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指标,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本章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方法,以及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一、体温生理

(一)体温的产生

体温(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较高且稳定,称为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皮肤温度称为体壳温度(shell temperature),它低于体核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薄而变化。

(二)产热与散热

1. 产热方式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

2. 散热方式人体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辐射(radiation)是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传到每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法。辐射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60%~65%。在低温环境中,它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传导(conduction)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它所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

对流(convection)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蒸发(evaporation)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散热占总散热量的20%~30%。

(三)体温调节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除了自主性体温调节以外,还可由意识的行为调节来适应环境。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

(四)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是一个温度范围,而不是一个温度固定值。临床上通常以测量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但在日常工作中,以测量口腔、腋下温度更为常见、方便。正常体温范围是:

口温 37℃(℃~℃)

腋温℃℃~℃,比口温低℃~℃)

肛温℃℃~℃,比口温高℃~℃)

(五)影响体温的因素

体温受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存在个体差异。

1.时间

2. 年龄

3. 性别

4. 饮食

5. 运动

6. 情绪

二、体温异常的观察护理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fever)。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时,称发热。

1. 发热的程度判断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可分为: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41℃以上

2. 发热过程一般发热包括三期:

(1)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可有两种方式:骤升和渐升。(2)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3)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常见热型

( 1 )稽留热 : 体温持续在 39 -40℃左右 , 达数天或数月 ,24 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 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 , 伤寒 .

( 2 )驰张热 : 体温在 39℃以上 ,24H 内温差达 1℃以上 , 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 见于败血症 , 风湿热 , 化脓性疾病 .

( 3 )间歇热 : 体温骤升至 39℃以上 , 持续数小时或更长 , 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 经过一个间歇 , 又反复发作 . 见于疟疾 .

( 4 )不规则热 : 发热无一定规律 , 且持续时间不定 . 见于流感 , 癌性发热。

4. 高热病人的护理

(1)观察病情高热病人应每4 h测量1次体温;体温降至℃(口腔温度)以下时,改为每天测量4次;体温降至正常后,连续测二天,每日三次。

(2)降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

(3)补充营养和水分少量多餐补充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增进舒适、预防并发症

1)休息 2)口腔护理 3)皮肤护理

(5)加强心理护理观察发热各阶段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予以耐心解释,以缓解其焦虑、紧张的情绪。

(6)健康教育与病人共同讨论分析发热原因及防护措施;教育病人加强营养、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防病能力。

(二)体温过低

1、定义体温在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某些休克、极度衰弱、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在应用退热药后发生急剧降温反应,可导致体温过低。

2、分类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3、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口唇耳垂呈紫色、轻度颤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4、护理

(1)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产生体温过低的原因。

(2)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以24℃左右为宜;新生儿置温箱中。给予毛毯、棉被、热水袋、电热毯等。给予温热饮料。磨擦身体表面可以增加皮肤内的热量。

(3)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至少每小时一次,直到体温回复至正常且稳定。

(4)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接触,及时发现其情绪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三、测量体温的技术

(一)体温计的种类

1. 玻璃汞柱体温计(glass thermometer分口表、肛表、腋表三种。

2. 电子体温计(electronic thermometer)

3. 可弃式体温计(disposable thermometer)

(二)测量体温的方法

1. 用物准备已消毒的体温计(根据测量体温病人数准备,并检查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消毒液纱布、弯盘(内衬纱布)、记录本、笔、有秒针的表,若测肛温,另备润滑剂(凡士林或石腊油)、棉签、卫生纸。

实施步骤视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测体温部位。

口温(oral temperature)测量

腋温(axillary temperature)测量

肛温(rectal temperature)测量

(三)体温计的消毒

1. 用物准备 2只有盖消毒液容器内有拎襻的网状小篮、离心机。常用消毒液有1%过氧乙酸、70%酒精或其他有效消毒液。消毒液每日更换1次,容器、网状小篮、离心机容器每周消毒1次。

2. 方法先将体温计浸泡于消毒液内,5min后取出,冲洗;用离心机甩下水银(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容器内30min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存放在清洁盒内备用。

第二节脉搏的观察和护理

一、脉搏生理

(一)脉搏的产生

当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将血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内压力骤然升高,动脉管壁随之扩张。当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这种动脉管壁随着心脏的舒缩而出现周期性的起伏搏动形成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这种搏动在浅表的动脉可触摸到,临床简称为脉搏(pulse)。(二)正常脉搏及其特性

1. 脉率(pulse rate)脉率是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正常情况下,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当脉率微弱难以测定时,应测心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

影响脉率的因素:

(1)年龄年龄愈小,脉搏愈快,新生儿可达130~140次/min,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到老年时轻度增加。

(2)性别女性比男性稍快。

(3)体型身材高大者比同龄身材矮小者为低。

(4)其他因素进食、运动、情绪激动时脉搏可暂时增快。休息、睡眠时较慢。

2. 脉律(pulse rhythm)脉律是指脉搏的节律性。它反映了左心室的收缩情况。正常脉律是搏动均匀,间隔时间相等。但在正常小儿、老年和部分成年人中,可见到吸气时脉搏增快,呼气时减慢称窦性心律不齐,无临床意义。

