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范畴中的分型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病例患者因饮食不节导致湿热内蕴,进而引发腹痛、腹 泻等症状。
患者长期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导致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会影响脾胃功能,使患者容易出现腹 痛、腹泻等症状。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原则 ,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病例四:气滞血瘀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结词
该病例患者因情志不舒或外伤等原因导致气 滞血瘀,进而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处于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 或因外伤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会 影响脾胃功能,使患者容易出现腹痛、腹泻 等症状。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 原则,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
THANKS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 便秘等。腹痛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 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腹胀多伴有排便 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等。部分患者 可有黏液便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VS
诊断
IBS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 查和实验室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 及发作频率,是否有诱因及加重因素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 。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根 据症状及检查结果,医生可作出IBS的诊 断。
0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历史沿革与病因病机
历史沿革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便秘等。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历史悠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等。病机则与肝郁脾虚、湿邪内盛、肠道传导失 司等有关。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其中,脾胃虚弱是导致IBS的主要原因之一,湿邪内盛则会使病情加重,而肝气郁结则会使病程延长。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腹痛多为阵发性发作,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腹胀则表现为腹部胀满、排气增多等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则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
中医治疗IBS主要从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方面入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胃虚弱型IBS: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湿邪内盛型IBS:治疗以祛湿清热、健脾和胃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陈皮、半夏等。
肝气郁结型IBS: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等。
对于IBS患者,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使用解痉药、止泻药等。
然而,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不冲突,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IBS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症状。
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等也是缓解IBS症状的重要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治疗IBS的中药包括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而西药则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
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
日大便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性病变。
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
其中大便有伴少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
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
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
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ew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根底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响有过度或反常现象。
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
WHO的CIOMS提出:IBS是适应精神紧张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肠功能障碍的肠运动性疾病,常有痢疾感染史,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胀痛、腹泻、便秘交替。
因此,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开展中起着重作用。
关于本征的命名,过去一直比拟混乱,曾有过多种名称,如结肠功能紊乱、粘液性结甩炎、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肠道易综合征的命名。
本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便秘范畴。
1982年美国NIH学术用语委员会制定IBS的定义为,除外器质性病变,尚有以下特点:①腹痛通过排便减轻;②每年至少发生6次以上;③如果出现上述腹痛至少持续3周;④排除无痛性腹泻;⑤排除无痛性便秘。
即IBS为肠管机能亢进性疾病,并伴有腹泻和排便异常。
别称:心脏激症〔mucous enteritis〕;合并粘液性肠炎〔colica mucosa〕;粘液性腹痛〔irritable colon〕;过敏性结肠综合征〔irritable colon syndrome,ICS〕。
流行病学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在20岁和50岁左右呈现顶峰,男性在30岁呈现顶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
据Thomson报道,中产阶段比工人易患本征,其中精神紧张和孤独、心情不畅的家产主妇发病率偏高。
Nanda认为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的一半;在英美所谓安康人群〔Non-patient population〕中约30%的具有胃肠道病症;张锦坤在2950名干部的体检中,发现712名具有胃肠道病症〔24.1%〕,其本病新医护人员256人中55人有胃肠道病症〔21.5%〕,在其胃肠专科门诊中有1/3以上的患者被认为系IBS或胃肠功能紊乱。
92位名老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综合分析
图1 9 2位 名 老 中医 所 属 单 位 省 份 分 布 图
2 病 因病机
2 . 1 病 因 本 次 收集 的文 献 中 , 共有 6 9位 名 中 医
及 肾, 肾 阳衰 微 , 脾 土失 于 温 煦 , 水 谷不化 , 下 走 大
基金项 目: 南 方 医科 大 学 大 学 生创 新创 业训 练 计 划 项 目( 编号 : 2 0 1 5 1 2 1 2 1 1 5 9 )
4辨证分型本次文献分析中92位名中医提出包含腹泻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分型共27型包括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等证型其中以肝郁脾虚脾胃虚弱为最常见辨证分型两者出现率分别高达73
第3 2卷第 1 1 期
・
瀚 南 中运 缘志
V o 1 . 3 2 N o . 1 1
8 6 4
第一作者 : 赵学千 , 男, 2 0 1 2级本科生
赵 学千 , 朱泽 明 , 陈立倩 , 李 盼盼 , 陈潮铭
( 南方 医科 大 学 中医药 学 院 , 广东 广州 , 5 1 0 5 1 5 )
[ 摘要 ] 目的 : 分析总结 9 2位 名 老 中 医治 疗肠 易激 综 合 征 的 临床 用 药 经验 。 方 法 : 收 集整理 9 2位 名 老 中 医治 疗 肠 易 激 综合征 的有关文献 , 从 病 因病 机 、 治疗 法则、 辨证分型 、 常 用 方 剂 等 多方 面进 行 总 结 归 纳 。 结 果 : 9 2位 名 老 中 医 分 布 于 2 1个 省
病 因是 情志失调 , 病机是肝 郁脾虚 , 主要 治法是 疏肝 健脾 , 理 气润肠 , 常用方剂根据证 型不 同有痛泻要 方、 参苓 白术散 、 葛根芩
连 汤等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燥 ,或心气 阴虚等证候 ;及至活跃期 ,则 肝脾不调 、脾
肺气虚 、脾 肾阳虚 、心肾两虚 、大肠 津亏等多脏证候便
3 2 中药治疗 :分述 如下 。 .
