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生产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其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发酵法、化学合成法和生物转化法。
其中,发酵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首先,发酵法是利用青霉菌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产生青霉素。
青霉素生产菌株主要包括青霉菌属、放线菌属和链霉菌属。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碳源、氮源、矿物盐和生长因子,控制好温度、pH 值和氧气供应,青霉素生产菌株就能够产生大量的青霉素。
其次,发酵液中的青霉素需要进行提取和纯化。
一般来说,提取青霉素的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法、树脂吸附法和膜分离法。
有机溶剂法是将发酵液与有机溶剂进行萃取,然后通过蒸馏或结晶得到青霉素。
树脂吸附法是利用青霉素对特定树脂的亲和性进行吸附,再通过洗脱得到纯净的青霉素。
膜分离法则是利用膜的分离作用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最后,提取得到的青霉素需要进行纯化和结晶。
通过结晶、结晶温度、溶剂选择和结晶速度等条件的控制,可以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结晶体。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提取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培养条件、提取方法和纯化工艺等方面进行精细的控制。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够得到高质量的青霉素产品,为临床医学和医药工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青霉素的生产
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
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 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 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 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 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 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
7).菌丝生长速度:
用恒化器进行的发酵试验证明,在葡萄糖限制生长的条件下,青 霉素比生产速率与产生菌菌丝的比生长速率之间呈一定关系。当比 生长速率低于0.015h-1时,比生产速率与比生长速率成正比, 当比生 长速率高于 0. 015h-1时, 比生产速率与比生长速率无关 D 因此, 要 在发酵过程中达到并维持最大比生产速率, 必须使比生长速率不低 0.015h-1 。这一比生长速率称为 临界比生长速率。对于分批补料发 酵的生产阶段来说, 维持0.015h斗的临界比生长速率意味着每 46h 就要使菌丝浓度或发酵液体积加倍, 这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是很难实现 的。事实上 , 青霉素工业发酵生产阶段控制的比生长速率要比这一 理论临界值低得多, 却仍然能达到很高的比生产速率。这是由于工业 上采用的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不断有部分菌丝自溶, 抵消了一部分生长,
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 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 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 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 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 制得。
d.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用量要适度。铁离子对青霉
生产青霉素的原理
生产青霉素的原理
生产青霉素的原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菌种选择: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生产青霉素的青霉菌菌株。
通常使用Penicillium chrysogenum(黄色青霉菌)或Penicillium notatum(鸡冠青霉菌)等菌株作为生产菌株。
2. 发酵培养基准备:为了提供菌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需要准备适宜的发酵培养基。
常用的发酵培养基包括碳源(例如葡萄糖)、氮源(例如酵母粉)、矿物质盐和适当的pH缓冲剂。