3. 脉搏的强度(pulse force)即血流冲击血管壁的力量大小程度。正常情况下每搏强弱相同。它取决于心搏出量、脉压、外周阻力和动脉壁的弹性。

动脉壁的情况(condition of arterial wall)触诊时可感觉到的动脉壁性质。正常动脉

壁光滑、柔软、具有弹性。

二、脉搏异常的观察

(一)脉率异常

1. 速脉(tachycardia)成人脉率超过100次/min,称速脉(心动过速)。常见于发热、大出血、甲亢、心力衰竭、休克等。

2. 缓脉(bradycardia)成人脉率低于60次/min,称缓脉(心动过缓)。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等。正常人如运动员也可有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

(二)脉律异常

1. 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过早搏动)。常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病人。

2. 二联律(bigeminal pulse)三联律(trigeminal pulse)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前者称二联律,后者称三联律。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绌脉(deficient pulse)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绌脉(脉搏短绌)。其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颤的病人。

(三)脉搏强度的异常

1. 洪脉(full pulse)当心输出量增加,脉搏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有力,称洪脉。见于高热、甲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人。

2. 丝脉(thready pulse)当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细脉)。见于大出血、主动脉瓣狭窄和休克、全身衰竭的病人,是一种危险脉象。

3. 水冲脉(water hammer pulse)脉搏骤起骤落,有如洪水冲涌,故名水冲脉。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甲亢、严重贫血病人。检查方法是将病人前臂抬高过头,检查者用手紧握病人手腕掌面,可明显感知水冲脉。

4. 交替脉(alternating pulse)交替脉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交替脉是左心室衰竭的重要体征。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人。奇脉(paradoxical pulse)当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称奇脉。可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的病人。

(四)动脉壁的异常

正常动脉用手指压迫时,其远端动脉管不能触及,若仍能触到者,提示动脉硬化。(五)测量脉搏的方法

1. 用物准备有秒针的表、记录本、笔、听诊器(必要时)。

2. 实施步骤以桡动脉为例。

(1)核对床头卡,并解释目的和过程。

(2)调整合适的体位,使病人舒适地安坐或躺卧,手臂放松自然地平置于舒适、有扶托的位置上。

(3)护士将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触按于病人的桡动脉上,能清楚地触及脉搏后,再测量。

(4)计数正常脉搏测半分钟,乘以2,即为脉率。异常脉搏、病重患者应测1min;脉搏细弱难以触诊时应测心尖搏动即心率1min。

(5)如发现绌脉者,应由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停”口令,计时1min。

(6)记录在体温单相应数字栏内用红“●”表示脉率,红“○”表示心率。

注意要点:

(1)若测脉率前有剧烈活动、紧张、恐惧等强烈情绪反应者应休息30min,待安静、情绪稳定后再测。

(2)偏瘫病人,应选健侧肢体测脉率。

(3)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4)测脉率同时应注意脉搏强弱、节律、动脉壁弹性等,为疾病的变化提供依据。

第三节血压的观察和护理

一、血压生理

(一)血压的形成

血压(blood pressure, BP)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指的是动脉血压。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肱动脉的血压。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当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最高值称收缩压。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当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达最低值称舒张压。

脉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

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二)影响血压形成的因素

1. 每搏输出量在心率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如果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

2. 心率在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增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明显升高。

3. 外周阻力在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大时,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

心舒末期存留在主动脉中血量增多,舒张压明显升高。

4.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弹性对血压起缓冲作用。动脉管壁硬化时,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 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相适应,才能保持一定水平的体循环充盈压。

(三)正常血压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血压范围为:

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脉压为30~40mmHg~。

(换算公式:1kPa= 1mmHg=)

(四)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

1. 年龄和性别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新生儿最低,小儿比成人低,男女之间血压差异较小。

2. 昼夜和睡眠清晨起床前的血压最低,饭后略有升高,晚餐后的血压值最高,睡觉时又会降低。睡眠不佳时,血压稍增高。

3. 体型高大、肥胖者血压较高。

4. 体位站位血压 > 坐位血压 > 卧位血压

5. 环境寒冷环境血压可升高,高温环境血压可下降。

6. 部位一般右上肢高于左上肢,下肢高于上肢。

7. 其他因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兴奋、疼痛、吸烟等均可使血压升高。

二、血压异常的观察护理

(一)异常血压的观察

1. 高血压(hypertension)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95mmHg()称高血压。

2. 临界高血压血压值在正常和高血压之间称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41~159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91~94mmHg~之间。

3. 低血压(hypotension)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称低血压。常见于休克、大量失血、心肌梗死。

4. 脉压差的变化

脉压差增大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硬化、甲亢等。

脉压差减小常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包积液、末梢循环衰竭等。

(二)血压异常患者的护理

1. 患者一旦出现血压异常,护士应保持冷静,寻找原因,并密切随访血压及观察其他症状。

2. 若血压较高者应卧床休息,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若服降压药者,应监测血压,

为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3. 如患者血压过低,应嘱患者于仰卧位,针对病因即时处理,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三、测量血压的方法

(一)评估病人病情;有无影响血压测量得因素;病人心理状态,合作程度。、(二)准备:血压计、听诊器、记录本、笔。病人要安静

(三)方法:

