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制剂工艺研究指导原则

制剂工艺研究指导原则

制剂制备工艺研究指导原则药物必须制成适宜的剂型,才能用于临床。

若剂型选择不当,处方工艺设计不合理,不仅影响产品的理化特性(如外观、溶出度、稳定性),而且可能降低生物利用度与临床疗效。

因此,正确选择剂型,设计合理的处方与工艺,满足不同给药途径的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此项工作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了保证药物产品安全有效,质量稳定,选择最佳剂型,设计合理的处方与工艺,规范制剂研制程序,特制订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常规制剂,特殊制剂如脂质体、微囊、微球等可参照执行。

一、剂型选择的依据研究任何一种剂型,首先要说明选择该剂型的依据,有何优点或特点。

同时要说明该剂型国内外研究状况,并提供国内外文献资料。

二、处方前工作在处方设计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或进行必要的实验研究工作。

(一)掌握主药的分子结构、药物色泽、臭味、颗粒大小、形状、晶型、熔点、水分、含量、纯度、溶解度、溶解速度等物理化学性质,特别要了解热、湿及光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同时对所用辅料也应掌握其理化特性,为处方设计与工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药与辅料相互作用研究:一类新药应进行主药与辅料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他类新药必要时也可以进行此项研究。

以口服固体制剂为例,具体实验方法如下:可选若干种辅料,如辅料用量较大的(如赋形剂、填充剂、稀释剂等)可用主药:辅料=1:5的比例混合,若用量较小的(如润滑剂),则用主药:辅料=20:1的比例混合,取一定量,照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中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分别在强光(4500±500LX)、高温(60℃)、高湿(相对湿度90±5%)的条件下放置10天,用HPLC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检查含量及有关物质放置前后有无变化,同时观察外观色泽等药物性状的变化。

必要时,可用纯原料做平行对照实验,以区别是原料本身的变化还是辅料的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差热分析等方法进行实验,以判断主药与辅料是否发生相互作用,根据实验结果,选择与主药没有相互作用的辅料,用于处方研究。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micr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MDDS) , 系指药物或与适宜载体(一般为生物可降解材料) ,经过一定的分散包埋技术制 得具有一定粒径(微米级或纳米级)的微粒组成的固态、液态或气态药物制剂, 具有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液态药物固态化、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或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或延缓药物释放、提高药物靶向性等作用的一大类新型药物 制剂。

根据药剂学分散系统分类原则,将直径在 10-4~10-9m 范围的分散相构成的 分散体系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其中,分散相粒径在 1~500μm 范围内统称为粗 (微米)分散体系的 MDDS,主要包括微囊、微球亚微乳等;粒径小于 1000 nm 属于纳米分散体系的 MDDS,主要包括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聚合物胶束 等。

微囊、微球、亚微乳、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等均可作为药 物载体。

随着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微粒载体制剂已逐渐用于临床,其给药途径包括 外用、口服与注射。

外用和口服微粒载体制剂一般将有利于药物对皮肤、粘膜等 生物膜的渗透性,注射用微粒载体制剂一般具有缓释、控释或靶向作用。

其中具 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系指采用载体将药物通过循环系统浓集于或接近靶器官、靶组织、 靶细胞和细胞内结构的一类新制剂,具有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 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可分为三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 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 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 定部位。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 (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载体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通常粒径在 1~ 250μm 之间的称微囊, 而粒径在 0.1~1μm 之间的称亚微囊, 粒径在 10~100nm 之间的称纳米囊。

微囊1

微囊1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特点、组成及质量控制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王艳梅微囊、微球、脂质体制剂特点、组成及质量控制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王艳梅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囊技术制得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

药物制成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后,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可将液态药物固态化以便运输、应用与贮存,可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可使制剂具有缓释性、控释性,有的还具有靶向性。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具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的释药情况分为3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如药物与受体形成复合物,经受体介导进入细胞释放药物。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囊,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囊。

