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精选)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内部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图三要素组成。
三要素的协调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稳定。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要素是协调一致的。
如果出现矛盾和不协调,则个体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协调一致。
当三者发生矛盾及需要转变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
因为在态度的转变中,认识的转变较容易,而思想情感的转变比较困难、缓慢。
积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有利的,消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态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形成个体的积极态度,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与完善,造福于社会。
表现为:其一,积极态度具有认识和情感的价值。
外界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都要通过态度的过滤。
因此,积极的态度常使个体在接触信息时,倾向选择正面信息,促使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而对于负面信息也是有所认识,常给予排斥。
常此以往,必然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其二,积极态度具有保护和激励的价值。
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以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同时常使个体追求符合需要和价值观的事物,促使自身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其三,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优良的个性促进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
他们充满自信,具有乐观主义业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现实压力为挑战,惯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等。
这都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过程,是由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需要或品质的实践活动。
心理学——态度的形成和改变PPT课件
1. 预先警告 2. 分心
1. 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自我卷入程度) 2. 预防注射 3. 人格因素(自尊,智力,性别)
人们对一致性的偏向程度,可以通过“一致性 偏好量表”的项目来测量。请阅读下面的每道 题目,然后用下列数字表示自己对此的态度。
1=强烈不同意 2=不同意 3=有些不同意 4=有点不同意 5=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6=有点同意 7=有些同意 8=同意 9=强烈同意
基本观点:当个体的信念或态度与其他观 点或自身行为发生矛盾或不相一致时,人 之元素之间的冲突便会导致心理失调,进 而产生紧张、不适等负面情绪体验。随之 而起的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个体进行自我 调整,或改变原有信念、原有态度,或否 定其他观点和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 的相符或一致。
主要有两种学说:平衡理论和认知失调理 论。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 过程。
有两种学说:预期价值理论和认知反应理 论
态度是个人为自己的得失而深谋远虑的结果 预期:人们对某一客体具有特定属性或某一行
为达成特定目标概率的主观判断 价值:人们对客体所具有的属性或行为结果在
多达成多上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观判断。 U=E ×V 评述:过于夸大了人的理性,与现实情况多有
实验:木板上拧螺丝钉——20美元 VS 1美元 当以金钱或其他外在诱因激励个体去做其原本就喜
欢做的事情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就会因此而受损。 评述: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儒家反省法
1. 一般说服模型 2. 可能性模型 3. 启发系统模型 4. 态度改变的协同模型
外部刺激
信息源 传播 情景
目标靶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 厌恶的情感体验
知态
度
情
意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 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06态度形成与改变
Σ(价值x预期) =认知为基础的态度 玩网络游戏很有趣(+) x 非常肯定?= A1 玩了会沈迷(-) x 可能发生?= A2 ‧ ‧ --------------------------------------------------------------------------对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 A1 + A2 + A3 + A4…
态度如何形成
态度如何形成
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
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或对事物的感觉作评价。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学习理论
•
古典制约(classical conditioning,Pavlovian conditioning): (1)樟脑丸气味(刺激A)没特别感觉 故乡老家(刺激B)愉快温馨感 (2)重复配对出现刺激A与刺激B: 「故乡老家+樟脑丸气味」多次配对出现 (3)樟脑丸气味 愉快感受
•
态度改变与说服
•
•
说服接收者的特质(动机与能力) 较可能出现中心路线的情况: 认知需求高者较倾向采取中心路线 讯息非常重要或攸关个人(上课内容必考) 接收者有足够理解能力 较可能出现周边路线的情况: 认知需求低者较倾向采取周边路线 讯息不重要或较与己无关(是否赞成新的高中教材 政策) 接收者理解能力不足
•
态度改变与说服
•
以恐惧为诉求 什么广告或宣传会以「令人感到害怕」为诉求?
瑞典文:Nightmare Time to wake up
态度改变与说服
•
「以恐惧为诉求」有效吗?
