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高频常识考点汇总
公共基础笔记知识点总结
公共基础笔记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1.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通常涉及到政府、国家、市场、资源的配置、生产力等相关的问题。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经济体系、资源配置、生产力、市场经济、社会制度等。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政治经济学可以对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
3.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家可以对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挖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4. 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的机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政治经济学也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领域。
二、宪法基础知识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机构、权力范围、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
2. 宪法的性质宪法的性质主要包括长期性、稳定性、最高性、普遍性、权力性等。
宪法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 宪法的功能宪法的功能主要包括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民权利、维护国家安全、确立国家制度等。
宪法通过这些功能来保障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维护国家的稳定。
4. 宪法的修正宪法的修正主要包括正式修正和非正式修正。
正式修正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而非正式修正则是在法律实践中不断通过新法律的制定和修正来解释和完善宪法。
5. 宪法的解释宪法的解释是指对宪法规定的含义进行统一解释。
宪法的解释工作一般由最高法院和立法机构负责,以确保宪法的正确理解和适用。
三、社会学基础知识1. 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的学科,它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文化等内容。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
公共基础知识450个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涉及众多知识点,以下列举了450个考点,由于篇幅限制,只能以文字形式展示,建议您阅读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一、政治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二、法律1. 宪法: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组织、职权,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使行政职权的监督等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4. 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三、经济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
2. 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产业调整和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文化1. 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为主要活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产业。
3.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
五、管理1. 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是指对管理活动和规律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2. 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3.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六、科技与环境1.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2.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高频考点
本文档收录整理公共基础知识相关高频考点,并附有记忆口诀,完全可以应对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的常识部分,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中国历史高频点考点一:四大发明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用于航海(地理大发现)海上丝绸路(广州、泉州、宁波)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火铳、火炮火炸药王:王泽山(2017 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印刷术—唐代:雕版印刷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王选-汉字激光编排系统(被誉为“现代毕昇”)考点二:中国医学成就名医:扁鹊:医祖,脉诊,四诊法(望、问、闻、切)、《难经》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华佗——外科圣手,麻沸散,五禽戏董奉——杏林春暖(杏林代指医学界)著作:《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千金方》——孙思邈“药王”《唐本草》——第一部国家颁行的药典(又名《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东方的医药巨典” 李时珍(明朝)考点三:中国农学成就《氾胜之书》: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西汉,氾胜之)《齐民要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典籍(北魏,贾思勰)《王祯农书》: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元朝,王祯)《农桑辑要》:最早的官修农书(元朝)《农政全书》:农政思想,欧洲水利技术(明朝,徐光启)考点四:中国数学成就九九乘法表:春秋时期《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西方)/商高定理赵君卿(赵爽)做注《九章算术》:中国第一部数学专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东汉,刘徽(注)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缀术》考点五:中国地理成就《山海经》:先秦,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张衡:东汉,浑天仪,地动仪,解释月食(被誉为“科圣”)《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西晋,裴秀《水经注》:中国古代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北魏,郦道元《大唐西域记》:研究中亚、南亚的珍贵资料;唐朝,玄奘《徐霞客游记》: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及成因的书籍最早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明朝,徐霞客,游圣(5 月19 日为中国旅游日)地貌区分:喀斯特地貌:水侵蚀;雅丹地貌:风侵蚀;丹霞地貌:地表呈红色。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一、什么是公共基础知识二、公共基础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三、公共基础知识的分类1. 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地理知识•天文知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2. 历史知识•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3. 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政治学知识•社会学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4. 文学艺术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音乐知识•绘画知识•雕塑知识•戏剧知识5. 哲学知识•逻辑思维•伦理道德•美学思想•心灵哲学•形而上学四、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1. 多角度学习•阅读多种资料•参与多样化的讨论•观看多种观点的视频2. 系统化学习•设定学习计划•追踪学习进度•温故知新,逐步深入3. 实践运用•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性思考,解决难题4. 综合运用•联系不同领域知识•综合运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做有思想的人五、公共基础知识的影响1. 提高自身素质•扩宽视野•增加知识面•增强综合能力2.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尊重他人观点•平等对话,互相启迪•共同探讨,促进进步3. 促进社会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六、总结•公共基础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公共基础知识需要多角度、系统化、实践运用和综合运用•掌握公共基础知识能够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交流和社会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1.改变中国历史的十大战役一、涿鹿之战发生于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而发生。
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落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二、牧野之战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将近600年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其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三、马陵之战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用“减灶示弱”的方法,诱庞涓上钩,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四、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后期约公元前260年,地点位于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攻打赵国。
赵国廉颇坚守不出,秦军用离间计散布谣言,赵王信以为真,用赵括换下廉颇。
赵括就是那位着名的“纸上谈兵”将领,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围歼坑杀了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五、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40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他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个个奋勇死战,一以挡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汇总
