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革,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转型,到逐渐引入市场机制、深化改革,再到逐渐与国际接轨。

这些变革历程中,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以个人金融服务和企业金融服务为主的业务板块,同时不断探索新业务和新市场,拓展国际业务,实现了快速成长和发展。

1. 初期改革(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试水市场经济,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在人员流动、业务创新等方面开始着手改革。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1985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金融机构三个条例,对银行的法人地位、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同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外资商业银行等新型商业银行相继诞生,开始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

市场化改革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开始逐步推行市场化经营,加强财务管理,推进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引进外资,开展海外业务等,拓宽了融资来源,提高了竞争力。

3. 创新发展(200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个人信用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信用卡等,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向海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5年,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总额达到1.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对外经营收入增长迅速,并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此外,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传统业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数字金融业务,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突破。

总体来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引进外资、拓宽市场、扩大国际业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有银行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与国际接轨,金融创新有所突破,同时金融风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银行是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银行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创建和早期发展(1912年-1949年)中国银行成立于1912年,当时的名字是“中华民国银行”。

它是中国第一个由民主革命政府创办的银行,并且是中国第一家发行国家货币的银行。

在成立初期,中国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财政运作。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中国银行积极推动国内金融体系的建设和现代化。

它在各地设立了分支机构,提供贷款和存款服务,支持了许多国内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此外,中国银行还与国际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

二、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成为国有银行,并且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继续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中国银行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计划和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为国家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同时,中国银行还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汇款等。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的改革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它逐步实行了市场化经营,加强了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银行加强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引进了先进的金融理念和技术,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它还积极发展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在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扩大了在国际市场的业务。

它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分支机构和代表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还参与了一系列国际金融合作和项目投资,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四、未来发展展望展望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秉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宗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它将继续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商业银行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贡献。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崛起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当时,随着国有经济的建立,政府开始对银行业进行全面的国有化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为国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财务服务。

二、银行改革与市场化进程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银行改革措施,旨在推动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这一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并引入国外投资和技术,以提升其竞争力。

此举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开始向全国范围内拓展业务。

三、外资银行的进入19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逐渐开放银行业对外资的准入。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中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机遇。

中国商业银行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和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四、上市与国际化2000年以后,中国商业银行相继在国内和国际股市上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员。

上市后,中国商业银行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还提高了银行的透明度和治理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商业银行也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通过开设海外分支机构和参与境外市场竞争,为中国企业和个人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

五、数字化银行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商业银行迎来了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各大银行纷纷推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数字化银行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金融习惯,也促进了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六、金融科技的崛起当前,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崛起,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金融科技的引入使得银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传统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创立与早期发展(1912年-1949年)中国银行成立于1912年,最初的目标是为中国的贸易和金融提供支持。

在成立初期,中国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发行货币、提供贷款和促进国内外贸易。

在此期间,中国银行积极参与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金融改革,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银行积极响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号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银行逐步实施了市场化经营和国际化发展战略。

它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银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不断扩大其业务范围和规模。

它增加了个人金融服务,包括储蓄账户、贷款、信用卡等,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同时,中国银行还积极拓展企业金融服务,为国内外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投资和风险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此外,中国银行还开展了国际间的贸易融资、外汇交易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等,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金融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中国银行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它推出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便捷的金融服务平台,方便客户随时随地进行金融交易和查询。

此外,中国银行还加强了风险管理和合规监管,提高了金融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国际化发展与全球影响力(2004年-至今)2004年,中国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大陆银行。

这标志着中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随后,中国银行相继在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进一步扩大了其国际化业务。

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中国银行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它与全球各大银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持。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了国家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从传统银行向现代金融机构的转变,逐步实现了规模扩大、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一、变革历程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中国的银行业处于全国一元化管理的状态,银行的业务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主要进行存贷款业务,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改革,开始向现代银行制度转型,引入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例如利率市场化、分行制度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市场化改革: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完善了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推进了资本市场化进程。

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国际化业务,与国际知名银行开展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商业成就。

3. 加入WTO后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标志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了全球金融市场。

在加入WTO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为此,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例如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等。

