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循行路线之文献考证-孙志斌

合集下载

《类经图翼》督脉穴

《类经图翼》督脉穴

《类经图翼》督脉穴1.督脉穴督脉穴歌督脉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

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

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

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

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对。

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凡取脊间督脉诸穴,当于骨节突处取之,但验于鱼骨,为可知也。

若取于节下,必不见效。

长强(一名气之阴,一名撅骨,灵枢谓之穷骨,亦名骨)在脊骨端,伏地取之。

督脉之络,别走任脉,足少阴所结。

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甲乙经曰∶刺三分。

一云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

忌冷食房劳。

主治腰脊强急,不可俯仰,狂病,大小便难,肠风下血,五痔五淋,下部疳蚀,洞泄失精呕血,小儿囟陷,惊痫螈,脱肛泻血,此穴为五痔之本。

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千金翼云∶治赤白下痢,灸穷骨头百壮,多多惟佳。

又下漏五痔,疳蛊食下部,刺三分,伏地取之,以大痛为度,灸亦良,日三十壮,至七日止,但不及针。

又灸尾翠骨七壮,治脱肛神良,千金作龟尾,即穷骨也。

玉龙赋云∶兼承山,灸痔最妙。

席弘赋云∶连大杼行针,治小肠气痛。

又云∶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后长强。

百证赋云∶兼百会穴,专治脱肛。

又云∶刺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

灵光赋云∶百会、龟尾治痢疾。

天星秘诀云∶兼大敦,治小肠疝气。

腰俞(一名腰柱,一名背解,一名腰户,一名髓空)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

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壮。

一曰刺五分,灸七七壮。

主治腰脊重痛,不得俯仰举动,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强急不能坐卧,灸随年壮,温疟汗不出,妇人经闭溺赤,灸后忌房劳强力。

千金云腰卒痛,去穷骨上一寸,灸七壮者,即此。

席弘赋云∶兼环跳烧针,治冷风冷痹。

阳关在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甲乙经无此穴。

)刺五分,灸三壮。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一云平脐,用线牵而取之。

刺五分,灸三壮。

一曰刺三分,灸二十七壮。

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经络学-督脉PPT课件

经络学-督脉PPT课件

-
20
➢ 【主治 Indications】
• 1.腰脊强痛。 • 2.泄泻,脱肛,痔疮,便血;黄疸,小儿疳疾。 • 3.癫痫。 • 【刺法 Method】 • 向上斜刺 0.5~1.0寸。
-
21
7. 中枢Zhōngshū(DU 7)
【定位 Location】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
棘突下凹陷中 。
【定位 Location】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
下凹陷中 。
● 腰阳关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 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四腰神
腰阳关 ●
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
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四
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四腰动、静脉的
-
29
11. 神道 Shéndào (DU 11)
【定位 Location】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
棘突下凹陷中 。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
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五胸神经后 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

神道
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
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 (《脉经》)
(三)督脉络脉
➢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 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灵枢·经脉》)
-
5
二、督脉穴位 Points of Governor vessel
-
6
➢ (一)督脉腧穴概要
➢ 1.腧穴特点:本经一名一穴共28穴,起于长强,止于龈 交。

《奇经八脉考》原文含注释

《奇经八脉考》原文含注释

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总说·奇经八脉总说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

(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

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

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

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

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云。

八脉·八脉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

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

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

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

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

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中医古籍阅读《针灸甲乙经》卷三

中医古籍阅读《针灸甲乙经》卷三

中医古籍阅读《针灸甲乙经》卷三《针灸甲乙经》卷三诸穴(总计六百五十四穴。

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面凡二十九穴第十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颈凡十七穴第十二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黄帝问曰: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愿闻孙络溪谷亦各有应乎?岐伯对曰:孙络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应一岁,以洒(《素问》作溢)奇邪,以通荣卫。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舍(《素问》作会)大气也。

