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合集下载

唐诗中的写景手法与描写技巧

唐诗中的写景手法与描写技巧

唐诗中的写景手法与描写技巧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的唐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在许多唐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多样的写景手法和描写技巧,它们使读者能够在心灵中重新感受到那些瑰丽壮美、精致细腻的自然风景。

本文将探讨一些主要的写景手法和描写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唐诗。

1. 比喻与象征比喻和象征是唐诗中常见而重要的写景手法。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其他事物相类比或象征化,诗人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界背后潜藏的哲理和情感。

例如,在王之涣《登鹳雀楼》中,他用“白日依山尽”来比喻太阳落山,“黄河入海流”则象征大时代变迁。

这种巧妙而富有想象力的表述方式使得读者对于自然风光产生更多的联想与感知。

2. 象征意象唐诗描写自然景物时常用一些特定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代表着一种情感、思想或主题。

例如,李白在他的《静夜思》中使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形象来表达孤寂和思乡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九州生气恃风雷”则象征着国家繁荣富强。

通过运用这些象征意象,诗人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3. 对比与对立对比与对立常被用于唐诗中的写景描写,它们可以增强描述效果,使景物形成更生动的对比,并突显出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例如,在杜牧的《秋夕》中,他通过对比“银烛秋光冷画屏”,将温暖与寒冷、繁华与寂静相互对立起来,创造出了一种厚重而忧伤的氛围。

这种巧妙地利用对比手法使得诗作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4. 描写细节唐诗中的描写细节是其独特之处,通过对景物细微之处的描摹也能营造出强烈而深入的印象。

诗人们常常用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种感官来描述自然界的美丽与多样性。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用“青天白日满眼目”、“游人寻梦入花叶”等生动而细致的描写语言勾勒出了登高望远时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这种注重描写细节的技巧能够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然景物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5. 抒发情感最后,唐诗中的写景手法和描写技巧往往与抒发情感相结合。

古诗词常见写景方式

古诗词常见写景方式

古诗词常见写景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高考语文 古诗表达技巧 教案

高考语文  古诗表达技巧  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目录1.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1)|比喻2.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2)|用典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3)|对偶4.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4)|比拟5.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5)|借代6.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6)|夸张7.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7)|互文8.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8)|列锦9.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9)|叠字10.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0)|比兴11.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1)|虚实结合12.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2)|动静结合1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3)|细节描写14.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4)|对比15.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5)|衬托16.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 写景方式八个结合17.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7)| 借景抒情18.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8)|托物言志19.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9)|借古抒怀20.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0)| 借古讽今21.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1)|抑扬22.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2)|重章叠句2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3)|起承转合24.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4)|卒章显志25.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5)|前后呼应26.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6)|五组易混表现手法27.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4)|分析结构手法题28.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5)|分析修辞手法题29.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6)| 分析抒情手法题30.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7)| 分析描写手法题高考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1)比喻修辞比喻也叫打比方,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的比喻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彩,且大都具有新颖贴切的特点。

一、比喻的类型比喻句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三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会因比喻形式上的差异而不同时出现。

从形式上分,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比兴等。

明喻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白描1、正侧结合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指有直接描写“主要景物”,同时也描写“主要景物”旁边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目的是为了使“主要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前两句直接描写柳树。

后两句写垂柳生长之地。

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后面句是侧面描写,这就是正侧结合。

目的“要说柳树好”。

手段“先正面说柳树好,再侧面说柳树生长的环境太差,以此来说明柳树特别好。

”暗示:别的树长在好的环境,它的好,不是真的好。

在日常生活中,“正侧结合”的运用非常多,虽然不是用于写景,但原理与效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高考状元”总是与“家境贫寒”绑定在一起的;成功企业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是“白手起家”。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有动态的景物描写,也有静态的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也是与衬托相关的。

通常主写的都是“静景”,写“动景”都是为了衬托“静景”的。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动静结合,尽管只是文字,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

“竹喧”“莲动”,也都是动景,写这个动景,却似乎告诉我们另外的静景:山不静能听到竹喧吗?水不幽能感觉到莲动吗?图书馆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类似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针掉地上”是动景,其作用是衬托“很多人在图书馆里非常安静”这个静景。

3、声色结合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写景时有声音的描写与颜色的描写。

前两句看似很普通,“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涉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画面绚丽多彩。

黄鹂在翠柳上的“鸣”,是声的描写。

一派愉悦的景象,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优美的意境。

例谈古诗中写景的技巧

例谈古诗中写景的技巧

例谈古诗中写景的技巧在我们所学的古诗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

细细品味这些千古佳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方法技巧,同样可以应用于我们的作文之中。

一、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有这么几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意思是说:八月洞庭湖积水上涨,与湖岸齐平,辽阔如镜,蓝天映照湖中,天水一色,混为一体。