3. 发酵过程:将选定的菌株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菌株生长和代谢。
这些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搅拌速度、通气量和pH值。
菌株在此过程中产生青霉素酶(penicillinase),它能有效抵御细菌的侵袭。
同时,菌株也合成青霉素。
4. 青霉素提取和纯化:在发酵过程结束后,需要采取方法将青霉素从培养物中提取出来。
通常的方法是通过筛选、沉淀、浓缩和纯化等步骤,获得含有高浓度青霉素的溶液。
总的来说,生产青霉素的原理就是利用适宜的菌株和培养条件,通过发酵和代谢过程合成青霉素,然后将其从培养物中提取纯化,最终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
青霉素的制作方法
青霉素的制作方法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抗生素,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对治疗多种感染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青霉素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原料准备、培养、提取和纯化等。
下面将对青霉素的制作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原料准备是制作青霉素的第一步。
青霉素的生产原料主要包括青霉素菌株、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等。
青霉素菌株是青霉素生产的关键,通常选择产青霉素较高的青霉素菌株进行培养。
培养基是青霉素菌株生长和产生青霉素所需的营养物质,它的配方包括碳源、氮源、矿物盐和生长因子等。
发酵设备则是进行青霉素发酵的容器和设备,如发酵罐、搅拌器和通气装置等。
其次,培养是青霉素制作的关键环节。
在培养过程中,青霉素菌株在培养基中进行生长和繁殖,并产生青霉素。
培养条件的控制对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包括温度、pH值、通气量和搅拌速度等。
通过合理控制培养条件,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接下来是青霉素的提取。
青霉素的提取是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通常采用溶剂提取的方法。
首先将发酵液经过离心或过滤等操作,得到含有青霉素的溶液。
然后加入适当的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或丙酮等,将青霉素从溶液中提取出来。
最后通过蒸发溶剂,得到青霉素的粗品。
最后是青霉素的纯化。
青霉素的粗品通常含有杂质和其他有机物,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纯化。
青霉素的纯化主要包括结晶、结合物提取、柱层析和结晶等步骤。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制剂,以满足临床医学的需要。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制作方法包括原料准备、培养、提取和纯化等步骤。
合理控制这些步骤,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为临床医学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本文对青霉素的制作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青霉素提取原始方法
青霉素提取原始方法
青霉素提取原始方法即青霉素发现之初采用的提取方法。
在此方法中,使用培养的青霉菌株,通过培养基发酵生产青霉素,然后进行萃取和纯化。
具体步骤如下:
1. 培养青霉菌:使用含有合适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培养青霉菌株。
青霉菌株在适宜的温度、pH和氧气条件下生长,并产生
青霉素。
2. 收集发酵液: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酶类和微生物代谢产物会溶解在发酵液中。
收集发酵液,即培养基中含有青霉菌培养产生的物质。
3. 萃取:将收集的发酵液经过反复的溶剂萃取。
常用的溶剂包括丁醇、正己烷等。
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提取,将青霉素从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
4. 蒸馏:将经过溶剂萃取的溶液进行蒸馏,将溶剂和青霉素分离。
在蒸馏过程中,溶剂会蒸发,而青霉素则保留在残留物中。
5. 结晶:将残留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通过降低温度逐渐结晶。
青霉素会以晶体的形式沉淀下来。
6. 进一步纯化:对青霉素晶体进行洗涤和过滤,以去除杂质。
可以使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洗涤,然后通过过滤将洗涤后的纯净青霉素分离出来。
这些步骤描述了青霉素提取的原始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纯净的青霉素,为后续药物制剂提供原料。