1 .洗手,戴口罩。备用物到病人床旁。

2 .密切观察血压者,做到四定:定血压计、定部位、定时间、定体位。

3 .手臂位置与心脏同一水平。坐位平第四肋;卧位平腋中线。

4 .露臂,手掌向上,肘部伸直

5 .开启血压计

6 .驱尽袖带内空气,置于上臂中部,下缘距肘窝 2 ~ 3cm ,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

7 .听诊器置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一手固定,另一手关气门握加压气球加压。

8 .缓慢放气,以每秒下降 4mmHg 为宜

9 .当听诊器出现第一声搏动时,为收缩压,当搏动突然变弱或消失,为舒张压。

10 .测量结束,排尽袖内空气,扪紧压力活门,血压计盒盖右倾 45 度

11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12 .记录收缩压 / 舒张压

(四)注意事项:

1 每次测量前检查维修

2 袖带要符合标准

3 充气不可过高,过猛,放气的速度也要适中

4 当血压异常时,病人休息片刻再测,必要时可做双上肢对照测量

5 如两上肢不能测量时测腘动脉,测瘫痪病人健侧

6 测血压时,使病人处于安静状态

第四节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一、呼吸生理

呼吸(respiration)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主要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一)呼吸调节

1. 呼吸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于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

2.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和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氏反射。其生理意义是能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促使吸气转为呼气。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指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其生理意义是随着呼吸肌负荷的增加,呼吸运动也相应地增强。

(3)防御性呼吸反射包括咳嗽反射(cough reflex)和喷嚏反射(sneeze reflex),是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的呼吸反射。

3. 化学性调节

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氢离子浓度[H+]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称化学性调节。

(二)正常呼吸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min,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无声且不费力(表12-1)。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4,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二、呼吸异常的观察护理

(一)呼吸异常的观察

1. 频率异常

(1)呼吸增快(tachypnea)指成人呼吸超过24次/min(表12-1)。见于发热、疼痛、缺氧、甲亢等患者。

(2)呼吸减慢(bradypnea)指成人呼吸低于10次/min(表12-1)。见于颅内压增高、安眠药中毒等患者。

2. 节律异常

(1)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2)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Biots respiration)表现为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3. 深度异常

(1)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氏呼吸(Kussmaul’s respiration)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表12-1)。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

(2)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表12-1)。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与胸膜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胁骨骨折等,也可见于濒死的患者。

4. 呼吸音响的异常

(1)蝉鸣样(strident)呼吸表现为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似蝉鸣样的音响。多见于喉头

水肿、痉挛、喉头异物等。

(2)鼾声(stertorous)呼吸表现为呼气时发出粗糙的鼾声,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所致。多见于昏迷病人。

5. 呼吸困难(dyspnea)呼吸困难是指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可出现紫绀、鼻翼煽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临床上可分为:

(1)吸气性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吸气显著困难、吸气时间延长(表12-1),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或腹上角出现凹陷)。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常见于气管阻塞、气管异物、喉头水肿。

(2)呼气性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表12-1)。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呼出不畅所致。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3)混合性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浅而快。由于广泛性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常见于肺部感染,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

(二)呼吸异常的护理

1、评估患者目前的健康状况,如有无咳嗽、咳痰、咯血、紫绀、呼吸困难及胸痛等主要症状。

2、适当的休息与活动如果病情需要卧床休息,护士应向患者解释其重要性,如病情好转允许增加活动量,要注意患者对增加的活动量的耐受程度,以能耐受不疲劳为度。

3、保持一定的营养与水分选择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注意患者对水分的需要。指导患者进餐不宜过饱,避免产气食物,以免膈肌上抬,影响呼吸。

4、保证氧气供给给患者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5、心理社会支持

6、健康教育戒烟限酒,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教会患者噘嘴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训练的方法。

生命体征观察与处理

第十三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一、体温生理 (一)体温的产生 体温(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较高且稳定,称为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皮肤温度称为体壳温度(shell temperature),它低于体核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薄而变化。 (二)产热与散热 1. 产热方式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 2. 散热方式人体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辐射(radiation)是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传到每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法。辐射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60%~65%。在低温环境中,它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传导(conduction)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它所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 对流(convection)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蒸发(evaporation)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散热占总散热量的20%~30%。 (三)体温调节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除了自主性体温调节以外,还可由意识的行为调节来适应环境。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 (四)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是一个温度范围,而不是一个温度固定值。临床上通常以测量口腔、腋下和直肠

的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但在日常工作中,以测量口腔、腋下温度更为常见、方便。正常体温范围是: 口温37℃(36.2℃~37.2℃) 腋温36.7℃(36.0℃~36.7℃,比口温低0.3℃~0.5℃) 肛温37.5℃(36.5℃~37.5℃,比口温高0.3℃~0.5℃) (五)影响体温的因素 体温受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存在个体差异。 时间 2. 年龄 3. 性别 4. 饮食 5. 运动 6. 情绪 二、体温异常的观察护理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fever)。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发热。 1. 发热的程度判断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可分为: 低热37.5℃~37.9℃ 中等热38.0℃~38.9℃ 高热39.0℃~40.9℃ 超高热41℃以上 2. 发热过程一般发热包括三期: (1)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可有两种方式:骤升和渐升。(2)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3)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常见热型各种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fever type )。 4. 高热病人的护理 (1)观察病情高热病人应每4 h测量1次体温;体温降至38.5℃(口腔温度)以下时,

