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雷电分布规律分析

合集下载

成都“8·11”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与闪电特征分析

成都“8·11”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与闪电特征分析

成都“8·11”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与闪电特征分析成都“8·11”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与闪电特征分析8月11日,成都市遭遇到一次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与闪电特征的分析表明,该次天气形成过程复杂且具有较强的降水和雷电活动。

本文将从多普勒雷达和闪电两个方面对该次天气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对成都市的影响。

多普勒雷达是一种用于探测大气中水雨和微物理的仪器,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频移和强度变化,可以获取到降水的类型、速度、方向等信息。

在这次强对流天气中,多普勒雷达观测到明显的强回波区,表明降水非常强烈。

雷达的最大反射率(Z)可达60dBZ以上,属于极强降水的范畴。

并且雷达图上出现了大量的回波核心,表明降水活动空间分布较集中。

此外,雷达还显示了明显的回波增强带,这表明在这片区域内空气上升偏强,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对多普勒雷达的速度和回波强度分析,可以了解到对流云的垂直运动和降水的类型。

速度场分析发现,在对流云的正中心区域存在着较强的顺时针和逆时针风切变,这种风切变的存在可能是导致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速度场还显示出极端的径向风速,表明风场异常剧烈,也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回波强度场分析发现,在降水核心区域回波强度非常强烈,能够达到极端降水的标准。

总体而言,多普勒雷达观测结果揭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降水强度大、空间分布集中以及风场异常剧烈等特点。

闪电活动在对流天气中常常伴随降水,对于分析天气的强度和预测天气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闪电监测系统数据显示,这次强对流天气中闪电活动异常频繁。

闪电频次达到每分钟40次以上,属于极强闪电活动。

从闪电的时空分布来看,闪电分布在整个成都市区,且呈现出较有规律的聚集分布。

闪电条数最多的区域出现在市中心和东部地区,标志着这个区域的强对流天气活动非常活跃。

此外,天气的短时强降水和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闪电活动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强。

国内主要机场雷雨特点分析总结

国内主要机场雷雨特点分析总结

国内主要机场雷雨特点分析总结一、全国雷雨分布情况以中国境内2600个气象站的的实际观测资料为统计数据,根据雷雨活动的频度和雷害的严重程度,我国把年平均雷雨日数T>90的地区叫做强雷区,T≥40的地区为多雷区,15≤T≤40的地区为中雷区,T≤15的地区为少雷区。

全国的雷雨分布情况如下:我国雷雨区的分布在地理上南北以长江为界,东西以黄河河套为界:长江以北和河套以东地区的年平均雷雨为大致30-40次;长江以南地区都在40次以上,其中珠三角和海南北部的年平均次数高达百次;西北地区数量极少。

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造成各地雷雨的天气系统迥然不同和气候带差异:华南地区及东南沿海深受副热带高压、西南季风及热带气旋影响,加之靠近海洋水汽丰富,雷雨极易发生;华中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北抬影响,一年内降雨大多集中在夏季的6-7月;华北、东北地区虽然远离副热带高压,但从夏季从蒙古进入的黄河气旋和东北冷涡数量很多,雷雨数量也非常可观;西北地区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远离海洋缺少水汽,冷空气一般只带来风沙天气。

二、国航主要运行基地机场大致统计数据和雷雨天气特点(一)华北地区/首都机场首都国际机场年平均雷雨日数为32天,年最多雷雨日42天,年最少雷雨日17天。

月最多雷雨日19天。

上图显示了累年各月雷雨出现的平均日数,雷雨集中出现在夏季,占全年总日数的约70%,且以7月出现的最多,平均为10天,其次是6月和8月,平均都是6天。

从雷雨出现的平均次数来看,也是7月出现最多,平均达29次,其次是8月,平均26次,再次6月,平均18次。

最少时段是23-06时。

此后雷雨出现的概率明显上升,出现概率最大的时段是在09-17时,最高峰值在15时。

18-22时出现概率较为均衡,为相对次多的水平。

产生这种日变化主要原因是14时以前,低层为一个逐渐增暖的趋势,气温较低不利于对流发展,在15时左右日照强度达到最强,增温很快,能量进行上下交换,使大气层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这时若有对流云团的生成,雷雨出现的概率会很高。

成都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成都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成都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张琨;卜俊伟;张亮【摘要】该文通过分析2009-2014年成都市闪电定位仪数据和成都市各区县人文经济数据(人口密度和生产总值),采用气象学分级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对成都市区县进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析结果表明:郫县、龙泉驿区、青羊区和双流区雷电灾害综合风险较大,这些区域的重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易燃易爆场所、危化品场所、大型公共设施及人口密集区、工业集中区和高层建筑等),应加强防雷设施的安装与检测.【期刊名称】《贵州气象》【年(卷),期】2016(040)004【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闪电定位仪;人文经济数据;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作者】张琨;卜俊伟;张亮【作者单位】四川省防雷中心,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防雷中心,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防雷中心,四川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9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下辖9区6县,代管4个县级市,面积12 121 km2,总人口1 210万人。