联合 出现 ;而缓解期 更常见脾 、肺 、肾等多脏气虚 ,并
3 2 1 疏肝健脾法 :严氏等 . . 。 用疏肝健 脾清肠 汤加减 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3 例 ,总有效率 为 9. 。杨 氏【] 9 00 "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治疗 4 2例 ,总有 效率 为 9 . 。李 28 氏等n 中药 ( 。用 基本方 :柴胡 、香 附各 1g 2 ,枳壳 、茯
为肝脾 不和 、脾 胃虚 弱 、脾 胃阴虚 、脾 肾 阳虚 ,其 中 以肝脾 不 和最 为 多见 。彭 氏 等H 认 为 本 病 病 机 与 脾 、 肝 、肾有 关 。刘 氏l 以 分 阶段来 认 识 本 病病 机 ,认 为 _ 5 五脏之 虚是 本 病 的病 理基 础 ,其 规律 往往 先是 一脏 病
乏形态 学和 生化学 改变 标 志 ,其 特 征 是肠 道 功 能 的激 惹 性[ ,属肠 功能紊 乱性 疾 病 。本 病 病 因及 发病 机 制 ] 尚未 完 全 明 了,诸 多 医 家 经 过 多 年 的 临 床 观 察 和 实 践 ,对 此病 有 了较 为完 整 的认 识 ,现 将 近 l 0年 的研
苓各 1g 5 ,白芍 3g 0 ,木 香 、防 风 、白术 各 lg O ,炮 姜 4 5 ,乌梅 6 )治疗 2 .g g 4例 ,观察治疗 前后 患者 血清 5 一
HT 水 平 ,并 与 正 常 人 对 照 组 对 比 ,发 现 患 者 血 清 5 一
转 l 0例 。刘 氏l 1 用扶 正 理气 汤灌 肠 治疗 剖腹 术 后 胃 肠 功 能紊乱 4 3例 ,结 果 排 气 、肠 鸣 音 恢 复 及 进 食 较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的研究现状
3 基本方加减治疗
3 I IS肝脾 不 和 的 治 疗 . B 许 多 医家 采 用 疏 肝 解 郁 , 气 健 脾 理
据 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 在西方 国家约 2 %~3 的人 群有此病 O O 症 状, 但就诊者仅为其 中的 14 男女之 比约为 1: , /, 2 患者 以 2 O ~4 O岁的轻壮年居多 , 给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方 合四君子汤加减 , 畏寒肢 】0 伴
冷 , 膝 酸软 加 制 附 子 9 、 腰 g 肉桂 6 ; 思 饮 食 , 腹 胀 满 加 木 香 g不 脘 6 、 仁 6 ; 便清 稀 或 利 下 赤 白粘 冻 加 诃 子 9 、 石 脂 9 , g砂 g粪 g赤 g 每 日一 剂 , 煎 服 , 时 配 合 情 志 调 理 治 疗 IS 患 者 4 水 同 B 8例 , 愈 治 2 例, 转 2 3 好 2例 , 效 3例 。苏佩 仪 [采 用 疏 肝 补 脾 健 胃法 治 无 8 疗 IS患 者 9 B 6例 , 白术 2g 白芍 1g 陈 皮 1g 防风 1g 党 选 0、 5、 0、 5、
参 1g 法半夏 1g 茯苓 1g 厚 朴 1g 淮山药 2g 柴胡 9 5、 0、 8、 0、 0、 g入
药, 日一 剂 ,5日为 一 个疗 程 , 药 两 个疗 程 。 治愈 6 1 用 7例 , 转 好 2 O例 , 无效 9 。 例 3 2 脾 虚 型 I S患 者 ( 泻 型 ) 多 采 用 健 脾 化 湿 , 气 和 中 . B 腹 理
07 0 ; . 6 0 0 2 指导 教 师 )
【 中图分类号 ] 2 R
【 文献标识码】 A
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有时可有腹胀、腹部膨胀的症状。
这些症状的病理生理基础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中枢对感觉的处理异常、内脏高敏感、胃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肠道通透性改变、心理障碍等。
根据定义,该病的诊断还应排除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
根据《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将IBS分为腹泻型(IBS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便秘型(IBS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IBS-C)、混合型(IBS with mixed bowel habits,IBS-M)及不定型(IBS unclassified,IBS-U)四种。
我国古代就有着与IBS症状类似的记载,如在元代《丹溪心法》有着“录食泻”的记载,其云“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物,才方宽快,不食则无事,俗名录食泻,经年不愈”;明代《万病回春》记载:“食积泻者,腹疼甚而泻,泻后痛减,脉弦是也”。
IBS临床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1 —便秘、焦虑、失眠等,该病的类似症可能分布于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郁证”“脏躁”等疾病中。
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感受外邪或素体虚弱等有关。
临床常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夹杂证、肝郁气滞证及大肠燥热证等。
本指导原则用于指导中药治疗IBS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
