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介绍

合集下载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典故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典故

三顾茅庐的故事三顾茅庐的典故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顾茅庐的故事
前一篇:三寸之舌后一篇:三令五申
三顾茅庐的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三顾茅庐的故事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
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相关成语:更多内容请查看【汉语大辞典】成语词典大全。

如有疑问,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谢谢!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
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
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
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顾茅庐的故事详细内容

三顾茅庐的故事详细内容

三顾茅庐的故事详细内容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在寻求诸葛亮的才能之前,三次拜访了他的草庐。

这个故事
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才于茫茫人海中的稀缺和珍贵。

下面是这个故事的详细内容。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创始人之一,他渴望找到一个聪明智慧、能够辅佐他治
理国家的人才。

听闻荆州有个名叫亮的人非常聪明,刘备深信他是自己寻找的人才。

于是他亲自前往拜访。

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并未与刘备谋面,只派人告诉他:“我正在养病,暂时
不见外客。

”刘备不以为意,离去并留下了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巨大的希望。

第二次拜访时,诸葛亮还是不见刘备,只是让门童告诉他:“我正在照料农田,暂时无法接待。

”刘备心急如焚,但仍然没有放弃,他再次离开了书信。

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终于接见了刘备。

刘备见到他粗布衣裳、草鞋破旧,却
神采奕奕地整理书籍,立刻就知道他就是自己找寻已久的人才。

刘备向他详细说明自己的抱负,请求他加入蜀国为国家出谋划策。

诸葛亮心生同情,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在之后的岁月里,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首席谋士,他以卓越的智慧、超凡的才
能和无私的奉献,为刘备赢得了无数的胜利和民心。

他设计了“空城计”,使得敌军退兵;他建议在博望坡上点燃火焰,威慑敌军;他提倡农耕思想,改善了民众生活。

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被称为“千古之绝艳”,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寻人才需要耐心和坚持,而人才的珍贵不会被外表所欺骗。

相信并尊重别人的选择和时间,有时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导读:【成语】:三顾茅庐【拼音】:sāngùmáolú【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举例造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成语故事】: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三顾茅庐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简短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简短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简短
三顾茅庐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汉语成语故事。

以下是简短版本:
在三国时期,刘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领袖,他渴望找到一位智者辅助自己,以实现天下统一的理想。

他听说在深山老林里住着一位叫做诸葛亮的人,被誉为“卧龙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刘备决定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第一次去茅庐拜访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失望而归。

第二次再去,诸葛亮又外出未归,刘备依然没有见到他。

直到第三次,刘备终于遇到了诸葛亮,并向他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和愿景。

诸葛亮被刘备的执着和诚意所打动,最终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后来,人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请贤才而不惜多次登门拜访的诚意和努力。

也用来比喻寻求智者、贤才的渴望和决心。

三顾茅庐_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_成语故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故事梗概: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颍川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颍川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胸怀大志,他非常需要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来帮助自己创国立业。

徐庶很有才干,刘备非常器重他,然而徐庶却说,自己同诸葛亮相比,算不得什么。

于是,他向刘备推荐了隐居在襄阳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徐庶建议:“对于这样杰出的人才,是不能随随便便叫来的,而是应该毕恭毕敬地去请。


这时的刘备已经有很高的声望了,但是他觉得徐庶说的有道理,便郑重其事地备好礼物,选了个好日子,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一心想尽快见到诸葛亮,就骑马来到卧龙岗。

这里松苍竹翠,曲径幽深,走了很久,才见松柏掩映下有几间草屋。

刘备下马询问诸葛亮的书童,不料书童回答:“先生不在家。

”刘备只好失望而归。

过了些日子,刘备再去,这时的卧龙岗已经飘起了鹅毛大雪。

他在寒风中等了多时,却依然没能见到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

他三次拜访诸葛亮所表现出的诚意,深深感动了这位“卧龙先生”,诸葛亮决意出山帮助刘备完成雄图大业。

诸葛亮当时虽然只有27岁,但是他已经是一位博学多才、洞悉天下大局的智者。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和政治韬略,他对人们称赞:“我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诸葛亮加入刘备帐下后,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干,终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古代的忠臣典范。

