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金矿床勘探工程间距
矿体圈定的方法和原则
矿体的圈定一、矿体的圈定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反映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三度空间的变化范围;二是矿体的内部圈定,反映矿体中矿石类型和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的分布、夹石分布等地质特征的变化。
二、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要求1 .矿体应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可按厚度与品位乘积的米百分值圈定。
2 .矿体的连接应先连地质现象,再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连接矿体一般用直线,在掌握矿体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曲线连接。
但无论哪种方法,厚度不应大于相邻两工程的最大见矿厚度。
3 .矿体的边界圈定:如一孔见矿,另一孔无矿时,可据两工程间矿体厚薄不同,分别以工程间距的1/2 等距离作有限内推;当矿体厚度和品位具有渐变趋势时,也可用内插法圈定其尖灭点边界,但只算可采厚度边界线以内的储量;当矿体沿倾斜方向无工程控制时,应视周围控制情况及矿体稳定程度,用无限外推法外推一个正常工程间距或其1/2 ;沿走向一般可外推正常剖面线距1/2 ;当矿体埋藏很深无限外推范围有相当伸缩性时,主要应考虑地质情况外,还要考虑采矿深度、实际技术水平等因素。
另外,B 、C 级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一般作降一级处理。
三、矿体内部边界圈定要求应根据矿床具体地质特点和采选需要分别对待。
当矿体中矿物组份无明显分带规律性,而设计、生产部门在采、选工艺上无分别处理要求或经分析今后生产中难于分别采选处理者,按“混合法”圈定为好(即当矿体中有两种以上有益组份时,只要一种达到边界品位就可能将其圈入矿体,其它伴生组份据其实际品位参加计算,但工程或块段内平均品位必有一种组份大于工业品位。
如个别矿块平均品位临近工业品位时,可按金属价值折算处理);只有在可能分别采、选情况时,方考虑按矿石“分类法”(矿体各组份品位,以符合矿石工业指标要求为原则,分别圈为不同的矿石类型)圈定矿体。
岩金矿地质详查储量承包验收规定(试行)(国金地字<1993>第132号)第十八条矿体圈定一、应根据矿床(体)的地质特点、控矿因素和矿化规律来连接和圈定矿体;二、在单工程中用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进行圈定。
勘探点布置依据
172亩地勘探点布置依据一、勘探点间距要求(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P18,4.1.15条规定,地质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复杂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0~15m,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5~30m,等级为(三级)简单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30~50m。
(2)场地地址复杂程度根据建筑抗震稳定性、不良地质作用发育情况、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地形地貌和地下水等五方面来综合考虑;1)建筑抗震稳定性根据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a.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b.不利地段:软弱土和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斜坡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和性状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古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洪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
c.有利地段:岩石和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2)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分布于场地内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等具体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响。
a.“强烈发育”是指泥石流沟谷、崩塌、滑坡、土洞、塌陷、岸边冲刷、地下水强烈潜蚀等极不稳定场地。
b.“一般发育”是指虽有不良地质作用.但并不十分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或者说对工程安全可能有潜在的威胁。
c.“不发育”是指不出现不良地质作用.或极其微弱,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可以不考虑。
3)地质环境破坏是指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地下采空、地面沉降、地裂缝、化学污染、水位上升等。
地质环境的“‘强烈破坏”.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已对工程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一般破坏”是指已有或将有上述现象发生,但并不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
4)地形地貌主要指的是地形起伏和地貌单元(尤其是微地貌单元)的变化情况。
一般地说.山区和丘陵区场地地形起伏大,工程布局较困难。
挖填土石方量较大,土层分布较薄且下伏基岩面高低不平,地貌单元分布较复杂,一个建筑场地可能跨越多个地貌单元,因此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或较复杂;平原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均一。
中国金矿地质勘查
中国金矿地质勘查1.普查找矿方法重砂法和传统方法直接找矿是50年代以前世界找金的主要方法。