(完整版)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1、工艺流程(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
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释放率予以调节。
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
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
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6.5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7.0,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
生产青霉素的利用原理
生产青霉素的利用原理
生产青霉素利用的原理是利用青霉菌属菌株产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一类,具有广谱、低毒性、高效、安全的特点,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青霉素的生产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发酵和分离提纯。
发酵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宜的青霉菌菌株,并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手段诱导产生青霉素。
分离提纯过程中,利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将混合物中的青霉素分离出来,通过结晶、干燥等工艺步骤得到纯度较高的青霉素产品。
青霉素的生产利用原理主要是依靠青霉菌属菌株生产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能力,以及分离提纯技术对青霉素的分离和纯化。
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改进生产过程,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纯度,以满足治疗疾病的需要。
青霉素工艺流程图
青霉素工艺流程图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抗生素,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发酵培养、提取纯化、结晶干燥等步骤。
下面将介绍青霉素工艺流程图。
一、发酵培养1. 发酵菌株的培养:首先将青霉属菌株经过预培养,然后在发酵罐中进行大规模培养。
2.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将适量玉米粉、葡萄糖、麦粉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然后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3. 发酵罐的装填:将培养基倒入发酵罐中,然后接种青霉属菌株,控制好温度、湿度和氧气供给等条件。
4. 发酵过程的控制:对培养罐中的温度、pH值、氧气流速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确保菌体的合理生长。
二、提取纯化1. 发酵液的分离:将发酵罐中的发酵液与菌体分离,一般采用离心分离的方法。
2. 青霉素的析出:将分离得到的发酵液加入一定量的酸,使其pH值降至4以下,青霉素即可析出。
3. 青霉素的提取:将得到的青霉素溶液经过萃取、浓缩等步骤,逐渐提高青霉素的纯度。
4. 青霉素的沉淀:将纯化后的青霉素溶液与醚类溶剂进行混合,使青霉素生成颗粒状物质并沉淀下来。
三、结晶干燥1. 青霉素的结晶:将沉淀下来的青霉素颗粒与一定量的溶剂混合,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使青霉素结晶成大颗粒。
2. 结晶过程的控制:对结晶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搅拌速度等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结晶的质量。
3. 青霉素的干燥:将结晶得到的青霉素颗粒经过过滤、干燥等操作,除去余液,获得干燥的青霉素产品。
4. 产品的包装:将干燥的青霉素产品进行包装,通常采用铝塑复合袋或玻璃瓶等容器进行包装、封装。
青霉素工艺流程图主要包括发酵培养、提取纯化和结晶干燥等步骤。
通过合理控制各个步骤中的参数和条件,能够高效地生产出高纯度的青霉素产品,从而满足医药领域对该药物的需求。
青霉素的生产
25℃,6~7天 孢子培养 孢子培养 25℃,6~7天种子培养 25℃,40~45h ,1:2vvm 种子培养25℃,40~45h ,1:1.5vvm 发酵 22~26℃,6~7天,1:(1~0.8)vvm 冷却至15℃ 青霉素的生产简介:青霉素目前仍然是医药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抗生素药物,由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 在1928年培养葡萄球菌时发现。
青霉素的生产现阶段常用的菌种为黄青霉素。
当前生产能力可达30000~60000U/ml 。
按其在深层培养中菌丝的形态,可分为球状菌和丝状菌。