(2)微球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

通常粒径在1~250μm 之间的称微球,而粒径在10~100nm之间的称纳米球。

二、常用辅料通常可分为以下3类。

(1)天然材料在体内可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如明胶、蛋白质、淀粉、磷脂、胆固醇等。

(2)半合成材料在体内不可生物降解,如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盐、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乙酸纤维索等。

(3)合成材料分为在体内可生物降解与不可生物降解两类。

可生物降解材料应用较广的如聚乳酸、聚氨基酸、聚羟基丁酸酯、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等。

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如聚酰胺、聚乙烯醇、聚丙烯酸树脂等。

9014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9014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micr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 MDDS), 系指药物或与适宜载体(一般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经过一定的分散包埋技术制得具有一定粒度 (微米级或纳米级)的微粒组成的固态、液态、半固态或气态药物制剂具有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液态药物固态化、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或延缓药物释放、提高药物靶向性等作用的一大类型药物制剂。

根据药剂学分散系统分类原则,将直径在10-4〜10-9范围的分散相构成的分散体系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其中分散相粒径在 1~500μm范围内统称为粗(微米)分散体系MDDS ,主要包括微囊、微球、亚微乳等;粒径小于1000nm属于纳米分散体系的MDDS,主要包括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等。

微囊、微球、亚微乳、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等均可作为药物载体。

随着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微粒载体制剂已逐渐用于临床,其给药途径包括外用、口服与注射。

外用和口服微粒剂一般将有利于药物对皮肤、黏膜等生物膜的渗透性,注射用微粒制剂一般具有缓释、控释或靶向作用。

其中具有靶向作用的药物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系指采用载体将药物通过循环系统浓集于或靠近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和细胞内结构的一类新制剂,有提髙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可分为三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人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人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载体辅料包封成的小胶囊。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囊,而粒径0.1~1μm之间的称亚微囊,粒径在10~l00nm之间的称纳米囊。

2015新版药典4部

2015新版药典4部

通则名称 限量检查法 氯化物检查法 重金属检查法 干燥失重测定法 水分测定法 残留溶剂测定法 特性检查法 溶液颜色检查法 澄清度检查法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可见异物检查法 崩解时限检查法 片剂脆碎度检查法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最低装量检查法 粒度和粒度分精布品课测件定法
1100
1400 2000 3000 8000 8001
通则名称 制剂通则
片剂 注射剂 胶囊剂 其他通则 药用辅料 制药用水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通则 一般鉴别试验 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部原附录名称 ⅠⅡⅢⅣⅤⅥⅧ
ⅠA片剂 ⅠB注射剂 ⅠE胶囊剂
Ⅱ药用辅料
第二增补本 Ⅲ一般鉴别试验 Ⅳ分光光度法 ⅣA紫外-可见光光度法 ⅣC红外分光光度法 ⅣD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拖尾因子(T) 以峰高作定量参数时,除另有规定外,T值应在0.95~1.05之间。
(5)重复性 用于评价色谱系统连续进样时响应值得重复性能。 采用外标法时,通常取各品种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 外,其峰面积测量值得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
精品课件
测定杂质含量时,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溶液稀释成与杂 质限度相当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必要时,调节纵坐 标范围(以噪声水平可接受为限)使对照溶液的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达满 量程的10%~25%。除另有规定外,一般进样不少于3针,通常含量低于0.5%的 杂质,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10%;含量在0.5%~2%的杂质, 峰面积的RSD应小于5%;含量大于2%的杂质,峰面积的RSD应小于2%。然后, 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适量,分别进样,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溶液的记 录时间,应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 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 算各杂质含量。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 引言脂质体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被广泛用于药物输送和治疗疾病。

随着脂质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质量控制成为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的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脂质体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制剂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一环。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药物的制备、性能评价和稳定性研究。

2.1 脂质体的制备脂质体的制备涉及到多个关键步骤,包括脂质体组分的选择、制备方法的优化和工艺参数的控制。

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脂质体的大小、形状、稳定性和药物包封效率等。

2.2 脂质体的性能评价脂质体的性能评价是评估制剂性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性能评价指标包括体外释放率、包封效率、短期和长期稳定性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进行评估。