7章 生命体征的护理

第七章生命体征的护理 一、双核要求 二、练习题集 (一)选择题 型题】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A 1 答案。 1.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化,错误 ..的选项是 A.清晨2~6时体温最低 B.下午2~8时体温最高 C.昼夜体温变化范围不超过0.5℃ D.儿童较成人体温低 E.与机体代谢的相应周期变化有关 2.发热中,体温上升期不可能 ...出现的表现是 A.皮肤苍白 B.冷汗 C.畏寒 D.体温上升 E.体内产热大于散热 3.退热期大量出汗最易出现

A.体温过低 B.循环衰竭 C.皮肤潮湿 D.呼吸加快 E.畏寒 4.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下列哪项不妥 ..A.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B.每天测体温6次 C.冰袋冷敷足部 D.口腔护理每天2~3次 E.鼓励多饮水 5.观察热型主要的临床意义在于 A.有利于护理 B.有利于治疗 C.观察有无合并症 D.协助诊断和治疗 E.判断病情的转归 6.对高热病人的观察, 下面错误 ..的选项是A.每日测体温4次 B.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 C.面色有无改变 D.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E.物理降温后的效果 7.消毒体温计的过氧乙酸溶液应 A.每日更换 B.每周更换 C.隔周更换 D.每周更换2次 E.每月更换1次 8.检查体温计准确性时的水温应是

B.32℃ C.33℃ D.37℃ E.40℃ 9.测量直肠温时,体温计一般需要插入的深度是A.1~2cm B.2~3cm C.3~4cm D.4~5cm E.5~6cm 10.若病人咬破体温计时,须立即给予 A.糖水 B.淀粉糊 C.生理盐水 D.蛋清液 E.清除口腔内的玻璃碎屑 11.脉搏测量,错误 ..的选项是 A.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端诊脉 B.病人剧烈活动应休息20min后测量 C.异常脉搏需要测量1min D.脉搏短绌病人先测量心率,后测量脉搏 E.偏瘫病人选择健侧肢体测量 12.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不离开诊脉部位是为了A.保持病人体位不变 B.转移病人注意力 C.易于记时 D.对照呼吸与脉搏的频率 E.观察病人面色 13.呼吸减慢常见于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通过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情况,为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1 操作步骤 1.1 操作前准备:检查体温计、血压计等无破损,清点体温计数目评估病人,做好物品、环境、护士及病人准备。 1.2 核对解释:携带用物至床旁,核对并向病人解释告知病人在操作中需注意的事项以取得其配合。 1.3 安置体位:协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 1.4 异常体温的观察及处理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发热可分为低热、中度热、高热及超高热。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不超过38摄氏度,中度热在38摄氏度—39摄氏度之间,高热在39摄氏度—40摄氏度,超高热体温达40摄氏度以上。高热的病人需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逐渐递减为每日2次,同时需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及出汗等体征。如体温高达40摄氏度持续不退,应给于降温。一般采用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9摄氏度,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摄氏度,可用酒精擦浴或在身体大动脉处冷敷。 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分解代谢增强,营养物质及维生素大量消耗,应给病人营养丰富且易消化吸收的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如稀米粥、蛋羹、面条、汤等,鼓励病人少食多餐;高热还可导致水分大量丢失,因为高热时病人呼吸加快,蒸发水分增多,皮肤汗液增多也丢失大量水分,所以要鼓励病人多饮水。 高热的病人退热时,会出现大量汗出,应及时用干毛巾为病人擦干汗液,更换内衣或床单,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 高热的病人机体代谢率增快,体温每增高1摄氏度,代谢率将增快7%,而致机体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同时应注意调整高温环境,使病人感到舒适。 体温过低的病人一般温度不超过35摄氏度,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前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的温度变化不能白行调节;后者则因末梢循环不良,尤其在低温环境下,机体散热大于产热而使体温下降。护理这类病人首先设法提高室温,一般应将温度控制在24摄氏度—26摄氏度为宜,室内避免有散热作用的空气对流。可采取局部保暖措施,如用热水袋保温。但对老年人、小儿及昏迷病人要注意热水袋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培训资料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指标,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本章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方法,以及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一、体温生理 (一)体温的产生 体温(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较高且稳定,称为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皮肤温度称为体壳温度(shell temperature),它低于体核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薄而变化。 (二)产热与散热 1. 产热方式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 2. 散热方式人体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辐射(radiation)是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传到每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法。辐射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60%~65%。在低温环境中,它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传导(conduction)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它所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 对流(convection)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蒸发(evaporation)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散热占总散热量的20%~30%。 (三)体温调节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除了自主性体温调节以外,还可由意识的行为调节来适应环境。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 (四)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是一个温度范围,而不是一个温度固定值。临床上通常以测量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但在日常工作中,以测量口腔、腋下温度更为常见、方便。正常体温范围是: 口温 37℃(36.2℃~37.2℃)