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汇总《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概况、职业道德、公文与论文写作、科技常识和环境保护、文史知识、地方省情知识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概述1.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质量互变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立统一规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和本质。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六)认识、实践、真理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公基常识】精选近期高频考点
【公基常识】精选近期高频考点【1】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1)时政简述:2023年5月12日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2)重点强调:①全国防灾减灾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23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②主题: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
【2】中国—中亚峰会(1)时政简述:5月19日上午习近平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
(2)重点强调:①中国—中亚峰会:2023年是首届峰会,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②西安: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③中亚: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中亚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
Ø 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中亚。
Ø 世界需要一个繁荣的中亚。
Ø 世界需要一个和谐的中亚。
Ø 世界需要一个联通的中亚。
④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去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宣布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四个坚持:Ø 一是坚持守望相助。
Ø 二是坚持共同发展。
Ø 三是坚持普遍安全。
Ø 四是坚持世代友好。
⑤会议成果:Ø 习近平同中亚五国元首签署了《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并通过《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
Ø 决定以举办这次峰会为契机,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轮流在中国和中亚国家举办。
Ø 各方商定由哈萨克斯坦于2025年主办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同意在中国设立中国—中亚机制常设秘书处。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280条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280条
一、中国政治
1、机构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法治国家,有三个最高国家
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宪法和法律,行
使国家的权力。
2、分权制衡:国家权力的实施基于分权制衡的原则,即上下级政府
之间的权利和职能有互相制约的关系,以防止单一权力的集中。
3、行政管理: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分为国家机构、地方政府及行业
机构三个层面,该机构以执行职责为主,实施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维护国家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的公正及社会民主发展。
4、参与制度:全民参与是中国的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与制度是
在法治的框架内,尊重公民的权利,保护公民的利益,实现全民参与的政
治体制。
5、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结合,以及中国共
产主义革命和发展的根本政治力量为基础,与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政治
制度相结合的政治体制。
6、廉洁:中国注重的是社会公正。
究其根源,一切从廉洁政治的要
求出发,加强廉洁机构的建立,严格实施廉洁制度,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中国经济
1、计划经济:中国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制定和
实施经济计划。
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
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公基高频考点
公基高频考点近年来,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考点往往比较固定,成为了大咖们备考的必修内容。
因此,我们将高频考点总结如下:1. 政治常识政治常识可以说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重中之重,是所有考点中考试用时最短,答题正确率却相对最高的考点。
其中,政治书籍、基本国情、时政热点、宪法法律等内容需要提前学习掌握。
2. 数字逻辑数字逻辑主要是指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判断资料的真假及相关的逻辑问题。
这个知识点需要掌握逻辑公式,同时也需要进行反复练习。
3. 判断推理判断推理主要是指在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已知条件对所求的问题进行推断和判断。
这个考点需要结合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更加轻松地完成。
4. 时事与社会时事与社会考核考生的国家事务、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等内容常常会在考试中出现,需要考生关注最新的政策动态。
5. 文化常识文化常识主要包括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和文化习俗等方面。
应当注意,这个考点不仅仅需要关注基本知识,还需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考虑到文化变迁等方面。
6. 宪法法律规定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原则,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必备考点。
需要考生在考前、考中时坚持观看相关题目,结合法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7. 经济常识经济常识主要是指市场经济知识和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等,考核考生的全方面经济知识。
这个考点需要考生理解基本经济学理论和方式,了解当代经济实际情况。
8.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考核考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专业知识等。
需要考生关注信息技术、新型研究方法与应用等。
以上便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高频考点。
想要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考生应该在平时备考时注重对以上几个考点的了解和学习。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政治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3. 国际政治格局和我国外交政策;4.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5. 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法律1. 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知识;2.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程序;3. 法律法规的适用和解释;4.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法律程序;5. 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实施。
三、经济1.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 宏观调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3. 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4. 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5. 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
四、管理1. 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2. 公共部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4.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5. 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等。
五、科技1.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2. 科技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 生物医学、信息科学等。
六、历史1.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2. 世界历史、世界地理;3. 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4.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5. 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七、公文1. 公文的基本格式、种类和写作要求;2. 公文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3. 公文处理流程和规范;4. 公文档案管理;5. 公文写作与交流。
八、人文与地理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2. 人文地理、文化地理;3. 艺术鉴赏、审美教育;4. 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5.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九、生活常识1. 医学、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知识;2. 日常生活技能、生活礼仪;3. 心理学、心理健康;4. 环保意识、绿色生活;5. 应急处理、自救互救等。
