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题型: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1、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2、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1).需求潜力大。
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较大量、长期、稳定的需求。
当然首先是针对国内市场。
市场需求是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
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
(2).技术进步快且适用性强。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部门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受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制约,整个产业技术水平还很低,不能过分追求高技术。
我国技术与经济发展本来就有多层次的特点,技术进步也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并非一定具有最高水平。
所以,我国选择主导产业,必须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协调性,选择具有启动关联作用的“适用技术”。
(3).部门带动性强。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它应具有较大的前、后向联系和影响,通过这种关联产生对一系列部门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并使这些部门派生出对其它部门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
(4).就业效果好。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样可以既缓解就业压力,又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利益优势。
(5).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
虽然我国主导产业应以国内市场作为主体市场,但在开放条件下,还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重视国际贸易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
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
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 城市对企业的空间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市文明能够为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分工的永远发展而有不断复杂化的规律--部门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规律--资源的配置总是趋向从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产业。表现为:资源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
3、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小与活”。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1)要求靠近市场。(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⑶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结论: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
《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久文 叶裕民编著
育明教育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区域经济学目录以及考研参考书一、招生目录简介二、参考书详解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901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参考书101思想政治理论1、《考研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核心考点》风中劲草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题》肖秀荣②英语《考研英语词汇乱序版》新东方③数学1、《李永乐考研数学--数学复习全书+习题全解》李永乐2、《经典400题》李永乐3、《李永乐考研数学历年试题解析真题》李永乐④《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刘英骥编著)《经济学教程》2012年第三版,经济日报出版社(张连城编著)孙久文叶裕民编著《城市经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谭善勇王德起编著《房地产经济学》第2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张跃庆等公共课参考书简介一、英语篇一、【考研1号】《考研真相》很多学生在复习英语时都会有三个困扰:词汇量少,文章难以理解以及没有做题技巧,掌握不了规律。
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来说,这些问题俨然是横阻在他们通向高分之路上的三座大山,难以逾越。
而《考研真相》则以符合学生特点的整体思路和学习方法,具有针对性地为其铺就了复习之路,帮助他们在考场上挥荆斩棘,取得理想的成绩。
帮助词汇记忆——大纲词汇注释、MP3学生们词汇量匮乏的原因有二:一是原有的基础词汇不多,二是缺乏记忆方法,单词总是背过就忘,即使有固定的词汇资料和复习计划,收效也并不理想。
这本书首先在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便捷。
很多同学记忆词汇的方法是只对单词进行简单机械地背诵,这样不仅无法有效地记忆单词,更不能掌握单词的多种释义和用法,很难实现单词的记忆和运用。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完整版)2014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第一、二节)
4.第四阶段: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作为现代社会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成 了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交通发达,边缘地区消失,进入有组织的区域综 合体阶段。
弗里德曼区域空间演变模式
该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一定规则进行,其最终格局是全国 各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
二、空间一体化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独立的地方中心阶段。均质无序的区域中存有若干缺乏 等级结构的独立地方中心。前工业化社会特有的典型空间结构,它相 对稳定。
扩散的最典型的空间特点是距离衰减规律,即扩散的强度随着空间距离的增 加而衰减。
空间扩散的范围和强度随距离 的增加和时间的延续而减小是 空间扩散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规 律。
一个完整的空间扩散过程由四 个典型的扩散阶段构成,即扩 散的起始阶段、近距离迅速扩 散阶段、远距离迅速扩散阶段 和扩散的饱和阶段。
(二)基本条件
第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 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
方面的供求关系。 第二,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可达是区域之间进行商品、技术、资金、信息等传输的基本条件。可 达性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被运输客体的可运输性、 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区域之间的交 通联系。 第三,干扰机会。
(三)空间集聚和扩散方式
(四)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扩散与集聚机制发生 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虽然集聚与扩 散机制作用有一定惯性,但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四、空间相互作用
(一)含义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不同地理事物空间中的相互联系,是区域之间所发 生的商品、人口和劳动力、资金、技术及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名词解释(部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
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①规模经济②聚集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孙久文
第一讲
导论
要点: 界定基本概念 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 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流派 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
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 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衡量最优规模有 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 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用这两个标准确定 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 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 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企 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 越分散。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 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MI)= ———————————— — 制成品重量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 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 (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 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
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 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 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 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 多样化。 自从有了区域的概念,才有在此之上的与 区域有关的各类学科。所以,我们应当把 区域概念的建立作为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 点。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考试要点
