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前言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

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

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

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

2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

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语用学研究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1938 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 Morris) 对语用学这一术语的提出, 历经几十年, 语用学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美国语言

哲学家舍尔( J.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和美国哲学家格赖斯(P. Grice) 的会话合作原则( Co- operative Principle) 是近三十年来语用学的三大主要发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 当一个人说话时, 他的话语同时包含着三种行为: 即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 和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act) 。而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中心。舍尔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指出言外行为由言外示力( illocutionary force) 与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两部分构成。格赖斯认为合作原则是会话各方都必须遵守的总原则, 它包括质( quality) 、量( quantity) 、关系( relation)与方式( manner) 四条准则。对这四条准则的违背, 则会产生被格赖斯称作的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语用学自70 年代兴起以来, 已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成熟的、相对独立的领域。它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使用和理解语言, 即研究发话人利

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翻译是一种用流畅的目的语将原文再现的活动。成功的翻译应让目的语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也不能绕开语境和语言的使用者因素。译者是原文与译文读者的桥梁。离开具体的语境,很难让读者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因而也达不到翻译的目的。语用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语境与语言的使用者因素都是两者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语用学的翻译观就是一种纳入了语境和语言使用者这两大因素的翻译等效理论。在翻泽实践中,它既能指导译者理解原文,也能指导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想要表达的意义。翻译过程中主要涉及四个要素,即原文作者、原文读者、译文作者及译文读者。而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有着双重身份,译者既是原文读者,又是译文作者。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起着沟通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桥梁作用。翻译并不仅仅是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语际转换。原语中原文作者要表达的信息很可能在语言之外,即言外之意。仅仅局限在静态的语义层面,译者就很难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把握原文的动态意义,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形成语用意识。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

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

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 特别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 前者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