这一时期是直接找矿、就矿找矿阶段,这种方法简单、经济,对于寻找地表矿、易识别矿是有效的;50~70年代,是方法找矿阶段,是物化探方法找矿广泛运用的时期;70年代以后,趋向地质理论找矿、综合方法找矿,找矿的主要对象已从找地表矿,易识别矿转向难识别矿、隐伏矿。
尤其是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找矿难度增大了,传统方法找矿效果越来越差。
在这种新形势下,世界上重要产金国和地质工作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已从直接找矿转向地质理论找矿、综合方法找矿,强调建立矿床模式,加强综合信息研究。
化探是金矿找矿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
尤其微量金的测定方法日趋完善和电子计算机在化探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化探找金更具生命力。
60年代美国成功地运用化探方法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发现了内华达金矿带,该带二三十个矿床的发现都运用了化探方法,主要指示元素是砷,指示元素组合为砷、锑、汞、钨等。
这是化探找金的重大突破。
原苏联也很重视化探找金,50年代中期已在南乌拉尔、乌兹别克等地依据砷的地球化学异常找金,以后化探配合其他找矿方法陆续发现了包括穆龙套在内的一系列重要金矿床。
目前,化探已是不可缺少的找矿方法,尤其对于微细浸染型金矿、斑岩型金矿、难识别或隐伏金矿,是有效的主要方法。
中国近年来,痕量金分析技术取得了突破,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岩矿测试中心用国产一米光栅光谱仪,采用化学光谱法,使金的检出下限达到0.3×10-12~0.1×10-12,采用活性炭吸附柱富集,发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金,灵敏度达1×10-12~2×10-12。
金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的试验成功,使化探找金以金为直接指示元素成为可能,为找金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信息。
化探找金受到了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如,河南上宫金矿,水系沉积物测量在该矿的找矿中起了重要作用;化探找金在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找矿中效果也比较明显,化探在圈定成矿远景区,缩小找矿靶区,配合其他方法找金方面更是不可少的。
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工程间距
阐述煤、铁、铜、岩金矿床勘查的勘查类型的划分依据、划分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概念:按勘查的难易程度对矿床所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的勘查类型。
一、矿床勘查类型1、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
依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和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将勘查类型划分为三个类型。
其中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矿体规模为大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均简单,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
第Ⅱ类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矿体规模为中等,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中等,矿石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第Ⅲ类勘查类型为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复杂。
2、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其中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勘查类型的确定中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每个矿床地质变化特征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矿床的不同矿体或区段,其变化程度亦各有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勘查类型确定的多种地质变量因素的变化并不一定向着同一方向发展,以至期间出现多种形式组合,因此勘探类型的确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引起增大勘查难度最大的变量作为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勘查工程间距1、勘查工程间距的含义:勘查工程间距通常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的乘积,也称勘探网度或工程密度。
勘探工程沿矿体走向的间距系指水平距,也即勘探线之间的距离;勘探工程沿矿体倾向的间距,一般是指工程穿过矿体底版的斜距或穿过矿体中心线的斜距。
当矿体为陡倾斜而用坑道勘探时,以相邻标高坑道的垂直距离与中段平面上穿脉间的距离乘积表示。
2、确定工程间距的基本原则(1)以勘查类型为基础,类型简单工程间距相对稀疏,类型复杂则工程间距相对密集。
(2)相邻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之间的勘查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整数级差关系。
(3)勘查工程间距可有一定变化范围,以适应同一勘查类型不同矿床或同一矿床不同矿体的实际变化差异。
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
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是指在矿山勘探过程中,钻孔之间的距离的规定。