1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2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
3 区域与经济区域(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关联性。
4同质区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5功能区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6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7.区域分异的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8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研究内容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三、区际分工协作与区际利益协调四、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9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意义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1)国民经济活动(2)企业经济活动(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10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指人类活动在特定区域空间中的位置。
这种人类活动本身或实体称为区位主体。
1经济区位即是指企业、产业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2区位条件指某一区域所具有的满足某种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属性。
3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区位理论是确定区位主体的最佳区位选择和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组织的理论。
5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6工业区位理论1.最低成本学派●关于运费因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关于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关于集聚效应对工业布局的影响2.运输费用学派 3.市场学派利润= 销售收入—成本 4.成本-市场学派 5.社会行为学派7近代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等级体系K=3系列,其中心系列为1、2、6、18、54等,市场区域系列为1、3、9、27、81(2)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等级体系K= 4系列,其中心地系列为1、3、12、48等,市场区域系列为1、4、16、64(3)行政原则与中心系统的等级体系K=7系列,其中心地系列为1、6、42、294等。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城市化的内涵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6.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
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
城市对企业的空间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文明能够为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结论: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推力大而拉力小则城市化速度缓慢大量的劳动人口滞留在农村;如果拉力大而推力小,则说明城市化已基本完成。
城市化规律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形运动轨迹。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重点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T=Px/Py*100%, T表示贸易条件。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企业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
(2)为什么要到国外投资?
内部化优势:为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不确定性,将所有权优势转移至国外子公司,而不是转让、出售或租赁给外国企业。
(3)应选择什么样的区位投资?
区位优势:拥有前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角度考虑,充分利用东道国区位优势(包括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市场潜力、外资政策等)。
(2)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外部效应):分
本地化经济:单一产业集中带来的成本节约
城市化经济:多样化产业集中带来的成本节约
第三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区域的中心点,为区域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功能。
2.市场区: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3.门槛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中心地存在所需最低顾客人数。
4.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三个层面):
(1)不同城市的选择:
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总体消费能力
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2)城市内部某一区域的选择:
服务区和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
竞争企业的量与质
到达该服务设施和路线状况
该区域扩展方向
(3)具体地点的确定:
综合成本
相邻企业基本情况
交通状况
停车场的充足性
第一章绪论
1.区域:地球表面特定范围的空间;人为划定以整体考虑的空间集合体。
2.经济区域及其划分类型:
均质区:按照其内部特征的相似性划分
结节区:按照其功能一体化程度划分
规划区:从政府政策制定的角度划分
3.经济学: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
4.区域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分支;资源要素(包括市场)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区域经济学 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
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
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
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
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
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区域经济学原理考试重点整理目录第一章导论 (3)✧区域 (3)✧区域经济学 (3)✧区域开发 (3)✧区位 (3)✧区位论 (3)✧区位主体 (3)✧区位因子 (3)✧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区位理论 (4)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6)✧自然资源 (6)✧人力资源 (6)✧人力资本 (6)✧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区域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 (6)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7)✧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7)✧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7)✧均衡增长的相关理论 (7)✧不平衡增长(赫希曼) (8)✧增长极(佩鲁)理论 (8)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9)✧区域经济发展 (9)✧区域主导产业 (9)✧三个连锁反应 (9)✧发展阶段理论 (9)✧产业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10)✧配第克拉克定律 (10)✧库兹涅茨法则 (10)✧制造业内部的三个变化规律 (11)✧区域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标准 (11)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12)✧产业布局指向 (12)✧新产业区 (12)✧产业布局的选择标准与影响因素布局机制 (12)第六章区域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贸易 (13)✧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创新 (13)✧绝对优势理论 (13)✧比较优势理论 (13)✧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13)✧出口剩余理论 (13)✧区域贸易的内涵与特点 (1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14)✧创新与国家创新 (14)✧区域创新 (15)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16)✧城市化的概念、内涵 (16)✧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16)✧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 (16)✧第三产业的接续动力(应该就是上个问题的第三个小部分) (17)✧城市化发展规律 (17)✧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17)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18)✧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观点 (18)✧中心地理论中三种模式的适合条件 (18)✧城镇体系概念 (18)✧城镇体系的特点 (18)✧城镇体系的分布类型 (18)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20)✧辨析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概念、基本内容 (20)✧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0)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 (21)✧区域空间结构 (21)✧核心与外围区的概念与相互关系、测度方法与划定标准 (21)✧核心与外围理论 (21)第一章导论✧区域(1)泛指: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其含义与“地域”、“地区”相近;(2)区域经济学中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1)狭义: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关系的科学;(2)广义: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补充:世界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有别于狭义或传统的区域经济学。
