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设计》重要资料内容情况总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绪论

摩尔定律:(P4)

集成度大约是每18个月翻一番或者集成度每三年4倍的增长规律就是世界上公认的摩尔定律。

集成度提高原因:

一是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大约每三年缩小一2倍;二是芯片面积不断增大,大约每三年增大1.5倍;三是器件和电路结构的不断改进。

等比例缩小定律:(种类优缺点)(P7-8)

1. 恒定电场等比例缩小规律(简称CE定律)

a. 器件的所有尺寸都等比例缩小K倍,电源电压也要缩小K倍,衬底掺杂浓度增大K倍,

保证器件内部的电场不变。

b. 集成度提高忆倍,速度提高K倍,功耗降低K2倍。

c. 改变电源电压标准,使用不方便。阈值电压降低,增加了泄漏功耗。

2. 恒定电压等比例缩小规律(简称CV定律)

a. 保持电源电压和阈值电压不变,器件的所有几何尺寸都缩小K倍,衬底掺杂浓度增加忆倍。

b. 集成度提高忆倍,速度提高K2倍。

c. 功耗增大K倍。内部电场强度增大,载流子漂移速度饱和,限制器件驱动电流的增加。

3. 准恒定电场等比例缩小规则(QCE)

器件尺寸将缩小K倍,衬底掺杂浓度增加K(1<

写出电路的网表:

A BJT AMP

VCC 1 0 6

Q1 2 3 0 MQ

RC 1 2 680

RB 2 3 20K

RL 5 0 1K

C1 4 3 10U

C2 2 5 10U

VI 4 0 AC 1

.MODEL MQ NPN IS=1E-14

+BF=80 RB=50 VAF=100

.OP

.END

其中.MODEL为模型语句,用来定义BJT晶体管Q1的类型和参数。

常用器件的端口电极符号

器件名称端口付号缩与

Q (双极型晶体管) C (集电极),B (基极),E (发射极),S (衬底)

M (MO场效应管) D (漏极),G (栅极),S (源极),B (衬底)

J (结型场效应管) D (漏极),G (栅极),S (源极)

B (砷化镓场效应管) D (漏极),G (栅极),S (源极)

电路分析类型

.OP直流工作点分析.TRAN瞬态分析

• DC直流扫描分析• FOUR傅里叶分析

•TF传输函数计算.MC豕特卡罗分析

•SENS灵敏度分析•STEP参数扫描分析

.AC交流小信号分析•WCASE最坏情况分析

• NOISE噪声分析•TEMP温度设置

第二章集成电路制作工艺

集成电路加工过程中的薄膜:(P15)

热氧化膜、电介质层、外延层、多晶硅、金属薄膜。

光刻胶中正胶和负胶的区别:(P16)

负胶:曝光的光刻胶发生聚合反应,变得坚固,不易去掉。

正胶:在曝光时被光照的光刻胶发生分解反应,在显影时很容易被去掉,而没有被曝光的光

刻胶显影后仍然保留。

因此对同样的掩膜版,用负胶和正胶在硅片上得到是图形刚好相反。

N阱和P阱CMOS吉构制作过程:(P21-25)

N阱:1、衬底硅片的选择

MOS集成电路都选择<100>晶向的硅片,因为这种硅界面态密度低,缺陷少,迁移率高,有利

于提高器件性能。

2、制作n阱

首先,对原始硅片进行热氧化,形成初始氧化层作为阱区注入的掩蔽层。然后,根

据n阱的版图进行光刻和刻蚀,在氧化层上开出n阱区窗口。通过注磷在窗口下形

成n阱,注入后要进行高温退火,又叫阱区推进,一方面使杂质激活,另一方面使

注入杂质达到一定的深度分布。

3、场区氧化

首先,在硅片上用热生长方法形成一薄层SiO2作为缓冲层,它的作用是减少硅和

氮化硅之间的应力。然后淀积氮化硅,它的作用是作为场区氧化的掩蔽膜,一方面

因为氧或水汽通过氮化硅层的扩散速度极慢,这就有效地阻止了氧到达硅表面;另

一方面氮化硅本身的氧化速度极慢,只相当于硅氧化速度的1/25。通过光刻和刻

蚀去掉场区的氮化硅和缓冲的二氧化硅。接下来进行热氧化,由于有源区有氮化硅

保护,不会被氧化,只在场区通过氧和硅起反应生成二氧化硅。

4、制作硅栅

目前MOS晶体管大多采用高掺杂的多晶硅作为栅电极,简称硅栅。硅栅工艺实现了

栅和源、漏区自对准,减少了栅-源和栅-漏的覆盖长度,从而减小了寄生电容。硅

栅工艺也叫自对准工艺。

5、形成源、漏区

6、形成金属互连线

P阱:

鸟嘴效应:(P23)

在场区氧化过程中,氧也会通过氮化硅边缘向有源区侵蚀,在有源区边缘形成氧化层,伸进有源区的这部分氧化层被形象地称为鸟嘴,它使实际的有源区面积比版图设计的面积缩

小。

闩锁效应:(P27)

闩锁效应是CMOS集成电路存在一种寄生电路的效应,它会导致V DD和Ms短路,使得晶

片损毁。在CMOS1片中,在电源和地线之间由于寄生的PNP和NPN双极型BJT相互影响而

产生的低阻抗通路,它的存在会使电源和地之间产生大电流,从而破坏芯片或者引起系统错

误。

如图所示,如果外界噪声或其他干扰使V out高于V3D或低于0,则引起寄生双极型晶体管

Q3或Q4导通,而Q3或Q4导通又为Q和Q2提供了基极电流,并通过R W或金使Q或Q2的发射结正偏,导致Q或Q导通。由于Q和Q交叉耦合形成正反馈回路,一旦其中有一个晶体管导通,电流将在Q和Q 之间循环放大。若Q和Q的电流增益乘积大于1,将使电流不断加大,最终导致电源和地之间形成极大的电流,并使电源和地之间锁定在一个很低的电压

(V on+V:ES),这就是闩锁效应。

一旦发生闩锁效应可能造成电路永久性破坏,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防止闩锁效应:

(1)减小阱区和衬底的寄生电阻R W和F S,这样可以减小寄生双极晶体管发射结的正向偏

压,防止Q和Q2导通。在版图设计中合理安排n阱接VDD和p型衬底接地的引线孔,减小

寄生双极晶体管基极到阱或衬底引出端的距离。(2)降低寄生双极晶体管的增益。(3)使衬底加反向偏压。(4)加保护环,保护环起到削弱寄生NPN晶体管和寄生PNP晶体管之间的耦合

作用。(5)用外延衬底。(6)采用SOICMO技术是消除闩锁效应的最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