这个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矿山勘探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钻孔间距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勘探的效率,减少工程成本,同时也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金属矿山勘探是指通过钻孔方式,对矿产资源进行探测和勘探。
钻孔是一种常见的勘探方法,通过在地下钻孔并采集岩石样品分析来获取关于矿床分布、规模和品位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钻孔之间的距离的规定对于勘探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钻孔间距的标准需要根据具体的勘探目的和条件来确定。
不同的矿床类型和勘探目标可能需要不同的钻孔间距标准。
一般来说,在大型矿床的勘探中,钻孔间距可以较大,因为矿床储量丰富,勘探目的主要是确定矿体的规模和品位。
而在小型矿床或者目标矿物品位较低的矿床勘探中,钻孔间距需要相对较小,以便更准确地确定矿体的分布和资源量。
其次,钻孔间距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勘探工作的安全性。
在钻孔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下水、酸碱性岩浆、有毒气体等危险物质。
因此,在制定钻孔间距标准时,需要考虑到勘探工作人员的安全。
一般来说,钻孔间距应该保持在安全范围内,能够有效避免勘探作业过程中的危险事故。
此外,钻孔间距的标准还要综合考虑勘探成本和时间等因素。
合理的钻孔间距可以提高勘探的效率,减少工程成本。
过小的钻孔间距将增加勘探成本,过大的钻孔间距则会延长勘探周期。
在制定标准时,需要进行经济性分析,综合考虑勘探成本和勘探效果。
对于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的标准,一般来说,一些矿山勘探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
例如,在大型金属矿山勘探中,通常将钻孔间距设置为500米至1000米左右,以确保矿体的规模和品位能够得到准确的评估。
而在小型金属矿山勘探中,钻孔间距则相对较小,一般在100米至200米之间。
当然,这只是一种经验性的规定,具体的钻孔间距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的标准是为了确保勘探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二)勘探网
• 勘查工程布置在两组不同方向勘 探线的交点上,构成网状的工程总 体布置方式,称勘探网。
• 其特点是可以依据工程的资料,编 制二至四组不同方向的勘查剖面, 以便从各个方向了解矿体的特点和 变化情况。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二)勘探网
• 勘探网布置工程的方式,一般适用 于矿区地形起伏不大,无明显走向 和倾向的等向延长的矿体,产状呈 水平或缓倾斜的层状、似层状以及 无明显边界的大型网脉状矿体。
• 知识点: • 矿体基本形态类型;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合理勘探
网(密)度的确定依据及意义;确定合理勘探网(密) 度的方法(类比法、加密法、稀空法、探采资料对比法、 计算分析法)及注意的问题; • 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 • 重点:合理勘探网(密)度的确定依据及意义(勘探线、 勘探网、水平勘探、灵活布置形式)。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图6-8 水平勘查筒状矿体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四)灵活布置工程
• 从概率的角度看,当人们对所要勘查的矿 床的信息 (各种矿体参数)了解的先验概 率很小的时候,采用规则勘查网布置工程 获得信息的概率要大。
• 反之,当我们加强了地质规律的研究,对 矿床的变化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是 说可以对矿体的变化作一定的预测的时候, 就不一定非用规则的勘查网,这时就可以 采用有目的的、有根据的、有的放矢的布 置工程,这就是灵活的布置工程。
• 难点: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表坑道工程、地下坑道 工程、钻探工程的设计,勘探工程施工管理,勘探工程 施工顺序)。
• 实验五 勘探方法选择与勘探工程布置 • 实验六 钻孔弯曲校正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矿床勘查的过程就是对矿体及矿床的 追索和圈定的过程。
矿体圈定的方法和原则
矿体的圈定一、矿体的圈定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反映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三度空间的变化范围;二是矿体的内部圈定,反映矿体中矿石类型和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的分布、夹石分布等地质特征的变化。
二、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要求1 .矿体应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可按厚度与品位乘积的米百分值圈定。
2 .矿体的连接应先连地质现象,再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连接矿体一般用直线,在掌握矿体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曲线连接。
但无论哪种方法,厚度不应大于相邻两工程的最大见矿厚度。
3 .矿体的边界圈定:如一孔见矿,另一孔无矿时,可据两工程间矿体厚薄不同,分别以工程间距的1/2 等距离作有限内推;当矿体厚度和品位具有渐变趋势时,也可用内插法圈定其尖灭点边界,但只算可采厚度边界线以内的储量;当矿体沿倾斜方向无工程控制时,应视周围控制情况及矿体稳定程度,用无限外推法外推一个正常工程间距或其1/2 ;沿走向一般可外推正常剖面线距1/2 ;当矿体埋藏很深无限外推范围有相当伸缩性时,主要应考虑地质情况外,还要考虑采矿深度、实际技术水平等因素。
另外,B 、C 级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一般作降一级处理。
三、矿体内部边界圈定要求应根据矿床具体地质特点和采选需要分别对待。