此次指导原则在IBS概念、亚型及相关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以罗马Ⅳ标准为主。
由于IBS不同亚型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有一定的区别,故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观察。
本指导原则重点针对IBS-D、IBS-C的临床试验设计,对IBS-M、IBS-U及针对多个亚型的研究仅做原则性的提示。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及大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病变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
1 辨证分型(1)寒湿泄泻型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
(2)湿热泄泻型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伤食泄泻型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4)脾虚泄泻型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5)肾虚泄泻型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6)肝郁泄泻型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2 护理方法2. 1 情志护理[1]沟通,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健康教育(3)情志调护因人制宜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4)分散患者注意力,保持愉悦心情。
(5)饮食一般泄泻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膏粱厚味、生冷、煎炸、油腻等不易消化食物,忌烟酒。
根据临床辨证选择饮食。
1 寒湿泄泻型多由贪凉饮冷所致,除注意保暖外,进食宜温,大米煮粥最好加入适量山药和薏苡仁,可增强健脾祛湿止泻作用,如伴有恶心呕吐,可用鲜姜 50 g 煮水,频频热饮,不仅外祛表寒,内散水邪,且降逆止呕。
忌食木耳、芹菜等增加胃肠动力之品。
2 湿热泄泻型宜食用赤小豆或绿豆粥清热利湿,给湿热之邪增加出路,而达止泻目的。
3 伤食泄泻型多由饮食过量、不节、不洁所致,忌生冷、黏滑、不易消化食物,导致病情反复。
4 脾虚泄泻型平素宜常食用山药、薏苡仁健脾,同时多吃橘子、橙子芳香开胃,保证脾胃升清降浊。
5 肾虚泄泻型平素宜常服桑椹、枸杞子、山药补益肾气,减少泄泻发作。
中医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
证论治 ( 气乘脾 型、脾 胃虚 弱型 、脾 肾阳虚型 、肝郁 气滞型 、肝脾不和寒热夹杂型、湿浊困脾型、郁 阻肠络型 )及从心里和饮 肝
食 方 面 的调 理 ,收 到 了满意 的 治 疗效 果 。
【 关健词 】 肠道 易激综合征;辨证诊治; 中医
[ b ta t T i a il ea oae t a n B n T M . e c b d te c u e o i ae p to e ei whc h ud g ts k A sr c ] hs r c l rt r t g I S i C t e b ei D sr e h a s f ds s a g n s i s o l e i i e h s h c
我国古代 医家很早就认为精神失调可致 内脏功 能紊乱,如
《 内经 》就 有 因思 虑 、惊 恐 而 内伤 脾 胃致 腹 泻 的记 载 。此 外 , 饮 食 不 节 、劳倦 久 病 、 湿 等 是 本病 诱 发 、加 重 、发 展 的 因 素 。 寒
其 主 要病 机 是 肝 气郁 滞 ,肝脾 不和 ,久 病 伤 肾 。
腹 痛 即 泻 ,泻 下 不 多 ,泻 后痛 缓 ,伴 少 腹拘 急 ,胸胁 胀 满 , 嗳 气 少食 ,便 下粘 液 。舌 淡 红 , 薄 白 ,脉 弦细 。治 以抑 肝 扶 脾 , 苔 调 和气 机 。代 表 方 :痛 泻 要 方 。常用 药 选 白术 , 白芍 ,防风 , 陈 皮 ,柴 胡 ,佛 手 ,枳 壳 ,厚 朴 ,藿 香 ,香 附 ,木 香 ,元 胡 ,
l e sle i gem n l adha miuete t dys eysl n Y u hn n )n e ia drm at i ed t i r pen s re e tod n et x r,h d ep e , uZ ca g o v da c t wemu l pe t wid i t ln o a h rw t t i d a f te hh e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
之者 , 惟 二证 而 已 。所N -证 者 , 日实 喘 , 日虚 喘也 ” 亦 一 一 。而
肠易激综合征 的中医辨治
徐 继璞
中图 分 类 号 : 54 4 文 献 标 识 码 : R 7 . B 文章 编 号 :0 4—75 2 0 )7—1 l 10 4 X(0 80 0—0 o 2
《 证 指 南 医案 ・ 》 临 喘 更指 出“ 在肺 为 实 , 。 在 肾为虚 ”扼 要 提 示 了 , 喘 与肺 。 证 有 关 。 则 祛 其 邪 , 则 补其 虚 。 在 上 焦 , 邪 之 肾二 实 虚 肺 祛 法 为轻 而 扬 之 ,仲 景 治 喘 之方 多为 实 证 而设 ,宣 肺 平 喘乃 为 常 法 , 床 以其 方加 减 用 之 , 非均 有 奇 效 , 其 个 中究 竟 , 其 用 临 并 考 酌 量 , 试 于临 床 , 方 中麻 黄 用 量 不足 乃 是 疗 效 之 关键 。 以下 就 屡 悟 实 喘须 重 用 麻 黄 述 及 理 由 如下 。 l 喘为 急 证 。 必 重 投 药 实 喘发 病 多急 , 治 疗 不 及 或药 力 不 够 , 遣 药 不 当 , 病 如 或 则 情 会 短期 加剧 ,喘 甚 则 脱 ,而 危 及 生命 ,必 投 重 剂 方 可遏 止病 情 。麻 黄 为 治 喘要 药 ,仲 景 治 喘方 中均 以麻 黄 为 君 药 ,理 当 重
