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专题六 长安晚秋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_1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_1

长安晚秋教学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许多诗人以诗歌和诗中佳句赢得声名,留下佳话。

“红杏尚书”:宋代宋祁《木兰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字“闹”境界全出,他时任工部尚书,人称“红杏尚书”。

张三影:张先,宋代诗人。

有三句诗“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为名句,人送此号。

贺梅子:宋代贺涛因《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得名。

鲍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中有名句“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称“张孤雁”。

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写《和友人鸳鸯之什》别具一格,被誉为“崔鸳鸯”。

赵倚楼:唐诗人赵碬因《长安晚秋》诗中“长笛一声人倚楼”得此绰号。

二、作者介绍——“才高命蹇”的诗人赵嘏赵嘏出生于望门大族,年轻时四处游历。

曾为越州(绍兴)刺史、浙东观察吏元稹幕宾。

后为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宾。

此间,多次进京应试,均未及第。

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会昌二年进士及第。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唐宣宗读赵嘏诗作,认为他借古讽今,不愿委以重任。

大中七年,赵嘏任渭南尉,故有赵渭南之称,不久病逝于任所。

擅长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胡震亨谓其“才笔欲横,古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嘏字,山阳人,会昌二年进士。

一时名士大夫极称道之。

卑宦颇不如意。

宣宗雅知其名,因问宰相:“赵嘏诗人,曾为好官否?可取其诗进来。

”读其诗,首题秦诗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上不悦,事寝。

……嘏豪迈爽达,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如亲属。

然能以书生,令远近知重。

所谓“一日名动京师,三日传满天下”,有自来矣。

……先嘏家浙西,有美姬溺爱,及计偕,留侍母。

会中元游鹤林寺,浙帅窥见悦之,夺归。

明年嘏及第,自伤赋诗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高中语文 专题六 安定城楼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专题六 安定城楼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安定城楼教学过程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2、感觉李商隐昨夜的星辰又被昨夜的风吹落(昨夜星辰昨夜风)无边的追忆依旧是当初的惘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丹山路上雏凤清声(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夜雨秋池相思难寄(巴山夜雨涨秋池)你的落寞化作无数无数的无题吐丝成茧烛泪成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云鬓暗改夜吟觉寒(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二、【赏析】李商隐的七律中,这首诗写得较有气魄,表现了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

他虽仕途受阻,并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

诗中多用典故,这是他作诗的特色,但此诗流畅明快。

《蔡宽夫诗话》载:“王荆公晚年这次喜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每诵其……‘永忆……扁舟’……之类,虽老杜无以过也。

”《李义山诗集辑评》引朱彝尊曰:“通首皆失意语,而结句尤显然。

……第六句尤奇,后人岂但不能作,且不能解。

”纪昀曰:“刺同侣猜忌之作。

”《昭昧詹言》:“此诗脉理清,句格似杜。

玩末句,似幕中有忌间之者。

然用事秽杂,与前不相称。

”一个“虚”字,既是对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的惋惜,又是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慨叹。

下句则借王粲十七岁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冀王道之一平”的理想终于落空、英年早逝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前途的隐忧。

颈联由忧时感事、自叹不遇转而申述志趣,其中用了春秋时范蠡辅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永忆”是“坚持地向往着”的意思。