2.3 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是了解制剂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变化的关键环节。

稳定性研究需要考虑光、温度、湿度和氧气等因素对脂质体的影响。

方法包括物理稳定性研究、化学稳定性研究和生物相容性评价等。

3.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为了实现有效的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下面是几个技术指导原则:3.1 系统性评估在进行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制剂进行评估,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才能得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3.2 简单到复杂在研究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时,应从简单的实验方法和评价指标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实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这种由浅入深的研究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脂质体的质量控制关键点。

3.3 数据可靠性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需要依赖大量的实验数据,因此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实验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并进行数据验证和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3.4 综合分析和总结在完成各项研究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
• 使制备过程顺利:液体制剂中加入助溶剂、助悬剂、乳化剂等;固体 制剂中加入助留剂、润滑剂可改善物料的粉体性质,使固体制剂的生 产顺利进行。 •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如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助悬剂、乳化剂 等)、生物稳定剂(防腐剂)等。
• 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改善生理要求:如使制剂有速释性、缓释性、 肠溶性、靶向性、热敏性、生物黏附性、体内可降解的各种辅料;还 有生理需求的缓冲剂、等渗剂、矫味剂、止痛剂、色素等。
剂型的选择和设计的依据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1
2
3 4
临床治疗的需要
临床用药的顺应性 其它方面:市场因素等
剂型设计的依据
• 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是剂型选择的重要依据。 例如对于在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一般不宜开发为胃溶制 剂。对一些稳定性差宜在固态下贮藏的药物(如某些头孢 类抗生素),在溶液状态下易降解或产生聚合物,临床使 用会引发安全性方面的问题,不适宜开发注射液、输液等 溶液剂型。
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
• 制剂研发与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密切相 关。对不同制剂,应根据影响其质量的关 键因素,进行相应的质量研究和稳定性考 察。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的一般原则见 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
主要剂型及其基本评价项目
致 谢

内包装需从符合国家药用包装材料标准,并获得药用包 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的材料中选择。 在文献资料不充分,或采用新的包装材料,或特定剂型 等情况,需要进行药品与内包装的相容性考察。除稳定性 实验需要考察的项目外,还需根据上述包装材料选择考虑 的因素增加特定考察项目。例如,对输液及凝胶剂等,需 注意考察容器的水蒸汽透过性能;对含乙醇的液体制剂, 需要注意乙醇对包装材料的影响。

制剂通则

制剂通则

药典二部制剂通则一、制剂通则以口服普通片为主,也有含片、舌下片、口腔片、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阴道片、速释片或控释片与肠溶片等。

1、含片:指含于口腔中,药物缓慢溶解产生持久局部作用的片剂。

2、舌下片: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化---发挥全身作用---主要适用于急症的治疗。

3、口腔贴片:指粘贴于口腔,经粘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速释或缓释制剂。

4、咀嚼片:指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剂溶化后吞服,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或经胃肠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5、分散片: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均匀分散的片剂。

分散片可加水分散后品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

分散片中的药物主要是难溶性的。

按需,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

6、泡腾片:指含有NaHco3和有机酸,遇水可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而泡腾状的片剂。

7、阴道片:指置于阴道内应用的片剂。

可借器具将阴道片送入阴道。

阴道片可以是普通片,也可经是泡腾片。

有局部刺激性的药物,不得制成阴道片。

8、速释、缓释与控释片:指药物与辅料制成速释、缓释与控释的片剂。

9、肠溶片:系指用肠溶性包衣材料进行包衣的片剂。

肠溶片防止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对胃的刺激或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可对片剂包肠溶衣;为治疗结肠部位疾病,可对片剂包结肠定位肠溶衣。

二、注射剂指药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来菌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1、静脉滴注用注射液:是无菌的水溶液或以水为连续相的无菌乳剂。

