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体制的发展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国际贸易》专题作业姓名:***学号:5号班级:国贸2班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摘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贸易政策;演变过程;一带一路Key words: Trade Policy;Evolution process;B&R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3030.4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举世瞩目。

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不得不有所调整。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和进出口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各国从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和长远目标出发,在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基本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各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个别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政策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每个时期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与国际市场状况,对主要进出口商品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宏观性、统一性、协调性、政治性、国际性。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

“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 来件装配 来样制作 补偿贸易
(二)国际贸易信息化
一指信息技术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二指电于商务贸易新方式的出现
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生产和 销售的活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的新问题
(一)区域贸易集团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二)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外部的挑战
国内经济波动可能性增大 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
内部挑战
市场开放的挑战 贸易增长方式粗放 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核心竞争力不强 出口产品层次偏低 缺乏跨国经营的大企业
(四) 标准化与国际贸易
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手段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不合理的利用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
(五)道德贸易
道德贸易——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必须 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出口企业 在组织商品出口赚取利润的同时,还要 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 的社会责任。
(六)贸易摩擦
1.从微观措施的摩擦向宏观体制或制度摩擦 发展 2.新贸易壁垒不断出现,摩擦频繁发生 3.贸易摩擦数量增多 4.区域贸易协定导致贸易摩擦主体众多化、 调整规则复杂化
(七)贸易救济措施滥用
反倾销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
反补贴措施
针对价格歧视
保障措施—针对进口产品激增
贸易救济措施属于 WTO 自由贸易的 例外范畴
第三节 中 国 的 对 外 贸易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历史源远流长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外国列强和买办资产阶级控 制,中国成为外国产品的销 售市场
1.迅速发展阶段:(战后—1973年) 2.缓慢发展阶段:(1974年—1985年) 3.回升阶段: (1985年至今)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启示贸易,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的制定和演变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简单的物物交换到如今全球化背景下复杂的国际贸易体系,贸易政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区域范围内,受到地理、交通和政治等因素的限制。

各国的贸易政策相对简单,往往侧重于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和对重要物资的管控。

例如,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会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以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对经济的控制。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国家开始积极拓展海外贸易。

在这一时期,重商主义成为主流的贸易政策思想。

重商主义强调通过贸易顺差来积累金银财富,主张政府对贸易进行严格管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但也引发了贸易争端和冲突。

进入 18 世纪,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逐渐兴起。

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开始逐步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自由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

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大力倡导自由贸易政策,通过降低关税和取消贸易限制,促进了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

然而,自由贸易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20 世纪初,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竞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20 世纪30 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爆发,各国纷纷采取以提高关税、设置进口配额等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

但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不仅未能解决经济危机,反而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国际贸易大幅萎缩。

二战后,为了重建世界经济秩序,促进国际贸易的恢复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动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GATT倡导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逐步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趋势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趋势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趋势从20世纪初到现代,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不同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因素都会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一、 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关税保护主义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随着美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美国开始采取关税保护主义政策,通过提高对外贸易的保护关税来保护本国产业。

这种政策导致了世界大战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增加。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面临着经济衰退和大萧条带来的困境。

罗斯福总统领导下的新政策,通过实施贸易限制措施来刺激国内生产,改善经济状况。

然而,关税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的减少,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受到挑战。

二、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自由贸易主义二战结束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美国开始推动自由贸易主义政策,通过降低贸易壁垒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1947年成立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促使美国在政策上更加重视全球贸易自由化,同时承诺降低贸易关税和其他国际贸易屏障。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加强了同其他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美国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对外贸易目标是欧洲和日本,其中以日本的贸易合作最为紧密。

三、70年代到90年代: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美国贸易政策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包括石油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等,导致了流动性不足和贸易逆差的问题。

美国开始把注意力从自由贸易转移到贸易平衡和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在这一时期,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发展,包括在1979年成立的全球贸易机构(GATT)和1994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

在90年代,美国加强了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领导地位,且更加关注一些新兴经济体在贸易方面的问题。