这一联所表现的积极入世的态度,深得宋代王安石的激赏,以为“虽老杜无以过也”。

但是,诗人这种要功名不要禄位的衷情,在朋党倾轧的环境下却屡遭歪曲,于是诗人愤愤不平地唱出了尾联。

尾联运用《庄子•秋水》中所写的鸱鹰嘴含腐鼠忌鵷雏抢夺而鵷雏不屑一顾的典故,既是自我剖白,又是冷峻的讥讽。

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

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 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 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写于妻子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 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 秋时令的景色。
• 营造了秋夜将晓时分冷清、凄凉、孤寂的意境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手法:用典。诗人由于落榜寄居长安,想到西
晋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不禁思念自己的家 乡。想到自己和楚国的伶官钟仪一样不能回到自
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 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衬托作者 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 诗奠定了凄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1.诗人写长安晚秋之景抓住了哪些意象?请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秋天拂晓,漂浮云雾,高耸宫殿, 几点残星,横塞群雁,悠然长笛, 倚楼人, 静开紫菊,凋零红莲。
己的家乡,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长安晚秋为主,结合前面所学《旅夜书怀》 《枫桥夜泊》,探究羁旅诗的特点。
提示:探究角度: ①如何判断?(找关键词) ②常见意象 ③ 常见情感 ④常见手法 (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探究)
关键词:泊,宿,次,孤,归,暮,空,独,故园等; 除夕,人日(正月初七),上元节(元宵节),清明, 中秋,中元节(七月十五),冬至等
“赵倚楼”。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 期间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掌握诗人景物描写的方法。 3、探究羁旅题材诗歌的特点。
读懂诗歌:
•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寒意, • 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 • 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 • 静乡悄的悄鲈的鱼,正水美面,的但莲自花己凋不零能,回红去衣 ,尽卸。家 • 却羁要留像他钟乡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是中华文化中卓越的文学名著之一,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的生动体现。

本文从教案教学设计的角度,对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进行总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与要求,使得教学的过程更为有针对性和高效。

1、知识目标(1)了解唐宋诗词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文学特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唐宋时期的优秀诗词,包括其作品的体裁、主题、表达方式等;(3)学习欣赏唐宋诗词,提高对于文学鉴赏的能力。

2、能力目标(1)提高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能力;(2)提高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2)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于教学重点及难点有所把握。

对于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而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诗词作品之前,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并启发他们思考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

2、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语言的运用方式、使用的词汇等都是与今天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例如进行现代汉语翻译、注释、诗词填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唐诗宋词。

3、互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了一部分唐诗宋词之后,我们可以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例如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诗词朗诵等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相互交流、分享思考和感悟。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教学设计:张飞50630778@【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了解的一些诗人、诗作的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的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教学设想】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的起始课。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1 / 20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和辉煌成就。

从而为后面课程的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一)先秦时期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2 / 20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诗意和诗意。

1.1.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

1.2.3 学会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长安秋色的热爱和赞美。

1.3.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3.3 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2.1.1 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2.1.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1.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2 教学方法2.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来理解诗歌的鉴赏方法。

2.2.3 采用创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长安晚秋的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3.2.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3.2.2 让学生谈谈对朗读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

3.3 讲解3.3.1 讲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3.3.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3.3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4 讨论3.4.1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

3.4.2 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5 创作3.5.1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达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3.5.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5.2 长安晚秋的相关图片和音乐。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安晚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安晚秋》;(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3)了解唐代长安的背景知识,感受盛唐气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安晚秋》;(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长安秋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领略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激发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了解唐代长安的背景知识,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长安晚秋》,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紫塞”、“雁”、“秋水”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文。

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美丽画面,体会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长安晚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长安晚秋》;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文;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欣赏与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朗读、表达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背诵、翻译和诗歌欣赏的作业,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学案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学案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二板块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一、字音识记1.拂曙.(shǔ)2.宫阙.(què) 3.倚.楼(yǐ)4.篱.菊(lí) 5.渚.莲(zhǔ) 6.鲈.鱼(lú)7.槲.叶(hú) 8.枳.花(zhǐ) 9.驿.墙(yì)二、词语释义1.云物..流:云物,天上飘拂的云雾。

拂曙,拂晓。

..凄凉拂曙2.汉家宫阙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似触动高高的秋空。

3.残星几点雁横塞..:越过关塞。

4.紫艳..半开篱菊静:艳丽的紫色。

5.红衣..愁:红衣,红色的莲花瓣。

渚莲,水中洲渚上长的莲。

..落尽渚莲6.晨起动征铎..:系在车马上的铃。

7.凫雁满回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三、名句背诵1.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对应学生用书P48长安晚秋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

