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66讲 覆盖竞赛教案

合集下载

数学高中竞赛讲解教案模板

数学高中竞赛讲解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竞赛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数学竞赛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数学竞赛成绩。

教学重点:1. 数学竞赛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数学竞赛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数学竞赛解题思路的拓展。

2. 数学竞赛解题技巧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数学竞赛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竞赛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讲解数学竞赛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数学竞赛的定义和目的。

2. 数学竞赛的类型和内容。

3. 数学竞赛的特点和优势。

三、讲解数学竞赛的解题方法和技巧1. 解题思路的拓展:a. 换元法:通过引入新变量,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b. 分类讨论法:针对问题中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和求解。

c. 构造法:根据问题的特点,构造合适的数学模型或图形。

2. 解题技巧的运用:a. 运用数学公式和定理:熟练掌握常用的数学公式和定理,提高解题速度。

b.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

c. 运用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找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四、案例分析1. 分析一道典型的数学竞赛题目,讲解解题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解决这道题目。

五、练习1. 布置一道数学竞赛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竞赛基本概念、解题方法和技巧。

2. 强调数学竞赛解题的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题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竞赛能力。

2. 在案例分析环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3. 在练习环节,关注学生的解答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高中竞赛数学教案

高中竞赛数学教案

高中竞赛数学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高中竞赛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1. 引入:介绍竞赛数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知识点讲解: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竞赛数学题型,如整数、方程、不等式等,并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3. 练习及讲解:组织学生做一些竞赛数学题目,然后逐步讲解解题过程和方法。

4. 拓展练习:通过一些拓展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复杂的题目中。

5.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方法:
1. 示范教学法:老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解题过程,指导学生掌握竞赛数学的解题技巧;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循序渐进法: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竞赛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

教学资源:
1. 竞赛数学教材及习题册;
2. 竞赛数学模拟试题;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性、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2. 组织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
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数学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竞赛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数学讨论会,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数学的奥秘。

高中数学竞赛中的染色、覆盖问题

高中数学竞赛中的染色、覆盖问题

染色问题和覆盖问题第一部分。

染色问题例1.已知(2)n n >条直线把平面划分成为若干块,其中的一些区域被染上颜色,使得任何两个染色的区域都没有公共边界,求证:染色区域的数目不超过2.3n n + 解答:不妨假定这些直线有相交直线。

设有k 条边的染色区域的数目为(1,2,...,)k m k n =。

注意到2m 就是有两条边的区域,两个射线形成的角域。

至多有2n 个线段。

因为每一段(线段或射线)至多是一个染色区域的边界,所以 22323...n m m nm n +++≤。

因为一条直线上只有两段的射线部分才可能是有两条边的染色区域,所以2m n ≤。

22322323 (333)n n m m nm m n n m m m +++++++≤+≤。

注意:这里有个很关键的不等式2m n ≤需要说明一下。

设12,,...,n L L L 是平面上直线束,那么每一个直线上至多有两个被染色(如题目中定义的染色)的角域;同时每一个被染色的角域值只占有两个直线。

设12,,...,m ΩΩΩ是m 个被染色的角域。

如果某个直线i L 上被染色的角域少于两个,那么根据数学归纳法假设可以直接证明2m n ≤。

否则的话,每一个直线上面恰好有两个被染色的角域。

这样可以得到一个2-正则的二部图()1212,,,{,,...,},{,,...,}.(,)n m i j i j G X Y E X L L L Y L E L ===ΩΩΩΩ∈⇔Ω是的边界这个二部图一定有1-因子。

从而也有2m n ≤成立。

例2. 平面上给定了)2(≥n n 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共点。

它们将平面划分成为若干个小区域。

试在每一个区域内部填写一个绝对值不大于n 的非负整数,使得任何一条直线的同一侧所有区域中各数之和为零。

解:一个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是:这个题目是怎样产生的?那个出题人为什么出这个题?它的背景是什么?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在球面上去,让所有的直线对应于一些大圆(从拓扑学的观点看,这是完全允许的),将每一个交点看成一个节点。

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培训,学生能够掌握竞赛所需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提高数学竞赛
的应试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培训主要围绕高中数学竞赛的常见题型展开,包括数列、概率、几何、代
数等知识点。

教学步骤:
第一步:复习基础知识
讲解数学竞赛常见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打好
基础。

第二步:讲解数学竞赛解题技巧
介绍数学竞赛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适时放弃、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等技巧。

第三步:解析典型题目
通过解析一些典型的数学竞赛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第四步:练习题目
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第五步:总结反思
让学生对本次培训进行总结和反思,查漏补缺,为下次培训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练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工具:教材、习题、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评价:通过练习题目和考试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提高空间,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竞赛培训的质量
与效果。

以上是本次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范本,希最能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竞赛能力。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范文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范文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数学竞赛题型训练
教学目标: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为参加数学竞赛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数学竞赛常见题型训练
教学难点:复杂题型的解题技巧训练
教学方法:示例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互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首先介绍数学竞赛的重要性,以及参加数学竞赛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然后简要介绍本次训练的内容和目标。

二、讲解常见题型
1.整数问题:教师给出一些关于整数的题目,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2.函数问题:教师解释函数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一些函数题目,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3.几何问题:教师讲解几何知识,并给出一些几何题目,让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题。

三、练习训练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题目练习,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分别进行训练。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出解题中的关键点。

3.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提出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

四、总结
教师总结本次训练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坚持训练,提高数学竞赛的成绩。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程结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加实践,勤加练习,提高数学竞赛的成绩。

教案结束。

高中数学竞赛培优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培优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培优讲解教案
主题: 多元一次方程组
目标: 学生能够有效地解决多元一次方程组问题
教学内容:
1. 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解法
2. 利用消元法和代入法解决多元一次方程组问题
教学过程:
1. 引入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多元方程组是由多个未知数和多个方程组成的数学问题。

2. 着重介绍消元法的应用,通过例题演示如何通过消元法将方程组简化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

3. 继续介绍代入法的应用,通过例题演示如何通过代入法将多元一次方程组化简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

4. 给学生机会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元一次方程组,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消元法和代入法在解决多元一次方程组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教科书、练习册、白板、彩色粉笔
评估方式: 在课堂上布置练习题,考察学生对多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延伸拓展: 学生可通过参加数学竞赛题目的练习来加深对多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消元法和代入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多练习多元一次方程组的题目,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数学学科竞赛教案高中

数学学科竞赛教案高中

数学学科竞赛教案高中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学科竞赛教学,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常见解题技巧,如数学归纳法、递推法等;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逻辑推理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解:讲解常见解题技巧及方法,并通过例题演示解题过程;
3.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5.总结:总结解题技巧,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运用这些技巧。

四、教学工具:黑板、教材、习题册等
五、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六、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竞赛教学,发现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学科竞赛教案高中版

数学学科竞赛教案高中版

数学学科竞赛教案高中版
主题:高中数学竞赛备考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高中数学竞赛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提升自己的数学竞赛能力。

一、教学内容:
1. 数列与级数
2. 不等式与方程
3. 函数与极限
4. 解析几何
5. 数学归纳法
二、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介绍数学竞赛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竞赛的兴趣。

2. 概念讲解:逐个介绍竞赛常见的数学概念和题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解题技巧:针对每种题型,讲解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

4. 练习: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反馈:逐个讲解练习题的解法,指出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并纠正。

6. 拓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探讨数学竞赛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三、教学评估:
1.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2. 学生对于解题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成绩提升情况。

四、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数学赛课教案模版

高中数学赛课教案模版

高中数学赛课教案模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中数学竞赛的基本知识要点和解题技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激发学生对数学竞赛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
1.高中数学竞赛的基本知识要点
2.数学竞赛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讲解高中数学竞赛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讲解:介绍高中数学竞赛的基本知识要点,包括数学常识、数论、代数、几何等内容
3.练习:带领学生做一些数学竞赛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4.讲解:详细解答练习题,讲解解题技巧和方法
5.讨论: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解题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提高能力
四、评价:
通过学生上课表现和练习题的难易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五、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并着重训练解题技巧。

六、拓展:
推荐一些数学竞赛的参考书籍和网站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数学竞赛成绩。