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希望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于是三次前去拜访。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尊重,也表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智慧。

下面就让我们来概括一下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刘备正在寻找能够帮助他实现天下统一的人才。

在介绍之后,刘备得知了诸葛亮的名声,他深信诸葛亮定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决定前去拜访。

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并不在家,只有他的妻子黄月英在家。

刘备留下了书信,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并且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接受刘备的请求,而是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隐居之意。

尽管得到了拒绝,刘备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前去拜访。

第二次拜访时,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本人,但是刘备再次留下了书信,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和决心。

这一次,诸葛亮也没有接受刘备的请求,而是再次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隐居之意和无奈之情。

尽管两次被拒绝,刘备仍然坚定地决定再次前去拜访。

第三次拜访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本人。

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和决心表示赞赏,并且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成为了刘备的重要顾问和帮手。

从此,刘备和诸葛亮共同合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诚实待人是成功的关键。

刘备三顾茅庐,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也展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智慧,他并不轻易接受刘备的请求,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隐居之意。

这个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草庐隐士诸葛亮的故事。

故事内容如下:刘备为了寻找有智慧的人才,得知草庐隐士诸葛亮有高超智慧,便命关羽、张飞二人前往草庐请求诸葛亮加入自己的势力。

但是诸葛亮以隐居为由,三次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于是,关羽和张飞商量后,于第三次访问中亲自到草庐之外守候,挂起赤帜,示意能与刘备会合,诸葛亮这才答应见刘备。

在会面中,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邀请,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

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意义是,诸葛亮和刘备的缘分自始至终坚如磐石,首先表现为刘备对诸葛亮的钦佩和敬仰,以及诸葛亮对自己的超凡智慧和谋略的自信与信心。

其次,则展现了诸葛亮为国家的利益不顾个人的追求和功名,以守分为原则,保持坚定的人生道路。

同时,也传达了一个招才纳贤的思想,即通过正确的方式和手段寻找能人,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做出贡献。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三顾茅庐是非常有名的成语,那么三顾茅庐有哪些含义与故事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三顾茅庐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为人诚恳,曾三顾茅庐请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隐居隆中。

刘备第一次拜访他时,他的童子说他出去了。

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只见得他的朋友。

第三次去时,鹅毛大雪,张飞不肯愿道:“一界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把他绑来!”刘备责怪张飞太鲁莽。

去时,诸葛亮正午睡,刘备等在门口,诸葛亮午睡后请他进屋,却不肯答应去做军师,刘备哀求道:“天下大乱,四方云拢,求您帮忙!”诸葛亮被其感动,终于答应了。

这个故事让我不得不敬佩刘备,他为人多么的诚恳,十分谦逊有礼,而且前两次去拜见诸葛亮却没见到人,并不灰心,在鹅毛大雪中还去邀请他,谁能做到?张飞的不礼貌更能衬托出刘备的谦逊有礼,虽是皇帝,却没半点架子。

即使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也不打扰他,而在大雪中等候,可见十分有诚意,这样的人,诸葛亮怎么不被感动呢,想必他必能成大业,诸葛亮待他当然也要十分礼貌,而且答应了他的要求。

刘备的谦逊有礼、待人诚恳,不怕困难的品质令人敬佩,我要向他学习!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跟刘备一样。

我看见有人去借橡皮时,夺过橡皮就走人,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意愿,十分不礼貌,这样的人当然不讨人喜欢,谁还会借他橡皮呢!他还摆架子,别人不借他就放弃,并等着那人,喊道:“切,一破橡皮,谁稀罕!”这位同学跟刘备简直是天壤之别,得到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三顾茅庐出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茅庐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造句1、校长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爷爷再返学校代课。

2、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王先生出马协助。

3、由于校长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来李博士蒞校任教。

4、他一再来请你到学校主持教务,真有三顾茅庐之诚意,你怎能不去助他一臂之力?5、诸葛亮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给打动了。

