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生活的环境,对滨水空间也具有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很多城市的滨水空间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有些水体遭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滨水休闲在城市生活中根本无法体现,如今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正如火如荼,滨水空间建设具很大的挖掘价值,天创智业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分析,创新性的提出滨水空间规划的设计手法。
一、滨水空间特征及类型
一个场所的存在意义与它鲜明的特征是有必然联系的。滨水空间最不同于城市其它地段的特点首先便是源自水体的自然资源类型,以及历史沉淀的社会人文特征。下面就滨水空间特征和类型进行简要归纳概括:
1、滨水空间特征
(1)水体造就的自然资源特征
生态多样性——滨水空间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这里水生、陆生、两栖类生物品种多样,即是人们观赏、考察的特殊区域,也是人们能体会到最多自然要素的最直接场所。
小气候——当水体达到一定数量、占据较大空间时,由于水体的独特性质,水域附近常常呈现出宜人的小气候。
场地形态多样性——来自水体的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得滨水呈不同面貌,滩、沱、岛、矶、缓坡等特殊形态往往使滨水空间更具自然性,有利于形成滨水堤岸空间独特的场所感。
(2)滨水区独特的人文特征
水乃生命之源,人类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趋水天性是源远流长的。水和社会意识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自古就对水有着深刻的参悟。“上善若水”是人类向谁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乃是借情于山水,抒怀自己的胸襟,孔子的“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对水的理解。滨水地带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2、城市滨水空间类型
(1)从宏观的概念上来看,城市滨水空间包括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和城市滨水堤岸空间。城市滨水堤岸空间即是陆地空间与水体空间的边界;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着的开敞式空间体,包括公共绿地、专业绿地、
河流水体、城市广场、城市街道以及城市中待建或非待建的空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则是滨水堤岸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交叠。
(2)从地貌上来划分,滨水空间又包括滨河,滨海,滨湖,滨溪及湿地等。
(3)从空间特性来看,滨水空间大体可分为两种空间类型:带状线性空间和环状线性空间。
(4)从滨水空间景观要素来看,滨水水系的景观基本要素可概括为两种:自然形态的景观要素和人工形态的景观要素。其中自然形态的景观要素主要有以自然形态存在的山体、山脉、植被、岸线,即所谓的地形地貌。人工形态存在的景观要素主要有沿线建筑、桥梁、标志性构筑物,人工林带等。
二、城市滨水游憩类型
水体常常是绿道上最富美感的部分。水环境不仅是独特的景观,而且是主要的游憩吸引物。按照常见的游憩类型可将滨水的游憩活动归纳如下:
健身性游憩活动,如慢跑、骑马、武术、散步、健身操、游泳、户外器械活动等;竞技性游憩活动,如排球、网球等球类运动、竞赛跑步等;
娱乐性游憩活动,如戏水、钓鱼、划船、水上游览、观光车、跳舞、游戏等;自然性游憩活动,日光浴、纳凉、赏景、养神等;
文化性游憩活动,水边或水下展示、自然和历史考察、摄影、写生等;
社会性游憩活动,演出、焰火表演、节日庆典等。
其中,滨水活动按水上和岸边的游憩方式来划分,其类型如下:
水体休闲方式包括:
岸边休闲方式包括:
由上可见,由吸引物转变为游憩体验方式可以引申出很多水上水岸的游乐方式。并且,中国民间传统游乐项目和水上项目也有很多可供发掘的休闲方式,包括赛龙舟,放河灯,猜灯谜,放风筝等等。
三、基于休闲游憩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
(一)空间设计原则
根据滨水空间的多样性及游憩类型与空间形态分析,我们从宏观层面以构筑完整的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框架,改善滨水空间的健康状况,并促进滨水空间生长的生机与活力为宗旨,总结城市滨水带型空间其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条:
如上总结的延续性、适配性、亲水性、自然性、审美性和便利性,在更契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营造的前提下,截取并延伸其中的某些设计原则,归纳如下:
1、安全可达性原则
安全可达性既是对沿廊道开发的多种水体游憩的潜力、发展机会以及阻碍因素进行安全性、资源特点、可进入性程度,以及管理权限等进行评估,以保证游人的安全,不影响游人划船、垂钓或游泳等项目的开展。
2、空间延续性原则
滨水堤岸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在滨水地区的延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子系统,一方面堤岸空间环境设计需要与水体的空间形态和谐;另一方面要与相邻城市空间的形态、肌理相呼应,与开放空间形成结构、形态统一的整体。
3、亲水性原则
良好的亲水性,是衡量滨水堤岸空间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堤岸环境中应该设计让人们很容易接近水的活动设施,如悬挑出水面的平台、水面的小建筑、码头等都使人从心理上和身体上接触到水。
4、设计结合自然的原则
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的背景,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神圣的场所来维护。尤其需要不断的再发现自然界还未被我们掌握的规律。我们在其环境设计中,应尽可能考虑与自然结合,恢复滨水自然的面貌。
5、历史文化和地域传统保护的原则
滨水区作为城市历史中最为悠久的地区,在其漫长的岁月中发展演变,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历史遗迹,因此,滨水空间除了自然环境的价值,还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按照此设计原则,滨水联接的景观节点均可遵循所在滨水区域的历史文化及地域传统原则进行主题化提升。
(二)环境要素设计
结合滨水空间特征,基于游憩的设计理念,并遵循如上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原则,滨水空间设计手法归结为如下:
1、滨水游步道
人经过大空间时,横穿开阔的空地或走进空间的中心一般都不太自在,而沿滨水空间的边缘行走,既可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到街道或空间边界的细微末节,令人赏心悦目。游步道适当的与绿地及水面设施的穿插,则使得游步道的空间更显得丰富多变。而对于垂直于岸线的步行道,则需要满足人们接近水的愿望,设置以便捷简短为主。
游步道沿着堤岸边缘设置,自然而然成为一个线性的空间,同任何道路设计一样,步行道(各种平坦、坡形、平直、弯曲的路面)与环境的景物相互衬托,并随着道路的变化而展开或交汇。滨水步行道的线形多与岸线的形态相关,但适当的变化处理则会使游步道空间视觉更为丰富,景观设置更为合理。
(1)步行空间的组织
对于步行空间来说,视觉上和景观上的延续是相当重要的原则。游步道的绿化、驳岸、草地、植物包括自然界中的水体都是构成空间的连续因素。
城市滨水堤岸空间给人的感受是通过人行走过程中对不同的空间进行观察、对比、联系而形成的。因此,设计要把握游步道各个空间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在视觉、趣味、特性与气氛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让两个空间在交界处形成场景转换,空间在视觉上的变化,更加深了人对滨水步行空间的感受。
(2)游步道中的休闲节点
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感到讨厌的步行距离为500米,人一般情绪下步行的距离为300m。即使是步行空间,也需要一定距离内设置可停留的空间稍作整顿,同时也作为观景、看人、交流和活动的场所。这个场所可能被放大成为广场、公园成为堤岸空间系统的节点或地标。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指出,那些森林、海滩、树丛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而过于开阔的旷野或滩地则少人问津。这种现象被称作是“边界效应”。滨水堤岸空间中,并没有明显的通行空间与停留空间之分,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重视边界效应,利用堤岸空间边界线的凹进与凸起,造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