七、反馈:
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提高。

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案:第66讲_覆盖

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案:第66讲_覆盖

第66讲覆盖本节主要内容是图形覆盖与嵌入.一、图形覆盖的定义:平面闭图形指的是由平面上一条简单闭曲线及其围成的平面部分组成的图形.所谓简单闭曲线,就是自身不相交的封闭曲线.它作为图形的边界,而它围成的平面部分(不包括闭曲线本身)称为平面图形的内部.定义1 设M和N是两个平面图形,若M⊃N或M经过运动变成M',而M'⊃N,则称图形M可以覆盖图形N,或N能被M覆盖,也说N嵌入M.设M1,M2,…,M n是一组平面图形,若M1⋃M2⋃…⋃M n⊃N,或M1,M2,…,M n各自经过运动(施于每一个图形的运动不一定相同)分别变为M1',M2',…,M n',而M1'⋃M2'⋃…⋃M n'⊃N,则称图形M1,M2,…,M n可以覆盖图形N,或N能被M1,M2,…,M n覆盖.二、图形覆盖的性质:覆盖的下述性质是十分明显的:⑴图形G覆盖自身;⑵图形G覆盖图形E,图形E覆盖图形F,则图形G覆盖图形F.⑶如果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一个凸图形内部,则此线段被此凸图形覆盖.推论:一个凸图形如果盖住了一个凸多边形的所有顶点,则此凸多边形被此凸图形覆盖.定义2设F是一个平面闭图形,我们称F的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为M的直径,记为d(F),即d(F)=max{|AB|,A,B∈F}.三、关于覆盖的三条原则:覆盖的以下三个原则是常用的:原则1 若图形F的面积大于图形G的面积,则图形G不能覆盖图形F;原则2 直径为d的图形F不能被直径小于d的图形G所覆盖.原则3 (重叠原理) n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分别为S1,S2,…,S n,若它们被一个面积为A 的平面图形完全覆盖,又A<S1+S2+…+S n,则此n个图形中至少有两个图形发生重叠.这三个原则十分显然,不再证明.四、用圆盘覆盖图形:圆盘:圆及圆内部分构成圆盘.定理1如果能在图形F所在平面上找到一点O,使得图形F中的每一点与O的距离都不大于定长r,则F可被一半径为r的圆盘所覆盖;定理2 对于二定点A、B及定角α,若图形F中的每点都在AB同侧,且对A、B视角不小于α,则图形F 被以AB 为弦,对AB 视角等于α的弓形G 所覆盖;在用圆盘去覆盖图形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中,上述二定理应用十分广泛.称覆盖图形F 的圆盘中最小的一个为F 的最小覆盖圆盘.最小覆盖圆盘的半径叫做图形F 的覆盖半径.A 类例题例1 △ABC 的最大边BC 等于a ,试求出覆盖△ABC 的最小圆盘. 解:⑴若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则以其最大边a 为直径作圆,该圆盘可以覆盖此三角形,而任一直径小于a 的圆盘,则不能盖住此三角形,故覆盖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的最小圆盘是以其最大边为直径的圆盘.即覆盖△ABC 的最小圆盘的半径=12a . ⑵ 若三角形ABC 是锐角三角形,任取一个覆盖∆ABC 的半径为r 的圆盘O ,若A 、B 、C 都不在圆上,连OA 、OB 、OC ,设OA ≥OB ≥OC ,则以O 为圆心,OA 为半径作圆,该圆盘也能覆盖∆ABC ,且OA <r .即当三角形的顶点在圆内时,覆盖此三角形的圆一定不是最小圆盘.现设A 在⊙O 上,B 、C 在圆上或圆内,且⊙O 的直径为d,△ABC 外接圆直径为d 0,延长CB 、BC 与圆交于B '、C ',则∠B '≤∠B ,且∠ACC '为钝角,于是AC '>AC .故d =AC 'sin B '≥ACsin B=d 0.所以锐角三角形ABC 的最小覆盖圆盘是它的外接圆.由正弦定理,其外接圆的半径r =a 2sinA ≤a 2sin60︒=33a .这样就得到了覆盖三角形的圆盘的定理: △ABC 中,若a 为最大边,则△ABC 的覆盖半径r 满足12a ≤r ≤33a .例2 已知A 、B 、C 、D 为平面上两两距离不超过1的任意四个点,今欲作一圆覆盖此四点(即A 、B 、C 、D 在圆内或圆周上),问半径最小该为多少?试证明之,(1985年上海市数学竞赛试题)分析 我们先通过特殊情况:此四点共线,△ABC 是正三角形,D 在内部或边界.探索到半径的最小值.然后按A 、B 、C 、D 形成的凸包分类讨论.C'B'r AC BO解设所求半径的最小值为r,⑴若四点共线,则用一个半径为12的圆盘即可覆盖此四点;⑵若此四点的凸包为三角形,由于最大边长≤1.由覆盖三角形的圆盘定理知,覆盖此四点的圆盘半径r≤3 3;⑶若此四点的凸包为四边形ABCD.若此四边形有一组对角都≥90︒,例如∠A、∠C都≥90︒,则以BD为直径的圆盘可以覆盖此四点,此时r≤12;若此四边形两组对角都不全≥90︒,则必有相邻二角<90︒,设∠A、∠B都小于90︒.不妨设∠ADB≥∠ACB.若∠ACB≥90︒,则以AB为直径的圆盘覆盖此四点,此时r≤12;若∠ACB<90︒,则由∆ACB的外接圆围成的圆盘覆盖此四点,此时r≤33.总之,r≤33.说明优先考虑特殊情况得到结果,再分类讨论是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情景再现1,已知一个凸五边形的所有内角都是钝角,证明能找到这个五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以这两条对角线为直径的两个圆形纸片,可以将这个五边形覆盖,(1987年东北三省数学邀请赛试题)2,(1)一个正方形被分割成若干个直角边分别为3,4的直角三角形.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总数为偶数.(2)一个矩形被分割成若干个直角边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总数为偶数.(1996年城市数学联赛试题)B类例题例3 以□ABCD的边为直径向平行四边形内作四个半圆面,证明这四个半圆面一定覆盖整个平行四边形.思路1证明□ABCD的每一点至少被某个半圆所盖住.证明1:用反证法.如图,设存在一点P在以AB、BC、CD、DA为直径的圆外,根据定理二,∠APB,∠BPC,∠CPD、∠DPA均小于90°,从而∠APB+∠BPC+∠CPD+∠DPA<360︒.与四角和应为周角相矛盾.故P应被其中一半圆盖住,即所作四个半圆覆盖□ABCD.分析2:划片包干,如图,将□ABCD分为若干部分,使每一部分分别都被上述四个半圆面所覆盖.证明2 在□ABCD 中,如图,设AC ≥BD .分别过B 、D 引垂线BE 、DF 垂直于AC ,交AC 于E 、F ,将ABCD 分成四个直角三角形:△ABE 、△BCE 、△CDF 、△DAF .每一个直角三角形恰好被一半圆面所覆盖,从而整个四边形被四个半圆面所覆盖.上述结论可推广到任意四边形.例4 在2,15×4cm 2的矩形中,最多可以不重叠地放置多少半径为1cm 的14圆盘?(1989年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试题)解 每个被放置的面积等于0,25πcm 2, 因为2,15×4÷14π<11,因此,最多可以分割出10个这样的14圆盘, 另一方面,如图中矩形ABCD ,一边AB =2cm ,其中含有5个14的圆盘,设RP =PK =x ,则PQ =2x ,1=AK =PK+PQ =x +2x ,所以x =2-1,EK =PE+PK =PD 2-DE 2+ PK =3+2-1<2,15,从而2,15×2cm 2的矩形可分割成5个14的圆盘,2,15×4cm 2的矩形可分割成10个14的圆盘,例5 设G 是紧夹在平行线l 1与l 2之间的任一凸区域(即边界上任意两点之间所连线段都包含于它的区域),其边界c 与l 1、l 2都有公共点,平行于l 1的直线l 将G 分为如图所示的A 、B 两部分,且l 与l 1和l 2 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 和b ,(1)G 为怎样的图形时,A 、B 两部分的面积之比S AS B 达到最大值并说明理由;(2)试求S AS B的最大值,(1989年四川省数学竞赛试题)分析 要使S AS B 最大,就要使得S A 尽量大,同时要使S B 尽量小,由于凸区域的任意性,设l 与G 的边界c 交于X 、Y ,要使S B 尽量小,B 为三角形PXY ,延长PX ,PY 得梯形总包含A ,所以当A 为梯形时,S A 最大.解 设l 与G 的边界c 交于X 、Y ,11KEDCB点P ∈l 2∩G , 连PX 、PY 并延长分别交l 1于X 1、Y 1, (1) 因为△PXY ⊂B ,故S △PXY ≤S B ,又A ⊂梯形XYY 1X 1,故S A ≤S 梯形XYY1X1,于是S A S B ≤S 梯形XYY1X1S △PXY,由上式可知,G 为一边位于l 1上,而另一个顶点在l 2上的三角形时,S AS B 达到最大,(2) 设X 1Y 1=d ,则XY =bd a +b , S △PXY = d 2(a +b ), S 梯形XYY1X1= a 2(d +bda +b), 故S A S B 的最大值M = S 梯形XYY1X1S △PXY = a 2+2abb2, 说明 考虑极端情况(特殊情况)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情景再现3.证明:对于任意一个面积为1的凸四边形,总可以找到一个面积不超过2的三角形,将它全部覆盖住.(1989年芜湖市数学竞赛试题)4, 平面α内给定一个方向 l →,F 是平面α内的一个凸集,其面积为S(F),内接于F 且有一边平行于 l →的所有三角形中面积最大的记为△,其面积记为S(△),求最大的正实数c ,使得对平面α内任意凸图形F ,都有S(△)≥c ·S(F).5, 已知钝角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1,证明:存在一个斜边长为2+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覆盖三角形ABC ,(2004年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试题)C 类例题例6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D 是锐角三角形,边长AB =a ,AD =1,∠BAD =α,证明:当且仅当a ≤cos α+3sin α时,以A 、B 、C 、D 为圆心,半径为1的四个圆K A 、K B 、K C 、K D ,能覆盖该平行四边形. (第9届IMO 试题)分析 由于平行四边形ABCD 是中心对称性,K A 、K B 、K C 、K D ,能覆盖该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K A 、K B 、K D 覆盖△ABD , 所以通过三角方法研究ABD 的外接圆.解 作锐角三角形ABD 的外接圆.圆心O 必在ABD 内.弦心距OE 、OF 、OG 将△ABD 分成三个四边形(如图).若OA ≤1,则圆K A 覆盖四边形OEAG ,圆K B 、K D 覆盖另两个四边形,所以圆K A 、K B 、K D覆盖 △ABD .由对称性,圆K B 、K C 、K D 覆盖△BCD ,若OA >1, 则圆K A 、K B 、K D 均不覆盖O .由于△CBD ≌△ADB 是锐角三角形,∠ODC ≥∠OCD ,∠OBC ≥∠OCB 至少有一个成立,所以OC ≥OD(或OB)>1,即圆K C 也不覆盖O ,因此OA ≤1是圆K A 、K B 、K C 、K D 覆盖平行四边形ABCD 的充分必要条件.设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边上的高为DH ,则DH =sin α,AH =cos α, BH =a - cos α,cot ∠ABD =a - cos αsin α,因此,OA ≤1⇔∠ABD ≥30o⇔a - cos αsin α≤3⇔a ≤cos α+3sin α.所以,当且仅当cos α+3sin α时,圆K B 、K C 、K D 覆盖平行四边形ABCD .说明 在得到R =OA ≤1是圆K A 、K B 、K C 、K D 覆盖平行四边形ABCD 的充分必要条件后可按照下列方法处理: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2R =BD sin α,又由余弦定理得BD =1+a 2-2a cos α,故R=1+a 2-2a cos α2sin α,故R ≤1⇔1+a 2-2a cos α2sin α≤1,解此关于a 的不等式得cos α-3sin α≤a ≤cos α+3sin α,而a =AB >ADcos α=cos α,故cos α-3sin α≤a 肯定成立,故R ≤1⇔a ≤cos α+3sin α.例7 在一个半径等于18的圆中已嵌入16个半径为3的圆盘.证明在余下的部分中还能嵌入9个半径为1的圆盘,这些圆盘相互间没有公共点,它们与原来的半径为3的那些圆盘也没有公共点.证明:首先证明大圆中还能嵌入1个半径为1的小圆.先将大圆的半径收缩为17,而将半径为3的圆膨胀成半径为4的圆,此时大圆面积变为 π×172=289π.16个半径为4的圆的面积为π×42×16=256π.由于289π-256π=33π.这说明大圆中嵌入16个半径为3的圆外,还能嵌入半径为1的一个小圆.21431817αaHGFE O DCBA又由于289π-256π-4π=29π,所以大圆中除嵌入16个半径为3的圆及1个半径为1的圆外,还能再嵌入一个半径为1的圆.依此类推,由于289π-256π-4π×8=π>0.故大圆还可嵌入九个半径为1的小圆. 将图形收缩、镶边是解嵌入问题一种重要方法.例8 给定(3n +1)×(3n +1)的方格纸(n ∈N *),试证任意剪去一个方格后,余下的纸必可全部剪成形如的L 型纸片,(1992年国家队选拔考试试题)分析 从特殊到一般,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n =1时,4×4的方格纸任意剪去一个方格后,由对称性,不妨假设剪去的一个方格位于左上角2×2的方格纸中,剩下的其它方格如图分割,就得到符合条件的一种分割方法,n =2时,为7×7方格纸, 首先每一个2×3的纸片可剪成2个L 型纸片, 其次,由对称性,不失一般性可假设剪去的一格位于左上角4个2×2的正方形I 、II 、III 、IV 的某一个内(如图(a )),如果剪去的一格在I 或II 或III 内,则I 、II 、III 余下的部分为一格L 型纸片其余的部分可分别按图(b ),(c ),(d )全部剪成L 形纸片,如果剪去的一格在IV 内,则只要作图关于主对角线AC 的对称图即可,这就证明了n =2时结论成立,(())b a 2×32×32×33×23×23×22×3I IV III III())(d c 2×32×32×32×32×32×33×23×23×23×23×2IIIDCBAII设n =k 时结论成立,那么n =k +2时,不失一般性,可设剪去的一格位于左上方(3k +1)×(3k +1)的正方形内,这时将(3k +7)×(3k +7)的纸片分成4块:左上方是(3k +1)×(3k +1)的正方形,右下方是7×7正方形去掉去掉左上方的一个方格,左下方和右上方分别是6×3k 和3k ×6的矩形,因为6×3k 和3k ×6的矩形可全部剪成2×3或3×2的纸片,故可全部剪成L 型纸片,而由归纳假设及n =2的证明知左上方及右下方的两块也能全部剪成L 型纸片, 这就证明了n =k +2时结论成立, 于是,我们完成了原题的证明,说明 数学归纳法是解决与n 有关组合问题的常用手法,数学归纳法使得问题建立跨度,先从简单的特殊情况加以考虑,然后将方法和结论延伸.情景再现6.2×2的方格纸片剪去一个小方格后剩下的3个小方格组成的纸片叫做L 型纸片, 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 ,2n×2n型纸片任意剪去一个小方格后,剩下的部分能全部沿方格线剪成L 型纸片,(1982年上海市数学竞赛试题)7.已知n ×n (n 是奇数)的棋盘上每个单位正方形被黑白相间地染了色,且4角的单位正方形染的是黑色,将3个连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组成的L 形图称作一块“多米诺”.问n 为何值时,所有黑色可用互不重叠的“多米诺”覆盖?若能覆盖,最少需要多少块“多米诺”?(第43届IMO 预选题)8.平面上任意给定n 个点,其中任何3点可组成一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都有一个面积,令最大面积与最小面积之比为μn ,求μ5的最小值.习题667×7-1(3k +1)×(3k +1)3k ×66×3k1.在平面上有n (n ≥3)个半径为1的圆,且任意三个圆中至少有两个圆有交点.证明:这些圆覆盖平面的面积小于35,(2003年国家集训队试题) 2.证明:单位长的任何曲线能被面积为14的闭矩形覆盖,(1990年国家集训队测试题)3.考虑m ×n (m ,n ≥1)的方格阵,在每个顶点和方格中心放入一块干面包(图为m =3,n =4的情形,放置了32块干面包).(1)求恰有500块干面包的方格阵;(2)证明:有无穷多个正整数k ,使得不存在m ×n 的方格阵.(2003年意大利数学奥林匹克试题)4.平面上有h +s 条直线,其中h 条是水平直线,另s 条直线满足: (1)它们都不是水平线; (2)它们中任意两条不平行;(1) h +s 条直线中任何三条不共点,且这h +s 条直线恰好把平面分成1992个区域, 求所有的正整数对(h ,s ),(1992年亚太地区数学奥林匹克试题)5.