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123cf5f16fc700abb68fc72.png)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一、实习目的和要求工程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直接面向大自然的学科。
要改造和利用自然,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自然。
实习的目的就是巩固和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之尽可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野外工作之中,对工程地质的常规工作方法、步骤,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等,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二、 实习时间及地点本课程讲授及考试结束后即可进行野外实习,时间一周。
实习地点为陆水水利枢纽(湖北省赤壁市)。
三、 实习内容⒈枢纽附近自然经济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所在位置;⒉主坝坝址区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⒊8号副坝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⒋野外地质工作方法⑴地质测绘观察路线、地质点的布置,地质、地貌点的描述、水文地质点的描述、地质点的填图和编绘。
⑵裂隙统计裂隙统计面积的选择、裂隙产状的测量、裂隙统计的野外记录和描述。
⑶风化岩石的垂直分带风化岩石外表特征的观察描述、风化岩石的分带。
⑷边坡稳定性观察边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岩性、风化情况、结构面发育情况、水文地质特征、滑动面、切割面的分析判断、结构面产状要素的测量。
⑸实测地质剖面图剖面线及测点的布置、剖面地形的测量、地质条件的观测记录。
⒌内业整理外业资料的整编方法与要求、图件的编绘、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方法。
四、 实习路线⒈自凤凰山北端起,经铁路采石场剖面到龟山,往上至凤凰山西南,经麻土坡到京广铁路。
⒉自107国道铁山起,经赤壁一中,过陆水二桥,沿河岸至市血防医院,止于陆水一桥。
⒊自茶庵岭起,经啤酒厂到陆水风景区管理局,过8号副坝、油脂厂止于竹山程家附近。
⒋主坝、3号副坝至2号副坝(非常溢洪道),止于建行干休所。
⒌自1号副坝北干渠渠首,经清泉村沿北干渠至京广线渡槽处。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cc2016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e.png)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一、引言工程地质作为应用地质学的分支,对于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以及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旨在为工程地质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
二、课程目标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工程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3.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课程内容1. 工程地质学概论- 工程地质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质勘查- 基本勘查方法和技术- 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要求3. 地质工程环境- 地质地貌与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分类4. 地下水与水文地质-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治措施5. 岩土力学基础- 岩土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质与试验6. 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的种类与特征- 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7. 工程地质勘探与监测技术- 岩土勘探与测试方法- 工程地质监测技术与实践8.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 工程地质风险评估与管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问题解决能力。
- 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习,加强学生对于工程地质实际工作的了解和实践能力。
-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2. 评估方法-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 课堂测试:包括理论知识考察和实践应用题。
- 实践报告:对于实地考察和实验实习的报告撰写和答辩。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 《工程地质学导论》- 《岩土力学》- 《工程地质勘查技术》2. 参考资料:- 《工程地质学概论》- 《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 相关学术期刊和论文六、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工程地质勘察与分析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陈艺南.doc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陈艺南.doc](https://img.taocdn.com/s3/m/dfc1fb63daef5ef7bb0d3c27.png)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06202 学分-学时:1. 5-24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土木工程、港口与海岸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任何建筑工程都离不开地质环境,作为该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工程地质知识。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营运过程中的影响,并能正确处理和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掌握各种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和方法,能够正确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问题。
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必要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1.基础地质(1)矿物与岩石: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及其性质,岩石的成因类型,各类岩石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及其鉴别方法。
(2)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了解地质年代及其划分方法,地层的接触关系,掌握第四纪地层的各种成因类型(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海相沉积土、湖相沉积土及风积土)的特征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3)地质构造:掌握岩层的产状要素及其测定方法,理解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掌握岩石与岩体的基本概念及其质量评价。
(4)地下水:掌握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和地下水的类型、物理化学性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其处理措施。
2.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1)地表地质作用:了解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岩溶、土洞、地震效应等现象给工程实践带来的各类不良地质问题,以及主要预防和处理措施。
(2)特殊土的工程地质问题:了解常见的特殊土,如软土、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膨胀土、盐渍土、多年冻土的基本工程地质性质,以及这些特殊土所带来的工程地质问题,掌握主要预防和处理措施。
3.工程地质勘察(1)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目的、分级、工作程序、勘察阶段和勘察任务。
工程地质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试验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e6a0a380722192e4536f698.png)
《工程地质》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述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掌握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工程地质基本内容、工作方法;能正确提出勘察任务及运用勘察数据和资料进行设计与施工,以及依据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进行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和采取处理措施。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刻地把握这些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和培养野外认识的技能、设置的具体实验项目。
二、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沉积岩的鉴定与认识
实验二:地质罗盘仪和GPS的使用
三、主要仪器设备
小刀、放大镜、稀盐酸、偏光显微镜、地质罗盘仪、GPS接收机
四、实验教学方式
集中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队。
五、实验考核方式
以报告作为评定成绩依据,参加实习并完成报告可评基础分60分,格式占10分,内容完整性占20分,语言表达占10分。
六、推荐实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见实验指导书。
七、说明
学生在进行完上述各项实验后,必须提交一份较详细的实验报告。
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获得认识。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9d374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7.png)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一、前言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地质学原理与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的学科,是土木工程、矿山工程、水利工程等工程领域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大纲旨在为工程地质教学提供指导,明确学习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了解地质学基本原理,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岩土性质等;2.熟悉地质调查与工程地质勘察方法;3.掌握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方法;4.学习工程地质信息的分析和应用;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地质学基础知识(1)地质构造基本原理;(2)地层特征及分布规律;(3)岩土性质与力学特性。
2.地质调查与勘察(1)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2)地质灾害勘查与评估;(3)地下水勘察与利用。
3.工程地质灾害(1)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2)灾害预防与治理方法;(3)应急处置措施与案例分析。
4.工程地质信息分析(1)地质图像解译方法;(2)地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3)GIS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