成都所处地理环境特殊,雷电发生频次多、范围广,雷暴活动期长。

成都市防雷中心数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成都市因雷击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累计超过亿万元以上,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本文对成都市进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目的是对极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雷击防护,降低雷击风险。

近年来,全国各地气象专家已经对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李秀东[1]在《全国雷电灾害统计分析》中分析了全国1999—2008年平均闪电密度、平均雷暴日和雷电伤亡分布,并指出与雷灾数关系密切的因子依次是雷灾伤亡人数、闪电密度、人口总数和财产损失。

程向阳等[2]利用气象资料、社会经济数据和雷电灾害等资料开展了对安徽省的雷电风险区划研究。

程丽丹等[3]对河南省雷灾易损性进行了研究。

卜俊伟[4]对四川省进行了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其中包括成都市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但是文中没有对成都市区域进行一个更加详细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域划分。

雷电定位系统基础分析

雷电定位系统基础分析

单片机技术成功地将原双阴极示波器闪电探测仪改造为智能化的磁方向雷电定位系统,有效地提高了雷电的测角精度。

80年代初,云地闪波形鉴别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云地闪探测效率达90%以上。

从这以后,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布设雷电监测定位网。

进入90年代,由于GPS技术的使用,雷电监测在测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GPS时钟,形成时差测向混合系统,同时采用数字波形处理技术(DSP),对波形采取相关性分析、定位处理等综合技术,大大优化了预报性能。

1 雷电定位系统定位原理及系统构成1.1 雷电定位原理目前,地基雷电定位系统都是测定雷电的电磁辐射脉冲。

国际上应用的雷电定位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磁方向探测系统,另一种是时差法系统,后者的定位精度远远高于前者,而且目前时差法所依赖的精密时钟技术因为GPS的使用而得到了解决,目前时差法系统将成为主流的雷电定位探测设备。

近几年发展了综合利用定向定位(DF)和时差定位(TOA)的复合定位方法。

1.2 雷电定位系统的构成 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由雷电探测仪+中心数据处理站+用户数据服务网络+图形显示终端构成。

由布置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两台以上的雷电探测仪(以下简称探头)可以雷电定位系统基础分析黄声锦1 彭涛21、漳州市防雷中心 3630002、四川省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 610072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因雷电而引发的灾害也越来越严重。

雷电放电涉及气象、地形、地貌、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同时,雷电的出现与其他天气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经常伴随着严重的灾害天气发生,造成极大的灾害事故,威胁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以前的天气预报对雷电造成的气象灾害缺少相对准确的雷电定位数据分析,对其造成的灾害经常处于被动状况。

最近几年四川省对雷电灾害气象轨道,特别是雷电定位系统的建立,并通过对系统的运行进行长期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对雷电定位精度和探测效率都有明显提高。

探测雷电的关键是雷电定位,雷电监测定位仪(闪电定位仪)是指利用闪电回击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回击放电参数的一种自动化探测设备。

2011年7月成都一次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和过程分析

2011年7月成都一次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和过程分析

2011年7月成都一次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和过程分析摘要雷暴的是指伴有闪电和雷鸣的强对流性天气系统,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其产生于云地或积雨云之间。

雷暴天气是闪电兼有雷声的天气现象;或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

它出现时必有强烈的积雨云活动。

因此,往往有阵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伴生。

一方面雷暴天气是春末和夏季许多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其来势猛、强度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要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尤其是我国已经迈进信息时代,在电子产品日益普及的今天,雷暴对各种微电子设备的危害日益严重。

防雷减灾工作已经成为气象部门重要的工作之一。

因此雷暴天气一直是是气象学、天气学和大气科学中的关注的焦点。

本文为分析成都2011年7月20日的雷暴天气过程。

通过micaps的天气图、卫星云、T-logP 图等来分析此次雷暴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消散。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成都此次雷暴天气是受大陆高压或西太平洋副高西侧偏南气流的控制,对流层中低层的切变东南移而触发的;大气中存在条件不稳定层结,低层中有丰富的水汽和强的抬升条件是雷暴天气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成都;雷暴天气;防雷减灾;分析A Thunderstorm System and Process Analysis in Chengdu in July in 2011AbstractThunderstorm with lightning and thunder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systems, is a discharge phenomenon in the atmosphere generated in the cloud or cumulonimbus.Thunderstorms both the weather phenomenon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a kind of small and medium scale of the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systems. It appears there will be strong cumulonimbus activities. Therefore, tend to have showers, hail, high winds, tornadoes and other associated On the one hand thunderstorms late spring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fierce and strength on a global scale every year causing major property losses and casualties. In particular, China has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electronic products today, thunderstorms increasingly serious harm to a variety of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The mine disaster red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 of 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Thunderstorms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meteorology, synoptic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science.This analysis Chengdu July 20, 2011, thunderstorms process. Micaps the weather charts, satellite cloud, the T-logP diagrams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and dissipation of the thunderstorm.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hengdu, the thunderstorm is a continental high-pressure or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est side of the southerly flow control, low-level shear in the troposphere southeast shift triggered; the presence of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in the atmosphere, the lower rich vapor and a strong uplift of the causes of thunderstorms.Key words: Chengdu;Thunderstorm; Mine disaster reduction;analysis目录论文总页数:10页1 引言 (4)1.1 课题背景 (4)1.2 研究现状 (4)1.3 研究意义 (5)1.4 研究方法 (6)2 成都的气候和雷暴天气概况 (7)3 雷暴天气个例的概况 (9)4 雷暴天气个例的背景分析 (10)4.1 500hpa环流分析 (10)4.2 700hpa,850hpa天气图分析 (11)4.3 卫星云图分析 (12)4.4 环境条件分析 (12)5.结论 (14)1引言1.1课题背景雷暴是指积雨云中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放电现象。

