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81cd85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d.png)
钦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毫针刺法 (2)艾灸 (2)熏洗疗法 (3)中药保留灌肠 (3)换药 (4)二○一三年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术后伤口疼痛、尿潴留等。
二、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中医辨证选穴。
4、毫针操作:确定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及操作者手指消毒,根据实际选择进针方法,进针后行针得气后留针或使用电针治疗仪。
5、治疗过程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晕针、弯针、滞针、折针;有无血肿、气胸等。
6、治疗结束,出针。
7、整理床单,协助衣着,合理安排体位,洗手。
三、注意事项1、病人疲乏、饥饿或有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针。
2、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部位不宜进针。
3、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不宜进针。
4、妇女孕期的禁针部位、穴位(三阴交、合谷、至阴等穴位)。
5、小儿囟门未闭合及头顶腧穴不宜进针。
6、特殊部位腧穴的进针要准确掌握方向、角度、深度、手法等注意事项,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四、疗效评价毫针法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能够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病情,根据中医理论及针灸治疗选穴配穴,运用不同的行针手法,或补或泄。
在肛肠科疾病治疗中,针灸对痔疮出血、疼痛、脱出有良好疗效,在术后伤口疼痛、尿潴留、大便嵌顿等方面均有良好疗效。
艾灸法操作规范一、适应症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二、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核对姓名、诊断,与患者解释,交待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
2、取合理体位,松解衣着,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定穴: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
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根据病情使用补泻方法。
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约距皮肤3~5cm)。
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68f5513aef8941ea66e0576.png)
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一、枯痔技术枯痔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也是一种腐蚀疗法,目前国内有两种方法,即:1.枯痔散疗法适用于Ⅲ期内痔和嵌顿性内痔的治疗;2.枯痔钉疗法又称插药疗法,适用于Ⅰ、Ⅱ期内痔和粘膜无明显增厚的Ⅲ期内痔的治疗。
【操作方法】取侧卧位、痔团脱出后,用纱布和手指压痔根部,将痔固定,在齿线上2毫米插钉,插入深度0.8—1.0厘米,不可插入太深而损伤肌层;太浅在粘膜下,容易滑脱,插钉间距0.2—0.4厘米,插钉数目按痔大小不同,一般每痔插入2—6支不等,一次总量不超过20个半支为宜。
药钉在粘膜面留1—2毫米。
术毕将内痔复位,肛门内注入少量抗菌软膏。
要求24小时内不排便,2—3日肛门有坠胀不适感,对砒敏感者,可有腹痛、腹泻、发热、皮疹等毒性反应,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由于枯痔钉内含有枯矾,插钉后容易引起出血,所以要注意痔坏死脱落时有无出血等并发症。
【注意事项】(1)施术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每次注射前都须涂以l∶1000新洁尔灭溶液于进针处。
应选25号细针头以防止注射后针孔出血,进针后应先抽回血,注射时宜缓慢进行,进针深浅要适度,太浅则痔核不易腐蚀,太深易伤及尿道(近前阴处痔核)。
进针针头不可在痔核内各方乱刺,以免过多损伤血管引起出血,致痔核更加肿大,增加局部液体渗出,延长痔核干枯的时间。
退出针头前再在粘膜下注射少许药液,缓慢退出,可以防止针孔出血。
(2)上枯痔散期间,要注意痔周围组织的防护。
可用棉花敷料填嵌于痔核周围,以防药末散落痔核之外,引起周围皮肤红肿糜烂。
痔核坏死脱落前后,容易发生出血,可用棉花、明胶海绵蘸枯矾粉外敷,棉垫加压,丁字带固定,或缝合止血。
(3)含砒枯痔散毒性大,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否中毒反应。
如出现头痛、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则停止敷药,并内服绿豆米仁汤解毒。
(4)一期内、外痔,肛周有急性感染、湿疹,或伴有泻痢、腹腔肿瘤、严重肺结核、高血压、肝脏病、肾脏病、血液病的患者及临产期孕妇等,均不宜用本法治疗。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b603e79f46527d3240ce09c.png)
肛肠科中医特色诊疗方法一、外治法1.隧道法治疗肛瘘适用于单纯性高、低位肛瘘,病程长,瘘管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者。
优势特色:该法治疗彻底,治疗肛瘘有效地保护了肛门内、外括约肌,治愈率高,病程短,患者痛苦小,无1例并发症的发生。
实践证明此法明显优于西医肛瘘切除术。
操作方法:在鞍麻下,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
先以探针自外口经瘘管由内口探出,并将探针留置瘘管内。
再以外口为中心做一长约2~3cm的放射状梭形切口,仔细锐、钝性分离与管壁粘连的括约肌组织,完整切除瘘管。
如为两条以上的瘘管则分别处理。
如遇内口位于直肠环上缘,则将瘘管分离至距内口开口0.5cm处结扎切除。
注意切至内口创面不宜太大,充分结扎止血。
术后使用拔毒膏祛腐生肌以利伤口愈合。
2.指扩法治疗肛裂适用于肛裂Ⅰ~Ⅲ度。
优势特色:简便易行,无需复杂设备,痛苦小,费用低且治愈率高,治愈率可达95%以上,便于推广。
操作方法:截石位,麻醉满意,肛管松弛后,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双手食指伸入肛门,深度达第1、2指间关节处为宜。
