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1: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1: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学习,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和革命性,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2.时空观念:辛亥革命的爆发有着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学会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

3.史料实证:能够利用不同的类型的史料,学习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通过搜集、选择、运用相关史料对《临时约法》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

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个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体会这种敢为人先,敢于牺牲的爱国精神,以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重难点重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新产阶级的局限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左图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右图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为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辛亥革命的史实。

【新课讲授】【师】《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创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创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特点:比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更为广泛深入。

(3)内容:①官制: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②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③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时优秀教学案例”立足于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旨在通过深入解析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在案例背景的设计中,我将充分运用人性化的语言,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以符合教学实际的需求。
3.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力求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取得全面进步。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情景创设:通过播放历史影片、展示图片和地图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历史背景,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交流。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学生在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如清朝的腐朽统治、民族危机的加剧等,使学生了解革命的必然性。

第19课辛亥革命整体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整体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认同感,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具体目标如下:
1.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历史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3.树立民主共和观念: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制度的重要性,培养其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事件、革命成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案例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并重,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一首激昂的诗歌《辛亥革命》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革命的历史情境。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详细讲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北议和等重要事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穿插讲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革命的历史氛围。
第19课辛亥革命整体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9课辛亥革命整体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使高中生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本案例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课程主要内容为核心,遵循高中生的知识深度和认知规律,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讨论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小组内讨论,整理出各自的观点和答案。
3.分享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课堂练习
1.列出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并简要描述其影响。
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3.比较辛亥革命与其他国家革命的不同之处,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4.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分析辛亥革命未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民主制度不完善等局限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辛亥革命的背景有哪些?
b.辛亥革命的过程是怎样的?
c.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d.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影响?
3.主题探讨法:围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局限性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4.情境体验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氛围,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5.课后拓展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辛亥革命相关论文或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口头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向家人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家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4.视频观看:推荐学生观看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等,让学生在视觉影像中进一步感受历史氛围,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视野,提高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及时的反馈,关注学生的成长。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Βιβλιοθήκη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5.知行合一,强调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本案例在教授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经验,联系现实问题。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历史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4.鼓励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历史经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
(4)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方法方面:运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剖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3)比较法:将辛亥革命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其独特性。
(3)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以下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探讨辛亥革命。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收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改进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案例详细讲解了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突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分享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研究辛亥革命的不同方面,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2.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4.能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联系现实,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历史资料。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4.结合时事,提出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创设历史情境,组织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氛围。
-结合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3.教学评价: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历史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展示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方法:采用总结归纳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辛亥革命的简答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题目如下:“请简述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通过此项作业,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
3.请学生搜集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文献等资料,并制作成PPT或展板,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此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史料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正方观点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反方观点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革命”。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为辩论赛做准备。通过此项作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6.家国情怀演讲比赛:以“辛亥革命与我心中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要求同学们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时间为5分钟。
作业提交时间:请同学们在下周三前完成作业,提交至教师邮箱。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2.作业中涉及历史人物、事件等,要注重史实准确性。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认知,但对辛亥革命中的具体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实质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尚有待深化。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面临以下问题: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因果关系理解不够清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认识不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容易受到片面观点的影响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1: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3:辛亥革命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历史人物?
2.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案例分析:针对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如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等,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要求不少于600字。
4.观看历史纪录片:请同学们课后观看一部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纪录片,如《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500字。
5.课堂延伸阅读:推荐同学们阅读一本关于辛亥革命的书籍,如《辛亥革命史话》、《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等,以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具备的条件,知道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质。

2.理解掌握三民主义的苦命内容。

3.知道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具体成果,正确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就及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难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知识概览】20世纪初,旧式的农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道路都宣告失败。

革命的条件日益成熟,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运动在全国迅速地传播和开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

结果革命的最终成果虽然落到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但通过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为什么说不推翻清政府中国就毫无希望呢?革命的道路是如何一步步为民众所认可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讲授新课】一、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新知讲解』教师出示时局图及文字材料,学生对图片及文字材料进行解读,根据材料信息概括背景“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1.民族危机: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政府也意识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20世纪初,清政府将戊戌变法中废除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又搬了出来,开始实施新新政。

