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学-思考题汇总-20152
遥感导论思考题
绪论思考题1.理解“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不接触物体而进行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利用传感器,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综合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4.结合个人的专业背景,试举例说明遥感的应用及前景。
在卫星遥感应用方面,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辩力和光谱分辩力的明显提高,扩展了它的应用领域;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容量成数量级的增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分析处理大数据量的遥感和地理数据创造了条件。
所有这些都为遥感信息系统的实用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数学模型作为联系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纽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应用遥感资料更新其数据库中的数据;而遥感影像的识别需要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改善其精度并在数学模型中得到应用。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种关系受到制约,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卫星分辨率和识别技术所限,遥感图像计算机识别的精度还不能满足更新较大比例尺专题图的要求;二是遥感图像与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不同的数据结构妨碍了数据间的传输。
展望今后十年,新一代卫星影像的分辨力将有大幅度提高;在专家系统支持下,计算机识别精度也将有明显的改善;同时,从遥感图像具有的棚格数据结构向地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矢量数据结构的转换已取得明显进展,新的数据结构不断出现,有的达到实用化水平。
因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已是可以看到的前景。
那时,再也不需要重复遥感图像一目视解译一编图一数字化进入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式,整个过程将为计算机处理所代替,应用实时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将得以运行。
第一章思考题1. 掌握辐射出射度M、辐射照度E、辐射强度I、辐射亮度L 的概念和物理意义辐射出射度M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即物体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平方米,表达为M=dΦ/dA;辐射照度E,简称福照度,指面辐射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即照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平方米,表达为E=dΦ/dA;辐射强度I指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发出的辐射能量,即点辐射源在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dΩ)内发出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球面度,表达为I= dΦ/dΩ;辐射亮度L,简称辐亮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某一垂直于辐射方向单位面积(法向面积,Acosθ)上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即辐射源在单位投影面积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平方米*球面度),表达为L=d2Φ/(dΩ*dAcosθ)。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考试整理
第一章;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掌:8.遥感中的大气窗口,其实就是指在不同的光谱波段中,同一种地物的敏感或者不敏感,或者说是地面植被对某个波段的吸收与不吸收。
通过大气窗口的研究和划分,可以确定采用某个波段的数据时,可以排除哪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可以明确是主要受某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某个波段的数据对水敏感,那么就可以根据其遥感数据的变化,反应水含量的变化。
再比如,热红外遥感,就是利用了对热量非常敏感的一个波段。
第四章:1.引起遥感影像位置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影像有什么问题?如果作了几何校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
②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西南大学《遥感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785)《遥感概论》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1、遥感2、电磁波谱(Electramagitic spectrum)3、太阳常数:4、地物光谱特性:5、地物反射光谱与地物反射光谱曲线:6、黑体:7、基尔霍夫定律:8、大气窗口:9、饱和度:10、传感器:11、反差contrast:12、乳剂分辨率:13、像对stereopair:14、航向重叠(longitudinal overlap):15、旁向重叠(lateral overlap):16、中心投影17、像点位移:18、投影差:19、倾斜差:20、航空相片的使用面积:21、判读标志:22、亮度系数:23、立体观察:24、主比例尺:25、平均比例尺:26、多光谱扫描仪MSS:27、专题制图仪TM:28、灰阶:29、卫片空间分辨率:30、卫片空间分辨率可辨性:31、监督分类:32、非监督分类:33、图象增强处理:34、密度分割:35、吸收率:36、透射率:37、反射率:38、灰体:39、维恩定律:40、斯特藩-玻耳兹定律:41、发射率:42、减色法原理43、加色法原理:二、简答及论述题1、简述遥感概念及特点2、遥感的分类3、简述微波电磁波的特性:4、试举例阐述研究地物反射光谱的意义:6、分析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兰色?云呈现白色?7、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关系8、像对的立体观察条件9、什么是航空相片判读标志?试举例说明常用判读标志。
10、举例阐述航空相片常用判读方法。
11、分析影响地物在黑白全色航空相片上成像色调的因素。
12、在黑白全色航空相片上,怎样区分铁路与公路?怎样区分田与土?13、简述航空相片的判读原则14、简述陆地卫星轨道运行特征,为什么设定这样的特征?15、陆地卫星轨道为什么与太阳同步?怎么实现?16、比较航空相片与卫星相片的航向、旁向重叠17、分析MSS、TM图象各波段图象的光谱效应。