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4. 跨境并购与国际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跨境并购与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通过与国际知名银行的合作,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经营经验和先进技术,也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了众多分支机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金融机构。

二、发展趋势1. 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变革历程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出发,探讨其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变革历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政策调整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承担的是政策性金融和计划经济服务的职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步面向市场经济进行调整,并引入了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制度安排。

2. 体制改革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了股份制改革,赋予了银行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和市场竞争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还通过境内外上市、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提升了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3. 风险管理阶段: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速推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面临着风险管理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加强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变革历程表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风险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提升了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参与主体。

二、发展趋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布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通过推动跨国并购、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发行国际债券等方式,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现了全球化布局,提升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

2. 创新金融产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正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新型金融业务已成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为便捷、安全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我国商业银行是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金融体系的变革。

下面将从早期的银行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到现代化转型的三个阶段来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的银行体制改革。

建国初期,我国的金融体制一度被国有化,商业银行被归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一部分。

但是这种集中式银行体制的发展模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进行银行体制改革。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商业银行的法人地位,开始了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

此后,大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为国家的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市场化改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和市场化的改革任务。

1992年,中国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打破了国有大行垄断的局面,引入了外资银行。

同时,各地方性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步伐,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

此举加快了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三阶段,现代化转型。

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进入现代化转型的阶段,建设更加稳定、具有竞争力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体系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

在此期间,商业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监管和监察机制,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中国也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加速了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转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金融领域的核心力量。

从银行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到现代化转型,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和金融体系的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还将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成立和早期发展(1912-1949)中国银行成立于1912年,是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的第一家银行。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国民政府需要一家能够发行货币、吸收存款和提供贷款的银行来支持国家建设。

中国银行应运而生,成为了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中国银行主要致力于国内贸易和金融服务。

它成为了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的首选银行,为他们提供存款、贷款、结算和汇款等服务。

此外,中国银行还积极参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改革开放和国际化发展(1978-现在)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银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对外开放的加速推进,中国银行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它成为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金融支持,也为国际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提供了便利。

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中国银行不断拓展海外业务。

它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众多分支机构和代表处,为中国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此外,中国银行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外汇交易、贸易融资、投资银行业务等,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三、创新科技和数字化转型(2000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银行积极推进创新科技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它引入了互联网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和新业务,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的互联网银行平台为客户提供了在线开户、转账、查询余额等功能,方便了客户的日常金融操作。

移动支付则使客户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支付和转账,无需现金或银行卡。

此外,中国银行还积极推动数字化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探索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

四、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银行一直秉持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中国经济落后,金融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世纪初,中国首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的起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商业银行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和发展。

在1949年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商业银行也被国家统一管理。

在这个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成立。

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开始放开金融市场的管控,商业银行逐渐走向市场化。

1984年,中国建设银行成立,这是中国的第二家商业银行,标志着国有银行改革的全面推进。

1994年,中国农业银行迈出了股份制改革的第一步,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进入21世纪,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加快。

2003年,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外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引入外资和私营企业参股。

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相继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银行业务更加便捷和高效。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纷纷推出手机银行和在线支付等新型金融服务,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此外,近年来积极推行消费金融、创新贷款等产品和服务,促进了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将继续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拓宽金融渠道,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商业银行还将继续加大对科技的应用和创新,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走过了一个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从起步阶段的创立,到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再到如今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尽管银行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经营钱币兑换业的巴比伦寺庙,但一般认为近代银行出现于1580年意大利的威尼斯,现代银行始于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
尽管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
的监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转变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变更业务范围、调整营业网点等较浅的层次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比较薄弱。
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经过15年长期艰苦的谈判,我国于200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承诺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批性 措施。允许设立的非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
(2)不良资产率高。按照“一逾两呆”口径,200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
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5 980亿元,这一数字还不包括1999—2000年间一次性转移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1.4万亿人民币不良贷款。200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4 4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19%;按五级分类口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9.74%,而国际上前100家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5%左右。按五级分类口径,2005年一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共18 274.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2.4%。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86%,占其本身的贷款余额的比例也高达15%。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中国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在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和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初期(1912年-1949年)1.1 1912年,中国银行成立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的商业银行之一,于1912年在北京成立。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1.2 金融体系建设在建立初期,中国银行积极参与金融体系的建设,包括发行货币、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1.3 面临战乱和动荡在建立初期,中国银行也面临着战乱和动荡的局面,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影响,但中国银行依然坚持发展,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现在)2.1 参与金融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积极参与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2.2 扩大业务范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包括个人银行业务、企业金融服务、国际金融业务等,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便捷的金融服务。