掌握以上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有助于考生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考生还需关注时事政治,积累相关素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一、政治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如,中国制定政策都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需求。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如积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例如,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过度开发违背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如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就是在认识能源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平等、民主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先进社会意识,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各项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公务员公共基础复习大全常识判断必背的350个高频知识点
公务员公共基础复习大全常识判断必背的350个高频知
识点
一、宪法知识
1、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一切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必须符合宪法
规定,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2、宪法可以分为八大科目:总体规定、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
政策、国家社会关系、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他要求。
4、1992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宪法》,这是中国共产
党独立起来、实行积极的党内政治生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的最重要文件,
对党内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详细规定。
二、行政管理知识
1、行政管理是政府机关在国家法律规范下根据国家政策和计划,从
事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活动。
2、行政管理涉及的范围包括政府机关的行政决策和管理、行政复议
和诉讼、行政调查与调查、行政执法与处罚等。
3、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法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民主决策原则、公平正义原则、效率经济原则、公正协商原则、开放协作原则、科学
发展原则和社会责任原则。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大全
宪法一、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本质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所谓政治力量对比包括:1.阶级力量的强弱对比关系;2.阶级力量强弱悬殊程度的对比关系。
(二)宪法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着最为严格的修改程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着国家的最根本、最重要问题;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系统全面地规定着公民的基本权利;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从法律的角度将民主成果定型下来。
(三)宪法的历史发展1.世界宪法的历史发展脉络(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性文件并实行宪政的国家,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宪政体制,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也是英国宪法的组成部分。
(2)美国是世界上制定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国家,其1789年宪法在内容上确立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表现为统一的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著名原则,后根据该文件,制定出1791年宪法,这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2.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脉络(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3)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该宪法颁布以来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过四次修订,分别作出重要变动。
二、国家基本制度(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4.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教育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实行土地革命,土地制度根本改革的结果是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使广大农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农村初步确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了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
3.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是“四面八方”;政策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和总目标: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4.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是积极防御。
5.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6.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7.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进行改革。
10.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1.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14.当代中国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是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16. 区别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
公共基础常考知识点
公共基础常考知识点
(一)宪法
1、宪法的定义和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是国家实施的最高
的法纪、程序和原则。
它定义了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规定了国家的
政治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结构、文化形式、社会关系以及司法程序等。
2、宪法的编纂和修正:宪法是由立法机关和特定的宪法机构参与编
纂的,它必须经过选举及其他形式的宪法公投予以通过方可生效。
宪法可
以在经过一般立法程序或特别的大法定程序内修正。
(二)立法
1、立法的定义:立法是政府或国家权力机关建立的一种法律行为,
意在为国家或社会的发展定制法律的制定、修改和执行。
2、立法的形式:立法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立法、实践立法和自律立法。
书面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规定或调整国家各
种权力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制定或约束国家各种公民、组织和实体的行为。
实践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无需立法生效,其有效性和约束力由实践确定。
自律立法是指一些社会组织、团体和社会实体在没有立法的情况下,自行
建立和维护一种行为标准或规则的行为。
(三)行政法
1、行政法的定义:行政法是一种专门用于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法律,它定义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行为准则和组织程序。
《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公共基础知识是各类公职考试中常常涉及的一个重要科目,它涵盖的内容广泛且繁杂。
在众多的知识点中,有一些高频考点经常出现在考试中,掌握这些考点对于提高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首先,政治部分的高频考点不可忽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重点之一,其中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内容。
例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出题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必考内容,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论断和战略部署。
法律部分在公共基础知识中占据较大比重。
宪法是根本大法,其中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等是高频考点。
民法方面,民事法律行为、物权、债权、合同等内容经常被考查。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刑罚种类、常见犯罪的认定等也是重点。
行政法中,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相关规定是常考知识点。
经济部分同样不容忽视。
宏观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表现和应对措施。
微观经济里的市场机制、市场类型、供求关系等也是常见考点。
此外,经济常识中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概念,如 GDP、GNP、CPI 等,也经常出现在试题中。
人文历史部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都是常考内容。
例如,古代的四大发明、朝代的更替、重要的变法改革等;近代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现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等。
世界历史中的重要文明古国、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也可能会被考查。
科技部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这部分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常见的考点包括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应用;生物科技,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的利用;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等。
公基常识高频考点
公基常识高频考点公共基础常识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一部分,也是考生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
在公共基础常识中,有一些高频考点,掌握了这些考点,可以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些高频考点。
一、历史常识历史常识是公共基础常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常识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经常被考察的内容。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京大屠杀等都是历史常识中的重点考点。