戒烟说服实验(Leventhal et al., 1967) 参与者分为三组: 第一组只拿到如何戒烟的小册子; 第二组只观看描绘肺癌的影片(以恐惧为诉求); 第三组看拿到小册子也看了影片。(续)
态度形成与转变
压力;
3)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 数。
第三十页,课件共有55页
认知要素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人、人的行为以及人自身的某种认识、见解或观念。
可分为:有关行为的和有关环境的。
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 系:
第二十六页,课件共有55页
eg: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 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4)向中度。即某种态度在其整个态度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程度 。
(5)外显度。即某种态度在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上的外露程度
。
第十页,课件共有55页
四、 态度的形成
凯尔曼(Kelman)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 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 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第三十一页,课件共有55页
失调的后果: 失调→心理上不舒适感→个体去减少失调、达到协 调; 当存在失调时,个体除了失调以外,还主动避开促 进失调增大的情况和信息。
减少失调的方式: 改变认知结构中关于行为的认知要素。 改变关于环境的认知要素。这同样也是观念的改 造,即认知结构的重建。 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 素。
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心理机制
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心理机制说服的目的通常是让人改变观点、态度和行为。
观点主要是认识性的,即一个人认为是真实或正确的东西。
而态度除含有认识成分外,还包括情感和行动意向两种成分,因而更难以改变。
(一)社会影响是态度形成的外因沟通与说服都是一种社会影响,心理学把人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三类,这实际上是态度形成的三种不同水平。
1、依从对社会影响的依从反应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奖励或免受惩罚。
依从的特点是,持续的时间与奖励或惩罚的时间一样长。
依从的人知道环境对自己的压力,当环境不再有压力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研究指出,家长如果使用惩罚来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孩子往往会在家里表现得很温顺,而在学校或离开家时反而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
一个人在依从时如果发现自己的依从行为及其后果令人满意,值得把它继续下去,那么即使最初引起依从行为的原因(奖惩)已不存在,依从行为仍会继续下去。
由此看来,虽然依从本身通常不产生持久的行为,但它可以为导致持久效应创造条件。
2、认同认同是指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
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乐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准则和态度——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同依从那样),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一样,或被那个团体所接受。
认同这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并不需要连续不断地奖励和惩罚,需要的只是个体想成为那种人的愿望。
若个体崇拜对象发生改变,以新的更重要的认同代替了原来的认同,其观点态度和行为准则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认同现象对我们有两点启发:一是作为领导者被下属认同或崇拜是提高影响力、说服力的重要前提或条件;二是作为被大众崇拜的偶像人物言行举止一定要检点,要真正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
3、内化将准则和信念内化,这是对社会影响的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
一个人想使自己保持正确的动机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支持力。
内化的关键成分是可信度——提供信息者的可信程度。
态度的形成及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摘要文章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进行综述,主要从态度的基本概念及特性,双重态度模型,态度的形成及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态度的改变过程的三阶段、态度改变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海德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态度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引言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
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
人们的态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人物、事件、国家、集团、制度、观念等等。
人们对这些态度对象,有的表示接受或赞成,有的表示拒绝或反对,这种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接受、赞成、拒绝和反对等评价倾向就是态度。
因此,态度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们对观察、记忆、思维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1 态度的概念1.1 态度的定义态度通常是指个体自身对某一客体所持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比较稳定的评价与心理倾向。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近还是疏远,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1]。
1.2 态度的心理结构1.2.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1.2.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1.2.3.行为因素行为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1]。
前面已经指出,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又是一种行为倾向,对行为起准备作用。
因此,根据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推测他的行为。
但是推测只是推测,态度与行为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二者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况且行为的发生并不单单由态度决定,除了态度以外,行为还决定于其它因素,如社会道德规范,传统的生活习惯,当时的情境,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等等。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环境的特性
1、社会满意度 2、组织目标
B
3、事件发生的地点
他人的知觉
知觉者的特性
1、自我接受程度
2、知觉的结构
C
3、反馈的显著性
4、个人的经验
精品资料网
A:1、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身高、 衣着 2、语言的准确性、语调、语气—— 表明生气、喜厌 3、身体各部位语言 4、前面三种特性在初次知觉中被重 视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 人事学院 许玉林
