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
1.(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其核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就业理论。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问题,它涉及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出及其增长速度、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程度、经济衰退及其原因、国际收支状况及汇率的变动等。
2.(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宏观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②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③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宏观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④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在给定的价格P之下,市场上的意愿供给等于意愿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宏观则是既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⑤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①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将成为空中楼阁。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③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宏观经济学酝酿产生的重要时期。期间,有三件事情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准备和推动作用。
(1)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为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做了方法论上的准备。
(2)统计学家着手收集并系统地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为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它们的战争,需要有更完备的统计情报,由此推动了总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直接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929-1933年,西方经历了近代历史上最大一次经济危机,这就向以“萨伊定律”为基石的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基于萨伊定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要让市场机制自由运作,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持续的失业与经济衰退。在大萧条的现实面前,“萨伊定理”破产了,新的能够解释经济现实的宏观经济理论呼之欲出。
4.(1)基本论点:在凯恩斯看来,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靠不住,其理论基础是错误的。他对“萨伊定律”及其工资和价格弹性的假定,以及传统利息理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创建了第一个富有意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即以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围绕着有效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展开全面的分析,建立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等三个基本心理定律,并且第一次把货币、利息等因素内生化,第一次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包含了商品、货币和劳动等三个市场,从理论上说明了有效需求是怎样决定社会总产出的,以及有效需求不足怎样抑制总产出的增加和带来经济萧条的。
(2)政策主张:在凯恩斯看来,由于存在三个基本心理定律,市场经济不能平滑地自我调节,换言之,市场机制无法保证经济始终处于低水平失业和高水平生产的状态。凯恩斯认为,像大萧条这样严重的经济崩溃既然已经出现,就不可能单靠市场力量来消除它,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才能阻止经济衰退,保证经济稳定,并实现充分就业。
5.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对宏观问题的分析(17世纪中—19世纪中)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可称为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威廉·配第的《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魁奈的《经济表》等。
(2)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主要的宏观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国和美国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论等。
(3)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发表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称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36年《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末起,凯恩斯的追随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即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和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为开放经济模型。
(4)二战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时期。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变化:①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复兴;②主流宏观经济学加强了对供给的分析和规范经济学的色彩;③主流宏观经济学和非主流宏观经济学在某些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结合问题受到了重视。
6.总量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又称宏观经济分析。它研究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属于数量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宏观经济学在考察宏观经济运行时,首先假定制度是已知的、既定的,在这个前提下对经济总量进行分析。当然,这并不意味在宏观经济学中,制度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被否定了,制度的变动对经济变动的影响被忽视了。在宏观经济学看来,不管制度变动对经济变动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制度本身以及制度变动的前因后果都不在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内,在分析总量时,可以把制度因素当作既定的条件不予讨论。运用总量分析时,把个量当作已知的、既定的前提,而排除在分析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