2.3 国际化发展中国银行在改革开放时期也积极推动国际化发展,开展跨境业务、国际金融合作等,成为中国金融业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力量。

三、数字化转型(2000年-现在)3.1 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国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银行业务向互联网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3.2 发展移动支付中国银行积极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推出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产品,满足客户日常生活和商务支付的需求。

3.3 加强信息安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国银行也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保护客户资金和个人信息安全,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社会责任(现在)4.1 履行社会责任中国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环保等社会活动,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1906年,《大清银行章程》通过,并设立了大清银行,这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开创性举措之一、然而,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不稳定,大清银行的成立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国民政府设立了几家新的商业银行,如黄河、汉口和广东银行。

这些银行为国家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实行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经营模式。

1984年,中国建设银行成为首家试点,开始尝试实行股份制。

此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也相继实施了股份制,引入了外资和国际合作伙伴。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和经营范围。

此后,商业银行加快了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商业银行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金融创新也得到了推动。

2024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进一步规范了商业银行的管理和运营。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中国商业银行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它们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还要面对来自互联网金融和新技术的冲击。

总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国家接管到市场化的过程。

它们在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继
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前清时期。

本文将围绕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展开叙述,并概括其中的关键节点。

1840年以前,中国没有现代商业银行,商业资金主要靠大户人家和钱庄提供。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对外贸易的兴起,国内商品流通逐渐增加,商业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在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涌现出一批传统民间信托机构,成为中国近代金融发展的奠基者。

1904年,我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崛起。

此后,上海银行、中国银行等一批商业银行相继成立,有力地推动了国内金融业的发展。

到1920年代,商业银行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1949年底,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商业银行的任务转变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业运行。

在新中国正式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开始逐步放宽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银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进行体制、结构和经营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任务。

随着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逐步扩大,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2001年,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了重大改革,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展开。

一批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过股份制改革后上市,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引入了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和市场机制,提高了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限制,实行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加快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2013年,我国推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开启了国际化经济合作新时代。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从最初的贷款供应者到如今的金融综合服务提供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

本文将回顾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变革历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以贷款为主,服务国有企业为主要任务。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始吸引外资和引入国际金融理论,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接触到了更加先进的金融理念和技术。

1994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使得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进程开启。

2006年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股份化改革巩固深化。

这些改革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步入了现代化运作的轨道。

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中国加入WTO和金融业开放。

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外金融机构获得中国的市场准入权。

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的进驻下,增加了竞争,也加速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业务转型。

外资银行带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和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重视技术和服务创新。

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池规模都超过了万亿元,跃居了全球前列。

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还包括了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始终在金融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金融风险一直是其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着手完善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

2011年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力度,推进了信贷审批和风险评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并且提高了异常和违规交易的监管力度。

二、发展趋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科技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

以下是中国银行的发展历程:1. 创立和早期发展阶段(1908-1949年)1908年,中国银行在北京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

在成立初期,中国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提供融资和国际贸易支付服务。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积极参与国内外的金融业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成为国有银行,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的任务是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在国内外开展了广泛的业务,包括贷款、储蓄、汇款、结算等。

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

中国银行逐步实行市场化经营,扩大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不仅在国内发展壮大,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银行在香港、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为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金融支持。

4. 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阶段(近年来)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中国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渠道,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同时,中国银行还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开展智能投资、区块链等新兴业务。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表明,它始终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任务。

中国银行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推动金融业的创新发展。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从最初的国家垄断性质到逐渐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变革历程1978年-1993年:股份制银行试点与设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受到改革的影响逐渐改变了经营模式。