以下以常用的绿色丝状菌为菌种生产青霉素。
实验目的:(1)通过青霉素的生产以认识微生物的一般发酵操作(2)了解并掌握青霉素的分离实验步骤:发酵工艺流程图:冷冻管斜面母瓶 大米孢子 一级种子罐二级种子罐发酵罐放罐 至提炼培养基组成:(1)碳源。
青霉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如乳糖、蔗糖、葡萄糖等。
目前普遍采用淀粉经酶水解的糖化液即葡萄糖进行流加。
(2)氮源。
可选用玉米浆、花生饼粉、精制棉籽饼粉,并补加无机氮源。
(3)前体。
为生物合成含有苄基基团的青霉素G,需在发酵中加入前体如苯乙酸或苯乙酰胺,由于它们对青霉素有一定毒性,故一次加入量不能大于0.1%,常采用多次补加方式。
(4)无机盐。
包括硫、磷、钙、镁、钾等盐类。
铁离子对青霉菌有毒害作用,应严格控制发酵液中铁含量在30ug/ml。
发酵培养控制:(1)青霉素产生菌生长发育可分为下面六个时期Ⅰ期:分生孢子发芽,孢子先膨胀,再形成小的芽管,此时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空孢。
Ⅱ期:菌丝繁殖,原生质嗜碱性很强,在Ⅱ期末有类脂肪小颗粒。
Ⅲ期:形成脂肪粒,积累贮藏物,原生质嗜碱性仍很强Ⅳ期:脂肪粒减少,形成中、小空孢,原生质嗜碱性弱。
Ⅴ期:形成大空孢,其中含有一个或数个中性红染色的大颗粒,脂肪粒消失。
Ⅵ期:细胞内看不到颗粒,并出现个别自溶的细胞。
其中,Ⅰ—Ⅳ期称菌丝生长期,产生青霉素较少,而菌丝浓度增加很多。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疾病。
下面是青霉素的主要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菌种培养和细菌发酵首先,要获取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菌株。
常用的菌株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Penicillium notatum。
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并经过一系列的培养步骤,包括发酵和发酵液的提取。
在发酵过程中,合理控制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营养物质等因素,以促进菌株生长和生产青霉素。
步骤二:提取和纯化青霉素通过发酵液的提取和纯化过程,将青霉素从菌体中分离出来。
首先,将发酵液经过离心或过滤等操作,除去无菌质和杂菌。
然后,通过酸碱调节,将青霉素盐酸盐溶出,并使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青霉素从溶液中提取出来。
最后,对提取得到的青霉素溶液进行再结晶和过滤,得到纯度较高的青霉素。
步骤三:结晶和干燥通过结晶和干燥过程,将溶液中的青霉素进一步提纯,并将其转化为固体形态。
首先,将青霉素溶液放置在低温环境下,以促使青霉素结晶。
然后,将结晶得到的青霉素通过过滤或离心,除去残余溶液。
最后,将青霉素固体进行干燥,以去除水分,得到最终的干燥青霉素。
步骤四:包装将干燥青霉素进行包装,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通常,青霉素以粉末或片剂的形式包装,并通过密封包装保持其纯度和药效。
以上是青霉素的主要生产工艺。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条件和参数,以确保青霉素的质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
此外,生产工艺还需要符合药品生产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生产出符合医药行业要求的高质量青霉素产品。
青霉素生产原理 Microsoft Word 文档
青霉素【生产原理】【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
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
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
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
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
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
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半合成青霉素】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
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
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
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
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青霉素【生产工艺简述】青霉素的生产分成发酵工艺和提炼工艺过程。
其中,青霉素发酵过程是属于二次微生物代谢的过程,所获得的是下一级代谢的产物,即菌种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基、温度、pH、通气搅拌等)进行培养发酵,经过下一级代谢得到生成物青霉素,此环节是在发酵罐中进行的,最终是微生物分泌大量的抗生素。