( 稿 日期 2 0 收 0 8—0 1—1 ) 8
实 喘还 须 重用麻 黄
孟德 玉 杨 晓艳
中图 分 类 号 : 29 5 文 献 标 识码 : R 8 . B 文章 编 号 :0 4— 4 X(0 80 —1 1 0 10 7 5 2 0 )7 0 0— 1 【 键词】 实喘 关 麻黄 重 用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分型证治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分型证治发表时间:2018-07-06T09:44:34.5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作者:茹嘉荣1 郁俊文2 张添强3 [导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其症状常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茹嘉荣1 郁俊文2 张添强31.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峰镇卫生院;2,3.酒泉市郁氏国医堂甘肃酒泉 735000【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其症状常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并部分伴有消化不良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中医运用四诊合参,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所表现的多种临床症状进行分型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表现;分型;辨证论治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 岁的青壮年居多,男女之比约 1/2,占消化门诊量的20%。
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缺乏公认的形态学、生化指标或基因异常的改变,其诊断只能基于症状学。
因而肠易激综合征被定义为由一组功能性肠紊乱组成的疾病状态,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左下腹部疼痛不适,排便功能出现紊乱,经常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常见腹泻或排气后腹痛多缓解,多伴有腹胀、纳呆、呃逆、心烦、失眠等消化不良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用的诊断标准为罗马Ⅲ诊断标准:1.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两项:①症状在排便后改善;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③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辨治小结
【医案医话】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辨治小结*童敏1李雪莹1姚瑶1井海亮1黄娅1明洪1彭港1袁世清2△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 )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中医在辨治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检索现有期刊中中医药治疗IBS 的文献,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进行小结,旨在为本病的临床辨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研究结果得出:本病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型,目前中医多以肝脾为中心论治本病,以抑木扶土法为本病的主要治法。
关键词:泄泻;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辨治;证型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9.05.054文章编号:1003-8914(2019)-05-0785-03*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No.16ZA0111)作者单位: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通讯作者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种以反复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功能性肠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持续存在[1]。