(0785)《遥感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44、遥感(Remote Sensing),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遥感科学-复习思考题
“遥感科学”复习思考题
1.掌握遥感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2.了解假彩色图像合成的原理。
3.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4.掌握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5.掌握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的概念。
6.了解黑体的概念及黑体辐射的三大定律。
7.散射的概念及大气散射作用对遥感的影响。
8.反射率、反照率、朗伯体、、大气窗口、植被指数的概念。
9.理解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时间、辐射分辨率及其在遥感应用上的意义。
10.掌握植被、水体的反射波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1.理解地物光谱特性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及其对遥感应用的意义。
12.掌握遥感真实性检验的概念和意义。
13.了解地面、航空、航天遥感的作用。
14.比辐射率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15.掌握雷达遥感主要特点(与光学遥感相比)。
16.掌握光学传感器定标的概念、意义。
17.理解定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18.掌握遥感图像大气纠正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19.了解大气校正的基本方法。
基础遥感思考题及其部分答案
基础遥感思考题及其部分答案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5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删)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加绝对温度)二、问答题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 随温度T 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伽玛射线等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2. b 为常数2897.84 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
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
遥感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一、绪论1、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 一、理论方面:1.数字地球科学理论2.地球系统科学理论3.行星遥感理论4.遥感信息处理理论* 二、技术方面:1.大卫星、小卫星、空间站各尽其职;航空航天遥感并举。
2.新型传感器不断推出:雷达、高光谱是当今发展趋势。
3.全方位、多时相、定量对地观测4.与GPS、GIS等技术综合集成* 三、应用方面:1.时空全面展开2.应用模型深化3.遥感应用领域更加广阔2、遥感应用从内容上可以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四大领域。
二、遥感物理基础3、波动性:光在传播时表现出波动性,如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
粒子性:光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如光的发射、吸收、散射。
4、电磁波长不同,其波动性和粒子性所表现的程度也不同,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性越明显;波长愈长,辐射波动特性愈明显。
5、波因辐射源(或者观察者)相对于传播介质的运动,而使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时频率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频率变低。
当观察者移动时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电磁波多普勒效应,当光源向你运动时,频率也会增加,表现为光的颜色向蓝光方向偏移,即蓝移;而当光源离你而去时,频率会减小,表现为光的颜色会向红光方向偏移,即红移。
6、把电磁波按波长的长短/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从波长短的一侧开始,依此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7、遥感记录的电磁波信息A——振幅;t——时间变量; k——周期数;x——空间变量j——初相位;w——角频率,w = 2p/T = 2pf波函数由振幅和位相组成,一般遥感器仅仅记录电磁波的振幅信息,丢失位相信息。
全息摄影中,同时记录了振幅信息和位相信息。
8、电磁辐射的度量: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9、物体的发射辐射:通常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是以发射率(α)作为测量标准,而地物的发射率又是以黑体作为基准。
微波遥感思考题及答案原创
上网查是否能找到标准参考答案1、试总结分析微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大气对微波的衰减作用主要有大气中水分子和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大气微粒对微波的散射。
水分子和氧分子具有的几种能量形式包括:平移动能,与轨道有关的电子能量,振动能量及转动能量。
当水分子和氧分子与周围的电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们的能级会发生变化,这时它们就会吸收某一频率的微波辐射能量。
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中心波长位于0.253cm和0.50cm处,且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作用要强于水分子。
根据这些情况,一般可采用2.06-2.22mm、3.0-3.75mm、7.5-11.5mm和20mm以上的波长作为微波遥感的窗口(大气窗口),在这四个波段内大气的吸收作用是很小的。
微波在非降水云层中的衰减:由于水粒组成的云粒子一般直径很小,不超过100微米,比微波波长要小一两个量级,故对微波的散射满足瑞利散射条件,但这时散射作用比吸收作用小得多,一般可以忽略,微波的衰减主要由水粒的吸收引起。
微波在降水云层中的衰减:降水云层中的粒子主要有雨滴,冰粒,雪花和干湿冰雹等,其直径均大于100μm,有的可以达到几毫米(如雨滴)、几厘米(如冰雹),它们对微波的散射必须按米氏散射来分析。
这时的吸收情况十分复杂,散射作用一般是不能忽略的。
研究表明:当微波频率小于10.69GHz(约2.81cm)时,水滴的散射衰减作用已经逐渐小于吸收;当频率为4.805GHz (约6.3cm)时,散射作用只有吸收的十分之一;而当频率大于10.69GHz时,水滴的散射作用则完全不能忽略。
