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学科简介

合集下载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市场、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力系统优化、配电自动化系统;电机与电器:大型发电机设计与新型冷却技术、大型电机的理论、运行、监测与诊断、电机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电机内部物理场的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电能质量改善及功率信号处理技术、特种电源的研究、电力系统的信号检测及电力装置的电子保护、智能控制系统、电力传动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中的控制理论及应用、大型机电设备在线监测;高电压和绝缘技术:高电压数字测量与计量、电气设备在线检测与故障诊断、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工程电介质与特种绝缘技术、高电压技术在非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路分析与优化设计、电磁场生态环境效应、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网络智能应用、新型传感器、多媒体数据库理论及应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59)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86)高电压与绝缘技术(20)电工理论与新技术(39)三、电气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电气工程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都选择在电力系统及其相关领域就业.电力系统单位主要包括: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气设备制造公司三大类。

除些之外还包含有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电力科研开发等部门。

我国现有的国有大型发电集团有: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电网公司有: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电气设备制造企业有:上海电气电站、新疆特变电工等,一些毕业生也行选择到跨国公司等外企工作,比较典型有的SIEMENS、ABB、SCHNEIDER、AREVA、VESTAS 等.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及就业岗位。

2007年全国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增长的势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7亿千瓦。

电网建设方面,四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全面建成通过了国家验收.全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5万公里。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一、专业简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装备与控制。

世界电力技术的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电力行业由垄断走向竞争已成国际趋势,电力市场的运作涉及电气工程、信息、经济、管理等技术领域。

电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迫切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包括电力市场技术、电子商务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和应用研究广泛交叉的技术领域,是信息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领域之一。

电气装备与控制方向着眼培养机电一体化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电气装备与控制领域注入了勃勃生机。

目前我国生产的机电产品实现机电一体化的还极少,许多领域近于空白,诸如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以及大型成套生产加工设备等还多数依赖进口,电气装备与控制是为国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提供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主要领域之一。

我国加入WTO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本专业现有院士1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名、教授1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副教授17名,所在的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覆盖本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力电子、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

在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本专业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专业核心课程,走进导师的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涉及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个方面。

在本科阶段,电气工程通常被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学科,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各个领域。

以下是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及其简要介绍:1.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涉及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优化和自动化控制等关键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在电力系统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行和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主要研究电力电子器件、变换器电路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节能和环保,同时为工业、交通和家庭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力、交通、工业和能源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3.电机与电器电机与电器主要研究电机的设计、制造、运行和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涉及各种类型的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包括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等,旨在培养能够在电机与电器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研究高电压传输、设备绝缘、过电压防护和电气绝缘材料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为高电压和绝缘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力、能源、交通和工业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主要研究电工原理、电磁场理论、电路理论和新型电工材料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推动电工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为新型电工材料和器件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高校和工业等领域从事研发、教学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分别涵盖了电力系统的不同方面,为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部分专业历史沿革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隶属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应用电子学系,是应用电子学系唯一的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来,它是全国最早的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外也极具影响力。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1.1 专业的发展历史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其前身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它是全国最早的属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

在1953年,浙江大学电机系创办了“电机与电器”专业,共分为电机制造和电器制造两个学科,本专业前身的专业名称为“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

在1970年,在世界电力电子期间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专业联合电机系其他教研室进行了可控硅元件制造和可控硅中频电源研制,生产的100A/800V可控硅在当时国内有一定声誉,研制的100kW/1kHz并联逆变中频电源为国内首创,专业名称更改为“工业电子装置”专业。

进行可控硅新技术应用,在1973年春开办了可控硅中频电源训练班,为工厂培养了一批(约40人)中频电源制造骨干。

从1973年秋开始又以“工业电子技术”专业为名连续四年招收了四届工农兵学员,专业方向扩展为可控硅应用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

在1977年时,专业由“工业电子装置”专业改名为“工业电子技术”专业。

1977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家批准为我国第一个电力电子技术硕士和博士授权点。