例如,南非、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了美国的新贸易伙伴。

从GATT到WTO的发展历程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

从GATT到WTO的发展历程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

从GATT到WTO的发展历程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摘要:建立一个调整世界各国贸易关系的组织,以便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开展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

经过战后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从GATT到WTO ,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当今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体系。

关键词:GATT WTO 多边贸易体制一、引言从GATT到WTO的变迁,标志着二战后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迈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对以GATT为核心的旧多边贸易体制而言,以WTO为核心的新体制在国际贸易规则方面作了重要修改和突破。

WTO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可行的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包括GATT、以往自由化努力的结果以及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全部成果。

但多边贸易体制已进入一个政策不稳定的时期并面临着新的挑战,多边贸易体制必须及时地适应世界的变化和应对新的挑战,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之间求得妥善的平衡。

多哈谈判肩负着修复多边贸易体制信任危机和重塑权威的重任。

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仍是WTO成员各方共同的现实选择。

只有建立在制度性合作基础上的互利、共赢、共存、共生理念才是多边贸易体制赖以存在,并继续扮演全球贸易管理者和协调者角色的现实基础。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建立及其发展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商品的供给很快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

与此同时,各国的高关税政策使国际贸易严重受阻,尖锐的供求矛盾引发了1929至1933年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使各国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1943年,二战尚未结束,急于要让自己的商品占领世界市场的美国发出倡议,建立一个处理和协调国际贸易的专门机构———国际贸易组织。

战争结束,美国又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出召开世界贸易和就业会议的建议,并起草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

1946年2月,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了这一建议,并为此成立了筹委会,先后在伦敦、日内瓦等地举行了多次会谈。

贸易政策的演变与未来趋势

贸易政策的演变与未来趋势

贸易政策的演变与未来趋势在全球经济的大舞台上,贸易政策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影响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和财富的流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政策也在不断演变,适应着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和发展需求。

回顾历史,贸易政策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早期的重商主义时期,各国追求贸易顺差,通过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来积累财富。

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导致了贸易摩擦和冲突的不断加剧。

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开始盛行。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他们认为,通过自由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时期,许多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试图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就业。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没有解决经济危机,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全球化的推进,自由贸易再次成为主流。

关贸总协定(GATT)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为国际贸易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和框架,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各国逐渐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推动了全球贸易的繁荣。

近年来,贸易政策的演变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一些国家以“国家安全”“产业保护”等为由,采取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等措施,引发了贸易摩擦和争端。

例如,_____和_____之间的贸易争端,不仅对双方的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带来了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集团不断涌现,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等。

国际贸易模式

国际贸易模式

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模式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方式和规律。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模式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格局。

本文将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出发,探讨国际贸易模式的演变及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比较优势模式比较优势模式是国际贸易模式的基础,也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或地区应该专注于生产其拥有相对成本优势的商品或服务,并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互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为例,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因此更适合生产低成本商品。

而美国则在高技术产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两国通过贸易展开合作,中国向美国出口制成品,美国向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竞争优势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竞争优势模式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渐增强。

竞争优势模式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专利保护等手段,使企业拥有市场上的独特竞争力。

例如,苹果公司凭借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和独特的用户体验,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高科技企业,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贸易活动。

苹果公司将其生产基地分布在全球各地,充分发挥各国的竞争优势,实现产品的全球供应和销售。

这种竞争优势模式促进了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创新和经济增长。

三、新型贸易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贸易模式如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崛起,并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在线交易和数字化服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活动。

电子商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供了全球市场的机会。

跨境电商则是在电子商务基础上,通过跨国界的供应链和仓储网络,实现了商品的全球化流通。

以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为例,这两家跨国电商巨头通过建立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和数字化的交易平台,让各国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享受到便捷的购物体验。

国际贸易政策与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政策与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政策与发展趋势第一章:引言国际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活动和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国家利用贸易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国际社会合作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调整。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政策与发展趋势角度出发,系统性地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第二章:现状分析2.1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和现状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织,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促进自由贸易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WTO通过建立贸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成员间的利益分歧加剧,WTO的治理能力和效率逐渐受到质疑。

