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整理

合集下载

土壤学整理

土壤学整理

复习题例一、名词解释土壤胶体:直径小于0.001mm的土壤固体颗粒。

土壤质地分类:临界深度:有机质聚集过程:是指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结果在土体上部形成暗色腐殖质层的过程。

土壤碱化度: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过程。

土壤孔性: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性:土壤容重:土壤活性酸:专性吸附:是指离子通过表面交换与晶体的阳离子共用1个或2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而被土壤吸附的现象。

永久电荷:母质: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便形成了新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风化产物覆盖在地壳表面的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土壤质地: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称质地。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孔隙比: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土壤多项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其它受外力作用(如农机具的切割、穿插、压板等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的最大量称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土水势:土壤在各种力(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称为土水势。

土面蒸发:在干旱期间,土壤水不断以水气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称土面蒸发。

凋萎系数(临界水分):当作物呈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

凋萎系数因土壤质地不同而异,粘土最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

阳离子的交换作用:指土壤胶体表面能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扩散层中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阳离子的交换能力: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pH值为7时每kg干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一般用CEC表示。

它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性、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

土壤学复习整理

土壤学复习整理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同晶替代: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简称CEC。

单位是cmol/kg。

土壤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

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8.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

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

土壤学重点整理

土壤学重点整理

喷1.土壤的三相组成?喷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成土母质吸六大成土因素?母质因素■矿物学和化学组成■土壤的物理性质:孔隙度、团聚体■化学性质:养分、质地、酸碱性喷主要成土岩石、矿物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岩石、矿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①土壤质地:花岗岩、石英岩、片麻岩、砾岩一质地粗,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差;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粘粒多,通透性差,保水保肥力强。

②土壤养分:正长石、云母(K);磷灰石(P );辉石、角闪石、橄榄石、褐铁矿(Ca、Mg、Fe)。

③土壤酸碱性:花岗岩一酸性;石灰岩一碱性。

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

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和体系■ 2.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对你的启发?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质地(soil texture):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沙土:质地特点:土壤固相骨架松散,砂粒多,粘粒少,粒间孔隙大肥力特点:水、肥、气、热、耕性>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蓄水弱,蒸发失水快,抗旱能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土温变化快>对植物生长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壤质土类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

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

粘质土类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

肥力特点:>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

>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不发小苗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还田等>客土法: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引洪放淤、引洪漫砂法:调节进水口高低,改良砂质和粘质土壤,洪水中含农田表层土壤,含养料丰富>翻砂压淤,翻淤压砂>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性含水量称土壤水分常数。

值得珍藏的土壤学知识

值得珍藏的土壤学知识

值得学习的土壤学知识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土壤的重要:○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是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2.土壤在植物生长的作用:○1营养库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在2m左右作用:○1支撑植物生长○2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水、肥、气、热等要素○3人类生存的资源4.土壤环境: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组成:○1固相(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2液相○3气相作用:○1净化功能(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生产)○2肥力功能(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5.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6.土壤资源的现状:○1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2耕地损失不断增加,土壤资源整体质量下降○3土壤退化严重(在各种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对土壤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下,土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的过程)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经过长期的积累后,超出土壤的自身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性状和质量发生变化,对农作物产品和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积累性、不可逆性和难治理性的特点8.土壤污染表现在几方面:○1对水体的影响○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导致严重经济损失9.土壤环境有机物存在形式:挥发态、自由态、溶解态和固态10.有机物进入地下水阶段:○1包气带渗漏○2包气带向包水带扩散○3进入包水带污染地下水11.污染物迁移的分类:○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于土壤矿物颗粒表面进行水迁移的过程,以及吸附和解吸作用○2化学迁移:重金属难溶电解质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离子多相平衡,包括重金属与土壤胶体结合,发生非专性吸附或专性吸附,络合或螯合作用,以及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3生物过程:是指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或对植物的有效性12.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或者少受人类活动及及工业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元素的组成结构及其含量○1影响因素:母岩、气候、地形、植被、淋浴、沉积等○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一个确定值○3在目前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相对清洁区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能量值研究的意义:○1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2研究和确定土壤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化学行为的依据13.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自然值14.区分环境本底值和背景值:○1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它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起始值,也可以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基准,由于该数值比较容易获得(相对清洁区环境监测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并且也客观地反映着目前全球环境普遍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状况,因此该值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2本底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原始含量○3土壤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土壤中某些成分的代表性背景含量15.背景值异常在找矿上的意义:土壤背景值元素来源于母岩、母质,因此,土壤背景值是母岩、母质化学特征的反映,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背景值异常,可能是成矿元素的指示标志,是区域找矿的依据16.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与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未造成环境污染时,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其数量等于土壤污染物最大允许含量和本底值之间的差值分类:○1静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2动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2土壤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3是联结土壤容纳污染物能力和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纽带13.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目的:○1了解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收到污染的程度○2分析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地下水污染及对生长其上和周边生物的关系○3对人类的危害监测类型:○1区域土壤污染环境背景监测○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3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土壤○4土壤污染事故监测14.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是指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物理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的分离与去除15.基本的物理分离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胶体上分离开来的技术。