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声如万鼓齐鸣,震撼着岳阳城。

这样的景致,就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

它把诗人见到的洞庭湖水天相接的情景形象地写了出来。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博大浩瀚,一眼望去,水连天,天连水,大有吞吐太空的气势。

以蓝天含于湖内,突出湖面宽阔无垠。

用波撼岳阳城,说明湖水连连而致,水势波涛汹涌。

二、大处着眼,描写壮阔场面。

唐代大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的名句。

它的意思是:出三峡以后,随着平原的出现,山岭逐渐消失,长江就奔流在辽阔的原野上了。

这两句诗没有写某一处的景象,而是从大处着眼,写出了一派壮阔的气象,那连绵不断的巴山,至荆州始断;那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面逐渐放宽放大。

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开阔而丰美的诗意空间。

三、小处落笔,精绘动人细节。

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称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北固山下镇江周围的水面辽阔如海,在黑夜将尽未尽、天光还未全明之时,一轮红日从江心冉冉升起,说明江上日出早。

江南春来,新年未到,已有一丝春意,从景物上来说是江春,从时间上来说却是旧年。

生活中的寻常事,一经锤炼,极富韵味。

诗人从小处落笔,精绘细节,一个“生”字,一个“入”字,全用动态描写,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境界壮阔、奇丽,而时光流逝的感觉,客子异乡的情思,也全在景象之中透露出来。

四、赤橙黄绿,描绘缤纷世界。

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分析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分析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分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其中,写景描写是古代诗词中的一大特色,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入手,分析其特点和艺术手法。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首先,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诗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美丽而真实的自然世界。

例如,苏轼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古人村。

”这里的“牛渚西江夜”描绘了江边的夜晚景色,而“青天无片云”则给人以广袤无垠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江边的夜晚,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

其次,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意境表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诗人将读者带入到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意境中,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还注重对自然景色的音韵表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运用音韵的手法,使诗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运用了双音节的韵脚,使整首诗词具有了明快的节奏感。

通过音韵的运用,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意境表达和音韵运用,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使诗词具有了深邃的内涵和艺术的魅力。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一、描写顺序:1.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例: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2.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二、多感官写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

(例: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三、色彩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的色彩感。

1.色彩的组合:将接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色彩对比: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

(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动静处理:即描写具体静态特点又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得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副画面中。

1.化静为动,以静写动:使整个画面变成静态表现环境的静谧安适。

(例:遥看瀑布挂前川。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更能突出环境的清幽。

(例:三五银蛇,原驰蜡象。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既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虚实结合1.实景:眼前之景。

2.虚景: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等。

六、正侧面描写: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侧面景物写起。

(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六、对比:色彩、动静、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例: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八、白描:用朴素平实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

(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在古代诗歌中,写景常常是诗人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自然界的描绘,诗人们将景物与人情、思想、感情相结合,达到意境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着重讨论古代诗歌中的几种常见的写景手法。

一、借景抒怀借景抒怀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达手法。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倾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心情、忧伤或欢愉与之相融合,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哲思的思考。

二、写物寓情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手法还包括写物寓情。

诗人通过对特定的物象的描绘和抒发,来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这些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可以通过不同的物象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用银烛和画屏代表家庭团圆和温暖的氛围,通过对这些物象的描绘来表达对节日的期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以景映情以景映情是一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衬托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手法。

诗人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绘,来凸显自己的情感或者对特定主题的思考。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的下半部分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风雨楼阁现金声,器宇轩昂世不同。

”通过对登高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大抱负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以光照喻以光照喻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人们通过对阳光、月光、灯光等不同光源的描绘,来比喻人情、生活或者思想等不同方面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将故乡的思念和无尽的边疆之情相结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效果和意义。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二、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剖析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剖析

七、意象组合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 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 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 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 行辛苦。
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四、衬托 正衬(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反衬(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 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 “沉舟”、“病树”这些景物表现新生事 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对未来充满信心,有 着积极向上精神。 以哀景写乐情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三、六结合 形声色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 结合,正侧结合、远近高低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形声色结合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三、六结合 形声色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 结合,正侧结合、远近高低结合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花下成千成面的蜜蜂嗡嗡地闹 着…… 虚写、侧面描写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虚实结合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三、六结合 形声色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 结合,正侧结合、远近高低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 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 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 诗人运用白描写法,简洁明了,层次分明, 写景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 夜归人”的画境。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喻抒情:以比喻的方式来抒发情感,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把春风绿江南岸比作明月,表达出思乡之情。

2.抽象描写:用抽象的形式来描写景象,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拟汪伦送给自己的情义。

3.具体描写:以具体的形象来描写景象,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用春花秋月来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象。