教师出示新政内容示意图从内容上看,新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等方面,措施是比较全面的,但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也不可能为中国人民找到真正的出路。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情景体验”为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辛亥革命,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
2.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本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文献、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得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本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本节课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采用了人性化的语言,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课堂氛围民主、活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所体现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本质和意义。

第19课辛亥革命整体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整体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启示,要求观点独特,具有思考性,字数在100字左右。
4.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风貌,如民众生活、文化教育等,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并进行简要分析,字数在100字左右。
5.设计一道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题目,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性,可以用于课堂讨论或课后自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要求条理清晰,字数在300字左右。
2.选取一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个事件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意义,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在200字左右。
同时,本节课还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例如,通过分析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认识,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的曲折发展,从而激发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目标。
首先,从学生的知识背景来看,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就辛亥革命而言,可能大部分学生仅停留在知道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对于其详细过程、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认识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其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发生在百年前,但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更能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包括革命党人的革命思想、组织力量、策略手段等方面。
2.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如政权转移、政治制度变革、社会风气转变等方面。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问题导向: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任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使学生明确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学习动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品质,使其能够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注重营造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的英雄事迹、讨论革命先驱的崇高品质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使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在讲述辛亥革命结果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辩论,使其在辩论中提高自己的观点,培养其公共演讲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辩论等。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分析,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使其能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小组合作: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观点,培养其公共演讲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使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其鼓励和指导,帮助其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提高学生的资料检索和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鼓励学生开展辛亥革命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引入视频资料和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众的生活状况等,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更直观的了解。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收集与所选事件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和相关教师进行点评,共同提高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设计3: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3: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清末民初近代中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

通过不同时期的国歌歌词分析,了解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等史实,能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国歌文化是国家政治的反映。

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认识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体会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重难点拨】重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难点:三民主义的内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

【课堂讲授】导入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

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中国的第一首国歌?参考答案:荷兰。

《巩金瓯》。

讲授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社会危机日趋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自我拯救。

(2)措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05年)改官制、练新军、办企业、废科举、办新学;第二阶段(1906—1911年)预备立宪、钦定宪法、皇族内阁。

(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改变专制制度,引发了革命浪潮。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背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末“新政”加剧了社会矛盾,让国人认识到革命是唯一出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民主革命思想代表人物:孙中山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传播手段:论战;报刊;武装起义。

民主革命组织:1894年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

民主革命组织“同盟会的建立是孙中山与留日学界中来自国内各地的革命分子相结合的结果……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同盟会聚集了全国各地革命积极分子的精粹,这实际上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联合”。

《第1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

《第1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讲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辛亥革命》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邹容像;右图是《革命军》书影。

1903 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

大家思考一下,推翻清朝统治的是那一次革命?这场革命有何性质与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时,清政府有哪些自救措施?结果如何?自主学习1、“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理解改革的作用,通过史料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三民主义与十六字纲领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时间轴梳理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进程。

(时空观念)3.感悟革命党人为国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史料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三民主义与十六字纲领的关系。

难点:感悟革命党人为国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人民逐渐认识到应当推翻清政府。

(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3)直接目的:平内乱、消外患。

(4)动机:反动。

(5)内容(6)客观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①思想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③两个中心:东京、上海④三个思想家:邹容、陈天华、章太炎(2)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①兴中会的创立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跪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盟会成立前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同盟会的建立A、时间:1905年8月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驱除鞍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E、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预备立宪(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具体说来,本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本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拯救国家、改造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

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来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

但它却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给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7班,班级共40人。

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班级中只有14名学生初中选学过历史课程,占班级总人数的35%。

从而可知,授课难度很大。

其次,选学过的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因初高中重难点的不同未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

只能说,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再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三民主的内容及关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的合理的历史解释。

基于此,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设置为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在概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从中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设计4: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4: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识记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包括背景、成果、影响等。

(2)了解年表法,关注历史细节,据此感知辛亥革命从兴起、发展到失败的基本历程。

(3)接触史学界袁世凯篡权的争论,培养求异思维,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4)解释《临时约法》,提升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现代法制意识。

