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指引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策略

合集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延伸和实践,对于提升学习效果和促进知识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以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更新和改革,作业设计也需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新课程环境下,作业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能力,还需要紧密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的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练习题和填空题,而是需要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并进行思维拓展,是设计好作业的关键。

作业与课程目标的对齐也是作业设计的重要方面。

作业不应脱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而应该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评价与反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评价和反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需要注重评价和反馈的有效性和建设性,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有效对接。

2. 正文2.1 探讨新课程对作业设计的影响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受到了诸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的变化。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业设计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训练,而是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作业设计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2. 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倡导个性化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

作业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不再是简单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作为作业管理中重要一环的作业设计,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从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到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的颁布,都对作业设计提出重要要求,可见小作业,要有大思考。

现从“双减”政策到数学“新课标”的角度就作业设计作一浅显解读。

“双减”政策在第二部分专章对作业提出了要求,数学“新课标”则在课程实施中对作业设计提出建议。

前者从宏观政策角度提出要发挥作业诊断、巩固等功能,后者从学科性质出发,强调要“素养立意”(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前者着眼于“控量提质”,提出两个控制性红线要求(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后者立足于精心设计,更强调丰富作业设计类型。

二者均要求作业要强化分层设计、系统设计。

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对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从层次上来看,数学“新课标”明确要求“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要求的标准更高一层。

从“双减”政策到数学“新课标”,可以看出作业的重要性、作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作业问题解决的紧迫性,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作业导向,可以发现作业设计需要讲求以下重要策略:一、素养立意“双减”政策针对作业“多、难、偏”等顽疾,力求改变作业“功能认知窄化、应用方式固化”等问题,为作业建设打开了全新思路,推动作业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新课标”的鲜明变化之一就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作业,需要依标(课标)设计,要求“教学评”一体化,所以要力改以往作业设计“目标意识弱化、反馈价值淡化”等问题。

由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作业,充分认识作业的功能和价值。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作业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以巩固练习和应试训练为主要手段,最不认同作业能够“保持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效用,这是由于对作业功能的窄化和矮化导致的。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课程体系的不断更新,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已成为教师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如何设计出合理、科学、有意义的作业,成为了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试图提出一些策略来帮助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

一、了解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不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主体性和实践性。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充分了解新课程对作业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也需要具备这些要求。

作业应当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在了解了新课程对作业的要求后,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设计出适合新课程背景的作业。

二、结合课程特点设计作业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课程特点来设计。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特点需要不同形式的作业。

在语文课上,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与写作结合的作业,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在写作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数学课上,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作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课程特点来设计作业,使作业更加贴合课程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作业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各不相同。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注重作业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让他们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挑战;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巩固性作业,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作业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四、注重作业的反馈和引导作业不仅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需要注重作业的反馈和引导。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随着新课程背景的不断深入,教育者们对于如何设计好作业的策略也越发迫切。

在过去,作业往往只是对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简单巩固和复习,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业的设计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展开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设计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过去,老师们往往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来设计作业,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者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作业。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可以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作业的设计需要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者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问题。

而设计好的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任务要求,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完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乐趣。

作业的设计也需要更加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者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作业的设计中,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

作业的设计还需要更加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者们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选择,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更加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可以设计一些可以自由选题和自由展示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完成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作业的设计还需要更加注重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作业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好的作业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学习效果。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是非常具有策略性的研究问题。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作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作业也必须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

作业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在制定作业时,可以先明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然后设计与之对应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定制作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因此设计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以巩固基础知识;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较难的拓展性题目,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鼓励多元表现形式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表达方式,作业设计也需要多元化。

不仅可以设置传统的填空题和选择题,也可以通过图片、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鼓励多元表现形式的作业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效果。

四、注重作业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作业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也是作业设计的重要方面。

设计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时间安排和能力水平,避免让学生在时间上过度压力。

同时,在学生完成作业后也应该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让学生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作业设计。

五、合理设计作业难度作业难度设置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来确定。

作业过于简单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下降;而作业过于难,又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动力。

因此,作业的难度要控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既要有挑战性也不能让学生感到太难。

六、提高作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究,因此作业设计也需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作业应该具备开放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可以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探究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的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的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的策略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文本召唤结构的重要概念。

