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六调考试(历史)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六调考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ebcab8f60975f46527d3e17f.png)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六调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
”《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这反映了A.两者的认识都诞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两者的认识都对当时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提出了质疑C.两者都认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D.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2.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外交文书)。
淳熙年间(1174—1189年),“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这一意见遭到宰相的坚决反对。
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最终他的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
这表明当时宋代A.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守旧B.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中央政府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D.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3.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
《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古代A.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B.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4.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了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5.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
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河北省衡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250fdd83c4bb4cf6ecd17f.png)
24.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等级制度特征C。
尚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5。
下图反映了仅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D。
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26.南宋末年,松红“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部去籽,线弦弧鷺案间。
报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
意相作为”。
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27。
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A。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B。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D。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28.据统计,晚清对外贸易中主要是进口生活消费品,如1880年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一现象说明A。
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B。
民族企业生产受到压制C。
洋务企业面临残酷竞争D。
对外贸易出现严重入超29。
1905年,清政府向晋商们提出设立大清银行(户部银行),大体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地位,要求晋商们出钱出人,但为晋商所拒;清政府于是转而提出,由政府出资,票号出人,晋商们再次拒绝;大清银行建立后,再要求票号入股,又遭拒绝.大清银行转而请浙江绸级商筹办,结果浙江财阀最終掌握了中国金融业,晋商被淘汰出局。
由此可见,晋商A.依附封建政治势力B.竞争压力巨大C。
无法适应近代剧变D。
2018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十五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2018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十五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7ca60d51e518964bcf847c65.png)
2018年河北衡⽔中学⾼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24.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民。
原属诸侯、贵族之⾂也普遍成为周王之⾂。
这改变了商代各地⽅国⾥的⾂民只属于⽅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
“王⾂”范围的扩⼤A.扩⼤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B.逐步巩固了周王⾂民的地位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25.汉武帝时,任⽤品级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奏章,参与内朝事务。
魏晋时期尚书职权不断扩⼤,尚书令⽇益尊贵,又新设⽴中书省、门下省。
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重要的⾏政机关。
这⼀变化体现出A.中央对地⽅的控制加强B.尚书省长官拥有部分决策权C.相权被君权侵夺与复位D.尚书从位卑权重到位⾼权轻26.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 “市⼈”(指在⽐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的⼈群) 与⼀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
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
这⼀现象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进⼀步发展B.商⼈社会地位得到提升C.城市主体⼈群发⽣变化D.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27.中国现存体量最⼤、分布范围最⼴的⽂化遗产是长城。
对于北⽅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
17 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
这主要缘于A.盟旗制度的建⽴B.明成祖迁都北京C.岭北⾏省的设⽴D.⾦瓶掣签制完善28.晚清光绪年间,官员周德润上书朝廷,指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器代数百⼈之⼯,暗以⼀器夺数百⼈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外夷之垄断哉?”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养吾民”。
他的主张反映了A.玩固势⼒抵制⼯业⽂明B.经济结构变动导致社会阵痛C.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发展外资企业成为时代主流29.1927 年9 ⽉中共中央的⼀项决议中指出⼯农暴动要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进⾏,⽽11⽉中共中央政治局扩⼤会议又明确指出“党的主要⼜号就是苏维埃”。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五调考试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五调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7fcf3e7910ef12d2af9e79d.png)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五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
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2.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
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B.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C.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D.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3.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
刘邦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5.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在马嵬坡“缢死于佛室”;也有资料中说,在马嵬坡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
这反映出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的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历史事实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
最新-河北省衡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精品
![最新-河北省衡水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5d7944f728ea81c759f57825.png)
河北衡水市普通高中2018—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纸)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3.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选涂答案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
这主要表明()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2.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这种现象表明()A.宋代思想有民主化趋向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3.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
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A.晚清朝贡外交的影响B.中国近代化的历程C.两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甲午战争及其影响5.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
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士地革命的兴起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6.以下摘自吴宓1911年11月6日的日记:“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一)历史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一)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bc7543c02768e9950e7381c.png)
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一)历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2. “自秦、汉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闰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l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l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4.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一部分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5.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6.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物佐文王兴盛西周。
【完整版】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能力测试卷(一)历史试题2
![【完整版】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能力测试卷(一)历史试题2](https://img.taocdn.com/s3/m/7667d1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d.png)
1.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视以加强权利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利和地位〞等方面进展。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展了多方准备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场走向崩溃2. 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
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
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
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A.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开展B. 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C. 旨在建立完好的赋役体系D. 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的开展3. 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
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
这-变化A. 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 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C. 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 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4. 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 曰外患, 曰权臣, 曰外戚, 曰女谒, 曰宦寺, 曰奸臣, 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上述材料说明,乾隆帝时期A. 政治统治比拟清明B. 官员管理比拟严格C.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D. 擅长进步官员品德5. 下面是关于近代上海及其近郊的几那么史料。
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一个颇有规模的、以供给市场为目的的菜园行业已经兴起,这种形式正在广泛地被采用,特别在上海近郊1912年海关报告A. 上海通商带动周边种植构造的变化B. 上海近郊蔬菜消费受国际市场影响C. 上海开场引种洋葱、土豆等国外品种D. 上海郊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6.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废除砸了数十万举贡生员的饭碗,断绝了他们的仕途。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c22fd39ccbff121dd3683a4.png)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2. 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材料的意思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排除BD。
A宗法制与题意无关,排除。
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在诸侯国有很大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的权力,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力,因此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朋秦汉新爵制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A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C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不严谨,社会阶层应该有很多,怎么会有双向流动?即使有也不符合材料,因为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原卷版)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b10046da38376bae1fae59.png)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 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 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B. 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 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D. 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2.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3. 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A. 提倡愚孝思想B. 强化宗法伦理C. 确立儒学正统D. 重视文化教育4.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5. 《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徐业以稽市物,物踊腾案,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A. 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B. 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 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D. 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6. 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f797daf12d2af90242e6d8.png)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 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 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B. 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 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D. 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答案】A【解析】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表明二者之间形成君臣关系,西周已成为主权统一的国家。
故答案为A项。
周王代表最高统治权威,排除B项;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并非“独立实行统治”,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3. 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A. 提倡愚孝思想B. 强化宗法伦理C. 确立儒学正统D. 重视文化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说明统治者试图通过强化宗法伦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7c14dbf705cc17552709d4.png)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五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
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2.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
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B.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C.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D.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3.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
刘邦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5.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在马嵬坡“缢死于佛室”;也有资料中说,在马嵬坡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
这反映出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的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历史事实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e12acf1ccc175527072208eb.png)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 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 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3.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A.提倡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4.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5.《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徐业以稽市物,物踊腾案,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6.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2.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闰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l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l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4.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5.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6.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物佐文王兴盛西周。
据此可知当时A.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B.年幼君主大权旁落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7.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8.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堵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闰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连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9.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堵侯在葵丘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
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
据此可以推论出A.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 B.孟子主张中央集权C.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 D.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10.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1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正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从。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找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1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的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使权制、道家思思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思14.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
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
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15.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反映了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16.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17.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A.维护了宗法制度B.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18.《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宋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封地是诸候世袭的私有财产19.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20.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21.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侧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周未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22.王夫之在《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B.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C.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D.反对实行君主制23.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期的诸侯鲁昭公应用六佾,周天子可用八佾(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
季氏只能用四佾,却偏要用八佾。
孔子评论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A.季氏与周王无血缘关系 B.孔子的地位受到冲击C.鲁昭公僭越了天子礼制 D.诸侯争霸破坏礼乐制2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25.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2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
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27.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28.西周规定天子都城12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