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下册 1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人美版
第一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_高于生活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方案教材来源: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来源: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时:共1 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标中要求应“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并且“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依据此标准,本课通过对画作创作过程草稿的分析,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是来自于画家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是画家的创造性的劳动。
通过欣赏作品,了解立体主义的特点,知道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2.教材分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与七年级上册的两节欣赏评述课一脉相承,都是讨论美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画家是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美术创作的,从而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而本节课对《血衣》的分析更加深入和详细,也更具有时代性,从而为学生未来的美术创作做出方法指导与榜样引领;也为之后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奠定了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对欣赏评述领域有过初步的学习,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方法已经有了些许经验;因此,本节课将针对美术表现方法中的造型、构图、情绪等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表达基础和读图能力,赏析美术作品时可针对从美术表现方法的角度进行引导讨论;从而初步理解画家的艺术处理技法,以及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分析《血衣》不同时期的画稿,了解美术创作过程,知道美术作品产生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对比《血衣》与《格尔尼卡》两幅作品,初步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
七年级美术下册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步教案人美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步教案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对表现性艺术、再现性艺术进行简单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分析、交流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创新理念创设情境1、春节之后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2、我将“正月十五闹灯会”中的一幅图片与大家分享,请观察图片中的艺术形象有什么特点?3、无论哪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因此,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探究活动。
回顾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
观察图片中的艺术形象的特点,并各抒己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
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
强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探究活动1、我们是如何度过假期生活的?2、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假期里所看到的一部视频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假期见闻。
认真欣赏视频内容。
用学生的生活问题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1中的片段(出示《开国大典》视频)。
3、这段视频讲的是什么问题?4、与大家再分享两幅图片,请思考相关问题(出示PPT):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样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2)、请你思考一下,油画中的天安门城楼与真实的天安门城楼有什么不同?3)、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明确指出视频为“开国大典”中的片段。
欣赏图片,并思考讨论、交流分享课件中的问题。
1)、思考艺术和生活的联系。
2)、分析艺术作品和实物的不同。
3)、感悟美术作品中的艺术技法。
4)、理解艺术中的创造性。
究热情。
通过对照片和油画作品的对比分析,明确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创作练习。
2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5)、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5、通过以上的讨论分析,得出什么结论?6、请指出生活中“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名师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七年级下册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
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欣赏与评述基础知识与理论,探究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培养对绘画作品的生命能力。
锻炼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绘画作品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感受、认真参与对作品与实物、实景的比较、分析和讨论。
以个人钻研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依照本课要求拓展相关内容,将课本知识迁延至其他绘画作品以及艺术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关注,尤其是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主动关注。
帮助学生逐步建树对于绘画作品乃至其他艺术作品的兴趣,懂得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乐于学做一个懂得艺术、热爱艺术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齐白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2.教学难点:对于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作是否源于生活的问题,是学生最易感觉困惑的问题,虽然本着降低难度的原则,课内未涉及此类绘画,但很可能在讨论中提及。
教师应有所准备,在课件内选择毕加索《牛的变形》、蒙德里安《苹果树的变形》、吴冠中《松魂》等典型作品供学生分级研讨。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思考与讨论1.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有关系吗?2.美术作品必须源于生活吗?(1)艺术家是怎样深入生活的?(2)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吗?3.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4.同学们怎样理解美术作品的“像”与“不像”的?(二)导入1.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多媒体展示名家作品(齐白石《虾》、油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荷花》、毕加索《向日葵》、徐悲鸿《五马图》、猴子雕塑与邮票)讨论:作品展示及发言。
从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作品中找到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到的画作,试着说说画中描述的形象与生活原型之间的关系。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提升对美术作品与生活关系的认知,增强观察、分析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场景(如教室、公园、家庭等),进行细致观察并记录下至少五个不同角度的视觉变化。
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还能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 素材整理与构思: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分类整理,挑选出最具表现力的元素,并构思如何将这些元素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再创作。
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思维。
3. 创意表达:学生需用美术工具(如素描本、颜料等)将构想的创作思路具体化为作品,将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素材进行艺术的再现与加工,以此展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创意与情感。
4. 作品总结:完成作品后,学生需为作品写一份简短的总结或解说词,描述作品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以及艺术创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作业要求1. 作品要符合主题要求,紧密围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2. 观察与记录阶段要细致入微,真实记录所观察到的内容。
3. 创意表达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美术技巧和表现形式,力求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思考。
4. 作品和解说词要体现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展现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将从作品的创意性、表现力、技术运用和主题契合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既关注作品的完成度,也注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努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作品与创作心得,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通过作业反馈,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美术学习中的不足与优势,为今后的学习制定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人美教版七年级美术第一课教案
人美教版七年级美术第一课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历案-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艺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升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掌握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
2. 技能与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提炼生活中的元素,能够运用美术语言和创作技巧,对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化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态度。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性和思考深度,评价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作品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否从生活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并加以创新。
3. 口头表达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其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其对作品创作思路的阐述。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幅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教师讲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强调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价值。