当矿体中矿物组份无明显分带规律性,而设计、生产部门在采、选工艺上无分别处理要求或经分析今后生产中难于分别采选处理者,按“混合法”圈定为好(即当矿体中有两种以上有益组份时,只要一种达到边界品位就可能将其圈入矿体,其它伴生组份据其实际品位参加计算,但工程或块段内平均品位必有一种组份大于工业品位。
如个别矿块平均品位临近工业品位时,可按金属价值折算处理);只有在可能分别采、选情况时,方考虑按矿石“分类法”(矿体各组份品位,以符合矿石工业指标要求为原则,分别圈为不同的矿石类型)圈定矿体。
岩金矿地质详查储量承包验收规定(试行)(国金地字<1993>第132号)第十八条矿体圈定一、应根据矿床(体)的地质特点、控矿因素和矿化规律来连接和圈定矿体;二、在单工程中用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进行圈定。
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工程间距
阐述煤、铁、铜、岩金矿床勘查的勘查类型的划分依据、划分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概念:按勘查的难易程度对矿床所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的勘查类型。
一、矿床勘查类型1、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
依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和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将勘查类型划分为三个类型。
其中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矿体规模为大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均简单,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
第Ⅱ类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矿体规模为中等,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中等,矿石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第Ⅲ类勘查类型为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复杂。
2、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其中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勘查类型的确定中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每个矿床地质变化特征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矿床的不同矿体或区段,其变化程度亦各有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勘查类型确定的多种地质变量因素的变化并不一定向着同一方向发展,以至期间出现多种形式组合,因此勘探类型的确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引起增大勘查难度最大的变量作为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勘查工程间距1、勘查工程间距的含义:勘查工程间距通常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的乘积,也称勘探网度或工程密度。
勘探工程沿矿体走向的间距系指水平距,也即勘探线之间的距离;勘探工程沿矿体倾向的间距,一般是指工程穿过矿体底版的斜距或穿过矿体中心线的斜距。
当矿体为陡倾斜而用坑道勘探时,以相邻标高坑道的垂直距离与中段平面上穿脉间的距离乘积表示。
2、确定工程间距的基本原则(1)以勘查类型为基础,类型简单工程间距相对稀疏,类型复杂则工程间距相对密集。
(2)相邻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之间的勘查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整数级差关系。
(3)勘查工程间距可有一定变化范围,以适应同一勘查类型不同矿床或同一矿床不同矿体的实际变化差异。
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工程间距
阐述煤、铁、铜、岩金矿床勘查的勘查类型的划分依据、划分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概念:按勘查的难易程度对矿床所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的勘查类型。
一、矿床勘查类型1、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
依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和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将勘查类型划分为三个类型。
其中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矿体规模为大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均简单,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
第Ⅱ类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矿体规模为中等,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中等,矿石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第Ⅲ类勘查类型为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复杂。
2、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其中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勘查类型的确定中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每个矿床地质变化特征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矿床的不同矿体或区段,其变化程度亦各有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勘查类型确定的多种地质变量因素的变化并不一定向着同一方向发展,以至期间出现多种形式组合,因此勘探类型的确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引起增大勘查难度最大的变量作为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勘查工程间距1、勘查工程间距的含义:勘查工程间距通常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的乘积,也称勘探网度或工程密度。