但如果不是暴雨和大雨,雨滴直径不超过2.5mm左右,而频率又不大于19.35GHz时,雨滴的散射作用比吸收小将近十倍,仍可予以忽略。
除上述外,云层本身也会发射出微波辐射而呈现为亮度温度。
这种亮度作为随机干扰噪声叠加在目标亮温上,对目标的微波辐射亮度测量产生影响,且频率愈高,这种噪声就愈严重。
在1~300GHz的频带内,随着波长越来越短,微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两个重要的转变:其一,大气对微波能量传输的衰减作用由很弱到很强;其二,云层微粒和雨微粒对微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其宏观表现也是衰减)从极轻微到十分显著。
遥感题库加答案
1.遥感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一个完整的遥感技术系统应包括地物电磁辐射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贮直至分析与解译(应用)。
由空间信息收集系统、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和信息分析应用系统等三大系统构成。
3.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不同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根据遥感工作波长分类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等;根据辐射源分类可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4.遥感技术主要的特点有哪些。
1、空间特性(探测范围大)——视野辽阔,具有宏观特性2、波谱特性(信息丰富)——探测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大大扩展了人体感官的功能3、时相特性(周期短)——高速度,周期性重复成像4、收集资料方便,不受地形限制5、经济特性——工作效率高,成本低,一次成像,多方受益6、数字处理特性——使其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多元信息的复合5.遥感地质学作为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技术方法则是建立在“多”技术基础上的。
研究对象是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如岩石、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为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和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服务6.遥感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研究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研究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研究遥感技术在地质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10.世界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阶段(航空摄影阶段)阶段、中期阶段(彩色摄影和非摄影方式)阶段和近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
遥感思考题-图文
遥感思考题-图文《遥感原理与应用》思考题(李小文主编科学出版社)第2章遥感的基本概念P151.指出图2.10为测试何种分辨力的标靶,并辨析空间分辨力、波谱分辨力和辐射分辨力。
2.画图说明三棱镜如何发挥反射作用。
3.遥感图像怎样表达地物的空间特征4.遥感影像”测量维”分辨力都有哪些具体指什么5.谈谈你对光的本质学说的认识。
6.几何光学包括哪些基本原理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几何光学基本原理几何光学理论在遥感中应用如何,什么时候又不成立7.遥感和普通相机在原理上的异同点是什么?8.简述地物的空间特征和波谱特征。
第3章电磁波与辐射度学基础P271.在遥感实验中,利用脸盆装水,忽略表面反射,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出水的体散射为什么?2.对点光源有如下规律:辐照度的强度与距点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得到关系式:222E=I/d,E1某d1=E2某d2试用6000K的黑体辐射来估算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处,单位11时间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
已知:太阳与地球距离为1.496某10m,8太阳平均半径为6.96某10m。
23.把Planck公式表示成关于频率f和绝对温度T的函数[W/(m.HZ)].第4章辐射传输基础P42l.用遥感专业知识解释“夕阳方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2.推导考虑天空漫散射光时的表观辐亮度公式。
第5章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系统P801.列表比较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的优缺点。
2.从理论上解释曝光色散(即焦平面的中心曝光最强,周边变弱)的原因。
3.请利用中心投影的特点,通过一张水平航空照片推导计算垂直建筑物高的公式。
图5.30中aa’为建筑AA’在像平面上的投影。
请用oa长度r,aa’长度d和H未表示AA’高度h。
4.航空摄影遥感制定飞行计划时,无论是航线方向还是垂直航线方向,灵都会有一定重叠,请简述其中原因。
5.简迹可能会影响到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
6.SPOT卫星采用把数据记录在卫星上再间接传送到接收站的方式,请问什么SPOT卫星要在高纬度设立接收站?7.遥感器的扫描方式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8.详述BSQ、BIL和BIP三种存储方法,并说明其各自的适用场合。
遥感思考题整理
1.什么是遥感?遥感是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不与物体、区域目标或现象直接接触,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分析,揭示出目标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空间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5个)组成部分: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2、信息的获取。
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4、信息的处理、解译和分析。
5、信息的应用3.从工作平台、工作方式、波段、应用领域、空间尺度几方面对遥感进行分类。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按应用领域分:从大的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军事侦察等。
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
林业遥感,气象遥感,城市遥感等。