土壤学考研必考知识点整理

土壤学考研必考知识点整理

土壤学重点知识整理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2.土壤的特点:(1)土壤肥力是土壤最基本的特征(2)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3)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4)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5)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3.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广义的土壤肥力:指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空气和热的能力。

狭义的土壤肥力:土壤的养分4.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5.表生矿物(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

6.母质(成土母质):矿物、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成土壤。

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7.定积母质(残积物/残积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8.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至母质层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这段垂直切面的深度一般在2m 以内。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和分类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肥力的天然层,是外界各种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是植被生长和各种生物活动的基质。

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按物质成分来分,土壤可以分为无机质土壤和有机质土壤。

按颗粒组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粉砂质土壤、粘壤土和砂壤土。

按发生来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原生土壤和洪积土壤。

按农业和环境特性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农业土壤和环境土壤。

二、土壤的基础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和团聚体。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无机盐、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养分等。

3.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

4. 土壤的水分性质土壤的水分性质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的透水性等。

三、土壤的生成与演化1. 土壤的生成过程土壤的生成是地球表面风化、物质重排、有机物混合等多种土壤形成作用的综合结果。

2. 土壤的演化过程土壤的演化是土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物质的分布和性态的变迁。

1. 土壤发育的要素土壤发育的主要要素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2. 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包括土壤的施肥、灌溉、耕作和植被的保护。

五、土壤污染与修复1. 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主要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2. 土壤修复的方法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六、土壤与环境1. 土壤改良对环境的作用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2. 土壤的环境负荷土壤的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土壤的农业利用、开发利用和城乡建设。

七、土壤科学的研究方法1.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室内试验、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模拟。

土壤学总结

土壤学总结

重点内容第一讲绪论(土壤及土壤肥力概念、现代土壤学三大理论)第三讲土壤固相组成(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第四讲土壤生物第五讲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比重、土壤结构、土壤水、土壤热量)第六讲土壤化学性质(土壤胶体、土壤酸碱度)第七讲土壤养分(氮、磷、钾)第八讲土壤形成与分布第九讲土壤污染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2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3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土粒和孔隙)的烘干重,单位为g/cm³。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指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颗粒(不包括孔隙体积)的烘干重。

4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当量孔径:与一定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6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土壤腐殖质: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结构比较复杂、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天然有机化合物。

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土壤有机质: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7根际效应:根际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根际效应8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中的空气与大气中的空气相互交换的能力9土壤可塑性:土壤可塑性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变成各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塑形不变的性能。

影响因素: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土壤水分含量。

10土壤黏结性:在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而黏结起来,就是黏结性。

土壤黏着性:土粒附着于外物表面的性能。

开始出现黏着性的含水量比出现粘结性的含水量高。

11.反硝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化物和氮气的过程。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地球表层不断发展演变的产物。

土壤形成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个方面。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气温、降水、风力等与土壤中水分、温度、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生物包括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通过分解和有机物质代谢,促进土壤形成。

地形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坡度、坡向等会影响土壤的侵蚀和发育。

时间是土壤形成的综合反映,土壤的发育周期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的时间。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的物理性质之一,它决定了土壤孔隙的大小、排水性能等。

按颗粒大小可分为砂、壤、粘三种类型,它们的比例不同会影响土壤的渗透性和通气性。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的组合形式。

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孔隙度的增加、根系的延伸和土壤呼吸,从而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3. 土壤密度土壤密度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气体交换、水分渗透和根系伸展。