勘探工程沿矿体走向的间距系指水平距,也即勘探线之间的距离;勘探工程沿矿体倾向的间距,一般是指工程穿过矿体底版的斜距或穿过矿体中心线的斜距。
当矿体为陡倾斜而用坑道勘探时,以相邻标高坑道的垂直距离与中段平面上穿脉间的距离乘积表示。
2、确定工程间距的基本原则(1)以勘查类型为基础,类型简单工程间距相对稀疏,类型复杂则工程间距相对密集。
(2)相邻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之间的勘查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整数级差关系。
(3)勘查工程间距可有一定变化范围,以适应同一勘查类型不同矿床或同一矿床不同矿体的实际变化差异。
岩金矿地质勘查中应关注的事项
( 简单型 ) 。矿体规模大 , 形 态简单 , 厚度稳 定 , 构造、 脉 岩影 响 程度小 , 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 匀 的层 状一似 层状 、 板状 一似板
状 的 大 脉体 、 大透镜 体 、 大 矿 柱 。 ② 第 Ⅱ勘 查 类 型 ( 中等型 ) 。
距根据 反映矿床地质 条件复杂 程度 的勘查类 型来确定 。矿床 勘查类 型根据矿体 的规模 、 形态变化程度 、 厚度稳定程度 、 矿体
受 构造 和 脉 岩影 响程 度 和 主 要 有 用 组 分 分 布 均 匀 程 度 等 因 素 来划分 , 实 践 中 以不 同 矿 段 中主 矿体 为主 确 定 勘 查 类 型 。 我 国将 岩金 矿 床 划 分 为 三 个 勘 查 类 型 : ① 第 1勘 查 类 型
技 术 与市 场
2 01 5 年第2 2 卷 第8 期
技术 研发
岩 金 矿 地 质 勘 查 中应 关 注 的 事 项
黄 伟
( 河 南省地 矿局 第三 地质勘 查 院 ,河 南 洛 阳 4 7 1 0 0 0 )
摘 要: 介绍矿山地质勘查的 目的 , 对地质勘查单位进行岩金矿地质勘 查应关注的一些事项进行 了分析 。
学 分 析样 采样 、 可选性试 验样 采样 、 矿 石 体 重 样 采 样 。 化 学 分
采矿证扩界 。⑤为了对矿山资源量进行 核实。进行矿权交 易。 5 样 品 的采 集 与 化 验
析样包含基本 分析 样 、 组合 分 析样 、 化 学全 分析 样 、 光谱 分 析 样、 物 相 分 析 样 等 。各 种 样 品 采 集 目 的各 不 相 同 , 应 根 据 不 同
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
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一、概述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是指在金属矿山勘探过程中,相邻勘探钻孔之间的距离应遵循的标准。
该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为矿山设计和开采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原则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勘探结果的准确性:相邻勘探钻孔之间的距离应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因间距过大而造成数据失真的情况。
2.考虑矿体规模和形态:针对不同规模和形态的矿体,应适当调整勘探钻孔的间距,以确保对矿体的全面了解。
3.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勘探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勘探钻孔的数量,以降低勘探成本。
三、依据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以下因素:1.矿床地质条件:矿床的地质条件包括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矿石品位和岩石物理性质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勘探钻孔的间距。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包括矿体埋深、围岩稳定性、涌水量等,这些因素也影响勘探钻孔的间距。
3.样品测试结果:通过样品测试可以了解矿石的机械性质、化学成分、可选性等,这些结果可为确定勘探钻孔间距提供参考。
4.类似矿床的勘探经验:类似矿床的勘探经验可以作为确定本矿床勘探钻孔间距的参考。
四、方法在确定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类比法:参考已知矿床的勘探钻孔间距,结合本矿床的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确定本矿床的勘探钻孔间距。
2.经验法:根据以往类似矿床的勘探经验,结合本矿床的具体情况,确定本矿床的勘探钻孔间距。
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大量已知矿床的勘探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下合理的勘探钻孔间距。
4.模拟试验法:通过模拟试验了解矿体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而确定合理的勘探钻孔间距。
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来确定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
最终确定的间距标准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勘探线间距布置要求地质界限清楚
勘探线间距布置要求地质界限清楚勘探线间距布置是地质勘探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勘探效果和资源评价。
在进行勘探线间距布置时,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首先,在布置勘探线间距时应注重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矿产类型、矿床产状和地貌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选择勘探线间距。