3. 观察分析: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实物或图片,分析其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和创作灵感,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形式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教师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测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创作作业,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进行创作,并提交作品。
3.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美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美术)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用具教材、课件课时2课时知识知识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目标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储备点能力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培养点情感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激发点教学重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关键生活——美术授课教师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时间一、引课:1、回忆上学期研究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提问串线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复旧知3、作品描绘了些什么?引出新知4、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二、新课: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比较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考虑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启发引导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自学能力的培养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糊口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毕加索对世界宁静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所做的贡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献,引导学生树立积3、师报告《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比较P4上极向上的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
(引导学生探讨发觉其人生观、世夸张变形的手法)。
界观。
4、考虑讨论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糊口,高于糊口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干系,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
2. 掌握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素材的方法,培养艺术创作中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素材,培养艺术表现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素材。
2. 准备美术材料和工具,如画笔、颜料、纸张等。
3. 设计教室讨论和创作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开掘生活中的美。
4. 准备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艺术作品图片,如画作、雕塑、工艺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与平时生活的联系。
教师提出问题:“艺术是如何源于生活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内容。
2. 讲解新课:(1)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教师讲解生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艺术作品创作灵感来源。
(2)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教师介绍一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色彩搭配、构图、造型等,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教室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2)学生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或创意设计,教师给予评判和指导,增强学生的自大心和创造力。
4. 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艺术源于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
5. 作业安置: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幅以生活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下节课与同砚分享。
七年级美术下册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人美版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3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以播放视频的教学方法进行导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视频欣赏:生活中的天鹅视频播放后提出问题:1、视频所展示的是什么动物形象?2、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生活中天鹅的形象,那如果把天鹅的形象搬到舞台上把它变成艺术形象会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表演一下。
我们说天鹅的形象非常的漂亮高贵,那如果我们把天鹅的形象真正的搬到艺术舞台上,把它艺术化处理之后会是什么样呢?我们来一起欣赏舞蹈《四小天鹅》舞蹈《四小天鹅》所描绘的是四只小天鹅结伴在湖畔游玩的一个情景,舞蹈《四小天鹅》的艺术形象来自那里呢?这说明艺术的创作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写板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活动2【讲授】二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画家的作品,通过这两幅作品来深入分析一下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美术课程主题,并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艺术的魅力,加深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认识,提升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或物品,如家庭角落、学校操场、常见静物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记录下观察过程。
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细节的捕捉。
2. 创作与表达:根据观察记录,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创作一幅以“艺术源于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作品可以是以素描、水彩、油画等形式呈现的画作,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
3. 反思与阐述:学生需在作品完成后,撰写一篇简短的反思报告,阐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反思报告应包括对作品内容的描述、创作过程中的感悟以及对“艺术高于生活”这一主题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观察记录要详细,能够反映出学生对场景或物品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
2. 创作作品要符合“艺术源于生活”的主题,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创意和美术技能。
3. 反思报告要简明扼要,能够清晰地表达学生的创作过程和对主题的理解。
4. 作品和反思报告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保持整洁、规范。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和准确性。
2. 创作作品的创意和美术技能的表现。
3. 反思报告的逻辑性和表达力。
评价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需努力四个等级,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采取以下方式: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评阅,给出评价和建议。
2.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作品和反思报告,互相学习和借鉴。
3. 对于优秀作品和反思报告,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通过这样的作业反馈机制,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教新版美术)第一章:生活中的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审美感知。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美术实例分析,如广告设计、服装搭配、家居装饰等。
2. 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活动:1. 展示生活中的美术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生活观察,让他们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
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场景,用画笔描绘出来。
第二章:创意无限的美术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 引导学生通过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创意绘画技巧的学习,如抽象画、拼贴画等。
2. 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介绍创意绘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 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让他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运用创意绘画技巧进行美术创作。
第三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传统与现代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对比分析,如中国山水画与现代城市画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传统与现代美术作品。
教学活动:1. 展示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让他们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
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美术题材,用现代美术风格进行创作。
第四章:艺术与科技的碰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科技的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 引导学生运用科技工具进行美术创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美术与科技的应用实例,如数字绘画、3D打印艺术等。
2. 引导学生运用科技工具进行美术创作。
初中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教案设计
七年级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七年级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欣赏与评述基础知识与理论,探究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培养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
锻炼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绘画作品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感受、认真参与对作品与实物、实景的比较、分析和讨论。
以个人钻研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依照本课要求拓展相关内容,将课本知识迁延至其他绘画作品以及艺术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关注,尤其是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主动关注。