双流机场两次初雷天气对比分析

双流机场两次初雷天气对比分析

双流机场两次初雷天气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资料和成都双流机场气象观测资料对成都双流机场两次初雷天气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影响初雷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

初雷发生时,高层以辐散为主,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抽吸作用加强,有利于水汽积聚及其垂直向上输送。

当高层、中层同时出现低值系统时,500hPA以下正涡度加强,高空槽前部西南气流加强,触发的雷暴也越强。

关键词:初雷;对比分析;物理量;双流机场1 引言雷暴是危及飞行安全和正常的主要天气之一,常伴随大风、闪电、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严重时甚至导致机毁人亡。

在航空气象保障中,初雷出现意味着进入雷雨季节,保障模式从冬季保障向雷雨季节保障转化,是雷雨季节来临的标志,由于产生初雷的物理量条件不显著,对于初雷的预报较为困难,因此,全面地研究初雷发生发展规律,提高对初雷天气的预报能力十分重要。

双流机场一般出现在3月-4月,4月出现居多,多为系统性雷暴。

下面就2018年、2019年两次初雷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2 两次初雷天气过程双流机场春季雷暴天气特点2018年初雷天气(以下简称过程一)出现在3月17日,02:35分闻雷,随后间断持续至07:41分,持续时间超过5小时。

02:45分开始,本场出现小阵雨,06:07分转为中阵雨,06:17分减弱为小阵雨,随后持续至08:45分,过程降水量11.6毫米。

2019年初雷天气(以下简称过程二)出现在4月10日,03:18分闻雷,随后持续至04:12分,持续时间不足1小时。

03:46分开始,随后持续至04:21分,过程降水量0.8毫米。

3 天气形势分析过程一:初雷发生前,青藏高原东部有低值系统活动,川西高原500hPA高空槽缓慢东移,17日02时经过成都地区;700hPA川渝地区西南气流控制,四川盆地、四川中东部地区处于高湿区,相对湿度在90%以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秦岭一带有切变线;850hPA四川盆地内东南气流控制,弱辐合,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地面上无明显冷空气入侵。

龙泉市雷电特征分析及防御建议

龙泉市雷电特征分析及防御建议

龙泉市雷电特征分析及防御建议摘要:近年来,龙泉市域内时有雷击事件发生,仅2022年就发生了两起雷击致人伤亡事件。

为了更好的防范雷电灾害,对龙泉市2007年以来基于大气电场仪所观测的雷电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了龙泉市雷电时空特征,在雷电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雷击事件特点,提出了几点防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雷电;特征分析;防御措施引言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常伴随着声、光、电等物理现象。

由于雷电释放的能量非常巨大,再加上强烈的冲击波、剧变的静电场和强大的电磁辐射,能够产生较大的破坏力,常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损毁甚至引发火灾、爆炸,造成电力、通信和电子系统的瘫痪等,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1雷电资料来源龙泉市雷电数据由闪电定位系统(ATDT)观测产生,该系统能够观测雷电的发生时间、经纬度、雷电流强度、陡度等数据,观测数据较为稳定和准确,本文选取了该闪电定位系统2007-202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2雷电特征分析2.1雷电时间分布特征通过观测数据分析,龙泉市初雷日主要分布在2月份,占比64%,初雷日最早时间为1月6日,出现在2020年,最晚为4月15号,出现在2011年。

终雷日主要集中在11月及12月,其中11月占43%,12月占36%,终雷日最早发生在9月18日,出现在2007年,终雷日最迟发生在12月31日,出现在2020年。

从雷电活动频次分布来看,龙泉市雷电活动存在明显的月份差异,主要集中6-8月份,占全年71%,其中8月份占全年的27%。

从雷电的发生时间来看,龙泉市雷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午后及傍晚,该时段雷电平次占比达到73%。

2.2雷电频次分布特征通过观测数据分析,龙泉市雷电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城北乡中部、龙渊街道南部、剑池街道大部、西街街道东部局部、八都镇中部、竹垟畲族乡南部、上垟镇中部、住龙镇东南部、安仁镇中部、兰巨乡中部、查田南部等地。

2018年成都双流机场“4·5”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2018年成都双流机场“4·5”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2018年成都双流机场“4·5”雷暴天气过程分析发表时间:2018-07-18T16:59:58.19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傅文伶1,褚芸欣1 [导读] 微波辐射计的稳定度指数及温湿资料能够较好的反应双流机场雷雨天气过程发生前后的气象要素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规律。

(1.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成都 610202)摘要:利用成都站多普勒雷达资料、国家基本气象站温江站探测资料、双流机场自动探测系统资料及HTG-3型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18年4月5日凌晨双流机场雷暴天气进行分析。