为了保证发酵过程正常进行,需对一些物理、化学、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
检测的物理参数有罐温、罐压、冷却水流量及进出口温度;化学参数有尾气中O2含量、CO2含量、罐内溶解氧、pH 值等;生理参数有菌丝浓度、基液质浓度、代谢产物浓度等,由于传感器及检测元件等原因,目前生理参数还不能直接在线测量,只能采用模型进行在线推算或离线化验分析。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重要抗生素,下面将介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青霉菌的培养种子是青霉菌的菌躯,这是进行发酵过程的基础。
青霉菌菌躯培养需要使用含有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的培养基,经过发酵培养,使菌株增殖达到一定浓度。
接下来是发酵过程,青霉素的产生主要发生在青霉菌的发酵过程中。
将青霉菌种子悬液加入发酵罐中,进一步进行菌种培养。
在菌种状态适合的情况下,加入含有碳源、氮源、磷酸盐、微量元素等营养物的发酵基础培养基,同时维持发酵罐内一定的温度、pH和氧气供应情况,进行发酵过程控制,以确保菌株能够正常生长和产生青霉素。
发酵过程中,需控制发酵罐内的温度,常用的温度控制范围为25-30摄氏度。
同时,发酵罐内需要不断供氧,以满足菌株的需氧生长状态。
在青霉菌发酵过程中,菌体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其中包括青霉素。
由于发酵罐内同时存在菌体、发酵液和代谢产物,需要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来确保产物能够顺利分离和提取。
发酵过程通常持续4-8天,根据青霉菌的生长情况和产物积累情况,通过取样分析来判断是否达到产酸期。
当达到产酸期时,菌体会形成饱满的青霉素黏液颗粒,此时需要对菌体进行提取。
提取是青霉素生产中的关键步骤,通常使用水进行提取。
首先将发酵液进行高速离心,将固体和液体分离,之后将发酵液溶解于水中,采用高速强制离心将重力沉淀物得到沉淀,上清液即可得到含有青霉素的溶液。
最后通过静置、破碎和蒸发等方法对青霉素进行纯化和浓缩处理。
以上就是青霉素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进行工艺控制和质量监控,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青霉素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青霉素的生产
青霉素的提取和纯化过程复杂,需要高精度的技术和设备,这也是 技术挑战之一。
高能耗与高污染
青霉素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需要研发更环保、节能 的生产工艺来解决。
市场挑战
价格竞争激烈
随着青霉素生产技术的 普及,市场上的竞争越 来越激烈,价格战成为 不可避免的现象。
需求波动大
全球抗生素市场的需求 波动较大,对青霉素的 生产和销售带来很大的 不确定性。
青霉素的抗菌原理
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菌细胞壁 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 菌体内,致细菌膨胀,变形死亡。
青霉素的用途
抗菌治疗
青霉素是抗菌治疗中的重要药物,尤其在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肺 炎、淋病、脑膜炎、扁桃体炎等有显著疗效。
预防感染
在某些手术或注射操作前,使用青霉素可以预防术后感染或注射部位的细菌感 染。
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和应急处理能力。
穿戴防护用品
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 等防护用品,以减少与有害物质的接触。
环保要求
减少废弃物排放
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废水处理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严格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废气处理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除尘、脱硫等处理,减少对空气的 污染。
发酵过程控制
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pH值、溶氧量等参 数,以确保微生物正常生长和青霉素的产量。
提取与纯化技术
提取
发酵液中的青霉素需要经过提取过程,通常采用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进行提取。
纯化
提取液经过纯化过程,去除杂质,提高青霉素的纯度。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结晶 、离子交换、吸附等。
青霉素的提炼工艺
3.1 预处理
青霉素的存在部位:发酵液
发酵液中含有大量杂质:菌体细胞、核酸、杂 蛋白质、细胞壁多糖等、残留的培养基、色素、 盐离子、代谢产物等
目的: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改变 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 程