虽然WTO在2017年提交了全面改革计划,但改革的进展缓慢,尚未实现预期效果。

2.2 国际贸易政策的保护主义倾向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逐渐抬头,多国采取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

美国单方面对中国等国家加征关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议。

这种保护主义倾向的加剧,不仅影响了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也损害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第三章:未来趋势分析3.1 创新和数字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全球贸易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贸易流程和供应链管理正在越来越数字化和智能化。

为了适应新的贸易模式,各国需要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新的贸易规则,加强信息和数据保护。

同时,数字化也带来了新的机会,提高了小微企业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度和竞争力。

3.2 多边贸易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在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背景下,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趋势。

世界各国需要共同维护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多边协商和合作,以协调解决贸易摩擦和争端。

同时,多边贸易体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贸易形势和市场需求。

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与趋势

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与趋势

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与趋势第一章:介绍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和变化不断引起业界的关注,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国际贸易格局,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

第二章:历史国际贸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开始向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等地扩张,自此拉开了贸易全球化的大幕。

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大批商品被输出到世界各地。

20世纪以来,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多次波动中,美国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同时欧盟、日本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之一。

第三章:现状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处于严峻的挑战之中。

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带来了贸易壁垒增加、全球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许多数字贸易、在线零售、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快速崛起。

2018年,全球贸易量达到19.4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其中货物贸易占74.3%,服务贸易占25.7%。

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服务贸易出口国,贸易总额超过了4.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2.4%。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等的贸易总额也很可观。

第四章:趋势未来,国际贸易的格局将呈现以下趋势。

1.数字贸易将快速普及。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将加速贸易全球化进程。

跨境电商、在线零售、数据服务、云计算等新型商业模式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

2.新的贸易体制将加速形成。

随着地区性经济组织的加强,多边贸易体系复苏受到冲击,新的贸易体制将加速形成。

例如,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贸易并购等都将改变以往国际贸易格局。

3.美国的影响力将减弱。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频繁发起贸易战,造成贸易紧张局势。

仅仅一个月前,在阿根廷举办的G20峰会上,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达成了共识,不再互相加税,并开会评估。

外贸体制革新历程与评价

外贸体制革新历程与评价

外贸体制革新历程与评价
外贸体制革新历程: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中国开始进行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放宽了外贸
进出口的限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2.全面改革时期(1990-2001年):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市场,鼓励外商投资,加强了
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外贸竞争力。

3.加入WTO后(2001年至今):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降低了
贸易壁垒,逐步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强了外贸政策的协调和规范。

外贸体制革新评价: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外贸体制革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外贸体制革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3.外贸体制革新带来了外资和外国技术的引进,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
进步。

4.在外贸体制革新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如贸易摩擦增加和贸易不
平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外贸政策的协调和规范。

总的来说,外贸体制革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应对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挑战。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一、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

公社内部人们依靠共同的劳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实行分配。

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

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

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但这还只是偶偶的物物交换。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直接引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

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

希腊的雅典就是那时贩卖奴隶的一个中心。

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总结

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总结

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总结国际贸易发展是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以下是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总结:1. 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自由化是近年来的主要趋势之一。

各国之间通过减少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促进贸易自由化。

自由贸易区、经济整合区的建立,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广泛的市场机会和更低的贸易成本。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各国纷纷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例如,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例子就是欧盟,亚洲有亚洲一体化的东盟等。

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国可以通过统一关税政策、共同市场和金融合作等方式,加强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3. 数字贸易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跨境贸易以及服务贸易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数字贸易也提高了跨国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 跨境投资的增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跨境投资成为各国企业扩大市场、获得技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

通过直接投资和并购等方式,企业可以进一步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率。

5. 新兴市场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崛起,为全球贸易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6.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贸易的重要关注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加。

贸易伙伴之间在环境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与对话也越来越重要。

一些国家通过设立环保关税和贸易措施来约束高碳排放的产品。

7. 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与重建:WTO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机构,正面临来自各国的质疑和压力。