通常情况下,过大的土壤密度会限制植物的生长。

4. 土壤水分特性土壤的水分特性反映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渗透性。

对于植物生长来说,适宜的土壤水分可以满足植物需水,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的pH值土壤的pH值是影响土壤化学性质和肥力的重要因素,不同的pH值对植物的吸收养分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pH 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

2. 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影响着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去留和植物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利用。

3.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有的具有机化学性质的物质,它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四、土壤的生物性质1.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降解有机物,提供养分,并影响土壤中其他生物的生长。

2. 土壤动物土壤中有各种动物,包括蠕虫、昆虫、线虫等,它们通过翻动土壤、排泄物等活动促进土壤的通气、腐殖质的分解等。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壤: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2米深)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1。

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

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

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土壤学重点汇总

土壤学重点汇总

绪论(4):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圈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料的能力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土壤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土壤圈:是地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接界面,是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第1章(1):粘土(次生)矿物粘土(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第2章(4):腐殖质、腐殖物质、矿质化作用、腐殖化作用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物质:土壤和沉积物等中,除有机体中已知的各类有机化合物(非腐殖物质)以外的各种淡棕色至暗褐色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它由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等三类物质组成。

矿质化作用:有机残体中的各类有机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含氮、磷、硫的植物可以用的矿质营养元素。

腐殖化作用: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第3章(1):土壤酶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代谢的一类重要动力,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在酶的催化下才能完成。

第4章(7):土壤机械组成、质地类别、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土壤孔性、土壤容重、团粒结构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比例,又称颗粒组成。

土壤机械组成是土壤最基本,最重要的性状之一。

质地类别:一般分为砂土,土壤和黏土三类。

P73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大小、形状、性质,以及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形成土壤肥力的基础。

土壤结构体:指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团货土块。

土壤孔隙性质:指土壤中孔隙的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团粒结构:系指土壤中单粒或复粒经过多级黏结团聚而形成的、内部疏松多孔、近似球体、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小的土粒。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体系,是支持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的重要介质。

了解土壤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农业、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学的关键概念、土壤成分、土壤分类以及土壤生物活动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一、土壤学的关键概念1.土壤的定义与作用: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空气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自然体系。

它起到了保持水分、供养植物、调节气候、滋养生物等重要作用。

2.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受到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岩石逐渐分解并转化为土壤。

3.土壤剖面与土层: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层的垂直土壤截面。

土壤剖面通常包括有机质贯穿的O层、混合有机质与矿物质的A层、矿质富集的B层、与岩石母质相接触的C层以及岩石层。

二、土壤成分与性质1.土壤固体颗粒:土壤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砂、黏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这些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保水性以及呼吸性等性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分解产物组成,具有保持水分、改进土壤结构、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颗粒间隙和孔隙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空气则是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供氧来源。

4.土壤pH值与养分: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征,不同pH值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对植物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土壤分类1.土壤纲和亚纲:土壤学家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特征和遗传因素,将土壤分为不同级别的纲和亚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2.土壤属和亚属:在土壤纲和亚纲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一些发育特征,进一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属和亚属。

3.土壤单元和土壤系:土壤单元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定的一块土壤单元,而土壤系是一系列相对一致的土壤单元的集合。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

土壤学期末知识总结一、土壤的定义与分类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通过一定的气候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植物生长环境的物质体。