预处理: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
3.2 过滤
板框式过滤机过滤:
硫酸调节ph4.5-5.0,加入0.07%溴代十五烷 吡啶,0.07%硅藻土作为助滤剂。
二次滤液:澄清透明,用于提取(收率90%)
3.3 溶剂萃取
原理: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 霉素盐易溶于水
萃取剂:青霉素分配系数高的有机溶剂。
工业上通常用:醋酸丁酯和醋酸戊酯。
由于第一次萃取时存在大量的蛋白质,所以 要加0.05-0.1%乳化剂PPB。
鼓式真空机过滤 一次滤液:Ph6.2-7.2,略浑浊,棕黄或绿色,蛋白质 含量0.5-2.0%
过滤时转鼓下部沉浸在悬浮液中缓 慢旋转。沉没在悬浮液内的滤室与真 空系统连通,滤液被吸出过滤机,固 体颗粒则被吸附在过滤面上形成滤渣。 滤室随转鼓旋转离开悬浮液后,继续 吸去滤渣中饱含的液体。当需要除去 滤渣中残留的滤液时,可在滤室旋转 到转鼓上部时喷洒洗涤水。这时滤室 与另一真空系统接通,洗涤水透过滤 渣层置换颗粒之间残存的滤液。滤液 被吸入滤室,并单独排出,然后卸除 已经吸干的滤渣。这时滤室与压缩空 气系统连通,反吹滤布松动滤渣,再 由刮刀刮下滤渣。压缩空气(或蒸汽) 继续反吹滤布,可疏通孔隙,使之再 生.
结晶-直接结晶 加醋酸钠-乙醇溶液反应:得到结晶钠盐。 加醋酸钠-乙醇溶液:得到青霉素钾盐。
结晶-共沸蒸馏结晶 萃取液,再用0.5M NaOH萃取pH6.4-6.8下得到钠 盐水浓缩液。加3-4倍体积丁醇,16-26℃,真空 0.67-1.3kpa下蒸馏。 水和丁醇形成共沸物而蒸出。钠盐结晶析出。结 晶经过洗涤、干燥(60℃真空16h),磨粉,装 桶,得到青霉素产品。
发酵工程应用实例 青霉素生产
• 化学结构:
RCONH O
S N
CH3 CH3
COOH
CH3 _CH _C _ NH _ CH- COOH
NH2 O
CH3
• 菌种:产黄青霉 • 生产能力:达到30000-60000/mL
一、青霉素生产菌生长特性
• I期 分生孢子发芽; • II期 菌丝繁殖; • III期 形成脂肪粒,积累贮藏物; • IV期 脂肪粒减少,形成中、小空泡; • V期 形成大空泡,脂肪粒消失; • VI期 细胞内看不到颗粒,个别细胞出现自溶。
预处理: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
(2)、过滤
鼓式真空过滤机过滤: 一次滤液:pH6.2-7.2,略浑,棕黄或绿色,蛋白质含量0. 5-2.0%。
板框式过滤机过滤:硫酸调节pH4.5-5.0,加入0.07%溴代十五烷 吡啶,0.07%硅藻土为助虑剂。 二次滤液:澄清透明,用于提取(收率90%)
(3)、溶剂萃取
(5)、结晶——共沸蒸馏结晶
萃取液,再用0.5 M NaOH萃取,于pH6.4-6.8下得到钠 盐水浓缩液。
加 3-4 倍体积丁醇,16-26℃,真空(0.67-1.3KPa)下 蒸馏。水和丁醇形成共沸物而蒸出。钠盐结晶析出。
结晶经过洗涤、干燥( 60℃真空16h ),磨粉,装桶, 得到青霉素产品。
原理: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霉素盐易溶于 萃取剂:青霉素分配系数高的有机溶剂。 工业上通常用:醋酸丁酯和醋酸戊酯。 除去蛋白质:加0.05-0.1%乳化剂PPB。 萃取:2-3次。
(4)、脱色
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 过滤,除去活性炭。
(5)、结晶——直接结晶
加醋酸钠-乙醇溶液反应:得到结晶钠盐。 加醋酸钾-乙醇溶液:得到青霉素钾盐。
青霉素的生产
1、系统需求
1.2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WindowsXP简体中文版 (SP3)
通用网页浏览器 超级终端软件 PDF阅读软件
2、构建ARM Linux交叉编译工具链
strings 打印某个文件的可打印字符串,这些字符串最少4个字符长,也可 以使用选项-n设置字符串的最小长度。默认情况下,它只打印目标文件初始 化和可加载段中的可打印字符;对于其他类型的文件它打印整个文件的可打 印字符。这个程序对于了解非文本文件的内容很有帮助。
由于第一次安装的gcc没有交叉glibc的支持,现在已经安装了glibc, 所以需要重新编译来支持交叉glibc。并且上面的gcc也只支持C语言,现 在可以让它同时支持C语言还要和C++语言。
2.1.8测试交叉编译工具链
2、构建ARM Linux交叉编译工具链
2.2用Crosstool工具交叉工具链
1、首先解压binutils-2.15.ta.bz2包; 2、接着配置Binutils工具,建议建立一个新的目录用 来存放配置和编译文件,这样可以使源文件和编译文 件独立开; 3、最后产生Makefile文件。接下来执行make和安装 操作。
安装完成后查看/home/mike/armlinux/tools/bin目录下的文件
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建立arm-linux-gcc工具,注意这个gcc没有glibc 库的支持,所以只能用于编译内核、BootLoader等不需要C库支持的程 序,后面创建C库也要用到这个编译器,所以创建它主要是为创建C库 做准备,如果只想编译内核和BootLoader,那么安装完这个就可以到此 结束。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帮助读者了解青霉素的制备过程。
1. 原料准备青霉素的生产过程需要使用以下原料:•青霉菌种(包括产青霉素的真菌属青霉菌)•碳源(如葡萄糖)•氮源(如酵母提取物)•矿盐•pH调节剂•抗泡剂等2. 青霉菌菌种培养首先需要培养青霉菌菌种。