分析表明:4月5日凌晨的雷雨天气过程主要是一次由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系统性雷雨过程;微波辐射计的稳定度指数及温湿资料能够较好的反应双流机场雷雨天气过程发生前后的气象要素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规律。

关键词:双流机场;雷暴;微波辐射计0 引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下简称“双流机场”)基准点坐标为30°34.8′N, 103°56.9′E。

它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处于盆地西侧的龙门山脉与东侧的龙泉山脉形成的东北—西南向的袋形走廊的正中。

据《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气候志》统计,双流机场雷暴集中出现在7月和8月,多出现在夜间,且双流机场雷暴持续时间多在4小时以内。

国内气象学者对雷暴天气已有较多的研究[1]。

李毅等[2]人利用2006年夏季 36次雷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图像分析总结了各种天气形势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的特征。

成永勤[3]分析了2000年秋季两场由冷平流引发的雷暴,结论得出:除影响双流机场雷暴的常见系统外,单纯的弱冷平流也是引起双流机场雷暴不可忽视的天气系统。

本文使用了四川省气象局成都站多普勒雷达资料、国家基本气象站温江站探测资料、双流机场自动探测系统资料及HTG-3型微波辐射计资料。

1 过程简介和天气形势1.1 过程简介2018年4月5日凌晨(北京时,下同)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双流机场遭遇了两场雷雨过程。

近54年四川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近54年四川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 Ⅵ) 、 盆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部 ( V I I ) 共 7部分 ( 图 1 ) , 综合运 用统计 分
暴发生较为频繁的区域之一 , 并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郑 淋淋等 利用近 3 0年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我 国雷暴 的 日 变化特征 , 并指 出四川盆地地区雷暴 的夜发性 与盆地地
区山谷风的可能关系 。任景轩等在详细分析高原雷暴变化
文章编号 : 1 6 7 4— 2 1 8 4 ( 2 0 1 5 ) 0 3— 0 0 6 2— 0 6
近 5 4年 四川 雷 暴气 候 特 征 分 析
任景轩 , 徐 志升 , 陈 琦 , 张 琪
( 1 . 中国人 民解放军 7 8 0 8 3部 队 , 成都 6 1 0 0 1 1 ; 2 . 四川省气象 台 , 成都 6 1 0 0 7 2 )
第3 5卷 第 3期
2 0 1 5年 9月








V0 l _ 3 5 No . 3 S e D . 2 01 5
P l a t e a u a n d Mo u n t a i n Me t e o r o l o g y Re s e a r c h
据。该 资料 为四川省气象信息 中心归 档的 1 5 4个 国家级
地面观测站的原始气象 记 录整 编数 据 , 资料 经过反 复检
地热力抬升。随着 雷达探测 、 卫星遥感 等技术 的发 展 , 关 于雷暴 的中小尺度结构 和发展演变机理 等研究不断 受到 重视 , 并取得 了大量 研究成果 , 其短 时临近预报技术也 得 到迅猛发展 。近 年来 的雷暴 气候 特征相 关研究 卜 9 _

成都地区雷电风险区划

成都地区雷电风险区划

成都地区雷电风险区划作者:卢禹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5期摘要:本文利用1970-2011年成都地区13个区县站点的雷暴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2006年至2011年的雷暴灾害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雷暴日数和雷灾次数都在每年的7、8月份达到最大,雷暴日的数量与雷暴灾害的数量正相关的结论。

而关于雷灾的分布,农村雷电灾害主要是人员损伤,而城市雷电灾害主要是经济损失。

关于雷电灾害的行业分布,可得出家用民用所遭受的雷电灾害百分比最高,其次为水电行业。

通过以上分析利用7个单独指标计算出1个综合指标从而对成都地区13个区县进行区域综合易损度划分,得出龙泉、大邑、都江堰为雷电灾害极低易损区,浦江、崇州、邛崃、彭州和金堂为低易损区,郫县和新都为中易损区,双流和新津为高易损区,温江是极高易损区。

关键字:雷电灾害;成都地区;分布特征;区域划分一、成都地区雷电灾害的分布特征(1)成都地理概况雷电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与区域环境状况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区域地理地貌、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等方面。

(1)地理地貌:成都位于成都平原中部,介于东京102°54′至104°53′,北纬30°05′至31°26′之间。

(2)气候环境: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温度16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

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

(3)人文环境:成都市常住人口1257.9万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二,仅次于重庆、上海、北京,居中国第四位。

成都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

这些都关系到人们的防雷意识差异及灾害发生时,人们对灾害的抵御能力。

2.2.1 雷暴灾害年分布以及雷暴日年分布的关系2006年至2011年,成都地区每年发生的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7、8月,而春秋季如4、5、6、9月也时有雷电灾害发生,这与成都地区天气气候的季节变化特征有关。

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系统性雷暴天气特征

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系统性雷暴天气特征

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系统性雷暴天气特征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系统性雷暴天气特征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它具有瞬发性、短时高强度的特点,而成都双流机场位于四川盆地,地处四川盆地内陆,地貌平坦,盆地气候特征明显,这使得该地区的雷暴天气频繁而且具备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的系统性雷暴天气特征。