该概念下,文学文本自身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具有开放性和建构性,它召唤着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的构建,让读者能够通过自我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填补文本意义,从而多方位、深层次地去开拓文本内涵,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文本召唤结构下,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作者创造的文学文本经读者阅读参与的再创造共同构成了新的文本价值。

这样一种读者主体参与解构、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应用到语文学习中,是一种学生高阶思维参与的深度学习的过程。

尽管学界对“深度学习”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厘定,但也基本廓清了“深度学习”的特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习过程的深入性、学习实践的迁移性、学习结果的高效性等。

基于文本召唤结构,从读者兼学习者的视角去阅读文本,与作者对话去解读文本,“召唤”阅读经验,“召唤”相关文本,进行文本重构及审美创造。

这样,语文的阅读教学将更能凸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语文学科素养落到实处。

01关注文本缝隙,填补文本空白文学文本本身存在一定的疏漏处、矛盾处、反常处、空白处,这就是文本的缝隙。

“文本缝隙即属于文学作品中具有召唤意义的因素。

”这些由作者制造的文本缝隙恰恰给予了读者探究、批判、填补、再创造的可能性。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教授学生寻找文本缝隙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缝隙的兴趣,让学生于找寻和探究中深度参与到阅读之中,进行文本的细读。

以《荷塘月色》为例,长期以来老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的重点都在“荷塘”与“月色”的景物描写中,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尤其对比喻和通感分析得细致入微。

可纵使我们把景物掰开了、揉碎了去赏析,终究还是要回到“情”中去的。

“这几天心里破不宁静”的情绪带作者漫步荷塘尽享月色,但师生都容易忽略甚至全然忘记的是:文章首尾两段出现的“门”。

两处“门”的出现虽是轻描淡写,但却是我们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和联结景情关系的桥梁。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设计好作业成为了教师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业作为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延伸学习,对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通过设计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建议。

一、了解新课程的特点在制定好的作业策略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作业的设计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

新课程还强调跨学科、跨文化、跨时空的融合,因此作业的设计应当尽可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设立作业的明确目标在设计作业之前,教师需要明确作业的目标。

作业的目标应当与课程目标相吻合,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的目标还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避免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情况。

只有在明确了作业的目标之后,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作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比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综合实践等。

作业的创新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关注作业的质量而非数量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教师应当关注作业的质量而非数量。

过多的重复性作业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且没有实际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减少作业的数量,增加作业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作业的质量。

可以设计一些质量较高、要求较难的作业,通过这些作业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实践,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创造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因此作业的设计应该充分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革,课堂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策略亟待优化与调整。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研究目标1. 分析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要求。

2. 总结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 提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策略。

4. 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课堂作业设计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案例,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为策略提出提供实证依据。

4. 教学实验法:在部分小学开展教学实验,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策略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分层设计。

-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求,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 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课堂作业设计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

-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作业的载体和形式。

- 融入跨学科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作业反馈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建立多元化、多角度的作业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

- 及时反馈作业情况,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的课程标准不断出台,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在这个背景下,作业的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好作业的策略研究。

1. 作业的设计应贴合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业的设计需要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确保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业不应仅仅是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是应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2. 作业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个性化教学,作业的设计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喜欢图文结合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需要进行图片解释或图表制作的作业;对于喜欢语言表达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需要进行文字描述或写作的作业。

通过个性化设计作业,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作业的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应用,作业的设计也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实验或实践操作的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需要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作业,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

4. 作业的设计应注重自主性和创新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作业设计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题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表达的作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表达意见时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5. 作业的设计应注重反馀性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作业的设计也需要注重反馈性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精准设计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精准设计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精准设计策略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展现了良好的育人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构建完整的思维体系,为后续深入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多种形式的作业内容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强化其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自身数学素养的综合化发展。

目前来看,当下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现阶段的他们能力认知特点表现为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尚未形成等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作业的精准性,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能力发展需求则成为广大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就小学数学作业精准设计策略展开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弥补传统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局限的短板,提升作业趣味性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思维的协同发展。

一、变繁多为精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做好作业减负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受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能力、认知有差异,对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变繁多为精准,减少冗余的作业内容,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其乐于学习的行为习惯。

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在设计作业内容时,教师应提炼本课重点知识,既要涵盖不同难度层次,让学生有机会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又要确保作业的总量适中,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压力过重,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对此,针对基础知识内容,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