1979年,第一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立,标志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的试点。

此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也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革,逐步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1994年-2003年: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1994年,国家对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分立,使商业银行的管理权和决策权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

与此国有商业银行也面临了市场化竞争的压力,需要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2004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相继在香港和上海上市。

上市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吸引了外资,提升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水平。

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内部改革力度,加强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014年至今:改革深化与金融创新当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依然在不断推进中。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开放,提高了自身的风险防范和综合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还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打造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二、发展趋势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做好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工作。

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业务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测的能力。

2. 推进资本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应资本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加强股权管理,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股东权益和股权回报率。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史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史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史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以下是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1.清朝末期(19世纪末):•在清朝末期,由于对外贸易的增加,一些外资银行开始在中国的主要城市设立分行,如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等。

这些外资银行主要为外国贸易提供金融服务。

2.辛亥革命(1911年)后:•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现代银行体系。

1912年,中国最早的国有银行——交通银行成立,开始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

3.战乱时期(1920s - 1930s):•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中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时期。

一些地方性和私人银行涌现,但也面临许多挑战。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有的国有银行被重新组织,新的银行制度建立。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成为中央银行,负责发行货币和制定货币政策。

5.改革开放时期(1980s -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的金融体制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1984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成立。

1994年,中国建设银行开始转制为股份制银行,这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开始。

6.21世纪初:•中国商业银行在21世纪初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化和创新。

一些中国商业银行开始在国际市场开展业务,并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务也逐渐崛起。

总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经历了从外资银行的引入到国有银行的建立,再到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金融改革,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是指筹集存款、发放贷款、提供信用工具和金融服务等业务的金融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清朝末年至1949年: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模仿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的银行,如全国性的“大清银行”和地方性的“各省银行”。

然而,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中国的银行体系仍然相对落后,由于缺乏监管和规范,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资本不充足、盗卖国库券等。

1949年至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国家实行了银行的公有化,成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央行体系,并且大规模地进行了银行业务的国有化。

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的财政调剂和计划经济的投融资职责。

1978年至200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承担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国开始引入外资银行,允许内地的商业银行与外国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并且鼓励银行之间的竞争。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金融市场的改革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动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2000年至今:中国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深化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了业务运作模式,提高了服务质量。

同时,民营和外资银行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商业银行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将继续追求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史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史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史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供金融服务、支持投资、促进生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史。

一、传统商业银行的前身商业银行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钱庄和钱号。

古代的钱庄主要是个体商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场所,他们经营着存款、贷款等业务。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钱庄逐渐进化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前身。

到了清代,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的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由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组成。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中国提供了现代金融服务的雏形,而中资银行则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向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银行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对商业银行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国有化,将大部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收归国有,并统一管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金融体系的控制,并让商业银行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商业银行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主要执行国家指令,向国家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并且承担着财政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方面的职责。

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外资银行,为商业银行注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

这些外资银行的进入促使中国商业银行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渐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1990年代以后,中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商业银行开始注重经营效益,提高服务质量,开展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四、商业银行的功能与作用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功能与作用也逐渐扩大。

商业银行不仅提供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传统金融服务,还开展了更多的业务,如国际结算、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和理财等。