生命体征测量护理教案(仅供参考)

生命体征测量护理教案(仅供参考) 1、了解生命体征的测量的目的。 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合称为生命体征。生命体征能反映身心的微小变异,通过观察生命体征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与护理提供依据。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也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判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否异常; 动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分析热型,间接了解心脏、循环、呼吸功能情况; 协助诊断,为治疗、预防、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2、掌握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体温的测量 1、测量方法 口温:a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舌下窝。 b闭口,用鼻呼吸。 c测量时间:3分钟。 腋温:a擦干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处。 b紧贴皮肤,曲臂过胸,加紧。 c测量时间:5~10分钟。 肛温:a卧位: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

b润滑肛表水银端,插入肛门3~4cm。 c测量时间:3分钟。 2、测量体温注意事项: (1)测量前清点体温计数量,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都在35℃以下。 (2)测量前20-30分钟应避免剧烈运动、进食、进冷热饮料、做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 (3)婴幼儿,昏迷、精神异常、口腔疾病、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用口腔测量法。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用直肠测量法。(5)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时,应在病床旁监测,必要时作对照复测。 脉搏的测量 1、测量方法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者桌面。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2、测量脉搏的注意事项 (1)手术后,病情危重或接受特殊治疗者需15-30分钟测量一次。(2)偏瘫患者应侧健肢。

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操作方法

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操作方法 第一篇: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操作方法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体温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净双手。 2、物品准备:治疗盘内放体温计、纱布、弯盘、秒表、记录单、笔、必要时准备润滑剂卫生纸等。 (三)操作程序: 1、将用物携至病人床旁,核对床号、姓名。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确定合适的测体温方法及体位。 2、测腋窝时擦净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下,贴紧皮肤,嘱病人屈臂过胸5---10分钟后取出。 3、测口温时,应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不可用牙咬,闭口3分钟后取出。 4、测肛温时应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3分钟后取出擦净,为病人擦净肛门,盖好被子取舒适卧位。 5、读取体温数,记录结果,将体温计放于弯盘内待消毒。 (四)注意事项 1、测体温前应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甩至35℃以下。 2、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格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3、如有影响测体温的因素时,应推迟30分钟测量。 4、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 5、极度消瘦患者不宜测腋温。

6、若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的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服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脉搏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计秒手表、记录单、笔、听诊器。 (三)操作程序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手臂自然放好。 2、以食物、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接触到脉搏搏动为宜。 3、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测得的脉搏乘以2记录,脉搏异常的患者应测1分钟。 (四)注意事项 1、测量前病人应保持在安静状态下,否则休息30分钟后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者,应由两人测量,一人数脉搏,一人听心率,同时数1分钟,以分式记录,心率∕脉搏∕分。 3、婴幼儿有心脏疾病,使用毛地黄药物的病人,用听诊器听计心跳次数,测量1分钟记录。 呼吸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 2、监测呼吸变化 (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秒表、记录单、笔、棉球。 (三)操作程序