【问题一】计算半径为5 cm的圆的面积。

【问题二】若一个圆的周长是12.56 cm,求其面积。

【问题三】一个圆环形跑道,内圆半径为20 m,外圆半径为40 m,求环形跑道的面积。

【问题四】一个圆形的花坛直径为10 m,求其面积。

【问题五】已知一个圆的面积是78.5 cm2,求其半径。

教师要做好启发性作业设计,既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实现自我突破,从而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改下的作业设计策略

新课改下的作业设计策略

新课改下的作业设计策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业设计的策略需要与教育理念相契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以下是一些新课改下的作业设计策略。

1. 个性化定制作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量身定制作业,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个性化作业可以包括项目研究、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等形式,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 融入实际生活:作业设计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例如,通过社区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和意义,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兴趣。

3. 联合协作作业:新课改强调合作学习,作业设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联合协作作业可以包括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资源,促进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4. 提供反馈机制:作业设计应该设立及时的反馈机制,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弱项,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评价反馈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促进学习的提升和成长。

5. 多元化评价方式:新课改鼓励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作业设计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报告、口头表达、展示演示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作业设计策略需要关注个性化定制、融入实际生活、联合协作、提供反馈机制和多元化评价方式。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策略分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策略分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策略分析篇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策略分析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探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深度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在知识传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

深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把握,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等途径,培养高阶思维和创新意识。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方面的素养。

强化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新课标要求加强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新课标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应用。

强化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策略分析针对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注重知识整合和系统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知识进行整合和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课标导向下,如何设计作业?

新课标导向下,如何设计作业?

新课标导向下,如何设计作业?新课程标准的初衷是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把教育的目标从知识转到人身上来,让儿童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就是我们常说的除了关注学习成绩之外,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要让孩子有时间锻炼、有地方劳动、有机会发展艺术特长,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发展的人,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会交往、善合作,能够学会怎样去面对困难、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素养才是将来走上社会所需要的必备技能。

作业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促进基础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多样化的作业类型不同的教师往往会表现出迥异的个性,每一门学科又有自身特点,因此不同学科的教师总是能够设计出富有创造性的、鲜活生动的作业,并由此引导学生经历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1、基础巩固类作业,一般紧扣学生在校学习所涉及的内容或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或转换情境促进已学新知的应用,或变换条件引导习得技能的迁移。

此类作业成为课内学习的叠加,起到及时复习巩固的学习效果。

2、知识拓展类作业,常常针对课堂学习所涉及的内容或技能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增补,或补充相关背景信息以丰富课堂所学,或进一步拓展课堂所学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此类作业作为课内学习的扩充,起到灵活增益、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3、活动探究类作业,总是源于明确问题,经由一系列活动的探究,或单学科纵深揭秘,或跨学科协同攻关,从而最终完成新知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

此类作业侧重相关问题的攻关,指向深度学习和知识建构。

4、动手创作类作业,倾向于设计思维的发展、想象品质的赋能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或成平面画作,或成人工造物。

此类作业构成表现型学习的全过程,强调学习“作品”的可见。

5、综合实践类作业,侧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倾向身体力行的活动体验,凸显社会的参与与服务,强调社会学习和实践学习。

此类作业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了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功效。

对于假期作业而言,知识拓展、活动探究、创意创作以及综合实践都会因为可以利用和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更为宽裕和自由,而更能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基础巩固也需要适当涉及,以避免生疏或淡忘。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下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语文作业设计上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理解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综合锻炼。

比如设计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中心思想等。

二、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因此在语文作业设计上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感描写、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等作业,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等。

比如设计一篇情感交流的作文,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或者写出一个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注重启发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因此在语文作业设计上也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思维激发、问题拓展、创意写作等作业,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展示创意。

比如设计一道思维导图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并运用创意进行展示。

五、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语文作业设计上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我表达、学生交流合作等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比如设计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和写作。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注重综合能力、情感态度、启发思维、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长,灵活设计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一、引言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新课标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因此,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原则1. 科学性原则:作业内容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

2. 趣味性原则:作业形式应多样化,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实践性原则:作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素养。

4. 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整合性原则: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1. 针对性作业设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2. 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作业分为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主题式作业设计:以课文主题为线索,设计系列化的作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4. 项目式作业设计: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创新性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新性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四、作业评价与反馈1. 多元化评价: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业表现。