帮助学生逐步建树对于绘画作品乃至其他艺术作品的兴趣,懂得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乐于学做一个懂得艺术、热爱艺术的人。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的初级阶段,往往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的标准,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应该反应生活的朴素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却与生活中的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不理解,尤其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非但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会欣赏也很难评述。
所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课,以经典作品为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齐白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2、教学难点:对于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作是否源于生活的问题,是学生最易感觉困惑的问题,虽然本着降低难度的原则,课内未涉及此类绘画,但很可能在讨论中提及。
教师应有所准备。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课欣赏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
出示一幅现实生活中羊的照片和动画片的照片,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羊的形象,说明美术作品源于生活。
不同点:老动画片里的羊更拟人化更聪明,像人一样会思考,同学们是喜欢动画中的羊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羊?如果现实中没有这个动物,艺术家能创造出这么生动的形象吗?这说明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高于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七年级下册美术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概念教师:艺术仅仅是指美术吗?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分类1.以达芬奇《蒙娜丽莎》、毕加索《梦》、米罗《肖像》为例介绍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以及他们的艺术特点。
2.三种艺术类型特点:像、似与不似之间、不像。
3.美术可以再现生活,也可以表现艺术家情感。
4.小游戏:PPT出示作品,请学生说出喜欢的作品类型,并说明原因。
教师:无论是再现生活的具象艺术,还是表现艺术家情感的意象和抽象艺术,它们是否源于生活,又是怎样高于生活的呢?以几件绘画作品为例剖析。
学生根据具体的作品分析知道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的区别和各自的艺术特点。
知识巩固新授 1.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2)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3)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4)当天不是晴空万里而是阴雨绵绵,画家为什么会做此改变?(5)名家论述—毛泽东2.齐白石《虾》(1)你认为齐白石画的虾好吗?好在哪里?(2)画中虾与真虾完全一样吗?比对。
(3)齐白石为什么能画出如此栩栩如生的虾?齐白石经典论述。
探究与解答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步步引导。
三、【教后反思】。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 2023—2024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
(4)教师指导: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疑问、提供创作指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课时,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艺术创作实践。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一年一月一日(星期一一)第一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
称)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教学内容分
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探索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艺术作品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将其升华成为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
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日常用品、自然风景照片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
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从而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过程与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欣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艺术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提高评述能力。
学情分析我上课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评述基础,本课又是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我相信他们会很感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导入新课:1、影视欣赏: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羊的形象与生活中的羊的异同。
提问法: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虾》(美术作品赏析):(播放课件)1、映示国画作品《虾》(齐白石)作者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活动3【活动】《虾》学习提纲:(1)你喜欢齐白石的画《虾》么?通过欣赏对《虾》图进行一个总的评述。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的异同?(艺术处理)(3)齐白石画虾的技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4)齐白石画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5)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艺术魅力(6)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学生主动学习,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理解本课的课题,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活动4【活动】《开国大典》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简介《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构图方式、表现手法等,让学生能够理解艺术的表达方式,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2.掌握基本构图方式、色彩运用和画笔表现等美术技法;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2.掌握基本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一组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艺术的多样性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2. 概念解释(10分钟)在介绍本单元内容之前,我将向学生解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艺术作品可以是真实的再现,也可以是抽象的想象,但都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
3. 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15分钟)接下来,我会选取一些经典艺术作品,例如《星空》和《名画复制》,向学生讲解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背景和灵感来源。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故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 学习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30分钟)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基本的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
我会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构图方式,例如对称、平衡和留白等,并解释不同构图方式的表现效果。
同时,我还会讲解色彩运用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颜色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5. 学习画笔表现和创作实践(40分钟)接下来,我将向学生演示不同画笔表现的技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练习。
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笔触和厚薄的画笔,学生可以掌握表现细节和层次感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欣赏的《捣练图》,提问:哪一个形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回答并表演动作。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这个形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理解回答。
教师总结: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课件显示国画作品《虾》和长臂河虾照片(教材P4)
问题一:齐白石所画的虾和现实生活是什么关系?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少时他就在河
边捉虾,成为画家以后又在家中养虾,可以说是对虾特别熟悉,虾的动态、结构、生活习性都了然于胸,可见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问题二:齐白石笔下的虾和真虾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齐白石横笔画虾眼,突出,显得精神。
——真虾有八对足,齐白石删繁就简,只画五足,显得多而生动。
——真虾身有六节,而齐白石只画五节,更好看。
教师总结:齐白石画虾的创作经历说明艺术源于生活,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所以说经过艺术加工后的艺术形象又高于生活。
2、油画《开国大典》(董希文)
学生结合教材第六页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思考书中想一想五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学生汇报问题答案。
《开国大典》艺术特色: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
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学生展示:
1、教师展示其他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
2、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作品进行展示,结合本节课学到的艺术理论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艺术的其他门类也是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问题探究:
问题: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吗?
教师结合蒙德里安的树系列作品进行分析引导,最终和同学共同得出: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源于生活的,而经过艺术处理创造的优秀的艺术形象更是有别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
活动3【作业】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以蒙德里安的艺术论述:“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本身的真实”与齐白石艺术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总结,超越时间,跨越空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已经成为世人普遍认同的艺术理论。
2、作业:请你选择例子,写出200字以内的短文,谈谈你对美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