若干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求证:它们可以不重叠地嵌入到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内.(第6届全苏数学奥林匹克试题)6.能否将下列m ×n 矩形剖分成若干个形如 的“L ”形? (1)m ×n =1985×1987?(2) m ×n =1987×1989?(第28届IMO 预选题)7. 在一个面积为1的正三角形内部,任意放五个点,试证:在此正三角形内,一定可以作三个正三角形盖住这五个点,这三个正三角形的各边分别平行于原三角形的边,并且它们的面积之和不超过0,64,(1987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试题)8.设P 是一个凸多边形.证明:在P 内存在一个凸六边形,其面积至少是P 的面积的34,(第45届IMO 预选题) 本节“情景再现”解答:1. 如图,分别以对角线AC ,AD 为直径作圆O 1, 圆O 2, 因为∠B >90o,所以△ABC 被圆O 1覆盖,同理△AED 被圆O 2覆盖, 在△ACD 中,若∠1≥90o,则△ACD 被圆O 1覆盖;若∠2≥90o, 则21O 2O 1FEDCBA△ACD 被圆O 2覆盖;若∠1、∠2均为锐角,则自A 作CD 的垂线AF , 则△ACF 和△ADF 分别被圆O 1、圆O 2覆盖.综上所述,凸五边形ABCDE 可被圆O 1、圆O 2覆盖.2.(1)由于三角形的三边长均为整数,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也为整数n , 又由于三角形的面积为6,所以6|n 2,从而2|n ,3|n , 即6|n , 记n =6m ,则n 2=36m 2,三角形的总数6m 2是偶数.(2)矩形被若干条割缝(线段)分割成若干个所述的直角三角形,割缝的端点都是三角形的顶点.考虑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若矩形的一组对边上分别有b 、d 个斜边,则存在非负整数a 、c (因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都为整数),使a +b 5=c +d 5,从而b =d ,即在矩形的对边上的斜边的个数相同.若斜边在割缝上,同理可知在这条割缝上的斜边,相应的直角三角形位于割缝一侧的个数与位于另一侧的个数相同.因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个数为偶数(若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条公共斜边,则这条斜边应计算两次),从而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偶数. 3.设凸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1,不妨设BD ≥AC ,A 、C 到BD 的距离分别为h 1 、h 2,不妨设h 1≥h 2.现过C 作EF ∥BD ,交AB 、AC 延长线于E 、F , 则△AEF 即为所求. 显然△AEF 覆盖四边形ABCD .由h 1≥h 2得h 1h 1+h 2≥12,所以, BD EF ≥12, 故S △AEF =12(h 1+h 2)×EF ≤(h 1+h 2)×BD =2S ABCD =2,4.如图,作F 的两条平行于 l →的支撑直线l 1、l 2(l 1、l 2与F 的边界至少有一个公共点E 、G ,并且F 夹在l 1与 l 2之间),再作与l 1, l 2距离相等且与它们平行的直线l 3, 而AB 、CD 是F 的两条弦并且AB 与l 1、l 3平行等距,CD 与l 2、l 3平行等距.过A 、B 、C 、D 作F 的支撑线与l 1、l 2、l 3相交成上下两个梯形,令这5条平行线相邻两条之间的距离为h ,且不妨设CD ≥AB ,于是S(F)不大于两个梯形的面积之和,即S(F)≤AB ·2h +CD ·2h ≤CD ·4h = 83·(12CD ·32h )= 83S △CDE ≤83S(△). 所以,S(△)≥38S(F),另一方面,取F 为平面上边长为a 的正六边形ABCDEG ,l3l 2l 1GEDCBAhRQ P G E DCBAl 1l 2A 1A 2B E F CNM使得AB ∥ l →,△PQR 为F 中有一边PQ ∥ l →的所有内接三角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显然P 、Q 、R 必须在正六边形的边界上(图),并设BQ QC = λ1-λ (0≤λ<1,易计算得△PQR 的高h=3a32λa =3a (112λ)及PQ =a +λa =(1+λ)a ,所以 S(△PQR)= 12h ·PQ =32a (112λ)(1+λ)a = 34a 2(2+λλ2)=34a 2[94(λ12)2]≤9316a 2,而S(F)= 332,所以S(△PQR)≤38S(F),并且λ=12时等号成立.综上可得,所求c 的最大值是38.5.不妨设∠C >90o ,于是,min{∠A , ∠B}<45o, 以AB 为直径,在顶点C 的同侧作半圆O ,则C 位于半圆O 内,作射线AT 使得∠BAT =45o,如图所示,再作射线OE 使得∠BOE =45o,且与半圆相交于E , 过点E 作半圆的切线,分别交AB 的延长线和AT 于点D 和F ,则等腰直角三角形ADF 覆盖三角形ABC ,并且AD =AO+OD = 12AB+2×12AB = 12(1+2)AB <12(1+2)×2R =1+2,6.当n =1时,结论显然成立,设n =k 时,结论成立,那么n =k +1时,将2k +1×2k +1的方格纸等分成4个2k×2k的方格纸片I 、II 、III 、IV ,不妨设剪去的一个方格在I 内,再在中心处剪去一个L 型纸片,使II 、III 、IV 内恰恰各剪去一个小方格(如图),于是,由归纳假设知II 、III 、IV 都可以全部剪成L 型纸片,即n =k +1时,结论成立, 于是,由数学归纳法命题得证,7.设n =2m +1,考虑奇数行,则每行有m +1个黑格,共有(m +1)2个黑格.而任意两个黑格均不可能被一块“多米诺”覆盖,因此至少需要(m +1)2块“多米诺”,才能覆盖棋盘上的所有黑格.由于n =1,3,5时均有3(m +1)2>n 2,所以n ≥7,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7时,(m +1)2块“多米诺”可以覆盖棋盘上的所有黑格,当n =7时,由于两块“多米诺”可组成2×3的矩形,两块2×3的矩形又可组成4×3的矩TFEC DBO A IVIIIIII3433434形,则可将这个4个4×3的矩形放在7×7的棋盘上,使得出来中间的这个黑格外,覆盖了棋盘上所有方格(如图),调整与中间的这个黑格相邻的一块“多米诺”,使得用这块“多米诺”盖住中间的这个黑格,而且也能盖住原来那块“多米诺”所覆盖的惟一的一个黑格.从而,用16块“多米诺”覆盖了棋盘上除一个白格外的所有方格. 假设当n =2m 1时,在(2m1)×(2m 1)的棋盘上可以用m2块“多米诺”覆盖棋盘上的所有黑格.当n =2m +1时,将(2m 1)×(2m 1)的棋盘分成(2m 1)×(2m 1), (2m 1)×2和(2m+1)×2的3部分,由于(2m1)×2的矩形可分解成m2个2×2的正方形和一个2×3的矩形,于是,(2m 1)×2的矩形的黑格可以用(m 2)+2块“多米诺”覆盖.同理,(2m +1)×2的矩形可以用(m 1)+2块“多米诺”覆盖(如图).因此,(2m 1)×(2m 1)的棋盘可用m 2+(m 2)+2+(m 1)+2=(m 1) 2块“多米诺”覆盖.8,设平面上任意5点为A 1,A 2,A 3,A 4,A 5,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 (1) 若5点的凸包不是凸五边形,那么其中必有一点落在某个三角形内,不妨设A 4落在△A 1A 2A 3内,于是μ5≥123124234314min{,,}A A A A A A A A A A A A S S S S D D D D ≥3,(2)若5点的凸包是凸五边形A 1A 2A 3A 4A 5时,如图,作MN ∥A 3A 4交A 1A 3与A 1A 4分别为M 和N ,且使得 A 1M MA 3 = A 1N NA 4= 5-12, (i)A 2,A 5中有一点,比如A 2与A 3,A 4在直线MN 的同侧时(如图),有 μ5≥134234A A A A A A S S D D ≥A 1A 3MA 3 =1+A 1M MA 3 =1+5-12 = 5+12, (ii) A 2,A 5与A 1均在直线MN 的同侧时(如图),设A 2A 5交A 1A 3于O ,则A 1O ≤AM ,于是 μ5≥2352312512A A A A A O A A A A A OS S S S D D D D ==OA 3OA 1≥MA 3MA 1 = 15-12= 5+12, 注意到3>5+12,所以总有μ5≥5+12.并且取A 1,A 2,A 3,A 4,A 5为边NMA 4A 3A 2A 1ONMA 5A 4A 3A 2A 1A 5A 4A 3A 2A 1长为a 的正五边形的5个顶点时,有μ5=134123A A A A A A S S D D =12A 1A 3·A 1A 4·sin36o12A 1A 2·A 1A 3·sin36o = A 1A 4A 1A 2 =12sin18o = 25-1=5+12, 综上可知,μ5的最小值是5+12,本节“习题66”解答:1.记这些圆的圆心分别为A 1,A 2,…,A n ,不妨设A 1A 2是这n 个点的直径(即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大值),过A 1,A 2分别作A 1A 2的垂线l 1,l 2,则A 3,…,A n 均在l 1和l 2之间的“带形”内.以A 1为圆心,2为半径作半圆,在l 1上的交点分别记为E ,F ,则该半圆包含了全体与A 1距离不大于2的圆心.于是,若以A 1为圆心,3为半径作半圆,与l 1交于B ,C ,再向左作宽为1的矩形MNFE ,最后添上两个四分之一的圆BME 及圆FNC ,如图所示,则此图形包含了圆心与A 1的距离不大于2的全体单位圆.该图形BMNCB 的面积记为S 1,则S 1=12π×32+14π×2+4×1=5π+4,又由条件知,其余不在半圆内的所有圆心两两之间的距离必不超过2(否则,若有A i A j >2,而A 1A i >2,A 1A j >2,则⊙A 1、⊙A i 、⊙A j 两两相离,矛盾),于是,剩下的圆心组成的点集的直径≤2,易知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可以覆盖这些圆心,于是在该正方形外加一个“框”,如图所示,“框”是4个宽为1的矩形和4个四分之一圆,则剩下所有圆都在这个区域内.记这个区域的面积为S 2,则S 2=22+4×2+π=π+12,所以这些圆覆盖的面积S ≤S 1+S 2≤5π+4+π+12=6π+16<35,2.如图,曲线端点连线记为l ,设矩形ABCD 是覆盖曲线的最小矩形,且AB ∥CD ∥l ,BC ⊥l ,DA ⊥l ,AB =a , BC =b , 则曲线和矩形四边都有公共点.在各边任取一个公共点,分别记为P 1、P 2、P 3、P 4,又设曲线的端点是P 0和P 5,则AP 2+ P 2B ≤AP 1+P 1P 2+P 2P 3+P 3B ≤曲线弧P 0P 1P 2+曲线弧P 4P 5+曲线弧P 2P 3+曲线弧P 3P 4=1,h 2h 1F EDCBA△AP 2B 的面积≤12AP 2×P 2B ≤18,矩形ABCD 的面积≤14.3.(1) m ×n (m ,n ≥1)的方格阵上放置的干面包的数目为(m +1)(n +1)+mn =2mn +m +n +1, 设N =2mn +m +n +1,则2N-1=(2m +1)(2n +1),当N =500时,2N-1=999=33×37, 则(m ,n )的解为(1,166),(4,55),(13,18),(18,13),(55,4),(166,1),(2)由于奇质数有无穷多个,所以,若2N-1是质数,则由m ≥1,n ≥1知2m +1≥3,2n +1≥3,所以,2N-1不能分解成两个不小于3的奇数的乘积.4.因为每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个区域,设n 条直线(其中每两条相交,但任何三条不共点)把平面分成a n 个区域,则n +1条直线(其中每两条相交,但任何三条不共点)把平面分成a n +1个区域满足a n +1=a n +(n +1),a 1=2,由此推得a n =a 1+(a 2a 1)+( a 3a 2)+…+(a n a n 1)=2+(1+2+…+n )=1+n (n +1)2,于是,s 条直线把平面分成1+s (s +1)2个区域,又h 条平行线与这s 条直线相交时又增加了h (s +1)个区域(即每增加一条水平直线,增加s +1个区域),所以有 h (s +1)+1+s (s +1)2=1992,(s +1)(2h +s )=2×1991=2×11×181, 对上述不定方程的可能正整数解可列出下表:故所求的正整数对(h ,s )为(995,1),(176,10),(80,21), 5.将这些正方形的边长由大到小的顺序排成一行,设其最大边长为x =h 1,再将它移植到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为2)中,使边长为x 的正方形紧贴大正方形的左下角,其它依次排在大正方形的底边上,直到排边长为h 2的正方形开始超出大正方形的右边;将边长为h 2的正方形以及以后的正方形移到上一行,使其左32h h h边重合于大正方形的左边,而底边与边长为x 的正方形的上底重合,其后的正方形依次排成一行,直到排边长为h 3的正方形时又超出大正方形的右边;将边长为h 3的正方形以及以后的正方形又移到上一行,并且一直做下去…(如图). 若我们能证明x =h 1,h 2,h 3,…的和h 1+h 2+h 3+…不超过2,则所有这些正方形已无重叠地放入大正方形.设想将从下往上数第k +1行最左边的边长为h k +1的那个正方形移到第k 行的右端,那么它就在大正方形的右端露出一部分,因此第k 行中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小于(2―x )h k +1 (k =2,3,…),而第1行中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小于x 2+(2―x )h 2,于是所有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小于x 2+(2―x )(h 2+h 3+…)= x 2+(2―x )(h x ), 而由题设所有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1,所以x 2+(2―x )(h x )≤1, 由此得出h ≤1―x22―x+x =32―2(2―x )―12―x≤32―22(2―x )·12―x=2,6.(1)因为1985×1987不能被3整除,所以1985×1987的矩形不能分割成若干个L 形(因为每个L 形含3个方格),(2)因为L 形既可拼成2×3的矩形,又可拼成7×9的矩形(如图),而1987×1989=1980×1989+7×1989=2×3×(990×663)+( 7×9)×221,故1987×1989的矩形可被分割成若干个L 形, 7.结论可改进为(1013)2,并且这是最佳的.设△ABC 是一个面积为1的正三角形,在每条边上各取两个点,使各点到最近顶点的距离都是边长的313(如图a ),于是△AB 2C 2、△BC 2A 1和△CA 2B 1都是正三角形,且面积为(1013)2.(1)如果△AB 2C 2、△BC 2A 1、△CA 2B 1中有一个至少盖住已知5点中的3个,那么命题显然成立.因为这3点都在△ABC 内部,所以当将盖住它们的三角形的某条边适当平移,而使三角形面积小于(1013)2后,仍能将它们盖住.然后再适当作两个小正三角形盖住其余两个点,便可使5个点全部盖住,且可保证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不超过(1013)2.(2)如果上述三个面积为(1013)2的正三角形中的任何一个都至多盖住两个已知点,那么图a 的三个菱形(阴影部分)中至少有一个点,而它们之间的3个梯形中,至多有一个已知点,因此5个点的分布情况只有图b ,图c 两类:3×23×23×23×22×32×32×32×3(i)在图b 中,5个点分布在3个菱形中,此时过菱形的顶点所作的两个正三角形AA 1A 2、BB 1B 2的面积和为8·(313)2,它们盖住了4个点,再作一个适当的小正三角形盖住第5个点.正是这三个三角形满足要求.(ii)在图c 中,有一个菱形中有两个点,另外两个菱形各有一个点,而在这两个菱形之间的梯形中还有1个点,不妨设这个点距B 比距C 近.过AB 2的中点A 3作A 3B 3∥AC ,于是,S △BA3B3=(813)2,而S △AA4A5=4·(313)2, 此时△BA 2B 2、△AA 4A 5盖住4个点,面积和为(1013)2.用(1)的方法将某三角形的某边适当平移,使面积和小于(1013)2.再适当作一个小正三角形盖住第5个点.此时这三个正三角形满足要求.(c )(b )(a )12112C 21B 38.任取两条相互平行的凸多边形P 的支撑线s 、t (即多边形P 在直线s 、t 的同一侧,P 与s 、t 有公共点),设S 、T 分别为凸多边形P 与s 、t 的交点.于是,线段ST 将P 分成两部分,分别设为P'和P'',设K 、L 是凸多边形P'边界上的点,满足KL ∥ST , 且KL = 12ST .下面只须证明梯形SKLT 的面积至少是凸多边形P'面积的34即可.因为同理在P''中产生的梯形的面积也至少是P''面积的34,两个梯形合起来就是一个凸六边形.过点K 、L 分别作P'的支撑线,且这两条支撑线交于点Z , 假设点K 到直线s 的距离小于点L 到直线s 的距离,设ZK 交直线s 于X ,ZL 交直线t 于Y , 过点Z 且平行于ST 的直线分别交直线s 、t 于A 、B , 显然,P'包含在五边形SXZYT 中.于是只要证明S 梯形SKLT ≥34S 五边形SXZYT , ①。