精品资料网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中 的个体行为
精品资料网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中个体行为
第四章:知觉、社会知觉与认知判断 第五章:态度及其行为的改变 第六章:动机与需求的管理 第七章:个性的管理分析
精品资料网
第四章:知觉、社会知觉与 认知判断
第一节:知觉与社会知觉
一、知觉的特性
知觉是人对客体整体属性的反映,知 觉具有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精品资料网
– 知觉对象的特点: – 形状大小:对身材、高矮的判断 – 强度的变化:衣着、肤色、能力的强度大小等 – 对比的变化:强度是对比的结果 – 动与静的变化:活跃性 – 重复性:习惯性行为 – 新异性:独特的品质
– 主体的特点: – 兴趣、需要和动机 – 个性、知识和经验
– 改变个人的人格因素 – 人格的改变是认知改变的根本,一个人能力提高
了,站在一个高层次上,因此认知就改变了
精品资料网
第五章:态度及其行为的改变
第一节:态度的特性与机能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
久而又一致的心理或行为的倾向。态度 的形成和改变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和生 活方式,以及行为的表现。 态度--》动作--》行为 态度-精品-资料》网语言--》意见表述
[社会心理学]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试论态度的形成过程摘要态度是一种内在反应倾向,通常进行研究的态度是具有行为能力的个体对周围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
态度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诸如喜爱,讨厌都是态度的表现。
态度通常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要素组成。
而这三种要素越协调,所产生的态度就越趋于稳定。
态度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和社会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人的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化进程的结果。
【关键词】态度形成转变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逐渐发育成为社会人,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对周围世界的态度。
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持积极的态度,诸如喜欢、满意、热爱等,都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从不具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简单态度到复杂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的态度的过程。
态度形成的过程与个人社会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1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态度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增强态度的运动遵循的是这样一个轨迹,旧态度的改变必然带来新态度的形成,新态度的形成总是以旧态度的改变为先导。
因此,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态度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1态度的形成人从出生开始,必不具有对任何事物的态度,可以说,态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态度的形成: 态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后形成的。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理性的个体对凡是能满足欲望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会产生喜好的态度。
相反地,对阻挠其目标实现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就会发展出一种厌恶的态度。
比如,增加部分服务性行业税收的制度出台的时候,很多餐饮等服务部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对态度。
个体与团体的相互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个体难免与的其他个体产生作用,个体的很多态度都可能与其它个体的态度相一致,这样就组成了团体。
7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力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概念 七、态度的转变
二、态度的构成 三、态度的维度 四、态度与行为 五、态度的功能
八、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九、改变态度的方法 十、态度的测查
六、态度的形成 十一、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 力
遗漏下列两种情形: P
P
(平衡) —
(不平衡)
+
++
O
X
—
O
—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 力
X
34
纽科姆的A—B—X模式
T.M.Newcomb,1961,1968
▪ A、B对X看法不一致导致紧张状态
▪ 紧张度正比于: 1 A喜欢B的程度; 2 X对A、B的重要性; 3 A、B的交往频度; 4 A、B对X的态度差异程度; 5 A或B的自信程度。
▪ 适应工具
• 把态度作为谋求利益的工具。
▪ 自我防御
• (被动)保护自我、减少焦虑。
▪ 价值表现
• (主动)表现自我、展现价值。
▪ 认知功能
• 态度赋予事物以意义,引导认知,增进认识 或理解。
《社会心理学教程》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阎 力
22
六、态度的形成
▪ [美]凯尔曼(Kellman)的三阶段论,1958
11
4 态度的向中度
▪ 定义:一种态度接近个人核心价值观及根本态度 的(距离)程度。
▪ 操作指标:一种态度同个人根本信念的关联水平, 或与价值系统中心的关系。
▪ 一种态度与一个人的根本信念关联越密切,越是 接近价值系统的中心,向中度也越高。
态度和改变精华版
Page 25
制作者:
三、如何转变员工的态度
转变员工态度是指管理人员把员工消极的态度转变 成积极的态度,或者把较强的消极情绪转化为较弱 的消极情绪。 〔一〕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人际影响 员工以他人作为参照系来对照自 己的行为 权威的上级、关系密切的同事,以及企业中非正式 组织的领导。
制作者:
平衡理论的用途:使人们以“最小努力原那么〞来预 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 关系,以恢复平衡构造。
Page 17
制作者:
〔三〕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与形成三阶段论
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服 从、同化和内化。
服从〔顺从〕:一个人从外表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 〔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
Page 12
制作者:
平衡构造的四种模式
O
O
+
+
+
-
O --
O
-
+
P
+X
P
- XP
+ X P -X
〔1〕P喜欢O,O喜欢X,于是P也喜欢X;
〔2〕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也不喜欢X;
〔3〕P不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4〕P不喜欢O,O喜欢X,于是P不喜欢X;
Page 13
制作者:
不平衡构造的四种模式
Page 30
制作者:
文化程度高者,双向宣传有效;文化程度低者,单向 宣传容易改变其态度。
当员工与管理层的观点一致,或者对问题不熟悉时, 单向宣传效果更好;如果员工与管理层的观点不同, 对问题又比较熟悉,双向宣传效果好。
适度的恐惧唤起有助于改变员工的态度。〔可采用中 等强度的恐惧〕