一般情况下,选择青霉菌属菌株进行培养。
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碳源、氮源、矿盐等营养物质,同时保持适宜的pH值和温度。
培养时间通常为24至72小时。
3. 发酵将培养好的菌种转入大型发酵罐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并控制好发酵条件。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为25至30摄氏度,适宜的pH为6至7。
发酵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通气和搅拌,以促进氧气的输送和营养物的均匀分布。
发酵时间通常为3至5天。
4. 青霉素提取和纯化发酵结束后,菌体和培养基会形成一个混合物。
首先需要分离菌体和培养基,可以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法实现。
获得的菌体用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将青霉素溶解出来。
然后通过蒸发、冷却、结晶等操作,得到初步的青霉素晶体。
下一步是对青霉素晶体进行纯化。
常见的纯化方法包括溶剂结晶、离子交换、凝胶层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去除杂质并提高纯度。
5. 干燥和粉碎纯化后的青霉素晶体需要进行干燥和粉碎,以获得稳定的产品形态。
一般来说,干燥可以采用喷雾干燥、真空干燥等方法,以去除水分。
然后,通过机械粉碎等操作,将晶体研磨成所需的粒度。
6. 包装和质检最后一步是将青霉素产品进行包装和质检。
包装通常采用密封的塑料袋或玻璃瓶等容器,以防止产品受到湿气和光线的影响。
质检包括对产品外观、含量、溶解性等方面进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总结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青霉菌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和纯化、干燥和粉碎、包装和质检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获得高纯度的青霉素产品,用于医疗领域的治疗和预防。
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溶剂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三:青霉素的生产
一、实验相关知识
1、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
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2、1929年英国学者弗莱明首先在抗生素中发现了青霉素,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病
理学家弗洛里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与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共获1945年诺贝尔奖。
青霉素分为天然的和半合成的,天然的青霉素是通过菌种发酵得到的。
3、理化性质:
(1)溶解度:青霉素本身是一种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但在水溶液中溶解
度很小。
(2)吸湿性:青霉素的吸湿性与其内在质量有关;纯度越高,吸湿性越小,也
就易于存放。
(3)稳定性:青霉素的水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而晶体状态比较稳定。
(4)酸碱性:青霉素的分子结构中有一个酸性基团(羧基),无碱性基团。
4、常见的化学反应:
(1)青霉素的碱性水解
(2)青霉素的酸性水解(完全水解和不完全水解)
(3)青霉素的裂解
5、青霉素应用的注意事项:
①应用青霉素前应做皮试
②青霉素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不可与磺胺和四环素联合用药,
不可与氨基糖苷类混合输液。
③宜短期使用,切忌长期大量给药,以免血药浓度持续升高,导致
致敏物质的形成与堆积,造成过敏反应。
④通常静脉给药,宜慢不宜快,以每分钟不超过60滴的速度静脉滴
注,以免血药浓度增高过快而增加分解过敏可能。
⑤青霉素的副作用中,过敏性休克是致命的,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表
现为脑病及周围神经损害的神经毒性作用易被忽略。
必须打消以往认为青霉
素只要不过敏,就很少有中毒的观念,千万不要大剂量滥用青霉素(包括其它抗生素),必须用时,尽量少用静脉输注,老年人、小儿尤应慎用;此外,还须注意,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合用时,更易引起青霉素脑病的发生。
二、生产原理
(1)青霉素是产黄青霉菌株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发酵产生的。
生产上一般将孢子悬液接入种子罐经二级扩大培养后,移入发酵罐进行发酵,所制的的含有一定
浓度青霉素的发酵液经适当的预处理,再经提炼、精制、成品分包装等工序最终制得合乎药典要求的成品。
(2)青霉素的生物合成受碳源、氮源、终产物、分支途径调控,所以必须人为