2. 土壤的分类:(1) 按成因分:天然土壤和人工土壤(2) 按营养物质的可利用程度分:肥沃土壤、中等土壤、贫瘠土壤(3) 按颗粒级配分:砂壤、壤土、粉壤、壤泥、泥质壤土(4) 按保水能力分:砂性土壤、壤性土壤、粉砂性土壤、等温性土壤、泥土性土壤等(5) 按矿物质组成分:石灰质、黏土质、铁质、有机质土壤等二、土壤的形成过程1. 岩石矿物的物理风化2. 物理风化产物的淋溶3. 有机物分解和腐殖化4. 粉粒析出和淀积5. 青色矿物和氧化物的还原6. 吸附与交换7. 古土壤的演化8. 风蚀和水蚀等治理三、土壤物理性质1. 水分与土壤关系(1) 含水量:有机质土壤和湿地土壤>黏壤>壤土>砂壤(2) 水分运移:毛细现象、重力流、扩散流和植物吸收等2. 湿陷性:土壤含水量改变导致体积变化3. 粉土性质:粉土颗粒细小、保水能力强4. 土壤结构与团结性:土壤颗粒的排列形成孔隙结构5. 土壤的色泽:由土壤颗粒颜色和有机质色素组成四、土壤化学性质1. 土壤的酸碱性: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1) 土壤pH值的意义和测定方法(2) 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 调节土壤酸碱度的方法2. 土壤盐分:土壤溶液中的离子浓度(1) 盐分来源:土壤物质的水解和解压作用、人工施肥和灌溉水中的盐分等(2) 盐分的类型和性质:阳离子盐和阴离子盐(3) 盐分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3. 土壤肥力与养分循环:土壤中的营养元素(1) 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2) 微量元素和次要营养元素(3) 施肥原则和方法五、土壤生物及其功能1. 土壤中的生物群落与土壤生态系统2. 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提供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3. 土壤动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通气性、促进养分循环4. 土壤植物:水稳定性、抗侵蚀、护坡固土等功能六、土壤保育与利用1. 土壤侵蚀:风蚀和水蚀(1) 风蚀:风速、土壤含水量、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2) 水蚀:径流速率、降雨量、山地坡度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3) 防治措施:植被覆盖、建设护坡、合理施肥等2. 土地草地化: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土壤、防治风蚀和水蚀等3. 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类型、造成原因和修复技术七、土壤质量评价1. 土壤理化性质:含水量、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等指标2. 土壤肥力评价:土壤养分含量、肥力指数等3. 土壤生物学指标: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动物丰富度等八、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的测定方法1. 土壤温度的测定方法:实体温度计、热电阻温度计、热电偶、红外线测温仪等2. 土壤湿度的测定方法:重量法、浸润法、电导法等这是以土壤学为主线的知识总结,其中包括土壤的定义与分类、形成过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生物及其功能、土壤保育与利用、土壤质量评价等内容。

土壤学重点整理

土壤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1.19世纪,俄罗斯土壤发生学家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2.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3.土壤形态特征土层( soil horizon) ----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 ( soil genetic horizon)4.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5.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

O 层:以分解的或未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 位于矿质土壤的表面,也可被埋于一定深度 A 层:土层中混有有机物质或具有因耕作、放牧等扰动作用形成的土壤性质;位于表层或O 层之下 E 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的矿质发生层; 位于O 层或A 层之下,B 层之上 B 层:① 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石膏或硅的淀积;② 碳酸盐的淋失;③残余二、三氧化物的富集;④有大量二、三氧化物胶膜,使土壤亮度较上、下土层为低,彩度较高,色调发红;⑤具粒状、块状或棱柱状结构C 层:母质层 , 位于上述各层的下面 R 层:即坚硬基岩6.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7.俄罗斯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P16 8美国土壤诊断学派的发展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1.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物),液相(土壤水和溶液),气相(土壤空气)额土壤生物有机体四部分组成。

2.脱盐基阶段----KHAl2Si6O16 + H2CO3 → H2Al2Si6O16 + KHCO3 游离铝硅酸 KHAl2Si6O16 + HOH → H2Al2Si6O16 + KOH 游离铝硅酸 3.脱硅阶段----H2Al2Si6O16+HOH H2Al2Si2O8 · H2O (高岭石)+4H2SiO34.富铝化阶段----H2Al2Si2O8+4HOH → 2Al(OH)3+2H2SiO3 5.影响土壤矿物风化的因素 P27(1)土壤矿物的组成、结晶构造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其风化过程和程度的内在因素。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产生植物收货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各个阶段,土壤供给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土壤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土壤表现出来的实际生产植物产量的能力。

4.土壤圈:指地球上大气圈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交界面上的一个圈层,是地球各圈层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

5.矿物: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物理属性的元素和化合物。

6.土壤粒级:单粒直径大小不同,其组成和性质也随之变化,据此将土壤单粒划分为若干粒径等级。

7.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花费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8.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9.土壤腐殖质:指除了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10.矿质化作用:是指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和能量的过程。

11.腐殖化过程: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12.容重:在自然条件下,单位容积内,干土壤的重量称为土壤容重。

13.土壤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空隙容积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