三顾茅庐故事的大致意思

三顾茅庐故事的大致意思

三顾茅庐故事的大致意思
摘要:
1.三顾茅庐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的过程
3.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及成果
4.故事启示及历史意义
正文:
【三顾茅庐故事的大致意思】
三顾茅庐,是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描绘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典故。

这个故事不仅表达了刘备真诚求贤的精神,还展示了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品质。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曹操、刘备、孙权等三方势力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一次与曹军作战的过程中,刘备失去了部将,战局岌岌可危。

关羽和张飞等部下建议刘备请教卧龙诸葛亮,以期解决目前的困境。

诸葛亮当时居住在隆中的茅庐,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闻听此事后,便决定亲自上山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上山时,诸葛亮恰好外出,刘备没有见到他。

尽管如此,刘备并没有气馁,第二次又上山拜访,可惜诸葛亮仍然不在家。

当刘备第三次上山拜访时,诸葛亮终于在家。

诸葛亮见刘备三次登山拜访,诚意十足,便答应跟随刘备出山,共图一番事业。

诸葛亮加入刘备后,凭借卓越的智慧,一系列有效的谋略,协助刘备建立
了蜀汉王朝。

他亲自制定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统一天下的蓝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

三顾茅庐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佳话。

它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真诚地尊重和求贤纳士。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刘备的英雄人物,他在战乱之中四处流浪,最终
遇到了诸葛亮这位智慧非凡的谋士。

而“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正是讲述了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的传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在东吴的周瑜的帮助下,成功夺取了荆州。

当时,
刘备迫切需要一位智谋过人的谋士来辅助他,于是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声。

于是,刘备决定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茅庐之约,刘备礼遇有加,但诸葛亮却婉拒了他的邀请。

第二次,刘备
仍然不放弃,再次前往茅庐,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相助。

然而,诸葛亮仍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第三次,刘备再次前往茅庐,这一次,他向诸葛亮保证,只要诸葛亮肯出山相助,他愿意将荆州的一半土地让给他。

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答应出山相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三顾茅庐,不放弃的毅力最终感动了诸葛亮,也成就
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成语之一,用来形容尽心尽力,不放弃,最终获得成功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汲取到很多启示。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轻言放弃。

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
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直至成功。

小学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

小学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刻去许都。

徐庶临⾛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天,刘备就和关⽻、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天,刘备和关⽻。

张飞冒着⼤雪⼜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了。

刘备⾮常失望,只好留下⼀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有⼀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张飞在门外等候,⾃⼰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和,拿下西川成⼤业,和曹、孙成三⾜⿍⽴之势。

”刘备⼀听,⾮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介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介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介引言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了刘备三次请孔明出山的传奇经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追寻真才实学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孔明无私为国家着想的崇高品质。

第一次请孔明刘备初到荆州时,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他听说南阳有一个隐居的智者叫诸葛亮,被人称为孔明先生。

于是,刘备决定三顾茅庐,亲自拜访孔明。

刘备心急如焚地等待着孔明的答复。

经过多次推辞后,孔明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这是因为他看到了刘备的真诚和对国家的忠诚。

孔明写了一篇《出使西川表》,表示了他的条件和愿望。

第二次请孔明刘备得到孔明的书信后,立即返回荆州,开始筹备西川之行。

然而,在前往西川的途中,刘备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河水泛滥、山路崎岖等。

尽管如此,刘备仍然不放弃,坚持前行。

最终,刘备成功到达了西川,并再次亲自去请孔明。

孔明看到刘备的坚定和执着,他决定洗心革面,为刘备效命。

第三次请孔明刘备得到孔明的相助后,开始了他的征战。

然而,正当刘备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威名远播之时,孔明的妻子病重,孔明急需回家探望。

于是,孔明向刘备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刘备实在舍不得孔明离开,于是三次上茅庐亲自请求孔明留任。