1985年根据原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要求,改名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专业所对应的二级学科为电力电子技术学科,在198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和国内高校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996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专业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过程检测及仪表、运筹学、计算机仿真、计算机网络、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工程导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自动化概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PLC原理。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电气自动化在工厂里应用比较广泛,可以这么说,电气自动化是工厂里唯一缺少不了的东西,是工厂里的支柱啊!你要是对电气自动化比较精通,用人单位立刻要你,不管是什么单位,最好是电子厂,因为电子厂天天用到自动化,编程,设计。

如果你对工作待遇条件要求很看重。

最好的是电业局。

福利好,待遇高。

然后是设计院,工作相对比较轻松。

最艰苦的是工程局。

因为要随着工程地点到处跑。

但是工资也不低。

而且还可以向自动化、电子等方向转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本科,四年,理工类) 专业简介: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电路、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介质物理、电气绝缘测试技术、高电压试验技术、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原理与CAD、光电通信原理、电力系统过电压及保护、电缆材料与电缆工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电气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电气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电气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电气一级学科:1.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研究电力的产生、传输、分配和应用,涉及电力系统、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等方面。

2. 控制科学与工程(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研究控制系统的建模、设计与优化,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系统辨识等内容。

3. 电子科学与技术(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包括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等。

4. 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研究信息的传输与通信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等。

电气二级学科(部分):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Power System and Automation):研究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与控制,包括电网稳定性、功率系统保护、电力市场等内容。

2. 电机与电器(Electrical Machine and Apparatus):研究电机和电器设备的设计、控制与应用,包括电动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等。

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Power Electronics and Power Transmission):研究电力电子器件的设计与控制,以及电力传动系统的优化与控制。

4.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Analog Circuit and Digital Circuit):研究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包括电路原理、集成电路设计等。

5. 无线通信与网络(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研究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体系结构,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等内容。

(注:以上仅为例举,并非所有的电气学科和二级学科)。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电气工程学院是浙江大学中较为知名的学院之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卓越的教学研究实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电气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学院的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从而为自己的研究生选择提供参考。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以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研究方向。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电力系统的优化、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则关注于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电子器件与系统、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及控制等。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研究内容则涵盖高电压绝缘材料、高电压绝缘检测与诊断、高电压绝缘物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另一门重要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等。

在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研究。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方向研究内容包括纳米电子器件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

光电子技术方向则主要研究光电材料与器件、光通信与光电子器件等内容。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核心专业之一。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理论、方法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系统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机器人与自动化等。

在系统控制与优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系统建模与鲁棒控制、多变量控制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方向则关注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等内容。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代码:0808 )(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大型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掌握市场、管理、社会、环境等知识的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方式: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以校企联合、国际合作并依托高水平工程实践项目进行培养。

导师组由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博士生导师和电气工程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级高工组成,并根据课题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情况,在相关学科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制:普博:3.5-4年直博:5-6年四、主要研究方向: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分析、控制、评估;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接入与智能电网;电力信息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电力市场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及电能储存技术的研究;电机、大功率变频调速与高效节能技术;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测试系统与电气控制等;系统芯片与嵌入式系统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复杂交直流传动控制系统、高速轨道交通技术。

五、课程学习要求1、普博≥12学分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8学分2、直博>34学分1)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2)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26学分六、培养环节要求1、开题报告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依托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的课题在电气工程学科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中选择,要充分考虑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内作出创新性成果、在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的可能性。

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及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及其解决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专业介绍】电路与系统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电路与系统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电路与系统专业介绍电路与系统专业介绍一、专业简介电路与系统属于工程学,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一门二级学科。

该学科研究电路和系统的理论、分析、测试、设计和物理实现。

它不仅是信息通信工程与电子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也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控制、计算机乃至电力电子等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由于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强大支持,利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最新元件,实现各种复杂、高性能的信息通信网络和系统成为可能。