首先,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系统性雷暴天气具有季节性的特点。

根据气象数据统计,成都双流机场系统性雷暴天气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夏季时,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山地地形相互作用,产生了稳定的大气层结和高能量的环境,这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秋季时,受到南方台风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空气对流活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锋面和气旋,也是雷暴天气频发的季节。

其次,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系统性雷暴天气具有时间集中性的特点。

根据历年雷电活动监测数据分析,雷暴天气在每天的下午至夜间时段相对较为集中,尤其是下午5点到晚上8点这段时间,雷暴频次最高,雷电活动最为活跃。

这与成都双流机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日照和辐射能量在下午积累并达到最大值,导致温度逐渐升高,由于地表受热更为迅速,空气上升速度加快,形成了较强的对流活动,从而促成了雷暴天气的发生。

此外,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系统性雷暴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雷暴天气的持续时间通常在30分钟至2小时之间,但在成都双流机场地区,雷暴天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有时甚至可达数小时。

这主要是由于地势条件与大气环流模式的共同影响。

四川盆地地势平坦,热量容易积聚,形成热能量的蓄积,使得雷暴天气的对流活动较为持续。

而且四川盆地处于副高控制区,高空气流孤立,稳定气流少,这使得雷暴天气在该地区维持的时间较长。

总结起来,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系统性雷暴天气具有季节性、时间集中性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机场雷暴天气的预警和防范能力,减少对航班和机场运营的不良影响。

成都机场一次强雷雨过程分析

成都机场一次强雷雨过程分析

科技风2017年10月上D O I:10.19392/j.c n k i.1671-7341.201719088成都机场一次强雷雨过程分析4环境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思礼民航西南空管局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 C E P再分析资料与卫星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7月22日成都机场强雷雨天气过程 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 P a中高纬呈两槽一脊形势,高原低槽东移南下同地面冷空气共同配合为强雷雨天气提供了有利天气形 势。

强雷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为高原低槽、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急流、孟加拉湾低值系统。

南海同孟加拉湾水汽在东南亚汇集,建立一条水汽输送带延伸至成都机场附近,副热带高压向西边延伸,同时500h P a同700h P a水汽输送带大体上保持耦合,为成都机 场强雷雨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

西北冷空气入侵到成都机场,与西南暖湿气流配合,再加上高能高湿物理环境,促进成 都机场强雷雨天气发生。

关键词:成都机场;强雷雨天气;天气形势;过程分析雷雨天气常常会对飞机起降造成一定影响,致使航班延 误。

成都机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暴雨天气发 生频率较大,往往伴随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会损坏飞机关 键部位,致使飞机无线电通信中断,威胁飞行安全。

2016年7 月22日成都机场出现强雷雨天气,导致程度机场能见度下降,在雷雨天气影响下,多个航班起降受到影响。

本文针对此次强 雷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为今后机场气象部门做好灾害性天气 预报服务和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对机场安全运行科学调度提供 重要指导依据。

1天气实况2016年7月22日02时22分至06时14分,成都机场遭遇雷暴并伴有大暴雨天气,6个进港航班备降外场,9个航班被取 消,1个航班补班。

中国西南及其周边地区雷电活动的特征分析_周筠珺

中国西南及其周边地区雷电活动的特征分析_周筠珺

好地指示雷电的异常变化 。 El N iń o 年 雷电数距平在北纬 31°以北 、东 经 106°以西为 负距平 区域 , 其它的 则为正 距
平区域 ;而 La Nińa 年雷 电数距平特征则恰好与 El Nińo 年的相反 。 研究表明 , O T D 和 LIS 资料 对于区域雷电气候
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
2 结果与讨论
2 .1 空间分布 中国 西 南 及 其 周 边 地 区 (东 经 88.75 ~
113.75°, 北纬 23.75 ~ 36.25°)雷电数 分布如 图 1 所示 , 整体上是西南部要多于东北部 。 按照雷电频 次 、地理纬度和下垫面的性质可将该地区分为以下 7 个区域分别 进行研究 :①区域 A(东 经 101.25 ~ 106.25°, 北纬 31.25 ~ 33.75°), 青藏高原东部与四 川盆地的过渡带 ;②区 域 B(东经 88.75 ~ 91.25°, 北纬 26.25 ~ 31.25°), 青藏高原南部与不丹及印度
Abstract:In or der to fur the r co mpr ehend cha 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activities ov er so uthw est and its circumjacent areas in China , tempo ral and spa tial analy ses in different scales w ere car ried out by utilizing data o f O T D (Optical T ransient Detector)and LIS (Lig htning Imaging Senso r)installed o n satellites .M ain results are as follo w s:S patia l distributions o f lig htning a re rather uneven because of diffe rences of climate , te rrain, and underlying surface in these areas , in w hich so uth of T ibet plateau has the g reatest lig htning o ccur rence , east and so utheast o f the pla teau , as well as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cities also have higher o ccur rence .Annually averag e diurna l va riations o f lig htning ar e g ene rally co nsistent in all the se areas , but peak time of lightning flashes is delay ed as la titudes decreasing .In all these area s, lig htning fla shes mainly o ccur in spring and summer , and the interannual cy cle of lig htning flashes distinctly affected by El Niń o and La Nińa is qua si 3-y ear s.Southern O scillatio n Flash Index (SO FI)can ea sily indica te ex ce ptional chang e of ligh tning .A no maly of lig htning flashes in El Nińo year is neg ativ e in areas w he re are no rth of 31 N and we st of 106 E , w hile positive in the rest of areas .Characteristics of anomaly for lig htning flashes in La Niń a y ear are co ntr ary to ones in El N iń o yea r .I t can be concluded tha t the da ta fr om O T D and LIS play a key ro le in the regional climatic analy sis of lig htning . Key words:lig htning activities ;O T D ;L IS;de tection ;southwest ar ea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 ribution ;SO FI