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禁不可刺,令人癫疾,目失精,灸三壮。

针灸学(十四经脉)4.11

针灸学(十四经脉)4.11

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 Jiānyú(LI 15)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 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功 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主 治:肩臂疼痛,上肢丌遂,风疹,瘰疬。 操 作:直刺或吐下斜刺0.8~1.5寸,可灸。
手阳明大肠经
迎 香 yíngxiāng LI20 定 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J]. 针刺研究,2011,(5).
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 连线中点。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 病,上肢丌遂,手臂肿痛,腹痛吏泻,滞产。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刺。 特定穴属性:手阳明大肠经癿合穴。 现代研究:针刺曲池可调节肠道蠕动、降血压。
手太阴肺经小结
1、联系脏腑有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 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左右 对称。
3、本经主要病候以肺系疾病为主,以及上肢内侧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路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1、2掌骨之 间(合谷)行于上肢外侧前缘,至肩端(肩髃),吐后不 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吐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
足阳明胃经
胃下口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 行到(气街穴),不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至 髀关,直抵伏兔部(大腿前侧),下至膝盖,沿 胫骨外侧前缘(足三里)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 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阳明胃经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 中趾外侧端。 足跗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 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针灸学内容督脉经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教材: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七版)讲授:贾成文教授学时:2学时督脉Du Meridian,DU.[目的要求]1.掌握督脉的循行。

2.掌握督脉与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3.熟悉督脉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4.全面了解督脉腧穴,并重点掌握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讲授内容]一、循行分布体表下出于会阴,向后行脊柱内,沿腰背正中线达项上后,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体内起于小腹内,行脊柱内,入脑。

二、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四、常用腧穴(共28穴)1.长强(DU1) 络穴[定位] 在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穴区内有肛神经皮支(属阴部神经),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配穴举例] 配承山(灸)治痔疾(《玉龙赋》);配身柱疗小儿惊痫(《针灸资生经》);配百会治脱肛、头昏(《腧穴学》)。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直刺,以防伤及直肠;不灸。

[现代研究] (1)取长强穴刺1.0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经闭有一定疗效。

(2)取长强穴埋羊肠线,间隔4周行第2次埋线,6次为1疗程,治疗癫痫有一定疗效。

此埋线法对肛裂也有效。

(3)长强配承山,针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痔疮有较好疗效。

2.腰俞(DU2)[定位]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中医经络之——13、督脉(1)

中医经络之——13、督脉(1)

2024/7/26
13
督脉
2、交会穴:
会阴,风门,会阳(膀胱经,原属督脉),
另:后溪通督脉
2024/7/26
14
督脉
督脉
督脉中行二十八,长强腰俞阳关达, 命门悬枢脊中穴,中枢筋缩至阳发, 灵台神道身柱住,陶道大椎颈七下, 哑门风府上脑户,强间后顶百会查, 前顶囟会连上星,神庭素髎水沟扎, 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靠上牙。
10
督脉
类,均与督脉有关。《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 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可知风病与督脉关系 甚切。外风多由足太阳而及督脉,内风多由足厥阴而及督脉。 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髓海 空虚致病,亦当调其督脉。《脉经》还指出:“腰背强痛,不 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均属督脉主病。而《素 问·骨空论》“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 不孕,癃、痔、遗溺、嗌干”,则应属冲脉、任脉所主病。由 于督脉与冲任脉相通,故连带论述。
肠功能紊乱,肝炎。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2024/7/26
32
脊中 jizhong (DU6)
【配穴】 1、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胀胃痛; 2、配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治腹泻痢疾; 3、配鸠尾穴、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痫; 4、配肾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 5、配至阳穴、阳陵泉穴、胆俞穴治黄疸。
2024/7/26
21
腰阳关 yaoyangguan(DU3)
【定位】仰卧位。在腰部, 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 突下凹陷中。
【取法】俯卧,于后正中线, 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约与髂脊相平。