电路与系统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电路与系统专业培养掌握电路与系统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开发,具有创新成果,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的高级科技人才,电路和系统学科的系统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

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能用外语撰写论文摘要,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从事专门技术工作。

电路与系统专业介绍三、课程设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随机过程,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数据库原理,数值分析,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工程,移动通信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控制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光纤通信工程、矩阵理论、纠错码、程控交换通信系统仿真、移动通信技术、arm系统开发、网络编程电路与系统专业介绍四、就业方向中外合资企业对“it、集成电路技术与管理”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中外企业对“it、集成电路技术与管理”领域专业人才的引进也将与日俱增。

电路与系统专业介绍五、就业前景随着信息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微电子器件集成规模的迅速增加,电路和系统正朝着数字化、集成化、多维化的方向发展。

电路与系统学科的理论逐渐从古典向现代过渡。

同时与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电子学等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了新微处理器设计、各种软硬件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及其硬件实现等。

电子信息产业处于技术前沿。

毫无疑问,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水平上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介绍
主要课程
高电压技术 高电压技术是以试验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技 术。本课程主要研究在高电压作用下气体、液体、固体 绝缘介质的性能和不同类型的放电现象,电力系统的绝 缘配合,高电压试验和测量的设备及方法,电力系统的 过电压及保护等内容。该课程是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 及相关专业,特别是强电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专 业基础课程。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继 电保护的作用,运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能 够熟练设计各种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和自动 重合闸。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继电保护的相关技术 和方法进行分析、设计的能力。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专业介绍
二O一三年十月
2018年10月8日 17:38:19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介绍
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电气工程(0808) 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历 史悠久、研究领域宽广的应用技术学科。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与改革,逐渐成为与数学、计 算机、自动化、管理及经济等学科密切相关的交叉 学科。
还可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及 攻读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介绍
就业方向
就业范围比较宽,社会需求量大。适合从事电力系统的 设计、研发和运行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单位有:国家电 网、南方电网及其两大电网公司下属的各级电力公司; 国家五大发电集团、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等;电力设 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公司;各类电力技术专业 公司;大中型企业的供电部门;风力发电厂、光伏电站 等新能源发电企业。 在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电力自动化设备公司、电力电 子类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管理和运营工作。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指导老师
教授:蒋静坪(博导),赵光宙(博导),朱善安(博导),颜钢锋(博导),韦巍(博导),叶旭东(博导),许力,汪雄海,颜文俊
副教授:蔡际令,高锋,诸葛振荣,孙志峰,姚维,
张森林,林峰,刘妹琴,孟睿,齐冬莲
高级工程师:高济平,高健,屈稳太
主干课程
高电压工程
指导教师
教授:
副教授:周浩、王玉芬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在原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及应用硕士点和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博士点的基础上调整组建而成,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该学科历史悠久,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学术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3人。其中45岁以下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具有高水平的从本科到博士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十五"期间,该学科将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关键理论问题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有:基于知识的规划系统、分布式智能系统以及CAD/CAM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非线性、混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的研究;模糊控制、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以及复杂连续生产过程的建模、控制与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图像远程传输、智能监控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包括综合布线、水、气、电集中抄表系统、消防、暖通系统;多电机协同工作的电力传动系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轧钢、印刷、装配车间物流等系统的位置、速度及其张力的协同控制。注重培养和建立一支过得硬的学术研究团队,使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迈向国际一流。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电路与系统学科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本学科紧紧围绕集成电路设计这一重点展开,学科的发展宗旨是研发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及其设计工具,并为我国正在起飞的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级工程型研究人才。具体研发课题以七校联合国际SOC研究中心、浙江大学SOC交叉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为主进行。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教授,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徐德鸿教授,长江特聘教授盛况博士,求是特聘教授甘德强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叶旭东教授,还有智力引进院士马伟民教授、光彪教授和永谦教授彭方正博士(美国)、诸自强博士(英国)、刘大可博士(瑞典)、贺斌博士(美国)、李晓榕博士(美国)、瞿志华博士(美国)、潘志刚博士(美国)、吴青华博士(英国)。