人教A版高中高考数学复习:66《数学归纳法》学习教案

人教A版高中高考数学复习:66《数学归纳法》学习教案
得出新的数学结论。
类比比较
让学生将两个或多个相 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发 现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点。
04 教学过程与步骤
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
回顾与数学归纳法相关的知识点 ,如自然数集的定义、数列的概 念等。
引入新课
通过具体实例,如多米诺骨牌倒 下、猜数字游戏等,引出数学归 纳法的概念和原理。
讲解新课
数学归纳法原理讲解
03
布置相关作业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
05 作业布置与要求
作业布置
归纳法基础练习
学生需要完成一些基础的数学归 纳法练习题,以巩固对归纳法的
基本理解。
归纳法应用题
学生需要完成一些涉及数学归纳法 的应用题,以加深对归纳法的理解 和应用。
归纳法综合题
学生需要完成一些涉及多个知识点 的数学归纳法综合题,以提高学生 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03
学生参与度如何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
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总结
教学效果如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在随后的 练习中,学生也能够正确地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可能讲解不够详细,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 需要更加注重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a版高中高考数学复习:66《 数学归纳法》学习教案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重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与步骤 • 作业布置与要求 • 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数学竞赛线下课程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线下课程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线下课程教案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竞赛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2. 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学竞赛常见题型分析
2. 数论基础知识和应用
3. 代数与方程组题型解题技巧
4. 几何题型解题方法
5. 概率与排列组合题型讲解
6. 解析几何和三角题型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
1. 知识点讲解和示范解题
2. 案例分析和练习
3. 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
4. 竞赛模拟训练和实战演练
教学流程:
1. 第一节课:数学竞赛常见题型分析及解题思路讲解
2. 第二节课:数论基础知识讲解和题型训练
3. 第三节课:代数与方程组题型解题技巧分享
4. 第四节课:几何题型解题方法介绍和练习
5. 第五节课:概率与排列组合题型讲解和应用
6. 第六节课:解析几何和三角题型解题技巧讲解
7. 第七节课:竞赛模拟训练和实战演练
评估方式:
1. 每节课结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每周安排一次模拟竞赛,评估学生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
3. 最后一次课程进行总结性测试,综合考核学生的数学竞赛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数学竞赛常见题型解析》
2. 《高中数学竞赛系列教材》
3. 《数学竞赛历年试题汇编》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主题:解三角函数方程
目标:
1. 理解三角函数方程的概念与性质;
2. 熟练掌握解三角函数方程的基本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竞赛题目。

教学内容:
1. 三角函数方程的基本性质;
2. 解三角函数方程的常用方法;
3. 解三角函数方程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函数方程的概念。

2. 讲解:介绍三角函数方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解题方法。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给出一些较难的竞赛题目,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

5. 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和思路。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三角函数方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
2. 竞赛题目的解题能力;
3. 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维活跃度。

拓展阅读:
1. 《高中数学竞赛全解》;
2. 《三角函数方程教程》。

备注:
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愿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辅导高中生数学竞赛教案

辅导高中生数学竞赛教案

辅导高中生数学竞赛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竞赛相关知识点讲解与应用练习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竞赛能力,提升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水平
教学时间:每周一次,共10周
教学方法: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
教学过程:
第一周:介绍数学竞赛的重要性及常见竞赛类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周:讲解数学竞赛解题技巧,如逆推、取巧、化整为零等方法,并进行实例演示
第三周:重点讲解数论知识,包括质数、因数、同余等概念,进行相关练习
第四周:讲解几何知识,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第五周:讲解代数与方程组解法,包括多项式、不等式、微分等内容,进行练习巩固
第六周:介绍概率与统计知识,重点讲解概率计算方法与统计分析技巧
第七周:讲解数学归纳法及证明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数学证明,进行实例演练
第八周: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点,做一次综合练习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九周:讲解竞赛解题策略,包括时间管理、选题技巧等,进行模拟竞赛练习
第十周:进行总结与评价,回顾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升数学竞赛能力
教学评估:每周课后布置作业,每月定期组织小测验,最后进行一次总结性考试
教学反馈:及时收集学生学习反馈意见,针对学生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资源:精选数学竞赛教材和习题集,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辅导资料
教学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竞赛活动,培养数学兴趣和竞赛意识,不断挑战自我,提高数学水平。

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教案

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教案导语:高中数学竞赛是评价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

为了帮助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准备了一份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教案,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应对各类数学竞赛题目。

一、理解数学竞赛的特点高中数学竞赛与平时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较难的题目,因此,快速、准确和灵活的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数学竞赛题目的形式多样,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广泛,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和技巧储备。

