心.由于△ABC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由点P引平面ABC的垂线,垂足恰为△ABC斜边AB的中点,你们知道了解题思路吗?生:作PD⊥面ABC于D,由PA=PB=PC,得DA=DB=DC,D是△ABC外心.又因为∠ACB=90°,由平面几何知识,得出D为AB的中点.PA=13,AD=5,PD=12.即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12.师:三角形的垂心、内心、外心、重心的知识在立体几何中经常使用.有一些题目本身没有明确给出,如第7小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四心有关的知识,可简化解题过程.下面一道题目也是与三角形的“心”有关的问题.8.如图13,正△ABC边长为a,O为外心,PO⊥面ABC,PA=PB=PC=b,D,E 分别为AC,AB的中点,且PA∥面DEFG.求:四边形DEFG的面积.由题设我们能得到哪些有用的结论?生A:因为PA∥面EFGD,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可得:EF∥PA,GD∥PA,所以EF∥DG.由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BC,所以BC∥面DEFG.进一步得出BC ∥FG.综上DEFG是平行四边形.能求出平行四边形DEFG的面积.师:到目前为止,已知条件中还有两条没有发挥作用.①等边△ABC;②O为△ABC的外心,生C:当O为等边三角形外心时,它也是等边△ABC的垂心.即BC⊥AO,又PO⊥面ABC,由三垂线定理知:BC⊥PA.已经证明了EF∥PA,BC∥DE,得出EF ⊥DE,EFGD为一矩形,它的面积师:有效地利用“心”的有关概念,较好地解决一些立体几何问题.本节课重点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空间想象力的进一步培养问题.不是空象,要注意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线面位置关系.2.通过问题,适当复习了平面几何中的“四心”问题,进一步掌握利用“四心”的知识解决的方法.下面布置作业:(略)。

江苏省白蒲中学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6 苏教版

江苏省白蒲中学高一数学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16 苏教版

三垂线定理练习课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并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2.应用上一节课上所讲的两个基本题来解有关的综合题;3.通过解综合题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进一步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灵活的应用它们来解有关的题.教学的难点是在空间图形中有许多平面时,如何选好“基准平面”和“第一垂线”.教学设计过程师:上一节我们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讲了四个例题.其中大多是基本题.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在应用这些基本题的基础上解有关的综合题;另外我们再来解其它的综合题来提高我们的解综合题的能力.现在看例1.例1如图1,已知:PA⊥PB,PA⊥PC,PB⊥PC,求证:△ABC是锐角三角形.师:这一题证法很多,所以我们要多想几种证法.所以∠BAC是锐角.同理可证∠ABC,∠ACB都是锐角.师:我们能不能直接用三垂线定理来证?生:由已知可得PA⊥平面PBC.在直角三角形PBC中,作PD⊥BC于D,因为∠PBC,∠PCB都是锐角,所以垂足D一定在斜边BC内部,连PD,则PD⊥BC(三垂线定理).对于△ABC 来说,因垂足D在BC边内部,所以∠ABC,∠ACB都是锐角,同理可证∠BAC也是锐角.师:能不能用公式cosθ1·cosθ2=cosθ来证明△ABC为锐角三角形?生:因AP⊥平面PBC,所以∠ABP是线面角,相当于θ1,∠PBC相当于θ2,因θ1,θ2都是锐角.所以cosθ1>0,cosθ2>0,cosθ=cosθ1·cosθ2>0,所以θ为锐角。