2.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鼓励性评价: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充分表扬。

4. 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结语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个性化和整合性原则,运用针对性、分层、主题式、项目式和创新性作业设计策略,结合多元化评价和及时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一、作业设计目标1.1 紧密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能力、情感的协调发展。

1.2 强化语文实践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3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作业设计原则2.1 科学性:作业内容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难度适中,避免过难或过简。

2.2 层次性:作业设计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基础、拓展、提高等不同层次的题目。

2.3 适量性:作业量应适中,避免过量给学生造成负担,同时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2.4 创新性: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内容与形式3.1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预习新课,了解课文背景,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3.2 课后巩固: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3 实践性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观察、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4 阅读与写作:推荐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

3.5 拓展性作业: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性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作业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

4.2 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设计实施保障5.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作业设计的认识和技能,确保作业设计的质量。

5.2 完善作业管理制度:明确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环节的要求,提高作业管理效率。

5.3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5.4 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作业设计水平。

新课标下的学习策略研究: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深度思考

新课标下的学习策略研究: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深度思考

新课标下的学习策略研究: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深度思考何谓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对学习状态的质性描述,涉及学习的投入程度、思维层次和认知体验等诸多层面,强调对知识的本质理解与思维的深度参与,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

综观时下的小语课堂,多数教师还是围绕着字词理解、朗读背诵课文这些浅表性的内容引领学生阅读学习,缺乏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学生的深度学习也就很难实现。

为此,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特点及学生接受认知特点,教师从主动建构知识、引导自主学习、思辨阅读、实践运用等方面展开教学,符合深度学习的规律特点,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走向深度。

一优化板块结构(一)引导联结阅读联结可以把相近或者相近的事物集中在一起,建立起事物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运用相似思维或者相异思维发现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度建构。

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太阳》时,教师出示句子“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并让学生思考“差不多”一词能不能去掉,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

当学生感受到这一特点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还有没有具有类似特点的词语。

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们发现“约”一词也具有用词准确的特点。

运用同样的方法,在学习《鲸》一课中,学生们发现“主要”“必须”等词语也不能去掉,教师注重对学生阅读的类比联结,可以使学生对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严谨科学的特点感受更加深刻。

(二)注重整合阅读系统整合就是把同一系统中多个要素整合在一起教学,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显得更加立体、丰满。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第八单元教学为例,这单元的课文主要由《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都与读书有关。

单元习作内容是“推荐一本书”,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板块中主要从如何找书来读等方面为学生指出了阅读方向。

由于本单元学习内容都与读书有关,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单元整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古人谈读书到今人谈读书,再到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这样从单元整组开始教学,可以把本单元内容结成一张网。

新课标背景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方法(附参考模板)

新课标背景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方法(附参考模板)

新课标背景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附参考模板)一、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说明1.基于概念(1)第一个概念是单元单元有很多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单元是能够整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单位/课程单位(包括目标、内容、过程、评价、时间等)。

如果某学科的课程标准有四个核心素养,那么能实现这四个核心素养整体落实的就是一个单元。

第二个定义是,单元学习要围绕体现大观念、大概念的学习主题开展,强调内容组织结构化和内容呈现情境化,结构化、情景化是指向深度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标志。

第三个定义是,单元教学过程通过系列化、自主性、进阶性的学习活动来组织。

(2)第二个概念是主题关于什么是主题,也有很多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第一,主题指向单元核心内容;第二,主题反映学科本质和大观念、大概念,能够促进学生建构他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第三,主题在内容的结构化、情景化以及育人的意义与价值方面具有引领性。

我的建议是,首先基于课程标准,然后结合教材,把教材的自然单元作为进行教学设计研究的单元。

所以,强化教材的自然单元,是老师在教学当中,尤其在新课程刚实施的时候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当然,单元的组织绝不仅仅指教材的自然单元,也可以是教材自然单元的重组或者自拟的专题单元。

(3)第三个概念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这三个部分。

教学实施部分以后可以用视频课来呈现。

因此从设计的角度,我们主要是把重点放在单元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规划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和教学反思这两个部分上。

(4)第四个概念是单元教学设计是不是把单元与课时教学设计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单元教学设计呢?答案是不是的。