要求:除符合注射剂一般要求外,应无热原,不溶性微粒应符合规定。

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乳剂不得有大于5um的球粒等,不得用于椎管注射。

2、注射用混悬液:15um下,15~20um不应超过10%。

不得用于静脉注射与椎管注射。

3、注射用无菌粉末:三、酊剂:指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供口服或外用。

四、栓剂: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制剂。

五、胶囊剂:药物+辅料充填于空心胶囊或软质囊材中的制剂。

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附录ⅪⅩ E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囊技术制得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

药物制成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后,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可将液态药物固态化以便运输、应用与贮存,可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可使制剂具有缓释性、控释性,有的还具有靶向性。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具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的释药情况分为3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如药物与受体形成复合物,经受体介导进入细胞释放药物。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囊,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囊。

(2)微球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球,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球。

(3)脂质体系指药物被辅料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

脂质体有单室与多室之分。

通常小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02~0.08μm之间,大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1~1μm之间,多室脂质体的粒径在1~5μm之间。

二、常用辅料通常可分为以下3类。

(1)天然材料在体内可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如明胶、蛋白质、淀粉、磷脂、胆固醇等。

(2)半合成材料在体内不可生物降解,如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盐、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乙酸纤维索等。

(3)合成材料分为在体内可生物降解与不可生物降解两类。

第十八章 中药微囊、微球与脂质体

第十八章 中药微囊、微球与脂质体

• (三).制备 • 微型包囊的方法有物理化学法、化学法、物理机械法 三类。 • 1.物理化学法 • (1).单凝聚法 • ①概念:系将药物分散于囊材的水溶液中,以电解质 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为凝聚剂,使囊材凝聚包封于药物表 面而形成微囊。 • ②常用的囊材为明胶、CAP、MC、PVA等。常用的 强亲水性非电解质如乙醇、丙酮等;强亲水性电解质如 Na2SO4,(NH4)2SO4等。以明胶为囊材时,可加入 甲醛使甲醛明胶分子互相交联而固化,其工艺流程如下:
• (四)微囊的质量评价:微囊中药物含量 测定:一般用溶剂提取法。 • 微囊必须进行释放速率测定微囊载药 量=(微囊内的药量/微囊的总重)*100% • 包封产率:评价工艺包封产率= [微囊 内的药量/(微囊内药量+介质中药量)] *100% 微囊内的药量占投药的百分率。 • (五) 举例 复凝聚法制明胶-阿拉伯胶囊材
• (二)常用包囊材料 • 1、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明胶、桃胶、 阿拉伯胶、海藻酸钠等。 • 2、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常用的有羧甲 基纤维素钠(CMC-Na)、甲基纤维素 (MC)、乙基纤维素(EC)等。 • 3、合成高分子材料:有聚乙烯醇 (PVA)、聚乙二醇(PEG)、聚维酮 (PVP)、聚碳酯、聚酰胺等。
三 脂质体
• 1.含义: • 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 而形成的微小泡囊,也称为类脂小球或液 晶微囊,类脂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 • 2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特点: • 脂质体以磷脂为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 附加剂组成的。其双分子层结构为:极性 基团向外侧的水相、非极性烃基彼此面对 面形成板层状或球状双分子层。
第十八章 中药微囊、微球与脂质体
• • • • • •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微型包囊技术教学 重点与难点1.微囊的物理化学法制备 启发提问 1.微囊与胶囊有何区别?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什么叫微囊?有何特点?2. 单凝聚法、复凝聚 法制微囊的过程3.什么叫脂质体?有和特点?

