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乐学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乐学境界
作者:刘红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第02期
教了28年语文,一直在思考、探索,该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言语智慧与人生启迪。新课程背景下,我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与现状出发,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视角,提出了“追求乐学境界”的教学主张,力图将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和现代教育思想相融通,在反思性教育实践与常规性教育实践的动态平衡中,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又具有现代追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
“追求乐学境界”教学主张的提出,是立足本土、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其一,它源于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是非常注重“乐学”的。《论语》开宗明义就是《学而第一》,论述学习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一开始就被提高到教育教学至高无上的位置,成为孔子教育哲学的本源性基础。孔子又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和情感、态度、意志等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力。“乐之”包容了“知之”与“好之”,不仅“好学”“会学”,还以“学”本身为目的,以“学”本身为快乐,使学习成为一种生命的享受。孔子更是以“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来表述心态,强烈地抒发自己对“乐学”的钟情,表达自己的人生诉求。语文教学“追求乐学境界”是对孔子教育智慧的学习与借鉴,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价值的皈依,具有历史文化的色彩。其二,它揭示了教学的本质。我国古代汉语中,从字的构成上看,“教”字就来源于“学”字。《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宋人蔡沈对此作注:“学,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说明教与学不可分,教学即学习。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即教学生学”,用崔允漷教授的话来解读,“…教是为了学‟,意义就在于明白地告诉人们,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即为了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因而,“学既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
教学的核心不仅是学习,还应该是快乐地学习,就像斯宾塞说的那样,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可以使儿童把学习看作一种游戏,看作一种消遣,假如我们把学习当成一件光荣的、快乐的和消遣的事情,假如不使他们因为忽略了求学就受到责备或惩罚,他们是会自己要求受教的”。(洛克《教育漫话》)语文教学“追求乐学境界”,回答了“教学是什么”这一原点问题,提炼了教的行为的本质特征,就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他们主动、快乐地学习。其三,它针对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虽然新课改已有十余年,但不可否认,陈旧的教育观念、落后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呈现出了“满堂灌”或是“机械练”“琐碎问”的教学方式,课堂枯燥晦涩、高耗低效,“被动上课”“他主学习”扭曲着学生稚嫩的身心,也扭曲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使有些看上去很“热闹”的课堂,但因为缺少对学生“学”的研究,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学习”,所以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是在被动地学习,只
不过这“唱”得更加巧妙,“被动”得更加时髦,教师已做的太多而隐藏得更深,学生为自己做的太少却在积极地配合,课堂只是虚伪的活力、肤浅的精彩。语文教学“追求乐学境界”就是力图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回归教学本质,去寻求解决问题
的路径,以“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何谓“乐学境界”?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的,境界就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状态。在美学理论中,“境界”是一种审美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冯契在分析境界时说:“境界是主客观的统一,是精神享用着的、在其中生活着、自由活动着的领域,它体现了人的精神所达到的造诣、水平,”境界是渐而升华的动态过程。我以为,“乐学境界”是由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而激发的主体精神力量的高扬,学生与学习本身完全相融,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震撼,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审美的满足,学习的动力系统得到彻底激活,并对新的学习充满向往,激发起更强烈的审美企盼。“乐学境界”的内涵可概括为“三性”:主体性、体验性、过程性。“主体性”:学生是主人,课堂是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是自主意识下的积极建构,发展是成就儿童完整的生命。“体验性”:让学习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日常经验升华为审美经验,让快乐和幸福引领儿童的成长。“过程性”:指向学习本身,注重经历学习的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指向深层次的快乐,在“乐”与“苦”的相融相生中,不断走向意境更高远的“大乐”;指向终身学习,使“乐学”成为“尝试”与“积累”的过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创造“机会”。“乐学境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价值和现实意义观照下的,对语文教学本质及其教育终极价值的一种追求,一种诠释。
语文的“乐学境界”中有“景”,那是一篇篇镌刻着人类追求文明的烙印,蕴藏着人类文化的精粹,散发着经典魅力的锦绣华章;“乐学境界”中有“情”,那是自由、和谐氤氲着师生,让他们贴近、倾听、对话,彼此为自己寻到了一个真善美的意义世界,使自己的人生获得了“爱”的延伸;“乐学境界”中有“道”,那是通过快乐地探索和激动的顿悟,学生拥有了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对学习建构起了自己的理解。“景”“情”“道”在学生的审美体验中统摄、聚合、交融,给学生带来学习的“高峰体验”,并引领他们不断地追求、努力地攀登。
二
“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更主动、更快乐、更高效地学习语文,它有着以下基本理念。
以儿童为主体。从孔子的“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著名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思想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学习的主动权是交给学生的。卢梭的“把儿童看作儿童”,让我对这个“人”有了更基本更丰富的“童年概念”。“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学习,认同每一个儿童都潜藏着学习的可能性,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要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虔诚地让儿童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义无反顾地将“教语文”还位于“学语文”。教师努力创设儿童要学的条件,总是把教学的逻辑起点建筑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