按空间尺度分: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4.与其他技术相比,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宏观性、时效性、连续性、多尺度性、综合性和可比性、普适性、局限性、经济性5.写出Wien位移定律,并阐述其物理意义。
在一定温度下,绝对黑体的与辐射本领最大值相对应的波长λ和绝对温度T的乘积为一常数,即λ(m)T=b(微米)。
它表明,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升高时,辐射本领的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维恩位移定律仅与黑体辐射的实验曲线的短波部分相符合。
6.大气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有穿透云雾的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1.瑞利散射,2.米氏散射,3.无选择性散射。
对于可见光,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色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云雾对可见光遥感影响也较大。
对于微波,由于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得多,则属于瑞利散射,而其Iαλ-4,波长越长散射越弱,所以微波才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列举几种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完整版)遥感真题答案解析
遥感真题答案解析考研遥感专业课真题与课后题答案解析第一套真题答案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探测;狭义理解:利用探测仪器, 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 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 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和动态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按高度分类, 可以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大气窗口:指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散射和吸收的, 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通常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 横坐标表示波长, 纵坐标表示反射率, 同一物体的波谱曲线反映出不同波段的不同反射率, 将此与遥感传感器的对应波段接收的辐射数据相对照, 可以得到遥感数据与对应地物的识别规律。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和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内的夹角, 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 该轨道叫~BIL格式: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格式。
波谱分辨率:指卫星传感器获取目标物的辐射波谱信号时, 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越小, 分辨率越高。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主要大气中的微粒引起, 例如气溶胶、小水滴。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并且向前散射强度大于向后散射强度,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合成孔径雷达:指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 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 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 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
SAR的方位分辨力与距离无关, 只与天线的孔径有关。
天线孔径愈小, 方位分辨力愈高。
图像锐化:又叫图像增强, 是增强图像中的高频成分, 突出图像的边缘信息, 提高图像细节的反差, 图像锐化处理有空间域与频率域处理两种。
1、黑体辐射的特性。
与曲线下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出射度是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满足斯忒潘-波尔兹曼定律, 即黑体总的辐射出射度与温度四次方成正比MT,作用:对于一般物体来讲, 传感器探测到的辐射能后就可以用此公式大致推算出物体的总辐射能量或绝对温度。
遥感复习思考题答案
遥感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遥感(狭义):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3.电磁波谱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0.76-1000μm(监测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具有穿透力,发展潜力大)1题:地学遥感,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遥感地质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的地质体(如岩石、(1)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征。
(2)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3)遥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物波谱测试方法,·数据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模拟试验的方法,·模式识别与视觉效应的方法,·地学(地质、地理、地貌、地图学)的有关研究分析方法。
2题:遥感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几个阶段?各自特点如何?3题:遥感的技术系统和技术特点?技术系统:遥感器和运载工具、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分析解译系统技术特点:①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②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③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④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1.描述电磁波的四个基本物理量是什么?波长、强度、传播方向、偏震面是描述电磁波的四个基本物理量2.电磁波叠加、相干、衍射、散射、偏振的概念;叠加:相遇点的复合震动等于各列波在该点的矢量和,而在其它位置每一列波仍保持原有特征(震动方向、频率保持不变)波的传播是独立的,这就是叠加原理。