背向牵拉(3-9点、6-12点)持续15分钟至肛管可容纳4指时,将双手食指伸入继续做背向牵拉5分钟,以肛管栉膜区纤维狭窄环消失方可。
操作过程中切忌暴力,防止肛管皮肤及直肠粘膜撕裂。
术后使用九华膏、生肌玉红膏以利伤口愈合。
3.注射固脱、出口指扩配合痔炎灵浓缩液内服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我科从2005年1月至今采用注射固脱、出口指扩配合痔炎灵浓缩液内服治疗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型便秘患者410例,其中男23例(直肠内套叠),女387例(直肠前突伴直肠远端内套叠),年龄30-65岁。
治愈358例,治愈率87.3%,显效5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5%。
优势特色:注射固脱配合中药内服使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愈变成可能,尤其口服痔炎灵浓缩液(院内制剂)清热利湿、润肠通便,使中气下陷得以提升,扶正固本使肠蠕动功能得以恢复正常,故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体征减轻,大便困难得到解除。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07fb12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f.png)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是中医学在外科领域的应用,通过中药、针刺、推拿、拔罐等手段,达到治疗外科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针对中医外科特色技术的操作规范做详细介绍。
一、中药外敷1.选药:应根据病情和阴阳气血的辨证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外敷。
2.药物煎制:经常使用的中药有绿豆、黄连、板蓝根、地黄、金银花、白芷等,药物应放于干净的锅中煎煮,并过滤去渣。
3.操作步骤:将煎好的药液温度降至适宜的温度,涂于患处,并用纱布固定,每日2-3次。
4.注意事项:选择中药应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必要时应咨询中医师。
对于过敏体质者应用前应做皮试。
外敷中药时应注意避免药液溅入眼内。
二、针刺1.选择穴位:选取合适的穴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中医辨证进行,常用穴位有三阴交、曲池、合谷、内关等。
2.操作步骤:(1) 长针小络:按穴位选好针刺位置,用雪铁龙针自上而下刺入皮肤深约0.5cm,使针体穿透皮下层,然后以10-15度角度穿透肌肉层,发针后应有胸闷、发汗、气促等针感。
保持针头塞入皮下,每日夜间一次,连续穿刺7-10次。
(2) 短针小络:按穴位选好针刺位置,用短针钻刺入皮肤下约0.2-0.3cm,具有保守、无微创和卫生的特点。
穴位选取口和机能干预等方面常用。
单次穿刺不超过5分钟,每日不超过3次。
3.注意事项:操作需要技术熟练且具有一定中医理论知识。
针头应保持清洁卫生,每次使用后应消毒。
对穴位、方向、深度等都应谨慎把握,不可盲目针刺。
对于心血管疾病、血液病、低血糖症等患者,应慎重选择。
三、推拿1.操作步骤:(1) 先让患者取下衣物,躺平后后背、腰部和四肢部位加以按摩。
(2) 以汉柏手、掌磨和拨筋法为主。
(3) 注意按摩手法和力度,深浅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
(4) 按摩20-30分钟,每日1-2次。
连续按摩5-7日。
2.注意事项:按摩前应询问患者病情是否适合推拿治疗,对于孕妇、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患者予以禁止。
按摩师应穿着清洁整齐的衣服,双手要清洗干净,对于不同的疾病按摩手法应该不同,不能盲目按摩。
肛肠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
![肛肠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5223f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e.png)
肛肠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chnical operations in the field of proctology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edical procedures. 肛肠科技术操作规范对于保障医疗程序的安全性和疗效至关重要。
First and foremost, a standardized operating procedure helps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human error during medical procedures. 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在医疗手术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失误的风险。
Moreover, it provides a clear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erforming medical procedures, which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consistency and quality in patient care. 此外,它为进行医疗程序提供了清晰而系统化的方法,这对于保持患者护理的一致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In addition, standardized technical operations in proctology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by streamlining processes and reducing the likelihood of complications. 此外,肛肠科技术操作规范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效率,通过简化流程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Furthermore, it promotes a culture of safety and accountability amo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s adherence to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helps to prevent medical errors and adverse events. 此外,它在医疗专业人员中推广了一种安全和责任的文化,因为遵守标准化程序有助于预防医疗错误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中医肛肠科操作规程(3篇)