即∠ABC 是锐角,同理可证∠BAC,∠ACB都是锐角.师:我们用了三种方法来证明△ABC是锐角三角形,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研究这个基本图形另外一个性质.看例2.例2如图2,已知:PA⊥PB,PA⊥PC,PB⊥PC.PH⊥平面ABC于H.求证:H点是△ABC 的垂心.师:垂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线(高线)的交点,要证H是△ABC的垂心,只要证AH⊥BC即可.生:因为 PA⊥BP,PA⊥CP,所以 PA⊥平面PBC.故 PA⊥BC.对于平面ABC来说,PH是垂线,PA是斜线,AH是PA在平面ABC内的射线.因为 PA⊥BC,所以 AH⊥BC.同理可证BH⊥AC,CH⊥AB.故H是△ABC的垂心.师:由例2的演变可得例3,现在我们来看例3.例3如图3,△ABC中,∠BAC是锐角,PA⊥平面ABC于A,AO⊥平面PBC于O.求证:O不可能是△PBC的垂心.师:要证明O不可能是△PBC的垂心,用什么方法?生:用反证法.师:为什么想到用反证法?生:因为直接证不好证.师:对,因为直接来证不好利用条件,而用反证法,假设O是△PBC的垂心,则这样证明的思路就“活了”,就可利用已知条件,现在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生:假设O是△PBC的垂心,则BO⊥PC.对平面PBC来说,AO是垂线,AB是斜线,BO是AB在平面PBC内的射影.因为 BO⊥PC,所以 AB⊥PC.又因为 PA⊥平面ABC,PA⊥AB,所以AB⊥平面PAC,AB⊥AC,∠BAC是直角,与已知∠BAC是锐角相矛盾.所以假设不能成立,所以O不可能是△PBC的垂心.师:分析例3我们可以看出例3是由例2演变而来.也就是说在PA⊥AB,PA⊥ACO是△PBC的垂心条件下一定可以推导出AB⊥AC.是例2的逆命题再加以演变而得.现在我们来看例4.例4如图4,已知:∠AOB在平面α内,∠AOB=60°,PO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POA=∠POB=45°,PP′⊥平面α于P′,且PP′=3.求:(1)PO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正弦;(2)PO的长.师:我们如何利用上节课所讲的两个基本题来解这题.生:因∠POA=∠POB,所以OP′是∠AOB的平分线,∠POP′相当于θ1,θ2=30°,θ=45°,由cosθ1·cos30°=cos师:在我们脑中如果“储存”许多基本题,那么在我们解有关综合题时,就能“得心应手”.所以在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基本题的理解、掌握,解这题的思路就是一个典型.下面我们来看例5.(1)直线MN是异面直线A1B和B1D1的公垂线;(2)若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求异面直线A1B和B1D1的距离.师:我们是在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时讲这个例题的.所以我们想法用三垂线定理或它的逆定理来证明这一题.要用三垂线定理首先要确定对于哪一个平面来用三垂线定理.生:对于平面A1B1C1D1来用三垂线定理.师:这时MN是平面A1B1C1D1的斜线,我们如何作平面A1B1C1D1的垂线呢?生:作MP⊥A1B1于P,又因为D1A1⊥平面A1ABB1,所以A1D1⊥PM,故PM⊥平面A1B1C1D1.师:对于平面A1B1C1D1来说,MP是垂线,MN是斜线,NP是MN在平面A1B1C1D1上的射影.我们要证MN⊥B1D1,只要证PN⊥B1D1即可.在正方形A1B1C1D1中,我们知道A1C1⊥B1D1,所以现在只要证PN∥A1Q1即可.我们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来证PN∥A1O1.=O1N∶NB1,所以PN∥A1O1,所以PN⊥B1D1,故MN⊥B1D1.同理可证MN⊥A1B,所以MN是异面直线A1B和B1D1的公垂线.师: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a,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如何求出MN的长?师:这是一道很好、很典型的题,它很巧妙、很直接地求出异面直线A1B,B1D1的公垂线及这两异面直线的距离.这一道题我们的先人们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一问题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来进行探索.今天就讲这五个例题,讲这五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进一步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二是应用上节课刚讲过的基本题来解较综合的题.作业补充题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O为正方形中心,PO⊥平2.已知:在△ABC中,∠BAC=90°,PC⊥△ABC所在平面,D为AB上一点,PA,PD,PB与平面ABC分别成60°,45°,30°的角,求证:D是AB的中点.3.将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起来,使A点在平面BCD的射影O恰好在BD上,又CD 的中点为E,求证:AE⊥CD.〔提示:对于平面BCD来说,AO是垂线,OE是斜线AE在平面上的射影〕AB=13,AC=15,A1B=5,A1C=9.试比较∠BAC与∠BA1C的大小.〔提示:用余弦定理可得∠BAC=∠BA1C〕5.已知:矩形ABCD所在平面为α,点P∈α,但P BC.作PQ⊥平面α,问:点P在什么位置时,∠QCB分别是(1)直角,(2)锐角,(3)钝角,并加以证明.〔提示:利用cosθ1·cosθ2=cosθ公式〕。

数学高中苏教版教案

数学高中苏教版教案

数学高中苏教版教案
课题: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授课目标:
1. 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
2. 熟练运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
难点:运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材:《高中数学苏教版》;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辅资料;
学生:预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相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初步了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包括直线与平面的相交、平行、垂直等关系;
2. 结合示意图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针对直线与平面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行练习;
2. 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运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书上相关练习题,并思考如何运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某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弥补。