✧区域开发定义: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
特点:(1)有明确的开发主体(政府和企业)和客体(多指未被利用的资源)(2)时效性与空间性(3)综合性(4)约束性✧区位区位不同于位置,既有区,也有位,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涵义是事物活动的地理空间,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或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论区位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
根据对区位的界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选择及分布规律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主体区位主体: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社会和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即区位中占有其场所或空间的事物。
✧区位因子又称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称“区位因子”(standortsfaktor);哈特向与格林哈特称“区位因素”(location factors);艾萨德称之为“区位力量”(locational forces)。
(1)最早提出区位因子概念的是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2)分类:非经济因子和经济因子。
经济因子又包括收入因子和成本因子(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区位条件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区位条件是区位所持有(特有)的属性与条件。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也随之不同。
选择农业区位时:区位条件是光热与温度、土壤、劳动力、交通及市场条件;选择工业区位时:区位条件一般来说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运输、市场条件。
但是,由于交通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原料、能源、运输条件等地位相对下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地区智力支持程度、市场条件等地位大大提高。
根据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分为主要和次要区位条件。
例如:选择工业区位时,米勒将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作为主要区位条件,而将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等其它要素归为次要区位条件。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2.区际经济关系及其协调机制3.区域经济政策内容、实施及评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动态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3.区际经济关系4.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5.城镇体系与区域空间结构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二)区际经济关系理论(三)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假设前提:(1)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供应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基本命题:(1)市场上单位农产品销售价格决定销售产品的种类和土地经营方式,运费是决定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易于运输且运输成本占比较小的产品适宜远距离种植。
(2)单位产品的利润与三个变量有关:P=V-(E+T)其中:P—利润;V—价格;E—生产成本;T—运费结论: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利润水平就相应减少。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前提条件:工业企业布局存在指向性。
其区位影响因素:运费、劳动费、聚集因素。
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MI >1,原料地指向;MI<1,消费地指向;MI=1,灵活布局。
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劳动地指数:LI=劳动费制成品价值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要考虑运费和劳动费的增减绝对值大小)。
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聚集效益——集聚引起的效益增加额大于集聚引起的成本增加额。
☐胡佛的运输区位论(1)运输成本构成:线路运营费用+站场费用(2)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产业或企业布局于运输线路的终点要优于中间任何一个地点(可以节省一次或几次站场费用)●现代区位论☐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主要观点: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即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须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的结构安排,以获得最大市场份额。
如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和吉的自由进入理论等。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市场均衡点公式:☐中心地理论1933年,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研究了德国南部城市、乡村集镇及其与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结构特征,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构建路径:1.假设研究地区为均质平原,资源、人口和购买力均匀分布,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2.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3.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商业网络;4.将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中心地)纳入一个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
基本观点: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等级或规模不同的城镇-“中心地”,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规模越小;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地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层次或种类的服务;4.同一等级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K=3(市场最优原则),4(交通最优原则),7(行政最优原则)。
✧自然资源1.定义: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含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经济系统中构成必需的“投入”并产生积极效益;只要它们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
2.特点:稀缺性和区域性3.价值:财富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1.人力资源: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人口总体中所拥有的劳动(能)力总和。
2.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社会性。
✧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方式,后天形成的、体现于劳动者身上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非物质形态的资本。
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2.经济意义:不可或缺的、能动的经济要素,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源(劳动力)以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储蓄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由一定的分配形式、利润率、工资率和储蓄偏好或节俭的美德决定的。
劳动是仅需少量知识和技能的同质化的投入要素,对人的投资属于消费行为。
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人力资本的称呼有损人格。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投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长之外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归结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水平是外生的,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的异质性作用已被意识到,但将人力资本或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所产生的作用归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中。
●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雅各布、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从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率或生产力提升视角,针对个人与家庭劳动时间的分配及投资、美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现象分析后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知识效应”与“非知识效应”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