掌握督脉的经脉循行

掌握督脉的经脉循行

长强 Chángqiáng DU1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通腑消痔,宁神止痛。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癫狂, 痫证,腰脊、
尾骶部疼痛。 应用:痔疮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
脱肛、痔疮配百会(灸)。 操作: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8~1寸。不
宜直刺,以免伤及直肠。 备考:督脉络穴。
素髎 Suliao DU25
定位: 鼻尖正中。 功用:清热开窍 主治:鼻渊、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应用:配十宣、涌泉治疗昏厥,配内关、百会治
疗低血压。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水沟 shuigou (DU26)
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1/3交 点处。 功用:醒神开窍、通经活络 主治:神志疾患:休克,昏厥,癔病,精神分裂症, 抽搐,小儿惊风。
3.主治要点 主治要点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 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4.操作要点 长强斜刺,与骶骨平行; 命门、大椎向上斜刺; 哑门、风府直刺或向下斜刺,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 百会平刺 水沟向上斜刺。
百会 Baihui DU20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 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升阳固脱、开窍宁神、清热熄风 主治:头面部疾患:眩晕头痛、头胀、神经性头 痛, 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脑供血不足。 神志疾患:角弓反张、小儿惊痫、癫狂、痫证、 癔病、健忘、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证、休克。 脏气下陷:脱肛、阴挺、泄泻、疝气、胃下垂、 子宫下垂。
第二节于小腹内,出会阴,支脉入络脑。 体表:从会阴沿骶、腰、背、项正中上头顶,
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内。
(二)主要病候
实证见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虚症见头晕目 眩、摇曳不定。

中医理论-督脉专业解读

中医理论-督脉专业解读

中医理论-督脉中医奇经八脉之一。

首载于《素问·骨空论》,《难经》作了进一步论述,将本经脉纳入奇经八脉。

晋代《针灸甲乙经》载入本经脉所辖腧穴。

元代滑寿所著《十四经发挥》对本经脉循行分布载述较详。

明代李时珍集前人之论述,编成《奇经八脉考》,使本经脉循行分布及病候载全。

“督”有都统之义,诸阳脉皆交会于督脉,故督脉为“阳脉之海”。

《素问·骨空论》所载督脉的循行与《难经》所载不同。

综合起来看本经脉应由四支脉组成。

第一支起始于胞中,即小腹以下小骨盆内之中央,依女子而言则进入阴道之孔(廷孔,即尿道口之下端),在男子则沿阴茎而下行,然后沿着前阴向下到达前后阴之间(篡间,会阴穴处),绕至会阴之后,分两支绕过臀时到达足少阴经自股内后缘上行之支,再与足太阳膀胱经在脊柱两旁的第一侧线相合,穿过脊内而属于肾。

第二支是与足太阳经同起于内眼角,上行额部两侧支脉交会于头顶最高处(巅),进入颅腔络于脑,然后返回来出于头顶最高处再分两支下行于颈项部,然后再沿着肩背部(肩膊)之内侧,即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于脊柱两旁下行抵达腰中,进入膂肉之内而络于肾。

第三支是从少腹直接上行,贯穿脐部中央,上行穿过心,进入喉部,上行过下颌部(颐)环绕于口吻唇旁分两支向上联系于眼睛下面的中央部。

第四支起始于会阴穴处(下极之俞),向右侧于脊柱内上行,到达风府穴处,进入颅腔而属于脑,此为行于后正中线支。

由风府穴处再上行至头顶最高处,沿前额之正中下行到达鼻柱(见图)。

督脉所致病证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疼痛,厥冷;又可见从少腹有气向上冲达心部而疼痛,不能大小便,是为冲疝病;女子为不孕症;小便淋漓不尽(癃),痔和遗尿症,咽喉部干燥,癫痫症等。

督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风门、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经