![中医肛肠科操作规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d2997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f.png)
第1篇一、概述中医肛肠科操作规程是指在进行中医肛肠科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依据中医理论和方法,对各项操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规定。
以下为中医肛肠科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二、操作前的准备1. 诊疗环境:确保诊疗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
2. 设备与药物:准备必要的诊疗设备,如手术床、器械、敷料、消毒用品等。
同时,准备好相关药物,如中药、外用药等。
3. 患者准备:向患者介绍诊疗过程、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三、诊疗操作1.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中医理论,明确病因、病机、证候,制定治疗方案。
2. 治疗操作:(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证候,开具中药处方。
煎煮中药时,注意火候、时间,确保药效。
(2)针灸治疗:选取合适的穴位,运用针刺、艾灸、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
操作过程中,注意手法、力度、时间等。
(3)外用药治疗:根据病情,选用适宜的外用药,如膏药、散剂等。
涂抹或敷贴时,注意药物浓度、范围、时间等。
(4)手术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3. 护理操作:(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伤口愈合情况等。
(2)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情绪。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4)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四、操作后的处理1. 患者休息:治疗后,指导患者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 伤口护理: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如有渗血、感染等情况,及时处理。
3. 药物护理:根据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患者药物治疗。
4. 出院指导: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饮食、运动、复查等。
五、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中医肛肠科手术制度
![中医肛肠科手术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fc64e1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d.png)
中医肛肠科手术制度一、手术分级制度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风险程度和技术要求,中医肛肠科手术实行分级管理。
手术分级标准由医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调整。
二、医师资格要求从事中医肛肠科手术的医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医师资格,并通过医院组织的相关培训和考核。
医师应熟练掌握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手术操作技巧,确保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应对患者全面负责,确保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诊疗过程连贯、有序。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首诊医师应及时组织会诊,明确手术方案,并与患者或其家属充分沟通。
四、手术告知制度医师应在手术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告知手术的目的、风险、预期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患者或其家属应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明确表示同意手术并承担相应风险。
五、手术操作规范医师应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范进行手术,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手术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六、贵重药品与检查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药物和检查项目,避免不必要的贵重药品和检查。
使用贵重药品或进行特殊检查时,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原因,并征得同意。
七、术前谈话告知医师应在手术前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谈话,就患者的病情、手术方案、手术风险等进行详细解释和沟通,确保患者或其家属对手术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八、手术记录与签字医师应在手术后及时完成手术记录,详细记录手术过程、术后处理和患者情况。
手术记录应由主刀医师签字确认,确保手术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九、泄露病情禁止医师应严格遵守医疗保密制度,不得泄露患者的病情和隐私。