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附录ⅪⅩ E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囊技术制得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

药物制成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后,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可将液态药物固态化以便运输、应用与贮存,可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可使制剂具有缓释性、控释性,有的还具有靶向性。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具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的释药情况分为3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如药物与受体形成复合物,经受体介导进入细胞释放药物。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囊,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囊。

(2)微球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球,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球。

(3)脂质体系指药物被辅料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

脂质体有单室与多室之分。

通常小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02~0.08μm之间,大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1~1μm之间,多室脂质体的粒径在1~5μm之间。

二、常用辅料通常可分为以下3类。

(1)天然材料在体内可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如明胶、蛋白质、淀粉、磷脂、胆固醇等。

(2)半合成材料在体内不可生物降解,如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盐、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乙酸纤维索等。

(3)合成材料分为在体内可生物降解与不可生物降解两类。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的微细粒子,其大小一般在20-200纳米之间。

由于其结构特殊,脂质体可以被用作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封装在内部,以便更好地传递到病变部位。

然而,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还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以下是关于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的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1. 脂质体制备技术
制备脂质体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溶剂沉淀法、超声法、胶束法等。

不同的方法会对脂质体的性能产生影响。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所需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2)控制溶剂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膜片结构和稳定性。

(3)控制搅拌速度:搅拌速度对颗粒大小和分布均匀性有影响。

2. 质量检测技术
(1)颗粒大小检测:可以使用动态光散射法(DLS)或激光粒度仪等技术进行测量。

(2)Zeta电位检测:Zeta电位是脂质体表面电荷的表征,可以通过
测量脂质体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来计算。

(3)荧光探针法:荧光探针可以与脂质体相互作用,从而判断脂质体内部的性质。

3. 贮存条件
脂质体的稳定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因此,在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储存温度:一般建议在4℃以下储存。

(2)避免冻融循环:冻结会导致颗粒大小增加,从而影响其性能。

(3)避免阳光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会损伤膜片结构,导致颗粒大小增加。

总之,对于脂质体药物的制备和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其品质。

以上提到的技术指导原则可以帮助制备高品质的脂质体,并保证其在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效果。

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1.在医药工业中,微囊、微球和脂质体制剂是常用的制剂形式。

这些制剂形式主要是为了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 微囊与微球微囊和微球是类似的制剂形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微囊的载药量较高、分布不均匀,而微球的载药量更为均匀。

它们通常采用聚合物、纤维蛋白素等材料作为载体,药物可以均匀地包裹在这些载体中。

随着微粒的注射进入体内,它们会释放药物,从而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减少胃肠系统的刺激。

微囊和微球制剂的制备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制备工艺和药典标准。

例如,美国药典(USP)和欧洲药典(EP)都有详细的微囊和微球制剂的指导原则。

药厂制造微囊和微球制剂时需要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以确保制剂的质量合格、稳定和可靠。

3. 脂质体制剂脂质体制剂是一种具有较高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和好稳定性的制剂形式。

这种制剂形式以脂质为基础材料,将药物包裹在脂质的核心中,以此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减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脂质体制剂主要分为固体脂质体和液体脂质体两种类型,它们的制备过程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指导原则。

例如,中国药典(ChP)中有详细的脂质体制剂的指导原则。

药厂制造脂质体制剂时需要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以确保制剂的质量合格、稳定和可靠。

4. 微囊、微球和脂质体制剂的质量控制微囊、微球和脂质体制剂的质量控制包括药物的含量、固有粘度、微粒性质等多个方面。

药厂需要严格遵循药典指导原则,对微囊、微球和脂质体制剂进行批次质量控制和检验。

在制备微囊、微球和脂质体制剂时,药品成分的准确性和总体质量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美国药典、欧洲药典和中国药典中都有详细的药品成分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

药厂在制备微囊、微球和脂质体制剂时需要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严格遵循药品成分的制备方法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合格。

5.微囊、微球和脂质体制剂是医药工业中常用的制剂形式,它们有很多优点,如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和药品稳定性等。

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药典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附录ⅪⅩ E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囊技术制得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

药物制成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后,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可将液态药物固态化以便运输、应用与贮存,可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可使制剂具有缓释性、控释性,有的还具有靶向性。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具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的释药情况分为3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如药物与受体形成复合物,经受体介导进入细胞释放药物。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囊,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囊。

(2)微球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球,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球。

(3)脂质体系指药物被辅料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

脂质体有单室与多室之分。

通常小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02~0.08μm之间,大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1~1μm之间,多室脂质体的粒径在1~5μm之间。