4.象征描写:用象征的形象来描写景象,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用烟笼寒水月笼沙来描写秦淮近酒家的景象。

古诗写景手法总结

古诗写景手法总结

古诗写景手法总结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其中,写景又是古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题材,在古诗作品中,写景是表达诗人感受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借助万物无声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下面来介绍一下古诗写景手法总结。

一、描写万物的生命力描写万物的生命力,是古诗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古诗中常常用诸如山、水、花、树等大自然元素作为短小精悍的写景媒介,使得写景更具有生动感和形象感。

如李白在《将进酒》中所提到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生命力和人类的无力。

又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到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句,则描绘出寂静冷清的山间江河之美,让人感到一种宁静、舒适和清醒。

二、通过对比形成美感在古诗中,经常通过对比来进行景物描写以形成美感。

对比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两种事物并列,而更多地是通过对比来衬托彼此,强化景物写意;同时也运用对比来加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通过与西北的临安对比,表达了自己放浪天涯的豪情,也使海岸线的壮阔更为显著。

又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叙述:“水调歌头·满庭芳”:“蜡烛昏罗帐,琵琶动银筝。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这一句,通过黑暗和清新、粗俗和高雅等对比,使这句话凸显了丝丝温情和强烈的民间色彩。

三、借助色彩来烘托景象在古诗中,通过色彩描写来烘托景象,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法。

对于色彩的运用,是通过亮度、饱和度来传递表达感受,而且能够强化写作完成作品的情感效果。

例如,在《滕王阁序》中,王勃提到了“红楼梁巨眼”,可以想象到的墨蓝色后面是那耸立的红楼,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所表现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一句,通过对于百花的颜色描述,表现出无力的东风,也使余香甚至花瓣残落的美感得以更深刻地体现。

古代诗词的写景技巧

古代诗词的写景技巧

古代诗词的写景技巧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更是独树一帜。

古代诗人通过精湛的写景技巧,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就古代诗词写景的技巧进行探讨。

一、“景”字的运用:古代诗词中,经常使用“景”字来描绘美景,这是一种常见而巧妙的方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景”字巧妙地将壮丽的山河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对比手法:古代诗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来夸张地描述景色,常以对立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景物更加突出。

宋代诗人苏轼《赤壁怀古》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通过对比战火纷飞的景象与静谧的春光,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英雄的赞美。

三、借景抒怀:在古代诗词中,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了这一技巧:“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梭,未能好好感受生活。

正是看到了黄河流入大海的壮观景象,才引发了对自身命运的深深感慨。

四、借物言志:古代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往往借助自然万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种“物我合一”的手法给诗词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微雨湿芳草,烟波与天平。

”通过“微雨湿芳草”和“烟波与天平”形象地描绘了元夕夜晚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来描绘景色,使其更加生动活泼。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通过将枯槁枝叶与离别的心情相比,使描写更加贴近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古代诗词中,优秀的诗人通过巧妙运用写景技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妙与壮丽,体会到诗人深情和内心的独白。

中国古诗词是如何写景的,能否具体举例说明?

中国古诗词是如何写景的,能否具体举例说明?

中国古诗词是如何写景的,能否具体举例说明?(一)顺序。

写景是具有顺序的,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等等,也就是说古人写景是具有层次的。

举个例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语棠梨满地花。

这里就是很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写景顺序,让你的脑海里具有着明显的画面层次感。

(二)感官。

这就指的是听觉,视觉,触觉,嗅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就是视觉。

当然,感官的描写不一定是单一的。

比如: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就是视听结合的手法。

(三)修辞。

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等。

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比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拟人。

等等就不做论述了。

(四)手法。

这里有上文中说的视听结合,还有高低结合,动静结合。

总结来说就是将一种东西多方面的运用,使读者更具有画面感,更有感染力。

比如:中庭夜色月正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典型的动静结合。

除了这些外,还有通感。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香气的浮动你是看不见的,但是作者却把它写的能看见,这就是通感。

就是把嗅觉写成视觉这种的,使诗句更有感染力。

当然还有对比,反衬,以动衬静等等。

(五)词语的运用。

这里的运用指的是叠词等一些比较朗朗山口的词语。

不仅给画面感带来增幅,更能使诗句具有节奏感。

比如著名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萧萧和滚滚就是神来之笔,给这句诗赋予了极大的生命力。

这就是我的了解了,欢迎讨论。

古代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技巧解析

古代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技巧解析

古代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技巧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景物描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感性的表达方式,古代诗人们将自然界的景物变得丰富多彩,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本文将对古代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技巧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以风景为主的描写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作品着重描绘自然风景,如山水之美、四季变幻。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抒发内心感受,将美的元素融入诗词之中,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描绘夜晚的凉爽和银河上的牵牛织女,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夜晚。