生命体征的测量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生命体征的测量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体温测量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测量部位和皮肤状况 3.观察患者发热状况,判断热型。 (二)操作要点 L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式(腋下、口腔、直肠)。 2.腋下测温;需擦干腋窝,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并紧贴皮肤,IOmin 后取出读数。 3.口腔测温: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嘱患者紧闭口唇,切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min后取出读数。 4.直肠测温:患者取侧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 3min后取出读数。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必要性和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测量体温前30Inin应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 3.指导患者处理体温表意外损坏后,防止汞中毒的方法。 4.指导患者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免引起爆破。四注意事项 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患者测温时,护士不能离开。 2.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患者,禁忌测量口温。 3.进食、吸烟、面颊部做冷、热敷患者应推迟30Inin后测口腔温度。 4.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沐浴后需待20min后再测腋温。 5.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用直肠测量法。 6.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测量方式作为对照。 二、脉蒋、呼吸测量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二)操作要点。 1.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于患者梯动脉处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测量。 2.脉率异常应测量Imin;如发现患者有心律不齐或脉搏短细,应两人同时分别测量心率和脉率。 3.保持测量脉搏姿势不动,观察患者胸部、腹部起优,计数呼吸频次。 4.危重患者呼吸不易被观察时,将少许棉絮置于患者鼻孔前,计数Imin棉絮被吹动的次数。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测量前如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应先休息15~20min后再测量。(四)注意事项。 1.当脉搏细弱难以触诊时,可用听诊器听诊心率Imin代替。 2.偏瘫患者选择健侧肢体测量脉搏。 3.除梯动脉外,可测颗动脉、肱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腿动脉、足背动脉等。 4.测量呼吸时宜取仰卧位。 5.不可用拇指诊脉。 血压测量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体位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基础血压、治疗用药情况,观察患者血压变化。 (二)操作要点。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 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是护理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可以提供患者的身体状况信息,帮助护士进行判断和决策。以下是关于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的PPT内容,介绍了生命体征的定 义和常见的几项生命体征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一、生命体征的定义 生命体征是指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一组主要的生理指标,通过检测和测量可以得到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信息,以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稳定。 二、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耳温计、额温计、腋温计或直肠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测量。体温的正常范围在36.5度至37.5度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拍冷毛巾、冷敷等)或药物降温等方法,保持患者的舒适。 三、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触诊患者的动脉搏动进行评估。正常人的脉搏数范围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脉搏情况,可以观察脉率的变化是否规律,护理上可以按摩患者的寒战部位、保持患者的休息和舒适等。 四、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胸部的起伏或听诊患者的呼吸音进行评估。正常人的呼吸频率范围在12-20次/分钟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可以调整患者的卧姿,给予适当的氧气支持,保持通风通畅等。 五、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1.评估方法:可以通过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血压的正常范围为收缩压在90-140mmHg之间,舒张压在60-90mmHg 之间。 2.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可以给予降压药物,控制患者的体重,控制摄入的钠盐等。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对于患者的健康监测和康复非常重要,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护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通过本PPT的学习,希望能提高护士对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 的认识和技能,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正常人生命体征在—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极其敏感。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因此,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bodytemperature),也称体核温度(core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形成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且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二)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物氧化、骨骼肌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体温升高等。 2.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散发部分热量;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四种。 辐射(radiation)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十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辐射散热量同皮呋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有关: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是解释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间歇脉、脉搏短绌、潮式呼吸、间断呼吸、呼吸困难、高血压、低血压的概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范围、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高热病人和呼吸困难病人的护理。本章难点是体温单的填写和绘制,脉搏短绌的测量技术。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体温的形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部位正常范围平均温度 腋温36.0~37.0℃36.5℃ 口温36.3~37.2℃37.0℃ 肛温36.5~37.7℃37.5℃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昼夜变化: 清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 年龄差异: 儿童>成人>老年人 性别差异: 女性>男性;排卵后>排卵前排卵日最低(孕激素) 运动状态:病人安静状态下测量 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 体温过高: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定调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37.5~37.9℃ 中度热:38.0~38.9℃ 高热:39.0~40.9℃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造,有时伴寒战。方式:骤升和渐升 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热性面容;心率增快;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口干、尿少 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大量出汗、皮肤潮湿、偶然有脱水或休克现象 常见热型 稽留热T 持续在39~40℃,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不超过1℃(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 驰张热高温在39 ℃以上,24h波动范围:超过1℃以上,最低T 仍高于正常(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观察是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准确观察 病人的生命体征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病 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的要点以 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体温观察 危重病人的体温观察要点如下: 1. 定时观察体温,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如耳温计、口温计、腋温计等。 3. 确保测量体温的环境条件稳定,避免在进食、活动或药物使用后 立即进行观察。 4. 危重病人应当全天候进行体温观察,特别是在发热、寒颤、出汗、低温等状况下。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 1. 根据体温的变化,及时调整环境温度,保持病人的体温稳定。 2. 如发现病人发热或低温,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退热或保 暖措施。 3. 注意观察病人的出汗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等并 发症的发生。

4. 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营养,确保病人体温的调节功能正常。 二、心率观察 危重病人的心率观察要点如下: 1. 定时观察心率,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心率观察方法,如听诊、脉搏触诊等。 3. 确保观察心率的环境安静,避免干扰。 4. 特别注意观察心率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 1. 如发现心率过快或过慢,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口服或静脉注射心率调节药物。 2. 注意观察病人的心律情况,如有心率不齐等异常应及时处理,避 免心律失常导致的并发症。 3. 提供适当的体力活动和心理支持,促进病人心率的恢复和稳定。 三、呼吸观察 危重病人的呼吸观察要点如下: 1. 定时观察呼吸,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呼吸观察方法,如观察呼吸起伏、听诊呼吸音等。 3. 确保观察呼吸的环境安静,避免干扰。