对于涉及患者隐私的信息,应做好保密工作,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以上制度是中医肛肠科手术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医师和患者应共同遵守,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医院应加强对手术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不断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肛肠科肛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肛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33cb0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d.png)
肛痿肛痿,是肛门痈的继发病,由于瘦道内有炎性肉芽组织,肛窦部有原始感染病灶,因此经常化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必须进行切开、挂线等有效治疗。
【诊断】望诊:可见肛周有屡口,一个或多个;指诊应检查屡道的长短、粗细、行径及其内口部位,同时作肛门指检、银针探查,看是否能够贯通内口,亚甲蓝染色探测内口是否存在,也可作手术前的病灶染色,必要时可作碘油造影和活检。
1低位单纯瘦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即肛门直肠环下方),内口在肛窦部位(齿状线附近)的单支痿管。
2 .低位复杂髅管道在外括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部位,外口和管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3 .高位单纯屡仅有一支管道,行径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屡管穿越肛门直肠环上方),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4 .高位复杂痿有两个以上管道或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治疗】一、疹管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或低位复杂性肛瘦,以及高位肛瘦的低位部分。
手术方法:局部常规准备,1%普鲁卡因液局麻,而后用银针仔细探查痿道,贯通瘦道的内外口,用剪刀沿银针将肛瘦剖开,并将管壁剪平成V形。
另一手术方式,是将银针二端提起,沿疹道两侧底部全部剥离。
屡道手术成功的关键,不在管壁清除得彻底与否,而在于有否残存支道和内口是否彻底清除。
手术后创面,应仔细止血,外敷生肌散加油布加压固定。
术后处理:术后照常或减量饮食,24〜48小时开始排便,便后温开水洗创面,而后清除创面污物,消毒换药。
如有肉芽组织或创缘皮肤增生,可给腐蚀剂外敷或直接修除,创面约于2周左右愈合。
二、肛疹挂线疗法挂线对各种类型的肛疹都有效。
但由于挂线后的疼痛较切开为重,疗程较切开为长,因而适应证仅限于高位肛疹的高位部分。
挂线技术操作:取银针在探孔上系丝线,而后自疹孔慢慢探入瘦道,仔细寻找原始内口,拉出探针,丝线已由内口或外口进入瘦道,而后丝线的一端嵌入另端的双股中,握紧前端丝线,用力由瘦口内拉出。
这样丝线成为双圈,收紧,打上活结即成。
2~3天紧线一次。
肛肠科操作规程
![肛肠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55c417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6.png)
肛肠科操作规程1. 引言肛肠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肛门和直肠相关疾病。
操作规程的制定和遵循能够确保手术流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肛肠科操作规程的指南,帮助医务人员正确进行肛肠科手术。
2. 手术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2.1 准备手术室•清洁手术室,确保无尘、洁净。
•根据手术类型,确认手术室内是否需要特殊设备或器械。
•准备消毒液和工具,对手术室进行消毒。
2.2 准备手术器械和材料•根据手术类型,准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材料,如刀片、缝线等。
•对手术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准备合适的麻醉药物。
2.3 准备患者•患者入院后,进行体格检查和病史了解,评估手术适应症。
•清洁患者术前手术部位,进行必要的防菌处理。
•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禁忌手术的情况。
3. 手术操作流程在进行肛肠科手术时,医务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顺序进行,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3.1 术前准备•患者入手术室后,完成术前准备,包括患者安全检查和手术部位标记。
•医务人员出示手术室进驻和手术过程的相关单据,确认患者的身份和手术类型。
3.2 麻醉•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麻醉师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给予患者麻醉药物,确保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3.3 手术操作•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操作方式和器械。
•医务人员根据手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注意无菌操作,确保手术部位无感染。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手术规程,避免手术风险。
3.4 手术结束及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给予患者适当的止痛药物和抗生素,防止感染和减轻术后疼痛。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注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4. 手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护理工作,以促进恢复和预防并发症。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e5f27c028ea81c758f578f4.png)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1、中药贴敷治疗: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2、箍围法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