督脉经
配伍应用:
癫狂:神门、间使、心俞、申脉、太冲; 癫痫:鸠尾、丰隆; 失眠:安眠、四神聪; 中风中暑昏迷:十宣、水沟、曲泽、委中; 脱证:气海、关元、神阙、水沟、内关; 遗尿:关元、中极。
上星(GV23)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功 效 主 治:
通窍明目—鼻渊、衄、塞,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等; 疏风清热—头痛、目眩、头面虚肿、疟疾、热病等; 宁心安神—癫狂痫、小儿惊风等。
操作: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配伍应用:
鼻渊:通天、迎香; 面痛:太阳、丝竹空; 眩晕:风池、曲池、足三里; 面瘫:太阳、阳白; 失眠:太阳、神庭、安眠。
清肠泻热—痔疾、脱肛、肛裂、泄泻、痢疾、便秘; 镇惊通络—癫狂痫,瘛纵,脊强反折,腰脊骶痛等; 壮阳利湿—阳萎、遗精、阴部湿痒、小便难、淋证。
操作: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直刺。
配伍应用
小儿夜尿:三阴交; 继发性闭经:关元、三阴交; 尾骨痛(损伤):间使、三阴交; 二便失禁:次髎; 肛裂:支沟、上巨虚; 便血:大肠俞、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配伍应用
头痛、目眩:本神; 咳喘:肺俞、膏肓; 癫狂痫:水沟、内关、丰隆; 腰脊强痛:太冲、阳陵泉; 疔疮:灵台、合谷、委中; 疟疾:大椎,本穴病发前2小时点刺出血。
大椎(GV14)
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 效 主 治:
清热解表—恶寒、热病疟疾、骨蒸盗汗、中暑、喉痹; 宣肺扶阳—咳喘、肺痨、鼻渊、阳虚、霍乱吐泻等; 镇痉安神—癫、痫,小儿惊风,癔病、角弓反张; 祛风理血—风疹、痤疮、疔疮、鼻衄、头痛、眩晕等; 舒筋通络—颈项肩背腰骶强痛,中风,下肢痿痹等。
百会(GV20)

第七版针灸学 督脉 重点穴位的针刺方法与主治

第七版针灸学  督脉  重点穴位的针刺方法与主治

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计28穴。

督脉主一身之阳气,阳气最旺,胜过膀胱经,以命门、至阳、大椎是督脉中阳气最旺的三个穴位。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出于会阴部,向后沿着脊柱之内,上达风府,进入颅内,再上行头顶(百会),沿前额下行鼻柱,到唇系带处。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部的局部病症(如头痛)以及相应内脏的疾病。

《长强》定位:尾骨端下,尾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腰俞】定位: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主治:月经不调,腰骶痛,下肢麻木。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建议不刺;可灸【腰阳关】定位: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腰骶痛。

具有温补肾阴的作用。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命门】→命门是督脉中阳气最旺的穴位。

特点:补肾大穴,此穴是先天元气输入的部位,能够益肾壮阳、具有温补肾阳作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而旁开1.5寸是肾愈穴。

主治:阳痿,肾病,月经不调,男科妇科病,腰脊强痛;操作:随棘突方向向上斜刺75至80度刺入0.5~1寸;可灸。

补肾阳虚艾灸比针刺的效果要好,观神查色:肾气旺,经气则旺,眼睛则发亮。

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包括肾阴,肾阳的功能。

肾阳是“命门之水”,肾阴是“命门之火”之所以称之命门。

命门内寓真火,是全身阳气的根本。

命门真火,通行散步全身,起着“温百骸,养脏腑,育九窍”的作用,是个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

命门真火,就是肾阳。

命门“蔵精”,“系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难经、三十九难》说“命门者...男子以蔵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说明命门与男女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明代赵献根据《素门.刺禁论》记载:指出命门在两肾之间。

另有人说《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左为肾,右为命门,不对也。

命门即在两肾之间各一寸五分之间。

【悬俞】定位: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腹痛,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至阳】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双肩胛下缘平行中心处,而旁开1.5寸是膈俞穴。

督脉(阳脉之海)

督脉(阳脉之海)

督脉(阳脉之海)督脉[dū mài]经络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展开按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1],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中文名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分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临床表现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主治病症神志病,热病,头项局部病证结构特征按照《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1]所讲,“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据此,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于曲骨穴,向下走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9穴,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印堂。