生命体征观察及护理

生命体征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称生命体征,它是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应,是衡量人体状况的科学依据,人的生命体征在健康状况下变化很小,但在患病时,则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表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可以为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体温:正常人温度在36—37C, 口腔舌下温度为37C,(范围在—°C),直肠温度为一C (比口腔温度高一C)腋下温度为一°c o 生理性变化:正常体温24 小时内随新陈代谢的情况而变动,如在运动、进食后体温会稍升高,休息睡眠时体温稍降;清晨3—5 时 最低,5—7 时最高。但升高幅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C。测量体温的方法1.用物:体温盘内备消毒体温表、放置污体温表的容器、消毒液纱布、放置污纱布的容器、记录单、笔、有秒针的表。 2.操作方法:检查体温表有无破损,汞柱是否在35 C以下,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向老人解释,以取得合作,根据病情选择量体温的方法。( 1)、口腔测温法:将口表汞端斜放于舌下,嘱老人闭嘴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表,3 分钟后取出,用消毒液纱布擦净,检视读后将体温表浸入消毒液容器中。 ( 2)、腋下测温法:先擦干腋下汗液,将体温表汞端放于腋窝深处并紧贴皮肤,嘱老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表,不能合作者应协助其夹紧上臂。10 分钟后取出,用消毒液纱布擦净,检视读数后将体温表浸入消毒液容器中,记录体温值。 ( 3)、直肠测温法:老人取侧卧、仰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用润滑剂润滑肛表汞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液纱布擦净肛表,检视读数后将肛表浸入消毒溶液容器内,用卫生纸为老人擦净肛门,整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1)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一、简答题 1、发热的过程及临床表现? 2、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其特点和代表性疾病 3、试述异常呼吸的种类。 4、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 二、选择题。 1.高热患者用温水擦浴为其降温,其散热的机制是 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 2.高热患者头敷冰袋降温,其散热的机制是 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 3.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清晨2一6时体温最低 B.下午1一6时体温最高 C.昼夜体温变动范围不超过1℃ D.儿童基础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 E.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降低 4.患者,男性,18岁,3小时前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达40. 5 ℃,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呼吸、脉搏增快。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属于发热过程中的哪一期 A.低热上升期 B.高热上升期 C.高热持续期 D.中度热上升期 E.过高热持续期 5.下列关于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每天测量体温2次 B.冰袋冷敷头部 C.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 D.鼓励病人多饮水 E.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 6.患者,女性,50岁,因肺炎人院,体温39. 5℃,在退热过程中护士应注意监测患者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低温 B.虚脱 C.皮肤潮红 D.呼吸加快 E.畏寒 7.患者,男性28岁,因高烧1天入院。护士为其测量体温发现:患者早上8时体温在39. 0℃左右,下午4时达39. 8℃。此热型符合 A.弛张热 B.间歇热 C.不规则热 D.稽留热E波浪热 8.患者,男性,25岁,因中暑体温上升高达40℃,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呼吸脉搏增快,护士为其进行物理降温,请问物理降温后应间隔多长时间测量体温 A. 5分钟 B. 10分钟 C. 20分钟 D. 30分钟 E. 60分钟 9患儿,男,5岁。测口温时不慎将体温计咬碎,护士应立即 A让患者口服牛奶B.催吐C.让患者服缓泻剂D.清除患者口腔内玻璃碎屑 E.为患者洗胃 10.患者,男性,20岁,患肺结核。护士为其测量体温后,应使用哪种方法消毒体温计 A.煮沸消毒 B. 2%碘酊擦拭 C. 70%乙醇浸泡 D. 0. 1 %氯己定浸泡 E.戊二醛浸泡 11.高热病人可出现 A.缓脉 B.间歇脉 C.绌脉 D.洪脉 E.丝脉 12.患者,女性,50岁。因“冠心病,心房纤颤”入院,查体:体温37. 0℃,心率110次/分,脉率80次/分,呼吸18次/分。该患者的脉搏为 A.绌脉 B.速脉 C.洪脉 D.丝脉 E.缓脉 13.脉搏短绌常见于下列哪种病人 A.发热 B.房室传导阻滞 C.洋地黄中毒 D.心房纤维颤动 E.甲亢 14.间歇脉多见于 A.发热 B.房室传导阻滞 C.洋地黄中毒 D.休克 E.大出血 15.洪脉常见于下列哪种病人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支持性护理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支持性护理 护理观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观察领域里,护理观察可起到一般医生难以起到的作用。观察、思考、处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和处理。现在给大家谈谈系统的观察。观察是用眼睛直接观察,直接观察需要细致、全面。观察越仔细,就越容易发现问题。观察病情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观察 一、神经系统的观察 神经功能监护主要包括对病人意识、瞳孔、以及运动、感觉和反射等的观察和判断。早期认识到意识障碍,并发现其原因和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抢救,是挽救病人成功的关键。 (一)生命体征观察 1、体温:中枢性体温升高多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周围性体温升高多由于感染。体温升高,尤其是超过39℃,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冰敷;擦浴;降温毯持续降温;冰盐水灌肠;药物降温;冬眠疗法。体温过低见于垂体功能低下病人,应注意补充热量和保暖。 2、心电图和血压: 心电图改变:颅内病变致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心律不齐,当合并其他损害或休克时,也可出现心肌缺血的改变。 心率的改变:中枢性因素为心血管调节中枢受损,心率可快、可慢;周围性因素多为血容量不足、缺氧和低血钾,而出现心率增快。 血压的改变:血压升高的中枢性因素为颅内压增高后延髓受压和