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背景、意义、影响等应该了解清楚,并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
二、地理常识地理常识是公共基础常识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地理常识中,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地貌、地理位置等是常考的内容。
例如,世界七大洲、中国的主要河流和山脉、世界著名的地理地标等都是常见的考点。
了解这些地理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理环境,为解答相关问题提供依据。
三、政治常识政治常识是公共基础常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政治常识中,一些重要的政治理论、国家机构、国家政策等都是常见的考点。
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央政府的组成和职能、我国的宪法和法律等都是常考的内容。
了解这些政治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运作,为解答相关问题提供依据。
四、经济常识经济常识是公共基础常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经济常识中,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经济政策、经济理论等都是常见的考点。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等都是常考的内容。
了解这些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为解答相关问题提供依据。
五、科学常识科学常识是公共基础常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科学常识中,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实验等都是常见的考点。
例如,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光的折射和反射等都是常考的内容。
了解这些科学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为解答相关问题提供依据。
公共知识点重点总结
公共知识点重点总结一、政治常识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2. 首都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和国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旗是五星红旗。
4.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一致、各负其责。
5. 政府的职能和宗旨政府的职能是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维护国家安全、服务人民群众。
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8. 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利益。
国家利益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历史常识1. 中国的四大古代文明中国的四大古代文明包括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吐火罗文明、新石器文明。
2. 中国历史的五大发展阶段中国历史的五大发展阶段是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3. 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流派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流派是儒家和道家。
4.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5. 中国近代的两大历史事件中国近代的两大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
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1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7. 中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争,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
8. 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提出的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形而上学。
(否认事物的矛盾)
2、“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唯物主义。
3、保管期限的分类(同一年度的归档文件):永久保存、长期保存、短期保存。
4、《商业银行法》规定对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政治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为生产工具。
7、有效领导者区别于不成功领导是因为特殊的领导作风。
8、数罪中有无期徒刑和死刑,采用吸收原则,只执行其中一个。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0、代位继承适用的范围是法定继承。
11、政府机构与立法机构的关系是从属关系。
13、债的法律关系主体是特定的。
15、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
17、法之所以具有预测功能是因为法有规范性的特点
19、搞好党的建设的最根本基础是加强党风建设,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
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
21、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3、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25、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27、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29、《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做出第一审判决。
30、《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报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10天。
31、雌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
3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为50年。
35、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发展对外贸易。
37、公务员年度考核不称职,应降职(不是公务员的处分,处分是降级、撤职等)
39、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0、当代中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公私法混合法律关。
41、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金最低为10亿人民币。
4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45、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条件主要指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应合法。
47、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49、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除法律特别规定外都适用我国法律。
50、数罪并罚中管制不超过3年,拘役不超过1年,有期徒刑不超过20年。
51、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认为确有错误向原审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提出的重新处理的一种诉讼请求。
53、申诉不是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是一种广义的制度,范围更广。
55、可以引起债消灭的情形:提存、抵销、混同(不是混合)。
57、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1787)。
59、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
60、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温家宝)
61、晋升正科、正处,在分别任副科、副处理2年以上(至少3年)。
63、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国家强制性。
65、上行文中向有隶属关系的上级领导、领导机关报送的文件。
67、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69、领导:10个职务,13个级别。
70、非领导:8个职务。
71、既是单双法律行为又是双方法律行为的是:赠与合同。
7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金额不可以超过50000元。
75、邓小平认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建立经济特区。
77、宏观调控的主体是:政府。
79、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80、未遂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81、种田的,缺米粮……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82、公文的目的和要求一般取决于行文对象及行文内容。
83、公文写作中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法、因果法。
8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是因为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5、中共二大的历史贡献是分清了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86、宪法按阶段本质可分为:社会主义宪法和资主义宪法。
87、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思湖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88、“八ー”建军节源于“南昌起义”。
89、行政监察部门承担对政府内部事务的管理职能。
90、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一国两制”的构想作为基本国策。
91、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是10年。
9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是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93、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94、现阶段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
95、认为法是国家权力的产物的法学流派是分析学。
96、贿赂罪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
97、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务的本质。
9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几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9、“树不修不直”、“遇良医得生”: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100、“追求真理比认识真理更宝贵”:认识不能停滞,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