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体表曲骨穴,向下经过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脉诀汇辨

脉诀汇辨

脉诀汇辨[清]李延昰辑著周小青整理《中华传世医书》编委会总策划齐学进 何清湖审定工作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继兴 王永炎 王雪苔 王绵之 史常永 白永波张灿朱文锋 江育仁 李今庸 李经纬 余瀛鳌 玾陈可冀 欧阳锜 尚天裕 钱超尘 唐由之 董建华 谢海洲 裘沛然 谭新华编辑工作委员会总 编何清湖 周 慎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仇湘中 李元聪 杨志波 杨维华 旷惠桃 何清湖 张崇泉 吴润秋 易法银 周 慎 周小青 贺菊乔 章 威 黄政德 程丑夫 路振平 蔡铁如 潘远根 整理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卜献春 王 韬 王永宏 王书献 王维贤 王文波 王明辉 王令月 王旭东 仇湘中 文体端 邓奕辉 田令青 司银楚 朱传湘 伍大华 向显衡 刘 芳 刘丽芳 刘伶田 刘巧田 刘志龙 刘玉青 刘炳午 江建波 杜杰慧 严 洁 李 点 李佑生 李和生 李坤三 李元聪 李璜河 杨 柳 杨运高 杨维华 杨志波 杨坚贞 杨正望 杨少峰 吴永贵 吴润秋 吴勇军 旷惠桃 肖 瑄 肖森林 肖锦仁 何清湖 何江 何耀荣 邹青玉 宋含平 张颖清 张炜宁 玥张崇泉 陈其华 林 洁 欧阳剑虹 易振宁 易发银罗青江 周 衡 周 慎 周 华 周小青 郑佑君胡郁坤 胡静娟 钟 颖 钟共河 段晓慧 贺福元贺菊乔 贺双腾 秦华珍 徐 英 徐基平 黄明舫黄令月 玥黄水 黄政德 黄佑初 黄江波 黄惠勇章 威 蒋文明 蒋士生 蒋益兰 韩育明 喻 嵘喻桂华 喻正科 程丑夫 谢 林 谢 立 谢立科谢春娥 蒲祖纯 路振平 解发良 蔡铁如 谭圣娥谭广波 谭新华 潘远根 瞿岳云学术秘书:刘朝圣 赵建业 葛晓舒总校对:蔡铁如校 对(以姓氏笔画为序)万 姗 王青青 方 照 邓 萍 刘亚芳 刘倩萍 刘锦霞 李长香 李海兰 李 银 李 萍 吕建美 杨永芳 苏劲松 杨宗纯 余茂龙 邹宇杰 张 文 张佳莉 武婧如 周颖璨 段顺艳 郭隽殊 袁建平 曾 鸣 葛姿宇 焦 蕉 廖 健 潘思明 颜翠岑|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存古籍约十万册,传承数千年。

督脉循行走向问题初探

督脉循行走向问题初探

督脉循行走向问题初探
吴继东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1992(023)001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吴继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1
【相关文献】
1.督脉循行走向问题再探:兼与吴继东同志商榷 [J], 张广修
2.督脉循行考 [J], 杨尊求;周青
3.夏至对督脉循行线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究 [J], 谢胜;侯秋科;张越
4.任督脉循行刍议 [J], 高一城;王继红;石宇弘
5.艾灸命门穴对新西兰家兔督脉循行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 [J], 董亚琴;万隆;潘晓华;兰彩莲;许金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三部古文献看经络循行的共同点及应用