14.土壤结构性:指土壤结构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性状。

15.土壤结构体:指原生土粒和次生土粒的排列状况和组合状况。

16.毛管空隙:土壤中具有毛管作用的那一部分孔隙。

17.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土壤特征性的含水量。

18.田间持水量:指田间水饱和后,经24小时渗透,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9.萎焉系数:植物因缺水凋萎,且不能复原时的土壤含水量。

20.土水势:单位数量纯水可逆的、等温的、无限量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从规定水平的水池移至土壤中某一点所必需做的功。

21.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

22.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曲线。

土壤学内容整理

土壤学内容整理

土壤学内容整理一、名词解释:1、原生矿物:(P22)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他们主要分布于土壤的砂粒和粉粒中。

①.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硅铝酸盐占绝对优势;②.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③.土壤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2、同晶置换:(P25)同晶置换又称为同晶替代,它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是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吸附溶液中离子避免其随水流失。

替代和被替代的离子电性必须相同,电解可以等价或不等价。

在硅酸盐粘土矿物中,最普遍的是晶体中中心离子被低价的离子替代,所以土壤黏土矿物一般以负电荷为主。

同晶替代在2:1型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在1:1型的矿物中相对较少。

3、硅氧四面体:(P23)简称四面体。

其基本结构是由1个硅离子(Si4+)和4个氧离子(O2-)所构成。

其排列方式是以3个氧原子构成的三角形为底,硅离子位于3个氧离子之上的中心低凹处,第四个氧则位于硅离子顶部,恰恰把硅离子盖在氧离子下面。

如果连接相邻的3个氧原子的中心,可构成假想的4个三角形的面,硅离子位于这个四面体的中心,所以我们称这种结构为硅氧四面体。

4、铝氧八面体:(P24)简称为八面体。

其基本构造是由1个铝离子(Al3+)和6个氧离子(O2-)(或氢氧离子)所构成。

6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排列成两层,每层均由3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排成三角形,但上层氧的位置与下层氧的位置交错排列,铝离子位于两层氧的中心孔穴内。

像这样的构造单位,如果连接相邻的3个氧离子的中心,可构成假想的8个三角形的面,而铝离子位于这个八面体的中心,所以我们称这种单位为铝氧八面体。

5、古菌:古菌是最古老的生命体,现在古菌常被发现生活于各种极端的环境下,如大洋底部的高压热隘口、热泉、盐碱湖等。

土壤学复习整理

土壤学复习整理

一、填空题按照吸附机理可以土壤吸附性能力分为、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地球表层系统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

高岭石属于型矿物。

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和重力水。

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和的差值。

土壤电荷分为和可变电荷。

土壤肥力因素有、肥、气和热。

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和。

土壤胶体可划分为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体三种类型,但在土壤中常以形态存在。

土壤密度的近似值为。

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生物热和地热三种。

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

土壤水分势能值包括、溶质势、压力势和重力势四种类型。

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和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

土壤无机胶体的基本结晶单位有硅氧片和两种。

土壤质地按国际制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四类。

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等。

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是主导因素。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母质、、地形、时间、气候。

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有机质、、交换性阳离子等。

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电荷价、离子半径和。

二、名词解释题土壤污染: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学最新完整大全重点

土壤学最新完整大全重点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绪论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5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净化力即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地质地貌学基础按成因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1)压固作用(2)胶结作用(3)重结晶作用变质岩原生矿物:指火成岩中在岩石最初凝固(结晶)期间所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是在较晚的时期通过风化和热液蚀变等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长石类矿物(二)云母类(三)角闪石与辉石类矿物(四)石英矿物(五)氧化铁类矿物(六)磷酸盐类矿物(七)方解石(CaCO3)(八)褐铁矿(Fe2O3-3H2O)原生矿物是指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矿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次生二氧化硅、粘土矿物以及碳酸盐等。

第三章土壤的形成与功能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1)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2)冻融作用—冰劈作用(3)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2. 化学风化(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氧化作用(4)碳酸盐化作用(5)水解作用3. 生物风化作用影响风化的因素1. 环境条件(1)气候(2)地形2. 岩石的性质(1)岩石的矿物成分(2)岩石的结构与构造(3)岩石节理状况影响因素:(一)土壤母质(二)气候(三)地形(四)生物(五)时间(六)人为活动问题为什么形成土壤的多样性?气水温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1土壤的淋滤作用,是指土壤物质随水流由上部土层向下部土层或侧向移动的过程。