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纯熟,颇多佳句。

有《渭南诗集》。

二、相关背景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

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高而望所写。

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称其为“赵倚偻〞。

三、内容提要这首七律,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四、写法借鉴1.巧用典故,表达感情“紫艳半开篱菊静〞借陶渊明爱菊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之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后又用春秋时期钟仪“戴南冠学楚囚〞之事,说明自己留居在长安已毫无价值,还不如尽快归隐。

2.寓情于景,意境高远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高中语文 专题六 商山早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专题六 商山早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商山早行教学过程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X至秘校庄》欧阳修“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总结: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

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凄清、悲凉。

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

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赏析“明”字。

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

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

“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六 长安晚秋 含答案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六 长安晚秋 含答案
五、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仕途失意,羁旅思乡之情。)
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用了不同的角度,望和近观的角度:1、2句远望,5、6句近观。2、仰视和俯看的角度:1、2、3、4仰视,5、6俯看。3、静态和动态的角度:3、4句动态,5、6句静态。以景传情——“云物凄凉”“残星几点”不仅是秋的凉意,星的寥落,更是内心凄凉的反映。“长笛”和“篱菊”不仅是所闻和所见,更是内心的思念和乡情的反映.莲之愁,更是人之愁。)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的作品《长安晚秋》。
二、朗读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三、作者和背景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秋雾拂晓,残星几点,群雁南飞,寥廓静寂之中,突然一声长笛飘飞而来,笛声悠扬,情催意动。幽怨的乐曲,寂寥的冷秋,仕途的失意,离乡的羁旅,揪人愁肠,撕心裂肺,感人至深。)
4、将本诗和盛唐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比较,看看在艺术境界、情感特征以及写法上有什么同和异?
(《长安晚秋》前三联写景,尾联以典故直接带出情感。写景渲染出气氛,借景抒发感情。感情悲伤,思乡归隐。艺术境界上,多幅画面,铺陈渲染,意韵清远,景中含情。

65《长安晚秋》“四步教学法”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65《长安晚秋》“四步教学法”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年级组别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阅审阅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六《长安晚秋》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这首诗的凄清的情感基调。

过程与方法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占fl\\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诵读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导语: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岀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

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板书:望月怀远)二、学习目标: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这首诗的凄清的情感基调。

3.掌握景物描写类鉴赏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三、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2、写作背景赵嘏,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

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杜牧看到,杜牧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倚楼”。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课件www.5yk“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学习目标.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二、学习过程设计导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请打开课本P61。

(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

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看似实写,实为虚写。

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

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

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

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

“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

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

上下两阕扣题展开。

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江苏省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商山早行、四步教学法获奖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商山早行、四步教学法获奖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诗商山早行、四步教学法获奖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商山早行》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从意象中体会诗人羁旅在外的忧愁和艰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习诗中虚实相生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人旅途的艰辛和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导入:过程及方法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今天,我们来学习从晚唐诗灿烂的余辉中走出来的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诗《商山早行》,并借此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3.学习诗中虚实相生的手法。

温庭筠,〔?—866〕本名岐,字飞卿。

才思敏捷,下笔万言。

每入试,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温庭筠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讽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抵其“有才无行〞,由此屡举进士不第.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与李商隐并称“温李〞;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本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专题六长安晚秋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年级
组别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
课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六《长安晚秋》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这首诗的凄清的情感基调。

过程与方法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
重点
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
难点
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
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一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
一、导语: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
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
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


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板书:望月怀远)
二、学习目标:
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这首诗的凄清的情感基调。

3.掌握景物描写类鉴赏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三、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赵嘏 ,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
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2、写作背景
赵嘏,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

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杜牧看到,杜牧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倚楼”。

四、自学指导(一)
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体内容。

大意: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五、自学指导(二)
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六、自学指导(三)
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明确:
“残星几点”——目见
“长笛一声” ——耳闻
“雁横塞”——动势
“人倚楼”——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于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教学过程及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七、合作释疑:
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种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
感有什么作用?
(情景关系)往往表现为:
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明确:
方法
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而红莲凋零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句中包含对比。

八、自学指导(四)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明确:用典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四当堂检测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6分)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明确:①、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2分);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2分)
②、表达了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2分)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课后
作业
背诵《长安晚秋》




课堂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