从三部古文献看经络循行的共同点及应用

从三部古文献看经络循行的共同点及应用
林海;黄雪琪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12(030)005
【摘要】通过归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经络循行部位的相同点来总结各个经络所主治的疾病.对比其不同点来探讨其进化过程.经络的形成曾经有一个由循行方向不定、经络间的联络不定、脏腑属络关系不定发展到循行方向规律、经络间联络相对固定、脏腑属络关系确定的过程.归纳出各本经经络循行与其主治疾病的共同点,应用于临床,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林海;黄雪琪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北京,10002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新疆出土考古文献看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 [J], 尼扎吉·喀迪尔
2.从跨文化哲学的角度看王阳明与卡尔·雅思贝尔斯哲学思想的共同点 [J], 大卫·巴拓识;彭蓓
3.叙事组织因素与汉语名词性并列结构中并列符的隐现——从部分上古、中古文献的角度看 [J], 宋文辉
4.从甲骨文研究看商代文化——与考古学、神话传说与古文献结合 [J], 尹彰浚
5.从社会生活的层次性看道德的共同点 [J], 陈谷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督脉”循行路线之文献考证-孙志斌

“督脉”循行路线之文献考证-孙志斌

109第18卷 第7期 2016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7 Jul .,2016任督二脉首见于《黄帝内经》。

在奇经八脉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临床诊治疾病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就经脉而言,其循行路线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体现中医从独特视角认识人的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窗口之一。

目前,关于任脉循行路线争议不大,但对督脉循行路线却认知不一。

在《素问》《灵枢》《难经》这3本中医早期的经典中对督脉的循行路线,均有不同描述,尤其是《灵枢·经脉》《灵枢·营气》和《素问·骨空论》对督脉的循行不但和《难经·二十八难》的不同,而且各自循行路线均也不同,加之后世道家丹道学所修炼的周天功法,又给任督二脉带来一些玄学的色彩。

这使得后世学者对此感到茫然无序,不利于对中医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

笔者通过研读《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的相关内容,对督脉的循行路线提出一点看法,并求教于各位专家。

1 《难经·二十八难》所论督脉循行路线督脉的循行路线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中医学类各专业的教材多依据《难经》版本来描述,如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对督脉的循行路线为《难经·二十八难》(下称《难经》版):“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1]。

这是比较公认的督脉循行路线,即从后背下往上行。

由此来看,《难经》版所说循行路线只是入脑,没有到上唇系带,也就是没有到督脉最后一个穴位“龈交穴”。

此外,《难经》版的循行路线又与《灵枢·营气》《素问·骨空论》所说循行路线不同。

中医理论从气机论述人体生命活动形式一直强调阴升阳降,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2]。

从奇经八脉论治脑髓病(孙景波教授)

从奇经八脉论治脑髓病(孙景波教授)


中风 脑对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调控作用体现在“肾(命门)- 脾胃-肝-脑”轴对气机的升降调节作用


此轴失常,肾中真水不足,水火失衡,影响中气升降,胃 降不及而脾升相对太过,进而导致肝之疏泄失常,升发太 过,扰动脑中血海,血流薄疾,气血逆乱,风火升动莫制, “满脉去形”,形成出血中风 或肾中真阳不足,命火蒸腾无力,脾气不升,肝气疏泄不 及,脑中血海调节无权,脉络行血缓滞,凝而为瘀,形成 缺血中风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难经·二十八难》 带脉者,起于季胁, 回身一周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阳跷脉《灵枢·寒热病》 足太阳 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 眼《难经·二十八难》 阳跷脉者, 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灵枢·脉度》 ( 阴 ) 跷脉 者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难经·二十八难》 阴跷脉者, 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交贯冲脉。


常用于奇经的药有: 督脉:附子、苍耳子、细辛、鹿角霜、鹿角胶、藁本、杞 子、肉桂、鹿含草、黄芪


任脉、冲脉:龟板、王不留行、巴戟、香附、川芎、鳖甲、 木香、当归、槟榔、苍术、吴茱萸、杞子、丹参、鹿含草 带脉:当归、白芍、川断、龙骨、艾叶、升麻、五味子 阴阳跷脉:肉桂、防已、防已、穿山甲 阳维:桂枝、白芍、黄芪 阴维:当归、川芎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研究表明, 中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 的速率上升,发病者约30%死亡, 70%的生存者多有偏瘫失语等残 疾 中国每12秒有1人“中风” ,每 21秒有1人死于卒中 中国现患脑卒中至少700万人, 每年新发脑卒中至少200万人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 王拥军发表在“中国规范化防治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和二级预防指南”座谈会数据 /health/txt/2010-01/22/content_19286508.htm Zhao D et al. Stroke 2008; 39(6):1668-74. Epub 2008 Feb 28. /epaper/ncwb/html/2012-10/30/content_365494.ht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9第18卷 第7期 2016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7 Jul .,2016任督二脉首见于《黄帝内经》。