简单几何体的再认识(1)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简单几何体的再认识(1)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情境引入
新知探究
应用举例
课堂练习
梳理小结
布置作业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与母线长为,如何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 把圆锥的侧面沿一条母线展开,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扇形的半径和弧长分别是什么?
半径:圆锥的母线
扇形
弧长:底面圆的周长
1
侧面积 = ⋅ 2π ⋅ = π
2

l
r
表面积 = 侧面积 + 底面积 = π + π 2
其中,c为底面周长,h′为斜高.
侧 = 4 ×
1
2
1 1

2 4 1
1
4
+ 2 ℎ′
= (1 + 2 )ℎ′
其中,c1 、c2 分别为上、下
底面周长, h′为斜高.
对于一般的棱柱、棱锥、棱台,如何计算它们的侧面积?
对于一般的棱柱、棱锥、棱台,其侧面就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分别计算
积公式易得结果.
解:∵圆锥的轴截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底面半径 = 1,母线长 = 2,
∴侧面积 = π = 2π.故答案为2π.
新知探究
情境引入
应用举例
课堂练习Biblioteka 梳理小结布置作业陀螺是中国民间的娱乐工具之一,其形状结构如图所示,由一个同底的圆柱
体和圆锥体组合而成,若圆锥体和圆柱体的高以及底面圆的半径长分别为h1、h2、
1
1
= 底 ⋅ = × 230.42 × 146.6 ≈ 2594046.0 (m3)
3
3
因此,金字塔的侧面积约为85914.9 m2,体积约为2594046.0 m3.
B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第10课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第10课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第10课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
系2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
一、学习目标
1. 初步掌握并能应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 能应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 体会类比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难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二、数学活动
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在什么条件下平行呢?
2.已知是异面直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过不在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个平面与都平行;
②过不在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都平行;
③过不在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都相交;
④过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平行.
三、数学建构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四、数学应用
例1 一个长方体木块如图所示,要经过平面内一点和棱将木块锯开,应该怎样画线?为什么?
例2 四棱锥的底面是平行四边形,是的中点,过作平面,设平面与分别交于点.
求证:∥.
1
A
C
例3 求证: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并且其中两条直线平行,那么第三条直线也和它们平行.
思考: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并且其中两条直线相交呢?
五、巩固与小结
反馈:《必修二》P35 练习T2、T6 小结:。

江苏省大港中学高三数学总复习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二) Word版含解

江苏省大港中学高三数学总复习教案: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二) Word版含解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二)能力训练点用转化的方法掌握应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即由线面平行可推得线线平行.(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认识到研究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是实际生产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教学难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理4,平面α内与b平行的所有直线都与a平行(有无数条).否则,都与a是异面直线.三、课时安排1.7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和1.8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这两个课题安排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讲解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四、教与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及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幻灯显示)师: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生:有三种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直线在平面内,说明直线与平面有无数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相交,说明直线与平面只有1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平行,说明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师:直线和平面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生:两种.第一种根据定义来判定,一般用反证法.第二种根据判定定理来判定:只要在平面内找出一条直线和已知直α,a∥b,则a∥α.(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师:命题“若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则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内的一切直线.”对吗?(幻灯显示)生:不对.师:为什么不对?(出示教具演示)平行的所有直线(为b′,b″)都与a平行(有无数条),否则,都与a是异面直线.师:在上面的论述中,平面α内的直线b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以与直线a平行呢?我们有下面的性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求证:a∥b.师提示:要证明同一平面β内的两条直线a、b平行,可用反证法,也可用直接证法.证明:(一)反证法.假设直线a不平行于直线b.∴直线a与直线b相交,假设交点为O,则a∩b=O.∴a∩α=O,这与“a∥α”矛盾.∴a∥b.(二)直接证法∵a∥α,∴a与α没有公共点.∴a与b没有公共点.a和b同在平面β内,又没有公共点,∴a∥b.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例题与练习.(三)练习例2 有一块木料如图1-65,已知棱BC平行于面A′C′.要经过木料表面A′B′C′D′内的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应怎样画线?所画的线和面AC 有什么关系?解:(1)∵BC∥面A′C′,面BC′经过BC和面A′C′交于B′C′,∴BC∥B′C′.经过点P,在面A′C′上画线段EF∥B′C′,由公理4,得:EF∥BC.的线.(2)∵EF∥BC,根据判定定理,则EF∥面AC;BE、CF显然都和面AC相交.总结:解题时,应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要注意把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练习:(P.22中练习3)在例题的图中,如果AD∥BC,BC∥面A′C′,那么,AD和面BC′、面BF、面A′C′都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面BC′.同理AD∥面BF.又因为BC∥面A′C′,过BC的面EC与面A′C′交于EF,(四)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的实质是线面平行,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和已知直线都与已知直线平行.五、作业P.22—23中习题三5、6、7、8.六、板书设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性质定理的证明:求证:a∥b.例:有一块木料,已知棱BC平行于面A′C′,要经过木料表面A′B′C′D′内的一点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应怎样画线?所画的线和面AC有什么关系?练习:在例中,若AD∥BC,BC∥面A′C′,那么,AD和面BC′、面BF、面A′C′都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教案01 苏教版
一、充分认识序言课的重要性,是上好立体几何序言课的前提。