2009年四川夏季强雷电过程的气象卫星资料分析

2009年四川夏季强雷电过程的气象卫星资料分析

进 行对 比分析 发 现 , 云 一地 闪 电 的位 置 和移 动 比雷 达
回波 约 有 1个 小 时 的 超 前 性 。
近年来 , 尽 管 国 内外 在 这 方 面 的研 究 已经 有 了大 量 的成果 , 可 是 闪 电特 征及 其 与强 对 流 的关 系 随
统计 的地理范 围主要包含 了整个 四川地 区。 云地 闪电资料是 由四川闪 电定位 网( 四川共有 2 5个
貌单 元 ; 地势 由西北 向东南倾斜 , 高差悬殊 大 ; 境 内具有
复杂 多样 的地形地貌 , 是雷 电的高发 区。
研 究 强 对 流 活 动 及 雷 电 监 测 预 警 的 主 要 观 测 数 据
包括静 止卫 星 云 图 、 雷 达 回波 和 闪电 定 位数 据 。T a p i a 等 对 降水与 闪 电气 候 的相关 性 进 行 了探 究 , 发现 闪 电的发生和对 流性 降水 之 间有较 好 的相关 性 。郑 永光 等 用 逐 时红 外 亮 温 资 料 统 计 ≤ 一5 2 ℃ 出现 的频
中 图分 类 号 : P 4 2 7 . 3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2 1 8 4・ 2 0 1 5 . 0 3 . 0 l 1
引言
四川位于 中国西南腹地 , 地处长江 中上游 ; 地跨 青藏 高原 、 横断 山脉 、 云贵高原 、 秦巴山地 、 四川盆地等几 大地
度 系统的关 系 。本 文 以 2 0 0 9年 6月 1 9 日的强 雷 电过 程 为例 , 利用气 象 卫 星资 料 和 闪 电定 位 资料 并 选 取 典
型的预报 因子 , 对 雷 电时 空 分 布 与强 雷暴 云演 变 之 间 的关系进行 分 析 , 并 基 于分 析 结 果 对雷 电短 临 预 警 方 法进行 研究 , 为 气象 卫 星 资 料在 四川 省 雷 电预警 预 报 中的应 用奠定基 础 。

成都地区雷电物理特征分析

成都地区雷电物理特征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 2 0 1 7 。 7 ( 2 ) : 3 9 - 4 2
成 都 地 区雷 电物 理特 征 分 析
王小亚 , 闫景东 , 李 楠
1 . 山 东省 聊 城 市 气 象局 , 山 东聊 城 2 5 2 0 0 0 ; 2 . 山 东省 冠 县 气 象局 , 山 东冠 县 2 5 2 5 0 0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Bu r e a u o f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 L i a o c h e n g, S h a n d o n g 2 5 2 0 0 0)
Ab s t r a c t T h e p h y s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l i g h t n i n g l f a s h e s i n t h u n d e mt o r ms o e — c u r r e d i n C h e n g d u h a v e b e e n a n a l y z e d b y u s i n g t h e i n s t r u me n t s s u c h a s t h e f a s t a n d s l o w a n t e n n a s ,e l e c t ic r i f e l d mi l 1 .I t h a s b e e n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e l e c t ic r i f e l d c a n
An a l y s i s on பைடு நூலகம்h a r a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i g h t n i n g P h y s i c s i n

211144908_成都雷电天气特征及其对农业农村的影响研究

211144908_成都雷电天气特征及其对农业农村的影响研究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3)成都雷电天气特征及其对农业农村的影响研究龙文静成都市防雷中心,四川成都 610072摘要 利用2016—2020年成都市云地闪数据,分析了成都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雷电天气对农业农村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御对策。

关键词 成都市;雷电活动特征;气象灾害;防护对策中图分类号:S4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3–0169-03成都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区域内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物产丰富。

地理位置介于102°54′E~104°53′E、北纬30°05′N~31°26′N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 ℃左右,夏季空气闷热潮湿,雨水主要集中在7、8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地势较高,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 000~3 000 m之间,东部主要由平原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 m左右。

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内形成了1/3平原、1/3丘陵、1/3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极易形成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气候条件,使成都西部沿山地区夏季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形成和发展。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成都地区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雷电灾害频发,对农村和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

利用气象数据信息为农业农村服务,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对农村和农业产生的影响。