在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的地区,应适当缩小勘探线间距,以避免因勘探线过于宽间距而错失矿产信息,或造成勘探成本过高。
其次,勘探线间距布置要求考虑地质界限清晰。
在勘探线的布置过程中,应做好详细的地质勘探记录,准确标定矿体范围和地质界限,并注意排除地质干扰因素。
同时,要求勘探线覆盖面积广,以充分掌握矿体的空间位置和变化情况。
只有在地质界限清晰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更深入的资源勘探工作,准确确定矿产储量和质量。
最后,勘探线间距布置要求科学可行。
勘探线的间距大小应符合勘探技术的要求和实际情况。
比如,在大面积矿产区域进行勘探时,可以适当扩大勘探线间距,以降低勘探成本和提高勘探效率。
但在需要深入剖析地下矿体结构和性质的工作时,应适当缩小勘探线间距,以获得更精细的勘探信息。
总之,勘探线间距布置是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注重地质条件、地质界限和科学可行性。
只有在合理布置勘探线间距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掌握地下矿体的分布特征和储量质量,为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金矿的储量计算方法
金矿的储量计算方法金矿, 计算方法, 储量金矿石从找矿、评价、勘探到矿山开采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是对矿石的“质”和“量”的全面总结,是生产建设和企业投资的依据。
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计算参数应真实可靠,计算数据要准确无误,以保证储量数字的正确性。
一、金矿储量级别的分类和条件我国目前将金矿储量分为两类,即能利用储量(称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表外储量)。
并根据地质勘探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
矿床评价阶段探获的储量,主要是D级储量,可有部分C级储量。
C级储量是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
其条件是:①基本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②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③基本确定了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储量是用一定的勘探土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D级以上储量外推部分的储量。
其条件是:①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②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③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
D级储量在金矿中有三种用途:一是作为进一步勘探和矿山远景规划的储量;二是在一般金矿尿中,部分D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三是对小而复杂的矿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
二、主要综合性图件的编绘(一)坑道(中段)地质平面图.1.图件的主要内容(1)坐标线,勘探线、该平面上各种探矿工程及编号。
(2)采样位置及编号、样品分析结果。
(3)各种地质界线及并产状,矿体编号.(4)图名、比例尺、图例及图签。
2.编图的基本方法(1)按坑道的范围,在图纸上画好平而坐标网及勘探线作为底图。
(2)利用坐标网和勘探线的控制,根据测量成果,在底图上画出坑道的几何外形和钻孔位置。
(3)根据坑道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将各种地质界线和采样位置按比例尺转绘到底图上对于沿脉坑道,当矿脉出露在壁上时,若坑道(中段)平面图以顶板标高为投影平面,应按矿脉产状,顺倾斜投影到顶板界线之一侧的延长线上仁将共交点, 按比例尺投绘到中段图的相应位置。
工程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深度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一级(复杂)
二级(中等复杂)
三级(简单)勘探线间距
50~100
75~150
150~300勘探点间距
30~5040~10075~200注:
控制性勘探孔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点。
初步勘察勘探xxxx(米)
工程重要性等级
一级(重要工程)
二级(一般工程)
三级(次要工程)一般性勘探xx
≧15
10~15
6~10
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一级(复杂)
二级(中等复杂)勘探点间距
10~15
15~30
详细勘察勘探xxxx(米)
1、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米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础不应小于
1."5倍,且不应小于5米;
2、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三级(简单)勘探点间距
30~50控制性勘探xx
≧3015~3010~20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
0."50~
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
3、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要求;
4、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5、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注:
控制性勘探点应深入持力层3~5米,且其深度不应小于建筑物总高的20%。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岩金矿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研究程度、质量要求、控制程度、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类型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3目的任务3.1目的岩金矿地质勘查最终目的是为矿山建设提供金矿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岩金矿地质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3.2任务3.2.1预查阶段依据区域地质和遥感、物探、化探异常研究结果,进行初步野外观测和物探、化探工作,以极少量工程揭露和验证,通过对比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3.2.2普查阶段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探或化探异常区,采用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探、化探工作,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
3.2.3详查阶段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揭露和取样工作,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实验研究,进行预可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3.2.4勘探阶段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
4研究程度4.1地质研究4.1.1预查阶段4.1.1.1收集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预查区的地址、矿产、物探、化探、遥感、探矿工程等各种有关信息。
4.1.1.2运用路线地质调查或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对有望地区或异常进行调查或查证,全处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4.1.1.3对发现的矿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化引起的异常及有意义的地址体进行研究,将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预测,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行追索、验证,采集测试样品。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原则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原则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原则5.2.1 根据勘查类型和勘查阶段选取相应的勘查工程间距。
5.2.2 详查阶段的工程间距,是矿床勘查的基本工程间距。
勘探阶段的工程间距,原则上在基本工程间距的基础上加密。
预查和普查阶段,因工程数量稀少,其工程间距不做具体要求,但应充分考虑与后续工程衔接。
5.2.3 第Ⅲ勘查类型勘探阶段的工程间距,是矿床勘查工程的最密间距。
一些规模小、形态和组分变化都很大的矿床,按此工程间距仍难获得理想勘查效果时,应及时转为“边采边探”方式,在采掘过程中再对矿床产出的地质特征作进一步调查。
5.2.4 当矿体在走向上的变化比倾向上大时,工程可布置成短边在矿体走向上的长方形网度。
5.2.5 圈定矿体的地表工程间距,一般为深部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
D.2.2 确定间距的方法通常采用类比法,以相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工程间距稀密验证和已有的探采验证资料类比等办法确定;也可以根据已有的勘查成果,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或动态分维几何学方法(SD法)确定。
D.2.3 推荐的工程间距D.2.3.1 铁矿勘查工程间距见表D.4 。
表 D.4 铁矿勘查工程间距勘查类型勘查工程间距(m)控制的沿走向沿倾向Ⅰ400200~400Ⅱ200100~200Ⅲ10050~100表D.1 铁矿勘查类型实例矿床名称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勘查实况套用本规范矿体规模矿体形态矿体构造组分分布类型与网度探采对比勘查类型确定依据类型工程间距 1.南芬铁矿沉积变质型12.8亿吨ω(TFe):31.82%主矿层(第三层矿):长度2900 m厚度6 m~157 m,(平均87.8 m)垂深>1 145 m厚大、稳定、规则的层状矿体(由地表至-200 m,高差大于500 m,厚度变化为:92 m~88 m~94 m间)呈单斜构造,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起伏。
矿体西北段顶部被断层F1切割,在详勘地段矿体中断层少矿石以磁铁石英岩为主,呈条带状构造,矿化连接,品位分布均匀1953~1976年勘探第Ⅰ勘探类型A2 200 m×200 mB (200 m~230 m)×(200 m~260 m)C1(200 m~350 m)×(200 m~400 m)1976年已采12个露采平台,资料对比;面积重合率89 %平均品位绝对误差[ω(TFe)]为-1.43 %储量平均相对误差-3.16 %矿体规模超大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均简单、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按本标志着5.1条定为:第Ⅰ勘查类型Ⅰ探明:200 m×200 m控制:400 m×(200 m~400 m)大型简单简单均匀2.樊枝花铁矿岩浆晚期分异型10.8亿吨ω(TFe):33.23%露头长15 km,累计厚130 m,以主矿体计:长1000 m~2000 m,厚>15 m,有两个矿区矿体平均厚137 m~164 m,垂深已控制300 m~650 m似层状断层发育,主要有NE向逆断层、SN向和NW向横断层三组:均对矿体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主矿种元素(Fe)分布较均匀、但共伴生元素多而复杂(计12种可综合利用元素)1955-1958年勘探第Ⅰ~Ⅱ勘探类型A2 100 m×(50 m~60 m)B 100 m×(100 m~120 m)C1 200 m×(100 m~120 m)1.稀空200m×100m与A2对比:品位差 0.35 %储量差0.35 %已采地段与A2对比(段高15m),5个台阶储量相对误差为1.07 %、1.92 %、3.31 %、3.75 %、13.08 %矿体规模、形态和主元素特征,可归入第Ⅰ勘探类型;但共生组分和构造均为中等复杂程度,后期断层影响了矿体的实际规模,是勘查工作增加难度的主要原因,按本标准5.1.2条,定为:第Ⅱ勘查类型Ⅱ探明:100 m×(50 m~100 m)控制:200 m×(100 m~200 m)大型简单中等较均匀3.大庙铁矿岩浆分凝—贯入型4 657万吨ω(TFe):25.69%由52个矿体组成,多数长度<1000 m主矿体8个:长100 m~300 m,厚12 m~100 m,斜深200 m~300 m透镜状、扁豆状、囊状、似脉状,分枝复合膨缩尖灭。