一些国家希望对WTO进行改革和重建,以适应新时代的贸易环境。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区域性组织也在推动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

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格局也在不断演变,从简单的商品交换逐渐转变为复杂的全球价值链。

在这种演变中,各种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国际组织的建立、经济体制和技术进步等。

本文将分析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一、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由贸易时期,即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贸易主要以商品交换为主,没有任何贸易限制。

欧洲主要国家占据了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逐步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英国成为最大的贸易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金融体系和航运业。

这个时期也是工业革命的时期,制造业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是保护主义时期,即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

在这个时期,各国开始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自己国内工业的发展。

这种保护政策导致了贸易战,许多国家采取了措施限制贸易。

在二战结束后,各国为了重建国家经济逐渐放弃了保护主义政策。

第三阶段是全球化时期,即20世纪末至今。

在这个时期,全球化趋势逐渐形成,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贸易更加便捷和快速。

全球价值链的出现,让贸易从传统的商品贸易转变为产业链之间复杂的交互联系。

全球化时期,贸易的不平衡和不公平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二、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因素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取计划经济,贸易主要由政府控制。

市场经济国家则采取市场经济制度,贸易更加自由和无障碍。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因素之一。

欠发达国家往往依赖出口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他们通常出口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而进口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

发达国家则倾向于出口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同时也需要进口原材料。

3、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体制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以及现状和未来走向两个方面讨论国际贸易体制的发展。

一、历史演变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它的现代化始于十九世纪末。

那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欧洲列强主导了国际经济秩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1870年代至1914年间的“大国主义时期”(或称“帝国主义时期”)形成了贸易的基本模式和初步规则。

它的核心是贸易保护,通过工业化、军备积累和扩张来获取殖民地和避免竞争。

但同时期的另一种动向是贸易自由主义,由英国及其追随者主导,倡导降低贸易壁垒和关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自由贸易。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经济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经济衰退和政治不稳定,导致国际贸易深受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经济。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制逐渐形成。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联合国成立前几个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议。

该协议确定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的汇率为35美元/盎司。

布雷顿森林协议为国际金融稳定提供了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汇率环境。

同时,1947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的成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完善的规则和机制。

GATT是为世界上每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而签署的,旨在降低贸易壁垒和关税,促进全球自由贸易。

二、现状及未来走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GATT在1995年被改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了全球贸易体系的维护者。

目前,WTO有164个成员,覆盖了全球98%的贸易额。

WTO独立于任何国际组织,为国际中立性和平等性提供了保障,使得其法规在国际间得到广泛的认可。

WTO的基本目标是开展自由贸易,但同时加强贸易规则、监督贸易政策、改善贸易环境和合作关系。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特点
(1)战后自由贸易化的倡导者 是美国
(2)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反映 了垄断资本的利益
(3)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 多边贸易合作实现
(4)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 衡
背景:
五、新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产业垄断资产 阶级和劳工团体要求政府采取保护贸易措施。此外,由于工业国家发展 不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迅速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策源地。 各国纷纷效尤,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得以蔓延和扩张。
二、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期。 由于各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同,所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完 全相同。
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如废除谷物法、废除航海法、改变殖民地贸易政策等。
美国和西欧: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和商品竞争 能力都无法与英国相抗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主要是保护关税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避免遭 受英国的商品竞争,因而逐步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 限制进口的措施。
(1)进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其发展难免受到国内市场 相对狭小的限制,加上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率低下,在国际市场缺 乏竞争力,难以扩大出口,从而阻碍了进口替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代替了 消费品进口,不仅不能减少外汇支出,平衡外汇收支,反而导致国 际收支的恶化。
案例:荷兰病和山西经济
二、进口替代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就是一国采取关税、进口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等严格的 限制进口措施,限制某些重要的工业品进口,扶植和保护本国有关工业 部门发展的政策。其目的在于用国内生产的工业品替代进口产品,以减 少本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概论-学习报告班级:生技12-1姓名:学号:********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摘要: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探讨了各个时期国际贸易的变化,最后简要概述了当前形式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资源问题,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