我们将单元教学设计分为单元教学规划和课时教学设计两部分。

单元教学规划强调的是整体性,侧重于结构化的设计和概括性的描述。

而课时教学设计示例的各栏目,是在单元教学规划基础上侧重具体化的呈现。

通常老师在写课时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将教师怎么引导、指导、阐述和学生怎么做、想、讲、练结合在一起去描述学习过程,这也是我们做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路线或者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背景下:指引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策略作业作为占据学生不少课余时间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学业质量、诊断改进教学、家校关系、学生素养发展等至关重要。

好的作业和好的课堂教学一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能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在自主探究中发展素养。

本文从素养培养、综合学习、实践探究等多个视角出发,解析好作业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01好作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5大设计步骤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作业设计,无论是作为学习任务的作业,还是作为评价任务的作业,都要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状况,着力强化核心素养立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核心素养立意的作业设计,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明确作业设计所针对的核心素养。

每一种核心素养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构成与质量要求。

作业设计要更为具体地明确所针对的是这一素养的哪一种或哪几种成分。

例如,语文学科中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识字写字、阅读、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活动中。

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明确作业指向的是阅读能力还是书面表达,抑或是口语交际,要有清晰的界定。

此外,作业设计还要基于跨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重视跨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问题解决、沟通合作、批判性思考等。

第二,将作业设计所针对的核心素养目标具体化。

一线教师需要做的是在核心素养概念框架下,基于课程标准中列举的学科总目标、分阶段目标、学业质量标准等相关表述,结合教材、教学进度及学情实际,由概括到具体,明确作业针对的具体核心素养目标是什么与不是什么,要有操作化的表达。

例如,六年级语文教师针对语文学科“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中的口语交际,提出作业设计所针对的具体目标是:敢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与同学文明得体地交流;认真倾听,不打断他人发言,能在抓住他人发言要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经此具体化过程,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从文本走进教学活动,转变为作业活动的具体目标,成为作业设计的指引,核心素养目标变得操作化,素养落地成为可能。

第三,设置作业情境与任务。

希望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些重要品格与关键能力,就要关心学生应该在哪些情境与何种任务中展现核心素养,在作业设计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和任务,以唤起他们凭借核心素养应对问题的行为。

情境创设得好不好,任务设计是否有效,归根结底要看它们是否激活、强化了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特定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制定评价办法或评分规则。

无论是作为学习任务的作业,还是作为评价任务的作业,都需要有配套的评价办法,有的还需要量化的评分规则。

制定评价办法是将作业目标进一步操作化的过程,因而作业评价标准必须紧密围绕其所针对的目标,不能脱离目标设置标准。

以历史学科为例,12年级教师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布置这样一道思考题作业: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围棋也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么,在历史上象棋出现得早,还是围棋出现得早?请不要查阅教材以外的材料,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在评分时,学生即使正确回答围棋产生得早,但若不能以史料为依据进行合理分析,也不给分;如果学生指出围棋产生的早,理由是象棋在楚汉之争后出现,而更早文献有记载说古人也下棋,下的应该是围棋,给一半分数;如果学生透过两种棋上有没有文字,或者两种棋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围棋产生得更早,给满分。

这种评分规则围绕和支持了作业目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第五,审查与改进。

作业设计初步完成后,教师要尝试从学生视角进行自我审查,设想学生会如何理解和完成这份作业,预见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条件允许时,教师还可以找少数学生进行认知性访谈,让学生说说自己完成作业的基本认知过程及其对作业的看法和建议。

如果自我审查或认知性访谈发现作业不能有效激活特定的核心素养目标行为,或者难度不适合,教师就需要对作业设计予以完善后,才能投入使用。

要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深入推动核心素养落地,教师还需要在核心素养框架内进一步明确最关键、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核心素养。

问题解决能力应成为作业设计中重点关注的核心素养,理由有三。

其一,问题解决能力是21世纪全球普遍提倡的重要核心素养。

重要的核心素养通常是跨学科的,具有领域共通性。

其二,问题解决能力是我国评价与考试政策关注的重点。

其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与技术支持。

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项目式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在实践中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评价方面,我国近些年来在中考、高考及平时测验中探索表现性评价,已经取得一些积极的进展,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和成功的经验,可以为作业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当然,其他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核心素养,甚至课程目标中的非核心素养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必须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与精熟水平。

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以全面为基础,在重点与全面之间把握平衡,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02好作业嵌入真实情境,具备趣味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是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其重要抓手是促进课程内容情境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