二、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在高中数学竞赛中常出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以及数列等。

通过总结和归纳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和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三、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数学竞赛中,解题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

例如,化繁为简、举一反三、构造特例等常用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解决问题。

通过系统学习和大量练习,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这些解题技巧。

四、多维度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备战高中数学竞赛时,不仅需要依赖课本和教辅材料,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竞赛经验分享等资源。

通过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和加入数学社团,学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自身竞赛水平。

五、培养解题的思维模式数学竞赛的题目常常涉及综合运用各类知识点和技巧。

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探索解题路径的思维习惯非常重要。

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灵活运用数学方法数学竞赛中的题目常常需要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并能在不同题型之间进行灵活转换。

通过帮助学生掌握不同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相应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在竞赛中的应变能力和解题的成功率。

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高中数学竞赛的考试时间通常较短,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题目的解答。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非常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考试和计时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和应试能力。

数学竞赛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数学竞赛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数学竞赛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教学内容:高中数学竞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竞赛中常见的题型和解题方法,提高数学
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数学竞赛题型和解题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教学难点:数学竞赛中较难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讨论数学竞赛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解题思路
2.常见的数学竞赛题型
3.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老师给出数学竞赛中的一些案例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关键
点和思路。

四、练习训练(20分钟)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数学竞赛题型的练习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10分钟)
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计划地进行数学竞赛的复习和训练。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数学竞赛题目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讲解了数学竞赛中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训练,使学生
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竞赛中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加强不同题型的讲
解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竞赛水平。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培训高中数学竞赛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竞赛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速度;(3)培养学生良好的竞赛心态和团队协作精神。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竞赛题型的特点和解决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模拟竞赛,让学生熟悉竞赛环境和规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竞赛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精神;(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的品质;(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高中数学竞赛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速度。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竞赛心态和团队协作精神;(2)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中数学竞赛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竞赛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模拟竞赛法:通过模拟竞赛,让学生熟悉竞赛环境和规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高中数学竞赛的背景和意义;(2)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解新课(1)讲解高中数学竞赛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2)分析典型竞赛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速度;(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4. 模拟竞赛(1)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竞赛,让学生熟悉竞赛环境和规则;(2)在竞赛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3. 模拟竞赛:根据学生在模拟竞赛中的表现,评价其解题能力和竞赛心态。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覆盖 新人教A 版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覆盖 新人教A 版