目前,国内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研究较多,杨斌斌等[1]研究了临汾市6种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李积芳[2]分析了五道梁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给出了针对该地区多发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郭安红[3]介绍了近十年来定量化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技术,以及动态化、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主要研发成果和在业务服务中的应用。

但针对雷电活动对农业农村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

不同高度层水汽结构对四川闪电活动的影响

不同高度层水汽结构对四川闪电活动的影响

不同高度层水汽结构对四川闪电活动的影响摘要:利用2005-2009年四川省云地闪监测资料对四川省的闪电活动进行了研究。

四川省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4-10月的夏季半年;同时四川省闪电活动的日变化主要从14:00开始加强,在凌晨1:00-2:00达到最大,这是由于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得能量不宜释放,一直到夜间能量得到释放,闪电活动开始加强。

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不同高度的水汽相关参数,分析了不同高度层水汽结构对闪电活动的影响。

结果显示,闪电活动的发生在低、中、高层都与相对湿度的升高呈现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而在不同的高度层,闪电主要发生在具有一定水汽环境中,而并不是水汽含量越高闪电发生越多。

主要体现在,低层850hPa附近湿度不高,一般为85%以下,中层600-700hPa湿度较高,一般为90%以上,甚至出现饱和水汽;高层水汽较干,一般低于50%,在这种高中底层水汽环境相互配合的情况下,闪电活动更为强烈。

关键词:闪电活动;水汽结构;相对湿度引言闪电活动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时闪电活动过程中常会伴有大风、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巨大的危害。

闪电活动的分析预报一直是国内外气象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难题[1]。

闪电活动的研究与暴雨活动的研究相类似,涉及从动力到热力再到水汽等诸多方面。

作为对闪电活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水汽的作用不容忽视。

国外往往是利用雷达结合闪电等数据,通过对对流单体的追踪,进而得到闪电活动的统计规律。

Wapler and James[2]为了分析了中欧地区各种天气条件下的风暴单体特征,则是利用基于雷达数据与闪电定位数据的KONRAD风暴追踪算法。

Liu and Li[3]利用2010-2014年雷达与闪电数据实现闪电识别与追踪,分析了美国中部地区暖季的雷暴移动速度、方向和持续时间参数,同时还分析了闪电发生与地形、地表特征的关系。

其中Brooks[4]则是利用模式再分析数据,分析了美国和欧洲的强雷暴对流环境,发现两地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风切变具有一定变异。

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段炼;陈章
【期刊名称】《自然灾害学报》
【年(卷),期】2006(15)4
【摘要】利用成都地区5个测站1959-200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

结果显示:成都地区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小的变化趋势,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近4 d;成都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9月的5个月中,而夏季6,7,8三个月占7成以上;成都地区雷暴初日普遍在4月中旬,终日普遍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很大。

从小波分析结果看,成都、金堂、双流和蒲江4站近42 a年来雷暴日数在1982年以前有12 a左右的震荡周期,1982年以后表现为6 a左右的周期;都江堰的年雷暴日数分布特征和其他4个测站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为15 a的震荡周期。

【总页数】6页(P59-64)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小波分析
【作者】段炼;陈章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成都市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321.226
【相关文献】
1.近30年招远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 [J], 张娟;杨金玲
2.近33年福山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J], 姜珊;郭明庆;由建华;李来民;孙玉兰
3.昌都地区近52年雷暴气候统计分析 [J], 李白萍;仓决;潘贵元
4.近33年河北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 [J], 李宗涛;朱刚;张叶
5.近13年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雷暴气候的统计特征 [J], 吴泽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地区雷电分布规律分析
摘要:利用成都地区2009~2010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成都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成都地区负闪占绝大多数,占总闪的97.41%,但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闪电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8月份达到峰值,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夏季3-4时左右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雷电流强度不大于20KA所占比例为93.61%,所占比例最大,大于50KA的雷电流占0.25%,强度大于50KA的强雷电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以正闪为主;闪电多发区与当地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闪电定位仪闪击次数时空分布
引言
成都位于中国华西地区东部,西南地区最大平原——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水系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成都地区雷电灾害频现,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数千万元左右。

如何将这种损失降到最低范围,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闪电监测定位系统可以提供观测区域内的多项雷电参数,进而分析雷电的时空分布特点,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一些帮助。

充分利用现有闪电定位仪的有利资源,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国内外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获得较为成功的应用效果。

李霞等[1]利用苏州地区2002-2004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

李照荣[2]等利用2000-2002年兰州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兰州周边地区地闪的日频次变化、强度谱分布和累计百分数、日均月变化、闪电密度、极性等特征。

刘方兴[3]等利用1998-2000年山东地区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日变化、强度、密度和极性等方面研究了山东地区的雷电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四川省雷电监测网提供的监测资料对成都地区闪电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当地雷电分布规律,为开展防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闪电总体特征分析
ADTD闪电定位系统主要用来探测云地闪,在气象、航空、航天、通讯、林业、电力、建筑等国防和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四川省闪电监测网系统自2004年底开始建设,监测网由20个子站和1个中心站构成,监测网络覆盖整个四川地区[4]。