好的作业设计要加强情境性,将任务嵌入生产生活情境之中。

1.增加作业情境性,引发三种层次综合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认知科学、生态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影响,学习的研究取向逐渐从认知转向情境。

学习的情境理论关注情境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只有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才能激发真正的思维,才会引发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培养出在生活场景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作业的情境性具有多种优点。

首先,它提高作业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有效学习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

以初中物理“电阻原理”学习为例,如果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探究教室里的电风扇如何调节风力大小,以及如何运用电阻原理,或者让学生思考并动手试一试将家里的普通台灯改装成可以调节灯光明暗程度的台灯。

有了这样的联系,学生不再是简单背诵或机械练习有关物理知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调动。

将作业与生动、新奇的情境联系起来,任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会增加,学习就转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会提高,主动性也会增强。

其次,情境创设可以提高作业的综合性,促进综合性学习。

传统作业多指向零散、割裂、碎片化的知识,所引发的认知活动通常只停留在记忆水平,没有激活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

而作业一旦嵌入真实情境中,因为情境是鲜活、动态和复杂的,完成作业通常需要激活目标以外的知识,也就使知识整合与综合学习成为可能。

嵌套情境后的作业可以引发三种层次的综合学习。

第一层次是将目标知识与本学科其他知识综合,这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倡导单元作业的理念不谋而合。

希望教师设计的作业克服知识碎片化倾向,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个单元所学习的核心知识与方法解决嵌套在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层次是将某学科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

基于跨学科学习理念设计综合性作业是加强综合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数学作业要求学生解决食品营养成分表中的百分数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整合生物的营养学知识,而不是孤立地学习百分数。

第三层次是将学科知识点与课外知识,与广阔的生产生活实践相整合,引导学生从“走近”生活到“走进”生活,调动所有的知识、观念与经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性学习,是最高水平的综合,它使纯粹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综合实践活动,使学习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回归。

这样的作业引发的学习更真实、更有深度,也更有用。

最后,情境创设可以增加作业的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依托真实情境的作业通常将解决问题的条件隐含在实践中,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性质的基础上识别工具与条件,激活已学,必要时还须整合更多知识——包括跨学科的知识乃至教材中没有学习的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相反,脱离情境的作业,牵涉的主要是孤立的知识和机械的技能。

作业设计中加强情境性,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教学反思与改进提供有用信息。

2.解决作业情境创设中的常见问题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正如虚假的互动等于没有互动,缺乏真实性的情境等于作业没有情境性。

受学科知识性质的影响,有的学科知识比较抽象,有些时候某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于复杂。

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模拟的情境要尽量真实,基本接近个体真正应用知识的工作场所、公民生活、个人生活等情境。

情境创设“穿靴戴帽”有些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联系情境,甚至嵌入了家国情怀、文化意识、团结友爱等育人因素,但实际上情境与要完成的任务缺乏联系,两者只是物理意义上的拼装,作业所创设的情境和任务不能有效促进或考查学生的目标行为。

在作业设计中重视情境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明确作业所针对的目标后,先寻找应用目标的真实情境,也就是个人生活、公共生活、教育生活或职业生活中可能应用这些目标的特定场景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然后选择有代表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并能最终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场景,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嵌入情境中。

对情境创设中的伦理问题重视不够要让作业联系生产生活情境,就很可能涉及情境中的人,也就必须注意情境的复杂性。

如果情境创设不当,可能会对某些学生构成冒犯,或侵犯学生及其家庭的隐私,甚至令某些学生因自己改变不了的因素而受到伤害。

例如,有英语教师在讲完“My Family”一课后,让学生找一张家庭合影,模仿课文准备一段话介绍家庭及成员的基本情况,下节课找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

这样的作业就侵犯了学生的家庭隐私,对于成长在离婚或单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偏低家庭的学生,还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情境创设一般要符合三个标准:真实,情境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能重复或模拟个体接受“检验”的工作场所或生活情境,反映真实生活世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复杂,情境要反映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条件隐含在情境中,需要学生进行判断、分析、探索、整合与创新,以展现学生使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有效,情境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目标行为,促进深度学习发生,使得学习表现得到准确评价。

03好作业要增加探究性与开放性促进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1.虚假探究到真实探究探究能力不仅是科学类课程所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且是各门课程普遍倡导的学科共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