最终,孔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结语三顾茅庐的故事展现了刘备对真才实学的追求和不放弃的精神,也展示了孔明为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并成为激励后代人不断努力的范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令人感动,因为它告诉我们坚持和追求总会有回报,只要我们怀揣信念,努力不懈。

三顾茅庐是什么故事

三顾茅庐是什么故事

三顾茅庐是什么故事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于茅庐的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而诸葛亮则是其忠臣。

在刘备东征荆州的过程中,他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声,对他的才华和智慧十分钦佩,于是决定前去拜访他,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然而,诸葛亮深居简出,不愿意出来见他,刘备只好三次前去茅庐拜访,最终才得以见到诸葛亮。

这个故事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重视,也展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深藏不露。

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最终使得他们成为了忠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这个故事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刘备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勇往直前,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有毅力和耐心,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不懈。

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成功,成就伟业。

这个故事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三顾茅庐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让人们看到了信念和坚持的力量,也给人们带来了勇气和力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像刘备一样,勇敢前行,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才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刘备,他三次上山拜访隐居于茅庐的诸葛亮。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历史事件。

刘备当时正为人生地不熟,在蜀地寻找有才干的人才来辅佐他。

有人告诉他,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智者隐居于茅庐,世人都称他为“军师”,非常聪明。

刘备听到后,决定亲自上山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他披星戴月地爬山,来到了茅庐门前,可惜诸葛亮不在家。

于是,刘备留下了一封拜访信,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快前来见他。

第二次,刘备再次来到茅庐,但诸葛亮仍未出现。

刘备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留下了一封诚挚的信件,希望能引起诸葛亮的重视。

第三次,刘备再次上山,这一次他带来了自己的儿子刘禅以及一些贵重的礼物。

终于,诸葛亮出现了,他感叹刘备的恒心和执着,决定成为刘备的谋士。

后来,诸葛亮以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成为刘备的重要顾问,对刘备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挫折,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是关于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

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非常感人,它不仅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刻苦追求,更表现出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担当。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感人的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

刘备自幼家境贫寒,却心怀天下,立志报效国家。

他曾听闻诸葛亮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

于是,刘备决定拜访诸葛亮,希望他能够加入自己的事业,共同谋划复兴汉室的大计。

第一次拜访,刘备来到了诸葛亮的府上,却被门卫拒之门外。

刘备并没有气馁,而是耐心等候。

第二次拜访,刘备又来到诸葛亮的府上,却被门卫拦在了门外。

刘备仍不灰心,决定再次前去求见。

第三次拜访,刘备依然来到了诸葛亮的府上。

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去找诸葛亮,而是选择了三顾茅庐。

他在茅庐外等候了很久,直到诸葛亮亲自迎接他。

见到刘备如此执着,诸葛亮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成为了他的谋士。

三顾茅庐的故事,让人感叹刘备的执着和诸葛亮的深明大义。

刘备不畏艰难,不怕被拒绝,三次拜访不懈不弃,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

而诸葛亮则展现出了一个忠臣的胸怀,他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刘备的事业,共谋复兴汉室大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

同时,也表现了忠臣的忠诚和担当,让人们感叹不已。

三顾茅庐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总之,三顾茅庐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刘备的执着和诸葛亮的忠诚,更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

同时,也表现了忠臣的忠诚和担当,让人们感叹不已。

三顾茅庐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顾茅庐的简介

三顾茅庐的简介

三顾茅庐的简介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指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草庐。

刘备是中国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希望能够请到当时有着卓越才能的诸葛亮为自己效力,但是诸葛亮一直隐居在草庐中不愿应邀。

于是,刘备三次亲自上山拜访诸葛亮,并且经过了三次被拒绝后,最终成功说服诸葛亮出山。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是因为它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极高评价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也展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人品。

三顾茅庐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寻求人才、百折不挠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表达对人才的崇尚和对坚持追求目标的认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的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

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

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

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

”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

”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

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

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

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

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

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唐代大诗人
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

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

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

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

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

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

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

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

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三顾茅庐的启示: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

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