土壤学整理

土壤学整理

植物土壤元素:植物所需6种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有3种中量元素:钙、镁、硫;有7种微量元素铁、锌、锰、铜、硼、钼、氯。

土壤中的元素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铜、硼、钼、氯尘土五大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矿物分类(原生次生):原生矿物是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

如岩浆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橄榄岩中的橄榄石,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热液成矿过程中所形成的方铅矿等,均是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肥料分析式:每吨肥料所含各种主要养分含量的百分率。

按N-P-K等顺序,用数字分别表示含量的一种方式。

如某复混肥料的分析式为8-14-6,则表示含8%的N、14%的P2O5和6%的K2O。

石灰中和酸性土壤:所需石灰量=土壤体积*土壤密度*阳离子交换量*(1-dsp盐基饱和度)有机质作用肥力:(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土壤: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其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

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垂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

一般挖到母岩,如果太深则挖到1米即可。

土壤肥力: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肥力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粒间孔隙)固体土粒的烘干重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它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褐色或暗褐色的,芳香族结构的,具有多官能团的含氮的、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土壤学绪论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支撑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指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激发作用:由于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使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效应称之激发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 在一定土壤pH 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通常以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CEC )。

土壤盐基饱和度 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率100))(())((%11⨯++=--kg cmol kg cmol 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盐基饱和度 土壤结构体:指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列形式、孔隙状况以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同晶替代作用,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田间持水量:在一个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完1-2天之后,测得土壤含水量的数值即为田间持水量。

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冻后聚墒”现象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夜潮”现象白天土壤表层在大气蒸发力的作用下,水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变干。

夜间降温,使得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水汽由底土水汽压高处向水汽压低处的表土方向移动,遇冷便凝结,使白天晒干的表土又恢复潮湿。

土壤活性酸: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所表现出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H+,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空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单位g/cm3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空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空隙度的总和。

1.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

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2.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生物有机质在微生物和酶作用下,经分解再合成作用形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3.矿化作用,复杂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最终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矿化率作为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

一般土壤年矿化率为1%左右11.激发比率,加入新鲜有机物质后土壤有机物质矿化量与加入前的矿化量之比。

激发比率> 1,正激发,不仅没有提高土壤有机含量,反而减少了;激发比率<1,负激发,可以增加腐殖质含量14.MRT土壤有机质平均停留期(mean residence tim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MRT )土壤有机质各组分年龄的加权平均值。

各粒级的基本特征(不同粒级土粒的特点)土壤中的各种固体颗粒简称土粒。

分单粒和复粒。

石砾及砂粒:它们是风化碎屑,其所含矿物成分和母岩基本一致,粒径大,抗风化,养分释放慢,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黏结性、黏着性和吸附性。

无收缩性和膨胀性。

氧化硅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粉粒:颗粒较小,容易进一步风化,其矿物成分中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有微弱的可塑性、膨胀性和收缩性;湿时有明显的黏结性,干时减弱。

粒间孔隙毛管作用强,毛管水上升速度快。

氧化硅含量在60%一80%之间,营养元素含量比砂粒丰富。

粘粒:颗粒极细小,比表面积大,粒间孔隙小,吸水易膨胀,使孔隙堵塞,毛管水上升极慢。

可塑性、黏着性、黏结性极强,干时收缩坚硬,湿时膨胀,保水保肥性强.氧化硅含量在40%一60%之间,营养元素丰富。

粗细不同的土粒在土壤中占有的不同的比例,这种大小不同土粒的比例组合,叫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土壤的不同级别颗粒的含量分布称之为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定义: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叫土壤质地。

4.试述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砂质土的性状:泛指与砂土性状相近的一类土壤,物理粘粒含量<15%。

(1)通透性好(水)(2)保蓄性差(水)(3)潜在养分含量少,养分转化快(4)大孔隙多,通气性好(5)土温变幅大,早春地温容易上升(暖)(6)耕性好(7)无有毒物质存在(8)作物易早衰,发小苗无后劲粘质土类:物理粘粒含量>45%,质地细(粘重),包括粘土以及和类似粘土性质的重壤土和部分中壤土。