探矿工程的间距
探矿工程的间距探矿工程的间距是指探矿工程之间的水平距离。
常用“勘查网度”表示,如勘查网度100m×50m,是指勘查工程沿矿体走向的距离为100m,沿矿体倾斜方向的距离为50m,当矿体倾角较大时也可表示为斜距50m。
合理的勘查网度决定于矿体的规模、形态和产状的变化程度,矿体内部结构,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和预期探明储量的精度要求,勘查工程的类型。
为了更好更快的按矿山建设和生产的要求探明矿床,必须研究影响确定工程间距的因素及确定合理间距的方法。
在矿床勘查中合理确定工程间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1)类比法:类比法是根据类似矿床的勘查经验确定勘查工程的网度。
类比时主要从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等方面进行。
类比法常用于矿床勘探初期。
这种方法只是一种推理,是否符合所勘查矿床实际,还需要根据勘探过程中得到的资料验证。
要根据新的资料对所确定的勘查网度进行修正,防止生搬硬套。
(2)稀空法:稀空法是指按一定方法将原有勘探网度放稀(即增加勘探工程间距),然后分析、对比放稀前后的勘探结果,从中选择合理勘探网度的方法称为稀空法。
应用稀空法时首先选择矿床中有代表性的地段,以较密的间距进行勘探,根据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圈定矿体,计算储量等。
然后将勘探工程密度放稀一倍或二倍,再进行矿体圈定、计算储量等,通过分析对比稀空前后的各种资料,从而得出较合理的勘探网度,再将此勘探网推广到所勘探矿床的其他地段。
稀空法多用于矿床勘探后期或详细勘探阶段。
(3)直接确定法:不通过比较,根据矿床自身特点的实际需要,直接确定工程间距,称为直接确定法。
再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也应继续根据新出现的情况不断修正工程间距,使其逐步接近合理。
(4)数理统计法:此法可配合放稀间距法同时应用或独立应用。
需要有投入了大量实验性工程的勘探剖面。
此法适用数理统计中确定抽样误差的公式来计算该地段要保证品位或厚度的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在某指定范围内,要有一定数量的工程个数,从而求出合力工程间距。
矿产勘查中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
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C1 地质统计学法确定矿产勘查的工程间距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有以下几种情况:C1.1 在新勘查区(或已勘查完毕,需进行矿产资源储量评估地区),可将区内按不同网度划分各种网形。
计算每一结点(孔位)的估计方差,再计算每一网度(形)的平均估算方差,将每一网度(形)所花费的金额与平均估计方差进行对比(图C1),该图最优勘查网度在300~200m之间。
当我们找到最佳勘查网(形)后,再利用每一结点上绘制等值线图,在估计方差较高的区域,利用C1.2所述方法,适当加密钻孔。
一旦全部孔位确定后,应在相对收益较高地段优先施工。
图 C1 最优勘探网度的选择C1.2 勘查区内已有n个钻孔施工完毕,为提高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精度、减少风险、或为了增加矿产资源储量,要在n个钻孔的基础上再增加几个钻孔(图C2),可用估方差确定最佳孔位。
图 C2 利用确定的最佳孔位(1)计算当钻孔数为n时的估计方差;(2)计算增加一个新孔Xi后,每一钻孔的估计方差;(3)计算每一钻孔的相对收益,见式(C1);…………………(C1)(4)绘制全区等相对收益线图,当Xi位置与该等相对收益线图的最高点吻合,则X1即为最佳孔位;否则,改变X1的位置,再计算,直至吻合。
(5)以同样方法确定其余的钻孔X1的位置。
C1.3 一定方向上区域变化量(有用组分)变异函数的变程值(或略小于该值),可作为该方向上最大工程间距。
C2 SD法确定矿产勘查工程间距SD法是动态分维几何学储量计算法的简称。
以动态分维几何学和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以断面构形替代空间构形为核心,用Spline函数拟合的点列函数曲线,对其求解和积分,整个运算过程费贯了动态的“搜索”和“递进”原理。
SD分数维和结构地质变量是动态分维几何学的两个基本内容。
前者是地质变量复杂性的表述,后者是地质变量可微性的表述。
由此产生SD储量计算和精度计算。
SD精度具有度量地质可靠程度和确定的勘查工程间距的功能,按照对精度的要求计算工程间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规定,岩金矿床勘探工程间距见下表。
岩金矿床勘探工程间距表
勘探
类型
勘探工程间距(m)
B级
C级
坑道
钻探
坑道
钻探
段高(个)
穿脉
走向×倾斜
段高(个)
穿脉
走向×倾斜
Ⅰ
(一)
30~40
40~50×400
Ⅱ
(一)~(二)
30~40
40~60×40~60
Ⅲ
(一)
20~30
30~40×30~40
Ⅳ
以第Ⅳ勘探类型工程间距勘探,供探采结合用
注:1.表中坑道段高(一)(二)(三)分别相当于1、2、3个生产阶段高
度。当矿体陡倾时,一般生产阶段高20~40m;缓倾时,一般生产阶段为沿倾
斜40~60m。
2.钻探间距一般指沿倾斜的实际距离。
第Ⅱ勘探类型:应用坑道求B级储量;探求C级储量一般以钻探为主,以
坑道作为检验手段。
第Ⅲ勘探类型:C级储量一般以钻探与坑道结合探求。
第Ⅳ勘探类型:探求C级储量一般以坑道为主。稳定的矿床,毗邻坑道的
一排钻孔可求得C级储量。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仅供参阅!
3.当矿体在走向上或倾斜上的变化程度不同时,工程间距应作与矿体变化相
应的调整。
4.第Ⅱ勘探类型探求B级储量的钻探工程间距,是配合坑道使用的间距。
5.探求D级储量的工程间距,可在C级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放稀一倍。
由于岩金矿体的形态、厚度和品位变化都比较复杂,因此在地质勘探中应
尽量采用坑探手段,一般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