创造适宜的环境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配置的各种营养物质比例适宜、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适宜的培养基是从事微生物研究和发酵生产的重要基础。
(3)灭菌: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干热灭菌(烘箱160-170℃,2h);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锅121℃,30min)。
灭菌后的物品随用随打开包装纸。
三、实验材料
(1)菌种:青霉菌菌种
(2)培养基:
LB培养基配方:牛肉膏1g 蛋白胨2g Nacl1g 琼脂3g 葡糖糖4g 配成200ml
液体培养基配方:可溶性淀粉9g、蛋白胨1.2g 、玉米浆2ml、葡萄糖3g、
K2HPO40.15g 、MgSO4·7H2O 0.15g、NaCl0.15g、蒸馏水300ml。
发酵培养基配方:花生饼粉(高温)、玉米浆、葡萄糖,尿素,硫酸铵,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磷酸二氢钠,苯乙酰胺及消泡剂,CaCO3等。
四、实验步骤
1、接种:将灭好菌的LB培养基放入超净台内,将LB培养基倒入无菌试管内,试管摆斜面冷却凝固。
等培养基凝固后,用接种环接取菌种,并在培养基上画S 形曲线接种
2、菌种活化:待接种好的菌吸附在培养基上,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5天。
3、扩大培养:
(1)液体试管培养:将液体培养基倒入试管内,用接种环自斜面试管挑取一环斜面种子菌体,接入试管中。
摇匀后,置培养箱培养。
待培养成熟后,再接入三角瓶培养。
(2)三角瓶液体培养:将液体培养基倒入三角瓶内,用接种环自液体培养的试管挑取种子菌体,接入三角瓶(可接2-3次)。
摇匀后,置摇床培养。
4、青霉素发酵:从三角瓶中接种到发酵罐中,接种量为12-15%。
青霉素的发酵对溶氧要求极高,通气量偏大,通气比控制0.7-1.8;150-200r/min;要求高功率搅拌,100 m3的发酵罐搅拌功率在200-300 Kw,罐压控制0.04-0.05 MPa,于25-26 ℃下培养,发酵周期在200h左右。
前60h,pH5.7-6.3,后6.3-6.6;前60h 为26℃,以后24℃。
5、青霉菌发酵产物初步分离:
(1)预处理及过滤:发酵液放罐后需冷却至10℃后,经鼓式真空过滤机过滤。
从鼓式真空过滤机得到青霉素滤液pH在 6.2~7.2,蛋白质含量一般在
0.05%~0.2%。
这些蛋白质的存在对后面提取有很大影响,必须加以除去。
除去蛋白
质通常采用10%硫酸调节pH4.5~5.0,加入0.05%(质量浓度)左右的絮凝剂的方法,同时再加入0.7%硅藻土作助滤剂,再通过板框过滤机过滤。
经过第二次过滤的滤液一般澄清透明,可进行萃取。
(2)提取:结合青霉素在各种pH下额稳定性,一般从发酵液中萃取到醋酸丁酯时,pH选择在1.8~2.2范围内,而从丁酯相反萃取到水相时,pH选择在6.8~7.4范围内对提取有利。
生产上一般将发酵滤液酸化至pH等于2.0,加1/3体积的醋酸丁酯(简称BA)混合后以卧式离心机(POD)机分离的一次BA萃取液,然
后以NAHCO3在pH6.8~7.4条件下将青霉素从BA中萃取到缓冲液中,再用10%H2SO4调节pH等于2.0,将青霉素从缓冲液中再次转入BA中(方法同前面所述),得二次BA萃取液。
(3)脱色:在二次BA萃取液中加入活性炭150~350g/10亿单位,进行脱色,过滤。
6、青霉菌发酵液效价初步测定
牛津杯法,通过测定抑菌圈大小估算效价
(1)制作金黄色葡萄球菌平板
(2)采用牛津杯法加入青霉菌标准液和提取液。
(3)按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要求对平板进行培养。
(4)培养结束后测平板上抑菌圈大小。
(5)以标准品为对照,估算效价。
五、注意事项
1、发酵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a.碳源--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淀粉水解糖、糖化液进行流加;
b.氮源--常选用玉米浆、精制棉籽饼粉、麸皮,并补加无机氮源;
c.前体--可用苯乙酸、苯乙酰胺, 一次加入量不大于0.1%, 并采用多次加入, 以防止前体对青霉素的毒害;
d.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用量要适度。
2、发酵中灭菌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β-内酰胺环极易破坏而失效,所以不可以
高压灭菌了,否则将导致完全失效。
3、发酵液质量控制
生产上按规定时间从发酵罐中取样, 用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变化来控制发
酵。
生产上惯称“镜检”,根据“镜检”中菌丝形变化和代谢变化的其他指标调节
发酵温度, 通过追加糖或补加前体等各种措施来延长发酵时间, 以获得最多青霉素。
当菌丝中空泡扩大、增多及延伸, 并出现个别自溶细胞, 这表示菌丝趋向衰老, 青霉素分泌逐渐停止, 菌丝形态上即将进入自溶期, 在此时期由于茵丝自溶, 游离氨释放, pH 值上升, 导致青霉素产量下降, 使色素、溶解和胶状杂质增多,
并使发酵液变蒙古稠, 增加下一步提纯时过滤的困难。
因此, 生产上根据“镜检”判断, 在自溶期即将来临之际, 迅速停止发酵, 立刻放罐, 将发酵液迅速送往提炼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