IBS 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分为便秘型(IBS-C )、腹泻型(IBS-D )、混合型(IBS-M )及不定型(IBS-U )。
中医药在辨治IBS 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从公开发表的文献入手,对IBS 进行研究,以下就研究所得进行梳理,旨在为临床辨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1便秘型IBS 的辨治古代中医书籍中无IBS 病名,本型可归属于“便秘”的范畴。
《素灵微蕴》云:“饮食消腐,其权在脾;粪溺疏泄,其职在肝。
”可见肝气条达,脾运如常,则大便通畅。
《金匮真言论》云:“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
”可见胃肠燥热,耗伤津液,则无水舟停。
本型病位主要在肝、脾、胃及大肠,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胃肠积热两种。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9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08)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其病机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功能失调。
同时与情志失调、思虑劳倦密切相关。
⒈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郁怒忧愁过度可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甚则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腹痛。
肝气郁结,横逆乘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可见泄泻。
⒉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若因各种原因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反为湿与滞,于是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泄泻乃作。
⒊湿热蕴结。
湿邪蕴结肠道,故见黏液便。
如嗜食肥腻辛辣之物,胃肠积热,伤津化燥,肠失濡润,腑行不畅易出现便秘;或气虚阳虚,肠道通降无力而便秘。
肝脾不调,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故腹泻与便秘交替。
⒋肾阳虚衰。
肾之阳气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
若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此外,气运不调,生湿、生热、生痰,也可形成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证候。
其早期多属肝郁脾虚;后期累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可见气滞血瘀等证候。
故临床辨证需辨明虚实、寒热、气滞、兼夹的主次及相互关系。
治疗以调理肝脾气机为主,兼以健脾温肾。
【肝胃气滞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或兼胁痛,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
方药:六磨汤加减沉香(后下)9克,木香(后下)12克,槟榔12克,乌药12克,枳实15克,大黄6克,郁金12克,厚朴9克。
气滞甚者加厚朴10克,香附15克,柴胡10克,以助理气之功;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加黄芩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15克清肝泻火;气逆呕吐者,加半夏10克, 旋覆花15克,代赭石30克;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5克,柴胡12克,合欢皮15克;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加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活血化瘀。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胀 痛 , 闷 脘痞 , 恶 纳 呆 , 白 腻 , 滑 。 治 法 为 除 湿 行 气 , 胸 泛 苔 脉 泄 浊 通 腑 。可 以平 胃散 合 沉 香 四 磨 汤 治 之 。 2 3 脾 虚 胃弱 型 患 者 稍 有 进 食 不 当 , 别 是 生 冷 、 腻 食 . 特 油 物, 即易 发 生 大 便 次 数增 多 , 便 稀 溏 , 至 完 谷 不 化 , 闷 不 大 甚 胸 舒 , 倦 乏 力 , 淡 苔 白 , 细 弱 。 治 法 为 健 脾 益 气 。 以 参 苓 神 舌 脉
2 分 型 治疗
24 脾肾阳虚型 .
常 于 黎 明 时 下 腹 疼 痛 , 呜 腹 泻 , 后 则 肠 泻
舒 。 畏寒 肢 冷 , 色 淡 白 , 情 倦 怠 , 软 乏 力 , 淡 苔 薄 , 面 神 身 舌 脉 沉 细 。 治法 为温 。 脾 , 肠 止 泻 。 人 参 健 脾 丸 合 桂 附 理 中 肾健 涩 丸 治 之 。对 于久 泻 不 止 中气 下 陷 者 , 加 用 四神 丸 固涩 止 泻 。 可
2 1 肝脾不调型 .