遥感思考题
遥感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一、术语解释:绝对黑体、等效温度、大气窗口、遥感、光谱发射率、波谱特性、方向反射、漫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二、思考题:1.简要描述遥感的概念。
本教材研究的整个遥感过程的主要部分是什么?每个部分应该解决什么问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电磁波的特性是什么?如何将这些特征应用于遥感?3.黑体的辐射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黑体的特性?4、试分析大气对电磁波的影响,说明空间传感器所接收的信息组成。
5、简述太阳辐射的特点。
6.地物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分析和研究地物的光谱特性以及影响地物光谱特性的遥感意义。
7.简要介绍了地物光谱特性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8.简述了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
9、根据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遥感的潜在应用。
第二章思考问题1。
术语解释:升交点、降交点、近地点、远地点、春分点、与太阳同步轨道、近极地轨道、禁止轨道、同步轨道、重复周期、星下点。
二、思考题1.卫星轨道的参数是什么,并解释每个参数的意义。
2.卫星坐标的确定方法是什么?并解释他们的想法。
3、卫星姿态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并说明各自的测量方法和不足。
4、根据传感器的发展方向,论述在传感器设计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5、简述资源卫星的轨道特点,并说明为什么?6、简述小卫星的特点。
7.本文简要总结了以SAR为代表的主要卫星。
8、从资源卫星的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一下下一代资源卫星的特点。
9.请参考嫦娥卫星从月球到地球轨道变化的相关信息。
10、作为中国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第五章思考问题1、简述遥感图像纠正的目的和意义。
2.简述了遥感图像的误差来源和处理方案。
3、从构像方程的角度分析hrv和tm之间的差别。
4.简要介绍了基于多项式的几何校正的方法和步骤,分析了校正后图像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你解决这些误差的设想。
5.基于图像构形方程的几何处理,简述了HRV图像与航空摄影图像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现代遥感导论思考题
现代遥感导论思考题遥感作业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导致其能量衰减的原因是哪些?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与大气发生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大气吸收和大气散射。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的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一定波长辐射能的特点。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成分主要有臭氧,二氧化碳,水汽,氧及固体杂志等。
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后变成热能,因而使太阳辐射减弱。
大气的吸收主要是发生在紫外和红外区。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能力将减弱的另一个原因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与大气中气体分子和微粒相互作用会发生散射现象,散射改变了电磁波传播的方向,使一部分电磁波不能到达地面。
受大气散射的太阳辐射会到达地面,也会返回太空被传感器接收,称为叠加在目标地物信之上的噪音,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造成影像的模糊,影响遥感数据的判读。
大气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因此大气的散射作用是造成太阳辐射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2、何为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大气窗口是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未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光辐射波段范围。
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因而使透过大气层的太阳光能量受到衰减。
但是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随太阳光的波长而变化。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微波波段(0.8~25cm),热红外波段(8~14um),中红外波段(3.5~5.5um),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4~2.5um)。
3、比较几种地物(植被、水、沙、雪)的反射光谱特征有何不同?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主要受到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铁含量、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水的光谱特征主要是由水本身的物质组成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水状态的影响.地表较纯洁的自然水体对0.2.5μm 波段的电磁波吸收明显高于绝大多数其它地物.在光谱的可见光波段内,水体中的能量-物质相互作用比较复杂,光谱反射特性概括起来有一下特点:(1)光谱反射特性可能包括来自三方面的贡献:水的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的反射和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2)光谱吸收和透射特性不仅与水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明显地受到水中各种类型和大小的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影响.(3)在光谱的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水几乎吸收了其全部的能量,即纯净的自然水体在近红外波段更近似于一个“黑体”,因此,在1.2.5μm 波段,较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植物的光谱特征可使其在遥感影像上有效地与其他地物相区别.同时,不同的植物各有其自身的波谱特征,从而成为区分植被类型、长势及估算生物量的依据.4、什么是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它对影像分析有什么作用?地物反射率随波长是变化的,我们以波长作为横坐标,反射率作为纵坐标,将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即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叫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