现有教职工175名,其中教授43名(含博士生导师3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5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4人、讲师20人。

教学科研岗位人数1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0人,占75.0%。

历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计本科毕业生16238 名,授予硕士学位2283名,授予博士学位455名,出站博士后79名,毕业外国留学生91名。

在学院学习或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共17名。

目前在校本科生1326名,硕士研究生1204名(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829名),博士研究生284名,在站博士后32名。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气学院)由原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发展而来。

该系历史悠久,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机系之一。

电气学院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设置有电机工程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应用电子学三个系和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三个系下属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所属专业学科主要领域涉及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共享)”、“电子科学与技术(共享)”三个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十个二级学科,其中九个博士点、十个硕士点。

电气工程导论讲解

电气工程导论讲解
方瑞明
华侨大学电气工程系 2013年9月
联系方式
• • • • Name:方瑞明 E-mail: fangrm@ Tel: 6162374 (office) Office: 机电信息大楼(A238)
教学内容
• • • • • • 电气工程学科概述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考研方向相关 就业方向相关 相关工具软件 学习方法及参考资料
B+等(18个):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北电 力大学、湖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新疆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西 安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B等(18个): 上海电力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华大学、西安科技大 学、同济大学、贵州大学、燕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南 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青岛大学、三峡大学
4、主干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技术、电机学、电力拖 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 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高电压技术、电气 测量技术、自控原理。 高年级根据社会需要学习柔性的、适应性、覆盖面宽的专业 课及专业选修课。
5、主要实践环节
电子实习、电气工程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电 气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59)
排名 1 学校名称 华北电力大学 等级 A+ A+ A A 排名 5 学校名称 西南交通大学 等级 A A A A 排名 9 学校名称 华南理工大学 等级 A A A
2
3 4
清华大学

电气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电气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电气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电气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电气二级学科: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气工程是一门研究电力、电子、电磁及其它电学现象的工程学科。

它涉及到电力的生成、传输、分配和利用,以及电子电路、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而电力系统与自动化则是电气工程的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

电力系统是指电力的生成、传输、分配和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设备和系统的总称。

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电网等。

发电厂是电力系统的起点,它将各种能源转换为电能,供应给用户使用。

变电站则负责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进行变压、配电,以适应不同电压等级的需求。

输电线路则是将电能从发电厂输送到各个变电站的通道,通过它可以将电能有效地传输到远距离的地方。

配电网则是将变电站产生的电能分配给终端用户,使用户能够得到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是指应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电力系统的监控、调度和控制。

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故障和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它还可以根据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化和用户需求,对发电厂的运行进行调度和控制,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供电质量。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是电力系统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化调度系统和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装置等。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的传输和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电力设备和线路。

为了确保电力的安全和可靠传输,电力系统的运行需要进行监测和保护。

电力系统监测是通过实时采集和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行数据,来判断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负荷情况,以及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异常。

而电力系统保护则是通过自动装置和保护设备,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测和保护,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故障的扩大和蔓延。