泻后 痛 减 , 常发 生 于郁 怒 和 差 口淡 , 薄 腻 , 弦 滑 。 治 法 为 疏 肝 健 脾 , 肠 纳 苔 脉
理气 和 中 。可 以香 砂 六 君 子 汤合 痛 泻要 方治 之 。
食 习 惯 , 配 以 中医 药 恰 当的 调 护 可 能 取 得 较 好 的疗 效 。 再
[ 稿 日期 ] 2 0 收 0 8—0 —0 4 l
病 案首 页 书写缺 陷及 对 策
周 灵 灵
( 苏省启 东市 中医院 , 苏 启 东 2 6 0 ) 江 江 2 2 0
[ 键 词 ] 病 案 ; 页 ; 写 缺 陷 ; 策 关 首 书 对 [ 图 分 类 号 ] R 9 .2 中 1 7 33 [ 献标 识码 ] B 文 [ 章编号] 10 文 08—84 (0 8 3 ~5 5 8 9 2 0 )6 6 0—0 2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以支持对症为主,目前以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为原则。
中药具有副作用小、多靶点、综合调节整体治疗的优势,对IBS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对IBS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及关注。
现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针灸推拿其他疗法三方面对近些年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一、辨证分型治疗从报道看,目前中医治疗以辨证分型治疗为主,疏肝健脾、理气温肾法最为常用。
其次为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滋阴、润肠。
常用方剂有: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干草泻心汤、六磨汤、柴胡疏肝饮、藿朴夏苓汤、平胃散、枳术丸、三黄汤、连理汤、香连丸、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升阳益胃汤、当归四逆散、少腹逐瘀汤、乌梅丸、真武汤、理中丸、附子温胆汤、一贯煎、增液汤、润肠丸、麻子仁丸等。
治疗中应抓住主证,注重兼夹,灵活辨证治疗。
目前临床辨证一般分3-4型较多。
我所宋德勇等对近40篇关于IBS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文章进行分析,所有收录文章的作者都来自县级以上的医院,结果这些文章主要的辨证分型有肝不乘脾、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脾胃阴虚、脾肾阳虚6种,还有少量辨证为痰湿、气滞血瘀型的统归为其它类,共为7类。
蔡茜虹等将其分为肝郁脾虚型、寒热夹杂型、肠道津亏型四型,并配合吴茱萸加生粗盐炒热后外敷脐周腹部进行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病例口服得舒特,每次50mg,每天三次,疗程为六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
刘永奇则将IBS分为脾胃虚弱、肝木乘脾、脾胃阴虚三型治疗,结果:84例病人痊愈68例,占81.0%;好转12例,占14.3%;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3%。
在80例有效病例中,疗程最短14d,最长58d,平均22d。
其中脾胃虚弱证平均疗程30d,肝木乘脾证平均疗程25d,脾胃阴虚证平均疗程为21d。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药出版社,2017.
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017 年) [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
志,2018,26(3) :227-232.
孙金山,三峡大学研究生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吴煦
东,三峡大学人民医院。
·121·
( 五) 针刺结合艾灸法
王少茹选取中脘至中极以及两侧大横穴连线组成的十
医药探究
字线,采用隔姜泥灸,并结合针刺天枢、足三里等穴治疗肝郁
脾虚证的 IBS-D,总有效率达 90.00% ,效果显著优于普通针
良好疗效。 李彤采用疏肝解郁温针灸法治疗肝郁脾虚证的
IBS-D 患者 30 例,结果显示,在改善患者病情症状、生活质
量及情绪方面都优于口服匹维溴铵的对照组。
( 三) 电针法
钟峰等采用电针刺激大肠经合募俞配穴治疗 30 例腹泻
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果显示,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
目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大致为:肝
刺组。
( 六) 穴位贴敷
周丽等使用穴位贴敷治疗 32 例 IBS-D 患者,选取双侧天
枢、神阙为主穴,并结合辨证选穴,结果总有效率达 84.40% ,显
著高于口服匹维溴铵的对照组。
( 七) 穴位埋线
赵娟娟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脾虚证 IBS-D,选取中
脘、双侧脾俞、肝俞、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为主穴,对照组予
[14] 牟建蛟,王琼,罗会用,冯庆奎.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J] .世界中医药,2016,11( 11) :
2404-2407.