§26覆盖1.最简单情形――用一个圆覆盖一个图形.首先根据覆盖和圆的定义及性质即可得到:定理1如果能在图形F所在平面上找到一点O,使得图形F中的每一点与O的距离都不大于定长r,则F可被一半径为r的圆所覆盖.定理2对于二定点A、B及定角α若图形F中的每点都在AB同侧,且对A、B视角不小于α,则图形F被以AB为弦,对AB视角等于α的弓形G所覆盖.在用圆去覆盖图形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中,上述二定理应用十分广泛.2.一个图形F能否被覆盖,与图形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最大值d密切相关.以下我们称图形F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最大值d为图形F的直径.我们继续研究多个圆覆盖一个图形问题.定义对于图形G1,G2,…,Gn,若图形F中的每一点都被这组图形中的某个所覆盖,则称这几个图形覆盖图形F.图形G1,G2,…,Gn为n个圆是一特殊情形.3.直线形图形覆盖别的图形的问题解决直线形图形覆盖别的图形的问题,常须较高的智巧,一般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构造过渡图形,逐步调整,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4图形的嵌入是覆盖问题的一种重要变化形式所谓图形F能嵌入图形G,其本质就是图形G能覆盖图形F例题讲解1.求证:(1)周长为2l的平行四边形能够被半径为的圆面所覆盖.(2)桌面上放有一丝线做成的线圈,它的周长是2l,不管线圈形状如何,都可以被个半径为的圆纸片所覆盖.2.△ABC的最大边长是a,则这个三角形可被一半径为的圆所覆盖.3.△ABC的最大边BC等于a,试求出覆盖△ABC的最小圆.4.以ABCD的边为直径向平行四边形内作四个半圆,证明这四个半圆一定覆盖整个平行四边形.5.求证:一个直径为1的圆不能被两个直径小于1的圆所覆盖.6.给定一个半径为1的圆,若用半径为的圆去覆盖它,问至少要几个才能盖住.7.证明直径为1的图形F可被单位正方形覆盖.8.直径为1的图形F可被一个边长为的正三角形覆盖,试证明之.9.试证面积为S、周长为为线圈耻任意一点,连MR、MQ,则因此,以G为圆心,长为半径的圆纸片可以覆盖住整个线圈.2.分析a为最大边,所对角A满足60°≤A<180°.证明不妨设BC=a,以BC为弦,在A点所在一侧作含60°角的弓形弧(图45-3).因60°≤A≤180°,故根据定理2,△ABC可被该弓形所覆盖.由正弦定理,弓形相应半径r=,所以△ABC可被半径为的圆所覆盖.显然覆盖△ABC的圆有无穷多个,那么半径为的圆是否是最小的覆盖圆呢事实并不尽然.3.解分三种情形进行讨论:(1)∠A为钝角,以BC为直径作圆即可覆盖△ABC.(2)∠A是直角,同样以BC为直径作圆即可覆盖△ABC;(3)∠A是锐角.假若⊙O覆盖△ABC,我们可在⊙O内平移△ABC,使一个顶点B 落到圆周上,再经过适当旋转,使另一个顶点落在圆周上,此时第三个顶点A在⊙O 内或其圆周上,设BC所对圆周角为α,那么∠BAC≥α,设⊙O直径d,△ABC外接圆直径d0,那么所以对于锐角三角形ABC,最小覆盖圆是它的外接圆.今后我们称覆盖图形F的圆中最小的一个为F的最小覆盖圆.最小覆盖圆的半径叫做图形F的覆盖半径.综合例2、例3,即知△ABC中,若a为最大边,则△ABC的覆盖半径r满足4.分析1ABCD的每一点至少被某个半圆所盖住.证明1用反证法.如图45-4设存在一点P在以AB、BC、CD、DA为直径的圆外,根据定理二,∠APB,∠BPC,∠CPD∠DPA均小于90°,从而∠APB+∠BPC+∠CPD+∠DPA<360°.与四角和应为周角相矛盾.故P应被其中一半圆盖住,即所作四个半圆覆盖ABCD.分析2划片包干,如图45-5,将ABCD分为若干部分,使每一部分分别都被上述四个半圆所覆盖.证明2在ABCD中,如图45-5,设AC≥BD.分别过B、D引垂线BE、DF垂直AC,交AC于E、F,将ABCD分成四个直角三角形,△ABE、△BCE、△CDF、△DAF.每一个直角三角形恰好被一半圆所覆盖,从而整个四边形被四个半圆所覆盖.5.证明如图45-6,先考虑其中一个小圆即⊙O1去覆盖大圆O,连O1、O过O作AB⊥O1O,AB为⊙O的直径(若O1、O重合,那么AB为任意直径)此时故A、B两点都不能被⊙O1盖住.至于另一小圆⊙O2无疑不能同时盖住A、B两点,故⊙O1、⊙O2不能覆盖⊙O.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给予证明.那就是一个小圆无法覆盖半个大圆,因此两个小圆也就不可能覆盖住整个大圆了.现在,我们着手研究本文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6 问题需要我们在二个方面给予回答:一是所确定数目的小圆足以覆盖大圆;二是少于确定的数目,则全部小圆不能覆盖大圆.对于不能覆盖的推断,以下两个原则是常用的:原则1若图形F的面积大于图形G的面积,则图形G不能覆盖图形F.原则2直径为d的图形F不能被直径小于d的图形G所覆盖.两原则十分显然,不再证明.四个半径为的小圆面积和为π,恰等于大圆面积,而四小圆间若不重迭,则覆盖其它图形时,还须排除中间所夹的不属于四圆的部分,换句话说,四小圆所覆盖大圆部分面积必小于大圆自身面积,根据法则1,不可能覆盖大圆,少于四个小圆更不可能.若有五个小圆,我们改变角度考虑,可将大圆周分为六等分.因小圆直径为1,五个小圆无法盖住大圆周,而六个圆周恰好盖住.还需考虑大圆圆心没有被盖住,再添加一个小圆,符合要求!这说明:至少七个以为半径的小圆方能覆覆盖半径为1的一个大圆事实上这样的六个小圆若盖住大圆周,则大圆心不能被覆盖.若其中一小圆盖住大圆圆心,那么该圆又至多盖住大圆周上一点也就是六个小圆无法覆盖大圆,而我们作大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分别将小圆圆心与各边中点重合,再将第七个小圆圆心与大圆圆心重合即可盖住大圆,如图45-7,以下给出证明:对于正△OAB,设OA、OB中点A1、B1,那么∠AA1B=∠AB1B=90°,故四边形AA1B1B被以AB为直径的圆覆盖.另外,△OA1B1被小圆⊙O所覆盖.类似地可推得七个小圆覆盖整个大圆.36sin 18cos 223)41(54cos 72sin 223)41(54cos 18sin 36cos 18cos 223)41(54cos 72cos 36cos 18cos 223)41(18cos 36cos 54cos 72cos 223)41(72sin 54sin 36sin 18sin 223)41(434342424242⨯=⨯=⨯=⨯=⨯=⋅= 又)72cos 1)(36cos 1(41)36sin 18(cos 2 -+= 165)72cos 36cos 1(41)72cos 36cos 72cos 36cos 1(41=+=--+=即 .4536sin 18cos = 所以 .106)41(89sin 2sin 1sin 45⨯= 7 分析 先后用互相垂直的两对平行线将图形夹在中间,再向内收缩.证明 取位于水平方向和铅直方向的两对平行直线将图形F夹在中间,再将位于下方的直线l2向上平移,直至遇到图形F上点为止,中图45-8中l2′处.接着又将l1向下平移至与l2′相距为1的l1′处止.因图形F直径为1.故图形F仍被二直线l1′,l2′所夹.同样采用先左后右的顺序,将沿直线m1、m2平移至m1′、m2′处,m1′、m2′相距为1,而图形F依然夹在直线m1′,m2′中间,从而直线l1′、l2′、m1′、m2′所围成单位正方形即可覆盖图形F.运用上述方法,我们可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8证明作三对相距为1的平行直线m1、m2、n1、n2,l1、l2,相交直线所成角为60°,围成可覆盖图形F的六边形及正△A1B1C1,正△A2B2C2(具体作法可参照例7).如图45-9.设P为F中任意一点,它到六边形各边距离依次为x、a、y、b、z、c.又设正△A1B1C1的高为h1,正△A2B2C2的高为h2.因正三角形内一点到三边距离和等于正三角形的高,得a+b+c=h1,x+y+z=h2.相加,得(x+b)+(y+c)+(z+a)=h1+h2,又x+b=1,y+c=1,z+a=1,∴h1+h2=3.根据抽屉原则,h1、h2中有一不大于,不妨设,即正△A1B1C1的高不大于,那么它的边长因此图形F可被边长不大于的正三角形即正△A1B1C1所覆盖9分析四边形内存在到各边距离不小于的点证明如图45-10,设四边形ABCD面积为S,周长为P各边长分别为a1、a2、a3、a4现以a1、a2、a3、a4为长,为宽,向四边形内侧作矩形,则这些矩形总面积是即四个矩形面积总和等于四边形面积由于这四个矩形有重迭部分,所以四边形内部存在点O没有被矩形覆盖,那么以点O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可嵌入四边形ABCD中10证明首先证明大圆中还能嵌入1个半径为1的小圆先将大圆的半径收缩为17,而将半径为3的圆膨胀成半径为4的圆,此时大圆面积变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6讲 覆盖本节主要内容是图形覆盖与嵌入. 一、图形覆盖的定义:平面闭图形指的是由平面上一条简单闭曲线及其围成的平面部分组成的图形.所谓简单闭曲线,就是自身不相交的封闭曲线.它作为图形的边界,而它围成的平面部分(不包括闭曲线本身)称为平面图形的内部.定义1 设M 和N 是两个平面图形,若M ⊃N 或M 经过运动变成M',而M'⊃N ,则称图形M 可以覆盖图形N ,或N 能被M 覆盖,也说N 嵌入M .设M 1,M 2,…,M n 是一组平面图形,若M 1⋃M 2⋃…⋃M n ⊃N ,或M 1,M 2,…,M n 各自经过运动(施于每一个图形的运动不一定相同)分别变为M 1',M 2',…,M n ',而M 1'⋃M 2'⋃…⋃M n '⊃N ,则称图形M 1,M 2,…,M n 可以覆盖图形N ,或N 能被M 1,M 2,…,M n 覆盖.二、图形覆盖的性质:覆盖的下述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⑴ 图形G 覆盖自身;⑵ 图形G 覆盖图形E ,图形E 覆盖图形F ,则图形G 覆盖图形F .⑶ 如果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一个凸图形内部,则此线段被此凸图形覆盖.推论:一个凸图形如果盖住了一个凸多边形的所有顶点,则此凸多边形被此凸图形覆盖. 定义2设F 是一个平面闭图形,我们称F 的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为M 的直径,记为d(F),即d(F)=max{|AB|,A ,B ∈F}.三、关于覆盖的三条原则:覆盖的以下三个原则是常用的:原则1 若图形F 的面积大于图形G 的面积,则图形G 不能覆盖图形F ; 原则2 直径为d 的图形F不能被直径小于d 的图形G 所覆盖.原则3 (重叠原理) n 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n ,若它们被一个面积为A 的平面图形完全覆盖,又A <S 1+S 2+…+S n ,则此n 个图形中至少有两个图形发生重叠.这三个原则十分显然,不再证明. 四、用圆盘覆盖图形:圆盘:圆及圆内部分构成圆盘.定理1 如果能在图形F所在平面上找到一点O ,使得图形F中的每一点与O 的距离都不大于定长r ,则F可被一半径为r 的圆盘所覆盖;定理2 对于二定点A 、B 及定角α,若图形F 中的每点都在AB 同侧,且对A 、B 视角不小于α,则图形F 被以AB 为弦,对AB 视角等于α的弓形G 所覆盖;在用圆盘去覆盖图形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中,上述二定理应用十分广泛. 称覆盖图形F 的圆盘中最小的一个为F 的最小覆盖圆盘.最小覆盖圆盘的半径叫做图形F 的覆盖半径.A 类例题例1 △ABC 的最大边BC 等于a ,试求出覆盖△ABC 的最小圆盘.解:⑴若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则以其最大边a 为直径作圆,该圆盘可以覆盖此三角形,而任一直径小于a 的圆盘,则不能盖住此三角形,故覆盖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的最小圆盘是以其最大边为直径的圆盘.即覆盖△ABC 的最小圆盘的半径=12a .⑵ 若三角形ABC 是锐角三角形,任取一个覆盖ABC 的半径为r 的圆盘O ,若A 、B 、C 都不在圆上,连OA 、OB 、OC ,设OA ≥OB ≥OC ,则以O 为圆心,OAC'B'r AC BO为半径作圆,该圆盘也能覆盖ABC,且OA<r.即当三角形的顶点在圆内时,覆盖此三角形的圆一定不是最小圆盘.现设A在⊙O上,B、C在圆上或圆内,且⊙O的直径为d,△ABC外接圆直径为d0,延长CB、BC与圆交于B、C,则∠B≤∠B,且∠ACC为钝角,于是AC>AC.故d=ACsin B≥ACsin B=d0.所以锐角三角形ABC的最小覆盖圆盘是它的外接圆.由正弦定理,其外接圆的半径r=a2sinA≤a2sin60=33a.这样就得到了覆盖三角形的圆盘的定理:△ABC中,若a为最大边,则△ABC的覆盖半径r满足1 2a≤r≤33a.例2 已知A、B、C、D为平面上两两距离不超过1的任意四个点,今欲作一圆覆盖此四点(即A、B、C、D在圆内或圆周上),问半径最小该为多少?试证明之,(1985年上海市数学竞赛试题)分析我们先通过特殊情况:此四点共线,△ABC是正三角形,D在内部或边界.探索到半径的最小值.然后按A、B、C、D形成的凸包分类讨论.解设所求半径的最小值为r,⑴若四点共线,则用一个半径为12的圆盘即可覆盖此四点;⑵若此四点的凸包为三角形,由于最大边长≤1.由覆盖三角形的圆盘定理知,覆盖此四点的圆盘半径r≤33;⑶若此四点的凸包为四边形ABCD.若此四边形有一组对角都≥90,例如∠A、∠C都≥90,则以BD为直径的圆盘可以覆盖此四点,此时r≤12;若此四边形两组对角都不全≥90,则必有相邻二角<90,设∠A、∠B都小于90.不妨设∠ADB≥∠ACB.若∠ACB≥90,则以AB为直径的圆盘覆盖此四点,此时r≤12;若∠ACB<90,则由ACB的外接圆围成的圆盘覆盖此四点,此时r≤33.总之,r≤33.说明优先考虑特殊情况得到结果,再分类讨论是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情景再现1,已知一个凸五边形的所有内角都是钝角,证明能找到这个五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以这两条对角线为直径的两个圆形纸片,可以将这个五边形覆盖,(1987年东北三省数学邀请赛试题)2,(1)一个正方形被分割成若干个直角边分别为3,4的直角三角形.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总数为偶数.(2)一个矩形被分割成若干个直角边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总数为偶数.(1996年城市数学联赛试题)B 类例题例3 以□ABCD 的边为直径向平行四边形内作四个半圆面,证明这四个半圆面一定覆盖整个平行四边形.思路1 证明□ABCD 的每一点至少被某个半圆所盖住. 