该网实现了对闪电时间、位置(经度、纬度)、雷电流峰值和极性的自动监测。

本文采用的闪电定位资料取自四川省闪电监测网,资料的时间范围为2009~2010年。

资料表明,2009年1月-2010年12月统计了共220个闪电日(指至少纪录到1次闪电的天数),132302次地闪。

其中负闪128874次,占闪电总数的97.41%;正闪3428次,占闪电总数的2.59%(见表1)。

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积雨云上部带正电荷,云体下部带负电荷,因此,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绝大多数为负闪电,尤其强暴雨过程负闪占绝对优势[5-6]。

正闪的平均强度为28.78KA,负闪的平均
强度为9.89KA,正闪的平均强度高于负闪,其原因可能与正地闪产生的物理机制有关,因为正地闪是云中正电荷对地面的放电,而对流云体中的主正电荷区通常在主负电荷区之上,即主正电荷区高度比较高,要产生放电需要的电场强度要大,因此,放电时电流强度也较大[7]。

小于20KA的雷电流占93.64%,20-50KA 的雷电流占6.09%,50-100KA的雷电流占0.24%,大于100KA的雷电流占0.01%(见表2)。

表1 2009-2010年成都地区闪电总体特征
表2 2009-2010年成都地区闪电强度分布
2 成都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2.1成都地区闪电时间分布特征
图1给出了220个雷暴日的月变化曲线,从图可知,成都地区闪电年均雷暴日数的月变化曲线基本上呈单峰分布,1-2月份有很少闪电发生,3月份开始雷暴日数逐渐增多。

6月进入雷暴多发月,峰值出现在7月份,一直持续到8月,随后开始减少,11-12月份是闪电最少时段,基本没有闪电发生。

图2给出了闪电次数逐时变化曲线。

从中可以看出,成都闪击次数变化呈单峰分布,下午13-14时左右是闪电最少时段,峰值出现在凌晨02-03时,从统计意义上说明成都周边地区较强对流天气一般在02时以后容易出现,在02-03时是一天中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而在13-14时段,对流天气相对不易发展成熟,无法形成强的对流天气。

图1 成都地区2009-2010年闪电日数的月变化图2 成都2009-2010年地区
闪击次数的日变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雷暴日内往往会发生多次闪击,夏季高达成千上万次,而仅用雷暴日这个术语则无法反映该日雷暴发生对电子等各种设施的危害程度。

显然,在相同的环境下,夏季发生的一个强雷暴日其危害程度将大于春秋季发生的雷暴日。

此外,雷暴日也无法表示雷电流的大小。

因此,就雷暴日作为地区防雷设计等级的主要依据而言,有较多的局限性。

2.2成都地区闪电空间分布特征
表3 成都地区地闪分布
表3给出了成都地区各区(市)县的地闪次数和年均雷电日数,可以得出,地闪次数较多为双流、大邑、崇州、邛崃、都江堰、彭州,较少为新津、郫县、新都及市区;雷电日数最多为双流54.5天,其次为大邑、崇州、金堂、邛崃、彭州,为40多天,最少为新津、郫县,新都,只有20多天;可见雷电日数与地闪次数分布比较一致,雷电日数越多,地闪次数也越多。

从图3可以看出,成都地区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从邛崃至大邑至崇州,可以看出在这一区域形成一个闪电高密度分布带。

其中,最强的大邑中部的闪电密度最高值达到了68次/km2a,可见该地区相比较其它区域来讲,遭受雷击的概率大大增加。

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大邑县双河乡海拔为5364米,局地地形的抬升作用容易触发和形成对流天气,易于雷暴云的产生、发展。

因此,在防雷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相对于其它区域,这一地带应加强雷电的防护等级,减少经济损失。

图3 成都地区地闪密度分布图
3结论
通过对2009-2010年成都地区闪电分布特征分析可以得出:
(1)成都地区发生的负闪明显多于正闪,但正闪平均强度大于负闪,93.64%的闪电强度小于20KA,大于100KA的雷电流仅占0.01%。

(2)成都地区雷电日活动呈单峰分布,主要集中在6-8月,峰值在7月,夏季是雷暴高发季,1-2月、11-12月基本没有雷电活动。

(3)成都闪击次数变化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凌晨02-03时,下午13-14时左右是闪电最少时段,在02-03时是一天中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

(4)成都地区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从邛崃至大邑至崇州,形成一个地闪高密度分布带,双流南部,龙泉驿东部都是地闪高密度区。

参考文献
[1]李霞,汪庆森,巩晴霞,等.苏州地区雷电分布规律分析[J].气象科学,V ol.26 No.4 Aug.2006.
[2]李照荣,陈添宇,康凤琴,等.兰州周边地闪分布特征[J].干旱气象,2004,22(2):45-50.
[3]刘方兴,李学勇,曹志东,等.山东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数据分析与应用J].山东电力技术,1997,,16(4):1-8.
[4]靳小兵,卜俊伟,陆茂,等.四川省雷电探测网探测效率评估和改进方法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V ol.31 No.4 Der.2011.
[5]冯桂力,王俊,牟容等.一次中尺度系统异常前后资料的对比分析及其t 检测[J].气象,2010,36(4):68-74.
[6]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95-96.
[7]宫翠凤,姜中民,周丹等.威海市雷暴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3):48-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