(5)分析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走向,从宏观上感知时代发展的脉搏。

【教学重、难点】重点:《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课堂讲授】(课堂导入)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它只是沉沉地睡着了,几乎听不到脉搏的跳动和轻微的喘息声。

只有触摸,才能进入,深入挖掘历史的人和事,才能激活历史,并使之具有张力。

细节尤为重要,虽然细节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全部,但没有繁复细节的历史,无疑是没有生命力的历史。

——傅光明《悲情晚晴四十年》请思考这段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新课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901—1908年)(1)目的:进行“自救”,避免革命。

材料:1901年9月7日,积劳成疾的李鸿章代表清王朝签订了又一个空前屈辱的条约。

中国赔款总额为4.5亿两白银,列强们说“中国四亿五千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朝廷回电“应准照办”。

在签字回来之后,李鸿章给朝廷上的奏折中写道:“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

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2)内容:(3)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法律、政权机构和军队的现代化,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但客观上增加了人民负担,促进了民主革命。

解说: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

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

但是,清末新政改革,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讲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辛亥革命》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邹容像;右图是《革命军》书影。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

大家思考一下,推翻清朝统治的是那一次革命?这场革命有何性质与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时,清政府有哪些自救措施?结果如何?自主学习1、“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2、“新政”的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图片情境《奏定学堂章程》1904痒1月13日殖布的《奏定 学维章程》,即笑卯掌制,是近 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目 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 制系统.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中山又是如何建立 同盟会并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自主学习1、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 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 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3,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的“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1911 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图片情境部中山的阻像和题同纸.谨营发合作探究三民主义的内容与评价蛔赖含亶地位 民族 主义 W 除朝唐,依如中华用革命手段拍翻帝国主立支拓的请一封陞疑治前提民权 主义 创立b€国通过政治壬命,抻翻旧建帝制, 建 立资产的级艮主共和国槛心民七 主义平均地板 核定地阶.海价归国家所有,由国 民共奉朴克和友屉①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 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耍T工r]^ r -ttMflA 1J K- TB-Jn,hrl-liCD^dljlil fe-s-wf -于-f-R 1^「-M,-x--K'*.Ti^f * 案>■后年 f 察,*tkv 1*4 JHt-lfTI;,.—♦■才q a'・吞斛■-r-**注■(■:饰ni-i-片张r «e*'TH *J I -I ^1IR *'+.-・曼t.K Nllw d *fl』2x *c-2・w 1r «»L*汁与 tQg k.11k-£-FFr .n ,>a'・Ar?p ,・tl!1Jcsfl-Lilllt ・r-*“ 1恪酎*茅T邛更鼐时中启t gAE泞 ?'用.i'f’A't'M ft-lr% # 4.■芈r**挛**IN- K21T一丞市尾K鱼#军 Tw'f・M 'E ,F !B -色甯用金腰雷雷茎i-大T-士中vr s-1肝干多桃叶小数 畜占 E-.L +F"+a -N E相$r・审♦-第i-torv-t' K'KM K'/zxlnki s^*frM «1i'n-JI f1-工一!!"* ».t'Ti*-千4'勘■0#布・H r *lB Q *¥■-*'»•** Ivi!'El 'L"叟基RL-也J^K'-*rMltL^bw-M-V. £4始H FKB3'rH^BW^N至 事■*rAft.-fl'*-c手Au/#2 - t *-r £BL-JVMA畜畜f护曲 B ¥£ r3w •“奈系能除料点快找中革创立民图平均地植图片情境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清政府是如何进行预备立宪的?结果如何?自主学习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 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图片情境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武昌起义的背景有哪些?经过及影响如何?自主学习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5)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图片情境自主学习起义经过及影响: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随后,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图片情境视频情境播放视频—一武昌起义。

图片情境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评价如何?自主学习(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图片情境1911年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孙中山以16票(每省一票)当选为中隼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视频情境播放视频一一中华民国成立。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辛亥革命的成果是如何丧失的? 自主学习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其展开和议。

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 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2,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了统治。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 统。

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图片情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1、进步性: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 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5七谑看美工,受A堂 -TI丸士■金 M *生玉啧之至鎏寇八修篁或冬翌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课堂小结】本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