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散;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散。
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
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
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
肛肠科操作规程
![肛肠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3a1062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0.png)
肛肠科操作规程肛肠科操作规程一、准备工作:1. 了解患者病情和病史,包括症状、疾病诊断、手术史等。
2. 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3. 准备必需的器械和消毒物品,确保操作能够顺利进行。
4. 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预期效果,并征得其同意。
二、操作步骤:1. 患者的体位应选择便于操作的仰卧位或侧卧位。
确保患者舒适并充分暴露操作部位。
2. 使用无菌手套,进行手部消毒,并注意洗手和穿戴手套的顺序。
3.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肛门局部的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操作区域的卫生。
4. 对于需要进行直肠检查的患者,可以使用肛门指诊或直肠镜等器械,进行直接触诊或直视检查。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缓慢、轻柔地进行,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疼痛。
5. 对于需要进行肛门或直肠活检的患者,应准备好活检钳子和活检器械,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在操作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活检位置和取材方式,并注意避免出血或损伤患者。
6. 对于需要进行肛门或直肠大便灌洗的患者,应准备好大便灌洗器、灌洗液和防漏装置等器械,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和灌洗效果,并注意灌洗液的温度和流量控制,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伤害。
7. 对于需要进行肛门或直肠手术的患者,应准备好手术器械、麻醉药物和手术器械包等,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手术区域的无菌操作和术中出血的控制,避免感染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8. 操作结束后,进行手部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其对于使用过的器械需要彻底清洗和消毒。
三、注意事项:1. 操作前要对器械和消毒物品进行准备,避免操作中的中断和延误。
2. 在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舒适,避免患者感染和疼痛。
3. 对于患者的不适和疼痛要及时进行关切和处理,采取措施减轻其痛苦。
4. 操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和步骤,保证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5. 操作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器械和清洁工作区域,确保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便秘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便秘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8e34b7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5.png)
西安马应龙肛肠医院便秘科中医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目录第一节中药保存灌肠疗法 (2)第二节中药坐浴疗法 (3)第三节中药涂擦疗法 (3)第四节中药贴敷疗法 (4)第五节中药直肠滴入疗法 (5)第六节中药塌渍疗法 (6)第七节小针刀治疗术 (7)第八节穴位注射术 (8)第九节针刺术 (9)第十节灸法 (14)第十一节耳穴埋豆疗法 (15)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具体内容第一节中药保存灌肠疗法【适应症】用于治疗和缓解各种大肠疾病引起慢性腹泻、便秘、腹痛等临床症状,肛肠术后下坠、憋胀、疼痛等诸不适。
【禁忌症】皮肤过敏者禁用。
【术前评估】1.当前重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肛周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限度。
4.告知:肛门周边也许出现疼痛。
药物有污染衣物的也许。
不同药物的气味也将产生刺激。
【术前准备】1.物品准备细肛管一根、50-100ml注射器、弯盘、橡胶布、治疗巾、石蜡油、棉签、水温计、便盆、中药温度在39℃-41℃。
2.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操作方法及程序】1.协助患者取侧卧屈膝位,暴露臀部,并抬高10cm,注意保暖。
2.铺治疗巾,胶布固定,用棉签给予细肛管及肛周涂石蜡油以润滑并排气。
3.插管注药:1)一般保存灌肠时应缓慢插管,直至15cm左右,缓慢注入药液约100ml左右,压力不超过30cm。
2)肛肠术后患者插管约5-8cm,注入药物约10ml左右。
4.观测有无外漏,灌完后拔除肛管,按揉肛周,局部清洁解决。
5.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床单,使患者安顿于舒适体位。
6.整理所用物品,作好记录并签字。
【注意事项】1.肛肠术后患者目的在于缓解肛管局部症状,宜使药物作用于局部,故插管不宜过深,注药不宜过多,防止引起逆行性感染。
2.灌肠时如出现患者不能耐受,停止用药,及时报告医师配合解决。
3.嘱患者变换体位,尽量保存时间长。
第二节中药坐浴疗法【适应症】合用于所有肛门直肠病【禁忌症】妇女月经期、妊娠期。
肛肠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
![肛肠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3d1c6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1.png)
肛肠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