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直接引致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的出现。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

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

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入自由竞争时期。 1.英国产业革命后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2.与英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和西欧
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推行保护贸易政策。
可编辑ppt
3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3)
三、超保护贸易政策
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超贸易保护政策是一种侵略性的贸易保 护政策,(1)它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 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以巩固国内外市 场的垄断;(2)保护的对象是垄断资 产阶级;(3)保护的手法也趋于多样 化,不仅仅是高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奖 出限入的措施。
可编辑ppt
9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依据
▪ 依据之一: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摆脱
发达国家剥削和控制,避免贸易条件恶 化和国际不平等交换的重要途径。
▪ 依据之二:进口替代是工业化的主要推
动力。
▪ 依据之三: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平衡
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
▪ 依据之四: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扩大
就业的有效途径。
可编辑ppt
20
二、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保护贸易政策
进出口替代相结合的综合式的贸易发展模式。
(1)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
(2)出口不仅仅为获取进口所需的外汇,还要 研究通过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结 构改造,带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
(3)进口不仅仅为满足国内市场的生产和需要, 同时要积极为发展出口服务。
可编辑ppt
21
管理外贸的手段与措施:
制定计划、审批外贸企业、外汇留成、 税收制度、银行信贷、奖励办法,把对 外贸易置于国家的统一领导之下。
可编辑ppt
15
选择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特点:
(1)内部市场相对比较狭小。
(2)国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需要靠自然资 源或原材料的进口才能生产制成品。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体制的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体制的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体制的发展引言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为实现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贸易政策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着眼,探讨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体制的发展。

一、古代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在古代,各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等陆上贸易通道进行的。

古代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当时,各国对外贸易往往采取保护主义政策,通过限制进口和提高关税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

随着贸易活动的增加,古代国际贸易政策逐渐向自由贸易倾斜。

在公元前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自由贸易政策逐渐成为主流。

英国通过废除贸易壁垒、签订贸易协定等手段,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二、现代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推进,现代国际贸易政策经历了许多变化。

在20世纪初的国际贸易中,各国普遍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试图通过限制进口和提高关税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

这种保护主义政策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达到顶峰,各国纷纷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导致国际贸易大幅下滑。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加强,国际贸易政策逐渐向自由化发展。

1947年签署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为推动自由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GATT的原则之一是非歧视,即以最惠国待遇原则对待各成员国。

这也推动了贸易壁垒的降低和自由贸易的推进。

另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政策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WTO于1995年成立,取代了GATT。

WTO的任务是管理国际贸易规则并推动自由贸易。

WTO的成立标志着国际贸易政策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国际贸易政策体制的发展国际贸易政策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从双边贸易协定到多边贸易协定的转变。

在古代,贸易活动往往是通过双边贸易协定进行的,各国根据自身利益进行谈判并达成贸易协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贸易趋向多边化。

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早在古代就有着较为发达的外贸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国际贸易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通过陆路和海上贸易,连接了中国、中亚、中东和欧洲等地。

这一时期的中国国际贸易以丝绸和其他奢侈品的出口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进口商品。

此时期的贸易以随机性为主,没有明确的贸易规则和机构。

经过长期的封闭状态和社会动荡,中国在19世纪中叶重新开放贸易。

这一时期的贸易以外商投资和殖民地开发为主。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大量商品和资本涌入中国。

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节点。

中国的国际贸易在这一时期十分不平衡,以进口商品为主,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材料和农产品。

此时期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外资主导,市场不自由、制度不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了封闭的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际贸易才开始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与国际经济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与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大大促进了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

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为主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向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进口则主要是机械设备、原材料和能源产品。

此时期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多元化、开放度高、贸易规模大。

然而,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中国国际贸易仍然受制于外部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贸易受阻于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政策。

另一方面,中国国际贸易存在结构性问题,出口仍然以加工贸易为主,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较低,对外贸易的依赖性较高,进口仍然以资源和能源产品为主。