资源环境遥感思考题(DOC)
思考题第一章知识点1. 遥感技术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一景TM影像为185×185平方公里;影像包含各种地表景观信息,有可见的,也有潜在的。
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2.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1、多国发射卫星的局面已经形成2、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3、雷达卫星遥感日益受到青睐星载主动式遥感的发展,使探测手段更趋多样化。
4、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
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指既能对目标物成像又可以测量目标物波谱特性的光学传感器。
5、遥感应用不断深化6、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动向。
GIS的概念遥感手段获得的丰富信息GIS的科学管理遥感应用有赖于GIS提供多种信息源进行信息复合及其综合分析。
因此,GIS是遥感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成为遥感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3.遥感发展历程,包括哪三个发展阶段?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1903年,采用信鸽拍摄航空相片。
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法国的Spot卫星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4.遥感在地理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一、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地图及其特点遥感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遥感信息的实时性与及时性遥感信息的周期性:动态研究遥感信息的多样性:多波段信息;图像信息与数字化信息;二维平面信息与三维空间信息;从而使获得的信息形成多层次、多方式、多侧面全方位,拓宽了地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科学-思考题汇总-20152“遥感科学”思考题1.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2. 试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层次:地面、航空、航天、宇宙从单一传感器---多传感器分辨率不断提高:空间、时间、辐射和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全天候、全天时:可见光/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静态---动态:短周期、多时相定性---定量:新的算法、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遥感和非遥感资料结合遥感和GIS、GNN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GPS、北斗、伽利略计划等)结合3. 如何理解“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遥感利用航天、航空(包括近地面)遥感平台上的遥感仪器,获取地球表层(包括陆圈、水圈。
生物圈、大气圈)特征的反射或发射电辐射能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定性、定量地研究地球表层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地学过程,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服务。
这里把地球作为遥感的研究对象。
因此,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4. 掌握并理解遥感的基本过程(提示:辐射源——大气——地表——大气——传感器——应用等环节)。
(1(能源(辐射源)。
所有的被动遥感所利用的能源均为太阳辐射能。
(2(在大气中传播。
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层,部分被大气中的微粒散射和吸收,使能量衰减。
(3(到达地表的能量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
地表特征是十分复杂的。
不同波长的能量到达地表后,被选择性反射、吸收、透射、折射等。
(4(再次的大气传播。
地表反射或发射的能量,再次通过大气,再次能量衰减。
此时的能量已不同于进入大气层时较为均一的能量,而是包含着不同地表特征波谱响应的能量。
(5(遥感系统指不同的遥感平台和遥感器的组合。
遥感通过不同的遥感系统采集数据。
(6(图像数据产品。
(7(数据处理、分析和解译。
(8(信息产品。
包括各种图形、图像、影像图、专题图、表格、各种地学参数、数据库文件等。
(9(多目标用户。
如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全球研究等。
5.试说明光谱特性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含义,及在遥感中的应用。
时间效应:遥感研究时相变化主要反映在地物目标光谱特性的时间变化上。
这种光谱特性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光谱特性的时间效应。
它可以通过遥感来动态监测。
充分认识地物的时间变化特性以及地物光谱的时间效应有利于选择有效时段的遥感数据,提高目标识别能力和遥感应用效果。
空间效应:同种地物在同一时刻、不同空间位置会具有不同的空间光谱响应,这种光谱特性随地点的变化,称为光谱特性的空间效应。
它的空间尺度可以只有几米,也可以几公里、几百公里较大地理范围(体现为地物的区域性,要区别对待)。
6.掌握植被、土壤、水体的基本光谱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1(植被的基本光谱特性: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水分亏缺等状态不同,植物叶片的组分、结构均会变化,使叶片光谱特性变化。
叶片光谱特性的变化在红外区域最为明显。
这对于植物/非植物的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识别、植物长势监测是很有价值的。
”红边“是指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其亮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带区,它是植物敏感的特征光谱段,它的移动反映了叶绿素含量、物候期、健康状况及类别多种信息。