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是电气工程的重要二级学科,它涉及到电力系统的生成、传输、分配和利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提高电力供应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导论课简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导论课简介
1.该学科导论课是为电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电气专业)2006、2007级本科学生开设,请电气专业的学生务必首选(进教务部网页——网上选课)。
2.同时也欢迎其他专业的2006、2007级的学生参加选课(进教务部网页——网上选课)、光临听课现场!2007年9月20日
2学时,新校区
紫金港
10.13(第五周周六) 6、7节
2
电力系统新技术应用及人才需求
江道灼
教授
2学时
紫金港
10.14(第五周周日)3、4节
3
电力系统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曹一家
教授
2学时
紫金港
10.13(第五周周六)1、2节
4
电力系统运行的新方法
甘德强
教授
2学时
紫金港
10.14(第五周周日)6、7节
特别说明:
4.电力系统新技术发展及应用:电力系统智能控制、柔性交流输电、GPS等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5.电力系统运行的新方法:电力市场基本概念,电力改革的起因,经济分析,世界主要电力市场运行的模式。
序号
学科导论的主要部分
任课教师
职称
学时安排
上课教室
开课时间
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现状、发展前景及特点
黄民翔
教授
1.介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行业背景: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西电东送、全国联网战略等。
2.介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学科背景:在电工学科中的位置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本学科的发展历史、本学科主要科学家代表、本学科的主要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
3.电力系统新技术应用及人才需求:电力系统短路及其限流等新技术应用,电力系统人才市场需求及近几年本专业大学生就业分配情况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学科
简介
电路与系统学科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本学科紧紧围绕集成电路设计这一重点展开,学科的发展宗旨是研发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及其设计工具,并为我国正在起飞的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级工程型研究人才。

具体研发课题以七校联合国际SOC研究中心、浙江大学SOC交叉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为主进行。

主要研究方向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SOC)的设计;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学研究和相应EDA工具的研究与实现。

主干课程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导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自动化、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VLSI实现、IC设计的CAD流程等。

指导教师
教授:严晓浪(博导),何乐年,谭年熊
副教授:顾渊,王维维,吴晓波,史峥
高级工程师:沈海斌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
浙江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目前从属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从1996年起由电工一级学科覆盖为硕士点和博士点。

本学科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从事着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本学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承担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与横向主要科研项目共13项;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的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5部。

本学科点现有副教授2名。

本学科点曾承担并完成了HVDC系统过电压若干问题的研究、直流输电接地极技术研究、高海拔的电晕特性、利用Pockel效应测量电场、杭州市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论证、GIS变电所的防雷保护研究、电机绝缘用环氧粉云母带电性能测试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数字仿真技术、直流输电中的高电压技术、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电介质理论及其应用、电气功能材料和绝缘测试技术。

主干课程
高电压工程
指导教师
教授:
副教授:周浩、王玉芬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在原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及应用硕士点和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博士点的基础上调整组建而成,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该学科历史悠久,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学术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3人。

其中45岁以下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

具有高水平的从本科到博士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该学科在智能系统及综合集成自动化、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控制、不确定性系统的智能决策和控制、智能控制及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体系。

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8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材)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0多篇。

出版著作教材8部。

承担科研项目200项,科研经费达1400多万元。

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国家产业化创新基金、浙江省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1项。

"十五"期间,该学科将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关键理论问题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有:基于知识的规划系统、分布式智能系统以及CAD/CAM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非线性、混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的研究;模糊控制、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以及复杂连续生产过程的建模、控制与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图像远程传输、智能监控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包括综合布线、水、气、电集中抄表系统、消防、暖通系统;多电机协同工作的电力传动系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轧钢、印刷、装配车间物流等系统的位置、速度及其张力的协同控制。

注重培养和建立一支过得硬的学术研究团队,使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迈向国际一流。

主要研究方向
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非线性系统理论;智能控制和智能系统;先进控制技术和工程;工程系统的控制管理一体化。

主干课程
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辨识;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最优控制线性多变量系统;自适应控制;微处理器应用系统设计;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及工业网络基础;现代交流调速控制系统;系统工程与运筹学;机器人控制。

指导老师
教授:蒋静坪(博导),赵光宙(博导),朱善安(博导),颜钢锋(博导),韦巍(博导),叶旭东(博导),许力,汪雄海,颜文俊
副教授:蔡际令,高锋,诸葛振荣,孙志峰,姚维,
张森林,林峰,刘妹琴,孟睿,齐冬莲
高级工程师:高济平,高健,屈稳太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
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

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

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

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

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

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

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

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

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

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

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

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