二、常用辅料通常可分为以下3类。

(1)天然材料在体内可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如明胶、蛋白质、淀粉、磷脂、胆固醇等。

(2)半合成材料在体内不可生物降解,如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盐、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乙酸纤维索等。

(3)合成材料分为在体内可生物降解与不可生物降解两类。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引言脂质体药物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输送系统,在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脂质体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药物的定义和分类脂质体药物是指由脂质组分构成的药物输送系统。

根据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将脂质体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1. 磷脂质体 2. 固体脂质体 3. 乳液型脂质体 4. 脂质体凝胶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是确保脂质体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脂质体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于脂质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制定制定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脂质体药物的成分分析:包括脂质体的组分分析和药物的质量分析。

2. 脂质体药物的结构表征:包括脂质体的形态观察和结构分析。

3. 脂质体药物的稳定性研究:包括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研究。

4. 脂质体药物的药效评价:包括脂质体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

脂质体药物的成分分析脂质体药物的成分分析是质量控制的基础。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成分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质谱法(MS) -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脂质体药物的结构表征脂质体药物的结构表征有助于了解脂质体的形态和组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结构表征: 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 红外光谱法(IR) 4. X射线衍射法(XRD)脂质体药物的稳定性研究脂质体药物的稳定性研究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稳定性研究: 1. 物理稳定性研究: - 粒径分布测定 - 粒径稳定性测定 - 粒子形态观察2. 化学稳定性研究: - 脂质体的氧化稳定性测定 - 脂质体的酶降解稳定性测定- 脂质体的光稳定性测定脂质体药物的药效评价脂质体药物的药效评价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药效评价:1. 药动学评价: -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研究 -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测定 2. 药效学评价: - 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效评价结论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确保脂质体药物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

9014 微粒制剂指导原则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micr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MDDS) , 系指药物或与适宜载体(一般为生物可降解材料) ,经过一定的分散包埋技术制 得具有一定粒径(微米级或纳米级)的微粒组成的固态、液态或气态药物制剂, 具有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液态药物固态化、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或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或延缓药物释放、提高药物靶向性等作用的一大类新型药物 制剂。

根据药剂学分散系统分类原则,将直径在 10-4~10-9m 范围的分散相构成的 分散体系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其中,分散相粒径在 1~500μm 范围内统称为粗 (微米)分散体系的 MDDS,主要包括微囊、微球亚微乳等;粒径小于 1000 nm 属于纳米分散体系的 MDDS,主要包括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聚合物胶束 等。

微囊、微球、亚微乳、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等均可作为药 物载体。

随着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微粒载体制剂已逐渐用于临床,其给药途径包括 外用、口服与注射。

外用和口服微粒载体制剂一般将有利于药物对皮肤、粘膜等 生物膜的渗透性,注射用微粒载体制剂一般具有缓释、控释或靶向作用。

其中具 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系指采用载体将药物通过循环系统浓集于或接近靶器官、靶组织、 靶细胞和细胞内结构的一类新制剂,具有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 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可分为三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 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 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一 定部位。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 (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载体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通常粒径在 1~ 250μm 之间的称微囊, 而粒径在 0.1~1μm 之间的称亚微囊, 粒径在 10~100nm 之间的称纳米囊。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一、药物制剂质量研究由于制剂剂型很多,在研究新药制剂时,应遵循药典相应制剂通则规定及制剂的特性要求。

本原则主要对口服固体制剂通则及注射剂进行讨论。

1.性状制剂的性状项下,应依次描述样品的外形和颜色,如片剂是什么颜色的压制片,或包衣片(包薄膜衣或糖衣),除去包衣后,片芯的颜色,片子的形状,如异形片(长条形,椭圆形,三角形等)也应描述,片面有无印字或刻痕或有商标记号等也应如实记述。