二、以花草为主的描写花草在古代诗词中也是受到极大关注的对象,即使是一朵花、一片叶子也能成为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诗人们善于通过花草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增添作品的意境。

苏轼的《赤壁赋》中写道:“予怜乎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描写蜀道时,苏轼巧妙地以“蜀道”比喻江山,使得这段描写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三、以动物为主的描写古代诗词中的动物描写同样多姿多彩,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

有些诗人以动物的形象来隐喻人物或表达自身情感,有些则直接描写动物的特点和行为。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通过写月亮和自身思乡之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夜晚。

四、以人物为主的描写除了自然界的景物,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描写人物的经典之作。

这些描写往往能深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和命运,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和理解。

辛弃疾的《丑奴儿·采桑子》中,通过描写被命运压迫的丑奴儿,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命运无情的愤怒和哀叹。

五、以物象为主的描写除了通过自然景物、花草、动物和人物来表达情感,古代诗词中还有一种以物象为主的描写技巧。

这种描写常通过物象的特性和象征意义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古诗中写景手法

古诗中写景手法

古诗中写景手法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拥有悠久的历史,其背后的文学手法也不容忽视。

这里要探讨的是古诗中的写景手法,即结合古诗中的文学表达形式,使用独特的方式来描述景物,帮助读者营造一种情感气氛的表达方式。

最重要的写景手法之一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景,即借助一些原汁原味的形象比喻,让读者在脑海里自然而然就把景象拼到一起,从而营造出完整的意境。

例如,“风沙雨,然后横江,大江东流,去无尽处”,这是李白的一首诗,他以江水的激流比喻大江的不屈不挠,让人在想象中心醉其中,生动而深刻地描绘出一道风景。

另一种常见的写景手法是书写自然风光,古人用精彩的文字把大自然景物写得栩栩如生。

例如,“红树碧水间,芦花渔歌时”,这是欧阳修的一首诗,他描绘出红树碧水间、芦花渡口、渔歌吟唱的场景,让人一眼望去,便暗自赞叹大自然的美丽。

再一种写景手法是围绕人文景观来写,结合古代的宗教、文化、历史,将文化景象融入古诗的文学表达形式之中。

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的一首诗,他描绘出一个悲凉、孤独的景象,让我们联想到登高望远,让读者感受到杜甫所抒发的哀怨之情。

另外,古诗中常常运用一些省略的写景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可以以简洁的形式传达出深刻的情感。

例如,“农夫把船推上河,落日黄昏多温柔”,这是李贺的一首诗,他用把船推上河和落日黄昏的形象,以最简单的比喻来表现繁花过后的凋零的痛苦心情,给读者以别样的深刻感受。

总而言之,古诗中的写景手法极其多样,无论是从对比角度,还是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角度,还是省略写景,都能制造出意象之美,让我们品味到古人所创造的精彩生动的景象。

古诗的写景手法,对后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融合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一、正侧结合
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边地天气寒冷就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

“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来得早,“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之大,在正面描写风猛雪大之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严寒,“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将军和都护的“铁衣冷难着”,居然拉不开角弓。

接着又正面描写酷寒恶劣的天气,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的冬云浓重稠密。

而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一动也不动了,这一生动细节再次从侧面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二、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构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色结合
声色结合是指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写景方法,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一句从视觉、听觉上写所见所闻,初春时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双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优美的意境。

次句从视觉上写所见,晴空万里,一碧如洗,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优美飞翔。

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
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多觉结合
多觉结合就是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景,利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景物富于立体感,鲜明生动。

比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触觉)、视觉和听觉来写雪,突出了雪之大。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听觉写雪。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以上全用侧写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五、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用虚写与实写两种写景方式来写景。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虚拟的景物,实景是诗人描写的具体可感的现实客观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中一二句实写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
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曲名“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六、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就是详细描写和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在写景状物时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重要位置,“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具体描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概括描写,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七、时空对举
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

时间上是一天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

空间上是远近、高低、上下、内外。

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去领受空间的阔大、
时间的悠远。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第三句从时间上落笔,已是暮春,在苦寒的塞外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第四句从空间落笔,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三春白雪”与“万里黑山”时空对举,极尽苍凉辽阔,不仅写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按空间顺序多角度写景,能使所写景物层次分明,立体生动,读者可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苏轼《鹧鸪天》上片就采用了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写景方法。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八、主客结合
主客结合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写景,主观就是指诗人移情于物,虚拟自己是所写之景物,代为景物陈述心曲。

客观是指诗人置身景外,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如修睦的《落叶》: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
度(即客观角度)描写了秋雨之
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从落叶
自身的角度(即主观角度)描写,“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从眼前秋日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由实写到虚写,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