[15] 李彤.疏肝解郁温针灸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 肝郁脾 虚 型) 的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 D] . 北 京: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分析赵健;严季澜;李柳骥【期刊名称】《中医学报》【年(卷),期】2015(30)4【摘要】目的:分析基于1994—2013年期刊文献的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
方法:将收集到的486篇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文献录入到Microsoft Access 2010数据库中,运用Microsoft Excel数据透视表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将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治疗分为辨证治疗与专方治疗两大类,每类又分为肠易激综合征综合型、腹泻型与便秘型3个亚型,分别统计分析其处方用药规律,并与最新中医诊疗标准进行比较。
结果: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发病以脾虚为核心病机,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发病则以大肠津亏为核心病机,肠易激综合征综合型兼顾腹泻型与便秘型,但辨证处方用药的针对性不及前两者。
肠易激综合征专方治疗文献的辨证分型不全,用药方面可以补充辨证治疗的不足。
如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罹病日久,健脾渗湿法多有不应,止泻常用固涩、温阳之品;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用药常酌加种子或果仁类药物,取其润肠通便之效。
结论:通过与目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标准比较,辨证分型、处方、用药3个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总页数】4页(P586-589)【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用药规律;固涩温阳药;润肠通便药【作者】赵健;严季澜;李柳骥【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74【相关文献】1.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 [J], 李青春;张晓峰2.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 [J], 李青春; 张晓峰3.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 [J], 张佳河;李惠4.穴位贴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药及选穴规律分析 [J], 罗钦;汤善宏;马鑫;卢晋;焦阿妮;庞日朝5.中药方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分析 [J], 尤丽艳;蒋东晓;兰济乐;阮叶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范畴中的分型
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范畴中的分型
导读:肠易激综合征一般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即腹泻与便秘交替型)三型,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在上述三型基础上增加腹痛型。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肠郁”、“泄泻”、“腹痛”、“便秘”等范畴。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常反复发作,病情多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饮食失调、气候变化等情况下发作;常伴左下腹胀痛、隐痛或痉挛痛,多在排便后减轻,呈疼痛-排便-缓解的规律;经常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但无脓血便;可伴腹胀、纳呆、呕恶、心烦、焦虑、失眠等消化不良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体检多无阳性体征,或仅有左下腹轻度压痛,也可扪及鼓起的肠管。
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肠道瘀滞等六型施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肝郁脾虚型:症见轻度抑郁,腹痛腹泻,肠鸣,泻后痛减,胸闷脘痞,心烦易怒,嗳气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治宜疏肝健脾止泻。
方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用炒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炒防风、柴胡、香附等。
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稀溏、水谷不化、脘腹闷痛、肠鸣腹泻、纳呆脘痞、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莲子、薏苡仁、砂仁、大枣、炒扁豆等。
寒热错杂型:症见腹痛,肠鸣,腹泻,大便不爽,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烦闷纳呆,脘腹喜暖,舌淡红,苔黄或白腻,脉弦。
治宜
平调寒热,除湿止泻。
方用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细辛、炮附子、干姜、桂枝、党参、黄连、黄柏、当归、川椒等。
脾肾阳虚型:症见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方用自拟愈肠煎,药用炒石榴皮、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柯子、炙米壳、吴茱萸、大枣、附子、干姜、茯苓、薏苡仁、赤石脂、禹余粮、杜仲、锁阳等。
阴虚肠燥型:症见大便数日一行,硬结难以排解,左少腹可扪及触痛明显的条索状包块,伴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增水行舟,润肠通便。
方用增液汤合五仁丸加减,药用元参、生地黄、麦冬、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郁李仁、川朴、槟榔等。
肠道瘀滞型:证见大便溏薄或便秘,左少腹疼痛难解,并可扪及触痛明显的条索状包块,伴腹胀嗳气,食少纳呆,舌暗红或黯淡,或有瘀点瘀斑,黄苔或白腻苔,脉弦涩或细涩。
治宜和中缓急,活血化瘀。
方用少腹逐瘀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川芎、官桂、牡丹皮、赤芍、蒲黄、三七、当归、白芍、炙甘草、枳壳、鸡内金等。
偏热者,去干姜、官桂,加黄柏、黄连;偏寒者,去赤芍、牡丹皮,加炮附子、乌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