胶囊剂内容物的颜色、形状,是否有粘连,结块等均应记述。

注射液一般应为澄明液体(水溶液),但也有混悬液或粘稠性溶液,都要特别描述清楚,对注射液的颜色应根据颜色色号相应描述,以黄色标准比色液为基础,浅于1号或稀释一倍的1号的为“无色”,浅于2号的为“几乎无色”,浅于4号的为“微黄色”,浅于6号的为淡黄色,浅于8号的为“黄色”。

贮藏过程如性状有变化,应予以说明。

2.鉴别制剂的鉴别试验,其方法要求同原料药,所以除尽可能采和与原料药相同的方法外,还应注意:①由于多数制剂中均加有辅料,不宜用原料药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作为鉴别,也不宜直接用红外吸收光谱作为鉴别,必要时应增订能与同类药或化学结构近似药物相区别的鉴别试验。

②有些制剂的主药含量甚微,必须采用灵敏度较高,专属性较强,操作较简便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法等。

③由于制剂中辅料的干扰,应分离除去。

常用的方法是用溶剂将主药提取出来后,除去溶剂,残留物照原料项下鉴别。

④由于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含量测定的最大可吸收波长或特定波长下吸收度或吸收度比值作鉴别。

采用气相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时,也可以其保留时间作为鉴别。

⑤对异构体药物应有专属性强的鉴别试验。

制剂的鉴别试验如采用原料药项下的鉴别时,其文字叙述应根据不同的剂型如何除去辅料进行描述。

3.检查各种制剂的检查项目,除应符合相应的制剂通则中的共性规定外,还应根据其特性、工艺及稳定性考察,制订其他项目,如口服固体制剂(以片剂、胶囊剂为主)应制订含量均匀度,溶出度,释放度,有关物质(或已知杂质)等检查。

药典辅料标准工作指导原则

药典辅料标准工作指导原则

药典辅料标准工作指导原则一、药用辅料标准起草及复核的技术要求制定药用辅料标准时,既应综合考虑不同生产工艺产品的共性问题,又应考虑各种生产工艺产品的特殊性问题,还应考虑药用辅料在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的降解和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应尽可能采用国外通用药典较先进的技术方法,结合国内药用辅料生产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药用辅料生产现状,同时,在通过严格的方法学验证前提下,及时收载我国自己研究的检测技术方法。

标准的复核工作是对起草的标准从方法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标准的通用性等方面进行验证,以实验为手段对标准进行全面复核。

1、标准的增修订应遵循以下原则:(1) 参考美欧日药典,增补药典辅料品种的规格,完善质量标准;(2) 参考美欧日药典,对比国内情况,对新增品种进行起草,保证标准的可行性。

(3) 应结合生产工艺,在质量标准制定中可增加制法项。

如果能明确工艺,应针对工艺可能引入的杂质进行分析,必要时增加检查项目,对有毒有害杂质应制订严格的控制方法,博纳西亚临床试验。

(4) 参考《药用辅料性能指标研究指导原则(草案)》,增订和修订相关功能性检查项目。

2、标准的起草、编写原则以及文字表达、计量单位、符号和数值以及检测方法中的注意事项均应参照《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中正文各论编写细则、现版药典及其附录、辅料标准编写细则(草案)进行。

3、在辅料质量标准起草过程中,检测方法尽量采用药典通用方法,若非药典方法应考虑所用仪器的适用性;博纳西亚所用对照品应考虑来源问题;标准中用到的试药、试液应尽量采用药典附录收载的试药和试液。

4、标准起草说明的编写应参照《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中起草说明编写细则进行,另要求提供制定标准的参考依据,并应如实记录样品收集、方法学验证、参考标准等信息。

如果参考国外药典等其他标准制定标准,应采用列表的方式对标准项目进行比较,明确标准中限度值确定的依据。

5、标准的实验工作应参照《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进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附录ⅪⅩ E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囊技术制得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然后再按
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

药物制成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后,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
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可将液态药物固态化以便运输、应用与贮存,可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可使制剂具
有缓释性、控释性,有的还具有靶向性。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具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可
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的释药情况分为3类:①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②二级靶向制剂,
系指药物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③三级靶向制剂,系指药物作用
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如药物与受体形成复合物,经受体介导进入细胞释放药物。