影响因素:植物冠层的组分、形状结构(与叶的类型、植物生长阶段等有关);植物背景---主要指土壤(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辐照及观测方向(包括地形起伏改变辐照方向);大气状况、气候变化、大气透过率等。
(2(土壤的基本光谱特性:土壤对所有入射能均吸收或发射,透射很少。
土壤的反射率总体上是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此趋势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尤为明显。
土壤湿度增大则反射率下降。
土壤光谱的水吸收带:在0.45μm有一弱吸收带,在1.42、1.97、2.21μm 有3个强吸收带,这为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含量奠定了基础。
土壤是一种物理和化学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这些物质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土壤的光谱特性。
影响因素: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氧化铁的存在、土壤颜色、结构、表面粗糙度、植物残体或生长着的植被以及太阳--目标地物--遥感区三者之间的几何关系等。
(3(水的基本光谱特性:水的反射率总体比较低,且随着波长增大反射率降低。
主要表现为体散性,即不仅仅反映一定的表面特征,且包含了一定厚度水体的信息(与陆地特征不同),且这个厚度及反映的光谱特性是随时空而变化的。
影响因素: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含量(浑浊度大小)、营养盐含量(黄色物质、溶解有机物质、盐度指标)以及其它污染物、水底部形态(水下地形)、水深等。
7.试说明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时间、辐射分辨率及其在遥感应用上的意义。
(1(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前者是针对遥感器或图像而言的,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后者是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
意义:(1)空间分辨率高---划分地物越细,识别地物细节能力强(2)不一定是空间分辨率越高越好,地物细节信息太多有的时候会影响主要信息的识别和提取,因此要根据应用的特定目的选择合适的空间分辨率。
不同的研究目标、尺度需要相应的数据(城市、地质;区域、全球)。
(2(光谱分辨率:波长间隔的大小遥感器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中心波长位置意义:光谱信息丰富,可探测到地物光谱的细微变化、微小差异(3(时间分辨率:指遥感器重复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
意义:动态监测;时序分析(4(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探测目标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即探测器的灵敏度。
意义:辐射分辨率可以用灰度的分级数来体现(量化级数)。
图像的灰度级越多,视觉效果越好(分辨能力越强,但数据量越大)。
8.遥感真实性检验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真实性检验是用独立的方法来评价遥感数据产品、遥感反演的地表特征参数产品及遥感应用产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满足传感器设计指标要求的程度。
意义:遥感真实性检验是评价遥感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从遥感数据到遥感信息转换的关键技术环节。
(数据不等于信息)真实性检验不仅可以为卫星有效载荷的前期原理性研究和设计提供支持,而且为遥感数据的质量评价、分析和控制提供依据。
真实性检验研究对于提高对地观测技术定量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9.试比较彩红外像片与标准假彩色合成影像的异同,结合地物光谱特性,理解植被、水体、土壤、居民地等地物的颜色规律。
彩色合成:将在红、绿、蓝波段获取的单波段图像分别赋予红色、绿色和蓝色,并将3个图像叠加到一起,形成彩色图像。
非彩色合成:合成图像时,所用的波段的光谱段和赋予的相应通道不相一致,合成出来的图像的颜色和实际地物的颜色不相一致。
10 主动微波遥感的特点。
(1(主动微波遥感记录电磁波的后向散射强度(振幅)、极化、相位(是干涉测量的基础)三方面的信息。
(2(主动微波遥感可用于精确测距、定位;且不依赖于距离,可获得高空间分辨率数据。
11(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的概念。
植被指数: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对绿色植被的度量叶面积指数:单位植被覆盖面积内,所有叶子面积的度量---一个几何参数12.掌握电磁波的波动性、量子特性。
电磁波的波动性:从电磁辐射的概念和方程,可说明电磁波的波动性,即电磁波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用波长、频率、振幅等来描述。
电磁波是一种伴随电场和磁场的横波。
电磁波的量子特性:电磁波的量子特性是指电磁辐射除了它的连续波动状态外还能以离散形式存在。
其离散单元称为光子或量子。
光子或量子是由原子和分子状态改变而释放出的一种稳定、不带电、具有动能的基本粒子。
13. 大气中影响遥感图像质量的主要成分包括哪些?14.掌握电磁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
电磁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物理过程--大气散射和大气吸收,其它作用如大气折射等,可忽略不计。
15.如何计算大气吸收谱线中心波长?大气吸收谱线为什么有一定的展宽?如何描述大气吸收谱线的形状?影响大气吸收谱线的参量有哪些?16.典型大气组分的吸收谱线有什么特征?这些吸收谱线特征对遥感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臭氧除了在紫外区段(0.22-0.32μm)有个很强的吸收带外,在0.6μm附近有一个弱吸收带,在远红外9.6μm附近也有个强吸收带。
二氧化碳在中--远红外区段(2.7μm、4.3μm、14.5μm附近)均有强吸收带。
其中最强的吸收带出现在1 3.5--17.5μm的远红外带。
水汽最重要的吸收带在2.5--3.0μm,5.5--7.0μm和>27.0μm(在这些区段,水汽的吸收可超过80%),其中以6.3μm为中心的强吸收成为遥测大气水汽廓线的主要手段。
在微波波段水汽在0.94㎜、1.63㎜及1.35㎝处有三个吸收峰。
意义:由于这些气体往往以特定的波长范围吸收电磁能量。
因此,它们对任何给定的遥感系统影响很大,吸收的多少与波长有关。
大气的选择性吸收,不仅使能量衰减、气温升高,而且使太阳发射的连续光谱中的某些波段不能传播到地球表面。
17. 朗伯与非朗伯地表条件下,卫星遥感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亮度如何计算?18. 遥感图像大气效应纠正的方法有哪些?(1)基于图像特征模型(2)地面线性回归经验模型(3)大气辐射传输理论模型19. 掌握定标的概念、基本方法。
定标的概念:定标是指建立遥感器记录的数字信号与对应视场中的辐射能量之间数量关系,狭义的定标也称为绝对辐射定标。
广义的定标还包括相对辐射定标和光谱定标。
基本方法:光谱遥感器定标方法实验室定标方法在轨星上定标方法在轨替代定标方法在轨交叉定标方法注:牛铮老师出的作业也是思考题,在此不重复列出,复习时参考课件“第7章作业答案-牛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