证明1:用反证法.如图,设存在一点P在以AB 、BC 、CD 、DA 为直径的圆外,根据定理二,∠APB ,∠BPC ,∠CPD 、∠DPA 均小于90°,从而∠APB +∠BPC +∠CPD +∠DPA <360.与四角和应为周角相矛盾.故P应被其中一半圆盖住,即所作四个半圆覆盖□ABCD .分析2:划片包干,如图,将□ABCD 分为若干部分,使每一部分分别都被上述四个半圆面所覆盖.证明2 在□ABCD 中,如图,设AC ≥BD .分别过B 、D 引垂线BE 、DF 垂直于AC ,交AC 于E 、F ,将ABCD 分成四个直角三角形:△ABE 、△BCE 、△CDF 、△DAF .每一个直角三角形恰好被一半圆面所覆盖,从而整个四边形被四个半圆面所覆盖.上述结论可推广到任意四边形.例4 在2,15×4cm 2的矩形中,最多可以不重叠地放置多少半径为1cm 的14圆盘?(1989年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试题)解 每个被放置的面积等于0,25πcm 2, 因为2,15×4÷14π<11,因此,最多可以分割出10个这样的14圆盘,另一方面,如图中矩形ABCD ,一边AB =2cm ,其中含有5个14的圆盘,设RP=PK =x ,则PQ =2x ,1=AK =PK+PQ =x +2x ,所以x =2-1,EK =PE+PK =PD 2-DE 2+ PK =3+2-1<2,15,从而2,15×2cm 2的矩形可分割成5个14的圆盘,2,15×4cm 2的矩形可分割成10个14的圆盘,例5 设G 是紧夹在平行线l 1与l 2之间的任一凸区域(即边界上任意两点之间所连线段都包含于它的区域),其边界c 与l 1、l 2都有公共点,平行于l 1的直线l 将G 分为如图所示的A 、B 两部分,且l 与l 1和l 2 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 和b ,(1)G 为怎样的图形时,A 、B 两部分的面积之比S AS B 达到最大值并说明理由;(2)试求S AS B的最大值,(1989年四川省数学竞赛试题)分析 要使S AS B 最大,就要使得S A 尽量大,同时要使S B 尽量小,由于凸区域的任意性,设l与G 的边界c 交于X 、Y ,要使S B 尽量小,B 为三角形PXY ,延长PX ,PY 得梯形总包含A ,所以当A 为梯形时,S A 最大. 解 设l 与G 的边界c 交于X 、Y , 点P ∈l 2∩G , 连PX 、PY 并延长分别交l 1于X 1、Y 1, (1) 因为△PXY B ,故S △PXY ≤S B , 又A梯形XYY 1X 1,故S A ≤S 梯形XYY1X1,于是S A S B ≤S 梯形XYY1X1S △PXY,oo454511111QRP KEDCBABD P由上式可知,G 为一边位于l 1上,而另一个顶点在l 2上的三角形时,S AS B 达到最大,(2) 设X 1Y 1=d ,则XY =bd a +b , S △PXY = d 2(a +b ), S 梯形XYY1X1= a 2(d +bda +b), 故S A S B 的最大值M = S 梯形XYY1X1S △PXY = a 2+2abb2, 说明 考虑极端情况(特殊情况)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情景再现3.证明:对于任意一个面积为1的凸四边形,总可以找到一个面积不超过2的三角形,将它全部覆盖住.(1989年芜湖市数学竞赛试题)4, 平面α内给定一个方向 l →,F 是平面α内的一个凸集,其面积为S(F),内接于F 且有一边平行于 l →的所有三角形中面积最大的记为△,其面积记为S(△),求最大的正实数c ,使得对平面α内任意凸图形F ,都有S(△)≥c ·S(F).5, 已知钝角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1,证明:存在一个斜边长为2+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覆盖三角形ABC ,(2004年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试题)C 类例题例6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D 是锐角三角形,边长AB =a ,AD =1,∠BAD =α,证明:当且仅当a ≤cos α+3sin α时,以A 、B 、C 、D 为圆心,半径为1的四个圆K A 、K B 、K C 、K D ,能覆盖该平行四边形.(第9届IMO 试题)分析 由于平行四边形ABCD 是中心对称性,K A 、K B 、K C 、K D ,能覆盖该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K A 、K B 、K D 覆盖△ABD , 所以通过三角方法研究ABD 的外接圆.解 作锐角三角形ABD 的外接圆.圆心O 必在ABD 内.弦心距OE 、OF 、OG 将△ABD 分成三个四边形(如图).若OA ≤1,则圆K A 覆盖四边形OEAG ,圆K B 、K D 覆盖另两个四边形,所以圆K A 、K B 、K D 覆盖 △ABD .由对称性,圆K B 、K C 、K D 覆盖△BCD ,若OA >1, 则圆K A 、K B 、K D 均不覆盖O .由于△CBD ≌△ADB 是锐角三角形,∠ODC ≥∠OCD ,∠OBC ≥∠OCB 至少有一个成立,所以OC ≥OD(或OB)>1,即圆K C 也不覆盖O ,因此OA ≤1是圆K A 、K B 、K C 、K D 覆盖平行四边形ABCD 的充分必要条件.设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边上的高为DH ,则DH =sin α,AH =cos α, BH =a - cos α,cot ∠ABD =a - cos αsin α,因此,OA ≤1⇔∠ABD ≥30o⇔a - cos αsin α≤3⇔a ≤cos α+3sin α.所以,当且仅当cos α+3sin α时,圆K B 、K C 、K D 覆盖平行四边形ABCD .说明 在得到R =OA ≤1是圆K A 、K B 、K C 、K D 覆盖平行四边形ABCD 的充分必要条件后可按照下列方法处理: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2R =BD sin α,又由余弦定理得BD =1+a 2-2a cos α,故R =αa HGFE ODCBA1+a 2-2a cos α2sin α,故R ≤1⇔1+a 2-2a cos α2sin α≤1,解此关于a 的不等式得cos α-3sin α≤a ≤cos α+3sin α,而a =AB >ADcos α=cos α,故cos α-3sin α≤a 肯定成立,故R ≤1⇔a ≤cos α+3sin α.例7 在一个半径等于18的圆中已嵌入16个半径为3的圆盘.证明在余下的部分中还能嵌入9个半径为1的圆盘,这些圆盘相互间没有公共点,它们与原来的半径为3的那些圆盘也没有公共点.证明:首先证明大圆中还能嵌入1个半径为1的小圆.先将大圆的半径收缩为17,而将半径为3的圆膨胀成半径为4的圆,此时大圆面积变为 π×172=289π. 16个半径为4的圆的面积为π×42×16=256π.由于289π-256π=33π.这说明大圆中嵌入16个半径为3的圆外,还能嵌入半径为1的一个小圆.又由于289π-256π-4π=29π,所以大圆中除嵌入16个半径为3的圆及1个半径为1的圆外,还能再嵌入一个半径为1的圆.依此类推,由于289π-256π-4π×8=π>0.故大圆还可嵌入九个半径为1的小圆. 将图形收缩、镶边是解嵌入问题一种重要方法.例8 给定(3n +1)×(3n +1)的方格纸(n ∈N *),试证任意剪去一个方格后,余下的纸必可全部剪成形如的L 型纸片,(1992年国家队选拔考试试题)分析 从特殊到一般,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n =1时,4×4的方格纸任意剪去一个方格后,由对称性,不妨假设剪去的一个方格位于左上角2×2的方格纸中,剩下的其它方格如图分割,就得到符合条件的一种分割方法,n =2时,为7×7方格纸, 首先每一个2×3的纸片可剪成2个L 型纸片, 其次,由对称性,不失一般性可假设剪去的一格位于左上角4个2×2的正方形I 、II 、III 、IV 的某一个内(如图(a )),如果剪去的一格在I 或II 或III 内,则I 、II 、III 余下的部分为一格L 型纸片其余的部分可分别按图(b ),(c ),(d )全部剪成L 形纸片,如果剪去的一格在IV 内,则只要作图关于主对角线AC 的对称图即可,这就证明了n =2时结论成立,(())b a 2×32×32×33×23×23×22×3IIVIIIIII21431817())(d c 2×32×32×32×32×32×33×23×23×23×23×2IIIDC BAII设n =k 时结论成立,那么n =k +2时,不失一般性,可设剪去的一格位于左上方(3k +1)×(3k +1)的正方形内,这时将(3k +7)×(3k +7)的纸片分成4块:左上方是(3k +1)×(3k +1)的正方形,右下方是7×7正方形去掉去掉左上方的一个方格,左下方和右上方分别是6×3k 和3k ×6的矩形,因为6×3k 和3k ×6的矩形可全部剪成2×3或3×2的纸片,故可全部剪成L 型纸片,而由归纳假设及n =2的证明知左上方及右下方的两块也能全部剪成L 型纸片, 这就证明了n =k +2时结论成立, 于是,我们完成了原题的证明,说明 数学归纳法是解决与n 有关组合问题的常用手法,数学归纳法使得问题建立跨度,先从简单的特殊情况加以考虑,然后将方法和结论延伸.情景再现6.2×2的方格纸片剪去一个小方格后剩下的3个小方格组成的纸片叫做L 型纸片, 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 ,2n ×2n型纸片任意剪去一个小方格后,剩下的部分能全部沿方格线剪成L 型纸片,(1982年上海市数学竞赛试题)7.已知n ×n (n 是奇数)的棋盘上每个单位正方形被黑白相间地染了色,且4角的单位正方形染的是黑色,将3个连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组成的L 形图称作一块“多米诺”.问n 为何值时,所有黑色可用互不重叠的“多米诺”覆盖?若能覆盖,最少需要多少块“多米诺”?(第43届IMO 预选题)8.平面上任意给定n 个点,其中任何3点可组成一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都有一个面积,令最大面积与最小面积之比为μn ,求μ5的最小值.习题661.在平面上有n (n ≥3)个半径为1的圆,且任意三个圆中至少有两个圆有交点.证明:这些圆覆盖平面的面积小于35,(2003年国家集训队试题)2.证明:单位长的任何曲线能被面积为14的闭矩形覆盖,(1990年国家集训队测试题)3.考虑m ×n (m ,n ≥1)的方格阵,在每个顶点和方格中心放入一块干面包(图为m =3,n =4的情形,放置了32块干面包). (1)求恰有500块干面包的方格阵;(2)证明:有无穷多个正整数k ,使得不存在m ×n 的方格阵.(2003年意大利数学奥林匹克试题)4.平面上有h +s 条直线,其中h 条是水平直线,另s 条直线满足: (1)它们都不是水平线; (2)它们中任意两条不平行;(1) h +s 条直线中任何三条不共点,且这h +s 条直线恰好把平面分成1992个区域, 求所有的正整数对(h ,s ),(1992年亚太地区数学奥林匹克试题)5.若干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求证:它们可以不重叠地嵌入到一个面积为2的正7×7-1(3k +1)×(3k +1)3k ×66×3k方形内.(第6届全苏数学奥林匹克试题)6.能否将下列m ×n 矩形剖分成若干个形如 的“L ”形? (1)m ×n =1985×1987?(2) m ×n =1987×1989?(第28届IMO 预选题)7. 在一个面积为1的正三角形内部,任意放五个点,试证:在此正三角形内,一定可以作三个正三角形盖住这五个点,这三个正三角形的各边分别平行于原三角形的边,并且它们的面积之和不超过0,64,(1987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试题)8.设P 是一个凸多边形.证明:在P 内存在一个凸六边形,其面积至少是P 的面积的34,(第45届IMO 预选题) 本节“情景再现”解答:1. 如图,分别以对角线AC ,AD 为直径作圆O 1, 圆O 2, 因为∠B >90o,所以△ABC 被圆O 1覆盖,同理△AED 被圆O 2覆盖,在△ACD 中,若∠1≥90o ,则△ACD 被圆O 1覆盖;若∠2≥90o, 则△ACD 被圆O 2覆盖;若∠1、∠2均为锐角,则自A 作CD 的垂线AF , 则△ACF 和△ADF 分别被圆O 1、圆O 2覆盖.综上所述,凸五边形ABCDE 可被圆O 1、圆O 2覆盖.2.(1)由于三角形的三边长均为整数,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也为整数n , 又由于三角形的面积为6,所以6|n 2,从而2|n ,3|n , 即6|n , 记n =6m ,则n 2=36m 2,三角形的总数6m 2是偶数.(2)矩形被若干条割缝(线段)分割成若干个所述的直角三角形,割缝的端点都是三角形的顶点.考虑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若矩形的一组对边上分别有b 、d 个斜边,则存在非负整数a 、c (因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都为整数),使a +b 5=c +d 5,从而b =d ,即在矩形的对边上的斜边的个数相同.若斜边在割缝上,同理可知在这条割缝上的斜边,相应的直角三角形位于割缝一侧的个数与位于另一侧的个数相同.因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个数为偶数(若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条公共斜边,则这条斜边应计算两次),从而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偶数. 3.设凸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1,不妨设BD ≥AC ,A 、C 到BD 的距离分别为h 1 、h 2,不妨设h 1≥h 2.现过C 作EF ∥BD ,交AB 、AC 延长线于E 、F , 则△AEF 即为所求. 显然△AEF 覆盖四边形ABCD .由h 1≥h 2得h 1h 1+h 2≥12,所以, BD EF ≥12, 故S △AEF =12(h 1+h 2)×EF ≤(h 1+h 2)×BD =2S ABCD =2,4.如图,作F 的两条平行于 l →的支撑直线l 1、l 2(l 1、l 2与F 的边界至少有一个公共点E 、G ,并且F 夹在l 1与 l 2之间),再作与l 1, l 2距离相等且与它们平行的直线l 3, 而AB 、CD 是F 的两条弦并且AB 与l 1、l 3平行等距,CD 与l 2、l 3平行等距.