一、药物载体的类型
(1)微囊系指固态或液态药物被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囊,而粒
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囊。

(2)微球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

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的称微球,
而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称纳米球。

(3)脂质体系指药物被辅料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

脂质体有单室与多室之分。

通常小单室
脂质体的粒径在0.02~0.08μm之间,大单室脂质体的粒径在0.1~1μm之间,多室脂质体的粒径在1~
5μm之间。

二、常用辅料
通常可分为以下3类。

(1)天然材料在体内可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如明胶、蛋白质、淀粉、磷脂、胆固醇等。

(2)半合成材料在体内不可生物降解,如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盐、羟丙甲纤维素、邻
苯二甲酸乙酸纤维索等。

(3)合成材料分为在体内可生物降解与不可生物降解两类。

可生物降解材料应用较广的如聚乳酸、聚
氨基酸、聚羟基丁酸酯、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等。

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如聚酰胺、聚乙烯
醇、聚丙烯酸树脂等。

此外,在制备微囊、微球、脂质体时,可加入润湿剂、乳化剂、抗氧剂或表面活性剂等。

欲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性质,常用十八胺、磷脂酸等。

三、生产过程与贮藏期间控制质量应检查的项目
1.有害有机溶剂的限度检查
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有害有机溶剂时,应照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附录Ⅷ P)测定。

凡未规定限度者,还
应制定有害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方法与限度。

2.形态、粒径及其分布的检查
(1)形态观察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可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粒径小于2μm的须用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
镜观察,均应提供照片。

(2)粒径及其分布应提供粒径的平均值及其分布的数据或图形。

测定粒径有多种方法,如光学显微镜
法、电感应法、光感应法或激光衍射法等。

测定不少于500个的粒径,由下式求得算术平均径dav: dav=∑(nd)/∑n=(n1d1十n2d2十…十nndn)/(n1十n2十…十nn)
式中n1,n2…nn为具有粒径d1,d2…dn的粒子数。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的粒径分布数据,常用各粒径范围内的粒子数量(个)或所占比例(%)表示;有时也
可用跨距表示,跨距愈小分布愈窄,即粒子大小愈均匀。

跨距=(D90—D10)/D50
式中D10、D50、D90分别指有10%、50%、90%的粒子其粒径均小于该值所示的粒径。

如需作图,将所测得的粒径分布数据,以粒径为横坐标,以频率[每一粒径范围的粒子个数除以粒子总数
所得的比例(%)]为纵坐标,即得粒径分布直方图;以各粒径范围的频率对各粒径范围的平均值可作粒径分
布曲线。

3.载药量或包封率的检查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必须提供载药量或包封率的数据。

载药量是指微囊、微球与脂质体中所含药物的量%(g/g),即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中所含药物重
载药量=———————————————×100%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的总重
若得到的是分散在液体介质中的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应通过适当方法(如凝胶柱色谱法、离心法或透析
法)进行分离后测定,按下式计算包封率。

系统中的总药量-液体介质中未包封的药量
包封率=———————————————————×100%
系统中的总药量
包封率不得小于80%。

4.突释效应或渗漏率的检查
在体外释放试验时,微囊、微球与脂质表面吸附的药物会快速释放,称为突释效应。

开始0.5小时内的释
放量要求低于40%。

若微囊、微球与脂质体产品分散在液体介质中贮藏,应检查渗漏率,可由下式计算。

产品在贮藏一定时间后渗漏到介质中的药量
渗漏率=———————————————————×100%
产品在贮藏前包封的药量
5.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应符合有关制剂通则的规定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除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要求外,还应分别符合有关制剂通则(如片剂、胶囊剂、
注射剂、眼用制剂、鼻用制剂、透皮贴剂、气雾剂等)的规定。

若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则应符合缓释、控释制剂指导原则的要求。

6.靶向制剂评价
靶向制剂应提供靶向性的数据,如药物体内分布数据及体内分布动力学数据等。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