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

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

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第二章内容;2.掌握关于性善论的思想;3.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4.提升学生对人性善恶辩论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对《孟子》第二章的理解;2.分析孟子对人性善恶问题的论述;3.学生对关键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性善论;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论述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孟子》第一章的重点内容。

2.新知讲解(20分钟):a.引入学生对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b.分析孟子的性善论,解释他对人性的看法;c.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天性、礼义等。

3.小组合作(20分钟):a.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孟子的性善论;b.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拓展练习(15分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性善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5.总结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个人思考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课文《孟子》第二章;2. PowerPoint讲解材料;3.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指导提纲;4.不同案例的文本材料。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质量和深度;2.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参与度和个人思考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孟子二章是《孟子》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涉及到人性善恶问题,对于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问题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其在理解孟子的性善论的同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思考和辩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展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思考,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解读和评价。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智慧、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概述《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 解读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2. 辨析作者的论述和观点。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 分析法: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述《孟子一章》的主要观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孟子有怎样的了解?他所讲的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家有何不同?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孟子二章》。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三、精读与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你们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异同之分,这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孟子提到的“哀不能入人之怀”和“乐不能入人之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四、总结(10分钟)1.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孟子二章》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 通过总结,回答开篇提问: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 鼓励学生从其他文本中寻找与孟子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1.2 教学内容1. 孟子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第二圣”。

2. 《孟子》两章:本节课选取《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进行学习。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理解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两章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章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章的主要观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2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入领会孟子的思想。

3.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和提升,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情况。

3.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两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3.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孟子》原著教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深入研究。

4.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时间5.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孟子》第二章(《性善》)段落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包括对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观点的理解;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理论观点,并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对比;3. 培养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对人性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的行为是受天性还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更大?”等。

2. 阅读理解(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学生可以标记重要内容,或者做笔记。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b. 他是如何进行论证的?c. 你认为孟子对人性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d. 孟子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e. 对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从听到的其他小组的观点中挑战和补充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教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学生观点可以进行投票,展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6. 知识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7. 结束(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记住本次课程的重点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提问、回顾或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讨论、个人思考)2. 学生的笔记、问题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否准确和深入。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介《孟子》的主要内容。

3. 阐述学习《孟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及其思想。

2. 讲解《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学习《孟子》的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孟子》一章。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

教学内容:1. 孟子生平事迹简介。

2. 孟子主要思想概述。

教学步骤:1. 讲述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

练习与作业:2. 绘制孟子思想脉络图。

第三章:孟子论人性善恶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掌握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第四章:孟子论仁义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仁义观。

2. 掌握孟子论仁义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仁义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仁义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对孟子仁义观的理解。

第五章:孟子论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掌握孟子论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道德修养的观点。

2. 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分析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对孟子道德修养观的理解。

第六章:孟子论治国理政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掌握孟子论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治国理政的观点。

2. 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分析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子二章教案1教学目的: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

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习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习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

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

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

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在学习《孟子》二章时,可以充分让同学参加到课堂中,使他们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仆人,下面是第一我为你带来《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积累文言学问,把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见。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力量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育同学文言文自学力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尝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加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熟悉,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加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熟悉"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概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成功的缘由是什么?(同学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日,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见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见"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故意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8《孟子》两章教案

8《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两章的内容及主旨。

2.分析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等方面的观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孟子·公孙丑章》2.《孟子·告子章》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孟子·公孙丑章》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孟子其人。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篇章,如《孟子·梁惠王章》等。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孟子·公孙丑章》,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

(2)探讨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

4.课堂小结(2)强调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的观点。

第二课时:《孟子·告子章》1.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孟子·告子章》的背景。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孟子·告子章》,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

(2)探讨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

4.课堂小结(2)强调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的观点。

第三课时:综合讨论1.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观点的现实意义。

2.讨论话题(1)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是否正确?(2)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3)孟子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3.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话题。

(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阅读并翻译《孟子·公孙丑章》和《孟子·告子章》。

2.写一篇关于孟子人性善恶观点的短文,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孟子》两章,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的观点。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感悟孟子的思想精髓。

2.学会分析孟子观点的逻辑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3.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学常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

2.分析孟子观点的逻辑关系。

3.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孟子》二章中的文言文难点。

2.孟子观点的深度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学生分享对《孟子》的初步了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孟子》二章,初步感知文本。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难点、生僻字。

三、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子观点的逻辑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疑问。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深入讲解《孟子》二章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给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疑问。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给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五、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孟子》的其他篇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学生分享拓展阅读的感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疑问。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给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读课文正音释义: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词类活用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五、疏通全文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依据九年级语文必修教材《孟子》二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性恶”二元论;b.能够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的重要性;c.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天命”和“天赋”。

2. 能力目标a.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二元论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渊源;b.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性善”和“天命”的实践意义;c.能够运用孟子思想中“人性本善”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3. 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b.培养学生对善恶的区分和选择的观念;c.培养学生对自己人性上的优点的自信和发扬。

三、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的课堂讨论通过提问、交流和讨论带出孟子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

2. 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性善”和“性恶”、“天命”和“天赋”等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

3. 个案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授课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

四、教学内容1. “性善”和“性恶”分析a.引导学生理解“性善”和“性恶”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孟子对“性善”和“性恶”的二元论看法及内涵,以及与庄子、荀子等其他学说的异同;c.讨论“性善”和“性恶”两者的斗争关系,并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和实践意义。

2. “天命”和“天赋”分析a.介绍“天命”和“天赋”的基本概念;b.分析孟子对“天命”和“天赋”的理解和看法;c.引导学生探讨“天命”和“天赋”之间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3. “人性本善”论述a.引导学生理解“人性本善”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人性本善”这一概念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c.讨论“人性本善”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1. 思维导入:与孟子二章相关的一幅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对“性善”和“性恶”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二章》教案-最新范文

《孟子二章》教案-最新范文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孟子二章《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2.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重点: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三.难点:1.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

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

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

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池非不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教案周至七中语文组李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1)了解孟子和《孟子》;(2)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 域yù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1)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亲戚畔之()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利()发家拂士()(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3)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

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

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其雄辩的气势。

三、理解文意: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环而攻之”。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班上交流)4、师生互动: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

)(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作用?(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7、探究讨论: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四、课堂小结: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证严密。

)五、引导学生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今政府是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

(政府为民办了哪些实事?)【板书设计】(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总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道理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城小环攻不胜}有天时无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得道者多助{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失道者寡助地利不如人和-兵强、粮多有地利无人和}(“人和”质)委而去之开篇立论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3)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

(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

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据实解决)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1)三里之城()(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亲戚畔之()(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论据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生于忧患{(正面)劳其筋骨讲道理:天降大任 {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死于安乐{入则无发家拂士(反面)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