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国际贸易政策成为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发展现状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首先是自由贸易的倡导。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协定等成为各国广泛参与的方式,帮助推动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

其次,政府间贸易政策协调趋势明显。

各国政府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贸易规则和标准,以减少贸易壁垒,提高贸易效率。

此外,数字贸易越来越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数字支付等形式的贸易逐渐兴起,为世界贸易注入了新动力。

二、未来趋势未来,国际贸易政策将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革。

首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

当前,世界贸易组织(WTO)所代表的多边贸易机制面临困境,各国需共同努力,推动WTO的改革与完善,以增强多边贸易机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需要应对。

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这对全球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贸易摩擦与贸易壁垒。

最后,数字贸易的发展将成为新的亮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数字贸易将进一步加速,涉及的领域将更广泛,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三、应对策略面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各国政府需要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

首先,各国应加强合作,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确保贸易规则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其次,加强对话与谈判,解决贸易纠纷与争端。

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贸易争端,有助于维护全球经济稳定。

此外,各国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深化经贸合作。

扩大贸易规模和贸易流量,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和贸易平衡。

最后,积极应对数字贸易的发展。

加强对数字贸易的监管与管理,保证数字贸易的安全性和公平性。

总结起来,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应对和合作。

通过合作,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积极应对数字贸易的挑战,以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34
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 保护贸易政策
(2)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 (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
上升较快; (4)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
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 (5)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
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 要特征。
17
3.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 重大变化:
24
二、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
27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的自由贸易政策 (以英国为例)
❖实施原因 ❖主要表现
英国国徽
英国国旗 28
20世纪50年代至 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
❖ 原因 ❖ 主要表现
一是关税大幅度降低。 二是非关税壁垒逐渐减少 。
展艰难。并且,区域经济集团化浪潮日
益迅猛,对WTO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
第六章 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发展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第二节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4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增长 及其结构变化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在战前的发展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及其结构的变
其结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 多边
贸易体制的发展 。
2
学习重点和难点
❖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 策应该考虑的因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的宗旨及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及 运行机制。
❖ 难点是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前景
。WTO自1995年开始运作以来的十年间,
发展并不顺利,开展的多边贸易谈判进
1.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目的与构成 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0
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
❖ 是各国和地区内部 经济政策和对外政 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各国和地区 的经济发展和对外 政策服务的。
21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1)保护本国的市场; (2)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4)积累资本或资金; (5)维护战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工业制成品 的国际贸易量;
(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 业工业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
(9)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不断扩大;
(10)世界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智能化。
16
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1)国际贸易格局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 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 竞争;
11
战后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
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3.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12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 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 比重上升(表5-1)。 初级产品比重下降的具体表现是:原料 贸易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的具体表现是:化 工产品贸易比重上升较大。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与多边 贸易体制的发展
1
学习提示
❖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将世界各国( 地区)经济联系起来的渠道、形式和手段之 一的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变化进行阐述和分 析。
❖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战后以来, 国际贸易的规模、结构、政策及体制等发生 的重大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国际贸易的增长及
❖ 特点 31
原因
(1)美国的积极倡导和推行;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3)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 (4)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 (5)国际分工的广泛和深入发展; (6)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
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2
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 高于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2)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程度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3)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 于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33
三、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传统贸易保护阶段
1.16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2.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贸
易政策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4.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保护贸易
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 易快速上升;
(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3)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
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4)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18
第二节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二、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19
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22
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1)对外贸易总政策: 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 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3)国别或地区贸易政策。
23
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 两种基本类型: 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 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1)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3)本国的经济状况; (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5
国际贸易的产生
❖ 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二是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形成。
❖ 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展。 ❖ 三次社会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 奴隶制的形成。 ❖ 在奴隶社会初期,由于阶级矛盾产生了国家,商品 交换活动开始超越国界,国际贸易得以产生。
6
国际贸易在战前的发展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 际贸易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 易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7
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
❖ 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 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战前要 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快。
❖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与这一时期 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国际贸易发 展迅速。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国际 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