过A 、B 、C 、D 作F 的支撑线与l 1、l 2、l 3相交成上下两个梯形,令这5条平行线相邻两条之间的距离为h ,且不妨设CD ≥AB ,于是S(F)不大于两个梯形的面积之和,即S(F)≤AB ·2h +CD ·2h ≤CD ·4h = 83·(12CD ·32h )= 83S △CDE ≤83S(△).所以,S(△)≥38S(F),21O2O 1FED C BAl 3l 2l 1GEDCBAl 1l 2A 1A 2B E F CNM另一方面,取F 为平面上边长为a 的正六边形ABCDEG ,使得AB ∥ l →,△PQR 为F 中有一边PQ ∥ l →的所有内接三角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显然P 、Q 、R 必须在正六边形的边界上(图),并设BQ QC = λ1-λ(0≤λ<1),易计算得△PQR 的高h =3a32λa =3a (112λ)及PQ =a +λa =(1+λ)a ,所以 S(△PQR)= 12h ·PQ =32a (112λ)(1+λ)a = 34a 2(2+λλ2)= 34a 2[94(λ12)2]≤9316a 2, 而S(F)= 332,所以S(△PQR)≤38S(F),并且λ=12时等号成立.综上可得,所求c 的最大值是38.5.不妨设∠C >90o,于是,min{∠A , ∠B}<45o,以AB 为直径,在顶点C 的同侧作半圆O ,则C 位于半圆O 内,作射线AT 使得∠BAT =45o ,如图所示,再作射线OE 使得∠BOE =45o,且与半圆相交于E , 过点E 作半圆的切线,分别交AB 的延长线和AT 于点D 和F ,则等腰直角三角形ADF 覆盖三角形ABC ,并且AD =AO+OD = 12AB+2×12AB= 12(1+2)AB <12(1+2)×2R =1+2, 6.当n =1时,结论显然成立,设n =k 时,结论成立,那么n =k +1时,将2k +1×2k +1的方格纸等分成4个2k ×2k的方格纸片I 、II 、III 、IV ,不妨设剪去的一个方格在I 内,再在中心处剪去一个L 型纸片,使II 、III 、IV 内恰恰各剪去一个小方格(如图),于是,由归纳假设知II 、III 、IV 都可以全部剪成L 型纸片,即n =k +1时,结论成立, 于是,由数学归纳法命题得证,7.设n =2m +1,考虑奇数行,则每行有m +1个黑格,共有(m +1)2个黑格.而任意两个黑格均不可能被一块“多米诺”覆盖,因此至少需要(m +1)2块“多米诺”,才能覆盖棋盘上的所有黑格.由于n =1,3,5时均有3(m +1)2>n 2,所以n ≥7,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7时,(m +1)2块“多米诺”可以覆盖棋盘上的所有黑格,当n =7时,由于两块“多米诺”可组成2×3的矩形,两块2×3的矩形又可组成4×3的矩形,则可将这个4个4×3的矩形放在7×7的棋盘上,使得出来中间的这个黑格外,覆盖了棋盘上所有方格(如图),调整与中间的这个黑格相邻的一块“多米诺”,使得用这块“多米诺”盖住中间的这个黑格,而且也能盖住原来那块“多米诺”所覆盖的惟一的一个黑格.从而,用16块“多米诺”覆盖了棋盘上除一个白格外的所有方格.假设当n =2m 1时,在(2m 1)×(2m 1)的棋盘上可以用m 2块“多米诺”覆盖棋盘上的所有黑格.当n =2m +1时,将(2m 1)×(2m 1)的棋盘分成(2m 1)×(2m 1), (2m 1)×2和(2m +1)×2的3部分,由于(2m 1)×2的矩形可分解成m 2个2×2的正方形和一个2×3的矩形,于是,(2m 1)×2的矩形的黑格TFEC DBO A IV IIIIII34343434hRQ P G E DCBA可以用(m 2)+2块“多米诺”覆盖.同理,(2m +1)×2的矩形可以用(m 1)+2块“多米诺”覆盖(如图).因此,(2m 1)×(2m 1)的棋盘可用m 2+(m 2)+2+(m 1)+2=(m 1) 2块“多米诺”覆盖.8,设平面上任意5点为A 1,A 2,A 3,A 4,A 5,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 (1) 若5点的凸包不是凸五边形,那么其中必有一点落在某个三角形内,不妨设A 4落在△A 1A 2A 3内,于是μ5≥123124234314min{,,}A A A A A A A A A A A A SSS S≥3,(2)若5点的凸包是凸五边形A 1A 2A 3A 4A 5时,如图,作MN ∥A 3A 4交A 1A 3与A 1A 4分别为M 和N ,且使得 A 1M MA 3 = A 1N NA 4= 5-12, (i)A 2,A 5中有一点,比如A 2与A 3,A 4在直线MN 的同侧时(如图),有μ5≥134234A A A A A A S S≥A 1A 3MA 3 =1+A 1M MA 3 =1+5-12 = 5+12, (ii) A 2,A 5与A 1均在直线MN 的同侧时(如图),设A 2A 5交A 1A 3于O ,则A 1O ≤AM ,于是μ5≥2352312512A A A A A O A A A A A OS S SS=OA 3OA 1≥MA 3MA 1 = 15-12= 5+12, 注意到3>5+12,所以总有μ5≥5+12.并且取A 1,A 2,A 3,A 4,A 5为边长为a 的正五边形的5个顶点时,有μ5=134123A A A A A A S S=12A 1A 3·A 1A 4·sin36o12A 1A 2·A 1A 3·sin36o = A 1A 4A 1A 2 =12sin18o = 25-1= 5+12,综上可知,μ5的最小值是5+12, 本节“习题66”解答:1.记这些圆的圆心分别为A 1,A 2,…,A n ,不妨设A 1A 2是这n 个点的直径(即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大值),过A 1,A 2分别作A 1A 2的垂线l 1,l 2,则A 3,…,A n 均在l 1和l 2之间的“带形”内.以A 1为圆心,2为半径作半圆,在l 1上的交点分别记为E ,F ,则该半圆包含了全体与A 1距离不大于2的圆心.于是,若以A 1为圆心,3为半径作半圆,与l 1交于B ,C ,再向左作宽为1的矩形MNFE ,最后添上两个四分之一的圆BME 及圆FNC ,如图所示,则此图形包含了圆心与A 1的距离不大于2的全体单位圆.该图形BMNCB 的面积记为S 1,则S 1=12π×32+14π×2+4×1=5π+4,h 2h 1FEDCBANMA 4A 3A 2A 1ONMA 5A 4A 3A 2A 1A 5A 4A 3A 2A 1又由条件知,其余不在半圆内的所有圆心两两之间的距离必不超过2(否则,若有A i A j >2,而A 1A i >2,A 1A j >2,则⊙A 1、⊙A i 、⊙A j 两两相离,矛盾),于是,剩下的圆心组成的点集的直径≤2,易知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可以覆盖这些圆心,于是在该正方形外加一个“框”,如图所示,“框”是4个宽为1的矩形和4个四分之一圆,则剩下所有圆都在这个区域内.记这个区域的面积为S 2,则S 2=22+4×2+π=π+12,所以这些圆覆盖的面积S ≤S 1+S 2≤5π+4+π+12=6π+16<35,2.如图,曲线端点连线记为l ,设矩形ABCD 是覆盖曲线的最小矩形,且AB ∥CD ∥l ,BC ⊥l ,DA ⊥l ,AB =a , BC =b , 则曲线和矩形四边都有公共点.在各边任取一个公共点,分别记为P 1、P 2、P 3、P 4,又设曲线的端点是P 0和P 5,则AP 2+ P 2B ≤AP 1+P 1P 2+P 2P 3+P 3B ≤曲线弧P 0P 1P 2+曲线弧P 4P 5+曲线弧P 2P 3+曲线弧P 3P 4=1, △AP 2B 的面积≤12AP 2×P 2B ≤18,矩形ABCD 的面积≤14.3.(1) m ×n (m ,n ≥1)的方格阵上放置的干面包的数目为(m +1)(n +1)+mn=2mn +m +n +1,设N =2mn +m +n +1,则2N-1=(2m +1)(2n +1),当N =500时,2N-1=999=33×37, 则(m ,n )的解为(1,166),(4,55),(13,18),(18,13),(55,4),(166,1),(2)由于奇质数有无穷多个,所以,若2N-1是质数,则由m ≥1,n ≥1知2m +1≥3,2n +1≥3,所以,2N-1不能分解成两个不小于3的奇数的乘积.4.因为每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个区域,设n 条直线(其中每两条相交,但任何三条不共点)把平面分成a n 个区域,则n +1条直线(其中每两条相交,但任何三条不共点)把平面分成a n +1个区域满足a n +1=a n +(n +1),a 1=2, 由此推得a n =a 1+(a 2a 1)+( a 3a 2)+…+(a n a n 1)=2+(1+2+…+n )=1+n (n +1)2,于是,s 条直线把平面分成1+s (s +1)2个区域,又h 条平行线与这s 条直线相交时又增加了h (s +1)个区域(即每增加一条水平直线,增加s +1个区域),所以有h (s +1)+1+s (s +1)2=1992,(s +1)(2h +s )=2×1991=2×11×181,对上述不定方程的可能正整数解可列出下表:s +1s2h +s h2 1 1991 995 11 10 362 176 22 21 181 80 18118022<0故所求的正整数对(h ,s )为(995,1),(176,10),(80,21), 5.将这些正方形的边长由大到小的顺序排成一行,设其最大边长为x =h 1,再将它移植到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为2)中,使边长为x 的正方形紧贴大正方形的左下角,其它依次排在大正方形的底边上,直到排边长为h 2的正方形开始超出大正方形的右边;将边长为h 2的正方形以及以后的正方形移到上一行,使其左边重合于大正方形的左边,而底边与边长为x 的正方形的上底重合,其后的正方形依次排成一行,直到排边长为h 3的正方形时又超出大正方形的右边;将边长为h 3的正x 23h 2h h 2h 1方形以及以后的正方形又移到上一行,并且一直做下去…(如图). 若我们能证明x =h 1,h 2,h 3,…的和h 1+h 2+h 3+…不超过2,则所有这些正方形已无重叠地放入大正方形.设想将从下往上数第k +1行最左边的边长为h k +1的那个正方形移到第k 行的右端,那么它就在大正方形的右端露出一部分,因此第k 行中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小于(2―x )h k +1 (k =2,3,…),而第1行中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小于x 2+(2―x )h 2,于是所有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小于x 2+(2―x )(h 2+h 3+…)= x 2+(2―x )(h x ),而由题设所有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1,所以x 2+(2―x )(h x )≤1,由此得出h ≤1―x22―x+x =32―2(2―x )―12―x≤32―22(2―x )·12―x=2,6.(1)因为1985×1987不能被3整除,所以1985×1987的矩形不能分割成若干个L 形(因为每个L 形含3个方格),(2)因为L 形既可拼成2×3的矩形,又可拼成7×9的矩形(如图),而1987×1989=1980×1989+7×1989=2×3×(990×663)+( 7×9)×221,故1987×1989的矩形可被分割成若干个L 形, 7.结论可改进为(1013)2,并且这是最佳的.设△ABC 是一个面积为1的正三角形,在每条边上各取两个点,使各点到最近顶点的距离都是边长的313(如图a ),于是△AB 2C 2、△BC 2A 1和△CA 2B 1都是正三角形,且面积为(1013)2.(1)如果△AB 2C 2、△BC 2A 1、△CA 2B 1中有一个至少盖住已知5点中的3个,那么命题显然成立.因为这3点都在△ABC 内部,所以当将盖住它们的三角形的某条边适当平移,而使三角形面积小于(1013)2后,仍能将它们盖住.然后再适当作两个小正三角形盖住其余两个点,便可使5个点全部盖住,且可保证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不超过(1013)2.(2)如果上述三个面积为(1013)2的正三角形中的任何一个都至多盖住两个已知点,那么图a 的三个菱形(阴影部分)中至少有一个点,而它们之间的3个梯形中,至多有一个已知点,因此5个点的分布情况只有图b ,图c 两类:(i)在图b 中,5个点分布在3个菱形中,此时过菱形的顶点所作的两个正三角形AA 1A 2、BB 1B 2的面积和为8·(313)2,它们盖住了4个点,再作一个适当的小正三角形盖住第5个点.正是这三个三角形满足要求.(ii)在图c 中,有一个菱形中有两个点,另外两个菱形各有一个点,而在这两个菱形之间的梯形中还有1个点,不妨设这个点距B 比距C 近.过AB 2的中点A 3作A 3B 3∥AC ,于是,S △BA3B3=(813)2,而S △AA4A5=4·(313)2, 此时△BA 2B 2、△AA 4A 5盖住4个点,面积和为(1013)2.用(1)的方法将某三角形的某边适当平移,使面积和小于(1013)2.再适当作一个小正三角形盖住第5个点.此时这三个正三角形满足要求.3×23×23×23×22×32×32×32×3(c )(b )(a )A 5A 3A 1A 2B 2B 1C 2C 1A B CA 1A 2B 2B 1C 2C 1A B CC B A C 1C 2B 1B 2B 3A 4A 2A 18.任取两条相互平行的凸多边形P 的支撑线s 、t (即多边形P 在直线s 、t 的同一侧,P 与s 、t 有公共点),设S 、T 分别为凸多边形P 与s 、t 的交点.于是,线段ST 将P 分成两部分,分别设为P'和P'',设K 、L 是凸多边形P'边界上的点,满足KL ∥ST , 且KL = 12ST . 下面只须证明梯形SKLT 的面积至少是凸多边形P'面积的34即可.因为同理在P''中产生的梯形的面积也至少是P''面积的34,两个梯形合起来就是一个凸六边形.过点K 、L 分别作P'的支撑线,且这两条支撑线交于点Z , 假设点K 到直线s 的距离小于点L 到直线s 的距离,设ZK 交直线s 于X ,ZL 交直线t 于Y , 过点Z 且平行于ST 的直线分别交直线s 、t 于A 、B , 显然,P'包含在五边形SXZYT 中.于是只要证明S 梯形SKLT ≥34S 五边形SXZYT , ①设AZ =a ,BZ =b ,设点K 、X 、Y 、S 到直线AB 的距离分别为k 、x 、y 、d ,分别过K 、L 作直线KU ∥LV ∥s ∥t , 交AB 于U 、V , 则有a +b2=KL =UZ+ZV =ak x +bk y, ②由于S 梯形SKLT =34(a +b )(d k ),S 五边形SXZYT = S ▱SABT -S △AXZ =(a +b )dax 2by2,代入式①,即只要证明ax +by 2(a +b )k ≥0, ③由式②得k = (a +b )xy 2(ay +ax ) ,代入③的左端,可得ax +by 2(a +b )k =ab (x -y )22(ay +ax )≥0,因此, 原命题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