一、操作规范
1. 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操作规程,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2. 尊重病人隐私,保护病人人身权益。
3. 认真执行医嘱,如实记录病情观察。
4. 保持操作区域清洁卫生,正确使用消毒设备。
5. 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保证操作流程规范。
6. 关注患者感受,及时疏导并给予心理安慰。
二、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
a.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
b.检查生命体征,评估手术风险。
c.确认手术器械、设备和用品准备就绪。
d.嘱患者术前清洁肠道。
2.手术过程
a.为患者实施全身或局部麻醉。
b.采取适当体位并消毒手术区域。
c.按规范操作步骤进行手术切口、separaten及引流等操作。
d.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3.术后护理
a.监测并及时处理手术并发症。
b.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及活动。
c.处理并护理手术切口。
d.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指导。
e.定期随访和复查。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掌握止血、预防感染等急救措施。
3.详细记录手术及病程观察。
4.加强与患者沟通,解除其心理顾虑。
以上是肛肠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的一个简要介绍,重点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医护人员按此规范有序开展工作,可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一、艾灸法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
(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
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
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
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
(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艾)6(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7)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
先灸头顶、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
:艾条灸操作规程 1、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洗手。
、评估:全身情况、局部情况、对疼痛的耐受性、心理状态、健2 康知识、环境。
、备物:治疗车、治疗盘、艾条、火柴、酒精灯、棉签、弯盘、3 小口玻璃瓶、必要时备小毛巾、大毛巾、屏风。
、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法、解释过烫或疼痛4请告诉我。
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5、定穴:根据医嘱,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6、施灸:温和灸,手持灸条点燃一端后,对准腧穴,距皮肤2-3cm 垂直进行熏烤,问病人感到温热舒适但无疼痛感为度,随时弹去艾灰,一般每处5-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7、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衣被。
8、灸毕:将艾条投入小口玻璃瓶内彻底熄灭艾火,根据情况清洁局部皮肤。
9、整理:协助病人整理衣着,合理安排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及床单元,归还原位,洗手。
10、记录:护理记录单上相应时间栏内记录床号、姓名、施灸腧穴、部位、方法、反应、无烫伤、皮肤稍起红晕、时间、签名。
.二、中药熏洗:1、目的: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消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适应症:痔、肛裂、肛漏、肛痈、肛门湿疹及肛周瘙痒症等肛门疾病。
3、禁忌症:女性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4、注意事项:(1)、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室温宜在20-22℃。
(2)、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60℃,年老、儿童反应差者不宜超过50℃以防烫伤,浸渍的温度不可过凉,过凉起不到治疗作用。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浸渍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变叉感染。
中药熏洗法操作规程:1、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
2、物品准备:熏洗药液、熏洗椅、治疗巾、纱布、生理盐水棉球、弯盘、胶布等。
3、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诊断、解释、适应体位、充分暴露熏洗部位、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清洁皮肤: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4.5、观察:熏洗部位有红、肿、痒反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6、熏洗:将药液倒入药箱中,根据仪器操作流程先熏蒸后冲洗,每步10-15分钟。
7、固定:熏洗完毕后,擦拭药液,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8、整理:协助患者衣着,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9、记录:根据医嘱,详细记录熏洗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字。