立体几何序言课以课本中的“引言”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立体几何这门功课有一个粗略的整体性了解,在学习具体内容之前有一个积极的思想准备。

通过序言课的教学,学生明白了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及学习立体几何的目的,就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有的老师对序言课却不够重视,把已经十分抽象概括的“引言”进一步抽象概括,开课后草草几句便开始了“平面”的教学。

教师急急匆匆,学生稀里糊涂,极易给后继学习带来消极影响。

由此可见,教师在充分认识序言课重要性的前提下,认真组织教学,努力完成序言课的教学任务,对提高立体几何课的教学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二、排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是立体几何序言课的主要任务。

部分学生认为立体几何比平面几何难学,存在畏惧心理;多数学生对能不能学好这门功课信心不足,对怎样学习这门功课心中无数。

这种消极心理状态必然会给学习造成消极影响。

因此在序言课教学中,应把排除上述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作为首先任务。

1.尽量引用实例。

“引言”中指出,“建造厂房、制造机器、修筑堤坝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空间图形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立体几何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我们在序言课上展示学校教学楼的建筑图纸,学生争相观看,兴趣盎然,并能辨认出:“这就是我们的教学楼!”教者由此指出:“没有立体几何知识,这张图纸是画不出来的。

”“同学们能从图纸上看出是我们的教学楼,这说明大家已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正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

有这样好的基础,何愁学不好它?”听到这些鼓励,学生常露出自信的微笑。

2.巧用教具、模型。

要求学生自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这样在序言课上就可以让学生观看前届学生自制的各种模型。

那些自制的模型,有纸质的,有木质的,有用铅丝做的,也有用粘土做的,看颜色,五彩缤纷,望形状,新颖别致。

学生看了这些精美的并留有制作者姓名的模型后,赞叹不已,大有“跃跃欲试”之势。

借助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平面图形时产生的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例如,在黑板上画出图1,不少学生乍一看认为这是一个平面图形,当教师指出这是一个空间图形的直观图时,有的学生认为小平行四边形凹在后面,有的学生认为小平行四边形凸在前面,因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很快意见趋于统一: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

接着教师出示用硬纸板做的模型,学生观物思图,看图想物,终于形成了强烈的立体感。

然后教师在
黑板上画出图2和图3,并用模型示范,学生不仅分清了两种不同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学习立体几何新鲜有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加强知识联系。

立几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平面几何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序言课中有目的地加强这种联系有助于消除学生怕学、厌学的心理障碍,增强学好立体几何的信心。

当教师把模型放上讲台时,学生认出模型中的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教师指出:“这些几何体在小学大家就已经学过,现在学习立体几何,就是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几何体的性质。

”这样学生就会感到立体几何并不陌生。

教师还可以问学生:“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两个平面相交有几条交线?”用教具演示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再问:“几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几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学生会不加思索回答:“两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两个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这时教师用两个指头试图将一块硬纸板顶住,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位置总不能成功,引得学生一阵哄笑,不少学生也拿出作业本做试验。

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告诉学生:“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研究的对象虽然不同,但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内容(性质、画法、计算和应用)基本相同。

”这就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立几是学习平几的自然延续。

三、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学好立体几何是序言课教学的落脚点。

有些老师常在序言课上板着面孔提出要“认真听讲,认真做好作业,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的要求,这些自学生跨进校门之日起就听惯了的老调,并没有多少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因为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被点燃以后,便自然想到:“我们怎样才能学好立几知识呢?经过讨论以后,教师再归纳得出学好立几的主要方法:①加强与平几知识的联系,注意用对比的方法区别异同,掌握实质;②注意对实物、教具和模型的观察和分析,培养空间想象能力;③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以加深对立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学好第一章,我们要求学生准备好硬纸板三块(代平面用),竹针或铅丝四根(代直线用),在学习中随时进行模型演示,以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