血供减少,反射性引起动脉收缩压上升。血压下降的中枢性因素多为心血管调节中枢受损,而周围性因素为血容量不足。 3、呼吸: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和方式。呼吸过快(﹥30次/分),要注意肺部感染和ARDS。呼吸过慢(﹤10次/分)以及频率与幅度不规则的病理性呼吸出现,多因为颅内病变、创伤或手术造成呼吸中枢及其调节中枢相关部位的病变。 4、液体出入量观察:既要补充血容量,又要防止补液过多加重脑水肿。应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二)意识观察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是否有意识障碍,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和表现,决定着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要注意意识状态的变化趋势:如病人由昏迷-清醒-昏迷、由浅昏迷-深昏迷、由躁动-安静均提示患者颅内压增高或颅内血肿形成。 意识障碍分类: 意识模糊:注意力、记忆力减弱但理解和判断力正常。 嗜睡:病人易被唤醒,完成简单的命令动作。一旦刺激移去,病人又迅速入睡。 朦胧:较嗜睡深而浅于昏迷,病人呈深度睡眠,需强刺激方能唤醒。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反应迟钝,反应时间缩短,并迅即又复昏睡。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反射减退或消失,根据程度又有深、浅昏迷之分。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一)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男性患者,40岁,上呼吸道感染,测腋下温度39℃,脉搏110次/分,强而有力,呼吸25次/分,下述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中度热,速脉,呼吸增快 B.中度热,速脉,洪脉,呼吸增快 C.高热,速脉,呼吸在正常范围内 D.高热,速脉,洪脉,呼吸增快 E.过高热,速脉,洪脉,呼吸增快 正确答案:D 2.成人脉率小于60次/分,称 A.缓脉 B.速脉 C.不整脉 D.洪脉 E.丝脉 正确答案:A 3.呼吸频率成人高于24次/分,称为 A.呼吸缓慢 B.潮式呼吸 C.深度呼吸 D.呼吸增快 E.浅快呼吸 正确答案:D 4.卢女士,48岁,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一日出现呼吸困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胸闷、口唇紫绀、呼气费力 B.呼吸频率快而表浅、吸气费力 C.胸闷、烦躁、喜平卧 D.张口呼吸、口唇紫绀、吸气费力 E.三凹征、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 正确答案:A 5.郑先生,48岁,急性脑膜炎病人,该病人最可能出现的呼吸异常是 A.浮浅呼吸 B.潮式呼吸 C.吸气性呼吸困难 D.呼气性呼吸困难 E.深度呼吸 正确答案:B 6.邢女士,车祸致截瘫,昏迷24小时,呼吸微弱,为其测量呼吸频率的方法是 A.手按胸腹部,根据胸腹部起伏次数计算呼吸频率 B.置少许棉絮于病人鼻孔前计数其飘动次数 C.仔细听呼吸音响并计数 D.患者鼻孔前,以感觉气流通过并计数 E.测得的脉率乘以1/4,以推测呼吸次数 正确答案:B 7.王先生,诊断为尿毒症致代谢性酸中毒,其呼吸表现最可能是

A.吸气时带有高音调声响 B.呼吸和呼吸暂停交替出现 C.呼吸浅慢和深快交替出现 D.浅表而不规则 E.深长而规则 正确答案:E 8.可在口腔部位测量体温的病人是 A.呼吸困难者 B.精神病人 C.痔疮术后 D.昏迷者 E.腹泻患儿 正确答案:C 9.发热过程中,体温上升期的特点是 A.产热>散热 B.产热<散热 C.产热=散热 D.无明显变化 E.变化不确定 正确答案:A 10.丁先生,入院7天,体温均在39.5~40°C,其热型是 A.间歇热 B.弛张热 C.不规则热 D.稽留热 E.波浪热 正确答案:D 11.关于口表、腋表的消毒顺序正确的是 A.离心一一浸泡一一冲洗一一擦干一一待用 B.离心一一浸泡一一冲洗一一待用 C.离心一一浸泡一一待用 D.浸泡一一冲洗一一擦干一一待用 E.浸泡一一离心一一浸泡一一冲洗一一擦干一一待用 正确答案:E 12.体温过高这一护理诊断的主要诊断依据为 A.暴露在热的环境中 B.新陈代谢率增高,如甲亢 C.皮肤发红 D.呼吸频率、心率加快 E.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正确答案:E 13.男性患者,63岁,呼吸由浅慢逐渐加快加深,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暂停数秒,又出现上述状态呼吸,周而复始,该患者呼吸为 A.间歇呼吸 B.浮浅性呼吸 C.库斯莫呼吸

第9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第9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学习目标 1、说出体温计和血压计的种类与构造。 2、说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值,识别其 异常表现并能进行正确护理。 3、能独立对体温计和血压计进行清洁、消毒和检查。 4、按规程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操作。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它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评价身心状况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人的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但在病理情况下,变化却极其敏感。护理人员通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因此,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案例9-1 某卫校学生,刘斌,男,17岁。以发热待查入院。入院腋温39.8℃,入院后体温高低不一,24h体温差在2℃左右,持续四天不退。病人较烦躁。护士在严密观察病人体温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使病人的病情得以稳定。 请问: 1.如何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体温? 2该病人为哪种热型? 3.对高热病人应如何护理? 4.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第1节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体温(body temperature),通常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中枢神经的温度,又称为体核温度,常用T表示,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可受环境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一、体温的评估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1.体温的产生和调节 (1)体温的产生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的。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大部分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2)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调节包括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行为性调节是指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调节体温目的。如增减衣服等。因此,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的,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节,其调节方式为: 1)温度感受器:包括外周温度感受器及中枢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为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包括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它们分别将热或冷的信息传向中枢。 中枢温度感受器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分布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等部位,包括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可将热或冷的刺激传入中枢。 2)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前部和后部的功能各不相同。 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散热中枢兴奋,加速体热的散发。其生理作用有:①扩张血管,增加皮肤表面的血流量,使热量经辐射方式散失;②增加出汗和加速呼吸,通过水分蒸发达到散热的目的;③降低细胞代谢,减少产热;④减少肌肉活动,防止产热过多。 下丘脑后部为产热中枢。产热中枢兴奋,机体产热增加。其生理作用有:①收缩血管,减少辐射散热;②通过交感神经直接抑制汗腺活动,减少出汗;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刺激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组织代谢率;④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