三、塞药法、目的:将药物塞入肛门直肠内,以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1 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2、适应症:痔、肛漏、肛痈等肛门疾病等。
、禁忌症:孕妇禁用塞药。
3、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1)4、注意事项:(、在伤3))(2、应选择便后换药或临睡前塞药。
(室温宜在20-22℃。
、操作时戴上手套,用4)口部位进行塞药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 完即弃。
、塞药时动作要轻柔,药物推进应缓慢。
56、操作中严密观察病人,病人如有特殊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塞药法操作规程:1、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塞药部位的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
2、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卡、药物(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痔疮栓、九华膏、化痔栓、肛泰栓等)、纱布、碘伏棉球、弯盘、胶布等。
3、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诊断、解释、侧卧体位、充分暴露肛门、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4、清洁皮肤:以碘伏棉球擦洗肛门及周围皮肤。
5、观察:肛门有红、肿、痒反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无阻力时3-4cm、塞药:将药栓及药膏缓慢轻柔塞入肛内约6.可停止。
7、固定:以胶布、治疗巾固定,松紧适宜,美观而牢固。
8、整理:协助患者衣着,舒适体位,整理床单,清理用物。
9、记录: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敷药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字。
四、中药保留灌肠通过肠黏,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目的: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1、达到治疗目的。
膜吸收, 、适应症:肛窦炎、结肠炎以及高热降温。
2 、禁忌症:急腹症、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患。
3②中药注意腹部保暖。
4 、注意事项:①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③药液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41温度应保持在39℃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产生强烈便意,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④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并且药对所使用药物刺激性强的病人可选用较粗的导尿管,段时间,,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以提高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1、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
查看医嘱并转抄。
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2、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的中药煎剂200ml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细、粗肛管各一根、弯盘、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纤、胶布、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水温计、石腊油、剪刀、便器、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套C)查对,将药液倒入灌肠瓶中3、配液:测温度(38--41°网套插一次性输液器贴治疗卡于瓶上。
4、推车至病房: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
松被尾,输液架移近床旁。
5、病人准备: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80°角,臀部靠近床沿,用小枕抬高10cm,铺橡皮单、治疗巾于臀下,盖被,注意保暖。
6、灌肠:挂灌肠瓶(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
开包取弯盘放于治疗盘中,润滑肛管前端15—20cm后放在弯盘中,备胶布于治疗盘边缘,拿弯盘、卫生纸放于床旁。
排气,连接肛管,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腰部下。
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15—20cm(指导深呼吸、哈气),松制水夹,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滴),固定肛管,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7、灌肠毕:夹紧制水夹,撕胶布,用卫生纸包住肛管,血管钳夹肛管缓慢拔出置于弯盘中,分离肛管,按揉肛门。
8、整理:撤弯盘于车下,盖被。
肛瓶放车下,移开输液架,撤橡皮单、治疗巾于车下。
助病人平卧、穿裤,臀下枕头1h后撤。
整理床单元,交代注意事项,嘱休息1h后再排便。
开窗,撤屏风。
整理用物,擦盘、车,洗手。
9、记录:药液量,滴注过程中是否通畅,病人的反应,时间,签名。
.五、毫针刺法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及肛门疾病术后疼痛、尿潴留、粪嵌塞等症。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毫针刺法操作规程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如:a.肛门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整理:协助患者整理衣着,然后整理用物,归还原位。
10、记录:记录床号、姓名、针刺时间、穴位名、患者反应、签名。
四、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