商业银行还在金融创新、科技应用等方面不断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 钱庄、 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 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 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 益的工具,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 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 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 ( 1897— 1949 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 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 大清银行设立, 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08 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 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 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 1920 年— 1930 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 代表。 “北四行”是指 1917 年成立的金城银行、 1915 年成立的盐业银行、 1921 年 成立的中南银行和 1919 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 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 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 1915 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1907 年成立的浙江兴业 银行和 1909 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小四行”为 1897 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 1908 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银行管理层从其利益最大化出发,具有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一方面热衷于扩张机构、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则热衷于增加银行自身的费用支出,特别是兴建豪华的办公楼、培训中心等,导致银行利润下降。据报道,1989—1998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余额增长了11倍,但利润总额仅增长了26%,而管理费用却增长了8.9倍。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1948年4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尽管在197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恢复了其独立的部级单位的地位,但其所担负的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双重职能并未改变。从1979年初开始,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负责接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至此我国基本
(2)不良资产率高。按照“一逾两呆”口径,200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
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5 980亿元,这一数字还不包括1999—2000年间一次性转移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1.4万亿人民币不良贷款。200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4 4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19%;按五级分类口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9.74%,而国际上前100家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5%左右。按五级分类口径,2005年一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共18 274.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2.4%。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86%,占其本身的贷款余额的比例也高达15%。
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1986年12月,邓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
家股份制银行共有机构3 748个、职工8.55万人。
1986年1月,在国务院主持下,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分别以投资所有者和业务监管者的身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1986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将邮政储蓄业务法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之一,从而使邮政储蓄遍布全国,形成了一个“准银行”系统。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16个城市进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试点。同年2月,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1996年底共有18家城市合作银行开业。
28日正式挂牌成立,行使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银行监督管理职权。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银监会的职能,使其对银行业的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也对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强化了其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
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银行体系迅速扩张。1985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和“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从而打破了银行资金“统收统支”的“供给制”,四家专业银行还开始将其触角伸向农村,为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提供贷款。
四是银行的内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银行业务中借新还旧、借贷收息、随意办理展期、滚动签发承兑汇票等情况较为普遍。在非信贷资产中,存在着账面与实物不 符、故意乱用科目、借用科目等问题。在表外业务中,存在着违规办理票据签发和承兑、超额授权授信等现象。而银行内部管理薄弱,审计有效性不足、对有关责任人追究不力等因素, 更加增大了银行资产的风险。
一是信贷资金的融通仍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特别是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之后,将原来由财政向国有企业补贴转为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国有企业在财政性明补逐渐减少的同时,从国有银行贷款的渠道获得越来越多的暗补,1985年国有企业获得的全部补贴中,来自金融渠道的只占24.2%,1994年则占到了43.6%,由于不少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低,负债比例高,融资高度依赖银行,却又难以按期还本付息,给银行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 二是政府对银行运营的干涉较多。各级政府有时直接干预银行的经营管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逼迫银行将贷款用于困难企业安排下岗职工以及缴纳欠税,甚至弥补财政赤字。有些省 市政府甚至到年底时指令银行贷款给企业用于纳税,以实现财政收入的目标。
尽管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
的监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转变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变更业务范围、调整营业网点等较浅的层次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比较薄弱。
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经过15年长期艰苦的谈判,我国于200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承诺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批性 措施。允许设立的非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
特别是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之后将原来由财政向国有企业补贴转为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国有企业在财政性明补逐渐减少的同时从国有银行贷款的渠道获得越来越多的暗补1985年国有企业获得的全部补贴中来自金融渠道的只占2421994年则占到了436由于不少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低负债比例高融资高度依赖银行却又难以按期还本付息给银行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
在金融业开放及外资进入的威胁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竞争能力较差。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再加上制度上的缺陷,内部管理较为薄弱,金融创新不足等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确实较差。根据笔者2001年对香港恒生银 行的调查,其成本仅占收入的24.4%,而国有银行通常高达90%左右;香港恒生银行人均税前盈利为157万港币,比国有银行高出十几倍;当时香港恒生银行的一年期存贷利率差为 1.7%,2.2%,而国有银行为3.6%。
(3)资本充足率低。国家作为所有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停止了对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投入,一直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政府才于1998年8月通过发行2 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来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但并没有建立正常的资本金补充渠道。长期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未达到8%的监管要求。同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存在着较大的缺口。2003年,国家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增加附属资本,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通过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用外汇储备向这两家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以补充其资本金。据报道,我国113家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底总体资本充足率仅为1.36%。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尽管银行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经营钱币兑换业的巴比伦寺庙,但一般认为近代银行出现于1580年意大利的威尼斯,现代银行始于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开始恢复和重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银行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1977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
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 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银行的独立性日渐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使其基本上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当作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
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提出国家专业银行要进行企业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但由于这些专业银行既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又从事商业性信贷业务,既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 行,又不利于进行金融宏观调控。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之后,在1994年内相继成立了专门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而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