(1)通透性差(2)保蓄性强(3) 养分含量丰富,转化速度慢(4)小孔隙多,通气性差(5)土温变幅小,早春地温不易上升(冷凉)(6) 耕性质量差 (7) 有毒物质容易积累 (8) 不发小苗有后劲 壤质土类:砂粘比例6:4(1 )大小孔隙比例分配较合理(2 )保水保肥(3 )养分含量充足,有机质转化速度快(4 )水肥气热以及扎根条件协调 (5 )耕性好 (6 )既发小苗有有后劲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物质组成非腐殖物质(生物有机质或非特定物质)新鲜有机质 指那些仍保持原来形态,没被分解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遗体或排泄物。

有机残余物和简单有机化合物 有机残余物指半分解状态的有机物质。

简单有机物包括糖类有机残余、氨基酸、脂肪等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是生物有机质在微生物和酶作用下,经分解再合成作用形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复杂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最终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矿化率作为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

一般土壤年矿化率为1%左右。

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量为腐质化系数或有机物料的残留量。

腐殖化系数大小不仅取决于有机物质品种本身,也取决于各种环境条件:旱地土壤腐殖化系数一般在0.20~0.30,而水田则为0.25~0.40之间氨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各种简单的化合物分解为氨,称为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是指将土壤中所形成的氨、胺、酰胺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生物化学过程。

反硝化作用是指土壤中某些厌氧微生物在通气不良或供养不足条件下将NO 3-或NO 2-还原成N 2,NO,N 2O 等气态氮素而损失的过程。

腐殖化:有机物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又重新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也就是有机碳从一种有机碳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有机碳形式,也叫有机碳的周转。

它是一种极端复杂的生物过程。

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属于生物化学反应。

(1)温度:在0~3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增加。

每上升10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升高10倍。

温度高于45 ℃和低于0 ℃微生物的活性都会降低,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变慢。

高于50 ℃就是纯氧化反应。

(2)水分(通气性):微生物生命活动一切条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和通气条件。

如果适度湿润且通气良好,土壤中的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进行着好气分解,分解速度快。

分解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少、养料释放多、不会产生有毒物质。

如果湿度过大,水分堵塞了土壤孔隙,使通气状况受阻,嫌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分解慢,不彻底,有中间产物累积,释放还原性气体,产生环境效应,也影响植物生长。

(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中性;放线菌—微碱性;真菌—酸性(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

绝大多数微生最适pH条件为中性。

(4)土地利用及栽培方式:农田与荒地,水田与旱田,作物种类,地膜覆盖栽培等(5)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类别的土壤(沙、粘)(6)有机物自身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C/N比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一)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1.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

土壤每年释放的CO2达1.35×1011吨,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2.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90-98%3.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20-50%4.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5.腐殖酸的络合和螯合,防止了某些金属如Cu、Zn沉淀,提高了有效性。

6.有机酸促进了矿物风化、溶解释放其养分。

有机物质是多元素的长效肥(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1、物理性质: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 (胶结剂---胡敏酸—多糖)②降低土壤粘性、粘着性、胀缩性和可塑性,改善土壤耕性;③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④促进土壤升温。

2、化学性质(1)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2)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可变电荷(3)影响土壤保肥性(4)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5)影响土壤缓冲性(弱酸和弱酸盐)3、生理性质(1)影响根系的生长(2)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增强了细胞渗透性和刺激根系下扎)(3)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4)药用作用。

不良作用:有机物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如各种有机酸的毒害问题应当注意第四章土壤胶体同晶替代: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胶体为什么一般带负电?在土壤pH5-8的条件下,大多数土壤胶体的等电点低于这个范围,因此,对于土壤胶体来讲,pH5-8相当于在碱性环境下,此时,腐殖质和铝硅酸盐等胶体都带负电,表现为对阳离子的吸附,只有Fe(OH)3和Al(OH)3带正电,吸附阴离子。

故土壤胶体在通常情况下以带负电为主。

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土壤pH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通常以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单位:cmol(+)·kg-1 。

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与土壤可能吸附的速效养分(即阳离子)的容量有关,是土壤保肥力的重要指标。

CEC(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了土壤的保持养分数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保肥力高低;交换量大,也就是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反之则弱。

所以,土壤交换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保肥力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