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将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价:期中考试、期末考试;2.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报告撰写;3.参与度评估: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
六、参考教材1.《工程地质学》方文军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工程地质学导论》李军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3.《地质勘探技术》陈洪、姚建林编著科学出版社七、备注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进度和评估要求将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作出调整。
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努力钻研,不仅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应用,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祝大家在工程地质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49e5fd8dd36a32d7275811e.png)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5【总学时】:40【实践学时】: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绪论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8b617f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d.png)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课程代码:0602137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先修课程: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开课学期:第6学期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具备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土木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
本课程基本要求:1、系统的掌握有关的工程地质基本理论和知识。
2、能够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根据所学的知识,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3、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过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的基本内容4.1 理论教学(支撑教学目标1、2、3)4.2 讨论课(支撑教学目标4)1、教学目标通过讨论课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工程地质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扩宽知识面,初步具备查阅文献、阅读相关技术资料和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主要内容结合该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将工程地质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设置相关问题,发现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组织进行答辩;集体参与讨论。
五、教学安排本课程由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两部分组成。
1、课堂教学围绕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进行授课。
2、讨论课2次,设置讨论核心问题,并进行探讨。
六、教学方法1、讲授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2、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备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3、通过案例分析,强调对工程地质基本理论的认识,并能将之应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中;4、理论教学、讨论课、课程设计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2的达成度通过开卷闭卷论文考评;八、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表现、讨论课、结课考试。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7b3f8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f.png)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1.2 学时安排: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1.3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1.4 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1.5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二、课程目标2.1 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2 掌握工程地质学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技术2.3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2.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教学内容3.1 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3.2 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基础知识3.3 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测技术3.4 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3.5 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3.6 实验室实践和野外实习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授课4.2 实验室实践4.3 野外考察4.4 小组讨论4.5 学生报告五、教学评估5.1 平时考核: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室实践表现5.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5.3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综合掌握能力5.4 课程论文:独立完成一份与工程地质相关的课程论文5.5 实验报告:实验室实践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六、参考教材6.1 《工程地质学导论》范德·伯吉斯6.2 《地质工程学》陈著良6.3 《岩土工程学》赵承元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第1-2周:课程介绍与工程地质概述7.2 第3-4周: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基础知识7.3 第5-7周: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测技术7.4 第8-10周: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7.5 第11-12周: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7.6 第13-14周:实验室实践7.7 第15-16周:野外考察7.8 第17-18周:学生报告和教学总结八、课程特色8.1 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工程地质理论进行深入讲解和实践应用8.2 通过实验室实践和野外考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8.3 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鼓励小组讨论和学术报告九、课程总结本课程通过对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进行系统性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第一章:引言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工程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地质工程问题的
认知和解决能力。
本大纲旨在明确工程地质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评估
方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第二章: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评估地质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掌握基本的
地质调查和评估技术,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章:课程内容
3.1 工程地质学基础知识
3.1.1 地质学基本概念
3.1.2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3.1.3 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估方法
3.1.4 地质图解和地质图解释
3.2 土壤力学基础
3.2.1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3.2.2 土壤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应用
3.2.3 地基基础工程及其设计原则
3.3 岩石力学基础
3.3.1 岩石的分类和特性
3.3.2 岩石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应用
3.3.3 岩石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解决
3.4 地震与工程地质
3.4.1 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地震波传播特点
3.4.2 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
3.4.3 地震灾害评估与减灾
3.5 地质灾害与预防
3.5.1 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5.2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评估与治理方法 3.5.3 地下水和地下水污染对工程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3.6 工程地质勘查
3.6.1 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和方法
3.6.2 钻孔与采样技术
3.6.3 岩土工程试验方法与分析
第四章: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4.1 教学方法
4.1.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1.2 实地考察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1.3 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2 评估方式
4.2.1 期中考试
4.2.2 期末考试
4.2.3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
4.2.4 课程论文或实验报告
第五章:参考资料
1. 邵飞,陈希民,黄光杰. 工程地质基础[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 刘玉文. 地质工程(上册)[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地质学报》,《地质快报》等地质学专业期刊。
本大纲旨在明确工程地质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方式,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与工程地质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