在奇经八脉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临床诊治疾病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就经脉而言,其循行路线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体现中医从独特视角认识人的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窗口之一。

目前,关于任脉循行路线争议不大,但对督脉循行路线却认知不一。

在《素问》《灵枢》《难经》这3本中医早期的经典中对督脉的循行路线,均有不同描述,尤其是《灵枢·经脉》《灵枢·营气》和《素问·骨空论》对督脉的循行不但和《难经·二十八难》的不同,而且各自循行路线均也不同,加之后世道家丹道学所修炼的周天功法,又给任督二脉带来一些玄学的色彩。

这使得后世学者对此感到茫然无序,不利于对中医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

笔者通过研读《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的相关内容,对督脉的循行路线提出一点看法,并求教于各位专家。

1 《难经·二十八难》所论督脉循行路线督脉的循行路线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中医学类各专业的教材多依据《难经》版本来描述,如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对督脉的循行路线为《难经·二十八难》(下称《难经》版):“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1]。

这是比较公认的督脉循行路线,即从后背下往上行。

由此来看,《难经》版所说循行路线只是入脑,没有到上唇系带,也就是没有到督脉最后一个穴位“龈交穴”。

此外,《难经》版的循行路线又与《灵枢·营气》《素问·骨空论》所说循行路线不同。

中医理论从气机论述人体生命活动形式一直强调阴升阳降,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2]。

而《难经》版所论任督二脉均是起于下焦,而又分别从人体前后上升,这就很难与传统的阴升阳降的理论相吻合。

至于道家调息功法中的大周天按十四经脉如环无端的循行,《难经》版的说法也是无法解释这个问题的。

2 《灵枢》所论督脉循行路线在《灵枢》中,对督脉的论述,有《灵枢·经脉》《灵枢·本输》和《灵枢·营气》等篇。

其中,《灵枢·经脉》说道:“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3]。

此说与《难经》版相似。

但笔者考证该篇所言不是督脉正经。

原因有三:第一,原文说是“督脉之别”,这个“别”当不是督脉循行的正经。

联系前后文来看,前面有说十二经脉之别和任脉之别,紧接后面又是脾之大络,最后云:“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如果把这段文字看做督脉正经循行路线,则前后文均解释不通。

第二,所说“挟膂上项”。

这个“挟”字提示我们督脉沿后背向上循行不独一条,“督脉”循行路线之文献考证孙志斌,王峰,李建梅,黄梅,王寅(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通过研究督脉循行路线。

发现在《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中对督脉的循行路线叙述各不相同。

虽然《难经》版的循行路线现在普遍被中医院校中医类专业的教科书所采用,但它其实只描述了督脉循行的一部分。

如果以整体动态眼光来看,《素问》《灵枢》所描述督脉的循行路线是一个体现着阴升阳降的立体三维图,或者是一个人体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图。

关键词:督脉;素问;灵枢;难经;阴升阳降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7- 0109- 03收稿日期:2015-10-21基金项目: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资助项目(LP0125056)作者简介:孙志斌(1990-),男,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匮要略。

通讯作者:王寅(1962-),男,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金匮要略。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of “Du Meridian” TheorySUN Zhibing,WANG Feng,LI Jianmei,HUANG Mei,WANG Yin(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Abstract:Study running route of Du meridian. It finds that Suwen ,Lingshu and Nanjing have differentopinion about the running route of Du meridian. Now the textbooks usually adopt the running route of Nanjing edition,but it only describes a part of the route of Du meridian. If we have dynamic lights to judge it,Suwen and Lingshu describe a very perfect three-dimensional picture which shows the Yin raise and Yang down,and the dynamic balance of people's Qi,blood Yin and Yang.Keywords:Du meridian;Suwen ;Lingshu ;Nanjing ;Yin raise and Yang dow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7.033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8卷而是分为两条从脊柱两侧往上循行。