态度的形成及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摘要文章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进行综述,主要从态度的基本概念及特性,双重态度模型,态度的形成及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态度的改变过程的三阶段、态度改变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海德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态度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引言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
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
人们的态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人物、事件、国家、集团、制度、观念等等。
人们对这些态度对象,有的表示接受或赞成,有的表示拒绝或反对,这种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接受、赞成、拒绝和反对等评价倾向就是态度。
因此,态度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们对观察、记忆、思维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1 态度的概念1.1 态度的定义态度通常是指个体自身对某一客体所持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比较稳定的评价与心理倾向。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近还是疏远,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1]。
1.2 态度的心理结构1.2.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1.2.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1.2.3.行为因素行为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1]。
前面已经指出,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又是一种行为倾向,对行为起准备作用。
因此,根据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推测他的行为。
但是推测只是推测,态度与行为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二者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况且行为的发生并不单单由态度决定,除了态度以外,行为还决定于其它因素,如社会道德规范,传统的生活习惯,当时的情境,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等等。
消费者行为学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课件
文化与亚文化
01
02
文化
亚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它对消费者态度 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而 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
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某些群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例 如,年轻人和老年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等都可能具有不同的亚文 化。这些亚文化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费体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04
消费者态度改变的策略与 方法
调整产品定位与品牌形象
明确产品定位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和特点 ,调整产品的定位,以更好地吸 引消费者的注意。
塑造品牌形象
通过品牌故事、品牌形象代言人 、品牌文化等方式,塑造独特的 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 认同感和忠诚度。
创新营销策略与传播方式
营销策略创新
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如跨界合作 、体验式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以 更好地吸引和打动目标消费群体。
传播方式创新
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 兴传播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 度,同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和行为, 进行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广。
培养意见领袖与口碑传播
培养意见领袖
态度改变的必要性
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
随着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消费者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以 适应新的市场趋势。
提高决策效率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提升满意度
通过改变态度,消费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产品或服务的特性,从而更 准确地评估其价值,提高购买满意度。
极的看法。
品牌忠诚度的建立与维护
1 2 3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第一篇: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一)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教师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可以用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来解释。
社会学习可分为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直接学习)。
观察学习也被称为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受到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3)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成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学习子过程。
他详细分析了观察学习的这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生成过程4)动机过程(4)观察学习的效应第一,习得效应。
第二,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
第三,反应促进效应。
第四,刺激指向效应。
第五,情绪唤醒功能。
2.亲历学习亲历学习也称为直接学习(角色扮演学习);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亲历学习可被看作是观察学习的一个特例,只是观察对象从他人的行为转化成自己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二)态度的改变过程(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年提出态度形成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顺从——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上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2.认同——是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更深一层。
认同不受外在压力影响;内化——在思想和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一)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的教养方式2、榜样的作用3、强化与惩罚4、社会的风气5、同伴集体的影响(二)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个人的信念1)亲身经历。
2)替代经验。
3)社会评价。
4)逻辑推理。