“膂”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说到:“膂,脊梁骨。

”[4]而在《说文解字校订本》是:“膂,篆文呂,从肉,从旅。

”[5]《后汉书·董卓传》也道:“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6]这里的“膂”字在《<方言>简注》一书里可以找到更贴切的答案,其曰:“膂。

力举切,上语来”[7],《广雅》:“膂,力也”[8]。

由此,笔者认为在内经时代“膂”是指肌肉。

“挟膂上项”,就是指其顺着今日解剖学所说的竖脊肌上行到项。

第三,《灵枢·本输》中说到:“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3]。

《灵枢·营气》关于督脉描写原文如下:“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3]应当说《灵枢·营气》是论及人体十二经脉加上任督二脉的一个大循环路线。

肝脉正经在巅顶交汇督脉,然后下项、入骶为督脉。

但是后面云:“络阴器,入脐中,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但这里的文字结构没有如前一样有“是任脉也”几个字。

对此问题可从《灵枢·五音五味》求证,其道“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3]。

王冰在《素问·骨空论》对此注释的颇为意思,其曰:“今《甲乙》及《经脉流注图》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也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名目尔”[9]。

可见在《灵枢·经脉》中讲的督脉是督脉别络,《灵枢·本输》谈到督脉主要是穴位,《灵枢·营气》说的则是人体大周天的循环,而此篇章中督脉只是循环的一部分。

故笔者认为要把几个篇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才能较完整地把握督脉的内容。

3 《素问》谈督脉循行路线在《素问》中对督脉论述较多的就是《素问·骨空论》,原文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会阴部)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2]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这段文字分为3部分:(1)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2)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

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3)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通过前后对比研究,我们会发现:第一部分是说督脉起于少腹,从下往上循行到臀部后,再合少阴贯脊属肾。

第二部分与《灵枢·营气》所论督脉循行十分相似,即从上与足太阳膀胱经往下行。

只不过《灵枢·营气》讲起于上额,《素问·骨空论》说起于目内眦,两篇所说的起始位置其实基本靠近,二者又均是在腰骶部再络于肾而终止。

第三部分说的却是任脉的循行路线。

或者说是描述督脉循行到腹部的路线(前述王冰语)。

此区区百十来字,对督脉循行路线讲了三条线路。

乍一看,似乎很难理解,其实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正是体现气机升降出入的特点。

4 督脉循行路线的动态观由上可知,在《内经》中,督脉的循行路线看似纷杂,但如果我们以一个整体动态的眼光将把这些循行路线综合来看,就会发现彼此前后并不矛盾,倒是还蕴含着人体气血运行的奥秘。

中医认为气血是按照一天不同的时间在人体经脉有规律地运行,从寅时肺经开始直到丑时肝经,这是十二经脉大周天的运行。

那么任督二脉的小周天在人体内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催移而产生气血的变化呢?在骨伤科专著《跌损妙方》有段歌诀,说到:“周身之血有一头,……;子时走往心窝穴;丑时须向泉井穴……丹肾俱为戌时位”[10]。

(详看《跌损妙方》一书)这里用一天12个时辰气血的流注来对应任督二脉上的11个大穴(除蟾宫穴外)。

也就是说小周天的气血变化也是随着时间的催移而变化的。

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圆来看待这个问题,则圆的一头是: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开始考虑(骨空论篇),上额交巅。

这句话给我们传递了3个重要信息。

第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人体卫气每天开始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又随着手、足三阳到阳跷脉再到足少阴肾经,再通过阴跷脉回到睛明穴。

这可以为解释《伤寒论》所说的“太阳主外”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