2、认知失调3、道德认知发展第二篇: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7):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7):态度及其改变第三节态度的形成1.学习经验学习理论者一般都相信,人们也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
个人的经历,尤其是重要的经历,以及与这些经验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态度的产生与发展。
强华是影响态度学习的重要原因。
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一种途径。
2.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1) 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总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
(2) 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
(3) 价值表现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是被动的保护自我形象,而价值表现功能则使人们可以主动表现自己。
(4) 认识功能。
人为了适应周围的世界,必须达到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控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方向。
第四节态度的改变一、态度转变的理论1.态度分阶段改变的理论凯尔曼(1) 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长期依从将可能导致整个态度结构的变化。
(2) 认同:指个人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3) 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转变。
2.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杰(1) 该理论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
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
(2) 费斯廷杰指出,认知不协调出现的情况:①逻辑违背;②文化机制冲突;③观念层次冲突;④新旧经验矛盾。
(3) 认知不协调的强度,是由不协调所涉及的两个或两组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4) 减少或消除认知不协调的主要途径:① 改变或否定不协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
第七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
第七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学习过程与条件第二节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有别于一般的知识、技能与策略的学习。
它不仅涉及到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还涉及到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因此,我对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面下了点功夫,翻看了一些资料,本学期结合所翻阅的资料作了点尝试。
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一、有效的说服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教师应该经常用语言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说服的方式主要有:讲解、谈话、讨论或辩论、读书指导等。
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和改变学生的态度。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以免学生产生困惑无所适从,教师应提供正面的论据。
对于班上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为了使他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老师所说的话改变态度,老师可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依据。
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当说服的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教师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
老师在说服的过程中注意三点:第一、明确目的性。
说服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要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一旦切中学生的要害就会触动他们的心灵,在此过程中切忌说话空洞、唠叨。
第二、要以诚待人,循循善诱。
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
切忌挖苦、讽刺,要以理服人,不是以势压人,教师态度要温和,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不要板着面孔训人。
让学生觉得你既是严师,又是挚友。
这样你的态度才能被学生心悦诚服。
切忌空话、大话,他们需要坦率的、真诚的充满感情的教育。
力争做到“情是深,心是暖,语言是生动”。
只有待人真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师教师讲的道理容易被学生接受。
案例:愤怒的钉子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
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一次发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
第7讲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pptx
2020/9/14
暨南大学杨学军博士
1
一、消费者态度概述
1、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动机、情感、 知觉和认识过程的持久的体系,是人们对于所处环境 的某些方面的想法、感觉或行动倾向。
消费者态度是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 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上的倾 向。
2020/9/14
暨南大学杨学军博士
11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 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个人的行为,具有预测行为 的能力。 消费者态度将影响其对产品、商标的判断与评
价。 态度影响消费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态度通过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而影响购买行为。
2020/9/14
暨南大学杨学军博士
12
1.瑟斯顿等距测量表(p212) 2.李克特量表(p213) 3.语意差别量表(p214) 4.行为反应测量(p215)
距离测量法 生理反应测量 任务完成法
2020/9/14
暨南大学杨学军博士
13
1、态度的形成过程
消费者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学习论 诱因论 认知相符论
2020/9/14
暨南大学杨学军博士
14
心理学家H.C.凯尔曼研究表明,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从服从 到同化再到内化的过程。
服从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个人的行为与外部的要求相适应。 同化指人们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与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外界的要
求相一致。 内化指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
似乎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2020/9/14
暨南大学杨学军博士
16
认知相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